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中國的宗族與演劇 豆瓣
作者: [日] 田仲一成 译者: 錢杭 / 任余白 香港三聯書店 2019 - 6
本書是日本的中國傳統戲劇專家田仲一成教授從祭祀角度討論中國戲劇的經典之作,主要探討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中國華南地區宗族如何支配鄉村的祭祀;二是這類祭祀和演劇對於華南地區鄉村秩序有什麼功能。全書脈絡清晰,結構嚴謹。田仲教授運用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譜牒學的研究方法,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宗族祭祀與祭祀演劇的關係—— 對中國南方( 廣東、福建、浙江、香港)地方演劇的發展歷史和趨勢,進行了全面細緻的考查。
田仲教授在香港新界農村實地集中考察近三年半,前後歷時七年,訪問了十幾個墟市和村莊(本書涉及了十二個實例),亦考察了新加坡等南洋地區,共拍攝了上千幅珍貴的照片(本書精選了當中的兩百多幅),其中涉及許多民俗資料,令本書既有研究和收藏價值,亦不乏趣味性。
本書兩位譯者——錢杭教授和任余白先生的譯文準確精當、流暢易讀,獲得作者田仲教授的高度讚賞,也確保本書的學術價值在中文譯本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現。
保家不必衛國 豆瓣
作者: 謝淏嵐 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8
香港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六千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文字紀錄也在一千年前便已出現,但被提及談論的,卻往往只有最晚近的百餘年英治時代。英國人來到之前的香港到底是什麼樣的地方?除了「不止小漁村」外,我們還知道多少?顯然在建構「香港史」的過程中,也不可能忽略1840以前,被稱為「前代史」的部分。從這本書的角度看,香港在十八、九世紀的這一段歷史,我認為很像中國的「戰國時代」。
這本書,講的是英治以前的香港,最少人談及的部分。不講盆菜,不講拜山,也不講婚嫁習俗和宗教傳統,而改談鄉約、械鬥、戰爭、盜寇、村際地緣政治。除了新界的鄉村,還要涉獵海盜、商業警衛隊、殖民體制下的團防局等,希望可以提供閱讀香港的一個新角度。
香港研究作為方法 豆瓣
作者: 朱耀偉 主編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6 - 6
也斯嘗言道:「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呂大樂也同意:「香港故事不易講。」面對充滿「混雜性」和「夾縫性」的香港文化,大家不是視而不見,就是避之則吉。
本書主編朱耀偉,是本地首個香港研究本科課程──香港大學的香港研究課程主任,有見於在本地學術界中,香港研究被邊緣化的問題已達臨界點,傳承面對嚴重威脅,為要讓新一代香港研究者看到希望,以及讓香港文化和研究受到尊重,特意編選這本以「香港研究作為方法」為題的文集,重點是將「香港」變成可以討論的程式,帶動本地的不同文化實踐。
本書收錄十七篇近年有關香港研究的重要文章,共分為三部分:先按「誰的香港?」的問題啟動「香港」的不同可能性,再就「哪種方法?」探論香港研究的不同方法和角度。第三編「本土/混雜」進而考量香港「本土」,希望在「香港研究作為方法」的脈絡中瞥見變幻不定的主體身份。
管治新界 豆瓣
作者: 張少強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6 - 6
新界一直都在決定着香港的命運。作為一塊租借地,它曾令英國最終要把香港交還給中國;作為面積最大的一片土地,它屬於香港大量發展工程的主要場地。要充分捕捉香港本土的來龍去脈,就要一改過往以市區為焦點的研究方式,嘗試以新界村落作為參照,走出殖民主義的迷陣,超越發展主義的偏執,拆解今日香港的雜亂局勢。
本書是作者對新界一條村落進行多年的深入調查研究,揭開了英國殖民主義所謂「間接管治」的虛實,分析殖民權力如何影響並改造新界居民的生活世界,進而探討殖民權力與父系宗族體制如何合謀來達成共治,但這種共治卻經常因土地利益及金權相爭導致大量內閧。女性在這種殖民/父系的權力格局宰制下,也經常作出不同反抗。
“在香港社會研究之中,新界是重要的一章。不過,有時候因以為新界獨立成章,而產生了三種頗有問題的解讀:一是視新界為傳統中國社會的樣本,通過它來了解「中國」,又或者通過「中國」來了解新界;二是簡單地視殖民主義為現代文明的化身,而未有全面及深入了解它的權力支配作用;三是基於上面兩種片面的理解,而未能將權力結構跟地權、父權、性別、家庭等議題扣連起來,以至分析有所偏差。張少強不是唯一提出類近想法的學者,卻肯定是一直在研究新界問題上努力創新的一位。讀這份由他撰寫的田野報告,一定會有所啓發。”
──呂大樂(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
家國之間 豆瓣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hrough the Lens of Hong Kong
作者: 陳學然 編著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19 - 7
1919年,中國內地爆發五四運動。運動在內地如火如荼之際,香港卻因港英政府嚴管,只有零星市民聲援反日救國,未有在香港引起波瀾。「五四運動」雖然在1919年乃至1920年代對香港沒有造成巨大衝擊,但由於「五四」有學生運動、愛國、反強權、反外敵的多種特質,故在往後的不同年代,「五四運動」的旗幟不斷為人所高舉,或用以爭取國家、文化認同,或用以批判社會病痛;無論是抗日、反共、反國民黨、專上學生的「認中關社」運動甚至是保衛釣魚台運動,「五四」都沒有缺席,一直出現於香港歷史發展的進程中。
本書是一部五四在香港的發生史、紀念史及詮釋史。作者充分利用報章、文集、雜誌等史料,解說「香港的五四」如何同異於「國家的五四」,了解不同政治陣營或思想立場的人在不同年代如何利用及反思五四運動,折射出時人的心態,從而洞察在時代變局下,香港華人對國家認同的心態變遷之跡。
解構滋味 豆瓣
蕭欣浩
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9 - 6
本書題材從故代的甲骨文、蘇軾的詩文,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茶餐廳文化,以至香港作家也斯的創作、內地作家蘇童的小說與台灣作家劉克襄的散文,探討飲食於不同時空的文化意義。蕭欣浩博以學者兼廚師的身分,呈現一道道美食背後,文學、電影與文化構成的人間滋味。
根著我城 豆瓣
作者: 陳智德 聯經 2019 - 6
了解香港文學,必須從這本開始!
香港文學的發展不是建立在對於「非本土」的否定之上,也不是簡單地由無到有的過程,實際上存在更多的矛盾、游離。本土與非本土共同構成香港文學本土意識的複雜性,結合流動與根著的辯證,作為本書《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回顧、論述戰後至2000年代香港文學的核心。
陳智德的《根著我城》以文學史架構為綱的系統論述,主要論及的作家包括望雲(張吻冰)、趙滋蕃、張一帆、阮朗、曹聚仁、徐訏、力匡、舒巷城、楊際光、馬朗、蔡炎培、劉以鬯、西西、梁秉鈞(也斯)、鄧阿藍、洛楓、董啟章、潘國靈、謝曉虹;也旁及符公望、黃雨、沙鷗、葉靈鳳、陳君葆、何達、唐君毅、林以亮、夏侯無忌(齊桓)、司馬長風、吳煦斌、松木(蔡振興)、戴天、馬覺、崑南、盧因、陳冠中、葉輝、游靜、馬國明、李碧華、辛其氏、郭麗容、鍾玲玲等。
書中論及的作品始自戰後初期黃雨、符公望的左翼詩歌、1950年代趙滋蕃、阮朗、徐訏等人的小說,下迄2007年董啟章《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和陳冠中《事後:本土文化誌》等;亦從報刊研究角度分析《華僑日報‧學生週刊》、《七○年代雙週刊》、《越界》、《香港文學(雙月刊)》、《今天‧香港文化專輯》等刊物的時代意義和文學史位置,探討議題含括左翼詩歌、反共小說、寫實主義文學、現代主義文學以及有關方言詩歌、自我改造、新民主主義文藝等概念,是陳智德無間斷地從事香港文學研究二十年成果的階段性總匯。
陳智德在《根著我城》一書討論香港文學的不同之處是本土意識的不同面向。1930年代至2000年代多種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香港文學的本土意識,在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方向,而本土意識並不等於對地方人事的肯定,也可以包括對地方的否定和批評。因應近現代中國歷史發展的特殊狀況,認識香港文學以至台灣文學的個別性發展,才能認識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全局,因此本土並不狹窄,反而是通往普遍之途,正如抗戰時期的民族形式論爭所提出,地方認同並不與民族認同相矛盾。
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 豆瓣
作者: 李婉薇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1 - 4
粵語是極具寫作潛力的方言,今天在香港仍然非常活躍的粵語寫作,在晚清時已經有值得注意的成就。
《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以五個生動別致的個案,輔以大量罕見的報刊和歷史文獻,立體地呈現當時粵語寫作的面貌。本書以廣闊的視野和客觀的態度,給予這些作品深入、適當的分析和評價。其中作者如梁啟超、黃世仲,雖為人熟悉,但他們對粵語寫作的貢獻卻鮮為人知;而鄭貫公、廖恩燾、陳子褒等,雖然在粵語寫作或母語教育方面有極重要的地位,卻很少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所以本書正好彌補了這個學術遺憾。
追溯晚清時期香港的方言文學生產和寫作活動,可以讓我們更了解香港文學的前世今生。由此可見,香港粵語創作,以至香港文學的發生,其實可以推前至清末民初時期。
五四在香港 豆瓣
作者: 陳學然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4 - 4
五四運動自1919年爆發至今已有九十五年。這場波瀾壯闊的運動在北京以及中國各大城市都造成很大的衝擊,對中國現代史亦有無遠弗屆的影響力。那麼遠離北京的香港,在這塊曾經的英國殖民地上,到底引起怎樣的迴響?這是過往五四研究史的一片空白。
本書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爬梳和考證,發現現時有關「五四」在香港的發展歷史陳述,以至中學歷史教科書上的說法,都出現嚴重的偏失。
無論是政治還是文化層面的「五四」,在當日的香港並沒有引起什麼迴響,跟內地大城市可謂有天壤之別。
但自1940年代開始,五四運動因應各種現實政治需要而開始為不同政治陣營的人所利用,希望透過五四運動的精神詮釋,改造現實社會。在民族主義這一主體思想帶動下,「五四」於多元混雜的香港社會裏,往往在不同人手上被不斷地利用來達至不同的目標,成為每個關鍵時刻下不同目的的動員力量,使各自政治立場和思想主張在「愛國」、「進步」、「改革」、「民主」等形形色色的「五四」精神旗幟下得以合理化和正當化。「五四在香港」的複雜性亦因此而生。
本書除糾正過往有關「五四在香港」論述的偏失外,並且研究「五四在香港」詮釋話語形成的前經後過,另一方面也藉此反思香港「地方史」形成過程中與「國家史」之間的各種複雜關係。
玫瑰念珠/二零一八 豆瓣
作者: 鍾玲玲 香港水煮鱼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2018 - 7
「因為人的一生不管做了甚麼,都是偶然而非理性的結果,所以我也不能完整地實現自己。總也是,太輕了,太重了;太早了,太晚了;太快了,太慢了。」——鍾玲玲,2018
鍾玲玲繼《生而為人》後,於抵達七十歲之齡,重寫二十年前的作品《玫瑰念珠》,一再覆述、趨近,有關家族、生命、愛、命運之種種命題。然而生命之重述,無需命名,僅具名「鍾玲玲,2018」*。
七层足印 豆瓣
作者: 林喜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7
1955年發現古墓,1956年發生的雙十暴動,一道深深的歷史痕跡落在這十九座的七層大廈。李鄭屋徙置區,原來滿載歷史。作者林喜兒,踏上尋找舊日足跡的旅程。她搜集舊照片,重新挖掘自己所住屋邨的歷史,記錄下上一輩的故事與回憶,流傳下去。「想像五六十年前發生的事,戰後的香港,火災頻仍的年代, 他們懷着興奮的心情搬到李鄭屋徙置區,只求有瓦遮頭,三餐溫飽。這裡也成為了小孩的遊樂場、美食天堂,艱苦卻快樂的生活構成了獨有的回憶。曾經有過百萬香港人在徙置區生活,相信任何一個在徙置區生活過的人也會在這些故事中找到共鳴。
行路難 豆瓣
作者: 李維怡 kubrick 2009 - 7
內容簡介:
「……行路難 行路難多歧路 今安在……」
《行路難》是古代「知識份子」李白借樂府民歌的體裁以言志的詩歌,在思考書名時,詩中的片段便不知從何方突襲,以極速進佔了我的腦海。於是,關於書名,便不再作他想了。
而在這個民歌消逝、影像爆炸的幻影都市裡,這本《行路難》希望立足於市井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同時貫穿香港過去二十年的社會事件,以致未知的未來,企圖穿越創痛造成的空白間隙,以見證社會體制在小人物身上輾過的痕跡,還希望尋找掙扎者與反抗者留在迷宮中的紅線。
人生是與現實的對辯和搏擊,書寫亦然,你與我、愛與恨、進與退、走與留、美與醜、輕與重、個體與社群、插手還是旁觀、堅持還是妥協、真實還是虛幻……各種對立其實都是一體兩面。筆耕無非是把自己綁在椅子上,全力注視這個恐怖又美麗的世界,在世上各種兩難與尷尬之中,不斷做出不無難堪的抉擇。寫完之後,帶著這些思考面對實際的人生,則又是另一場修煉了!
書中盡是十年來所見所聞,大家亦可當成一種我城的口述歷史般閱讀,而小人物的口述歷史往往血痕斑駁。是故打開這本書,很抱歉大家無法不沾染到一些血污或眼水鼻涕。然而,假如這些能呼喚你內心那些瘀血的共鳴或陣痛,那麼,這個口述歷史的主人公,可能也包括了你--即使你從來不認識我。
這正是因為,我們事實上,是活在一個互相關聯的世界裡。
目錄:
董啟章序
陳智德序
感恩禱文(代自序)
蹲在牆角的鬼
那些夏天裡我們的蛹
石頭無法丟落地平線
花鬼
失物
黑夜飛行
剝皮豬、豆腐龜與發瘟雞
一啖砂糖
風景速寫.一
紅花婆婆
聲聲慢
間奏
鵝們
夢馬
笑喪
微笑.默念--致我的天使們
跋(鳴謝及其他相關的囈語)
附錄:危險時刻的小說寫作(對談:張歷君、李維怡)
自由的滋味
2018年5月8日 已读
《那些夏天里我们的蛹》的深厚情感化成一个个逼真的生活场景细节,感人又可信。那一代躬身参与时代变换的香港人只要用心记述,每一份个人记忆都能折射出深刻的公共论述。末尾的文艺评论对谈水平很高,如叙事视角的构建、作者的自省、社群主义的镶嵌等等,皆提供了深入而切题的讨论。这些题目吊打那个抱着划水放松心态阅读的我。
李維怡 社運 香港
宗教右派 豆瓣
作者: 馬國明 / 羅永生 dirty press X 香港基督徒學會 2010 - 10
究竟香港基右是怎麼回事?正是本書要認真處理的課題。它史無前例地從階級意識、政治哲學及政治形勢分析、科學哲學、批判神學、酷兒政治、行動實踐及個人經驗反思等不同進路,爬梳了香港基右各種意識型態的承傳及轉化,與近年的發展脈絡,對於一直相信可以獨善其身、或助長了基右也不自知的基督徒,與仍然大惑不解、自以為無染原罪的非基督徒來說,都應是必讀的入門課本。
--游靜 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本書展現香港知識份子並未止於簡化式的批判和譴責,作者們很嚴肅地、慎重地針對被稱為「香港宗教右派」的興起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對香港本地特有的政經結構溯源,對宗教右派在殖民體系與西方信仰中逐步茁壯的前世,與佔盡階級優勢且充斥政治慾望的今生,都提出了詳盡的歷史社會政治分析,不但揭露其呼應全球保守勢力的擴張野心,也指出某些香港宗教群體與本地先後建制勾結合謀的悠長歷史。
--何春蕤 台灣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召集人
2018年3月24日 已读
极好的社会历史书,通过多类组稿挖掘hk宗教右派的思想资源和历史来由,回顾《家暴条例》修订、中大校报争议两场大战役,证明企图通过公共参与实现“神域”的教徒并非虚构。“内部熟人”杨颖仁的调查能力足让本土记者汗颜,生哥的理论归纳一贯精准,马国明的专栏则文如书名的“路边摊”。学术界对中大学子的声援让人感动,感谢有你们同此一路,携手守卫自由。
保守主义 历史 基督教 宗教 性別
性通識 豆瓣
作者: 陳效能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1 - 5
2018年2月2日 已读
一些基本的概念如“性别气质”没有厘清,在地的内容讨论得不多,但引用的数据、事例,仍能描勒出香港性别平等的落后现状。
性别 社会性别 香港
影視香港 豆瓣
作者: 馬傑偉 / 曾仲堅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2010 - 11
過去五十年,香港影視媒介中,大陸人的形象變化多端。早年是親切愚笨的「大鄉里」以及庸俗市儈的「阿燦」,暴戾透頂的「省港旗兵」則是負面形象的極端。回歸前,大陸人角色變成無傷大雅的「表姐」與「表叔」,甚至是醒目可親的「好姨」;回歸後,新聞中常出現奧運明星與航天英雄,電影就算有內地南來的罪犯和妓女,形象也較為正面及人性化。
本書旨在探討過去五十年間影視媒介中的香港身份認同問題。全書分三部份。第一部份分析二十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初香港身份的形成過程。第二部份分析八十至九十年代過渡期內香港身份的種種奇特現象。第三部份分析回歸後港人重尋國族身份,同時為本土身份重新定位的狀況。
開拓通識:知識份子的香港路 豆瓣
作者: 陳智傑 編著
著名公共知識份子龍應台曾說:「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一個城市的身份建構,與「文化工程師」— 亦即公共知識份子的論述,可說密不可分。
透過與十位從事學術研究、寫作、媒體評論、公共事務、民間組織及社會運動人士的訪談,本書希望與讀者一起進入他們的思路、透過他們的眼睛、從不同的時空和角度去梳理香港社會的發展脈絡,從而好好地反思「香港」這身份從何而來、現處何方、將往何處。
2018年1月6日 已读
壹張香港啟蒙論知識分子的精神截圖。組稿次序有深意,人物對“啟蒙”的不同理解,承接漸進而又互有對碰。走溫和理性建制路的張炳良,重提建立“中產”的論述話語權;司徒薇要的研究論述,是為了持續帶動市民形成行動;梁啟智懷疑這類論述的真偽,情願保持距離;鄧小樺、朱凱迪彼此呼應,回憶社運的“直接行動”來反思論述。內容零散,但切入口很多。泛民“獨孤壹味”、香港媒體的浪費自由與不學無術、香港文學創作者的學術素養、梁陳的大中華情懷...
公共知识分子 公共论述 公民社会 文化研究 知识分子
新界鄉議局史 豆瓣
作者: 薛鳳旋﹑鄺智文 編著 香港三聯書店 2011 - 4
自1899年英國接收新界,香港殖民地政府在1905年以「集體官批」改變了新界土地擁有權的形態,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在新九龍與新界部分地區收地及徵收建屋補價。自此之後,新界居民便為了保護自身利益,與政府就土地問題展開長達幾十年的交涉。
.
鄉議局自1926年成立以來,就一直就新界的政治、土地、民生等問題與政府交涉,為統合新界民意而努力。
.
本書旨在把鄉議局80多年的發展放在香港、新界與中英關係的歷史脈絡之中,研究鄉議局的角色,剖析它與殖民政府和新界居民的關係,並探討鄉議局與其他中國近代地方精英組織的共通點、它在新界這個自19世紀末開始的租借地僅餘案例及其所處的特殊環境下的特點,及它在1997年後一國兩制中的位置。
地下陣線 豆瓣
作者: 陸恭蕙 香港大學出版社 2011 - 3
《地下陣線:中共在香港的歷史》是首部研究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建黨以來在香港發揮作用的著作。本書記述最近有關中共的事件,其中包括一項香港市民對共產黨所持態度的民意調查結果。附錄中臚列許多與共產黨統戰活動有關的資料,有助讀者深入瞭解中共在香港的歷史。本書適合所有對香港歷史、政治,以及中國現代史感興趣的讀者。
大廣東 豆瓣
作者: 上書局仝人 Up Publications Limited 上書局 2009
香港政府今日欲促成「港深一小時生活圈」,但梁文道在序言中揶揄:「只有凡事慢半拍的部分官員不知道,他們幾年前還動不動就把粵港之間的交涉拉到北京談,以為只有北京和上海才有資格和香港談合作;甚至在和廣東官員開會的時候說英文,渾然不覺只講廣東話也要比洋文管用。」香港與廣東的文化其實早有關連。由唯靈、大班、GOD楊志超、蘇真真、劉家輝、王晶、陳方安生、靳埭強……撰文或受訪,講述文化體驗,尋省港澳文化根,發表大珠三角文化宣言。
團結不折彎 豆瓣
作者: 潘文瀚 / 黃靜文 進一步 2012 - 8
甚麼是獨立工運? 香港走過1950、60年代受國共兩黨政治影響的工會運動,1970年代跳脫出左右意識型態,隨本土製造業興起的獨立工運,千禧世紀交接時新自由主義的衝擊,香港勞工階級摸索尋求自主抗爭的道路,團結地追求公義與民主。 這,就是獨立工運。 在香港社運波瀾壯闊的今天,五位作者,帶著勞工關懷的視野,刻劃香港爭取獨立工運近半個世紀以來的來龍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