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低保真 豆瓣
作者: 陳滅 / 陳智德 麥穗出版社 2004
詩的潛沉、低調與深刻。指向對我們所身處之地的不可迴避的反省及情感。
香港文學散步(修訂版) 豆瓣
作者: 小思 商務印書館(香港) 2009 - 5
《香港文學散步(修訂版)》主要內容簡介:香港近年流行「文化旅遊」和「集體回憶」,大家都對古跡的「拆」和「留」十分敏感。其實香港值得一遊的地方又豈只天星碼頭??原來北大校長蔡元培的墳墓就在香港仔,魯迅曾經在中環基督教青年會演講、女作家蕭紅的骨灰就撒在淺水灣,而那裹的鳳凰木竟然就是張愛玲創作《傾城之戀》的靈感??我們每天經過的地方、常常到訪的都有歷史的痕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香港文學散步》增訂版保留舊有精彩內容,並新收錄了數篇文章及全新炮製的「與小思對話」,讓大家一探中國近代文化名人如蔡元培、魯迅、蕭紅等在香港的生活,再加上全新繪製的「散步地圖」,帶你走過香港的大街小巷,尋找名人們的足跡。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拿起書,去散步吧!
花果飄零 豆瓣
作者: 周愛靈 香港商务印书馆 2010 - 10
本書追溯新亞書院由創立到併入中文大學前的發展歷史,和在香港擔任的角色,揭示多重的國際衝突。.在中國大陸共產主義高漲之際,錢穆、唐君毅、張丕介等中國學者避走香港,為保存中國傳統的價值和文化,創立了新亞書院。冷戰時期,英國殖民地上的新亞書院要承傳中華文化,難免要面對美國非政府組織、英國殖民地政策等所衍生的衝突,使其文化教育的意義牽涉了各方的價值取向,蒙上各種政治色彩。
選舉制度的政治效果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馬嶽 / 蔡子強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03 - 11
香港民主的發展道路曲折而漫長,選舉制度亦經歷了很多演化。「七一遊行」後,未來有關政制發展和各種選舉模式的辯論,將在政治議程上佔一個重要的地位。本書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介紹了香港的各種選舉制度及其發展;後半部分透過系統的實證研究,提出了十項假設加以驗證,並詳細分析了過往各種選舉制度的改變所帶來的政治影響。對從政人士、學者,以及即將積極參與未來政制檢討的有關人士,本書極具參考價值;對關心香港前景及政治前途的市民,本書更是必不可少的參考讀物。
咫尺山林 豆瓣
作者: 羅榮輝 圓桌精英 2016 - 11
劉克襄(台灣自然觀察作家):「榮輝或我,或者不少山友,這幾年都在努力書寫這一大城的郊野風物,這類健行指南的多樣,不只是認識香港郊野的基礎,也是感謝這塊山林的最好回報。」
馬傑偉(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教授):「這一本《咫尺山林》,從一個有心人的眼睛,讓讀者看到香港繁華鬧市背後那個充滿靈氣的綠洲。」
區家麟(資深傳媒工作者):「這本書,解決了我心中一個縈繞甚久的謎團。」
城市五光十色的霓虹燈造就了香港這國際大都會的繁華景色,卻也無法掩蓋本地郊野的懾人風光。一條條隱世美好的山徑逐漸被發掘,而本地遠足資訊網站「綠洲Oasistrek」創辦人羅榮輝(Teddy),也用了12年時間於香港的山野「漫」行。
《咫尺山林》不但是作者一場又一場的遠足旅程,也是作者首次嚮導的登山歷程:從欣賞鄉村古道至嶼南海岸等平凡山林的雅緻風景,再分享把臂同遊至迷失荒野的登山樂事,反思人與山林與自然的關係,並寄望本地保育與鄉郊的發展。
隨書還有遠足路線與登山小貼士,配上一張張奪目的山林照片,呈現香港美好的山水風物。來吧!在踏入香港山林前,用指間來一趟輕遠足吧!
四分之三的香港: 行山.穿村.遇見風水林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劉克襄 遠流 2014 - 4
二○○六年秋天,劉克襄開始在香港行山,繼而體悟廣達四分之三的郊野才是香港本色!憑藉著長年走訪山野和自然觀察的經驗,他摸索出獨到的行程:
在獅子山上一覽九龍全景,那不只是登頂享受,而是看到香港的一個階段。彷彿走過一段艱辛歲月,眼前的紅塵繼續活絡地變動著。這叢又那叢,此團或彼團,幾種杜鵑粉粉紅紅映錯著,彷彿煙火施放,在濃密的綠林中,在雲霧的起落裡,燦爛地把整個山頭點燃了。
初訪大浪灣徑,小溪悠緩流出弦月般白淨的沙灘,迤邐出森林邂逅海洋的靜寂。年輕人行經往往會驚喜浪漫好一陣。太陽西沉,數百隻麻鷹各自飛出自己的圓圈,連結其他麻鷹的盤旋,形成壯觀的飛繞。牠們未發出任何聲音,每隻都有默契地關機了。
劉克襄率性地勾勒路線,行山穿村的內容溢出了香港現有登山指南的範疇。他以扎實的台灣經驗,道出香港的南方生態美學。他的熱情感染了香港讀者和同行的學子,啟發他們關心家園大地。跟著劉克襄行山穿村,發現香港綠得好經典!
香港在地農業讀本 豆瓣
作者: 鄒崇銘 / 姚松炎 土地教育基金 2015 - 3
香港在地農業讀本 — 書序
黃志俊
農業是食物生產,是農民辛苦耕種,面對天災蟲害,最終僅能糊口的一種低產值的經濟活動(現代一般都市人的看法)。生態是遠離城市,僅在自然保護區出現的系統,只有專家和有興趣的人士才會關注那裡的生物多樣性和物種的關係。農業與生態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干的事情,為何現在鄒崇銘和姚松炎有興趣把這個議題帶給市民大眾呢?
其實,正如文中有所提及,政府在漁護署的從屬關係上,已有意把環境和食物分開處理,農業部份由食物及衛生局管理,自然保育則由環境局負責,這絕對是把農業與生態硬生生地割裂出來。另外,我們有四成的郊野公園,兩成多已發展土地,尚有約三成的鄉郊地帶,昔日這些鄉村田野,開闊農地是新界獨特的景緻,與香港九龍的高樓大廈和山巒海岸有著明顯的分別,而新市鎮的誕生令鄉郊起了改變,但更致命的是政府無視農地的價值,任由農地被荒廢,然後容許更改土地用途,變成停車場、貨櫃場、回收場,甚至成了最大產值的地產項目。
農地的凋零,土地受污染,農地常見的螢火閃閃一去不返,落田照田雞(虎紋蛙)成了國家二級受保護動物,與農地有關的爬行類如中國水蛇、草游蛇等,在香港的野生種群也越來越少。農地本身就是一個生態環境,與大家認識的紅樹林、次生森林、草坡等同屬於香港的生境,我們能在世界大市城中,保留極高的生物多樣性,全賴眾多的生境能同時存在。可惜,現在農地竟成了消失得最快,也成了最瀕危的生境。
感恩有一班像本書作者的朋友們,在農業政策諮詢的短短數月內,把農業的想像擴得更闊,把農業的前世今生,與政策和政治等的相關議題帶到大眾的面前。更讓我感動是認識了一班默默為我們付出汗水的農夫,不單努力在生產出最健康和美味菜蔬的同時,更學習與農地上所有的小生命共享這片美麗的土地;養活我們,也維持了生物多樣性。
多得多位農友的許可,讓我可以走訪不同區域的田地,細看那裡的昆蟲和蜘蛛,最令我難忘的是雖然各個田地面積都不大,但我每次調查拍攝都得花上大半天,因為那裡的生物種類和密度是相當之高,而最令我興奮的是往往都能找到自己沒有記錄過的昆蟲和蜘蛛。
我不敢說有那些品種只能在農地才能存活,但農業與生態的關係只需要用《稻田裏的家人》一本兒童繪本的圖就能說明,因為這一家人就是稻子、小田螺、青蛙阿姨、蜘蛛叔叔和自然叔叔,根本就是不能分割的一個家庭。
香港大靈異(初集) 豆瓣
作者: 陳雲 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 2010 - 6
妖異世界,伸展了人的想像力和理性思考,理性愈開明的世界,妖異想像愈多。現代科學及工業文明繁榮之際,文壇興起妖異小說和科學幻想小說。中國唐朝文明昌盛,便有志怪小說和神仙傳奇。香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工業化和現代化,工廠工友互說鬼怪經驗,收音機晚晚播放鬼怪故事,電視台播映奇異趣怪片集。近年,鬼故事少人講了,超人和外星人的片集不見了,武俠片歌頌小男人家庭倫理,撞鬼的人被判為精神錯亂。社會出現很多自閉青年,宅男宅女,單方面發放信息,電話都不講,連人都不敢結交,更不會遇神遇鬼了。
個人就是政治 豆瓣
作者: 江瓊珠 素葉出版社 1997
江瓊珠在《華僑日報》一個專欄的結集,記錄了她某個時刻對身邊環境的觀察與雜想,題材有時巨大有時細碎。《華僑日報》1995年停刊,專欄無以為繼。作者於是覺得,出一本書,留個紀念也不錯。
「個人就是政治」是江瓊珠第一句學會的婦女運動口號,於此領悟了私人與公眾的辯證關係,並深感認同。
活在書堆下 豆瓣
作者: 馬家輝 / 葉輝 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 2009
羅志華,一九六四年七月十日出生,曾任職於香港三聯書店,自一九八八年起接手經營「青文書屋」達二十年,並同時負責「青文書屋」的出版業務。
二○○六年八月,「青文書屋」因為租約問題暫停營業,書籍暫存於貨倉,並繼續出版業務。
二○○八年二月四日,羅志華疑於倉庫整理書籍時,被塌下的書箱壓住,意外辭世,終年四十四歲。
--------------
【明報專訊】編按﹕去年二月,灣仔「青文書屋」老闆羅志華被發現喪生於貨倉書堆下,朋友們、書友們,各自撰文記之念之悼之哀之;一年後,這些文章結集出版,再一次成為對羅志華的追念。文集的兩位催生者,在此表白,既是哀思,亦是感謝。
悼亡書﹕死在這裏也活在這裏
《活在書堆下——我們懷念羅志華》這本文集的構思,始於二○○八年二月的一個下午,編一本關於羅志華的書,最先是葉輝提出的,他在羅志華追悼會上說,「羅志華於短短一生裏曾替不少人出了書,如今,是時候輪到我們出一本關於羅志華的書了」。
《活在書堆下》書名則是馬家輝提議的,我們二話不說便決定選用這個書名,是由於我們相信,再沒有一個字比「活」字更好,更貼切地為這本文集總結陳詞,羅志華一生最好的與最壞的時光,無疑都是「活在書堆下」,他和他主理的青文書屋為不少作者出版過有意義有價值的書,書彷彿就是他永遠的責任和承擔,他在最後的日子裏還固守着一倉書,還有一大堆永遠無法完成的書夢……
「活在書堆下」不光光是一個意象或隱喻,而是一種精神,我們以為,那就是隨着一個讀書的老好年代日漸遠去的精神,或可稱之為「羅志華精神」——我們永遠懷念這位戇直的書店主理人、獨立出版人,他為香港文化與香港文學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卻一直隱身於幕後的暗角,獨自承擔無比沉重與沉痛的責任和後果。
如果書堆真的是太沉重了,我們希望這本紀念文集能為羅志華解咒,讓他在世界的某一處「活」得輕省一些;如果書堆早已成為羅志華生命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願這本書可以肯定沉重的價值,讓他在未完成的書夢裏「活」得更充實。
《活在書堆下》分四輯,首兩輯是來自四方八面的悼文,第一輯選自報刊(羅貴祥與梁品亮的文章是專為文集撰寫的,從未發表),第二輯選自網絡(多不勝數,無法盡錄),第三輯選自傳媒對羅志華噩訊及追思會的報道,內地報章如《中國青年報》、《北京 日報》報道得立體而翔實,因此很多片言隻語的報道便略而不選了;第四輯是「二樓書店」與青文書屋的追憶文章,從中可窺見香港文化一大特色的興衰變革。
《活在書堆下》的開卷與壓卷,俱為馬國明 的文章,這刻意的編排基於一個想像:青文與曙光一室兩店,猶如唇齒,兩位書店主人長期分坐於一室的兩個角落,對於書堆裏的甘苦與悲歡,大概如魚飲水,恐非室外之人所能體會;這個最簡約的編輯蒙太奇,我們相信,正是對一個遠去的年代,一段讀書的老好日子,兩三代人的啟蒙時光,以及涉身其中的過來人,表達了摯誠的致意。
文 葉輝 馬家輝
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豆瓣
作者: 齐鹏飞 华夏出版社 2004 - 1
本书写了关于邓小平与香港回归问题的学术研究,旨在此一具有拓荒性的研突领域,弥所缺,正所谬。本书的基本结构是以自1979年至1997年时间段的香港回归的右史,以自1979年至1997年时间段邓小平的一国两制的香港模式成型、成熟的历史为经纬,自纵至横,自点至面,对于邓小平关于香港回归的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缕析的理性和学术化的梳理和阐释,寓评于述,夹叙夹议。
香港政治 豆瓣
作者: 馬嶽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2010
About the Book
本書回顧了香港政治發展的重要歷程,以及政治變遷的主要課題。政治發展往往是「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t)的,下一階段的發展由上階段的歷程模塑而來。瞭解歷史的進程背景,對掌握今天的香港政治現況有莫大幫助。
本書首三章從殖民地早年的政治狀況說起,介紹回歸前的主要政治事件和發展歷程;第四章和第五章分析了政黨和選舉制度的變遷;第六章至第八章則討論了回歸以來香港政治發展的幾個重要議題:包括高度自治、法治和人權、行政立法關係和議會發展,以及民主發展等。對香港政治有興趣的讀者,希望本書可以為他們提供一些分析角度。
目錄
總序一 社會科學與通識教育……………馬傑偉
總序二 我的本土方法:社會分析的兼容與厚度……………吳俊雄

第一章 殖民早期政治與六七暴動
第二章 中英談判與香港前途
第三章 回歸前的民主運動與民主發展
第四章 選舉制度的發展
第五章 政黨政治的發展
第六章 回歸後的高度自治、法治與人權
第七章 回歸後的行政立法關係與議會發展
第八章 回歸後的民主發展及其爭議
第九章 結論:香港政制發展的困局
參考書目
通識系列編後語……………馬傑偉、吳俊雄
索引
2016年9月11日 已读
“从殖民时期政制起源到民主运动兴起失落,能抓住政制困境根源,使人感知历史之激越,闻说今日种种叹息不已。”原评论被豆瓣无知会情况下删掉了,活该这里成为大家眼中的资料库。
政治 政治学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香港政治
地產霸權 豆瓣
作者: 潘慧嫻 译者: 顏詩敏 天窗出版社 2010 - 6
香港的樓價一再飇升,令不少中產階級怨聲載道,抱怨沒有能力買樓。究竟香港樓價長時間高企的原因何在?
《地產霸權》作者潘慧嫻,曾任新鴻基地產集團創辦人郭得勝的私人助理達八年,其後加入嘉里建設,負責土地及物業的估價與收購。藉其從事地產發展業的專業經驗,配合詳盡的資料及數據,深入剖析香港地產業的運作與結構,縷述樓宇供應數十年來如何由數大地產財團壟斷。她
作者更從地產業延伸,認為「地產霸權」已擴展至公用事業及零售服務業,成為香港貧富懸殊、民怨沸騰的罪魁禍首。作者支持自由市場,在書中建議特區政府應立即改善政策,以保障市場公平,不應再縱容地產財團壟斷各大行業,阻礙香港經濟進一步發展。
本書英文原版 Land and the Ruling Class in Hong Kong 於2007年獲「加拿大書評年鑑」編輯推薦書籍。中文譯版《地產霸權》經作者重新修訂內容,加入2010年的最新分析及資料,從樓價飛升、高鐵爭議,以至政府修改樓宇強迫拍賣比例等,均作出深入探討,讓讀者透徹掌握香港當前的政經局面。
「潘慧嫻從事地產業多年,難得她有這樣的勇氣,撰書論述地產市場及公用事業市場的種種不公平的現象。書中所述的,正是她多年來從事地產業的親身經驗和體會,絕非紙上談兵,可讀性極高。筆者在此誠意向讀者推薦此書。」
─ 林本利 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
「經濟學上有所謂『自然壟斷』(natural monopoly),如水、電等,是壟斷下有最大的經濟效益,但其利潤便要受到管制。究竟香港的地產商是否壟斷呢?無論你同不同意本書的結論,看完本書後,你肯定會有更深刻的看法。」
─ 黃元山 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本書把土地政策連上權力結構,解釋了香港如何出現了一個「親發展商」的政府 , 進而論述發展商把王國從物業開拓至公營事業,令本地經濟高度集中,因而衍生連串後遺症。作者視野廣濶,帶引讀者從另一個新角度分析土地政策,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 陳景祥 《信報》總編輯
「這兩三年,社會對高地價政策衍生出來的問題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怨憤……要對抗少數精英支配大眾的失衡局面,民眾教育是重要的一步,本書定是不二之選。」
─ 易汶健 獨立媒體特約記者
「The first thing that struck me is that your book is much more serious than the superficial and sarcastic stuff from Sub-Culture (to be more precise, mere destructive caricatures without any constructive and progressive ideas). There is just nothing in Chinese that deals with the subject that your book does. If there were, I would have recommended that publisher.」
─ 宋以朗 著名網誌東南西北(ESWN)作者
本書賣點
# 深入分析各大地產商的運作模式,以及政府的政策如何有助他們進一步擴張勢力,導致目前樓價高企,是香港第一部以詳盡數據及資料引證地產業壟斷情況的專書。
# 以地產業作為出發點,深入分析香港貧富懸殊、經濟難以進一步發展的原因,讓讀者對香港的政治、經濟、民生局面有宏觀的掌握。
# 內容適合各類對香港時事、社會民生問題感興趣的讀者,包括政策研究者、新聞從業員、學生等,更適合作為大學社會科學及中學通識科的參考資料。
精英惡鬥 豆瓣
作者: 徐承恩 / 易汶健 東宝 2012 - 7
「官商勾結」早於港英殖民地時期經已植根,九七回歸後,勾結依然存在,但精英霸權網絡的結構已產生了微妙變化。作者詳細翻查數據及史料,以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方法進行研究,比較近三十年的政商界精英互動結構,從中分析政府、商界和非牟利界別權力的分配變化,發現中共早在二十甚至三十年前,已著手開始赤化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主任陳健民教授在本書的序言表示:「民間對應日趨封閉的精英階層,或者日趨犬儒、或者躁動、或者尋找代罪羔羊、或者在暴力邊沿對抗制度的暴力。如果整個體制不進行調整,只會空轉、撕裂或全面潰敗。建制內外的民粹思潮已在發酵,希望此書讓大家冷靜腦袋,共同思索香港社會的去向。」
著名博客兼自由時事撰稿人庫斯克在序言稱:「主權移交後流行所謂的『官商勾結』、『小圈子』、『利益集團』。的說法,通常只是個案式的描述,少有系統化的分析。這次三位作者以量化數據給大家描繪這個不同背景的政商權力圈子圖畫。」
主導本書研究的作者之一徐承思總結撰寫本書的感受時表示:「若讀者能細心閱讀本書的研究,會對香港未來的社會發展難以樂觀。當香港人仍然迷信著五十年不變的承諾,當建制中的精英仍妄想以舊思維延續昔日的風光,當進步的朋友因路線之爭而內耗不斷之際,中共已悄悄地做好全盤操控香港的準備。」
香港本土論述2013~2014 豆瓣
作者: 陳志傑 / 王慧麟 漫遊者文化 2015 - 3
《香港本土論述》是一本人文科學刊物,每年年初主辦論壇,邀請各界人士就香港本土具爭議性的議題進行討論及交流。
本期主題為:「中國因素:本土意識與公民社會」
並依「本土x本土意識x公民社會」、「本土x中國因素」、「本土x土地、房屋、空間」等子題,分別彙整2013-2014年間的相關文章及講座紀錄。
城邦舊事(修訂版)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徐承恩 青森文化 2014 - 1
不論是認同殖民地制度的西方學者,還是持國族史觀的中國學者,皆未有著墨於香港人的本土生活及本土認同。到了八十年代,香港才開始有一群受過現代學術訓練的學者以本土的角度進行香港研究。可惜他們的著作都以充滿學術辭彙的英文寫成,並多早已絕版。本書旨在填補這個空間,向以中文為母語的普羅讀者引介這些著作,藉此以本土角度描述香港過去幾百年的歷史。
作者無意僅僅將十二本著作的內容複述一次,而是運用這些著作的資料,按本土史觀描述筆者自己的香港故事。
本書在頭兩章探討香港的史前史:安樂博教授(Robert Antony)講華南海盜,指出香港附近水域一直存在著一個獨特的海洋中華社會;施其樂牧師(Carl T. Smith)探討在中華帝國底層的海洋族群,如何透過基督教教育,在香港開埠後得到上向社會流動的機會。
第三章及第四章以通史的角度看香港史:高馬可教授指出香港本土精英在開埠初期即已有本土意識,顛覆了主流指香港本土意識要待七十年代才形成的講法;施易安教授(Ian Scott)以認受性危機及行政吸納政治解釋香港政治的治亂興衰,作者則以施氏的理論探討九十年代及主權移交後的政治發展。
第五至第九章,則依時序討論由開埠到戰後初期的歷史:文基賢博士(Christopher Munn)指出開埠初期的香港政府遇上嚴重管治困難,是以香港後期的成就並不能視作殖民管治的必然結果;冼玉儀教授指出1850年代起遷入香港的華商階層,為香港帶來結社自治的文化,促進政府對華人的管治;陳偉群博士探討英商、華商與華人基層的角力,並描述二十世紀初的華人勞工運動;鍾寶賢教授探討香港政府與華人精英在二十世紀初至二十年代初如何介入廣東政治,卻遭到挫敗而最終只能退守本土;曾銳生教授討論在戰後香港商界精英如何與港督葛量洪(Alexander Grantham)合謀扼殺香港的民主發展。
最後三章討論香港戰後的政治運動:劉兆佳教授探討香港本土的保守面向,而作者引用近年民調去引證劉教授的功利家庭主義論是否仍然適用;作者引述林蔚文教授對劉兆佳的反駁,描述香港由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主要社會運動;作者根據蘇耀昌教授的著作,討論香港民主運動的發展史,並指出民主回歸論的期望如何淪為泡影。
本書特色:
歷史很多時都是由當權者編寫的,是以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都一直未有以香港人角度書寫的香港歷史,這些著作當中的香港人都面目模糊。
最早撰寫香港歷史的學者,多認同殖民地制度,在今日看來實在是過分偏頗。八十年代,香港的前途問題塵埃落定,中國的史學家的著作補充了殖民史觀的不足,但本身卻充滿著中國民族主義的偏見。
在八十年代開始有一群受過現代學術訓練的學者以本土的角度編撰歷史,同時香港亦出現了一群土生土長的歷史學者。可惜他們的著作多早已絕版,而且以英文出版。
本書乃旨在填補這個空間,向以中文為母語的普羅讀者引介這些本土史觀著作,藉此以本土角度描述香港過去幾百年的歷史。此外,本書亦引介幾本並非按本土史觀寫成、卻能填補本土史的缺環之作品,以本土角度作出解讀。
香港地产业百年 豆瓣
作者: 冯邦彦 东方出版中心 2007 - 1
在任何国家、任何城市里,房地产业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盛衰,牵涉到大批关联的行业,左右经济的升降;反过来,经济的情况对房地产也会起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房地产的起跌也与居民的生活素质息息相关。香港也是同样情况。
自开埠以来,香港的房地产已经历了不少的起落,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和宝贵经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工作上与房地产业有关联的人士及楼房使用者,都可以从冯邦彦教授的杰作《香港地产业百年》里窥见和领会到许多珍贵的资料与指引,协助我们预测及面对未来的转变。
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 豆瓣
作者: 蔡榮芳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1
香港的歷史多姿多彩,有悲有喜,變化多端,非常迷人。闡釋香港的歷史,有各種不同的觀點。一直到最近,大多數的英文著作皆以西歐為中心來觀察與解釋香港的歷史,這些可說是一種“殖民地的香港史”;而中國大陸出版的香港通史,則主要以中國為優先考慮,香港反而只成為附屬,這些則是一種典型的“愛國主義的香港史”。
香港的地理位置決定性地影響它的歷史演變。它跟大陸緊緊相連,其社會、經濟、文化與人口的結構,都跟大陸互相關聯。政治上,雖然英國統治香港一百五十六年,港人很大程度上,經常感受到來自大陸的政治衝擊。因此,嚴謹地說,研究香港歷史,不能不兼顧大陸。然而,本書秉持“香港為本位”之史觀,以香港人之權益為首要考慮來解釋香港的歷史,故書名《香港人之香港史 1841-1945》,試圖探討:從鴉片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大約百年之間,在來自中國之政治、社會勢力的衝擊之下,香港的歷史演變與主要社會、政治運動史。
富中之貧 豆瓣
Poverty in the Midst of Affluence: How Hong Kong Mismanaged Its Prosperity
作者: Leo F. Goodstadt 顧汝德 译者: 顏詩敏 天窗 2015 - 5
香港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之一,財政盈餘充裕。然而,回歸後,香港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一般家庭的生活條件更顯著下降。究竟此「新貧窮」階層如何形成?是否如董建華及梁振英所言,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必然現象?
港英時代最後一任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顧汝德,在《富中之貧》直指,貧窮於本世紀重回香港,既有港英政府遺留下來的歷史因素,也因特區政府刻意「迎商」的政策取向。
書中對歷屆政府在經濟、社會福利等多方面政策的缺失,有全面深入的剖析,尤甚是回歸後特區政府變本加厲,在扶貧上口惠而實不至,卻在房屋、醫療、教育、社會福利等政策處處優先考慮商界利益,包括停建居屋、削減公營醫療撥款、鼓勵津貼學校轉直資,以至削減綜援等,導致在英治時代末期本來取得一點成績的社會改革,在回歸後走上回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