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文化研究与文化教育 豆瓣
作者: 罗永生 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 2010
有些東西似乎永遠不死,像細胞一變二,二變四,幻變流轉。
文化研究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發展得最快速和最受人注目的人文學科。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流傳、演變,這門學問已經擴散到世界上不同的地區,產生性質與程度不同的影響。作為一套跨學科的新學問,文化研究更是一種新的社會思潮,處處突破既有的學科分類和規訓體制,並成為一種具社會影響力的思想運動。
落實為一項教育方案,文化研究的三個重要關懷是:「學習聆聽他者」、「培育感知的能力」、「探討自我和群體改變的可能」。
《文化研究與文化教育》一書,收錄嶺大文化研究系老師及已畢業研究生的一組文章,見證文化研究及文化研究教育十年來在香港的在地踐行。細胞的呼吸、重組與變異,正說明了踐行者的信念:相信教育,「改變」仍是可能。
眾聲喧嘩 豆瓣
作者: 陳健民 / 伍瑞瑜 上書局 2008 - 3
《眾聲喧嘩 - 影響香港發展的九大爭論》一書由中大社會學系陳健民教授和《明報》論壇版主編伍瑞瑜炮製,介紹香港過去五年九個有深遠意義的爭論,包括發展與保育、民主運動策略、民主是否普世可行、宗教有否干政、情色邊界之爭、背靠祖國會否失去國際視野、香港是否走向M型社會、干預自由市場是否會帶來貧窮和藝人裸照與Web 2.0。要掌握香港發展趨勢和隨之而生的各種矛盾,此書對從政人士、媒體工作者、通識教育老師和所有關心香港的讀者,都有重大的參考價值。
抗命的倫理 豆瓣
作者: 陳健民 花千樹 2015 - 6
不同的抗爭方式背後的理念是什麼? 在不同社會脈絡下,哪種抗爭方式會更有效爭取民主?
這本書收集了陳健民教授一系列討論公民抗命和真普選的文章。讀者可藉此了解公民抗命的倫理和在香港爭取民主的策略考慮,也能從中讀到一個知識分子如何搜索枯腸為這城尋出路。
公民教育,香港再造! 豆瓣
公民教育,香港再造!
作者: 梁恩榮 / 阮衛華 基道出版社 2011 - 11
我們要塑造新世代公民,再造香港,就必須關注本土公民教育的發展與現況;而公民教育要與社會發展緊扣,就必須包括政治教育、國民教育和人權教育,三者缺一不可!
第一部,製造香港公民:回顧及前瞻香港公民教育的發展。
第二部,是政治教育而不是政治灌輸:釐清灌輸、社教化等重要「政治教育」議題。
第三部,國民身份大作戰:香港的「國民教育」如何回應中港融合以及全球化下的多遠身份競逐。
第四部,講人權但不講行動:「行動貧乏」的「人权教育」?
第五部,公民實踐:有服務、充權到社會公益。
書中更述及「八十後」現象以及「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論爭,讀者不容錯過。
解讀香港教育 豆瓣
作者: 甘國臻(Kerry J.Kennedy) 著 译者: 屠莉婭、陳靜靜、劉淑芸、王晶瑩 譯 香港中文大學 2011 - 6
學校課程改革一直是為香港社會廣泛關注的議題之一。深入探討香港的教育與「課改」問題,則不得不考慮更廣闊的社會政治環境——殖民地歷史及其遺產、後「九七」時代背景與複雜的社會政治議題,以及一個全球化的國際環境——這些都形塑了香港的教育環境,也為學校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本書不僅分析了這些廣泛的社會時代背景因素,也對此背景之下香港學校課程改革的新趨勢作出了解讀。本書是Changing Schools for Changing Times: New Directions for the School Curriculum in Hong Kong 一書的中文翻譯版。本書的讀者羣十分廣泛,相信不論是學者、政府官員、教師、學生還是家長,都會在此書中就自己關心的問題找到答案。
殖民家國外 豆瓣
作者: 羅永生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 7
今天當一個合格的「中國人」並不容易,同樣地,想不當一個「中國人」就更加困難。因為,香港人之為香港人的內在本質,正是各式各樣「活在家國之外」的經驗。捨此之外,我們也無從定義何謂香港。這種經驗內裏既含花果飄零的憂戚,也有逍遙輕灑的快活,以及為何香港人 always too simple, sometimes naïve (永遠太簡單,有時太天真)的秘密。
回首十年,這十年恐怕就是簡單與天真的香港人,跌跌撞撞,走出童蒙的關鍵十年。尚未理清自己的前世今生,就掙扎着要擺脫「無間」歷史的輪迴,從虛擬的自由幻境逃逸。
這本文集所收錄的,大體上就是這十年來香港在此(後)殖民的詭異時空,邁向她原初起點的一些印跡。毫無疑問,今天的香港已不再是兩塊割讓地加一塊租借地,因為無論租借的還是割讓的,英國皆已歸還中國。這城市也不再是難民棲居的臨時落腳地,而是一個七百萬人安身立命,為生活、為幸福、為理想而拼搏奮鬥的家園。可是,我們的家園,好像仍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1997才剛過去,2047「大限」的陰影就已濃罩。不過比這更壞的是,現在才是真正的1997。 「被回歸了」十七年之後,有人要求再次「回歸」英國;也有來自北方的三申五令,試圖重新教導我們,原來這麼多年來大家都搞錯了,我們並不能視「基本法」為一本我城的小憲法。
殖民無間道 豆瓣
作者: 羅永生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7
作者藉著解讀香港卧底電影的情緒和結構,從而進一步解讀香港百多年來的殖民地歷史。作者指出,臥底形象和 “無間道” 的故事已不只是單純的電影,事實上它們已成為當前香港政治話語的一部份。主權交接後的首任特區政府,致力排斥英治時期人物,因為他們被疑為前政府留下的臥底。2004年因所謂 ‘愛國論’ 而激發的表態交心熱潮,又使政治效忠及雙重身份的有關矛盾迅速激化,再加上甚至連中央駐港機構 ‘中聯辦’ 亦被揭發有間諜案發生,當今狩獵臥底的行為,事實上並不只是一項文化隱喻。回歸後當政七年的董建華政府,施政頻頻失誤。在2003年七月一日激發五十萬人大遊行之後,一組將董建華嘲弄為一名臥底的笑話,也在坊間迅速流行起來。原因是他雖然實行保守路線,卻正因為他那種無法想像的無能,成為凝聚公憤的對象,反諷地一時激發起香港前所未有的追求民主熱潮。
香港有文化——香港的文化政策(上卷) 豆瓣
作者: 陳雲 花千樹 2008
戰後香港,中西與國共勢力匯聚,港英尊重法治及自由之餘,因事制宜,因勢利導,一度使香港成為多種族群、思想與制度混雜並存而開花結果之地。可惜除了零星研究項目之外,梳理史實、汲取教訓的功夫做得不足,以致本地學者常有建立香港研究之呼籲(洪清田謂之「香港學」)。文化政策方面,過去港英政府在戰後由於享受世界長期經濟增長的成果,兼且是來自境外而又有管治年限的殖民專政,故此只需行政技術穩當,能夠應付短期的市民需求即可,無必要整理出一套總體文化政策,留存後世參考,其道理就正如港英政府毋須整理出一套具備學理的工業政策、旅遊政策、教育政策、青年政策或房屋政策。政治學理遺產之空白,令香港在回歸之後,政府面臨空前考驗。行文之際,觀乎回歸十年以來政府的種種失策與失措,空白的政治學理遺產,正是特區政府的致命傷,整個政府猶如一套不能自我陳述道理的自動化機器。筆者有幸涉政十年,撰寫本書,亦在於補前人空白,資後人參考。
路邊政治經濟學新編 豆瓣
作者: 馬國明 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2009 - 7
香港城市發展的問題近年出現了所謂“空間轉向”(Spatial turn) 。人們圍繞著公共空間、文物建築、社區保存和行人專用區等的價值而爭論不休,莫衷一是。然而在十多年前,馬國明已把更為貼近尋常的路邊視為書寫城市的重要窗口,並發掘出另一套更屬於普羅大眾的路邊政治經濟學。今天更在街頭找出本土文化的生母。如何能夠從路邊出發重新檢視香港?路邊不是代表混亂嗎?有沒有一種關於路邊的理想? 這又如何衝撞了特區政府的城市藍圖呢?
鄉土香港 豆瓣
Village Life in Hong Kong : Politics, Gender, and Ritual in the New Territories
8.0 (5 个评分) 作者: 華琛(James L. Watson) / 華若璧(Rubie S. Watson) 译者: 張婉麗 / 廖迪生 香港中文大學 2011 - 7
本書是一部對中國人類學華南研究具有啓發性意義的經典著作。
兩位來自美國的人類學學者,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來到香港元朗新田及厦村居住,近距離觀察文氏及鄧氏兩個宗族的文化傳統,從人類學角度探討當時兩個鄉村的社會結構、性別差異及宗教禮儀。他們分工合作,紀錄及研究鄉村中男女的性別地位及等級觀念。
隨着新市鎮的興建,新界地貌已變,書中提及的某些小村落也從此消失,許多傳統禮儀不再流行,本書通過資料搜集呈現當年鄉村生活的各種精神活動,如過繼習俗、祭祠、結婚儀式及葬禮禁忌等這些已漸被遺忘的廣東鄉村禮儀。本書是本地歷史的獨特紀錄,其中理論更啓導了不少後學。
書評
這是一本值得關注及讚賞的非凡著作。它概述了兩位世界級學者的成就……他們對本土生活有著濃厚的興趣,對其研究的社區也充滿熱愛,這與強調全球流動性的新一代民族誌研究迥然不同……華琛及華若璧細膩又敏感地突顯了那些標誌着中國人類學重要時期的分析性議題及歷史證據。
── 蕭鳳霞 (美國耶魯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作者大大超越鄉村的局限,在其有關命名或信仰與禮儀的相關性等經典文章中探討了中國文化及社會的根本面向。本書不僅是了解新界鄉村社會的重要讀物,也令人深刻理解塑造這個鄉村社會的更廣闊的文化及歷史力量。
── 孔邁隆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新界百年史 豆瓣
作者: 許舒(James Hayes)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6 - 6
1898年,英國向中國租借了368平方英里的土地,納入香港這個英國殖民地的轄土,為期99年;這片由鄉野山區和島嶼組成的廣闊土地,後來稱為新界。
殖民地政府官員駱克(James Stewart Lockhart)當年曾用「巨大差異」(The Great Difference)來形容這片新租之地後,他所指的是新界人與原有香港居民之間的鴻溝,當時香港這個英國殖民地的舊轄地,大部分已經都市化。
本書作者許舒博士認為,由於這種「巨大差異」,殖民地政府管治新界及其居民的方式,從一開始就不同於原有的都市地帶,其結果繼續影響到今天的香港。此書涵蓋整個新界租期百年的歷史,是作者幾十年來研究新界及其原居民的成果。此書致力提供關於這個迷人地區的概述,既揭示內情底蘊,又包含廣泛知識,為新界歷史的研究奠下基礎。
在許舒博士三十二年香港政府的公職生涯中,幾乎一半時間是在新界服務,並在1985-1987年擔任新界政務署長,統領管理新界事務。
我們在這裏所看到的是鉅細無遺的研究,此書包含許多精深見解,是所有香港研究者所樂見,並將加以利用。
──裴達禮(Hugh D.R. Baker)(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榮休中文教授)
香港人──無論是鄉民還是城市人,無論是土生土長的人還是初來乍到的人──全都應感激許舒,因為他提供了關於這個迷人地區豐富多采的記述。
──高馬可(John M. Carroll)(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
香港新界侯族的建構 豆瓣
作者: 譚思敏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2 - 10
有關中國宗族發展的著作,大多指出宗族的建構需要透過族譜、祠堂、族產等文化行為來達成。本書則以新界上水侯氏的發展為例,指出上水宗族發展的過程及宗族的形態,是在不斷轉變的地方政治和權力結構的關係中被形塑的。此書提出一個嶄新的觀點,就是由清初至今,上水侯氏並沒有透過上述與祖先崇拜有關的文化行為達成地方性的聯宗,反而一系列以宗族為名的民間宗教活動,如洪聖誕及福德誕等,卻擔當了聯合地方侯氏勢力的重要角色。此反映了宗族建構的多元性。
博物誌 豆瓣
作者: 董啟章 / 梁偉恩(繪) 聯經出版公司 2012 - 4
向《山海經》、《博物志》、《搜神記》、《聊齋誌異》致敬!
V城系列四部曲之《地圖集》、《夢華錄》、《繁勝錄》之後
各大文學獎、好書獎得主,香港知名作家董啟章,聯合香港插畫家梁偉恩跨界跨域首度合作
以文字和插圖呈現21世紀博物學大全
董啟章的新作《博物誌》,其構思來自於中國傳統志怪小說如《山海經》、《博物志》、《搜神記》、《聊齋誌異》等,但它的創意和想像力之豐富巨大比起前者有過之而無不及。全書以極短篇或筆記小說方式,通過人和物的關係來寫香港V城,人和自然物(也有少量人為物)的交感並生,開展出變化無數的「人—物」關係,敘述了香港V城內77個不可思議、離奇詭譎、但又極富人性和人情的故事。
《博物誌》既是董啟章V城系列的完結篇,在書寫上更像是一本《怪物大全》。
何謂怪物?在董啟章心目中的「怪物」,永遠是異質事物的混合體。人其實也不是單一的,而是異質的,所以人本身便已經是作者想像中的典型「怪物」了。在《博物誌》裡,77個故事中的「人物」,是人和物的結合,又或者物在人中、人在物裡,人和物互為表裡,把人和物的關係推到更想像性和寓言性的層次。怪物通常被認為是異常的,但怪物之怪又是那麼的順理成章。怪物有怪物的邏輯和美學。而怪物又往往和鬼魂靈異之事相提並論。鬼者,人之死後形態也,其實也是人之另一面。鬼怪世界和人的世界互為鏡像,同樣有其可解和不可解之處。
香港插畫家梁偉恩特別為本書繪製77幅具有代表性意義的黑白插畫
小說家VS.畫家,除了對中國傳統志怪小說致敬
也是緬懷昔日香港的人與物,或揣想未來香港的人與物,更是小說諧仿怪物的有趣實驗。
從《地圖集》、《夢華錄》、《繁勝錄》到《博物誌》,董啟章這位V城書寫者,採用了「未來的考古學」,把香港V城的未來當成已經發生的事實,把香港V城的過去變成未發生的可能,在書寫上已被肯定是香港文學的奇觀。
地圖集 豆瓣
8.5 (6 个评分) 作者: 董啟章 著 / 楊智恆 繪 聯經出版公司 2011 - 6
這不是一本地圖
它是90年代以來重要的城市論述
在空間與權力中
它讓我們認識一座城市的身世
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紅樓夢獎決審團獎、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聯合報文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得主、
香港知名作家董啟章┼畫家楊智恆
跨界跨域首度合作
地圖模仿世界,還是世界模仿地圖?
地圖是埋藏在時間之下的地方,
地圖是凝止在地方之上的時間。
在1841年之前,在1997年之後,
故事已經開始,故事還未結束。
考古學家是下一個太平盛世的第一位備忘錄零餘者,
用文字繪畫香港的地圖,建構一段被遺忘的V城歷史。
彷彿波特萊爾筆下所描述的城市漫遊者般,
或者卡爾維諾的馬可波羅,
考古學家憑藉上一個千年殘存下來的維多利亞城地圖,
通過想像,解讀和重構一個湮沒城市的面貌,
開發地圖這種地理測繪形式中的歷史、文化和權力暗示,
把地圖重新讀成一種小說、一種虛構、一種偽嚴肅,偽學術風格,看似正經,實則荒誕。
有如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用解讀地圖的方式
把一座實實在在的香港城拆成數十節神祕而虛幻的片段
香港新生代重要畫家楊智恆,特別為本書繪製四幅具有代表性意義的跨頁插畫,
小說家VS.畫家,是對昔日香港的沉思,對香港未來的推想;
更是小說諧仿理論論述的有趣實驗。
《地圖集》分為理論篇、城市篇、街道篇和符號篇,全書成於1997年前夕,作者董啟章嘗試在這歷史性時刻重繪香港地圖:
‧理論篇發掘或發明各種形容香港地理的名詞,帶出閱讀城市的理論;
‧城市篇與街道篇結合虛構與地方掌故,重寫歷史,審視當下的香港;
‧符號篇是對香港城市透過書寫想像的空間刺探一個實體城市的過去、現在與將來。在史實的基礎上鋪排虛構的情節,虛實之間,令讀者著迷。
從理論篇→城市篇→街道篇→符號篇,
從消失到重建,
香港,這個名字,
從文字到畫面躍然紙上。
和幽灵一起的香港漫游 豆瓣
作者: 廖伟棠 KUBRICK 2008
《和幽灵一起的香港漫游》是廖伟棠第一本完全以香港为书写对象的诗集。第一辑「幽灵的地志学」中,诗人和香港近现代历史上一些著名或无名的幽灵一起,游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中,或感怀旧事、或愤慨当下、或喃喃虚构那些逼真的未来。第二辑「不失者的街道图」,全部立足香港现实的人和事,文字或慰籍或勉励,甚至是战斗的檄文,支持着「另一个香港」的挣扎者的存在。第三辑「未隐士的岛屿记」则漂离于香港的「离岛」上,找寻生活的另类可能。诗集精装,内文选用高级艺术纸,印刷精美,还配有黑白照片数十幅,与诗互为阐释,又彼此拉开距离,变幻出奇异的幽灵空间。
繁勝錄 豆瓣
作者: 董啟章 / 林智恆(繪) 聯經出版公司 2012 - 4
香港人的「我城」故事
V城人董啟章新說新寫
V城系列四部曲之《地圖集》、《夢華錄》之後
各大文學獎、好書獎得主,香港知名作家董啟章,聯合香港插畫家林智恆跨界跨域首度合作
以文字和彩圖呈現華文長篇小說《繁勝錄》
董啟章在《繁勝錄》裡採用了古代「城市筆記」的體裁,以未來完成式的寫法,透射大回歸五十年以後,即2047年的V城,構造出多層次的香港V城景觀。本書交替使用了記錄、敘事和抒情三種文體,共分3卷,每卷各有7章,敘述「大回歸五十年」的「V城風物誌修復工作合寫者」、「大回歸時期新生代」──維多利亞、維朗尼加、維奧娜、維慧安、維納斯、維真尼亞及維安娜共7人,在V城文獻堆填區發掘出前人劉華生的稿件,經過重組和校正,整理出V城的《繁勝錄》。
《繁勝錄》卷1寫V城的地理形態、制度建設;卷2寫城中飲食娛樂、日常生活;卷3寫四時節慶、儀式風俗。董啟章在小說裡羅列各樣細節,形成百科全書式的奇觀。
在董啟章的筆下,《繁勝錄》裡的V城是個城牆之城,也是城中之城;是酒樓之城,也是傀儡之城;既慶祝中國人的端午節、中秋節,也不忘慶祝西方人的復活節、聖誕節。V城同時屬於一座架空之城,大回歸以前的建設和記憶早就沉沒在海底。V城也是一座通道之城,熙來攘往的人群永遠在過道上生老病死。甚至V城被視為一座影子之城,因為酒樓茶肆的喧鬧遮掩不住鬼影幢幢。
香港插畫家林智恆特別為本書繪製九幅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彩色插畫。
小說家VS.畫家,是對昔日香港的沉思,對未來香港的推想,更是小說諧仿都市的有趣實驗。
董啟章與V城系列四部曲《地圖集》、《夢華錄》、《繁勝錄》、《博物誌》,已被肯定是香港文學的奇觀。
愔齋讀書錄 豆瓣
作者: 陳智德 Kubrick 2008 - 7
讀書同時評書,思考文字也同時思考自己。書評總離不開解說、分析、判論,但關鍵是為誰解說?以何態度分析?又為什麼而判論?書評不為讀者、不為作品也不為市場而服務,書評不是為他人作嫁衣裳,書評不是請客吃飯。書評可能是回應客體存在的革命,也可能是面對自我的戰爭。書評原來是一個人內在最後僅餘的部份。
寒战2 (2016) 豆瓣 TMDB
寒戰II
6.7 (517 个评分) 导演: 梁乐民 / 陆剑青 演员: 郭富城 / 梁家辉
其它标题: 寒戰II / 寒战II
冲锋车案件主谋李家俊(彭于晏 饰)设计逃脱警方控制,与幕后黑手汇合,联手策划更大阴谋。而现警务处长刘杰辉(郭富城 饰),前警务副处长李文彬(梁家辉 饰),和资深大律师简奥伟(周润发 饰)被卷入其中,香港将面临更加大的危机……
2016年7月13日 看过
惊奇发觉节奏感比前作好。局面紧凑环环相扣,少了阴谋叙事的跳跃。人物变成理念宣传器的批评非常在理,如是导演又按节奏安排了蹩脚的情感戏,烘托人物,生硬如同例行惯例。全戏亮点在梁家辉、周润发的本色演绎,周润发面对死去的徒弟,眼角闪烁的仇恨实在逼真。郭富城则得靠帅气来撑场了。
郭富城 香港
限富扶貧 豆瓣
作者: 許寶強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出版 2010
本書介紹幾種有關貧窮的主要理論視野,並從歐洲和香港的歷史經驗,探討貧窮的生成過程和產生貧困的原因。除了指出貧窮並非僅與金錢經濟有關,同時也是社會和文化的問題,因此扶貧不能單靠經濟增長與投入金錢之外,本書也嘗試確立扶貧必須同時限富的原則,並介紹印度、歐洲和日本等地的另類「扶貧」經驗,以至提出一些或能在當代香港消除貧窮的初步建議,希望能真正解決貧窮的問題。
本書的目標讀者是關注貧窮議題的朋友,尤其適合大學社會科學和中學通識教育科(全球化和今日香港單元)的師生作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