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再见二丁目 豆瓣
9.7 (42 个评分) 杨千嬅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1997年6月1日 出版发行: 华星唱片
再见二丁目应该是97年的最佳作词。是林夕与好友黄耀明相约于二丁目,可惜黄耀明并未赴约,林夕于等待之中作此词。
满街脚步 突然静了
满天柏树 突然没有动摇
这一刹 我只需要 一罐热茶吧
那味道 似是什么 都不紧要

唱片店内 传来异国民谣
那种快乐 突然被我需要
不亲切 至少不似 想你般奥妙
情和调 随著怀缅 变得萧条

原来过得很快乐
只我一人未发觉
如能忘掉渴望
岁月长 衣裳薄
无论于什么角落
不假设你或会在旁
我也可畅游异国 放心吃喝

转街过巷 就如滑过浪潮
听天说地 仍然剩我心跳
关于你 冥想不了 可免都免掉
情和欲 留待下个化身燃烧

原来过得很快乐
只我一人未发觉
如能忘掉渴望
岁月长 衣裳薄
无论于什么角落
不假设你或会在旁
我也可畅游异国 放心吃喝

原来我非不快乐
只我一人未发觉
如能忘掉渴望
岁月长 衣裳薄
无论于什么角落
不假设你或会在旁
我也可畅游异国 再找寄托

我也可畅游异国 再找寄托
2020年7月13日 听过
睇简介先知道有咁样一段古,有D感动。当年听到呢首歌,系另一个人推比我听。系杨千嬅老师噶歌声里,我听到了推荐人心入边噶遗憾。
林夕 楊千嬅 粤语 香港
喜帖街 豆瓣
9.8 (17 个评分) 谢安琪 Kay Tse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0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环球唱片
喜帖街 - 谢安琪 (Kay Tse)
词:黄伟文
曲:Eric Kwok
忘掉种过的花
重新的出发
放弃理想吧
别再看
尘封的喜帖
你正在要搬家
筑得起
人应该接受
都有日倒下
其实没有一种安稳快乐
永远也不差
就似这一区
曾经称得上美满甲天下
但霎眼
全街的单位
快要住满乌鸦
好景不会每日常在
天梯不可只往上爬
爱的人没有一生一世吗
大概不需要害怕
忘掉爱过的他
当初的喜帖金箔印着那位他
裱起婚纱照那道墙
及一切美丽旧年华
明日同步拆下
忘掉有过的家
小餐枱沙发雪柜及两份红茶
温馨的光境不过借出
到期拿回吗
等不到下一代
是吗
忘掉砌过的沙
回忆的堡垒
刹那已倒下
面对这浮起的荒土
你注定学会潇洒
阶砖不会拒绝磨蚀
窗花不可幽禁落霞
有感情就会一生一世吗
又再惋惜有用吗
忘掉爱过的他
当初的喜帖金箔印着那位他
裱起婚纱照那道墙
及一切美丽旧年华
明日同步拆下
忘掉有过的家
小餐枱沙发雪柜及两份红茶
温馨的光境不过借出
到期拿回吗
终须会时辰到
别怕
请放下手里那锁匙
好吗
2020年7月13日 听过
乜系天后,呢个就系天后。谢安琪老师噶现场稳到我以为系度听CD。一个被个人选择收起左噶天后。《喜帖街》唱出噶又系City社会皮层底下的旧创口:社区人情与“发展”逻辑的碰撞,个人际遇与城市规划的冲突,社会正义与私人利益的角力。每次旧街拆迁,都是一场对垒,一场争辩,一场聚散。时至今日,旧歌重听,如何让人不禁唏嘘?
谢安琪 香港
酬神與超幽 豆瓣
作者: 蔡志祥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9 - 7
對一般香港人來說,「醮」是一個通過道士、和尚的媒介與鬼神溝通的大規模祭祀活動。醮祭的種類繁多。在香港,除了吉澳、高流灣及塔門等地稱為「安龍清醮」外,大部分的醮都稱為「太平清醮」。「太平清醮」或「安龍清醮」都是一種保平安的「祈安醮」,統稱為「打醮」。香港的打醮一般是定期舉行的。最短的周期如在長洲,每年舉行一次。最長的是上水和大網仔,每六十年舉行一次。
本書作者蔡志祥教授從1979 年開始考察香港各地的清醮活動,在這將近四十年間,他既是清醮的民族志記錄者,同時是社會文化的思考者。本書是對其四十年研究歷程的一個記錄。
本書分上下兩卷。上卷「香港傳統中國節日的歷史人類學視野」,以香港不同地區舉辦的清醮儀式為切入點,說明民間宗教和傳統宗教節日與地方社群的關係,探討中國民間宗教的普同性、差異性和變動性,並嘗試探討宗教儀禮的功能和象徵意義,如何因地域社區內的移民和都市化過程而產生變化。
下卷「1980 年代香港新界清醮的影像民族志」,主要以1980 年代作者在香港新界地方觀察的四個太平清醮為切入點,探索在攝影器材多元化、照片數碼化以前,影像可以怎樣輔助在田野中的研究,並討論研究者可以怎樣通過影像,從比較的角度,理解周期性的儀式節日的延續、調整和變化。
Hong Kong’s New Identity Politics 豆瓣
作者: Iam-chong Ip Routledge 2019
Ip uses Hong Kong as a case study in how the production of the desire for "the local" lies at the heart of global cultural economy.
Perhaps more so than most plac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local identity in Hong Kong has come about through a complex interplay of neoliberalism, postcoloniality and reaction to the consequent anxieties and uncertainties. As its importance as an economic centre has diminished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ainland China has become more strained, its people have become more concerned to define a "Hong Kong" identity that can be defended from external threat. Ip analyses the working and reworking of power relations and modes of agency in this global city.
A must read for scholars of Hong Kong politics and society as well as a fascinating case study for scholars of identity politics as a global phenomenon.
官商同謀——香港公義私利的矛盾 豆瓣
作者: 顧汝德 天窗出版社
揭露「地產霸權」之後,你更不能不知「官商同謀」的可怕真相。
要解開香港死結,由剖析殖民時代埋下的公義私利矛盾開始……
港英時代最後一任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顧汝德,綜合多年對香港政府及商界的觀察和親身體驗,寫成《官商同謀——香港公義私利的矛盾》,審視政府和商界經常陷入矛盾的同謀關係,以致令民主發展和社會公義賠上沉重的代價。
書中重點披露,港英政府為了維持香港經濟增長和確保殖民地管治威信,如何削弱英商的利益及英國在外交上的影響力,轉而與華資商界精英合作。書中亦展示社會大眾如何奮力抗衡「官商同謀」,防範公眾利益被公然出賣,成為英資、中資或本地商界的私人利益。
香港回歸後,「官商同謀」繼續上演。中國政府決定維持殖民地時代的政治制度,令特區政府的新管治班子,無法正面回應社會各界對政治及社會民生的訴求,處處裹足不前,令社會階級矛盾更深,面臨引爆點。
本書特別收錄作者於2011年全新序言及修訂版引言,貼近香港政局的最新發展。
2019年10月4日 已读
本書架構很清晰,從主題出發先講殖民政府,再講權力商業間的利益交換,最後再講述商業內部的分野變遷。顧汝德做過中央政策組顧問,又是商界老熟人,說起他們之間的破事既理據十足,又簡明扼要直陳痛處。因為熟悉,能作自身反思,微觀上指出權力精英團隊的閉塞、離地與傲慢,根本不如一些淺層研究聲稱那麼得力;中觀可詳細說明所謂「行政吸納」華人商界精英機制的原理、存廢;宏觀上又能破除很多論述迷思,如殖民地在憲制、金融等方面只能聽命於英帝國、政商始終奉行放任自由主義、殖民政府完全是商界(尤其是英商)的傀儡、只為了英帝國利益、上海人成就了CITY的工業化⋯他們很骯髒,但又不如我們想的髒的那麼簡單。本書的論述,講述過往卻映照當下。
历史 政治 政治哲学 政治哲學 政治经济学
管治香港 豆瓣
作者: 李彭廣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2 - 5
香港回歸即將十五週年,回歸前備受讚譽的公務員隊伍為甚麼回歸後不久便被認為表現欠佳呢?在英治期間一直被視為治港骨幹的政務官員,為何回歸後的執政表現未如理想?
香港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主任李彭廣看在眼裏,感觸良多。五年前他開始查閱大量英國解密檔案文件,了解港英管治體制的精髓,發現回歸後的香港並沒有從知識上釐清港英管治系統的真實面貌,卻自以為延續了英治時期的政治體制,乃撰寫《管治香港》一書,書的副題為:英國解密檔案的啟示。他期望能借此探索香港目前管治缺失的根源,並為改進提供思考線索。
2019年10月4日 已读
所謂「揭秘」,其實就是根據解密官方文件來看當年的行政部署,夾帶一些對權力管治結構安排的述評。但作者只是列舉而並未提供有說服力的分析。就似講「哇你睇下政務官會咁做嘢哦,好勁好專業啊」但沒講點解咁勁,更加迴避了歷史上的實際問題:既然咁勁,點解貪污咁多、官商利益輸送咁明顯、大型社會經濟危機來臨時佢哋都隱晒形。而且為了支持其觀點,一些段落裡下了一些想當然的結論,如CITY給英國帶來巨大經濟利益,明顯不符合數據、歷史事實。作者理論學養不淺,但寫書真唔同做烽煙節目。
历史 政治 政治学 香港
香港政党与选举政治 豆瓣
作者: 周建华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本书是一部研究香港回归以来政党与选举政治的专著。20世纪80年代初,港英政府推行“代议政制”,使香港的选举政治从无到有。选举催生了香港政党,政党的产生及对选举的介入又推动了选举的发展。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后,在“一国两制”下,根据香港《基本法》的规定,特区政府举行了行政长官、立法会、区议会等一系列选举。在每一次选举中,政党都在选举舞台上唱主角。为争夺议席,政党秣马厉兵,排兵布阵,逐鹿各次选举。
政党之间的激烈角逐,不仅进一步推动了选举政治的发展,而且也使政党逐步发展壮大,并走向成熟。政党已成为香港社会不可缺少的政治力量,其对香港政治发展的举足轻重作用越来越突显出来。
绪言
第一章 香港政党的形成发展、政治功能和特点
一 香港政党的形成和发展
(一)港英时期香港政团的形成和发展
(二)香港回归以来政党的发展状况
二 香港政党的政治功能
(一)参与选举,夺取议席
(二)开展议会斗争,监督和制衡政府
(三)整合利益要求,反映民意
(四)凝聚和发展政治力量
(五)培养政治人才和打造政治明星
(六)鼓动市民政治参与及传播政治文化
三 香港政党发展的特点
(一)政党形成发展的历史较短
(二)许多政党都是从政团发展而来的
(三)政党政治取向较为明朗和社会定位多元化
(四)政党成员大多来自不同阶层,内部矛盾较多
(五)政党规模较小和依赖政治明星
(六)大多数政党组织较松散及组织程度不高
(七)政党的活动方式基本定型
(八)大多数政党按《公司条例》注册登记成立
第二章 香港的选举制度
一 港英时期选举制度的演变
(一)市政局和区域市政局选举制度的发展
(二)区议会选举制度的发展
(三)立法局选举制度的发展
二 《基本法》有关特区选举的规定
(一)《基本法》关于立法会选举的规定
(二)《基本法》对区域组织的有关规定
(三)《基本法》关于行政长官选举的规定
三 香港特区立法会选举制度
(一)分区直选制度
(二)功能界别选举制度
(三)选举委员会选举制度
四 香港特区区议会选举制度
(一)区议会的主要职能和组成方式
(二)区议会投票制度和选民、候选人资格
五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选举制度
(一)行政长官选举的投票方式
(二)行政长官选举的选民和候选人资格
六 香港选举制度的特点及政治影响
(一)香港选举制度的特点
(二)香港选举制度的政治影响
第三章 政党与立法会选举
一 两年任期的特区首届立法会选举
(一)从临时立法会到特区首届立法会选举
(二)比例代表制下政党的分区直选部署
(三)政党在功能界别选举及选委会选举中的部署
(四)政党的参选政纲及选举策略
(五)政党参选成绩及选票比例
(六)政党参选成绩评析
二 经济复苏下的特区第二届立法会选举
(一)经济开始复苏与投票率偏低的立法会选举
(二)分区直选议席增加与政党的参选部署
(三)各出“新招”的政党直选策略
(四)政党取得的议席及选票比例
(五)政党参选成绩评析
三 走出经济低谷的特区第三届立法会选举
(一)经济逐步复苏与政制改革的争论
(二)直选议席和功能议席平分秋色的立法会选举
(三)政党密锣紧鼓部署地区直选
(四)争夺激烈的香港岛选区
(五)政党取得的选举成绩
(六)政党参选成绩评析
四 金融海啸前夕的特区第四届立法会选举
(一)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下的香港社会
(二)民生议题突出的立法会选举
(三)政党推陈出新,分区直选更加激烈
(四)政党参选取得的议席及选票
(五)政党参选成绩评析
五 小结:政党在立法会选举中的主要策略及分析
(一)香港政党的主要选举策略
(二)政党选举策略对选举结果的影响
(三)政党制定选举策略时应考虑的因素
第四章 政党与区议会选举
一 1999年特区首届区议会选举
(一)亚洲金融风暴与禽流感
(二)从临时区议会到特区首届区议会选举
(三)政党在区议会选举中的部署及主要策略
(四)政党的参选成绩及评析
二 “七月风潮”影响下的特区第二届区议会选举
(一)“非典”与“七月风潮”
(二)“七一”效应明显的区议会选举
(三)政党在区议会选举中的部署及选举策略
(四)两大阵营激烈对峙的选区
(五)政党的参选结果及评析
三 经济复苏后的特区第三届区议会选举
(一)中央政府挺港和经济的强劲复苏
(二)淡化政治议题的区议会选举
(三)政党积极部署区议会选举
(四)政党参选成绩评析
四小结:政党在区议会选举中的策略分析
第五章 政党与行政长官选举
一 政党与选举委员会界别分组选举
(一)选举委员会界别分组选举
(二)政党参与选举委员会界别分组选举的成绩
二 首次有政党候选人参选的第三任行政长官选举
(一)行政长官候选人的竞选活动
(二)参选行政长官的政党候选人选票及评析
结束语
附录一 香港主要政团、政党名称和简称表
附录二 主要政党参选成绩
附录三 1998—2008年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名单
附录四 1999—2007年香港特区区议会直选议员名单
主要征引及参考书目
后记
2019年10月4日 已读
#补标 大约阅于2014年。公平地说,这本的相关章节起码将比例代表制、一组名单、黑尔基数等技术细节讲清楚了,作为用以理解全世界绝无仅有的选制的资料而言,本书还是有一点用的。当然,本评价不等于推荐。
政治 政治学 香港
香港立法机关研究 豆瓣
作者: 朱世海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 10
本书通过对1843年以来香港立法机关历史演变的全面考察,阐述了各个时期立法机关在香港政制中的地位、与香港社会的关系变化,尤其指出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所拥有的权力大大超过了港英政府时期,深刻提示了160多年以来香港政制发展的状况和特点。这是目前国同第一本系统研究香港立法机关的著作。
2019年10月4日 已读
#补标 大约阅于2014年。作为行政首席的kong督当主席的立法局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机构?Are you serious?对于一些当朝学者,立场先行还不是全部的问题,治学能力本身的崩坏才是最致命的。
政治 香港
葛量洪回憶錄 豆瓣
作者: 亞歷山大·葛量洪 译者: 曾景安 / 趙佐榮 廣角鏡出版社 1984 - 9
講述他由1922至57年在殖民地的服務
2019年10月4日 已读
只挑了CITY相關部分看了。葛量洪作為任期內力爭行政自主權、力阻CITY結構進步、盡可能迴避打擊行政結構中嚴重貪腐的港督,依然能在其自傳中將其工作描繪成一類純粹均衡、讓步商界精英訴求的中立老好人差事,對於其阻擋demo進程的決策輕描淡寫,讀者就能明白為何人物自述不能作為信史採納。內文一大堆自戀的囈語、畫虎不成反類犬一般的文學描述嘗試,使其可讀性大大降低。
历史 政治 葛量洪 香港
圖解香港手冊 豆瓣
作者: 徐振邦 / 陳志華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5
2019年10月4日 已读
寫成了一份比學生死記硬背噶名詞解釋。很表面很建制。當詞典翻翻就算。
历史 政治 香港
China’s New United Front Work in Hong Kong 豆瓣
作者: Sonny Shiu-Hing Lo / Steven Chung-Fun Hung Palgrave Macmillan
This book explores the dynamics of China’s new united front work in Hong Kong. Mainland Chinese penetrative politics can be seen in the activities of local pro-Beijing political parties, clans and neighborhood associations, labor unions, women and media organizations, district federations, and some religious groups. However, united front work in the educational and youth sectors of civil society has encountered strong resistance because many Hong Kong people are post-materialistic and uphold their core values of human rights, the rule of law and transparency. China’s new united front work in Hong Kong has been influenced by its domestic turn toward “hard” authoritarianism, making Beijing see Hong Kong’s democratic activists and radicals as political enemies. Hong Kong’s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is drifting toward “one country, two mixed systems” with some degree of convergence. Yet, Taiwan and some foreign countries have seen China’s united front work as politically destabilizing and penetrative. This book will be of use to scholars, journalists, and observers in other countries seeking to reckon with Chinese influence.
公民不服從! 豆瓣 谷歌图书 博客來
Civil Disobedience & Life without Principle
作者: 亨利.梭羅 / Henry David Thoreau 译者: 劉粹倫 紅桌文化 2012 - 10
梭羅最犀利、幽默的演講! 本書收錄梭羅最具影響力的兩篇演講〈公民不服從〉與〈沒有原則的生活〉,句句箴言,閃耀真誠的光芒。 有一天,梭羅去跟鞋匠拿修好的鞋子,路上警察以他拒繳人頭稅為罪名,將他逮捕入獄。但有人代繳了稅金(據說是他的姑媽),所以他很快獲釋。1849年他發表著名的演說〈公民不服從〉,告訴鄉親,其實不應該傻傻地效忠政府,因為公民有不服從惡法或暴政的義務。 梭羅的影響無遠弗屆,公民不服從的精神讓同一個時代的托爾斯泰深深感動。往後更是啟發了甘地、馬丁路德.金恩,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更別忘了,21世紀還有茉莉花革命與佔領華爾街運動。 梭羅的影響還有另一個重要的面向:他認為把工作、賺錢當成第一要務,這樣的生活很可惜。他反問,我們人活著是為什麼?難道只是汲汲營營,最後才發現自己根本沒真正活過? 梭羅的經典語錄 若只想到自身的利益,就很容易被政府掌控,甚至自願上當。 政府可能處境艱難,狗急跳牆,只是我也愛莫能助。政府必須跟我一樣,自己想辦法,哭哭啼啼解決不了問題。 應該先學會做人的道理,再來才是當個好國民。 我們習慣把事情進展不順利,歸咎於大眾還沒準備好要改變;但是實際改革的速度如此緩慢,是因為少數人也沒聰明到哪裡去。 雖然多數人沒有像你那麼善良,但這不是你要關心的重點,因為只要良善沒有雜質,就會在社會中漸漸發酵。 講道義的人還好擺平,半路殺出來的衛道人士反而難搞定。 聰明人不會把成敗交給機緣,也不會妄想靠多數人的力量來成事。 最顯而易見的錯誤,只有在最冷漠的人群中才能看到。 我們人的一生應該成為反摩擦力,抵抗不義的事情,讓政府這部機器停擺。 我覺得上帝站在正義的這一方,不用再等其他人了。如果你更堅守正義,就是比別人提早加入多數人的陣營。 金錢是人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隨之而來的;死要錢絕對不是美德。 如果人變有錢之後,會去實現窮苦時想要做的事,就是對文化最大的貢獻。 關於生活,梭羅在〈沒有原則的生活〉中建議: 做自己熱愛的事,不要騙自己為薪水工作。 不要僱用只為錢工作的人。 商業活動發達不等於文明進步,人性的價值才是真正的寶藏。 不要浪費時間在膚淺的新聞和八卦上。 作者簡介 亨利.梭羅 (Henry David Thoreau),生於十九世紀的美國文人。寫就《湖濱散記》,喜歡旅行。家裡開鉛筆工廠,當過土地調查員,念過哈佛,老師是愛默生。坐過一夜牢,因而寫下〈公民不服從〉,認為不論是當官的還是普通人,做人處事要憑良心。 譯者簡介 劉粹倫,在臺大念歷史,荷蘭藝術學院念創作。斷斷續續住過歐洲,喜歡散步、看舞劇。目前住臺北,成立紅桌文化,夏天出書,冬天讀書。合譯的作品有《風格就是你》、《有毒污泥愛你好》。
2019年8月31日 已读
#借標 Co-China 176 從 Occupation Movement 論公民不服從 陳宜中詳細分析羅爾斯理想定義中各種與現實不符的元素:行動中不能完全拒斥暴力,行動發起未必源於多數共識,亦未必僅限於政治性地違抗專門的惡法(少數人良知強制多數進行價值重審,如動保、環保),甚至未必要從後果反論比例原則,行動者也未必要為「違法」束手就擒(不認錯、請律師、反栽贓嫁禍等);謝世民結合Sun Flower講述CD概念,陳榮堅引述德國基本法有關公民抵抗權的定義,引入新時代獨裁者分化、收編、假民主技術手法語境,探討CD的抵抗實質及其困難。最後強推一下破橋的話(大意):有些人總在強調制度不可能完美,但總是要求異議抗爭必須完美。他們在乎的只是秩序,津津樂道權力之間的桌底交易,如自己果真持份其間一樣。
公民不服从 公民抗命 台湾 哲学 政治
百年过客 豆瓣
作者: 香港歷史博物館 香港歷史博物館 2017
本專書以英國殖民管治香港首一百年為背景,藉一八四一年至一九四一年途經香港的中外名人事迹,細訴香港的城市發展軌迹及近代中港關係。他們來港的目的各不相同,既有公事上的需要,例如條約談判、官式訪問、考察研究或尋找商機,亦有私人的目的,例如逃難、休養、旅遊、表演以至維持生計。
2019年8月31日 已读
#借標 Co-China 66 香港前傳 比較零散的歷史碎片拼湊。不過讀了陳冠中那段節選,就可以挖出《我這一代香港人》《四代香港人》。
借標 香港
香港第一 豆瓣
作者: 區志堅 / 彭淑敏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2
第一位「香港」小姐,原來不是我們熟悉的孫泳恩!
早在1844年,香港已發生第一次罷工!
香港第一次填海,原來是在上環文咸東街!
在香港第一次出現的人、事、物,都是香港人珍貴的集體回憶,從中可以認識香港殖民地時期中西文化交匯的歷史,以及各種民生與公共建設的情況。從這個角度追溯香港歷史,不單生動有趣,也極具保育與教育意義。本書透過政治、經濟、民生、社會建設、醫療、教育、出版、娛樂、宗教和建築等不同範疇,帶你穿越時空,細味香港這個家的點點滴滴
2019年8月26日 已读
找了一本封面好看一點的借標First class.自覺對當地制度也算熟悉,不料本課在我的舊識基礎上添加了很多歷史、案例的細節說明。尤其在法制、區議會歷史方面真真切切幫我補了課。非常感謝。實在不忍借標陳曉蕾,因為她也是很好的本土生活方式記述者。
历史 政治 民主 香港
香港文化政治 豆瓣
作者: 馬傑偉 / 吳俊雄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在香港,文化課題 (藝術發展、城市面貌、流行文化、以至民間生活方式) 曾經長期不受重視,處於一種零散自生狀態。殖民政府為了避免引起衝突,盡量減少太礙眼的文化干預,對華人文化、習俗既無大刀闊斧的改造或打壓,但亦不會保育、栽培。今天,情況早已有所變化,香港的文化項目被放上政治議程,變成政府決策重要的一環,並引來各種力量的挑戰。文化扣連政治,面對爭逐,已成常規。今天想了解香港社會,其中一項任務,就是了解它的「文化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culture)。同時,香港政治已由以往主力關注公共行政和資源分配,演變成一種既講求利益亦重人情世故,既重視制度程序也強調民心向背的複合進程。二十一世紀的香港統治階層,必須學會善用符號,鼓動民心,駕馭集體想像,為畸形的政治制度確立認受性。今天公共行政已無可避免同時是一項文化工程。「政治的文化」(the culture of politics) 影響深遠,甚至在未來的日子,左右大局。
香港‧論述‧傳媒 豆瓣
作者: 張少強 / 梁啟智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2
就香港研究方向而言,由「港式文化研究」,到「文化政治」,再而「香港文化生活」,漸漸由香港文化與社會的大敍述,轉向社會變遷的細節。到最近,有感社會代際轉變,是時候引入創新思維,本書的主要貢獻在於收錄了不同學者對此重要轉變的新近研究。這些研究好讓我們有一大發現:昔日的「香港故事」雖然正在失效,卻沒有被大眾常識中新建的「常規」完全取代,因而整體局面總是內藏大量新舊張力和變數。就此,這些研究又提供了兩大線索。第一,香港的政治權力格局的重構和媒體運作條件的改變,使得任何對大眾事務的觀點和方案都必需面對眾聲喧嘩的洗禮。第二,這些觀點和方案,儘管看起來是為特定力量服務,甚或由特定力量激發出來,往往是頗為混雜含糊,自相矛盾,甚至具有自覺或不自覺的顛覆性。
短衣夜行紀 豆瓣
作者: 李維怡 kubrick 2013 - 7
《短衣夜行紀》是李維怡繼2009年《行路難》後於本地出版的文字耕作結集。集子中,維怡繼續以文字錘煉各種社會參與的思考和感受,並逐步走向一種詩歌、散文、紀錄片、小說共融的筆耕方式。集子以真實世界的緩慢、細緻,紀錄下各種被輾過的裂痕,以圖在這高速消費化、廣告化、偶像化的都市 中,持續拷問「人」的立足點。 2014年六月,《短衣夜行紀》被選為第七屆「香港書獎」獲獎書籍之一。
雄仔叔叔在序中寫道:
「歷史和瑣事,會被遺忘,至記不清楚。從1966年的反天星加價事件到2005年的反領滙收購,途經1995年的金輪大厦天台屋抗拆再到2010年的反高鐵,我們記得什麼呢?除了『歷史的算術』,我們記得那些人嗎? • • • 在社運、抗爭的呼喊、激昂中,理論、認知只是抗爭堡壘部份的基石,這部份的基石可在權力運作下朽壞,只有人與人之間的愛和尊重,才是抗爭的人間正道 • • • 」
2019年8月23日 已读
一份濃縮的上世紀中葉至本世紀初的微觀香港社會歷史講述。既是個人見聞,也是公共記錄。李維怡的中短篇裡有很多「弱者」,但他們中不少人又不是絕對的「弱」,甚至或多或少都夥同秩序對其他弱者施予壓迫與傷害:質疑領取綜緩者不工作的阿娟,關心朋友卻拋棄大陸妻子的牛精雄,都是這樣的「弱者」。至於那些從光亮處來,卻拿了暗刃割取私利的大學生、學生會代表、社工、記者,則是很多人未能識別的秩序從犯。李維怡又比較慈悲,看到人心灰暗之間一絲光明。看得很傷心,雖然一些篇目的象徵過於刻意。
历史 政治 文艺 新自由主义 李維怡
戰後新界發展史 豆瓣
作者: 蔡思行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6 - 7
跟港島和九龍市區相比,新界地區落後的形象一向深入人心。但新界的發展跟香港整體密不可分,作為市區發展的腹地,新界居民為香港的發展作出了不少犧牲,假若沒有1950-1980年代新界新市鎮的發展,香港也難以有今天的經濟成就。現在是時候把新界的發展和貢獻,放回我們的視野中。
本書作者利用了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所收藏,有關1950-1980年代香港新界地區的文獻、圖片及口述歷史檔案,加上其他報刊文獻資料,對戰後新界在社會、房屋、農業、漁業、工商業、旅遊等方面的發展,作出了全面的探討,讓我們一起重溫新界這段翻天覆地的鉅變。
大澳 豆瓣
作者: 廖迪生 / 张兆和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6
大澳,是香港這個發展迅速的城市中少數保存了傳統風貌的地方,因此為中外人士趨之若鶩。棚屋、水鄉、橫水渡,更是大澳引人注目的焦點所在。到底大澳是如何從一個珠江口的重要漁港(兼農、鹽業),變成為偏遠衰落的小漁村,再而成為遊人眼中的「東方威尼斯」呢?
本書的兩位作者──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廖迪生博士及張兆和博士,一位是土生土長的「大澳人」,另一位則曾在大澳任教小學,故都對大澳有著濃厚的感情。他們在80年代初開始便在大澳進行田野研究,從研究當地端午節的龍舟活動,到深入大澳的地方社會組織,自此,他們展開了長達二十年跟蹤大澳的旅程。
本書透過人類學的參與觀察、碑銘文字記錄、口述歷史的訪問內容、200多幀照片、錄像和繪圖等,重構了大澳的地區歷史。讀者可從中認識到大澳的變遷,大澳漁、鹽、農和工商業的發展,大澳人民生兒育女、婚嫁、喪葬等禮俗,大澳宗教活動中的社區組織,大澳的社區組織與團體,以及大澳與珠江口沿海聚落的關係等等。
本書亦可看作為解構地方文物與認同、香港歷史發展、中英兩國關係和南中國地方社會文化不可多得的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