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何处是“江南”?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杨念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7
“江南”在哪里?不同时期指不同的地域。而在明末清初鼎革之际,“江南”有着特殊的涵义,地理上是指相邻的经济上最富庶的地区,即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之地,而文化意义上,在文人心目中更像是一幅色泽不变的心灵地图,是汉文化的核心区域。南明小王朝就在这个地域与大清对峙。满清入主中国,并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个核心文化区域的成功改造和治理。本书探研了清朝“正统观”建立的复杂背景和内容,考察了江南士人在与清朝君主争夺“道统”拥有全的过程中,如何从“道统”的拥有者,最终成为“大一统”的协从者。
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 豆瓣
作者: [美] 黄宗智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 1
本书是关于中国清代与民国期间的法律与司法实践的研究专著。全书共三部分:导论;第一部,从清代法律到国民党法律;第二部,清代与国民党民事法律制度的比较。其中,第一部分为三章,介绍国民党民事法律的产生到成形过程,第二部分为七章,从典、田面权、债、赡养、婚姻等几个方面对清代与国民党民事法律制度进行了比较,最后的第十一章是结论。本书有两条线索:一是回答从清代到1949年,中国民事法律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与不变;二是通过对清代与民国时期司法实践的考察,否定了“好人不见官”的传统看法,明确指出在此期间多数老百姓是使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并且多数县令、法官也是依法行事。
过去和现在 豆瓣
作者: [美] 黄宗智 法律出版社 2009
近百年来中国虽然在法律理论和条文层面上缺失主体意志,但在法律实践层面上,却一直显示了相当程度的主体性,今天可以明确并认可这种抉择,而不要陷于完全盲从西方现代主义霸权话语的心态之中。本书提倡实践历史的研究方法的目的,正是为了摆脱那种心态,是为了确立本书所涉及的法律实践所体现的传统法律的现实性以及立法精神上的主体性,由此来探寻中国自己的现代法律。
经验与理论 豆瓣
作者: [美] 黄宗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11
本书汇集了黄宗智先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全书经作者亲自校阅,是比较权威的版本。
书中介绍了黄先生一贯强调的从经验证据到理论概念到经验/实践的研究方法,以及著名的黄氏“内卷化”、“过密化”理论。在翔实的经验证据基础上,论证了小农在人多地少的客观环境下所做的抉择,尤其是长时期为递减报酬而做出的高密度劳动投入,亦即作者之所谓“没有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增长(总产出上升)” 以及“过密型商品化”。其影响可见于近年来“内卷”和“过密”两词在各社会科学学科的广泛应用。其后,黄在《规范认识》文中对中、西方研究作了整体性的反思,突出中国经验(从西方现存理论理解)的悖论性,引起众多的讨论。
此后黄宗智的研究主要转向法律史,再次在发掘 “诉讼案件档案的基础上”,打出新颖的分析概念,区别清代法律的官方“表达”与其司法“实践”,强调两者既背离而又统一,由此形成清代法律的基本性质。此后“表达、实践”两词的对立也在国内众多论著中广泛使用。黄提出了清代法律体系中的“第三领域”概念——亦即国家正规法庭与社区非正式调解相互作用的中间领域。后又进一步说明了该领域中的“半正式”治理方法(即对准官员的依赖以及国家惟有在涉及他们的纠纷中方始介入)。黄把清代的这个治理模式称作“集权的简约治理”。
在新近的四篇法律论文中,黄进一步指出,现代西方的实践历史同样不同于任何意识形态化的理论建构,尤其是西方现代影响最大的形式主义理论传统。他强调,中国从传统延续至今的“实用道德主义”思维方式与现代西方的形式主义思维方式形成鲜明的对照。今天,中国固然需要吸纳形式逻辑来建立理论,但也应建立既是中国的而又是现代的现代性,包括法律体系和社会科学。
面对中国当前的“三农问题”,黄既强调其过密化的历史延续,也指出在当前的“三大历史性变迁”中,中国农业终于面临“去过密化”的历史性契机。有关的论文揭示的是过密化“理论”本身的历史性,自始便与特定历史条件相连。
紧密连接经验与理论是黄教授学术生涯的一贯研究方法。本集最后一篇论文是他近年为国内研究生开办的研修班的说明,也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学术方法的一个总结性介绍。
中国现代小说史 豆瓣 Goodreads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8.0 (16 个评分) 作者: 夏志清 译者: 刘绍铭 / 李欧梵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 7
《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一部有相当影响、也是有相当争议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学术著作,可以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还的治中国现代文学的专家、学者几乎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这部著作的影响。当然,由于该书作者系美籍华人,长期在美国工作,其理论立场、观点、思想倾向和我们不尽相同,因而该书的观念和批评标准也与我们不同。为了繁荣学术研究,扩大学术交流,出版一些不同思想、不同观点、不同倾向的学术论著是很有意义的。
汉品01 豆瓣
作者: 左靖 金城出版社 2012 - 3
《汉品》是一系列试图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丛书。从19 世纪下半叶开始,这个家园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仅仅不过几十年功夫,无论精神方面、社会方面,还是物质方面,我们看到的都是西方化的世界(梁漱溟,1921)。更没有谁能预料到,这个“大变局”居然激荡了100 多年。尤其是在今天所谓全球化的浪潮下,原本可以与工业文明相互哺育的农耕文明日益衰微,渐行渐远,我们的传统家园已经被冲刷地无法辨认和难以回返。
《汉品01》内容涉及安徽南部的古建筑修缮与保护的理念,上海郊区水乡的仓库建筑的“传统建筑化”,以及与读者分享日本和台湾对于古建筑保护的经验。还包括江南手织布的田野调查和研究、茶文化系列文章,以及关于传统手工艺的影评和书评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读”等栏目将收录香港中文大学“传统乡绅的社会活动与村落网络等高质量的学术文章。
张培刚经济文选 豆瓣
作者: 张培刚 中国时代经济 2011 - 1
《张培刚经济文选》主要内容包括: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微观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运用微观分析方法探讨社会主义经营管理问题、浅谈宏观调控及其与微观搞活的关系、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借鉴和利用、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简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进展、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农业国工业化理论、农业国工业化理论(发展经济学的主题)概述、对“工业化”定义的重新表述和进一步探讨等。
中国的内战 豆瓣
作者: [美] 胡素珊 译者: 王海良 / 金燕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 11
这本出色的学术著作是对1945-1949年中国内战期间国共两党政
治冲突的权威记录。作者将此书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国民党之所以在大陆崩溃的种种弱点,第二部分论述导致共产党最终夺取政权的优势所在……这本书是对我们有关中国现代史知识的最重要的补充,是这一领域的必读著作。
――美国《亚洲研究》
那些对内战时期的中国,对中国的政治组织,对剖析政治权力的
基础感兴趣的读者,不可不读此书。
――美国《亚洲事务》
本书是一个重要的贡献。胡素珊公允地、充满智地分析了国民
党失败和共产党胜利的原因,她并不满足于以简单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而是在中国内战的各个层面上对两党进行比较:它们与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土地改革的措施,对工业的管理,财政措施等等。她的论述基于对政策文件的认真剖析和对政策实际实施及其影响的综合考察,因此产生了这样一本对中国的内战首次作全面的令人信服的记叙的著作。
――美国《选择》
胡素珊引人入胜地叙述了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如何在不到四年的
时内间完全输给共产党的过程。这主要不是一段军事斗争的历史,这是一段政治斗争的历史。国民党的腐败与无能最终使各阶层的民众起来反对它,在论述这一历史黑白点的政治斗争方面,可能不会再有比这本更好的著作了。
――《美国政治科学评论》
现代汉语同音词词典 豆瓣
作者: 周勇翔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9 - 8
《现代汉语同音词词典》是一部专门收录现代汉语中的同音词,帮助人们学习、研究和正确运用现代汉语词汇,以便更加准确地表达思想的语言工具书。全书共收录现代汉语中的同音词(包括部分三音节词、成语、熟语等)近7000组,收词总数达15000余条。
《现代汉语同音词词典》主要具备以下特色:
第一,全书的收词以国家最新规范标准为依据,遵循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
第二,本词典收集的词汇涉及面广,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还是卫生、体育、环保、旅游、娱乐;无论是自然、地理、历史,人名、地名,还是文学、影视、股市、网络用语;无论是成语、熟语、俗语、缩略语,还是方言、外来语、流行语等等,只要是人们日常常用的同音词,读者基本都可以从本词典中查阅到。
第三,本词典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旧词出现的新义补充上,使释义更全面、更完整;二是收入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到本词典问世前的新词;三是旧词新例,本词典中的诸多例句都出自建国以来中国新闻中的精品和中国新的民谚。
诗经 豆瓣
9.3 (62 个评分) 作者: 孔丘 北京出版社 2006 - 7
这本《诗经》收录全部305篇,每篇诗歌都配有相应的解释及译文,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 豆瓣
作者: 胡卫平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11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着三个重大任务: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素质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部分人都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二是进行课程改革。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都提出了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系的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这次课程改革有六大具体目标,即课程目标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转变、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实施的改革、课程评价的改革、课程管理的改革。三是加强教师培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学生能否发展的前提。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了解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因此,要在科学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有效地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为依据,必须了解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科学创造力是一种科学能力,它是青少年一般创造力发展和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科学学习能力、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与其他各种能力一样,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也是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个体的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而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科学创造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研究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雅债 豆瓣
作者: [英] 柯律格 译者: 刘宇珍 / 邱士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4
本书在文徵明研究中开辟了新的领域,全书通过解读明代书画泰斗文徵明以艺术之名的社交和明代复杂的社交关系,以“社会艺术史”的角度重构了文徵明的一生,大写的“艺术家”被还原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文人雅士,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机中展露着他的才华和性情,从人情义务与礼物交换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徵明。该书为三联书店重点图书“开放的艺术史”系列中最新的一种。
走出中世纪二集 豆瓣
作者: 朱维铮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 5
作为蜚声中外的一流学者,朱维铮教授以其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敏锐多元的探索视野和妙语连珠的流畅文字,在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理念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连贯的发掘探讨和发人深省的研究思辨,对中国及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走出中世纪的过程,作出了独到地阐述,从而充分显示其不仅把握中国历史昨天、前天的学术修养,更体现其关怀人类社会今天、明天的人文精神。
目录

走出中世纪
——从晚明到晚清的历史断想(续)
“君子梦”:晚清的“白改革”思潮
清末的现代化思潮
——夜读小札
清学史:学者与思想家
在晚清思想界的黄宗羲
一、寂寞“待访”二百年
二、清末鼓动反君主专制的经典
三、推崇《明夷待访录》的角度
四、章太炎由“非孙”而“非黄”
梁启超和清学史
清学史的经典性名著
梁启超与“五四事件”
“迷梦的政治活动”
映现危机意识的“心影”
徘徊于治学与问政之间
并非治清学史的第一人
章太炎和梁启超,兼及刘师培
非天才的天才论述
自己给自己作盖棺之论
胡适《自传》的一则附注
难讲的“原儒”公案
关于钱穆研究
钱穆的文化关怀
民国学术史的过渡人物
新儒家呢,还是史学家?
略说钱著《近三百年学术史》
钱穆与章太炎、梁启超
附记:也说“国学大师”之类
令人将信将疑的回忆录
——评《银元时代生活史》记章太炎
似已忘却的回忆录
《积微翁回忆录》
杨树达上告杨荣国
杨树达私记陈寅恪
叙史的小小尾声
索解晚清的民间报人
——廖梅著《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小引
杨度的《杨氏史例》
百年来的韩愈
《伯夷颂》颂错了?
曾国藩与韩愈行情
严复《辟韩》及其反弹
韩愈在“五四”前后
韩愈和民国“训政”
陈寅恪《论韩愈》前后
俞平伯与陈寅恪
陈寅恪在劫难逃
韩愈成了“尊儒反法”的反面教员
对韩愈“一分为二为宜”
顺便说到《拘幽操》
基督教与近代文化
引言
国际贸易与文化交流
耶稣会士向往中国
基督教在华梅开三度
十八世纪的相反记录
马礼逊与太平天国运动
从“教难”到“教案”
“传教宽容条款”
利玛窦的后继者们
在华的自由派传教士
“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阳”
剪影与参照
晚清上海租界的宗教文化
历史展现的特定文化形态
光怪陆离的宗教现象
新旧基督教
两个租界的“自治”
新教各差会的“学术传教”
仍待深究的课题
过去的“风流世纪”
——关于十八世纪的中国与欧洲
龚橙与火烧圆明园
——以讹传讹的一则史例
附录: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现代大学的中国先驱
——《马相伯传略》弁言
《壶里春秋》小引
“五四”: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
我看经学与经学史
——《中国经学史十讲》小引
关于清代汉学
一、三类“汉学”
二、名目的确立
三、名实问题
四、形态问题
五、文化比较
晚清学术的非传统化进程
读《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家谱和年谱
“国学”岂是“君学”?
从儒学史说到新儒学
关于马一浮的“国学”
——答《大师》编导王韧先生
一、介绍马一浮的“价值”
二、关于马一浮拒任北大文科学长
三、马一浮与中西文化
四、马一浮为何强调“直接孔孟”
五、马一浮与复性学院
我的书架没有秘密
——答《南方周末》编者刘小磊先生
原乡人 豆瓣
作者: 钟理和 华夏出版社 2009 - 1
“中国现代文学百家”系列丛书由中国现代文学馆直接出面,组织全国最权威的研究专家参与编选;在品种数量上是目前为止最为宏大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书系;所选作品,基本上都以该作品初版版本为依据。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为钟理和之代表作。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 豆瓣
作者: 张灏 新星出版社 2006 - 1
本书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的政治理想期盼道德成就卓越者担任政治领袖,其极致即圣人为王,这意味着政治领袖不但应该管理政治事务,而且要作精神导师。儒学始终未放弃人能成圣成贤的信念,认为政治权力可由内在德行的培养去驯化。传统儒者虽表现出极高的“抗议精神与批判意识”,但并未能将此精神与意识转为客观制度的构想。
最后的儒家 豆瓣
作者: 艾恺 译者: 王宗昱 / 冀建中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8
本书是海内外第一部研究梁漱溟思想和社会活动的专著。作者考察了梁漱溟思想发展的轨迹、他受到的家庭影响和社会联系,讨论了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并以之与毛泽东等人加以比较,指出了梁漱溟思想与世界性反现代思潮在客观上的联系。他对梁漱溟早年精神危机作了心理学分析,对梁漱溟的反都市主义作出了独特评价。
这个世界会好吗?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 艾恺 译者: 艾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 4
Has Man a Future?—Dialogues with the Last Confucian根据梁漱溟先生1980年与美国艾恺教授对谈录音整理而成,并由艾恺教授亲自翻译成英文。谈话中,梁漱溟先生论述了儒释道各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涉及诸多政治文化名人(陈独秀、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等),回顾了先生一生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等),内容丰富,因此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先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上下) 豆瓣
作者: 王毅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0
《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上下):中国皇权制度自"秦制"以后两千多年中的始终延续和发展,对古代中国和近现代中国的社会面貌都有着深远影响。《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上下)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以一些新的视角和方法审视这个巨大的研究对象。这些尝试主要在于:第一,随时以近代以来世界共同的制度方向(宪政)为对比而展开对中国皇权制度的具体分析,并因此而发现我们研究工作应该面对的诸多新的问题和视域;第二,全面而贯通地审视一系列与制度相关的重要领域,诸如:中国皇权体制的组织结构方式、皇权社会的法律体系、制度法理学和法哲学、行政架构及其运作方式、城乡的制度经济形态、赋税财政体制及其蕴涵的制度逻辑、国民政治心理和诉求方式、制度伦理对国民行为方式的塑造、腐败与皇权制度的关系、文化形态与制度形态的关系、生态演变的制度原因、制度传统对于人们如何选择造就启蒙路径的决定作用,等等;第三,对每一症结的分析都力求以对其长久历史脉络的发掘把握为基础,再进一步说明这种制度逻辑经过千百年延续而在16世纪前后充分展现出的时代意义;第四,既注重从浩瀚的史料中发现和归纳典型的社会现象,同时更注重解析这无数现象背后深刻的制度法理,以及主要由这套法理所决定的社会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