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論盡明光社 豆瓣
作者: 張國棟 dirty press 2009
近十年,香港一再出現社會道德大戰,若稍為關注的社會事務的,不難察覺始作俑者為一股在不斷壯大的基督教保守力量——明光社陣營,他們挾其滿有征服意味的十字軍精神「剷除」異己,搞得滿城風雨,以致連名筆陶傑也忍無可忍,怒稱他們為「道德塔利班」,封他們為「盲光社」。
自年前的《中大學生報》「情色版」、《秋天的童話》「粗口」等事件,以至近期的「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家庭暴力條例」的政治角力,明光社陣營牽起的波瀾越來洶湧,他們的聲勢也越發壯大,態度越來越囂張跋扈。很明顯的是,明光社陣營企圖主宰香港社會的道德議程。
本書作者原為明光社陣營友好,但隨著明光社陣營的霸權式發展,也「棄明投暗」,全力撰寫本書,以揭露明光社陣營的思考盲點和社運手段。本書為目前本地首本最深入剖析明光社陣營的著作,全書資料翔實,分析角度獨一無二。任何關心社會發展事務的人,不論信徒與否,本書都是手邊或案頭不可少的重要書籍。
推介:
■馬國明‧《文化研究@嶺南》總編輯
金融風暴,沒有倒閉的企業紛紛裁員,政府呼籲企業要有社會道德,與僱員共渡時艱。道德不單是個人操守對錯的問題,更有對社會好與壞的層次,「明光社」勇於提出他們認為對社會好的主張;好與壞當然可以再討論,大家可以一起《論盡明光社》。
■安徒‧文化評論人
「宗教右派」近年在港急速發展,方興未艾,也招來風風雨雨。張國棟這本書,是目前最深入的相關文獻。作者貼身緊隨事態發展,資料翔實,評論懇切,分析角度獨一無二。無論讀者是否教徒,本書所談案例,都會令讓你深深震撼。
■陳士齊‧香港浸會大學宗教與哲學系
宗教權力形成網絡,又對信眾進行廣泛動員,企圖主宰香港社會的道德議程,這是非常值得香港人關注的一件大事。現時港人仍缺乏對此一政治力量可觀的宗教右派進行詳細分析及解讀。張國棟作為曾被基督徒教授訓練的青年才俊,他為我們做了這件艱巨的工作,正好反映宗教作為正面能量,能為社會作出有意義的貢獻。期望這書能成為所有關心公民社會發展及宗教在社會定位的人仕的必備讀本。
■明婉儀‧業餘田野神學工作者
這是第一本揭露明光社陣營思考盲點的書,香港的教會等待張國棟這著作已經太久了,香港社會更加需要有這樣的書。
■龔立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
縱使你可以不認同國棟兄在書中的分析,但國棟兄的分析可以令你釋然,因為在基督宗教裡,我們可以聽見不同的聲音,並拒絕成為帝國的誘惑。
重寫我城的歷史故事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許寶強編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0
如果個人不能沒有屬於自己的故事,那麼一個失去歷史故事的城市,又剩下甚麼?香港並不缺乏關於自己的歷史故事,由「由漁港到金融中心」的經濟童話、到「七十二家房客式的和諧社區」,直到現在的「自由主義社會」,每個年代其實皆有耳熟能詳的社會故事。然而,在舊故事日漸失去魅力的時代,新的香港故事應該如何訴說?
許寶強主編的《重寫我城的歷史故事》,收錄了十五位不同年齡及學科背景的作者分析近期香港不同社會現象及核心價值的精彩文章,當中包括:高鐵事件、城市保育、「港孩」現象、最低工資問題等等。多位學者透過精闢論述,帶領讀者多角度探討香港不同層面的社會文化議題,希望能從中勾劃出香港歷史被忽視了的輪廓,為重寫港人故事舖下些磚石。
省港澳大众文化与都市变迁 豆瓣
作者: 程美宝 / 黄素娟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1
本论文集在“城市规划与现代景观”“演出场所的建造经营”“人群聚散与资源流动”“竞技运动与身体政治”“革命话语与民族精神”“粤人之声的扩散变易”六个主题之下,讨论了省(广州)港(香港)澳(澳门)三地城市规划和社会流动等都市变迁方面,以及粤剧、粤语、粤曲、香港电影、体育运动等大众文化的发展,探讨19—20世纪省港澳三地大众文化与都市变迁的共性、流通以及日后衍生的差异。
為當下懷舊 豆瓣
作者: 葉蔭聰 / 主編︰馬傑偉﹑吳俊雄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2010 - 6
「文化保育」的出現,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結果,但絕不是「時移世易」那樣簡單,當中包括政治角力、政治經濟變動、社會及文化變革運動等。換言之,「當下」的變化影響著我們如何面對「過去」,不論是集體記憶、保存歷史建築,以及保護社區文化。
近年,我們可以看到在香港,以至中國與全球,「當下」正發生的一些變動,令我們與「過去」之間,出現了新的關係。本書勾劃文化保育在現代西方及中國的演變軌跡,分析「世界文化遺產」制度在中國實施的情況,並從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等保育運動經驗,以及市區重建策略的轉變,探討身份認同與香港的保育制度。
2017年12月30日 已读
從歷史延續、社運戰役、體制沿革、他山之石四個角度分析闡述香港文化保育與本土身份認同的連結。既有遠景組合,又有近鏡放大。點明霍爾關於“身份認同”的兩種定義,反映作為參與者的葉教授的“後覺”沉思。關於保育建制的變遷梳理,則抽出后殖民制度新自由主義話語背後的既得利益,將文化保育一脈反思支流,匯入“解殖”這幅宏觀圖景之中。
城市文化 文化保育 文化研究 社會運動 葉蔭聰
香港: 本土與左右(思想26)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思想編委會編著 聯經 2014 - 10
本期的專題是「香港:本土與左右」,共收錄6篇文章。這幾年,香港興起了本土意識的話題,也出現了不少訴諸本土意識和香港人族群身分的新興社會運動。身分政治占據了香港的文化及政治舞台。香港人的身分政治在「回歸」前後引起永不休止的爭論,根源來自1997香港的主權治權移交中共的過程中,「香港人」一直都缺席,香港前途談判中,中、英雙方也無意讓任何有「香港人代表」身分的人參與談判,可以說沒有代表香港整體的民意。
本期的訪談對象吳思先生,長期思索中國的政治轉型課題,提出「用特赦換憲政和民主」的思路,主張中國共產黨應啟動、主導政治體制改革,並主動轉型為憲政制度下的社會民主黨。
致讀者
最近香港爆發的公民街頭運動,一如今年三月在台灣發生的太陽花學運,所涉及的問題需要從跨越了運動本身的宏觀視野來掌握。運動之所以出現,當然有明確具體的當下原因。不過在這兩個運動的背後,似乎均有幾個共同的歷史趨勢在發生作用,為運動提供了豐沛的動力與特定的方向。這包括了一、中國崛起對於周邊社會所造成的衝擊日形強大,迫使港台社會必須從維護自主性的角度思考與中國大陸的互動方式;二、這些社會內部的政治支配結構(代議體制與主流政黨)凍結在上一個階段的記憶中,無法反映社會的多元動態與新生的訴求,從而很難凝聚共同體的意志與決策;三、年輕世代業已形成新的價值觀,嚮往一種個人化而摻雜了美學情調與道德想像的自我感覺方式,對於嬰兒潮世代價值體系的運作方式感到壓抑與疏離。這三方面的問題都很複雜棘手,但既不可能迴避,也是這些社會中的宏觀思考者需要面對的問題。
今年年初開始規劃本期的「香港:本土與左右」專輯時,我們當然不可能預料後來事態會如何發展。不過不言而喻,香港正面臨一個其來有自的歷史時刻,需要歷史與結構性的分析與展望。「本土與左右」這個主題,呈現了幾位作者探討香港問題的共同焦點。本期的香港專輯並不是時事評析,而是從香港百餘年積累下來的身份認同問題著眼,回顧香港的歷史、社會、文化,以及族群、階級等多個面向之間的糾結。如今,學運之後的局面仍然混沌,香港的政治面貌還在蛻變之中,但香港的自我意識畢竟發生了重大的質變。值此之時,這個專輯對於理解當前香港的困局有其可觀的啟發。
在此或可預告,針對台灣的太陽花學運,本刊在未來一期也將推出專輯,邀請多位作者提出檢討與反思,相信讀者們會有興趣。
本期《思想》除了聚焦香港,還有文章分別梳理中越邊界的戰爭記憶、探討馬華文學中的身分認同問題、也介紹了馬來西亞華人政治思考的一些糾結之處。此外,秦暉先生對比分析「綠色」(環保)議題在中國與西方所處的政治脈絡之不同,問題意識獨特,見解犀利,對關心環境議題的讀者會很有啟發。
《炎黃春秋》是一份馳名海內外的重要刊物,其總編輯吳思先生則以《潛規則》一書,為中文創造了一個傳神而耐咀嚼的概念兼流行新詞。在陳宜中先生對吳思的訪談中,讀者可以認識到「潛規則」這個概念的來由、含意,以及它所涵蓋、說明的廣泛現象。吳思對中國政治轉型的看法也很獨特,並不贅詞於民主的應然,而是強調民主轉型的成本與利益,寄希望於既得利益者「算通利害關係」。這種想法不免會引起爭議,不過吳思先生對中國各層級的政治均積累了深厚的認識,思路踏實而又敢言直言,讀者可以取為參考。
2017年12月30日 已读
羅永生的身份認同歷史梳理為本期焦點所在,細緻、清晰、全面得反顯“平常”。葉蔭聰揭示本土右翼話語蘊含第三波新自由主義落地的質地,思路新穎,又緊扣宏觀大局。陳允中、司徒薇的傭工權益關懷,讓讀者看到他們在空間抗爭中的獨特貢獻。本土派申明了基本觀點,秦暉就綠色思潮話題提示全球範圍中聯動的民主治理機制欠缺,“血汗工廠打敗民主”絕非危言聳聽。非常豐富,非常精彩。
思想 思想史 政治 政治哲学 政治哲學
想象香港的方法 豆瓣
作者: 蔡益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 6
香港,是一座华美的城市,也是一个悲情的城市。
本书分上编、下编,书中的上编《香江浪子传奇——战后25年香港小说人物形象论》,是作者博士论文,下编《港人叙事——八九十年代香港小说中的“香港形象”与叙事范式》则是作者的硕士论文。上编以二战以后二十五年间(重点是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小说为考察对象,着重分析论述香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文中力求把这个时期的香港小说当做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分析作品中的意象、隐喻,总结、发现香港小说家共同的创作心结、规律及香港小说中特有的创作元素和母题。下编则着重考察分析八九十年代香港小说的香港形象、香港意识和叙事范式。这个时期的香港处于经济的转型期、政治的过渡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香港小说也呈出新的格局,表现出鲜明的都市性及浓厚的本土意识。
本书将致力于香港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追索其形象谱系,揭示“香江浪子”的原型与变异,认识其内涵。在理论方法上,一方面通过悲剧性考察,对单个作品本身作出具体的审美分析研究,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人性分析,了解他们的内在冲突;另一方面,则借鉴原型批评的方法,将整个战后的香港小说作为一个系统,分析作品与作品,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求突破香港文学研究的传统方式,从新的角度作出新的阐释。
粉末都市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Stella So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8 - 5
繪畫香港一些即將消逝的事物,有一幢幢如小型社區的唐樓、已被清拆的喜帖街、天星碼頭、伴隨所有香港人長大的電車、有香港特色的舊食肆,香港的傳統節日等等。
路漫漫──香港獨立漫畫25年 豆瓣
作者: 智海 / 歐陽應霽 香港三聯書店 2006
本書涉獵25年來活躍於創作發表的27位香港獨立漫畫家:榮念曾、尊子、一木、馬龍、杜琛、阿平、草日、歐陽應霽、利志達、麥家碧、何家超、黎達達榮、劉莉莉、何家輝、林祥焜、國志鳴、二犬十一咪、John Ho、楊學德、智海、小克、阿高、大泥、阿興、梁以平、江康泉、Stella So。
由漫畫家自述創作歷程和發表經驗,既讓讀者分享創作人的苦樂,也反映出香港出版業生態及傳媒的發展狀況,對香港藝術發展和創意工業發展有著前瞻性的啟示。
香港彈起 豆瓣
作者: 劉斯傑 三聯(香港)書店 2009
本書是圍繞作者自己家族的搬遷歷程,精選了六個極具香港特色的居住形態,為其製作了六款紙雕。
當中包括廣式唐樓、木屋、徒置區、九龍城寨、公屋和商住洋樓。
同時,本書立體地呈現了建築物的結構、外貌、內觀及其他細節。每章節更加插了兩本小書,為真實的故事添補些細節。
地方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Tim Cresswell 译者: 王志弘 / 徐苔玲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2006
什麼是地方?地方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甚至可以說人文地理學就是地方的研究。但地方同時也是一個包裹於常識裡面的字眼,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兩者的交纏使得這個名詞充滿了魅力。你搬進宿舍裡,貼上海報,在桌上放一些書,等等。然後,這個空間就變成了你的「地方」。北緯40.46度、西經 73.58度,對你可能沒什麼意義,但如果我們知道那指的是什麼「地方」,感受可能就大不相同。以「地方」來說,那是:美國911事件,紐約曼哈頓被炸掉的雙子星大樓的所在地。
本書使用新聞、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實例解釋抽象概念,追溯1950年代以來「地方」概念的發展,思考人與地方如何產生情感聯繫,我們如何認同、記憶、想像某個地方,又如何排斥某些元素進入「我們的」地方,並思索「地方特色」是否因為全球化的席捲而消失殆盡。
天水圍12師奶 豆瓣
作者: 陳惜姿 職工盟/藍藍的天 2006
在天水圍, 職工盟遇上最奇特的香港人. 有一次, 剛受過理髮訓練的學員到天水圍"義剪", 看到不少頭髮長得像女孩的男童, 我們大惑不解. 母親解釋, 原來是在香港剪髮太貴, 捨不得, 一家人要等到回大陸才剪髮.
與一般香港人看法不一樣, 我們接觸到的天水圍人十分努力. 職工盟在天水圍北有一間培訓中心. 英語班甫招生, 就有百多人排隊; 出席率之高, 是各區同類課程之冠. 居民找工作, 專挑工時長的來做, 因為只有工時長, 才抵得上昂貴的交通費.
失業綜緩個案數字, 天水圍全港第二. 中年低技術男人受失業困擾, 一厥不振, 女人卻無暇嗟嘆, 獨挑生活大樑, 承受男人不願領的低工資, 做男人不屑做的苦工.
這些頑強的天水圍女人, 不斷觸動我們的神經, 萌生出版一部天水圍女人故事的念頭. 社會今天大呼扶貧, 官員, 政客忙著到天水圍作秀. 到底天水圍人真正的需要是什麼? 最好還是由他們來說.
政治的道德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周保松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4 - 7
本書嘗試探究以下問題:政治為什麼離不開道德?什麼是自由主義的政治道德觀?這種觀點為何值得追求?作者以分析哲學的方法,檢視和論證自由主義的核心理念,包括正當性、自由、權利、平等、民主、社會正義和市場等,並積極回應各種挑戰。本書不少篇章早已引起中國知識界廣泛關注討論。
2017年9月10日 已读
從自由主義理解切入,明示德性證成是政治哲學的探索核心。以此出發,對伯林的「兩種自由」、胡適的「容忍比自由重要」、「左平等右自由」等經典論述或常見偏見作出連貫清晰的批評,使人廓清思路,掩卷撃節。為什麼在乎?因為對政治社群中人的道德理解,終究為了反思身處的制度、追尋更好的社會公義。
周保松 哲学 政治 政治哲学 政治学
王維基百科 豆瓣
作者: 香港電視撈編十二人 白卷出版社 2014 - 7
十二位港視編劇聯合炮製!王維基、陶傑全力推薦!
呢本係一本講導演編劇演員老闆點爭嚟爭去嘅八卦書。
呢本係一本講點樣跌低起身再跌低再起身再跌低嘅勵志書。
呢本係一本講1137(係呀,係港視)嘅股票點解買得過嘅財經書。
呢本係一本講香港呢個城市點死嘅歷史書。
呢本係一本有關HKTV、王維基同佢一班年青編劇嘅熱血故事書。
王維基讀後感:
我相信這本書將會非常暢銷,銷量起碼達二萬本,甚至五萬本。無論箇中的感受是好是壞,我相信讀者也會代入其中,成為我們的一員,感受我們的熱誠,變得更熱血,重拾做人應有的夢想。
短短年多的時間,原來大家經歷了那麼多。這本書對我來說,一方面鼓勵了我繼續撐下去,另一方面亦鞭策我,即使快要支撐不住了,都要撐下去。
請勿超越黃線:香港文學的時代記認 豆瓣
作者: 洛楓 文化工房 2008 - 7
任教於中文大學的洛楓的評論文章結集,細探專欄文學,分析小說風格,從也斯到董啟章;從葉輝到舒巷城,皆在她的目錄名單之上。
由於包含面夠廣夠闊,綜而觀之,便是一本簡短的香港文學史了。
所以書名叫做「時代記認」,半點不假。一百年後,當下的許多議員和政客早已不為人知,但以文學之名,這本書談及的許多人名,應仍有人記得,以及,想念。
有米 豆瓣
作者: 陳曉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2 - 5
繼《香港正菜》後,陳曉蕾繼續關心本港鄉郊生活。這次從香港的氣候入手,思考為何香港沒有了春天,而沒有春天對我們的生活有何影響。曉蕾也將視點對焦選擇「另類生活」的人,有搬到新界居住的年輕人,有知足變通的獨居老伯,有自耕自足的農耕人,有崇尚環保生活的情侶,看看這些在香港「核心價值」以外的香港人如何在這裡生活。
「去年我最驚訝的事,莫過於「春天不見了」:三月是一百二十六年來最乾旱的,四月又是一九七零年以來雨量最低,五月首個酷熱天氣警告是自一九九九年警告制定以來出現最早一次──當我終於開始知道香港什麼蔬果當造,夏天要吃什麼、冬天不要吃什麼,突然,春天消失了!
城市裡的朋友好像沒事兒的,有人甚至慶幸沒有回南天。然而身邊的農夫都在抱怨種子難發芽、澆水很辛苦;來港產子的燕子,時間也推遲了,等到乳燕懂得飛,全家一起南下時,很可能遇上颱風死掉。
但願把四季帶回城市,如果感受不到氣候,還談什麼氣候變化呢?」
「不論堅持有機農業,或者實踐綠色生活,這些在台灣仍處於少眾熱切追求的生活價值,在香港更像稀有物種。正因為身處在一個食物幾乎完全仰賴外地供應的大城,這個自力耕生的拚鬥,愈加顯得意義非凡。」
——台灣自然作家 劉克襄
「人要生活圓滿,實在沒有唯一的路徑,曉蕾這本書展示出多種的新生活嘗試,提供素材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去塑造最配合自身條件的新生活模式,這是很大的功德。」
——前香港天文台台長 林超英
2017年7月26日 已读
擅长短故事写人传情,用数据去讲述“绿色”意义。开头讲起香港的建筑规划致使无法通风散热,到结尾谈本土农业连结社区的思索,其实都在空间争夺层面上承接一道。他们为好的乡土(农业)生活呼唤,其实是一种教育尝试:你与食物、本土、记忆、历史、自然的关系是什么?生活的答案,不止钢筋水泥和冷气。
公民抗命 环保 環保 社运 陳曉蕾
愛蓮說 豆瓣
作者: 鍾玲玲 天地圖書 1991
「我寫《愛蓮說》完全是因為有話要說。不過倘若仔細思量,情況或許兩樣,因為有許多話其實不必說,如果一定要說那就應該好好的說。」
斑駁日常 豆瓣
作者: 鄧小樺 kubrick 2008 - 7
本書為鄧小樺於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期間,明報世紀版專欄「meanwhile.斑駁日常」之結集。專欄篇幅短小,每篇附有snap shot照片,傳達生活中的微妙瞬間,比起傳統專欄,更具清新氣息和時代感。本書中從作者個人日常獨居,寫到人際情感,再到城市的熱門話題;以用個人私己的顯微鏡,看到在地的城市面貌和世界的規律。本書題材在地(local),寫法則較接近西方的隨筆試寫(essays),細膩情感中有哲理閃光,在本地專欄中是異軍突起。
本書還包括中文大學教授樊善標先生和小說家謝曉虹小姐的序文,提供多元的角度,閱讀這位年輕而急速冒起的作者,還有她的城巿--香港。
香港潮語學習字卡 豆瓣
作者: 蘇真真 Kubrick 2008
《香港潮語學習字卡》讓你在一天裡學會香港最「潮爆」的流行用語! 「潮語」解釋中英對照、附粵語拼音及詳細例句。隨卡贈送《潮語自學手冊》乙本,無論對入門初哥、或溫故知新者,也屬必備佳品! 總覺得童年的一切都比現在美好,對嬰孩時學習中文的「識字卡」一直念念不忘。既然小時候學寫字詞依靠的是一張張色彩繽紛的「識字卡」,那麼,要重新認識香港潮流用語,也該回歸基本步,由這盒《香港潮語學習字卡》開始!
青苗上河圖 豆瓣
作者: 理大73028設計組 kubrick
香港農業的第一幅《青苗上河圖》,描繪香港其中之一的農耕地區。
.
三十多位理大設計同學,聯同一羣年青義工,經六個月資料搜集,把十八戶石崗農民的生活故事和耕作知識,繪製成感動人心的畫卷;呈現了「港式務農生活」細水長流的多元面貌,讓大家窺見香港的另一種繁華。
.
過去數十年,香港政府越來越依賴金融、地產等為經濟支柱,農業和很多行業都在不斷委縮,甚至乎已成為絶響,一班師生學生讓大家知道連串在香港這個都市中的農耕生活,希望是引發社會大眾討論本地農業的未來去向,探索多元經濟的可能,以及生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