政治
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世界 豆瓣
作者: [印度]帕尔塔·查特吉 译者: 范慕尤 / 杨曦 译林出版社 2007 - 10
历史话语中占统治地位的“人”或者“公民”指的只是“精英”,只有当底层造反时,主子们才意识到仆从们也有意识。
——帕尔塔·查特吉
查特吉为我们阐明了,理论如何能够动摇并且彻底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框架。如果我们乐意去挑战一些人类赖以生活的基本假设,那么这种理论恰恰开启了新的可能性。
——菲利普·霍尔登
前 言
布莱希特的剧作《伽利略传》的最后一幕,引用了伽利略曾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有障碍物存在,两点之间最短的线有可能是曲线。”由于经典力学假定两点之间在理论上是无阻碍的,因而这个论断有反讽的意味。可在秩序混乱的政治领域中,这却可以被看作真理。
很明显政治理论家们并不重视这个事实,即政治必然在一个话语意义不甚确切的意识形态领域内运作。在政治家那里,概念是不明确的,这样概念就有了政治价值,因为不明确所以有一系列可能的解释;在那里目的自相矛盾,而结果则不可预料;行动变幻莫测;选择都是战略性的,相对的而不是单义和绝对的。然而,这个充斥着模糊和虚假、操纵和欺骗、梦幻的世界并不完全是虚构的,因为在这里,明确了目的,建立了规则,确立了价值,完成了革命并建立了国家。
这本书是有关政治革命的,但其过程不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描述,即从历史中选取起因和高潮两点,两点之间以一条直线贯穿。有论点指出,革命从根本上说并不只是革命。在转变、动摇、中断以及无法预测的变化中,被支持的和受到压制的东西一样多,从中你会意识到在这一复杂运动的进程中历史的合理性要多于那些偶然的或干扰性的因素。通过研究形式不一的转折点,我们可以找到线索,理解民族主义思想史在今天所具有的政治意义。
我本想将这本书命名为《曲线》,但比我精通出版业务的朋友劝我说,这不是一个挖掘潜在读者的好办法,我接受了他的建议。
我于1981—1982年在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期间动笔写作本书,我非常感谢Nuffield基金会给我的出国奖学金。1982—1983年我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学院做短期访问学者期间,继续写作本书,回到加尔各答时已完稿。对于牛津大学Bodlian图书馆,堪培拉ANU图书馆,加尔各答国立图书馆,加尔各答大学历史图书馆,加尔各答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图书馆职员的帮助,我万分感激。
曾看过及评论过本书初稿的有安瓦尔·阿卜杜勒—马利克, 沙希德·阿明, 贾苏特罗·伯格奇, 迪拜什·哲格罗伯蒂, 约翰·达恩, 欧姆卡罗·古斯瓦米,拉那吉特·古哈,德伯蒂·古哈·塔古达, 苏迪伯达·卡维拉吉,鲁德罗·穆凯吉,哥耶·班代,阿毗吉特·森,阿肖克·森。对他们的批评和建议谨此致谢。
我在阿尔及尔、牛津、堪培拉、巴罗达、巴黎和加尔各答的研讨会上发表并讨论过本书的不同章节,在此向所有与会者致以谢意。
我还要感谢联合国大学的金海德·穆会古吉,安瓦尔·阿卜杜勒—马利克,Zed Books的罗伯特·摩太诺和安娜·格沃丽,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拉维·达耶勒,鲁古·俄德弗尼,在本书出版方面给予的帮助。同时谢谢梅·迈肯思和玛格丽特·豪准备打印稿。
最后借此机会感谢卡马丽的支持和理解。
帕尔塔·查特吉
1985年12月于加尔各答
译 后 记
本书由范慕尤和杨曦合作翻译,范慕尤负责前三章的正文,杨曦承担了后三章、全书尾注和索引的翻译。北大英语系的张琪校对了全文。在此过程中,北大东语系印地语专业毕业的周陈校对了后三章的正文并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北大印地语专业的王静老师帮助译出了一些印地专名,此外印度语言文化专业的张幸帮忙解决了大部分的孟加拉语专名翻译。北大东语系段晴教授也不时给予点拨,对他们的大力帮助我们一并致以谢意。
由于译者水平所限,书中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还望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证。
范慕尤 杨曦
2007年4月20日
想像的共同體 豆瓣 谷歌图书 博客來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8.9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吳叡人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2010 - 5
民族主義研究的必讀經典
《想像的共同體》自1983年問世以來,不但使學界對民族與民族主義課題的思考角度產生哥白尼式的徹底翻轉,其深刻影響也廣及人文與社會學科的各個領域。除了被譯成三十一種語言出版之外,甚至成為一種近乎教科書的作品,遠遠超乎作者的預料。
安德森從文化內涵的改變與印刷資本主義的興起來探討民族主義的源起,並辨析民族主義在美洲誕生,被歐洲的群眾運動挪用,被帝國政權吸納,再到亞非兩洲以民族主義為號召的反帝國主義抗爭的數百年過程。
此次中文增訂版收錄了安德森於2006年新添的一章,概略檢視了此書所造成的影響,並探討此書在世界各地的出版與反應情況;另外更收錄了2003年作者兩篇關於臺灣處境的研討會講稿,以及譯者訪談這位學術大師的深情記敘。
2020年7月23日 已读
边缘、在地的经验给予班尼迪克老师重新思索的出发点,让他看到“中心”以外的历史讲述,挖掘出欧裔美洲移民在“民族”建构上的创举,打破“中心”神话的叙述垄断。随后又以扎实的文学话语研究明确文学话语在视角、共时概念上的历史转折点,从而发展出一套对身份认同、“民族”起源的颠覆性的认知,同时储备了充足的历史依据以批判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国家潮流的归因表述,甚至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前两者在终极价值方面的诠释空洞。对于印刷传播、语言统一、古迹挖掘(历史、记忆的重构)如何人为建构民族身份的论述非常精彩,部分细节说服力极强,如日本何以如此看待国际秩序、官方民族主义的起源扩散及继承等(让你想到对岸水巷)。作者在诙谐幽默中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缠斗了大半辈子,最后还用了自造的“朝圣”“盗版”的概念回顾了译作的传播。
人类学 共同体 历史 帝国主义 思想史
新的旧世界 豆瓣
The New Old World
作者: [英] 佩里·安德森 译者: 高福进 / 杨晓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8
《新的旧世界》是一部直击欧洲一体化核心问题的巨著,也是欧盟及欧洲历史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书。本书综述了欧洲大陆几大核心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缘起、进程和结局;就欧盟三大核心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共同市场形成之政治和文化背景作了详尽分析。还探讨了诸多有关土耳其与塞浦路斯之间相互关联问题的“东方议题”,追溯了自启蒙运动至今的欧洲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同时展望了欧盟的未来前景。
原霸 豆瓣
The H-Word: The Peripeteia of Hegemony
作者: 佩里·安德森 译者: 李岩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20 - 5
在国际关系与政治学文献中,很少有术语像“霸权”这样被使用得如此广泛,而对于其确切意涵却几乎没有共识。在首部探讨这一概念命运的历史研究中,安德森追溯了“霸权”一词在古希腊时期的起源,在1848-1849年的欧洲大陆动荡时期于德意志重新被发现;随后,作者又分别考察了在革命时期的俄国、意大利以及冷战时期的美国、戴高乐治下的法国、撒切尔治下的英国、后殖民时代的印度、封建时代的日本的“霸权”概念,直至由默克尔和特雷莎•梅、布什和奥巴马唱主角的世界。
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 豆瓣
Lineages of the Absolutist State
作者: 佩里·安德森 译者: 刘北成 / 龚晓庄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5
本书是安德森的《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的续作,是他宏大的四卷本欧洲史的第二卷。绝对主义国家是欧洲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来临而趋于消亡。作者关注于这段时期欧洲各绝对君主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他以西班牙、法国、英国等西欧国家与普鲁士、波兰、俄罗斯等东欧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来说明绝对主义国家的不同形态。
Infectious Change 豆瓣
作者: Katherine Mas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 5
In February 2003, a Chinese physician crossed the border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spreading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a novel flu-like virus—to over a dozen international hotel guests. SARS went on to kill about 800 people and sicken 8,000 worldwide. By July 2003 the disease had disappeared, but it left an indelible change on public health in China. The Chinese public health system, once famous for its grassroots, low-technology approach, was transformed into a globally-oriented, research-based, scientific endeavor.
In Infectious Change, Katherine A. Mason investigates local Chinese public health institutions in Southeastern China, examining how the outbreak of SARS re-imagined public health as a professionalized, biomedicalized, and technological machine—one that frequently failed to serve the Chinese people. Mason recounts the rapid transformation as young, highly trained biomedical scientists flooded into local public health institutions, replacing bureaucratic government inspectors who had dominated the field for decades. Infectious Change grapples with how public health in China was reinvented into a prestigious profession in which global impact and recognition were paramount—and service to vulnerable local communities was secondary.
2020年7月18日 已读
Rather than the change of the PH system after an epidemic,the author put more effort to depict the daily lives of a PH Pro who deals with infectious diseases. 从速度城市的建造神话起底,勾勒出公卫专业人士身份建构、事业期望与职业伦理的边界,既展现本地中期望与现实的冲突,又折射出世界性的学术伦理标准在摇摆。爆发叙事对人群的区隔污名歧视依旧,防疫在全球本地都是政治实作,who do you serve问到最后,还是一个政治问题。作者赞许专业者与真实的人接触理解的超越尝试,但我怀疑对人群制度化的区别对待,能否单靠专业者的努力去改变。
中国 人类学 伦理学 医学人类学 历史
Contagious 豆瓣
作者: Priscilla Wald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08 - 1
How should we understand the fear and fascination elicited by accounts of communicable disease outbreaks that proliferated, following the emergence of HIV, in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and the mainstream media? The repetition of particular characters, images, and story lines - of Patients Zero and superspreaders, hot zones and tenacious microbes - produced a formulaic narrative as they circulated through the media and were amplified in popular fiction and film. The 'outbreak narrative' begins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 emerging infection, follows it through the global networks of contact and contagion, and ends with the epidemiological work that contains it. Priscilla Wald argues that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appeal and persistence of the outbreak narrative because the stories we tell about disease emergence have consequences. As they disseminate information, they affect survival rates and contagion routes. They upset economies. They promote or mitigate the stigmatizing of individuals, groups, locales, behaviors, and lifestyles. Wald traces how changing ideas about disease emergenc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coalesced in the outbreak narrative. She returns to the early years of microbiology -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microbes and 'Typhoid Mary', the first known healthy human carrier of typhoid in the United States - to highlight the intertwined production of 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group formation ('social contagion') and medical theories of bacteriological infection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Following the evolution of these ideas, Wald shows how they were affected by - or reflected in - the advent of virology, Cold War ideas about 'alien' infiltration, science-fiction stories of brainwashing and body snatchers, and the HIV/AIDS pandemic. "Contagious" is a cautionary tale about how the stories we tell circumscribe our thinking about global health and human interactions as the world imagines - or refuses to imagine - the next Great Plague.
2020年7月7日 已读
The outbreak narrative study stresses how the social discourses form the authority of science and deflect the attention towards the structure problems throughout contagions. 作者整理“爆发叙事”的文本表述并还原其协同形成流行病学话语的经过,析出“零号病人”污名背后的内涵。它不过是基于种族、地域、gender、政治而设的他者恐惧。“伤寒玛丽”的故事生动地反映社会变迁之际对边界外的恐惧如何诠释“传染”如何规训群体内部。作者呼吁,这类话语让人看不到传染病背后的全球不平等、北对南的压迫及社会中的结构性问题,传达出强烈的社会关怀。
人类学 传播学 医学 医疗人类学 历史
士人风骨 豆瓣
8.9 (9 个评分) 作者: 资中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0
《士人风骨》一书所收文章,写于1996—2010年间。第一组文章主要讨论知识人的精神家园;第二组文章多是基于历史题材的心得。贯穿全书的核心是,作者紧紧围绕知识界的思想现状,梳理古今文化传统的递变,从振兴民族精神的角度,提出建设新文化的紧迫性。明确表达了当下重建民族精神家园,要继承五四精神,要发扬“士”的传统美德,为制度转型起催生作用。
家国情怀、忧国忧民,和对“道”的承载,依然存在于一部分人中间,现在转化为对严重的时弊和改革倒退的忧虑、对普世价值的追求,还有拒绝遗忘,追寻和揭示历史真相的努力。——资中筠
2020年7月3日 已读
资中筠先生总能引征恰当的历史理据,辅以平白的语言将社会现象背后的缘由剖析得淋漓尽致。先生指出,从极端重文到唯利是图的转向,内里其实都缺乏了对求知求真的纯粹热情,这个论述真是说尽了多少世间人事。先生又以简练直接的笔锋回应文化保守主义的诘问,为五四的历史内涵正名,字句间真存风骨侠气。
中国 五四 历史 思想史 政治
Who Do You Serve, Who Do You Protect? 豆瓣
作者: Maya Schenwar / Joe Macaré Haymarket Books 2016 - 6
Explores the reality of US police violence against Black, Brown and Indigenous communities.
What is the reality of polic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Do the police keep anyone safe and secure other than the very wealthy? How do recent police killings of young black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fit into the historical and global context of anti-blackness?
This collection of reports and essays (the first collaboration between Truthout and Haymarket Books) explores police violence against black, brown, indigenous and other marginalized communities, miscarriages of justice, and failures of token accountability and reform measures. It also makes a compelling and provocative argument against calling the police.
Contributions cover a broad range of issues including the killing by police of black men and women, police violence against Latino and indigenous communities, law enforcement's treatment of pregnant people and those with mental illness, and the impact of racist police violence on parenting, as well as specific stories such as a Detroit police conspiracy to slap murder convictions on young black men using police informant and the failure of Chicago's much-touted Independent Police Review Authority, the body supposedly responsible for investigating police misconduct. The title Who Do You Serve, Who Do You Protect? is no mere provocation: the book also explores alternatives for keeping communities safe.
Contributors include William C. Anderson, Candice Bernd, Aaron Cantú, Thandi Chimurenga, Ejeris Dixon, Adam Hudson, Victoria Law, Mike Ludwig, Sarah Macaraeg, and Roberto Rodriguez.
For further reading, check out Haymarket Books Against Policing & Mass Incarceration
2020年6月21日 已读
Shocking to see how this policing system survives such a long time with totally acting as a oppressing and killing machine. 行动者在呈现当下的遭遇中回溯历史,重新揭开popo外衣下的起源面目:服务于奴隶主、资本家、白人政治精英的秩序打手。stop-and-frisk之中不成比例的人群对比数据不会说谎,一个个逝去的生命不会说谎,那堆甚至针对怀孕的有色人种妇女的压迫制度也不会说谎。一些论者对oppressed群体合作之间的间隙直言不讳,对制度性替代方案的构想也提供了一部分实践总结。只是世事艰难,这些方案离全面实现还很远。
公民不服从 公民抗命 历史 原文 政治
Why We Can't Wait 豆瓣
作者: King Jr., Martin Luther 2011 - 1
Dr. King’s best-selling account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in Birmingham during the spring and summer of 1963

On April 16, 1963, as the violent events of the Birmingham campaign unfolded in the city’s streets, Dr. Martin Luther King, Jr., composed a letter from his prison cell in response to local religious leaders’ criticism of the campaign. The resulting piece of extraordinary protest writing, “Letter from Birmingham Jail,” was widely circulated and published in numerous periodicals. After the conclusion of the campaign and the March on Washington for Jobs and Freedom in 1963, King further developed the ideas introduced in the letter in Why We Can’t Wait, which tells the story of African American activism in the spring and summer of 1963. During this time, Birmingham, Alabama, was perhaps the most racially segregated c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the campaign launched by King, Fred Shuttlesworth, and others demonstrated to the world the power of nonviolent direct action.

Often applauded as King’s most incisive and eloquent book, Why We Can’t Wait recounts the Birmingham campaign in vivid detail, while underscoring why 1963 was such a crucial year for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Disappointed by the slow pac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and civil rights legislation, King observed that by 1963—during which the country celebrated the one-hundredth anniversary of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Asia and Africa were “moving with jetlike speed toward gaining political independence but we still creep at a horse-and-buggy pace.”

King examines the history of the civil rights struggle, noting tasks that future generations must accomplish to bring about full equality, and asserts that African Americans have already waited over three centuries for civil rights and that it is time to be proactive: “For years now, I have heard the word ‘Wait!’ It rings in the ear of every Negro with piercing familiarity. This ‘Wait’ has almost always meant ‘Never.’ We must come to see, with one of our distinguished jurists, that ‘justice too long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
2020年6月14日 已读
MLK’ writing shows us a textbook of how to give people inspiration,courage,faith and motivation. I can conclude some of his principle here:when addressing the feelings of the oppressed,do not just put out words,but also the vivid details that a real person are facing day by day. 论述抽象概念目标时要善用形象比喻,要牢牢把握行动在当下的意义论述。今天再看他的精神宗旨,很是感叹。现实已远离了他的初衷,但战斗仍在延续。
MLK disobedience 公民不服从 公民抗命 原文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 豆瓣
作者: 葛兆光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7 - 7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的專輯是「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
當代的動物倫理或生態保護的主張,與原住民的傳統生態智慧,原本都是朝向人與自然環境共生的理想,兩者並不衝突。但長期以來的原漢矛盾,往往讓動物保護的主張,涵括在所謂的強勢族群文化中,造成了壓迫原住民族文化的假象,引發了少數民族情感上的反彈,而失去了對話的可能。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專輯,便是在「荒野中的救贖:邁向原住民狩獵與動物保護的衡平」論壇交鋒後,邀請其中幾位參與者根據演講撰寫的文章。本期另一個專輯是「大陸新儒學探究」,探討近年來大陸新儒學的發展。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的訪談對象是王兵,探討電影在社會中的功能和需求。
2020年6月9日 已读
对这期感到失望,以为组稿能够呈现一种有说服力的多元主义论述框架,而作为生命政治的动保论述也能与之交汇出新的对话成果。结果,那批pro狩猎的老师毫不顾忌地操持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本质主义的话语来为“传统”辩护,甚至不惜借来在地历史议题中的反殖民话语,去混淆议题的核心。“你们动保都是西方殖民主义,猎杀动物就是反殖民。”剩下那些索性开口就说我不尊重动物的生命权利,然后balabala开始讲物种保育生态平衡。这么自说自话这会开来有啥意义?还是忍不住再看了看葛兆光老师那篇追击文。什么是贵朝新儒家,这就是贵朝新儒家。让他们自个在某个山洞里自娱自乐无论魏晋就好了。你看即便他们的国师梦没作完,他们的目标客户就已经学了不少。
伦理学 动保 历史 台湾 哲学
馬克思主義主要流派 豆瓣
Main Currents of Marxism: Its Rise, Growth and Dissolution
作者: Leszek Kolakowski 译者: 馬元德 / 孫均島 聯經 2018 - 1
即使天堂不存在,深陷於塵世泥沼中的人類也不能放棄在思想中構築天堂的權利!
為什麼在這個時刻讀馬克思?因為人類永遠都應該讀馬克思!
馬克思《資本論》和馬克思主義的出現、流變及其影響,
是過去150年來世界史最重要的歷史事件,無法被取代,也不能被取代!
克魯格獎(Kluge Prize)得主,「當代波蘭文化中最偉大的創造者之一」──萊謝克‧科拉科夫斯基,經典、震撼世界力作!
「生產與生產關係」,這就是哲學家馬克思用以剖析歷史的工具,一種全新的洞見。150年來,許多人深受他的洞見所啟發,衍生出自己的思辨論述,這許許多多思想流派共同形塑成「馬克思主義」的系譜。科拉科夫斯基挑選這套系譜中的主要枝幹,寫成了《馬克思主義:興起、發展與崩解》。
《馬克思主義:興起、發展與崩解》像是一套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但它絕不僅止於此。出身共產波蘭的科拉科夫斯基,是無庸置疑的馬克思主義權威,他曾經深信馬克思主義,見證過這套思想如何被後人在國家的場域中運作、如何以之形塑社會體制,科拉科夫斯基對於馬克思主義發展過程的批判和剖析,至今無人能望其項背。
《馬克思主義:興起、發展與崩解》也是一套遠遠超越西方觀點的馬克思主義批判性鉅作,科拉科夫斯基展示了人類的心智如何以馬克思為基礎在不同的社會脈絡和歷史階段下衍生發育,展示了人類如何期盼以馬克思思想為工具去解決什麼樣的現實困境,展示了這150年來人類為天堂而掙扎奮鬥的軌跡。即使天堂不存在,深陷於塵世泥沼中的人類也不能放棄在思想中構築天堂的權利。
※ 各界推薦
科拉科夫斯基這三本剖析馬克思主義的書被公認為是這個主題最好的作品。
──莎拉‧萊爾,《紐約時報》
《馬克思主義》是西方思想史上無可比擬的百科全書。
──約翰‧葛雷,《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
這套書無疑是對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最完整也最具智慧的研究。
──米洛拉德‧德奇高維奇,《聽眾》
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檢視整個馬克思傳統,並予以清晰正確而詳盡的解釋,長時間且高素質的分析。無論在詮釋或分析時,都熱誠地投入……不扭曲的視角。
──史蒂芬‧路克斯,《紐約書評》
其他任何大部頭書籍都無法企及的完整與清晰,這套書……呈現了馬克思主義自出現以來直至20世紀的發展、實踐,以及學者觀點。
──《圖書館期刊》
這是一部擁有卓越洞察力道的作品,對其所處理的素材進行嚴厲而敏銳的評判,與同類型作品相比更是出色。簡而言之,這是一部傑作。
──傑佛瑞‧霍桑,《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
這套書必定可為馬克思主義評論開啟一個新世代。
──悉尼‧胡克,《美國學人》
《馬克思主義》令人激賞的不只是馬克思主義歷史,還有其評論與易讀性……只要思想對歷史與人類行為還能產生影響,我們就可以放心說萊謝克‧科拉科夫斯基的作品將持續有其重要性,並受人讚賞。
──保羅‧霍蘭德,《紐約太陽報》
這本書無人能超越……《馬克思主義》不只是一流的馬克思主義報導,也是目前為止最具有野心的……讀萊謝克‧科拉科夫斯基獲益良多。
──東尼‧賈德,《紐約書評》
這部作品中充滿知識分子的誠信,以及學者曖曖內含光的特質。
──Antioch Review
※ 譯者
第一卷:奠基者譯者 馬元德
第二卷:黃金時期譯者 孫均島、劉本鑒、劉旭文
第三卷:解體譯者 張金言、高銛、吳永福
Gender, Politics, and Democracy 豆瓣
作者: Louise Edward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 1
This is the first exploration of women’s campaigns to gain equal rights to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 The dynamic and successful struggle for suffrage rights waged by Chinese women activists through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challenged fundamental and centuries-old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power. By demanding a public political voice for women, the activists promoted new conceptions of democratic representation for the entire political structure, not simply for women. Their movement created the space in which gendered codes of virtue would be radically transformed for both men and women.
海豚湾 (2009) 豆瓣 TMDB Eggplant.place
The Cove
9.1 (734 个评分) 导演: 路易·西霍尤斯 演员: Richard O'Barry / 路易·西霍尤斯
其它标题: The Cove / 血色海湾(台)
日本和歌山县太地,是一个景色优美的小渔村,然而这里却常年上演着惨无人道的一幕。每年,数以万计的海豚经过这片海域,他们的旅程却在太地戛然而止。渔民们将海豚驱赶到靠近岸边的一个地方,来自世界各地的海豚训练师挑选合适的对象,剩下的大批海豚则被渔民毫无理由地赶尽杀绝。这些屠杀,这些罪行,因为种种利益而被政府和相关组织所隐瞒。
理查德•贝瑞(Richard O’Barry)年轻时曾是一名海豚训练师,他所参与拍摄电影《海豚的故事》备受欢迎。但是,一头海豚的死让理查德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从此,他致力于拯救海豚的活动。不顾当地政府和村民百般阻挠,他和他的摄影团队想方设法潜入太地的海豚屠杀场,只为将罪行公之于众,拯救人类可爱的朋友……
本片荣获2010年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奖。
2020年6月3日 看过
Hat off to O’Barry and all of the team.
政治
動物與社會 豆瓣
作者: 思想編委會 編著 聯經 2015 - 10
動物倫理學的出現,不僅為動物的命運爭取到道德的地位,
也突破了西方道德思考傳統體質上的盲點。
一種動物倫理學,必然同時是一種從評價的角度想像「動物的生命」的方式:動物的生命固然是自然的事實,但這種生命是否自有其價值,在實現某種值得人類承認的好事,故能要求人類的尊重與關懷呢?動物倫理學的一個關鍵主題在於,動物的生命是不是足以指向某種具有應然意涵的價值,從而用尊重與關懷為標準,人類對待動物的方式,就有了「對與不對」可言。
本期的人物訪談是莽萍先生,談動物保護事業在中國。本期另一個專題是「兩岸儒家」,包括:關於「新儒家」的爭論、港台新儒家與大陸新儒家的兩行反思、對於大陸新公羊學的初步省思等各篇專文。
2020年5月31日 已读
由黄宗慧先生到钱永祥先生,本刊梳理出 辛格—瑞根—纳斯鲍姆—沃尔夫 这条动物伦理学理论建构的传承脉络,对这些理论家的论证优劣作出了很细致的述评,为希望深入了解的读者提供了详尽的地图。莽萍先生忆述自己的动保践行经历时是那么的乐观平和,让人钦佩又感叹(这般涵养真学不来)。葛兆光老师从本行出发开怼,那堆批评反问真不是贵朝新儒家、新天下主义者能轻松应答的。在篇末看到了小彩蛋:或许真有部分港台儒家如赖锡三老师所言,能真诚接纳那些已然融入常人生活细节里的现代性;他们在遇见民权运动、身份政治浪潮后能更深入地反思儒门礼学作为社会安排想象所透露出的统治压制倾向。至于那些爹里爹气的贵朝新儒家、天下主义者,只想送上个呵呵。
中国 伦理学 公民不服从 公民抗命 动物伦理
「天下」作為意識型態 豆瓣
作者: 思想編委會 聯經 2018
「思想36」的專題是:「天下」作為意識形態。
十餘年來,「天下」這個議題不僅是史學與政治哲學的學院問題,還涉及了中國人如何界定自身,如何想像世界,如何想像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具有非比尋常的現實意義。在此中國崛起的時刻,中國大陸知識人對這個概念的思考與運用,自然引起了周遭世界的關注。梁治平教授在這篇文章中,詳細地考察、梳理從趙汀陽、汪暉一直到晚近的多種重要著作,以及產生這些著作的宏觀背景。細讀之後,可以掌握整個「天下」論述的面貌,尤其是天下論述的意識形態脈絡,對讀者的助益極大。本期還有〈杜贊奇教授〉的訪談,以及其他多篇值得閱讀的文章佳作。
2020年5月10日 已读
梁治平教授那篇“天下”意识形态长文做得概要纵览,让读者看到论述话语的分野,也见其间的对碰往还。只是他自己的分析没有给我太多启发,最后引述的意见也是持重有余但解释力欠奉。顺着这份地图去爬葛兆光教授和许纪霖教授的组织论述,连带出身份建构、知识分子等议题,应该会很有意思。不熟悉法理学,郑琪那篇对高全喜的批评力度难以定断,不过他借助孟德斯鸠的理论论述party members的优越身份想象,确实对应上了我的日常感知。
台湾 思想 思想史 政治 政治哲学
「五四」一百週年 豆瓣
作者: 思想編委會 聯經 2019 - 4
2020年5月6日 已读
余英时先生两篇五四评析很平淡,朱元海先生指陈贵朝施派对施特劳斯思想移花接木的细处,显得十分明练。可存留作为这类书籍的导读。马国明先生分析查良镛小说中武功的隐喻及其背后的父权秩序重振的主张,连带剖析了武侠故事厌女症候的根源,通透得让读者倍感畅快。其他篇目没有涉猎。
五四 列奥施特劳斯 历史 思想 思想史
The Myth of the Rational Voter 豆瓣
作者: Bryan Capl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 - 4
2020年5月2日 已读
作者操持一套自恋傲慢诡辩的言辞,一直回避对真问题的回应:历史而言,市场化的行动到底有没有产生更优质的社会共存景象;经济学家是否依然根据市场理论假设去做政策建议;主观定义了政治经济两种领域中“理性人假设”的不同解释效力以后,怎么克服其内在矛盾,相应的政策建议(更坚定的相信市场调控)怎么面对行为经济学研究成果的挑战(虽然他声称很尊重该研究)。细读判断,作者只是将主流学院派、所谓新古典主义的价值倾向、判断路径和框架缺陷全部继承下来,结合了一些归因、诠释值得深辨的实验,写了一份长篇的argument。但除了明示他们对全面的人类福祉不感兴趣,无视当代demo丰富多元的内涵(不止选举),作者没有为他们的立场提供无可反驳的辩护。少有可以称道的好处,就是对部分研究结论的完整呈现。
主流经济学 原文 政治 政治学 新自由主义
权力与特权 豆瓣
Power and Privilege: A Theory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9.5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格尔哈特·伦斯基 译者: 关信平 / 陈宗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
▲一幅恢弘的人类社会分层的历史与现实图景
【内容简介】
《权力与特权》主要回答了社会分层领域中的核心问题:谁得到了什么?为什么能够得到?格尔哈特•伦斯基通过辩证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学科思想的的发展,勾勒了正在兴起的理论综合的框架。他认为众多社会学家——如马克思、斯宾塞、萨姆纳、凡勃伦、莫斯卡、帕累托、索罗金、帕森斯和达伦多夫—— 所持的多元、矛盾的观点都可以被包含于不断发展的、系统化的理论主体当中。
【本书获誉】
本书对于具有决定性后果的不平等现象进行的一般性解释,至今依然受到推崇。着手研究工作的学者都会将伦斯基这部富于想象力的、具有深远意义的著作视为一份不可或缺的指南。
——拉尔夫•达伦多夫,《美国社会学评论》
一次对人类不平等之因果,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基础的广泛而深远的追问……伦斯基的这部杰作指引我们穿越诸世纪到达地球最偏远的角落……比较社会分析方面的一部杰作。
——海因茨•尤劳,《美国政治科学评论》
不许再卖 豆瓣
作者: 左大培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 7
不许再卖:揭穿企业改制的神话,ISBN:9787500591221,作者:左大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