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马氏文通 豆瓣
作者: 马建忠 商务印书馆 1983 - 9
《马氏文通》出版已经有八十多年了,可还是值得一读。它是我国第一部讲语法的书,研究中国语法学史的人当然非读不可。可是我说值得一读不是这个意思,我不是把它当作考古学标本向读者推荐的。我推荐它是因为我们还可以从它学到些东西。
首先,《文通》收集了大量的古汉语例句,大约有七千到八千句。比它后出来的讲古汉语语法的书好像还没有一本里边的例句有它的多。这些例句里边有不少,作者没有作出令人满意的分析,就是现在也仍然缺乏令人满意的分析。但是《文通》把它们摆了出来,而后出的书,包括我自己的,却把它们藏起来了。也许,为了教学的方便,不能不这样做,但是对于这门科学的进步,这种做法显然是不足取的。
其次,《文通》的作者不以分类和举例为满足,他要尝试指出其中的规律。例如,疑问代词作宾语,位置在动词之前;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位置在动词之前;都是《文通》第一次系统地论述的。又如吾、我、予、余用法的异同,尔、汝、若、而用法的异同,作者都尽可能加以分辨。有时连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也不放过,例如他说:“吾、我、予之为偏次也,概无之字为间,而余字有之,故特表之。”尽管这些规律不见得概括得很周到,这种精神是令人钦佩的。
又其次,作者不愿意把自己局限在严格意义的语法范围之内,常常要涉及修辞。例如他说:“偏正两次之间,之字参否无常。惟语欲其偶,便于口诵,故偏正两奇,合之为偶者,则不参之字。凡正次欲求醒目者,概参之字。”又如:“樊哙传,《史记》云:‘东攻秦军于尸,南攻秦军于犨’,《汉书》云:‘东攻秦军尸乡,南攻秦军于犨。’曰‘尸’曰‘犨’,两地名皆单字,皆加于字以足之;至‘尸乡’,则双字矣,不加于字者,殆为此耶?”又如:“凡外动字之转词记其行之所赖用者,则介以以字。置先动字者常也,盖必有所赖用而后其行乃发,故先之。《孟子•尽心上》:‘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诸句,其转词皆介以字。又若《尽心上》:‘附之以韩魏之家’……诸句,转词介以以字置于止词之后者,盖止词概为代字,而转词又皆长于止词,句意未絶耳。”又如:“《孟子•滕文公下》:‘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于义当云‘梓匠轮舆之志……’,用其字,所以缓其气也。”这样的话,全书很多。语法和修辞是邻近的学科。把语法和修辞分开,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把语法和修辞打通,有利于作文的教学。后者是中国的古老传统,也是晚近许多学者所倡导,在这件事情上,《文通》可算是有承先启后之功。
《马氏文通》也有它的缺点。比如,它用“字”表示汉字和语词两个意义,它把皆、众、具、悉、徧、都、咸都归入代词,等等。这些都容易看出来,也可以不算大毛病。对读者说来,主要缺点有两个。第一,《文通》分析句子成分,既有“起词、止词、表词、转词”这一套,又有“主次、宾次、偏次、同次”这一套,体系殊欠分明,论述自难清晰。第二,“句”和“读”轇轕不清,虽经何容(《中国文法论》作者)爬梳,其间仍多疑义,只要细读卷一和卷十所列整段文字所加句、读,就知道这个问题还远远没有闹清楚。
至于书中取例不分时代,论述自然笼统,那当然是不够科学。可要是想到在《文通》问世八十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在这方面也还没有比它前进多少,那末,我们就更应该多要求自己而少责备《文通》的作者了。
尔雅校笺 豆瓣
作者: 周祖谟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 - 11
《尔雅校笺》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尔雅》校本,是研究《尔雅》和利用《尔雅》研究古代训诂和词汇必不可少的一部参考书。
问学集(上下) 豆瓣
作者: 周祖谟 中华书局 2004 - 7
这本文集共收文章四十四篇,包括有关汉语文字音韵训诂三方面的论文、札记和书籍的序跋。其中有一部分曾在一九五七年编为汉语音韵文集,这些文章,以在一九三四年至一九四九年之间所写的居多。有些是关于书籍或资料的考证和校订,有些是问题的探讨,有些是对前人著述的评论。大抵从考察和分析材料入手,进而论述材料所反映的语言现象,以供学者参考。
世說新語箋疏(全三冊) 豆瓣
9.9 (14 个评分) 作者: 余嘉锡 箋疏 译者: 周祖谟(整理) / 余淑宜 (整理) 中华书局 2008
该书重在考案史实,对于《世说》原作及刘孝标注所说的人物事迹,博采晋宋以下史传杂著和近代的笔记论著,考核其异同,兼补刘注之不备,评论事乖情理处,对《晋书》亦多有驳正。书中同时采录了近世学者李慈铭、文廷式、程炎震、李审言、刘盼遂等人的成果,并加按语,考证得失。本书有原文、笺疏、校文,后附《世说新语》常见人名异称表、《世说新语》人名索引、《世说新语》引书索引、笔画与四角号码对照表,颇便使用。此次重排,改正了不少文字和标点上的错误。
豆瓣
8.1 (96 个评分) 作者: 莫言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
本书是莫言的最新长篇小说。
与莫言以往小说更注重历史幻想色彩不同的是,《蛙》更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Geschichte der chinesischen Literatur 豆瓣
作者: Wolfgang Kubin Saur K.G. Verlag GmbH 2002 - 1
About this Title
Volume 1 focuses on Chinese poetry. Reaching back into the first millennium before Christ, it ranks among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s of human intellect and has made an impact in all other cultures. Especially to be noted are the “Buch der Lieder” (Book of Songs), “Lieder des Südens” (Songs of the South), the classical poetry of the Tang Age with Li Bai (701-762) as its best-known representative, as well as the classical song of the Song Age (10th to 13th ct.). Wolfgang Kubin not only presents China’s literary history, but the history of its ideas and culture as well. Besides the eminent importance of religious issues for the beginnings of this literary genre, the symbolic content of Chinese script is emphased, guaranteeing its readability regardless time and place. The author depicts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from religious to secular text as well as from collective authorship in ancestor worship via collective creation in courtly poetry to the works by individual poets. Although the main focus is on the great works of ancient times and Middle Ages, the modern development up to the year 1911, i.e. the end of the Empire, has been given adequate scope. The index facilitates searching for individual authors and works both in international Pinyin-transliteration and Chinese script.
Reviews
"Mit dem Handwerkszeug des Philologen, der Leidenschaft des Literaten und dem Weitblick des Universalisten breitet Kubin die chinesische Dichtkunst als Seelenlandschaft der chinesischen Intelligenz, als kollektives Gedächtnis einer Kultur aus." (Neue Zürcher Zeitung, Nr. 96, 26./27. 4. 2003) "Der vorliegende Band ist ein Meisterwerk, das den neuesten Stand der deutschsprachigen Sinologie vertritt und damit der künftigen Forschung nützlich sein wird." (Zeitschrift für Kulturaustausch, Regensburg, Nr. 4, 2003) "Alles in allem ist Wolfgang Kubins "Die chinesische Dichtkunst" ein in seiner Art beeindruckendes Werk, das unser Sachwissen über die chinesische Dichtkunst mit einem Schlag auf den neuesten Stand gebracht und nachkommenden Werken neue Maßstäbe gesetzt hat. Von nun an können wir unsere Auseinandersetzung mit der chinesischen Dichtkunst von diesem Werk aus in Angriff nehmen."
--(NOAG. Nachrichten der Gesellschaft für Natur- und Völkerkunde Ostasiens, Hamburg, Nr. 1/2, 2003)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 豆瓣
作者: 陈荣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1
本书是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书中具体包括了:徐爱录(第一至十四条)、又(第一五五至一六七条)、答罗整庵少宰书(第一七二至一七七条)、黄修易录(第二三七至二四七条)、传习录拾遗(第一至五一条)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傳習錄詳註集評 豆瓣
作者: 陈荣捷 学生书局 1983
这本书是王阳明〈传习录〉的一部“集解”,非常详尽。
特征如下:
1.略述传习录历史、版本与评注
2.注中有词必释,有名必究。引据典故,悉溯其源。注家有所引者,皆检查原书,备举卷页。
3.广择中日评论20余家
4.作拾遗五十一条,均未见诸本传习录与评注。
从目前国内所出的〈传习录〉文本、注释的情况看,还没有集注本子。所出的注都很简单。
经济学讲义(上) 豆瓣
作者: 李俊慧 中信出版社 2012 - 9
《经济学讲义:颠覆传统经济学26讲(上)》根据作者向本科经济学专业学生讲授的经济学内容整理而成,原汁原味,活泼生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案例,结合张五常教授的《经济解释》三卷本,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对当前经济学界对这些概念的误读一一加以批判修整,“彪悍蛮横”,有理有据!不论是想走进经济学殿堂的零基础学生,还是想重温经济学奥妙的大众读者,《经济学讲义:颠覆传统经济学26讲(上)》都让人受益匪浅。
“经济学这门学科还太年轻了!目前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都充满了错误!”“经济学的教学发生了什么事?老师教得困难,学生学得沉闷,那绝非经济学。请让它回复其作为一门有趣的学问的本来面目吧!”“既然随大流的经济学教科书已经有那么多了,所以我决心要写一本不随大流,而是只讲授我认为是正确的东西的经济学教科书。”
为学十六法 豆瓣
作者: 吕思勉 中华书局 2007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四大分类,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文化资源宝藏,如何充分利用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后人是否有效利用这个资源,实现继承后的创新。
吕思勉先生是近代不多见的贯通经、史、子、集的史学大家,同时,多年的从教经验也使他成为传授研究古代文化典籍心得的教育大师。本书就是吕先生在不同场合谈如何读经、读史、读子等读书、治学方面的文章汇编。
这些文章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近代以来中、西学如何在碰撞中流传的,尤其是面对越来越细的专科化教育,近代大师们是如何对待具有综合性的传统文化教育的,这些对今天的后学更有足够的借鉴意义。
人生几度秋凉 豆瓣
作者: 梁实秋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9
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梁实秋经典散文全新结集出版。
他学贯中西、形神潇洒,他为人豪爽、淡薄名利,他文思泉涌、笔耕不辍,他有明月禅心,恬适散淡;他有真情似火,风情万千……
梁实秋是适合散文的,那种从容的美,隽永沉郁,幽默绵长,绽放在生活的灭一个瞬间。读梁实秋的散文,每一篇都是一个小故事,一则小家常,犹如坐在那里听他拉家常,四周是溪流杂树,面前是一杯满溢芬芳的 碧螺春或龙井香茗,没 一点心情,没一种感觉,他都向 你娓娓道来,不勉强,不霸道。他总是那么自然,那么随和……
生离死别是人生一大痛苦,但又是无法避免的,如何怀念先父寄托哀思,我想回忆往事,恍如爸爸音容宛在,或可得到一些解脱,自言自语向爸爸诉说衷情,虽说冥冥之中没人能 听到这一切,但是自我感觉,也有解脱之意。妹妹写了不少回忆先父的文章,但由于妹妹比我小六岁,所以从妹妹记事以前六年的情况,我记忆的就多一些了,写一点补其不足。
思光詩選 豆瓣
作者: 勞思光 (台灣)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2 - 2
作者自序:「…予少不自量,頗留意於天下治亂,嗣治思辯義理之學,復以明道立言自勵,故書懷之作,殊多狂語。然詩以言志,貴乎存真,今亦不加削改。」「是卷所錄,以乙未後之作為主,前此者不過數篇;下迄庚午。」
江南 豆瓣
作者: 青简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2 - 10
《江南》为准专业摄影师青简的首部主题随笔集。本职医生,只因热爱摄影,痴恋江南美景,徐行万里路,且行且拍,记录所见人情与风景。全书根据拍摄对象不同分了五大主题:风景旧曾谙(地域风光类),人家尽枕河(水乡古镇类),更爱闲花木(植物花卉类),未老莫还乡(人文纪实类),欲辨已忘言(主题景物类)。
《江南》作者以其女性独特视角,发现并记录江南生活的点滴,其细腻之感无人能敌。作者本身在各种文艺、摄影类网站拥有一定人气与支持度,且图片受到广大网友喜爱与支持。《江南》全四色印刷,独特手揉纸做封面,凸显本书唯美、婉约气质。
秦腔 豆瓣
7.5 (15 个评分) 作者: 贾平凹 作家出版社 2005 - 4
《秦腔》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中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格局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被称为“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书中写到了中国农村生活20年来变化中的种种问题,比如为什么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农民如何一步步从土地上消失等等,同时加入了作者对当今社会转型期农村各种新情况的思考和关注。
《秦腔》并非写戏台上唱的秦腔,而是以凝重的笔触,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解读中国农村20年历史。
《秦腔》是一部“反史诗的乡土史诗”,有史诗般庞大的规模和厚重的质地。贾平凹用文字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贾平凹说:“如果你慢慢去读,能理解我的迷茫和辛酸。”
從自由到壟斷-中國貨幣經濟兩千年(上下/平裝) 豆瓣
作者: 朱嘉明 遠流
凱恩斯在《貨幣論》裡頭有一句話:「如果以貨幣為主線,重新撰寫經濟史,那將是相當激動人心的。」這部《從自由到壟斷──中國貨幣兩千年》就是從貨幣經濟的角度,對中國歷史的一番梳理和解讀。
作者朱嘉明是中國大陸在一九八○年代的「改革四君子」,受趙紫陽提拔,先後擔任國務院技術經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河南省體制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北京青年經濟學會負責人、《中青年經濟論壇》主編、中國西部研究中心主任、中信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
朱嘉明在一九八四年籌辦「莫干山會議」,意氣風發,今天中國大陸金融界的一把手,如央行行長周小川、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都是當年在會議中登場的青年學者。
六四之後,朱嘉明流亡海外,先後在美國、澳州、東南亞各國進修、工作。二○○○年之後,先後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擔任工業發展官員,目前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任教。
在這部耗時十年完成的著作,朱嘉明不僅思考當年中國大陸經濟改革之後,人民幣如何從沒有「含金量」、同時也不具備一般貨幣功能的通貨,走向市場經濟、進而發生通貨膨漲的過程,他更從歷史的脈絡,去看待貨幣在中國過去兩千年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因而有了許多新的見解。
秦始皇滅六國,中國從此走入中央集權的皇權統治,但其中當時的統治技術還不足以管理這麼大的國家,因而貨幣經濟這一塊,向來是歷朝歷代鞭長莫及的,也因此,中國的貨幣經濟向來表現出濃厚的自由經濟色彩。而秦朝本身的滅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統一幣制,造成通貨緊縮,「錢貴物賤」。
中國向來是以政治力量的強弱來評判一個朝代的表現。所以像南宋,一般認為是不及格的朝代,但是從貨幣經濟的角度來看南宋,由於南宋的商品經濟非常發達,所積累的財富足以支撐與蒙古長達三十年的軍事對抗,甚至,在蒙古滅宋之後,宋朝的貴金屬財富成為蒙古維持一個橫跨歐亞帝國的資本。
像這樣不同於一般看待歷史的見解,在書中處處都是。而這本書就現實層面最重要的關注在於: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所做的法幣改革以失敗告終,且為人民幣登場鋪了路。在作者眼中,人民幣是法幣的一種延續,而其基本想法都與凱因斯的貨幣思想相關。
目前的人民幣是一種「雙重」壟斷的貨幣,國家對貨幣發行權的壟斷和對支持人民幣的物資資源的壟斷。人民幣成了完全依賴於政府和國家信用的紙幣。在人民幣制度下,中國人民財富的形態只有人民幣,而人民幣為國家壟斷,國家透過人民幣供給數量和物價的不斷變動,實現國民財富的重分配。
在這樣的情形下來看人民幣的國際化、能否取代美元,以及如何控制通貨膨脹,都存在許多變數,本書在這部份,恰可提出多角度的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