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胡吃乱想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胡续冬 法律出版社 2011 - 6
胡子的《胡吃/乱想》对自小开始的吃货生活做了一个阶段性总结。胡子是重庆人,走的是江湖草莽路线,大肉猛炙、倾盆红油之类,从各路野生蓬勃的人物那里学得厨艺。
《胡吃/乱想》在一个满满当当的小厨房中,琴瑟和鸣,刀铲共奏。美好的厨房生活延展开去,包括春夏去蔚秀园的野地菜地里挖荠菜摘南瓜秧、入川进黔背足各类辣椒花椒加地道食材、在巴西惦记去巴西利亚大学砍竹笋,在书房和世界各地追索食物背后的文化生态……
魚翅與花椒 豆瓣
Shark's Fin & Sichuan Pepper
作者: 扶霞·鄧洛普 / Fuchsia Dunlop 译者: 鍾沛君 貓頭鷹 2012 - 6
這裡的食物閃耀著螢光色澤,好像隨時都會醒來……
在這裡,你無法明確判斷眼前的東西能不能食用。你可以津津有味地嚼一頂帽子,或是朝牆壁咬下一大口;同樣的,你也可以用午餐的食材蓋一間小屋子。
在這裡,只要一把刀,就能把食材處理成各種形狀。你可以「切」,可以「片」,也可以「斬」「砍」「捶」「刮」「剜」,再加上切入的角度和切割的方向,變化出千變萬化的刀法。
在這裡,食物完全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人們的語言。他們說在愛情裡嫉妒的人是「吃醋」,「吃苦」則是對於生存的悲傷與艱難最好的形容。
這裡是中國,一個奇妙的飲食大國。
這本書是關於中國菜出乎意料的美好,也是一個英國女孩在中國的冒險故事
獲得英國飲食作家工會大獎肯定的扶霞在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國長住。打從一開始她就發誓不論人家請她吃什麼,不管那食物有多麼古怪,她一律來者不拒。在這本難得一見的回憶錄中,扶霞追溯自己和中國飲食之間的關係演進:第一次與四川料理相遇時的神魂顛倒、親眼目睹雞鴨被宰殺時的驚嚇、體驗千變萬化的刀工、對養生飲食的嘆服、品嘗珍稀野味時內心的道德兩難等等。
在這段迷人的旅途中,扶霞曾經是川菜廚師學徒,也曾試圖說服中國人「西餐」既不單調也不簡單,結果卻令人啼笑皆非;她還品嘗過各種珍禽異獸,包括狗肉、果子狸、蠍子、兔腦殼、卵巢脂肪製成的雪蛤。但一個西方人究竟可不可能完全接受中國的飲食習慣?當扶霞回到英國老家的廚房時,她看著一隻鮮嫩的淺綠色毛毛蟲,猶豫著該不該把牠吃下去……
透過扶霞的眼睛,我們得以用全新的角度來了解我們熟悉的中國菜。原來不同地方的食物,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氣質。川菜的辣帶著一絲絲的甜味,就像悠閒而迷人的四川人,總是帶著一絲甜甜的體貼;湘菜直接又毫無妥協餘地,就跟那裡培養出來的軍隊領袖一樣;揚州菜則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溫暖而撫慰人心。
從四川熱鬧的市場到甘肅北部荒僻的風景,從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揚州古城,本書呈現了中式料理讓人難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地描繪出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兼具人文觀察與幽默趣味。這是世上最令人目眩神迷的烹飪文化,最道地的記述。
作者簡介
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
在牛津長大,於劍橋大學取得英國文學學士學位,其後於倫敦亞非學院以名列前茅的優異成績獲得中國研究碩士學位。一九九四年,扶霞在獲得了英國文化協會獎學金補助後,前往中國四川大學就讀一年;其後又在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接受了三個月的專業廚師訓練。
扶霞著有三本書,分別是《四川烹飪》(Sichuan Cookery,在美國以《天府之國》(Land of Plenty)書名出版)、《湘菜譜》(Revolutionary Chinese Cookbook: Recipes from Hunan Province)、《魚翅與花椒》(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A Sweet-Sour Memoir of Eating in China)。
她在BBC中文頻道首度與中國當地電台合作時,擔任與成都電台合作的「吃東吃西」電台節目共同製作人,這是一系列以飲食為主題的雙語節目。她的文章曾刊登於各大報章雜誌,包括《金融時報》《紐約客》《美食家》《四川烹飪》雜誌等。她的作品也先後贏得了許多獎項。二○一○年,湖南省政府特別頒獎以肯定扶霞對湖南料理國際化的貢獻。
扶霞在最近十年裡,長期從事演講與烹飪示範工作,有時是獨立進行,有時則是和中國廚師合作,足跡踏遍了巴塞隆納、雪梨、紐約、加州、杜林、北京、上海與成都。她還曾擔任過中國烹飪旅行團的領隊。扶霞目前是倫敦「水月巴山餐飲集團」的顧問,負責對這家川菜館的菜單提出建議,同時指導或協助員工訓練,以及接待媒體的採訪。
譯者簡介
鍾沛君
台大外文系、輔大翻譯研究所畢業,專職中英同∕逐步口譯、書籍文件筆譯,譯有暢銷書《大腦、演化、人》《與神共餐》。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A Sweet-Sour Memoir of Eating in China 豆瓣 Goodreads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A Sweet-sour Memoir of Eating in China
作者: Fuchsia Dunlop Ebury Press 2008 - 3
After fifteen years spent exploring China and its food, Fuchsia Dunlop finds herself in an English kitchen, deciding whether to eat a caterpillar she has accidentally cooked in some home-grown vegetables. How can something she has eaten readily in China seem grotesque in England? The question lingers over this "autobiographical food-and-travel classic" (Publishers Weekly).
汉字传播史 豆瓣
作者: 陆锡兴 语文出版社 2002 - 1
《汉字传播史》内容简介:汉字传播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第一,要整理出传播的路线和时间,即传播的地理走向和传播的历史时间。第二,要弄清传播的状态,该民族如何使用汉字和使用的范围。第三,民族文字的创制,弄清民族文字的蓝本是什么,是一元的还是二元的,或者多元的踏实的研究。本书希望能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当然,对水知的探索有一个过程,这既取决于笔者的能力,更取决于客观条件。
同时在南方的少数民族的古文字研究虽然规模不大,但有持续不断的研究,不断有新的材料出现。这两方面的成果是我展开深入研究的基础,使本书具有较高的起点,把力量集中于传播本体上,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黄庭禅 豆瓣
作者: 张庆祥 2010 - 7
《黄庭禅:心即是气》作者张庆祥讲师认为:黄庭就是很多人说的心轮,它的位置就在我们胸口正中央、两乳中间、大约一寸见方的那一小块区域,深入皮下几寸。古人所谓的“方寸大乱”,那个方寸,指的就是黄庭。我们觉得感动、生气、忧伤……等情绪时,实际上都是由黄庭一窍的气机起伏所引发出来的。它是一股能量,是所有情绪的根本源头,是动荡我们人心的根本所在。
《黄庭禅:心即是气》告诉我们烦恼的起源是我们对“胸口一股能量的起伏”有了贪嗔分别的心。它引导我们如何在愤怒、焦虑、恐惧、忧郁等心情中,仍然拥有内在的平静,如何看清情绪的组合,自在的观照这股能量的来去。
《黄庭禅:心即是气》的内容是张讲师多年来研究的精华,他将孟子的心气说和孔子的《大学》等古代经典融会贯通,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让我们看清胸中“黄庭”这一寸见方之处的气血起伏,即刻从烦恼中解脱。
《黄庭禅:心即是气》适合上过很多心灵课程但是无法突破的人,从来没有上过心灵课程的人,有情绪困扰的人,喜欢“一针见血”的方法的人,对中国圣贤经典有研究的人阅读。
一山二虎 豆瓣
The Perils of proximity : China-Japan security relations
作者: 卜睿哲 译者: 林添貴 遠流 2012 - 6
中國的崛起及其影響,是全世界在二十一世紀必須面對的課題;而這對於東亞諸國──南北韓、日本、臺灣、菲律賓、越南、印尼等國──意義又有所不同。
1990年代之後,中國的海權意識抬頭,「鄭和熱」炒得火紅,解放軍海、空軍預算倍增,裝備升級,不僅對美國自冷戰時期延續至今的戰略思維構成挑戰,也增加了和周邊國家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中日兩國潛在衝突更因為彼此經濟海域的重疊、未決的歷史恩怨、受領土糾紛所激化的能源開發問題,以及與兩岸問題共伴所衍生出的不確定性,種種因素使得中日關係的前景蒙上陰影:兩國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不高,然而一旦發生,後果極為嚴重。
不管是主權觀念分析兩岸問題的《台灣的未來》或是探討未來中日關係的《一山二虎》,卜睿哲所關切的都是一個西方國際關係亙古不變的核心議題:當新的強權崛起,改變了均勢,會對既有的強權造成什麼影響?
而卜睿哲在此更側重體制、制度、組織文化切入,從兩國的統治者、政府部門的實際行為去推估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做出了更全面、更務實的描述與分析。
古文真正观止(上下卷) 豆瓣
作者: 白山智叟 编 文汇出版社 2009 - 4
《古文观止》,是三百年来最优秀的一部古文选集,深受广大读书人的喜爱,然而美中不足,惜其有三大历史遗阙,并未达到真正的观止:其一,编者生于清初,文章只选到明末,而清朝一代二百余年间,名家辈出,奇文环生,而此书遗阙;其二,辽、金、元三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期间,许多名家名文亦阙;其三,由于独尊儒术的传统观念,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之文,虽绚烂多姿,波澜壮阔,风格迥异,互相轩邈。但皆未选。《古文真正观止(套装上下卷)》立意要将此三大遗阙,全部补足,使上下几千年的古文,到此可以真正观止。
长沙·常德·衡阳血战亲历记 豆瓣
作者: 葛先才 团结出版社 2007 - 1
该书是国民党将领葛先才将军对长沙、常德和衡阳血战的回忆录,在台湾是获奖作品。这部千万血泪汇成的战斗史 篇记载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地拼搏纪实,是抗战中重大战役的特写和再现 。该书最为可贵的地方在于为了保持这部抗战实录的真实性,书中对葛先才将军的记述原文照录,未加过多删减。
长沙大会战内幕全解密 豆瓣
作者: 马正健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5 - 8
《长沙大会战内幕全解密: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备忘录》作战时间:1939年9月——1942年12月16日。参战兵力:中国第九战区42个军、9个挺进纵队共约91万人;日军11个师团、10支队及海军、航空兵各一部,3个飞行团和海军第一分遣舰队、两个独立混合旅团,共34万余人。作战结果:日军伤亡9万余人,中国军队伤亡12万余人。会战意义:中国军队长沙会战的胜利,对国内国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仅进一步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对支援美、英在太平洋战场作战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蘇軾文集(全六冊) 豆瓣
作者: 苏轼 / 校注 孔凡礼 译者: 孔凡礼 注解 中华书局 2004 - 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苏轼文集(繁体竖排版)(套装共6册)》主要内容包括滟滪堆赋、屈原庙赋、昆阳城赋、后杞菊赋、服胡麻赋、赤壁赋、后赤壁赋、黠鼠赋、秋阳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沉香山子赋、酒子赋、天庆观乳泉赋、老饕赋、菜羹赋、飓风赋等。
苏轼词集 豆瓣
8.8 (13 个评分) 作者: [宋]苏轼 / 刘石 导读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 8
苏轼是宋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他以卓越的天才、广博的学识、开朗的胸襟,写出了大量辉煌的诗、文、词,表达了自己一生的真实经历和和丰富的思想情感。苏轼词内容广阔,气魄雄伟,语言朴素,一反过去绮罗香泽及离情别绪的局限,是宋词空前的划时代的革新,也是宋词进一步的发展。本书备搜苏轼词全部作品及后人的评论,另外还加以简单的注释和系年,为读者欣赏苏轼词提供了较多的方便。
民国衣冠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岱峻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 - 9
★余英时、王汎森、王明珂、罗志田 热诚推荐
★许倬云 感慨作序:读了岱峻先生的大作,既感亲切,又多感慨。这本书中的故事,在我而言,犹如家乘。
★百余幅珍稀照片再现学人风采,第一手资料讲述家常琐事、私情恩怨,真正做到“图文并茂”
★为山坳上的学术殿堂立碑 为凄风苦雨中的学人塑像
中央研究院是民国时期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可谓民国政府的美服桂冠。
本书以抗战开始后中央研究院撤至四川李庄时期的故事为重点,对胡适、李济、傅斯年、董作宾、夏鼐、梁思永、梁思成、林徽因、游寿、曾昭燏等学者作了深入细致的描摹,昔日生活宛然眼前,人物性情跃然纸上,如实展现了一辈学人在战乱年代扎根山坳的学术追求与家庭生活,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的个人遭际与家国命运。
作者治学勤谨,爬梳史籍、钩沉史事、探访史迹,还原史实。材料丰赡,视角独特,往往从平凡琐事切入历史肌理,把社会生活与学术思想巧妙地勾联起来,呈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本书行文平易,故事生动,并配有大量罕见的历史照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梁启超家书 豆瓣
作者: 梁启超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 - 8
《梁启超家书》讲述了:梁启超有子女十人,长大成人的有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九人,但是思忠英年早逝。他们个个成才,这和梁启超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有密切的关系。九人中有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个家庭中出了三个院士这也是极少见的。在20世纪的20年代一30年代,梁启超把思成、思永、思忠、思庄送往国外学习,这期间任公与子女有密切的书信来往。当时思顺与丈夫周希哲住在加拿大,思庄随姐在加,因此任公的信多先寄到思顺处再由子女传阅。信中表达了任公对子女们深切的关爱,及兄弟姐妹间的亲情。这里我们选了部分有关个人修养及学业方面的内容,供青年朋友们自勉。
新仪象法要测圆海镜分类释术 豆瓣
作者: 剑野 吉林出版集团 2005 - 5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160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历时7年,共征集图书12237种;然后由四库馆臣对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图书3457种,凡79070卷,装订成36000余册,6752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帙最多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历时10余年,共抄出7部,全书底本藏于翰林院,第一部抄本藏于文渊阁,其他六部分别藏于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是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文澜阁,是为南三阁。
当乾隆帝下诏开馆征书时,他已是63岁高龄的老皇帝了,这项浩大的工程能否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他自己也没有把握。用他自己的话说 “朕临御已三十馀年,亦望望岁矣,斯事体大物博,时略嫌迟”,于是乾隆帝便有了依照全书体例,另编一套卷帙较少的丛书的想法。同年五月初一,乾隆帝颁下谕旨,以全书卷帙浩如烟海,不易检索为由,命在《四库全书》中“撷其菁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随后,便另外设立了《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修书处。至乾隆四十三年,《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第一部缮写完毕,保存在坤宁宫后御花园内的摛藻堂。两年以后又缮出第二部,存于长春园味腴书屋。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焚圆明园,味腴书屋所藏《荟要》被焚毁。藏于摛藻堂的《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则成为世间孤本。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北京,京城再遭劫掠,《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或存或亡竟至毫无消息。

1924年,北洋政府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接收清点清廷文物图书,清点过程中,在故宫内发现了与其他字画杂物放置在一起的《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所幸该书不仅完整无缺,而且触手如新。在战乱频仍的年代,这部世间孤本竟得以保存下来,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把《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连同故宫文物运至西南,全国解放前夕,又把《荟要》运到台湾。1985年,台湾世界书局将此书影印出版,精装十六开本,共500册由于《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的编纂宗旨不似《四库全书》那样面向民间,而仅供皇帝御览,所以,《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有着《四库全书》无法与之相匹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