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城市中国的逻辑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陈映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5
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是近期的热议话题,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奇迹”和“体制奇迹”,国际和国内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全盘肯定辩护,也有一概否定唱衰。
作者自觉摈弃过于政治化和情绪化的立场争辩,以一个严谨的社会学家的身份,对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指标“城市的发展”做了相当实证的经验研究和理论辨析。由此我们会对中国模式的内在逻辑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而不致被一些表面的事实或数据所蛊惑,在此前提下,我们才能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生机与危机做出自己的判断。作者以上海为“田野”,对90年代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城市“自我改造”、“城市更新”以及居民大动迁的历程展开了一系列的长期调研,从而对城市开发体制的运行机制、城市开发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开发资本如何进入中国的政治经济体系,如何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扮演自己的角色等等一系列尖锐的问题,做出相当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红高粱家族 豆瓣 谷歌图书
8.2 (22 个评分) 作者: 莫言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 10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1986年向汉语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奉献的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被译为二十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小说通过“我”的叙述,展现了抗日战争年代“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上演的一幕幕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故事。爷爷、奶奶、父亲、姑姑等先辈,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迸发着让子孙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爱情。小说洋溢着丰富饱满的想象,以汪洋恣肆之笔全力张扬着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通过这部作品,作者把他的“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了世界文学的版图上。
宋元學案(全四冊) 豆瓣
作者: [清] 黃宗羲 原著 / [清] 全祖望 補修 译者: 陳金生 / 梁運華 點校 中華書局 1986
《宋元学案(共4册)(精)》是了解和研究我国宋元时代学术思想史的必读参考书,书中全面而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学派源流,介绍了各派的学说思想并略加论断,收录范围广,著作选录多,史料考证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宗派门户之见,注意到各家宗旨。《宋元学案》,共100卷,最早为明末清初黄宗羲整理。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宗羲完成《明儒学案》后续修此书,仅成17卷并序而卒,其子黄百家续作,又成8卷,后由私淑弟子全祖望于乾隆十二年至二十年(1747年—1755年)补述,成91学案,也未竟而卒,后来底稿归勤县卢氏抱经堂(人卢月船手)、残本归宿愿蒋氏。宗羲六世孙黄征、七世孙黄直垕又补充为86卷,道光年间流入浙江学政陈少宗手。道光十八年(1838年)王梓材、冯云濠受督学何凌汉委托,整认讹钟,始成100卷。成91学案,共记宋元学者超过2000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刊于浙江,却毁于鸦片战争,光绪五年(1879年)张汝霖再次主导,翻刻于长沙,成通行的100卷《宋元学案》,从草创到成书、刊印、通行,前后历经200余年。此书为初步了解宋、元二代理学家、哲学家的生平,思想大要,全书首冠《考略》,历叙成书始末,次《序录》,次学案正文。并节录了宋、元二代诸儒思想的文章。
《宋元学案(共4册)(精)》虽然是根据黄宗萎确定的思路和框架编写而成的,但黄宗羲本人完成的书稿并不多,他对宋元学术的认识以及对当时学者的评价,远没有充分地反映出来。而后续者的思想和识见,又显然没有黄宗羲深刻,因此,在《宋元学案(共4册)(精)》中,类似《明儒学案》那种深入和有点睛之笔的精彩评论较少,其主要价值体现在对资料的搜集、甄别、整理和保存方面。
诗之旅 豆瓣
The Lyric Journey
8.3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高居翰 译者: 洪再新 / 高昕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10
三联书店“高居翰作品系列”新增品种之一,在1993年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举办的赖世和讲座基础上增订而成,专题讨论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虽是一本专门的学术著作,但并不拘于传统上对诗画关系的讨论,另辟蹊径,见解独到,辅以大量精美的宋代、晚明诗意画以及在大陆很少见到的日本南画,以飨有意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艺术的读者。
变革中国 豆瓣
How China Became Capitalist
8.5 (21 个评分) 作者: (英)罗纳德·哈里·科斯 / 王宁 译者: 徐尧 / 李哲民 中信出版社 2013 - 1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是新制度经济学鼻祖、产权理论的创始人、102岁的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科斯讲述的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独特故事。在过去30年里,中国从一个市场和企业精神被禁锢而贫困潦倒的国度,成功地转型为一个市场开放、私企盛行的全球经济重镇。改革伊始,中国领导人痛定思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坚守社会主义立场的同时,官方和民间改革并举,共同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向世人揭示这一切的来龙去脉。它展现给读者中国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曲折险途和波澜历程。作者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参考国内外众多文献,根据多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跟踪观察和对市场经济的长期理论思考,直笔而书,成就中国改革一家之言。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基于作者长期以来对中国经济的跟踪观察和研究,从毛泽东时代谈起,完整地梳理了中国如何从一个市场和企业精神被禁锢的国度,成功转型为一个市场开放的全球经济重镇,以及这个过程中经历的曲折和波澜,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提出了诊断和预测。
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和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的创始人,科斯教授是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经济学大师之一,是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国内众多的顶尖学者也深受其影响,诸如张五常、吴敬琏、周其仁、张维迎、盛洪、向松祚等,从而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2008年,科斯遍邀全球著名经济学家如蒙代尔、诺斯、福格尔,以及中国的经济学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等,组织了“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张五常著名的《中国的经济制度》,即根据这次研讨会的主题论文整理而成。
可以说,《变革中国》是经济版的《论中国》,文字通俗,可读性极佳。相比于国内作者,科斯教授的立场更独立,叙述更客观、更有说服力。相比于国外的其他经济学家,科斯教授长期以来跟踪研究中国经济,他的叙述更全面更深刻。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Learning 豆瓣
作者: Jin L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 3
Western and East Asian people hold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beliefs about learning that influence how they approach child rearing and education. Reviewing decades of research, Dr Jin Li presents an important conceptual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Western mind model and the East Asian virtue model of learning. The former aims to cultivate the mind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whereas the latter prioritizes the self to be perfected morally and socially. Tracing the cultural origins of the two large intellectual traditions, Li details how each model manifests itself in the psychology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learning affect, regard of one's learning peers, expression of what one knows and parents' guiding efforts. Despite today's accelerated cultural exchange, these learning models do not diminish but endure.
图书馆2.0 豆瓣
作者: 图书馆2.0工作室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8 - 4
《图书馆2.0:升级你的服务》是在构筑图书馆服务的基础上,以图书馆服务为切入点,并围绕服务展开的。《图书馆2.0:升级你的服务》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纲”,它们从总体上论述了Web2.0与图书馆2.0的基本思想,以及作者对于Web2.0和图书馆2.0的思考;第二部分是分论,分别论述了RSS、Blog、Wiki、Tag和SNS在图书馆的应用,它们是图书馆2.0的主体内容;第三部分是Web2.0技术与理念在图书馆服务中的综合性应用,主要论述了Web2.0在参考咨询、个性化服务、OPAC和图书馆员中的应用,这些内容是Web2.0技术与理念综合应用于图书馆服务的直接体现。
南方有嘉木 豆瓣
8.5 (13 个评分) 作者: 王旭烽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0
此书为第5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茶人三部曲之第一。
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忘忧茶庄的传人杭九斋是清末江南的一位茶商,风流儒雅,却不好理财治业,最终死在烟花女子的烟榻上。下一代茶人叫杭州市天醉,生长在封建王朝彻底崩溃与民国诞生的时代,他身上始终交错着颓唐与奋发的矛盾。有学问,有才气,有激情,也有抱负,但却优柔寡断;爱男友,爱妻子,爱小妾,爱子女……最终“爱”得茫然若失,不得已向佛门逃遁。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经历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时代,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衷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庭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衷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衷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豆瓣
作者: Loren Brandt / Thomas G. Rawski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 4
This landmark 2008 study provides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China's unexpected economic boom of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authors combine deep China expertise with broad disciplinary knowledge to explain China's remarkable combination of high-speed growth and deeply flawed institutions. Their work exposes the mechanisms underpinning the origin and expansion of China's great boom. Penetrating studies track the rise of Chinese capabilities in manufacturing and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 editors probe both achievements and weaknesses across many sectors, including China's fiscal, legal,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book shows how an intricate minuet combining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with sectorial development, globalization, resource transfers across geographic and economic space, and partial system reform delivered an astonishing and unprecedented growth spurt.
丘汉平法学文集 豆瓣
作者: 丘汉平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 3
丘汉平(1904--1990),字知行,原籍福建海澄(今龙海)。生于缅甸仰光。l924年毕业于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商科。1925年毕业于吴淞中国公学商学院。1927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律学院,旋回仰光。次年春赴美国留学,l929年获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30年赴欧洲考察后,返回上海执律师业务。
1931年起,丘汉平出任国立暨南大学教授,兼外交领事专科主任,南洋文化事业部主任,东吴大学法律学院教授,中国公学宪法教授,交通大学商事法教授。创办华侨中学、仰光中学、华海中学,兼为上海各大学教职员联合会主编大学杂志。l939年秋.出任福建省政府省银总经理。1945年1月,任福建省政府财政厅厅长,后任国民政府交通部直辖驿运管理处处长,创办省立福建大学,并兼校长。1947年夏,辞本兼各职,8月返沪,重操律师业务。1948年行宪后,任立法院立法委员。
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前赴台湾,继续担任“立法委员”,立法院财政和预算委员会召集人。l951—1952年,出任东吴大学校长。
丘汉平一生著述甚丰,专著与教科书有:《国际汇兑浅说》(上海民智书局1926年)、《国际汇兑与贸易》(上海民智书局1926年)、《先秦法律思想》(光华书局l931年)、《中国票据法论》(上海世界法政学社1933年)、《罗马法》(上下册,上海法学编译社1933年)、《法学通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新生活须知》(上海文华美术图书公司l934年)、《历代律例全书?唐》(上海民权律师团1934年)、《违警罚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华侨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初版,l939年再版)、《历代刑法志》(商务印书馆1938年)、《地方银行概论》(福建省经济建设计划委员会l941年)、《从不平等条约到平等条约》(胜利出版社1943年)、《美国之统一与法治》(胜利出版社1945年)等。此外,1973年台湾出版了由丘氏之子丘宏达和丘宏义合编的《丘汉平先生法律思想和宪法问题论集》。
此外,丘汉平还写作发表了众多的论文,主要者有《现代法律哲学之三大派别》(1927年)、《罗马十二表法之研究》(1928年)、《新法律史观》(1931年)、《票据法总则释义》(1931年)、《法律思想的性质》(1931年)、《宪法之根本问题》(1933年)、《劳动立法之理论基础》(1933年)、《美国排华律之过去及现在》(1934年)、《法治进化论》(1937年)、《中国之制宪与行宪》(1941年)等。
由于丘汉平在法律学术上的出色表现,他被选为意大利皇家学院“罗马法”荣誉研究员,美国密苏里州斐托斐荣誉会员。
《丘汉平法学文集》共收录了丘汉平在《法学杂志》和《东方杂志》等刊物上公开发表的法学论文36篇,涉及领域有法理学、法史学、宪法学、民商法学、罗马法、华侨问题等,其编辑体例、对原作论文的具体处理方法等。
梁谿漫志 豆瓣
作者: (宋)费衮撰 / 金圆校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 9
宋費袞撰。袞字補之,無錫人。卷端有開禧二年國史實錄院牒,稱為國子免解費進士。禮部韻略條例中有開禧元年國子監發解進士費袞論韻略經弦二字劄子一篇,經禮部看詳,當即其人。其始末則不可詳矣。其書《宋志》作一卷,今本實作十卷,與《牒文》卷數相符。末有嘉泰元年施濟跋,亦作十卷,則《宋志》由傳寫誤也。《牒文》稱編修高宗、孝宗、光宗三朝正史,取是書以備參考。然是書惟首二卷及第三卷首入閣一條,言朝廷典故。自元祐黨人一條以下,則多說雜事。而卷末王鞏一條,及第四卷,則全述蘇軾事。五卷以下多考證史傳,品定詩文。末卷乃頗涉神怪。蓋雜家者流,不盡為史事作也。惟其持論具有根柢,舊典遺文往往而在。如不試而授知制誥始梁周翰,不始楊億,則糾歐陽修歸田錄之訛。薛映、梁鼎與楊億同命,不與梁周翰同命,則糾葉夢得《避暑錄話》之失。蘇軾《烏臺詩案》在元豐二年,上距熙寧變法僅十年,無二三十年之久,則糾王鞏《甲申雜記》之謬。朱勝非起復制乃綦崇禮貼麻,非陳與義自貼,謝顯道崇寧元年入黨籍、崇寧四年未入黨碑,則糾謝汲《四六談塵》之失。歐陽修為程文簡作碑誌,隱其進武氏七廟圖事,實未受帛五千端,則糾邵博《聞見後錄》之誣。皆考據鑿鑿,不同他小說之剽襲。當時以不第舉子之作,至錄之以入史館,其亦有由矣。他如蘇舜欽與歐陽修辨謗書為本集所不收,陳《東茶錄》跋為今本所未載,蘇軾乞校正陸贄奏議上進劄子,獵鬼章告裕陵文,具錄其塗註增刪之槁,尤論蘇文者所未及,皆足以廣異聞。至於和凝、范質衣缽相傳,本第十三名而訛為第五。漢太上皇名煓,本見《後漢書註》,而誤以為《後漢書》。小小疵累,亦時有之。然其可采者最多,不以一二小節掩也。
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华霞虹 / 乔争月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3 - 1
邬达克,从一名逃亡的战俘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滩炙手可热的建筑明星,国际饭店、大光明大戏院、慕尔堂、吴同文住宅等经典作品的设计师,今日上海100多栋单体建筑共同的“洋爸爸”。
这本《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是27个邬达克建筑旅行指南,里面有:100张邬达克建筑照片、草图和平面图,53个邬达克建筑名录等内容。
《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由华霞虹和乔争月等其他学者合著。
怀柔远人 豆瓣 Goodreads
Chershing Men from Afar: Qing Guest Ritual and the Macartney Embassy of 1793
7.0 (8 个评分) 作者: [美] 何伟亚 译者: 邓常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 10
《怀柔远人》的主题是清代礼宾与1793年马嘎尔尼英国使团,书中分别考察了清朝与英国对遣使事件的叙述,以便强调双方不同的实际操作模式与观念框架。在批判性地评介了其他有关清代外交关系的观点之后,第2章提供了一个对清帝国及其统治状况的全景式的考察,第5章也谈到这个问题,并特别关注宾礼。第3章讨论18世纪大英帝国国内文化背景,展示在知识贵族中普遍流行的“外交、贸易及对中国的了解”。第4章重新检讨马嘎尔尼勋爵对觐见过程前前后后的叙述。第6章和第7章透过清朝的礼仪和统治观念来审视清朝有关这次觐见的记载。第8章把双方的叙述列在一起,合而观之。第9章,在对这次清英相遇做出一些总结之后,回顾了中西关系史中对马嘎尔尼使团的研讨。
Cherishing Men from Afar 豆瓣
作者: James L. Hevia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1995 - 6
In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two expansive Eurasian empires met formally for the first time--the Manchu or Qing dynasty of China and the maritime empire of Great Britain. The occasion was the mission of Lord Macartney, sent by the British crown and sponsored by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o the court of the Qianlong emperor. "Cherishing Men from Afar" looks at the initial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se two empires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formed by the insights of contemporary postcolonial criticism and cultural studies.
The history of this encounter, like that of most colonial and imperial encounters, has traditionally been told from the Europeans' point of view. In this book, James L. Hevia consults Chinese sources--many previously untranslated--for a broader sense of what Qing court officials understood; and considers these documents in light of a sophisticated anthrop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Qing ritual processes and expectations. He also reexamines the more familiar British accounts in the context of recent critiques of orientalism and work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urgeois subject. Hevia's reading of these sources reveals the logics of two discrete imperial formations, not so much impaired by the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 that have historically been attributed to their meeting, but animated by differing ideas about constructing relations of sovereignty and power. His examin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language scholarly treatments of this event, both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sheds new light on the place of the Macartney mission in the dynamics of colonial and imperial encounters.
中国的思维世界 豆瓣
作者: [日]沟口雄三 / 小岛毅 译者: 孙歌 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8
本书是由日本知名汉学家沟口雄三、小岛毅主编的日本重要汉学家关于中国近代以前思想、文化的论集。全书分为上篇“中国的思维世界”和下篇“礼治与政教”两个部分。上篇主要是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通论,内容相当广泛,涉及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天理观、术数学以及天谴论、人性论等,时间范围则自上古至明清,论述的对象有董仲舒、朱熹、许皓等重要思想家。下篇则主要围绕“礼治与政教”的专题展开,集中论述中国古代官方及民间繁复的礼制以及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政治意义,如古代皇帝的朝政礼仪、祭祀礼仪、建筑所体现的礼仪、民间社会中的礼仪以及对近代社会的影响等。这些文章从大量史料出发,包括正史、文集、笔记、考古材料以及社会史文献等,分析细致,见解深刻,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认识有借鉴意义。
带灯 豆瓣
7.6 (7 个评分) 作者: 贾平凹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1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带灯”的女乡镇干部,她原名叫“萤”,即萤火虫,像带着一盏灯在黑夜中巡行。这个名字也显示了带灯的命运,拼命地燃烧和照亮,却命里注定地微弱无力,终归尘土。带灯是镇综合治理办公室的主任,她容貌美丽、孤芳自赏却又有那么一点不合时宜,主要负责处理乡村所有的纠纷和上访事件,每天面对的都是农民的鸡毛蒜皮和纠缠麻烦。农村的琐事让人心烦又让人同情,带灯在矛盾中完成着自己乡镇干部的职责,她既不愿意伤害百姓,又要维持基层社会的稳定。带灯从一出场,就浮现着与众不同的超然脱俗,她有丰富的内心和丰沛的情感,她更愿意在乡间的山风树谷中寻找安宁。她每天面对最让人无法摆脱的杂乱,内心却不短向上飞升,带灯在现实中无处可逃的时候,她把精神理想寄托放在了远方的情感想象之中,远方的乡人元天亮成了她在浊世中的精神寄托,她在不断地给他写信,向他诉说。所以,带灯的痛苦是无法救赎的,她既无法摆脱现实,又没有能力得到解脱。带灯是这个时代的悲剧,她注定要燃烧了自己来祭奠理想。
昨天的云 豆瓣
8.4 (45 个评分) 作者: 王鼎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一部,写故乡、家庭和抗战初期的遭遇。作者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及种地劳作信手拈来;同时将个体的遭遇置于宏大的社会背景中,以小见大,在朴素无华中显示出一种深度和力量。
用等待一辈子的自由
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齐邦媛、朱西宁、杨照、高华、王奇生推荐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 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抗战、流亡、内战、白色恐怖……当时天下已乱,但这四部回忆录脉络清晰,藉个人离乱的遭遇显现火焰山似的动荡年代,读来仿佛章回小说,精彩故事一个连接一个——这,其实是耄耋之年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泪换来的!
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将回忆录写成自己血泪控诉的文章,而是借一己之受想行识,以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将血泪化成明珠,以呈现一代众生的存在,试图唤起今人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的关注和了解。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有史诗般的壮阔和触及灵魂的力量。
《关山夺路》获联合报读书人2005最佳书奖,“回忆录四部曲”获《中国时报》2009开卷十大好书,《文学江湖》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
——王鼎钧
为什么王鼎钧在写了《碎琉璃》和《左心房漩涡》这样空灵的抒情诗式的散文、小说之后,会开始写由绚烂归于平淡的自述呢?应是不仅因为此时“人生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吧。昨天的云是实际人生,是父母呵护的童年,到战争洗礼,炮火中初识折腰大地的岁月升腾而成,其中充满了人间至深至纯的情义。
——齐邦媛
周作人致松枝茂夫手札 豆瓣
作者: [日] 小川利康 / 止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周作人致松枝茂书手札》是影印版,收录周作人致松枝茂夫的信123通,电报1通,明信片10通,致尤炳圻的信1通,致柳存仁的信2通。松枝茂夫(1905—1995)是日本汉学家,自1936年开始与周作人长达四十年的交流过程(其间有十年中断),他视周作人的书信为无价之宝,晚年亲 加整理,曾言:“半生潦倒红楼梦,一向倾心周作人。”
信件大致分为两个时期,1936年至1944年的书信主要讨论周作人作品的翻译问题,对于松枝提出的费解之处,周作人予以解释,至今对于读懂周氏的文章很有助益;1954年至1965年的书信呈现了周作人晚年创作与生活的境况。周作人末了一信抄录了《八十自笑诗》,成为二人交谊的最后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