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我们的时代 豆瓣
作者:
黄平
/
姚洋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 9
《我们的时代:现实中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提供了宏大叙事思维方式与微小叙事思维方式共生演化的精彩样本,折射中国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对中国"大转变"进行探测和争论,让我们窥见了置身于同一进程的中国知识人对于这一进程的不同理解。对于中国的"大转变"的不同解释,也意味着对于未来中国的不同构想。邀请国内社会学、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三位优秀学者以对话的彤式,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思想领域进行一次昼面的回顾与梳理 作者站在高处清理历史、面向未来,具有开风气之气势。对话以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为背景,多层面、多角度来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与问题、经验和教训。对话既能体现学界对中国问题的最新思考,又因其现实针对性而具有极大的开放空间。
立宪的技艺 豆瓣
作者:
秋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1
本书作者具有独特的知识谱系,以哈耶克思想为中心,上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旁及苏格兰启蒙运动和普通法传统,并致力于发掘中国古典的自由主义思想与制度资源,试图融合中西思想和制度,探究一个具有广泛解释力的宪政主义体系。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所写有关法律、宪政研究的论文。第一部分以普通法和共和时期的罗马法为原型,提出了自发地发现法律的程序的概念,并由此论证了一个基于统治权与法律权二分的政体分析框架,同时也提出了在当代语境下,以何种法律程序发现中国人的法律的问题。第二部分以法国大革命和欧盟立宪为前鉴,指出立宪是一项单纯的政治事业,而非整全的社会、文化事业,因而,试图将民众扳依某种特定的宗教信仰作为建立自由宪政的基础,必将导致立宪的失败。第三部分则尝试以自由宪政的基本概念框架,对中国古典的若干观念和制度进行重新解读。三个部分论述中不乏创见,对于中国语境下宪政科学理论研究,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政府的本分 豆瓣
作者:
秋风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 5
本书是著名学者秋风的文章结集,内容涉及当今中国的重大社会问题,比如政府的目标是追求GDP的增长,还是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大国,还是一个好国?腐败真的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吗?中国的企业家到底有没有原罪?中国人何以能够容忍黑砖窑这种野蛮的奴隶用工制度?如何调整贫富分化严重的中国社会?以土地垄断和房屋供应垄断为特点的房地产如何转型?茅于轼先生曾如此评价秋风:独立的精神,跨学科的知识根基,犀利的分析眼光,并断定像秋风这样的学者实在太少了。著名学者陈志武、于建嵘也亲自撰文,特别推荐。此书会使你对错综复杂的中国政治经济,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中国文字学概要 文字形义学 豆瓣
作者:
杨树达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杨树达(1885-1956),语言文字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杨树达平生沉?学术,勤余著述,在语法学、修辞学、训诂学、语源学、文字学、文献学、甲骨金文学、考古学等方面均卓有建树。为了更好地学习继承和研究杨树达先生?厚的学术遗产,作者编写了这本《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本书是杨树达在文字学方面的一部代表性著作。作者自称“(两书)经营前后十余年,煞费心思”。两书博采前人在文字研究方面的成果而集大成之,清理象形与指事的界限,进一步细分汉字结构的类型,揭示了汉字发展的一般规律。本书是文字学研究方面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著作。
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 豆瓣
作者:
杨联陞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
- 9
本书分别阐述了“报”、“保”、“包”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演变,探究了“报”在人际交往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佛教传入中国后对“报”的观念的影响。对于“保”、“包”二字则阐述了由古及今的社会意义演变以及各自引申出的相关复合词。最后,作者以国人崇尚诚信之“信”字贯通三讲。
The Western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History 豆瓣
作者:
Thomas A. Metzger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98
- 2
古史辨運動的興起 豆瓣
作者:
王汎森
允晨文化
1987
古史辨是改變近代中國史學氣候的一個晴天霹靂,值得被深入分析討論。應該聲明的是:由於筆者把古史辦運動當作近代學術思想發展中一個歷史現象來描述,所以,並未能稍稍照顧到上古史研究的專門問題。事實上,收集在《古史辨》七大冊中將近三百五十篇論文對上古史研究是否有建樹?在那些方面值得採信?是古史研究工作者特別感到興趣的。但這個運動何以會爆發?以什麼樣的風貌出現?帶來什麼影響?則是關心近代思想史的人所該處理的,二者固然有交集之處,但卻不可混為一談。在描述歷史現象時,是有必要對「心理事實」 (psychological truth)與「歷史事實」 (historical truth) 加以分殊的。不管合理或不合理的思想都可能在歷史上造成巨大的影響,在行動者自己看來也都可能自認為掌握了最完整的理由,而且也正好符合著某種深刻的社會需求,而又造成了無可抹煞的歷史事實。我們在這個研究中尤其覺察到此點。在本書中筆者還希望注意三個層面的問題:第一個層面是:思想家原來的想法到底是什麼?這些想法與他生活於其間的思想傳統有什麼的關係?第二個層面是:他真正做到了什麼?有時候所思所想與實際做成的結果之間有著相當遙遠的距離。第三個層面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他所做成的產生了什麼影響,這包括後來的人怎樣去理解他的作為。事實上,後來者的理解也常常跟作者的本意相衝突,被影響的人常常反過來影響他的人在某些層面上形成敵對。為了照顧到這三個層面,本書的詳略遂與前人的研究有所不同。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 豆瓣
作者:
张灏
新星出版社
2010
- 7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是著名学者张灏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他的“幽暗意识”和“转型时代”概念的提出,曾引起学界广泛的争论。《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系统地论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不能开出民主宪政的道路,通过超越意识和幽暗意识正反两面辨析儒家文化传统的合理与不足。作者认为,西方历史上。一直存在一种对人性之恶警醒的“幽暗意识”,所以,才慢慢孕育了西方的民主传统,而中国的儒教虽然也有这方面的洞察,但其怀抱的是“乐观的人性论”,所以才诉诸于“圣贤之治”。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为我们开辟了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全新视角,必将深远地影响后世。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为我们开辟了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全新视角,必将深远地影响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