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推十书 豆瓣
作者: 刘咸炘 成都古籍书店 1996
此书,乃英年矢逝的天才学者刘铿泉先生 的重要遗著,中其所撰哲学纲旨、诸子学、史志学、文艺学及其他名著之总集。藉以一生所学精思。明统知类,志在由自博大。以合御分之微旨.
《推十书》是英年早逝的天才学者刘咸炘,字鉴泉先生(成都双流人)之重要遗著,《推十书》内容涉猎面广且深。包括经、史、子、集、旁及西学。刘先生20岁开始著述,到36岁归道山的16年内,其著作已雕版印刷及石印、排印计36种。按其自订类目分别编为: 甲、纲旨;乙、知言(子学);丙、论世(史学);丁、校雠;戊、文学;己、授徒书;庚、祝史学;辛、杂作;壬、札记。共九类。其它杂著总集,都二百三十一种,四百七十五卷. 《推十书》内容涉猎宽,学术价值高,于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校雠、版本、目录、民俗、宗教、方志学、文字学、语言学、佛学、道学的研究均极有建树。尤精于史学,校雠学。上海图书馆编入《中国丛书综录》内《推十书》的子目仅12种,尚缺57种。现已影印出版其中的65种。
1926年—1937年间陆续刊行其著述六十九种,总名《推十书》。
所谓“推十”是刘咸炘先生书斋的名称。兹将《推十书》主要部分分述于下:
总絮纲旨的有《两纪》、《中书》。
辨天人之微,析中西之异的有《内书》、《外书》,《左书》知言,如《孟子章类》、《子疏》、《学变图赞》、《诵老私记》、《庄子释滞》、《吕氏春秋发微》都属此类,这是先生研究诸子学的著作;
《右书》论世,如《太史公书知意》、《后汉书知意》、《三国志知意》、《史学述林》、《学史散篇》、《繙史记》、《蜀诵》、《先河录》都属此类,这是先生的史学著作。
关于校雠目录之学,则有《续校雠通义》、《目录学》、《校雠述林》、《校雠丛录》、《内楼检书记》、《旧书录》、《旧书别录》等,
关于文学的著作,则有《文心雕龙阐说》、《诵文选记》、《文学述林》、《文式》、《文说林》、《言学三举》、《子篇撰要》、《古文要删》,《文篇约品》、《简摩集》、《理文百一录》、《诗评综》、《诗本教》、《诗人表》、《一饱集》、《从吾集》、《风骨集》、《风骨续集》、《三秀集》、《三真集》、《长短言读》、《词学肄言》、《读曲录》等;
书法专著有《弄翰馀渖》;论说治学门径的著作有《学略》、《浅书》、《书原》、《论学韵语》、《治记绪论》、《治史绪论》等。以上所列书籍,尤其是文学选集,多为排印、油印本,没有刻入《推十书》中。
学略 豆瓣
作者: 刘咸炘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9
《学略》以评论之体,寓目录之用,俾学者入一门则知一门之疆略概略,对于中国传统学术之各方面,均有简明亲切之指点。先生撰时年二十三岁,《学略》目次后有按语云:“戊午一九一八年七月十五日起稿,二十三日夜毕,中间有事旷,实十昼夜力也。尚当改补。九月九日删补付印。”后先生颇为不满,谓此书颇有芜滥,见先生弟子李克齐、罗体基编《推十书系年录》,盖学随年进,自不以初年所见为定论也。惟扼要精审,至今仍不失为初学津逮国学之良好读本,故为之标点校勘,收入《国学初阶》丛书,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刊行。
消逝的燕京 豆瓣
陈远撰
作者: 陈远 重庆出版社 2011 - 4
燕京大学在中国近代史上仅仅存在了33年,但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对中国教育和人才培养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本书从司徒雷登创建燕京大学开始,讲述了燕京大学的名师风采、著名校友的逸闻趣事、燕大在抗日战争中因身份特殊起到的保护作用以及受到的摧残、哈佛-燕京学社的成立过程、燕大在院系调整后对中国教育界产生的影响等,也追述了许多功绩卓著却受到误解甚至不公正待遇的学者,如傅泾波、吴兴华等。
中国秘密社会 豆瓣
作者: 秦宝琦 / 谭松林 2002 - 10
《中国秘密社会》一书分为七卷,本书为第一卷《总论》。《总论》主要对有关中国秘密社会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和有争论的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这些问题包括中国秘密社会两大系统——秘密教门与秘密会党的定位问题,如秘密教门究竟应该定位为“宗教团体”还是定位为“民间秘密结社”?秘密教门究竟来源于东汉末年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还是来源于南北朝以来的佛教异端教派?从其发展趋势来看,秘密教门究竟是必然发展成为正宗宗教,还是作为民间秘密结社必然走向衰亡?秘密会党究竟是清初明朝遗老为了恢复明朝统治而创立的“反满”团体,还是下层群众为了互助、抗暴而结成的民间秘密结社?秘密教门与秘密会党究竟是代表下层群众利益和要求的“革命组织”,还是下层社会中一部分具有反抗思想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政治或经济目的而创立的原始形式的落后组织?两者在历史上起过何种正面和负面的作用,产生过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历代政权对于秘密社会采取过哪些治理措施?如何看待和评估这些措施等。这些问题涉及到研究者对中国秘密社会的基本看法,也是撰写本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近代中国民间武器 豆瓣
作者: 邱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 3
以大量的史料为依据,描述了1870年代到1920年代中国民间武器的概貌,全书主要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研究:其一,重建有关清末民国初年民间武器的基本史实,包括民间武器的种类、来源、规模及分布等;其二,探究近代民间武器现象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包括其与近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变动的关系;其三,考察民间武器问题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包括民间自卫问题,社会盗匪问题,地方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问题,政府有关民间武器的法律、法规、管理以及民间武器对革命运动、政局变化、社会变迁的影响等。作者通过考察民间武器扩散过程,解读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间的关系,形象具体,视域新颖,观点颇具新意。
大学校长林文庆 豆瓣
作者: 严春宝 2010 - 4
《大学校长林文庆:一生真伪有谁知》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私立时期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博士的传记性著作。作为一位出生于新加坡的海外华人,林文庆博士全程主掌私立厦大16年,为厦门大学赢得了“南方之强”的美誉,但因种种原因,尤其是鲁迅对他寥寥数语的负面评价,致使林文庆博士,成了中国大学发轫史上一个无辜的牺牲品!为了不使历史有负于先人,《大学校长林文庆:一生真伪有谁知》以大量的中外文献史料为依据,力图拨开团团的历史迷雾,吹去层层的政治浮尘,重新向世人诠释林文庆博士那富于传奇性的悲剧人生,使一个爱国者、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的崇高形象昂然矗立于人们的心中。《大学校长林文庆:一生真伪有谁知》集学术性与资料性于一体,再加上林文庆博士那曲折、传奇般的丰富人生,令读者掩卷之余,也必会感叹:虽然造化有时的确会弄人,但毕竟,历史还是不会欺骗好人的!
张枣随笔选 豆瓣
8.7 (14 个评分) 作者: 张枣 / 编者 颜炼军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4
《张枣随笔选》是继《张枣的诗》之后,诗人张枣的又一本书。张枣人生履历丰富,生性萧散不羁,常着迷于食色趣味。 这本《张枣随笔选》荟萃了他生前为数不多的散文作品,其中包括散文诗、序跋、演讲稿、课堂讲稿、访谈和少许译文。纵览张枣的散文作品,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如下优异性:在修辞上,他借重丰厚的西方语言文学素养和眼界,有意识地采集古典汉语中各种“甜” 的元素,发明了一种儒雅而精确的文风;在精神内涵上,他力图因地制宜地在生活中萃取出那些最不可思议的、最能安慰我们的存在的部分,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即寻找内在于生活的秘密庆典。
Political Pluralism 豆瓣
作者: Kung-Chuan Hsiao 蕭公權 Routledge 2010 - 11
本书原为萧公权先生1926年在康乃尔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第二年即由伦敦一家著名出版社出版,佳评如潮。《伦敦时报文学副刊》(London Times,Literary Supplement)、《哲学学报》(Journal of Philosophy)、《国家》(Nation)杂志、《美国政治科学评论》(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对其大加赞赏。就连书中的主要批评对象之一、当时颇具名望的政治思想大家拉斯基也在《新共和》(New Republic)上发表评论,深佩“此书才力与魅力均巨”。类此推崇,并非一般溢美之词,因此很快被列入国际心理学哲学及科学方法丛书之一。牛津大学“当代巨著”(Modern Greats)一课程,并采为必读书之一。此书出版之时,萧公权先生尚未逾而立之年,而其学已卓然自立,跻身世界著述之林,扬名国际,无疑是侪辈的翘楚。(摘自汪荣祖:《萧公权先生学术次第》)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白谦慎 荣宝斋出版社 2009 - 6
以“娟娟发屋”作为话头,讨论古与今的关系,名家书法与无名氏书刻的关系,财富与收藏的关系,学术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与社会体制的关系,平民与精英的关系,经典化与修辞策略的关系。
作者从清代以来的碑学观念切入,通过对“所有出土文字遗迹都是书法”这一逻辑的廓清,探讨了书法经典化过程中文化、心理、体制等多重原因。该书花费大量笔墨,展现古代与今天“素人之书”的不同命运,指出当代书法界所标榜的“民间书法”概念名实不符,实际上只是提倡者的一种修辞策略,“平民性”的诉求看似开放,却有相当的局限。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豆瓣
作者: 白谦慎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3 - 7
白谦慎先生的力作《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中国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增订版)以当代人的日常书写为主要关怀的艺术史著,6年前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之后,迅速引起艺术界的强烈反响,身居美国的白谦慎先生因此成为《书法》杂志的年度人物。此次出版的增订本,增加了相关概念的阐释及大量古今日常书写的图版,对于读者理解写作意图大有帮助。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不是讨论具体书法审美与批评的著作,而是立足当代的文化反思。作者从清代以来的碑学观念切入,通过对“所有出土文字遗迹都是书法” 这一逻辑的廓清,探讨了书法经典化过程中文化、心理、体制等多重原因。该书花费大量笔墨,展现古代与今天“素人之书”的不同命运,指出当代书法界所标榜的 “民间书法”概念名实不符,实际上只是提倡者的一种修辞策略,“平民性”的诉求看似开放,却有相当的局限。本书所涉及的问题,不仅是当代书法界无可回避的,亦值得艺术界反思。
白谦慎书法论文选 豆瓣
作者: 白谦慎 荣宝斋出版社 2010 - 6
本书收入了书法史学者白谦慎发表于不同时期的论文20篇,其中包括他在30年前撰写的那篇至今仍为书学界经常援引的处女作《也论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和倍受书画鉴定界前辈赞赏的《八大山人花押“十有三月”考释》,以及最近才译成中文的《17世纪中国艺术中的疾病、残疾与畸形》等。内容涉及书法美学、书法史、书家研究、20世纪书法、海外书法研究,全面地展示了他的学术关怀和理论视野。
The Indiana Compan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Vol. 2 豆瓣
作者: William H. Nienhauser Jr.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8 - 10
The second volume to "The Indiana Compan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is both a supplement and an update to the original volume. Volume II includes over 60 new entries on famous writers, works, and gen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followed by an extensive bibliographic update (1985-1997) of editions, translations, and studies (primarily in English, Chinese, Japanese, French, and German) for the 500 plus entries of Volume I. These new entries are generally longer than those in the first volume and some contain translations of original poems to illustrate the style of the author or work in question. Volume II augments the basic background, analysis, and bibliography on the literature of China prior to 1911 which was provided in Volume I.The two-volume set gives scholars and beginning students alike a standard handbook for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Highlights of this title include: more expansive entries on children's literature, late Ch'ing fiction, literary Chinese, precious scrolls, printing and circulation, dictionaries, and martial-arts fiction; over 60 entries of approximately 1800 words each on famous writers, works, genres, styles, groups, and movem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a bibliography for each new entry that lists editions, translations, and studies - the maj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ources in Chinese, Japanese, English, French, and German; numerous cross-references to entries both in Volume II and Volume I, and separate indexes for subjects, names, and titles; and, nearly 500 updates (1985-1997) to the bibliographies for the entries that appeared in Volume I.
偷脑的贼 豆瓣
作者: 潘家铮 1997 - 7
潘家铮教授的科幻小说,不论是预测新技术发展的未来小说,还是借鉴历史事件有感而发的历史科幻小说,时空变幻,光怪陆离,但它们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优良传统,同时糅进了西方科幻小说主流派的基因,两者结合,相互渗透,从而创造了一种具有中国风格、为中国大多数读者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应该说,自从科幻小说传播到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流派纷呈、风格迥异的作品比比皆是,但是许多中国科幻小说家在吸取外国科幻小说精华的同时,都在着力创造出一种中国风格的科幻小说,而避免盲目地、简单化地抄袭或模仿外国作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潘家铮教授的科幻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