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 豆瓣 Goodreads
Nothing to Envy: Ordinary Lives in North Korea
9.0 (160 个评分) 作者: Barbara Demick / 芭芭拉·德米克 译者: 黃煜文 麥田出版社 2011 - 5
朝鮮向來是個外人難以深入、臆測的一個祕密國度。
夜空中,整個朝鮮地區都是黑的,那黑暗訴說著人民深不可測的痛苦,有時卻又穿插著零星微弱的希望曙光……

與燈光閃耀的南韓相比,北韓好似黑夜與白晝。在這裡,飢荒奪去了數百萬人的性命,製造和貿易幾乎停止,經濟崩潰,醫療機制失敗,人們習慣於行走在要跨越屍體倒臥在街頭。

朝鮮曾遭受兩次悲劇。第一個是朝鮮半島分裂的二戰結束時(史達林安扶植金正日作為蘇聯在朝鮮的代理人),第二悲劇是蘇聯的崩潰(在後蘇聯時代,朝鮮遭受短缺,電力,自來水和食物)。金日成和金正日藉機創造了個人崇拜的一種痴迷的支持,自我監督的社會。本書透過生動地描寫六個勇敢的叛逃者的悲哀生命,投射出現實生活中集權主義的本質。

《我們最幸福》作為一個故事它確實引人入勝,但實質上則作為一種政治信息的描述:看這個極權主義鎮壓下可怕的朝鮮共和國是如何成功地讓人民對外部世界完全一無所悉,以及他們如何避免內部政權的垮台?其中究竟暗藏了什麼樣的詭計?

從六名平凡百姓的生活中,我們對北韓有了超乎以往的認識。
待嫁的新娘 豆瓣
作者: 司各特 译者: 徐式谷 / 周兴宝 1997 - 4
《待嫁的新娘》的故事发生在十二世纪后期,也是十字军第三次出征的前后。当时,在英格兰与威尔士边境地区,诺曼贵族和威尔士王公之间互相对峙,战争连绵不断。诺曼封建主派镇边使前去镇压反抗,扩大疆土。他们修城筑堡,步步为营,采用蚕食的方法,不断侵占威尔士的土地。书中的"哀堡"堡主雷蒙德o贝伦格就是英王亨利二世派去的一个镇边使,而"红堡"堡主格万温则是威尔士一个侯国的王子,双方积下了极深的世仇。罗马教廷为了动员这些王公贵族率兵参加十字军东侵,力促双方和好。经过坎特伯雷大主教鲍德温的一番游说,双方言和了。但时隔不久,格万温因向雷蒙德之女伊芙琳求婚遭到拒绝,恼羞成怒,乃兴兵围攻"哀堡",雷蒙德初战便身亡。正当"哀堡"危在旦夕之际,另一阵边使雨果带兵前来援救,打败了威尔士人,杀死了格万温。伊芙琳出于感激之情,不顾两人年龄的悬殊,决定以身相许嫁给这位救命恩人。但这位雨果已立誓参加了十字军,马上要出征,因此只能与伊芙琳先定婚,委托他侄子达米安来保护他的未婚妻。伊芙琳与达米安互生爱慕之心,结果他们不仅受到了多人的非议,也遭到了雨果的堂弟兰德尔的暗算。达米安被诬为同情农民暴动,犯了叛国罪,下了冤狱。兰德尔又诡称雨果已在归途中丧命,骗取了国王的信任,受封为大统领。就在举行庆典的那一天,雨果及时赶回"哀堡"。在庆典上,兰德尔被误杀,在审讯凶手时,国王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与此同时,雨果乔装成行脚僧,察防监狱。他为达米安的忠诚所感动,请求国王赦免他,并解除了自己和伊芙琳的婚约,成全了这对年轻人的爱情。
人间椅子 豆瓣
人間椅子
7.9 (98 个评分) 作者: [日] 江户川乱步 译者: 王华懋 新星出版社 2011 - 7
《人间椅子》为《江户川乱步作品集》第三卷。一共收录江户川乱步所撰写的变格推理短篇十五篇。《人间椅子》是乱步的第二十一则短篇。写一位有名的女性作家,收到一个沉甸甸的信封,打开看到一封很厚的书信。内容是一名椅子工匠的告白,他说曾经躲进亲自制作的豪华椅子里,最初被送到饭店,观察并接触各式各样的人,几个月后椅子易主,变为一位富裕的外交官座椅,其夫人是有名的作家,工匠爱上了作家……是一篇异想天开的猎奇小说杰作。
永恒火焰 豆瓣
A Column of Fire
6.8 (5 个评分) 作者: [英] 肯·福莱特 译者: 王林园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 - 1
1558年,年轻而雄心勃勃的内德回到了王桥镇的家中。那时他还不知道,这一年不仅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整个欧洲历史的转折点。宗教仇恨撕裂着人们的生活;内德的友谊和爱情也备受考验。年轻的伊丽莎白女王登基后,成立了一个秘密间谍机构。一个崭新的挑战即将开始……
2019年6月10日 已读
2019.05.28 ~ 2019.06.10
可读性还是很强的,还串起了好多以前看的中世纪野史影视剧。不过我对福莱特为推官配而用这么愚蠢的办法弄死西尔维表示强烈不满!
kindle 人性 历史 外国文学 宗教
The Far Pavilions 豆瓣
作者: M. M. Kaye St. Martin's Griffin 1997 - 1
When The Far Pavilions was first published nineteen years ago, it moved the critic Edmund Fuller to write this: "Were Miss Kaye to produce no other book, The Far Pavilions might stand as a lasting accomplishment in a single work comparable to Margaret Mitchell's achievement in Gond With the Wind."
From its beginning in the foothills of the towering Himalayas, M.M. Kaye's masterwork is a vast, rich and vibrant tapestry of love and war that ranks with the greatest panoramic sagas of modern fiction.
The Far Pavilions is itself a Himalayan achievement, a book we hate to see come to an end. it is a passionate, triumphant story that excites us, fills us with joy, move us to tears, satisfies us deeply, and helps us remember just what it is we want most from a novel.
2019年5月28日 已读
2019.04.04 ~ 2019.05.28
没想到那么长,但真的值得一读。前半部分主要是Ash和Anjuli的爱情故事,一波三折,荡气回肠,没想到让我落泪的竟然是Wally,最后的“the defence of the Kabul Residency”实在是太太太悲壮了,我在地铁上哭得像个傻子……
kindle 人性 历史 友情 外国文学
命运 豆瓣 Goodreads
8.3 (56 个评分) 作者: [韩] 文在寅 译者: 王萌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1
凤凰联动隆重推出《命运:文在寅自传》。《命运:文在寅自传》是韩国现任总统文在寅的首部亲笔自传。
★探析韩国两位总统40年友情之路,了解刀光剑影韩国的缘由始末。#愿为江水,与君重逢#文在寅*卢武铉:三十年高山流水,只为人间一片清明;十年卧薪尝胆,还他一身清白。
★韩国2017年度读者投票,《命运》被评选为年度最优秀图书,以前任何总统自传没有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韩国总统文在寅在书中回忆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他选择律师之路,遇到卢武铉,从 此开启从未想过的人生和事业,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他从朝鲜南下的贫民之子,成为为民请命的律师。 文 在寅在书中致敬了自己一直生活在贫困中的父亲,并感谢父亲在苦难中给予的思想上的影响。他讲述了自己读了九点大学的始末缘由,分享了与妻子相遇相恋的经过。
★文在寅有长期的律师从业经验,而且是卢武铉政府的最高幕僚,在书中着重介绍了自己对韩国政府和社会的看法,给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韩国社会。本书的时间跨度有五十年之久,读了这本书,了解韩国近30年的社会变革。在自传里,他表达了朝韩、中韩、韩美等国际关系的看法,对中国在“六方会谈”的支持表达谢意。
他用客观和冷静的笔调,对自己的半生做了一次细致的回放。
★韩国总统——文在寅首部亲笔自传,韩国狂销百万册
读了《命运》,了解韩国领路人文在寅,预测韩国未来走势!
★关于文在寅:
◎从贫民之子到韩国总统,演绎逆袭人生,青年励志的榜样。
◎做人干干净净,坚持原则——韩国政坛的“清道夫” 。
◎三次进出青瓦台,一心回避权力,却登顶韩国政治巅峰。
◎重情义,爱家庭,昵称“月亮大人”(文的英语是moon)。
★关于文在寅与中国:
◎豆瓣评分9.1《辩护人》的律师原型,震撼万千中国观众。
◎30年前,20世纪80年代,曾为中国死囚无偿辩护,助其改判无期。
◎推动“六方会谈”的核心人物,与中国渊源颇深。
◎打破中韩僵局,积极推动中韩互动,终于2017年12月访华。
★关于本书:
◎G20峰会 “习文会”,《命运》——文在寅自传是两国领导人“暖场话题”
◎中韩两国高度关注,外交部直接推动,致敬中韩建交25周年。
◎讲述韩国社会变革30年,见证韩国发展的一次次阵痛!
◎文在寅为中文版特别撰写序言,诚挚致意中国读者!
2019年3月25日 已读
2019.03.20 ~ 2019.03.25
文字很平实,更像工作报告而不是个人自传。看到后记才知道,原来这真的不是自传,而是对卢武铉的追忆,好吧……
kindle 传记 历史 政治 文化
失踪的孩子 豆瓣 Goodreads
Storia della bambina perduta
9.2 (500 个评分) 作者: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7
《失踪的孩子》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四部,小说聚焦了莉拉和埃莱娜(“我”)的壮年和晚年,为她们持续了五十多年的友谊划上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句号。

“我”为了爱情和写作,离开丈夫带着两个女儿回到了那不勒斯,不可避免地与莉拉,还有我曾想要逃离的城区再度变得亲密。“我”和莉拉甚至在同一年怀孕、生子,并经历了恐怖残暴的那不勒斯大地震,一切都分崩离析,一切又将被重建。

“我”在不自觉中卷入莉拉秘密的企图——她希望利用我的名声和写作技巧来对抗城区陈腐而猖獗的恶势力。但在经历了生命最恐怖的打击之后,莉拉选择以一种怪异夸张的方式在城区彻底将自己流放。

而“我”也将以惊人的韧性和诚实面对写作、爱情、家庭的失败。在经历了多年的自我怀疑之后,“我”决定忤逆(罔顾?)莉拉的告诫,将“我”和她一生的友谊写成一本小说,却招来了最深的背叛……
2019年1月16日 已读
2019.01.11 ~ 2019.01.16
最后一本勉强给个三星吧,倒不是作者文笔有什么进步,只是我习惯了这种死样怪气的行文,没有期待也无所谓失望了。这套书中有名有姓有故事的人物很多,作者为这些角色都编织了相当丰富的人生经历,但主要人物的知情意却是割裂的,让读者难以将他们想象成活生生的人,你不能根据他们的背景、经历及在前文表现出的性格特点推测他们的后续行为,他们只是作者人为设计的棋盘上的棋子,着墨越多的人物,这种生硬的扭曲感越明显。单单塑造人物已如此无力,指望作者借人物命运展示意大利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无疑太难为她了。这套书,创作意图是有价值的,框架搭建也是很用心的,但作者的写作水平极差也是毋庸置疑的。我不会向任何朋友推荐这套书。
kindle 亲情 人性 历史 友情
离开的,留下的 Goodreads 豆瓣
Storia di chi fugge e di chi resta
8.8 (521 个评分) 作者: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0
两个女人 50年的友谊和战争
那不勒斯四部曲NO.3
全球畅销近千万册 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
“我希望她在场,这是我写作的目的。”
《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 后续,
意大利最神秘的作家费兰特(Elena Ferrante)
探索中年的虚无、困惑、野心和近乎残暴的爱
《离开的,留下的》 是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三部,聚焦“我”(埃莱娜)和莉拉躁动、紧密相依的中年。
“我”在未婚夫彼得罗一家人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本小说,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而留在那不勒斯的莉拉却身陷贫困而卑贱的工厂生活。“我”像个骑士一样,再度介入莉拉的生活,并动用丈夫一家人的关系,让莉拉和恩佐的生活有了转机——他们成了那不勒斯地区最早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他们顽强、坚韧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开始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我和莉拉之间再次胜负难辨。婚后的“我”开始面临自己的创作危机,而平静的、中产阶级式的婚姻也令“我”疲惫不堪。对社会变革颇为冷淡的彼得罗希望“我”放弃作家的身份,而“我”在扮演“母亲”、“妻子”这些角色时,总是避免不了内心的分裂、紧张。
莉拉对“我”的新作品的指责更是让我产生彻底的自我怀疑:我接受的教育和拥有的知识是否只是让我的作品徒有其表,没有真正的思想,也永远无法拥有莉拉近乎粗野的表达中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直到有一天,“我”丈夫突然将尼诺带回了家……
2019年1月11日 已读
2019.01.08 ~ 2019.01.11
随着情节越来越集中于莉拉和莱农这两个角色,作者写作能力的短板愈加凸显:文笔依旧很差就不提了,这一部中,莉拉和莱农——尤其是莱农——的多数想法、行为都是极为矛盾的,但作者对此却只是罗列而未作解析,让读者只能得出“她们精神有问题吧”的结论。这种水准的第一人称作品,我读过的大概也就是《分歧者》系列了,真的,《何以笙箫默》写得都比本书好。PS:意大利人对“聪明”怕是有什么特别大的误解。
kindle 亲情 人性 历史 友情
新名字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Storia del nuovo cognome
9.1 (575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4
《新名字的故事》是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二部,描述了埃莱娜和莉拉的青年时代。在她们的人生以最快的速度急遽分化的那些年里,她们共同体验了爱、失去、困惑、挣扎、嫉妒和隐蔽的破坏。

莉拉在结婚当天就发现婚姻根本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她的初夜几乎是一场强奸。她带着一种强大的破坏欲介入了斯特凡诺的家族生意,似乎成为了她和埃莱娜小时候都想成为的那种女人。久未有身孕的莉拉,和埃莱娜去海边度假休养。而在伊斯基亚岛的那个夏天,改变了所有人的一生……

出于对莉拉所拥有的爱情的愤怒,“我”(埃莱娜)奋力摆脱这个破败、暴力、充满宿仇的街区。“我”成了街区的第一个大学生,并和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男孩订婚,甚至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我”以胜利者的形象回到那不勒斯,却发现告别了丑陋婚姻的莉拉,在一家肉食加工厂备受屈辱地打工。

当“我”发现自己的小说,其实完全窃取了莉拉交托给“我”的秘密笔记本里那些独特的力量和灵感,“我”被迫面临一个极度痛苦的问题:“我”和莉拉,到底谁离开了,又是谁留下了?
2019年1月9日 已读
2019.01.03 ~ 2019.01.08
不能说它“情节水”,内容其实蛮丰富的,这套书最致命的问题是:它完全没有文学性(英文版和中文版皆如此,所以我相信这不全是译者的问题)。那不勒斯儿女们浓墨重彩的人生在作者笔下成了一页一页干巴巴的流水账,这绝不是什么“举重若轻”,只反映了作者功力不够。
kindle 亲情 人性 历史 友情
温泉 豆瓣
作者: [法国] 居伊·德·莫泊桑 译者: 王运富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5
My Brilliant Friend 豆瓣
L'amica geniale
8.6 (28 个评分) 作者: Elena Ferrante 译者: Ann Goldstein Europa Editions 2012 - 9
My Brilliant Friend is a rich, intense, and generous-hearted story about two friends, Elena and Lila. Ferrante’s inimitable style lends itself perfectly to a meticulous portrait of these two women that is also the story of a nation and a touching meditation on the nature of friendship. The story begins in the 1950s, in a poor but vibrant neighborhood on the outskirts of Naples. Growing up on these tough streets the two girls learn to rely on each other ahead of anyone or anything else. As they grow, as their paths repeatedly diverge and converge, Elena and Lila remain best friends whose respective destinies are reflected and refracted in the other. They are likewise the embodiments of a nation undergoing momentous change. Through the lives of these two women, Ferrante tells the story of a neighborhood, a city, and a country as it is transformed in ways that, in turn, also transfo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r protagonists, the unforgettable Elena and Lila. Ferrante is the author of three previous works of critically acclaimed fiction: The Days of Abandonment, Troubling Love, and The Lost Daughter. With this novel, the first in a quartet, she proves herself to be one of Italy’s great storytellers. She has given her readers a masterfully plotted page-turner, abundant and generous in its narrative details and characterizations, that is also a stylish work of literary fiction destined to delight her many fans and win new readers to her fiction.
2019年1月3日 已读
2018.12.21 ~ 2019.01.03
人文社的中译本读了一章,感觉行文干巴巴的,毫无文采可言,所以转向英译本,反正以我的水平看不出英文的文采来,或许能读着舒服些。看完以后非常疑惑:这种水准的小说,能够在世界范围内畅销简直不可思议,它是怎么做到的?实在非常非常普通啊。决定接下来几部都看中译本,至少可以看得快一点,对这种书,没必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浪费生命呀~~
kindle 亲情 人性 友情 外国文学
珍妮姑娘 豆瓣
作者: [美国] 西奥多·德莱塞 译者: 傅东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0 - 8
《珍妮姑娘(普及本)》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牵动人的心,情不自禁关注着珍妮姑娘的命运,总觉着她那温良隐忍的性格以及坎坷的人生经历与无奈的悲切的感情世界让人由衷的慨叹与深深地忧伤。
古拉格群岛(上中下) 豆瓣 Goodreads
Архипелаг ГУЛАГ
9.3 (18 个评分) 作者: [俄]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译者: 田大畏 等 群众出版社 1996
“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起一切,没有猜到一切。”
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史诗般巨著《古拉格群岛》就是以这样沉痛的题辞开篇。1973年,索尔仁尼琴决定将这本书秘密送往西方发表,这成了苏联政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事件。可以说,苏联当局决定剥夺索尔仁尼琴的国籍,并将其强行驱逐到欧洲,与这本书的出版关系极大。
这部长达140 万字的巨著,堪称苏联列宁和斯大林时期法制历史最精炼的描摹。所谓“古拉格”,即“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原是苏联劳改制度的象征。作者将其比喻为“群岛”,意在指出这种制度已经渗透到苏联政治生活的每个领域,变成了苏联的“第二领土”。全书分监狱工业、永恒的运动、劳动消灭营、灵魂与铁丝网、苦役刑、流放、斯大林死后7部,既以“群岛居民”的经历为线索,又穿插了苏联劳改制度发展史中的大量资料,结构宏大,卷帙浩繁,充分显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驾驭材料的能力。书中有激昂的控诉,愤怒的谴责,也有尖锐的嘲讽,深切的诉说,是深刻理解苏联政治体制重要的参考著作。
2018年12月26日 已读
2018.10.12 ~ 2018.12.24
套用说奥威尔的那句话:多一个人读索尔仁尼琴,就多一份对暴政的警惕。如果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人都读一遍这本书,地球一定能成为更美好的地方。
人性 俄罗斯 历史 回忆录 外国文学
Hondo 豆瓣
作者: Louis L'Amour Bantam 2004 - 4
Two men. One woman. A land that demanded courage—or death...
He was a man etched by the desert's howling winds, a big, broad-shouldered man who knew the ways of the Apache and ways of staying alive. She was a woman raising a young son on her own on a remote Arizona ranch. And between Hondo Lane and Angie Lowe was the warrior Vittoro, whose people were preparing to rise against the white men. Now the pioneer woman, the gunman, and the Apache warrior are caught in a drama of love, war, and honor.
2018年10月29日 已读
2018.10.22 ~ 2018.10.29
这或许是我读过的第一部西部小说?真的太有味道了!悲情与温暖交织在一起,连一条狗的精神世界都比好多现代人丰富不少。
kindle 人性 历史 外国文学 小说
俊友 豆瓣
作者: [法国] 居伊·德·莫泊桑 译者: 赵琪 1995 - 5
开本:32开 页数:351 页 印张:11
2018年10月13日 已读
2018.10.05 ~ 2018.10.12
读中学时看过几页,看不下去,现在又翻出来,发现其实很好读,大概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见识了各种社会丑恶,接收书中的信息就容易得多了。“漂亮朋友”的故事很简单,如果乔治是个好人呢,这就是篇小人物开金手指的励志爽文,不过乔治是个无赖,所以这又是一曲“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的无奈。
世界名著 人性 历史 外国文学 小说
Ein Tag in Barcelona 豆瓣
作者: Daniel Brühl / Javier Cáceres 2012 - 9
Einen ganzen Tag wandert Daniel Brühl durch seine Heimatstadt Barcelona: vom Tibidabo, Barcelonas Hausberg, über die von den Touristen heimgesuchten Ramblas bis zu seinem lauschigen Lieblingsviertel Gràcia. Dabei begegnet er eingefleischten Boule-Spielern, Fußballstars des FC Barcelona und streitlustigen Gemüsehändlern. Er erinnert sich an seinen knorzigen andalusischen Opa, der Stierkampfreporter war, an sommerliche Gelage mit Crema catalana und an Marie, seine erste Liebe, die er mit einem Sprung vom Fünf-Meter-Turm beeindrucken wollte. Spazieren, flanieren, feiern – das kann man nirgendwo so gut wie in Barcelona. Eine Hommage an die coole, provinzielle, große, kleine, herrliche Stadt am Meer. Das Buch ist durchgehend vierfarbig illustriert - Daniel Brühl und seine Freunde haben ihre Lieblingsorte in Barcelona fotografiert.
贵族之家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译林出版社 1994 - 7
19世纪50年代中期,俄罗斯贵族阶级趋向没落,农奴制的崩溃已不可挽回。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暴露了沙皇制的腐败,进步知识分子在思考人民的命运、祖国的前途。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正是在这个时期酝酿构思和呈献给读者的。
《贵族之家》鲜明、形象地描绘了俄国贵族的兴亡史。拉夫列茨基虽有远大目标,但怯懦得不知所措,甚至寄希望于贵族少女的指点与拯救。
在《贵族之家》中,作家通过拉夫列茨基与丽莎的爱情波折,探索了人生和个人幸福问题。
小说叙述了贵族青年拉夫列茨基由于年轻迷恋上了莫斯科退伍少将之女--美丽的瓦尔瓦拉,并轻率地与她结了婚。后来夫妇定居巴黎,瓦尔瓦拉成为社交场上的"名人"。拉夫列茨基发现妻子不贞后愤然离家。回国后与丽莎邂逅,互生爱慕之心。这时报刊登了他妻子的死讯,这燃起了他对幸福追求的希望。就在他与丽莎互托终身后不久,瓦尔瓦拉突然出现。那则死讯竟是讹传。幸福的希望化为泡影,丽莎进了修道院;拉夫列茨基虽然在妻子的恳求下没有离婚,从此一个人孤寂地度过余生。八年后当他故地重游再访丽莎家的宅邸时,已经物是人非,故人相继作古,丽莎还在修道院;年轻的一代长大成人,入住故宅。他在花园里昔日与丽莎互表衷情的长椅上静静地回忆过去,然后悄然离去。
From Time to Time 豆瓣
作者: Finney, Jack Simon & Schuster 1996 - 2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 Jack Finney's long-awaited sequel to his classic illustrated novel "Time and Again."Simon Morley, whose logic-defying trip to the New York City of the 1880s in "Time and Again" has enchanted readers for twenty-five years, embarks on another trip across the borders of time. This time Reuben Prien at the secret, government-sponsored Project wants Si to leave his home in the 1880s and visit New York in 1912. Si's mission: to protect a man who is traveling across the Atlantic with vital documents that could avert World War I. So one fateful day in 1912, Si finds himself aboard the world's most famous ship...the "Titanic."
2018年7月10日 已读
2018.06.30 ~ 2018.07.10
把《Time and Again》的缺陷放大了N倍。如果说前传中对1880年代纽约城市面貌、风土人情的描写虽然大多游离于情节之外,但尚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并传授部分历史、文化知识,那么这部续作里大段大段几乎毫无意义的讲述实录就只给人以“骗稿费”之感,当然,作者如果有梁实秋、汪曾祺的本事,确实可以把舞蹈、杂耍的部分写得极有趣味,但他显然没那本事。不过这还不是最令人无语的,本书在人物感情刻画方面的浅薄,在主线情节设计方面的粗糙才最叫我难以忍受。来到1912年,Si竟然完全没想过去偷偷看看自己那时的家!Z的身份人人皆知,Reuben却还费了那么大劲儿才推理出一点皮毛。拯救Z的性命有那么多容易得多的办法,Si偏偏选择最困难的,还根本不上心!
kindle 历史 外国文学 小说 悬疑
高老头 欧叶妮・格郎台 豆瓣
作者: [法国] 巴尔扎克 译者: 韩沪麟 / 李银基 译林出版社 2000 - 3
伏盖太太本家姓贡芙朗,是一位老妇人,四十年来,她在巴黎开了一幢平民式的膳食公寓,整幢房子座落在拉丁区和圣马尔萦市郊之间的新圣热纳维也芙街上。这幢名叫“伏盖公寓”的膳宿场所,不分男女老幼一概接待,公寓里风气淳朴,受人尊重,从未招来什么闲言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