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帷幕 豆瓣
Le Rideau
8.1 (31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董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9
《帷幕》是昆德拉于2005年3月出版的最新作品。作为《被背叛的遗嘱》和《小说的艺术》的延续,随笔《帷幕》概述昆德拉在前两者中的思考,并以更自由的笔触探索与历史和生活现实交混的小说艺术世界。他撕裂了遮盖着世界和文学的帷幕,将读者带到各国,带到拉伯雷、福楼拜、司汤达、塞万提斯、加西亚·马尔克斯、富恩特斯、罗伯特·穆齐尔和荷马的土地上。
冰岛渔夫 菊子夫人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皮埃尔·洛蒂 / [法国] 皮埃尔·洛蒂 译者: 艾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
《冰岛渔夫菊子夫人》是法国近代著名作家皮埃尔·洛蒂的传世之作,《冰岛渔夫》描述的两对恋人扬恩和梅维尔以及西尔维斯特和扬恩的妹妹都是布列塔尼的淳朴渔民。西尔维斯特应征入伍,在战场上受伤后死去。扬恩与梅维尔虽然经过波折后成为眷属,但结婚仅六天扬恩即出海捕鱼,不幸葬身海底。洛蒂在本书中描写了大海的无情,普通人的不幸,使作品充满了鲜明的人道主义精神。《菊子夫人》是洛蒂的又一部力作,主要描绘日本这个岛国的山川之美以及这个民族的气质、情趣和风俗习惯;菊子则是一个被外国军官租用的可怜女性;世界著名歌剧《蝴蝶夫人》就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
2016年12月24日 已读
2016.12.11 ~ 2016.12.23
写得应该是不错,译笔也很优美,无论是《冰岛渔夫》的诗意唯美,还是《菊子夫人》近乎纪实的白描风格,都极具文学性。尤其喜欢那句“在冰岛人的家乡,春天几乎是没有爱情的”。不过,作为东方人,看到作者用那样毫不掩饰的鄙视和轻蔑来描绘东方人,心里总不会很舒服的。
历史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化 文学
The Alienist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Caleb Carr 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 2006 - 10
The year is 1896, the place, New York City. On a cold March night New York Times reporter John Schuyler Moore is summoned to the East River by his friend and former Harvard classmate Dr. Laszlo Kreizler, a psychologist, or "alienist." On the unfinished Williamsburg Bridge, they view the horribly mutilated body of an adolescent boy, a prostitute from one of Manhattan's infamous brothels.

The newly appointed police commissioner, Theodore Roosevelt, in a highly unorthodox move, enlists the two men in the murder investigation, counting on the reserved Kreizler's intellect and Moore's knowledge of New York's vast criminal underworld. They are joined by Sara Howard, a brave and determined woman who works as a secretary in the police department. Laboring in secret (for alienists, and the emerging discipline of psychology, are viewed by the public with skepticism at best), the unlikely team embarks on what is a revolutionary effort in criminology-- amassing a psychological profile of the man they're looking for based on the details of his crimes. Their dangerous quest takes them into the tortured past and twisted mind of a murderer who has killed before--and will kill again before the hunt is over.

Fast-paced and gripping, infused with a historian's exactitude, The Alienist conjures up the Gilded Age and its untarnished underside: verminous tenements and opulent mansions, corrupt cops and flamboyant gangsters, shining opera houses and seamy gin mills. Here is a New York during an age when questioning society's belief that all killers are born, not made, could have unexpected and mortal consequences.
2016年12月19日 已读
2016.11.30 ~ 2016.12.19
这好像是Caleb Carr的第一部小说,老实讲,以悬疑罪案小说的标准来看,本书行文相当老派,称不上“精彩纷呈”,尤其是对每年看上百集美国罪案剧的现代读者而言,情节略显简单了,曲折性不够,而且作者非虚构作家的写作惯性还在,下意识地“科普”得很来劲(当然这很可爱啦)。不过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的,虽然明明没什么紧张感,却很诡异地拿起书来便不舍得放下,每章结束都迫不及待地翻开下一章,连我自己都说不清其魅力究竟何在,但就是有种很亲切的感觉。一开始我觉得Kreizler医生过于高大全了,没想到这个形象后来竟那样丰满起来(Mary那段我都要哭了),傻白甜的John和Isaacson兄弟则诚如Kreizler所言,是“true stalwart”。
kindle 人性 外国文学 小说 心理学
目送 Goodreads 豆瓣
目送
8.0 (490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0
目送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2016年12月11日 已读
2016.12.05 ~ 2016.12.10
写得很动情,甚至令人不忍卒读,但作为商品,本书比龙应台以前的作品“水”很多。此外,我个人不是太能接受把临终的父母入书挣版税的做法,感觉是对最沉重的亲情的亵渎,因为“有些回忆,应该只留给自己”。
中国 亲情 人文 家庭 散文
你一生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
8.9 (11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特德·蒋 译者: 王荣生 等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 2
这本短篇集收录了特德·蒋迄今为止发表的全部小说。
《你一生的故事》讲述了人类与外星人的交流,着力于最基本的地方:语言。科幻小说界,从来没有人把语言表现得如此细致而富有魅力。在作家笔下,外星人的语言仿佛是有生命的活物。出乎意料、却又早已注定的结局给读者以极大的冲击。
《七十二个字母》创造了一个用“名字”驱动一切世事的世界,这里的科学完全以“名字”为基础,与我们的科学大异其趣。这个另类科学世界要解决的却是最重大的问题:避免人类灭绝。
《领悟》描写了人类智力发展到极致时的所思所想,以及这种超级智慧的终极目的。
《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则描写天使下凡对人世的影响:火灾、意外、伤亡,用最客观,同时又是最出乎意料的角度描写天堂和人间……
菊与刀 豆瓣
7.8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露丝·本尼狄克特 译者: 北塔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 11
揭示日本人的性格隐秘,了解日本文化的最好读本。
旅途上的建筑 豆瓣
作者: 郭学明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 9
《旅途上的建筑:漫步欧洲》讲述了:写建筑的书往往容易被数字和术语扼杀了可读性,也淹没了思想性。这是一本轻松有趣味的书,一本把欧洲建筑写活了的书,一本有着思想深度和艺术品味的书,轻松并不意味着肤浅。作者用简洁平实的语言辅以精美的图片脉络清晰地阐明了欧洲经典建筑的艺术特征、技术特点和历史背景,以及欧洲建筑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介绍了欧洲建筑艺术、建筑风格、建筑结构与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以及这些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讲述了围绕这些建筑发生的故事,也自然而然的介绍了与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知识。《旅途上的建筑:漫步欧洲》适合于建筑业从业人员及相关专业的师生,更适合于对建筑、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大众读者。
2016年11月10日 已读
2016.10.28 ~ 2016.11.09
读了这本书,才体会到林达的可贵。本书的选题非常好,但这位作者的强项在建筑,而不在历史,更不在哲学,行文造句也很令人无语,他若是扬长避短,本书将非常有价值,可惜,大半篇幅都是“作者一思考,读者便发笑”。另外,本书的编校质量叫人不敢恭维,唉,读的时候真恨不得拿支笔帮它改。
历史 建筑 文化 游记 艺术
我在伊朗长大 豆瓣
Persepolis
9.4 (61 个评分) 作者: 玛赞·莎塔碧 译者: 马爱农 / 左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
伊朗,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长期以来人们谈起她总是将之与原教旨主义、狂热主义和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作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作者出身豪门,以当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为背景,用客观的眼光叙述了国王被推翻、两伊战争等事件。伊朗的政治、历史、文化也随这个女孩的成长经历以及那黑白分明、质朴有力的有版画感的图画,走近了读者,震撼人心。出版后,先后获得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年度最佳漫画奖,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最佳漫画奖,拍成动画片后,入围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第33届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等六大奖项提名,并获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奖。本次将原来的四册合为一本出版。
京华烟云 豆瓣 Goodreads
7.9 (14 个评分) 作者: 林语堂 译者: 张振玉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 - 10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原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
全书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问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动、“三·一八”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书结构宏伟,线索交错,全景式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林语堂先生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向不了解中国而鄙视中国的外国人展示真正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因此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他对本土文化的钟情以及列祖国深深的热爱。
诚如作者所言,“本书曝呈中国的一切困恼纷扰,但由于此,也正表示我们对国家未尝放弃我们的希望!无需加以粉饰,她将调整她自己,一如过去历史上所昭示吾人者!诚盼此书将给予吾人以深刻的启示,将我们深植于往昔的根蒂,开出灿丽的鲜花!”
2016年10月22日 已读
2016.09.25 ~ 2016.10.21
宏大是蛮宏大的,但文学性很弱好不好,人物塑造也是典型的观念先行!而且老实讲,姚家、曾家的生活史根本丝毫不能代表当时中国、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另外,我真不喜欢姚木兰。
中国 亲情 历史 友情 名著
The Moth 豆瓣
作者: Catherine Cookson
When Robert Bradley gave up his job in the Jarrow shipyards to work at his uncle's old-established carpenter's shop in a small village, he found that life with domineering Uncle John did not always prove easy. As a diversion, he began exploring the Durham countryside and it was there that he had his first strange encounter with Millie, the ethereal girl-child whose odd ways and nocturnal wanderings had led to her being known locally as 'Thorman's Moth'.
The time came when a dramatic turn in Robert's affairs brought him into a close involvement with the Thormans of Foreshaw and especially with the eldest daughter, Agnes, who alone of the family loved and protected the frail, unworldy Millie. But this was 1913, and anything beyond the most formal relationship had to face the barriers and injustices of a rigid social hierarchy that was soon to perish in the flames of war.
2016年10月21日 已读
2016.10.11 ~ 2016.10.21
一个狗血而又清新的爱情故事,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笔触轻盈,相当细腻。故事其实很简单,但书的篇幅却并不小,读来倒丝毫不觉冗长。
kindle 亲情 人性 外国文学 小说
我的应许之地 豆瓣
My Promised Land: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Israel
7.9 (16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阿里·沙维特 译者: 简扬 / 有2016年4月3印本 中信出版社 2016 - 1
《我的应许之地》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以色列建国史,也是百年来犹太民族的奋斗复兴史。作者阿里•沙维特以自己家族故事为引子,通过亲身经历、深度访谈,历史文献、私人日志、信件等,通过一个个扣人心弦的个体故事,试图描述出以色列的全景大历史,以引出更深层次的以色列国家思考,并对中东地区的纷争渊源进行了历史性梳理。
《我的应许之地》从作者的曾祖父写起,这位犹太复国主义者是一位英国绅士,1987年却果断横跨地中海走向圣地,意识到这即将是本民族的未来之路;20世纪20年代一个怀理想主义的年轻农夫,自他的阿拉伯邻居处购入了土地种植雅法蜜桔,用汗水在不毛之地培育出富足繁荣;二战时期德军将至,具有先知使命感的古特曼,率领青年人攀登历史废墟马萨达,激励他们心中强大的犹太复国主义精神;1948年在吕大驱逐的悲剧性的一幕中,全城老小在流泪中背井离乡、渐行渐远;我们看到了二战后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们,在应许之地辛勤地建设这个荣耀之国,并努力将孩子们培养成真正的新以色列人;60年代纵横捭阖的以色列政治家们,在艰难局势中,顽强推动了绝密的以色列核计划;1973年赎罪日战争的惨痛,令举国反思以色列的未来在哪里;以及今天引领世界潮流的互联网以色列新兴企业,还有在那些特拉维夫蓬勃发展的俱乐部里纵夜狂欢的青年男女……
今天,以色列人是赢得了最终胜利?还是深陷巨大危机,精神力衰退?他们能否复兴和救赎自我,挽救深爱的应许之地?在百年来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悲喜剧中,《我的应许之地》为这个生活在流沙之地又充满活力的弹丸小国,完成了一部当之无愧的以色列史诗。
西班牙旅行笔记 豆瓣 Goodreads
8.1 (70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1
《西班牙旅行笔记》记述了作者在西班牙旅行的经历。面对西班牙既充满异域风情而又绚丽多彩的历史、艺术、人物和宫殿、教堂、城堡等文化精华,作者在描述其无与伦比的人文及艺术价值外,更把上千年来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一一糅进漫游的行程——使帝王将相、战火烽烟、山川景物,尤其是它走向现代国家的进程贯穿于全书,不但能让读者领略西班牙迷人的风貌。更能深入西班牙幽深的历史,洞悉它深刻而富于启示的社会演化过程。
2016年9月25日 已读
2016.09.08 ~ 2016.09.24
远胜于《带一本书去巴黎》,无论内容还是文笔。如果你爱西班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军事 历史 宗教 战争 政治
洞穴奇案 豆瓣 Goodreads
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
9.1 (89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萨伯 译者: 陈福勇 / 张世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6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富勒还进一步虚构了最高法院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后西方法学院学生必读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设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针对这个案子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他们真的有罪吗?请看十四位法官的判决书。这些判决书,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各个流派的法哲学思想,有如一桌法哲学盛宴,让读者得以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的法学素质。本书既是法哲学专业领域寓言式的经典文献,又是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的理想读本。本书适合的读者是那些不热衷于给观点贴标签或猎寻虚幻、对严肃而有意义的论证充满兴趣的人。
2016年9月22日 已读
2016.09.19 ~ 2016.09.21
书是好书,但不无遗憾。翻译不流畅是其一,或许译者出于法律文本的严谨性考虑选择逐词直译的方式可以理解,但这种有意忽略中英文句法结构之间巨大差异的做法,直接对读者理解文意产生不良影响,或许得不偿失。其二是诸位大法官的陈词有明显的高下之分。富勒的五篇还算均衡,萨伯的九篇中有个别篇目说理不力到弹眼落睛的地步,甚至令人怀疑他们是如何当上大法官的。不过瑕不掩瑜,这依然是本非常值得读的好书。(最后,请允许我向特朗派特法官致敬。)
kindle 人性 哲学 文化 法学
万历十五年 豆瓣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9.1 (8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中华书局 2006 - 8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中华书局的增订版,重新核校全部文字,增收黄仁宇《1619年的辽东战役》等数篇文字,精选彩色历史图片10余幅。
名利场 豆瓣
Vanity Fair
8.5 (1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萨克雷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穷画家的女儿蓓姬·夏普,自幼失去父母,但绝顶聪明。她以半工半读的方式从寄宿学校毕业后,由一名家庭小教师起步,牢牢抓住每一个机会,削尖了脑袋钻进维多利亚时代的上流社会,成为一颗光芒四射的交际明星。这一尤物的发迹历程,在滑铁卢战役波澜壮阔的历史大背景映衬下,展现了堪称世界文学中最成功的一个女冒险家艺术形象。萨克雷的词锋犀利,机智幽默,解剖人生精妙入微。本书问世将近一百六十年来,一直被誉为一面讽世明镜、一部警世宝典。
国王的全息图 (2016) 豆瓣
A Hologram for the King
5.5 (27 个评分) 导演: 汤姆·提克威 演员: 汤姆·汉克斯 / 亚历山大·布莱克
其它标题: A Hologram for the King / 沙地阿拉发(港)
电影《国王的全息图》(英文名:A Hologram for the King),由同名小说《国王的全息图》改编而成,讲述了一名失败的美国商人艾伦·克莱来到沙特阿拉伯寻找最后一丝发财希望,这也是他拯救濒临解散的家庭的最后一次机会。
电影中的男主角艾伦(汤姆·汉克斯饰)陷入债务危机,而他的女儿还要支付大学学费,所以他不得不远赴沙特阿拉伯去完成一桩电脑生意,但是他身在异国他乡,却只能日复一日地等待交易的结束,原著寓言式故事折射出美国的国际处境及其中产阶级的衰退。
2016年7月31日 看过
2016.07.31
惬意的散文风格,场景美极了,剪辑也相当有趣味,淡淡的喜剧效果很是清新。相比原著,电影似乎过于轻快,Alan的遭遇“伏”得不够,导致最后的“起”显得太简单、无力。看书时,觉得这是个笑里有泪、昏暗中透出一线光明的故事,电影抹掉了泪,照亮了昏暗,韵味方面便不及原著了。
TomHanks i&i 喜剧 文化 文学作品改编
人生的枷锁 谷歌图书 豆瓣
Of Human Bondage
8.9 (10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张柏然 / 张增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代表作,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
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凯里自幼父母双亡,不幸又先天残疾,在冷漠而陌生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在寄宿学校度过的岁月让他饱受了不合理的学校制度的摧残,而当他走入社会后,又在爱情上经历了伤痛。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挣扎,但思想和个性都独立不羁的凯里,一直努力挣脱宗教和小市民意识这两条禁锢自己精神的桎梏,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漩流中,寻求人生的真谛。
2016年6月20日 已读
2016.05.22 ~ 2016.06.17
毛姆真是很有“读者意识”的作家,能做到使作品雅俗共赏。本书写得好,译得也好,绝对值得一读。
人性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化 文学
The Zookeeper's Wife 豆瓣
作者: Diane Ackerman W. W. Norton & Company 2007 - 10
在线阅读本书
A true storyas powerful as Schindler's List in which the keepers of the Warsaw Zoo saved hundreds of people from Nazi hands.
When Germany invaded Poland, Stuka bombers devastated Warsawand the city's zoo along with it. With most of their animals dead, zookeepers Jan and Antonina Zabinski began smuggling Jews into empty cages. Another dozen "guests" hid inside the Zabinskis' villa, emerging after dark for dinner, socializing, and, during rare moments of calm, piano concerts. Jan, active in the Polish resistance, kept ammunition buried in the elephant enclosure and stashed explosives in the animal hospital. Meanwhile, Antonina kept her unusual household afloat, caring for both its human and its animal inhabitantsotters, a badger, hyena pups, lynxes.
With her exuberant prose and exquisite sensitivity to the natural world, Diane Ackerman engages us viscerally in the lives of the zoo animals, their keepers, and their hidden visitors. She shows us how Antonina refused to give in to the penetrating fear of discovery, keeping alive an atmosphere of play and innocence even as Europe crumbled around her. 8 pages of illustrations.
2016年6月14日 已读
2016.06.01 ~ 2016.06.15
对这本书,我的感觉有些矛盾。首先是题材上,应该算是纪实文学吧,却时不时地运用论文写法,不断地引用原始资料,不断地罗列并不太相关的植物学、动物学、民俗学信息,导致我的阅读情绪也不断被打断,感觉作者难以有力把握材料的取舍。然后是书中的角色,动物角色明显比人物角色鲜活,路人甲明显比主人公动人,或许是作者太爱女主人公了,笔下的她都不像人而近乎神了。最后是对波兰在那段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感觉作者还是带了滤镜,毕竟事实上,普通波兰社会反犹程度令人发指。不过即便如此,读这本书时,我还是数次红了眼眶。
kindle 人性 传记 历史 外国文学
A Hologram for the King 豆瓣
作者: Dave Eggers McSweeney's 2012 - 6
In a rising Saudi Arabian city, far from weary, recession-scarred America, a struggling businessman pursues a last-ditch attempt to stave off foreclosure, pay his daughter's college tuition, and finally do something great. In "A Hologram for the King," Dave Eggers takes us around the world to show how one man fights to hold himself and his splintering family together in the face of the global economy's gale-force winds. This taut, richly layered, and elegiac novel is a powerful evocation of our contemporary moment -- and a moving story of how we got here.
2016年5月10日 已读
2016.04.29 ~ 2016.05.09
很好读的书,但不肤浅,让中年危机与文化冲突碰撞出火花,用善意的好奇发掘“不同”,用理解和接受的态度对待异域,有痛苦、无奈的部分,但也有坦然、光明的情愫。
kindle 外国文学 小说 文化 文学
纽伦堡审判 (2000) 豆瓣
Nuremberg
7.4 (7 个评分) 导演: 伊维斯·西蒙尼奥 演员: 亚历克·鲍德温 / 吉尔·亨内斯
其它标题: Nuremberg
影片根据二战后的纽伦堡大审判进行创作,对二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945年11月20日,俄、美、英、法四国大法官走进德国纽伦堡法院,举世瞩目的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法庭――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在这里开庭了。21名同盟国认定的主要战争罪犯被推上了历史的审判台,其中包括前纳粹元帅赫尔曼·戈林、希特勒副手鲁道夫·赫斯、纳粹外长里宾特洛甫等。美国首席大法官杰克逊首先宣读总起诉书,罗列了法西斯灭绝人性的罪行,而狡猾的纳粹分子则想方设法为自己开脱罪责,并使尽各种花招,企图通过非常规手段逃出这次正义的终极判决。在十分艰难的境况下,纽伦堡共持续了315天,开庭218次,正义与邪恶的再次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激烈交锋……
2016年5月2日 看过
2016.05.02
很不错的电影,没有哗众取宠,罪行与人性、正义与邪恶、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平衡把握得极好。
二战 人性 律政 战争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