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武经七书(全二册) 豆瓣
作者: 骈宇骞 / 李解民 中华书局 2007 - 7
宋代是我国古代军事实力较弱的时代,但是也是较为重视兵书的时代。宋仁宗时设立武学,也就是军事学校。他曾命令曾公亮采集古代兵法及当代计谋方略,编成《武经总要》一书,供武职官员阅读。到神宗时,武学作为一种固定的制度确立下来。为适应当时军事斗争、教学、考选武举的需要,元丰三年(1080年),神宗命令国子监司业朱服、武学博士何去非等挑选、汇编兵书。他们从当时流行的三百四十多部中国古代兵书中挑选出《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六韬》、《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七部兵书,共25卷,作为武学经典,并把它们定为武学必读的教科书,这就是著名的《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基本包括了北宋以前的我国古代军事著作的代表作,是我国冷兵器时代军事思想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古代兵书的精华,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里的瑰宝。它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基础,对中国和世界发展近代、现代军事科学起了积极的作用。校定、颁行《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在军事理论建设上的一个贡献。它阐述了一系列军事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凝聚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战争的认识的精华。不论在军事理论上,还是在战争实践中,它都对后世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高宗时还曾指定《武经七书》为选拔将领考试的内容。明太祖朱元璋提倡“军官子孙,讲读武书”,为军事斗争和教学之急需,他命令兵部刻印《武经七书》发给有关官员和高级将领及其子孙学习。17世纪以来,在日本出现了多种重刊本、译注本,而《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在欧、亚、美流传更广。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Benjamin I. Schwartz Belknap Press 1985 - 3
The center of this prodigious work of scholarship is a fresh examination of the range of Chinese culture thought during the formative period of Chinese culture. Benjamin Schwartz looks at the surviving texts of this period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range of diversity to be found in them. While emphasizing the problematic and complex nature of this thought he also considers views which stress the unity of Chinese culture
Attention is accorded to pre-Confucian texts, to the evolution of early Confucianism, to Mo-Tzu, to the "Taoists" the legalists, the Ying-Yang school, the "five classics" as well as to intellectual issues which cut across the conven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chools. The main focus is on the high cultural texts, but Mr.Schwartz also explores the ques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texts to the vast realm of popular culture.
大俠 豆瓣
作者: 龔鵬程 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 - 8
歷來,有關俠的記載與描述,一向是歷史與想像相雜揉的;因為這裡面一部份是史傳性質的寫實,一部份則是俠義文學類的東西。
本書,即是想打破俠之浪漫想像,暫時關閉幻想和憧憬之門,揭開歷史的布幔,看看俠客的真面貌,並說明俠的神話式嚮往究竟是怎麼形成的。
坛经 豆瓣
作者: 尚荣 译注 译者: 尚荣 中华书局 2010 - 5
《坛经》是中国僧人撰写的著述中唯一被冠以“经”的一部佛教典籍,其核心思想是“即心即佛”、“顿悟成佛”。《坛经》在把佛性归诸心性、把人变成佛的同时,倡导“即世间求解脱”,主张把入世与出世统一起来。
山海經 豆瓣
作者: [晉] 郭璞傳 / 廣陵書社 編 廣陵書社 2003 - 8
《山海经(套装上下册)》是一部内容丰赡,包含历史、地理、民族、神话、宗教、生物、水利、矿产、医学等诸方面内容的古代著作,堪称中国远古社会的百科全书。《山海经(套装上下册)》由三大部分构成,学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山经》成书年代最早为战国时期无名氏所作;《海经》则稍晚;《大荒经》及《大荒海内经》出自汉代学者之手。
夏村社会 豆瓣
作者: 萧楼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0
《夏村社会》一书,沿着费孝通“差序格局”的理论脉络,通过对江南“夏村”精致的民族志描写,提出了“差序场”的分析框架,为我们深刻认识当代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村庄社会的特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案例。
作者认为,当下的中国东部沿海村庄已经由横向的社会整合,转变为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相结合的格局,由此,作者发展出“差序场”的概念和分析框架,并以此为核心,在村庄人格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三位一体的层面,以行动和结构互动为特征,以村庄日常生活的意义构建为内容,形成了与汉学人类学传统经典理论的对话,将前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作者学理的积淀比较深厚,语言细腻,哲理性较强,故虽是“故事”,读来也十分耐人寻味,并富于理论启发,是目前国内村庄民族志研究中出现的比较优秀的田野实验民族志文本。文本理论性强,与相关理论进行了有深度的对话,达到一定的高度,又较具可读性,而且,作者在故事的铺陈中融叙事与理论分析为一体,将社会学分析融入到人类学的田野经验呈现之中,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凡我在处,就是中国 豆瓣
作者: 余光中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1 - 8
《余光中对话集:凡我在处,就是中国》是一部余光中先生的对话集。书中所收文字,大致不外以下两种:一种是各大新闻媒体对余先生的访问,一种是诸多专家、学者与余先生双方、多极的对话、谈天。书中话题涉及广泛:文学、艺术、诗歌、汉语的使用与保护、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等。系研究上述诸领域以及余先生本人不可多得的文献史料。《余光中对话集:凡我在处,就是中国》系余先生对话文章在海内外的第一次系统结集。编者梁笑梅是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员,余光中研究专家。
古今中西之争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甘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现代性"问题必然会对正在思考中国现代化之路的中国知识分子造成极大的困惑,因为它意味着:现代化的进程并不只是一套正面价值的胜利实现,而且同时还伴随着巨大的负面价值。 自由、民主、法制这些基本的正面价值实际上都只是在商品化社会中才能顺利地建立起来的,但是商品化社会由于瓦解了文化传统而必然造成"神圣感的消失",尤其商品化社会几乎无可避免的"商品拜物教"和"物化"现象以及"大众文化"的泛滥,更使知识分子强烈地感到在现代社会中精神生活的沉沦、价值基础的崩溃。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最根本二难困境正在于此。
目 录
八十年代的现代性批判与九十年代转型
八十年代中国文化讨论五题
古今中西之争
从“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
《中国当代文化意识》前言
儒学与现代
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应星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 6
本书是对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新传统的一项研究。作者通过本书力图剖析中国乡村社会在改革开放前是如何去塑造新人的,以此重新理解中国建立社会伦理新秩序的努力以及这一努力所产生的复杂效果,进而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在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气”与抗争政治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应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3
以气为研究视角,是为了克服在抗争政治研究中理性与情感、权利与道义之间的对立。如前所述,理性论与情感论、权利论与道义论各有所偏,每一种视角都可以解释复杂的抗争政治的某一面向,但又难以将对方的视角排斥在外。究其实,人本身就是理性与情感兼备、时而为利益所驱时而为道义所激的复杂动物,更何况,群体行动更增加了事情的复杂性。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综合的视角。而在理性论、利益论独据中国当代农村抗争政治研究舞台的情况下,更亟待纠偏。气介乎两者之间,又偏情感和道义一维,是推进该领域研究的一个恰切的概念。
Nonparametric Econometrics 豆瓣
作者: Qi Li / Jeffrey Scott Racin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Until now,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in nonparametric and semiparametric statistics and econometrics have had to turn to the latest journal articles to keep pace with these emerging methods of economic analysis. "Nonparametric Econometrics" fills a major gap by gathering together the most up-to-date theory and techniques and presenting them in a remarkably straightforward and accessible format. The empirical tests, data, and exercises included in this textbook help make it the ideal introduction for graduate students and an indispensable resource for researchers. Nonparametric and semiparametric methods have attract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from statisticians in recent decades. While the majority of existing books on the subject operate from the presumption that the underlying data is strictly continuous in nature, more often than not social scientists deal with categorical data-nominal and ordinal - in applied settings. The conventional nonparametric approach to dealing with the presence of discrete variables is acknowledged to be unsatisfactory. This book is tailored to the needs of applied econometricians and social scientists. Qi Li and Jeffrey Racine emphasize nonparametric techniques suited to the rich array of data types -continuous, nominal, and ordinal - within one coherent framework. They also emphasize the properties of nonparametric estimators in the presence of potentially irrelevant variables. "Nonparametric Econometrics" covers all the material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and apply nonparametric methods for real-world problems.
汉品02 豆瓣
作者: 左靖 金城出版社 2012 - 9
《汉品》是一系列试图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丛书。从19 世纪下半叶开始,这个家园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仅仅不过几十年功夫,无论精神方面、社会方面,还是物质方面,我们看到的都是西方化的世界(梁漱溟,1921)。更没有谁能预料到,这个“大变局”居然激荡了100 多年。尤其是在今天所谓全球化的浪潮下,原本可以与工业文明相互哺育的农耕文明日益衰微,渐行渐远,我们的传统家园已经被冲刷地无法辨认和难以回返。
《汉品02》本辑的专题是“说园”,关注的是中国的“传统园林”。我们希望能从当代文人的眼光而非传统的专业性的角度来体验和传达对于文人园林的感悟。因此,摄影师、画家和诗人是我们的首选——从他们独特的视角来探寻自己对于园林的印象,以及编排与之相关的各种叙事。本辑内容还有一个次主题,套用音乐上的术语,如果“园林”是“主部主题”,那么“汉字”就是“副部主题”。接续《汉品》第一辑介绍的雕版木活字手工印刷的《老族谱》,在本辑中,我们的阅读将从木活字的前世今生、田野寻访宁化木活字出发,一直到宏观的汉字与文化、微观的印刷字体设计的历史,最后到汉字系统的再造——这通常被归类为当代艺术中的“精神实验”,把作为中国文化传承基因系列的古老汉字还原为一个充溢着生命感、时空感的开放系统。
广雅疏证 豆瓣
作者: 王念孙 / 钟宇讯 中华书局 2004 - 4
《广雅疏证》可以说是清人研究古代训詁的一部有代表性的著作。解释了许多古書的文义,同时还可使人从中获得不少有关训诂的知识。
爾雅注疏 豆瓣
作者: [晋]郭璞 注 / [宋]邢昺疏 译者: 王世伟 整理 2010 - 11
《尓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词典,具有同义词典和百科词典的性质。作者不详,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为《尓雅》作注者代不乏人,最著名的为晋代郭璞,流传至今。此后唐代陆德明《尓雅音义》,宋代邢昺《尓雅疏》,亦是阅读研究《尓雅》的重要文献,后被列为十三经注疏之一。《尓雅》流传年代久远,版本繁多,错讹亦很多。后世学者研究考订很有成果,尤以清代学者为著。此次整理出版以宋刊单注本、单疏本、宋刊《尓雅音义》三本合一,作为底本,校以他本,并吸收了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断句标点亦在前人的基础上亦有所改进。本书整理者王世伟长期从事《尓雅》研究,有多部论文专著。此书是他多年研究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