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花鼓歌 豆瓣
作者:
[美国] 黎锦扬
译者:
甘平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3
一部迟到60年的文学经典
美国华裔文学泰斗、“黎氏八骏”之一传奇殿堂级作家黎锦扬
讲述中国文化和美国世俗的冲突与传奇,新旧两代人美国梦的生命悲歌
从国籍来说,王戚扬是一个美国人,但是他从内之外都散发着中国味道。虽然年轻的时候从战乱的中国移民到了美国,但是就算是在异国的土地上,他也不愿意入乡随俗。他不愿意穿西服、不愿意儿子跟外国女人交往、不愿意看西医,不愿意跟银行打交道。他从内至外都在刻意排斥着美国。甚至活动范围也仅限于唐人街的那短短几百米,久而久之,他跟两个儿子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父子之间因理念只差变得形同陌路。
他大儿子王大正值而立之年,风华正茂,学识渊博,是政治学博士,但是感情方面因为美籍华人妇女严重稀缺,父亲又不同意跟外国女人交往而长期单身;工作方面也因父亲反对他做体力劳动而无所事事,只能永无止尽的待在学校里。看到周围的同伴都找到了外国女友,找到了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他自卑之余对父亲的痛恨也逐渐加深。
小儿子王山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从小就在美国长大,已经完全适应了美国化的环境和生活,他痛恨中餐,喜欢汉堡;痛恨《四书》,酷爱足球。而这些却恰恰是父亲完全接受不了的因素,父子俩的关系剑拔弩张……
首次出版:出身书香传奇世家,名作巨制首次登陆中国。
黎锦扬,出身传奇书香门第,家族与齐白石为世家之交。家中八个兄弟,史称“黎氏八骏”,个个人中豪杰。大哥黎锦熙(田汉、毛泽东曾经是他门下抄写员)是国学大师(汉语拼音,他参与倡导),二哥黎锦晖是中国流行音乐之父,聂耳是他的高徒,周璇是他的门生 ;三哥黎锦曜是采矿专家,四哥黎锦纾是教育专家,五哥黎锦炯是著名铁路桥梁专家。六哥黎锦明是作家,与郁达夫、茅盾为挚友,为鲁迅激赏。七哥黎锦光,民国歌王,为著名音乐家,写出过脍炙人口的《采槟榔》、《送你一枝玫瑰花》;他排行最小,却是一代美国华裔文学泰斗。但是在大陆书市上从未出现过他的著作,此书作为第一本引进的小说。具有极大的市场价值。
地位鼎然:文坛殿堂级作家,美国华裔文学泰斗。
媲美林语堂,比余华、哈金、莫言更早扬名世界。在整个20世纪,就作品的国际影响力和经典地位而言,在我们整个华人世界,也许有人比黎锦扬更伟大和更有天赋(如中国近代歌舞大王、他兄弟黎锦晖和新一代作家、托尼奖得主黄哲伦),却绝对没有人比他更重要。
题材特别:讲述中美文化交汇与冲撞,人物细腻传神。
以一家美籍华人在美国的家庭生活为主线,将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的碰撞和摩擦具体体现出来,表现了美国华人在两种文化交汇中的艰辛和迷茫。小说深刻描绘了中西文化的碰撞、新旧两代的冲突,人物个性鲜活,不仅被拍摄成好莱坞电影,还曾改成话剧,在纽约百老汇、伦敦宫殿剧场等连演六百场,至今经久不衰。因此享誉世界文坛。
精彩引人:数百场音乐剧、舞台剧以及奥斯卡大奖原著小说。
1957年,《花鼓歌》被改编为舞台剧在百老汇上演,至今仍在公演。在伦敦演出时,更得到英国王室玛格丽特公主格外垂青。美国旧金山市因该书甚至专门设立“花鼓歌日”。 更是音乐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之杰作。
1977年,《花鼓歌》被环球电影公司搬上银幕,在全球受到热烈的欢迎,入围1962年奥斯卡五项最佳提名影片,成为当年全美十大最卖座电影之一。这些骄人的成绩充分说明,本书不仅是叫好的小说,更是一本叫座的小说。
畅销榜王:傲立畅销榜数十年的经典畅销书,影响巨大。
作者耶鲁大学攻读戏剧创作出版第一部小说《花鼓歌》(《Flower Drum Song》),随即一炮而红,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成为继30年代林语堂先生之后登上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第二位华人作家,但却是以小说作品列名的第一位,此后持续稳居畅销榜榜首。1989年,波士顿大学在莫迦纪念图书馆为其成立了《黎锦扬文库》。
[评论推荐]
《花鼓歌》以一家美籍华人在美国的家庭生活为主线,将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的碰撞和摩擦具体体现出来,表现了美国华人在两种文化交汇中的艰辛和迷茫。小说深刻描绘了中西文化的碰撞、新旧两代的冲突,人物个性鲜活,不仅被拍摄成好莱坞电影,还曾改成舞台剧,在纽约百老汇、伦敦宫殿剧场等连演六百场,至今经久不衰。黎锦扬先生也因此一跃成为二次世界战后最早一位以英语撰写中国人题材,并成功打入欧美社会,享誉西方文坛的华人作家先驱。此外,《花鼓歌》也成功地扭转了中国人在海外的形象,让西方人开始抛弃偏见,重新审视唐人街和中国人。因此,论及在海外华人中的历史地位,《花鼓歌》当属第一。
可以说,在整个20世纪,就作品的国际影响力和经典地位而言,在我们整个华人世界,也许有人比黎锦扬更伟大和更有天赋(如中国近代歌舞大王、他兄弟黎锦晖和新一代作家、托尼奖得主黄哲伦),却绝对没有人比他更重要。这种《花鼓歌》之后的受宠、这种歌舞精神的丰富多产、这种无以复加的荣誉、这种一般人很难遇到的幸运、这种美金滚滚而来的经济效益,足以使他成为华人世界中的最高楷模。我们不断地看到,黎锦扬的影响不绝如缕,灿烂之极趋于平淡,不知不觉中显示出痕迹的深远。所以,把黎锦扬的历史贡献局限于华人地区,必然低估黎锦扬及其作品所具有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品牌力。会当凌绝顶,一览天下小。黎锦扬不仅属于华人世界,更属于全人类。
——文硕《中国音乐剧史》
(《花鼓歌》)将华裔美国人遭受的种族歧视、华埠社区存在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状况、移民两代人的代沟冲突等问题用喜剧的气氛予以消解。唐人街被渲染成谐谑怪异、充斥异国情调的场所,华人似乎是怯懦软弱、没有理性的异类,中国的风俗习惯、食品与药物被故意描写成与美国文化大相径庭的“东方奇观”。为了能够融入美国,作家向美国定型化的大众趣味全面缴械,这样的小说“影响了但并未表达出我们(美籍华人)的感觉”,而是对美籍华人移民生活的伪叙述。
———宋伟杰
作为中西文化的边缘人,黎锦扬先生以个人的经历和体会,浓厚的中国风格笔锋,深刻的文化内涵,征服了英语世界的读者。为他创造了名扬西方文坛的诸多机会,也给其后以英语写作的华裔作家带来意义深远的影响。它对中美文化交流中“中学西渐”所起的作用不言自明。
《花鼓歌》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向西方读者形象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方面,包括花鼓歌、龙舞等堪称民粹的民间艺术,湖南菜等闻名中国的饮食文化,特别是主宰中国2000多年的儒家哲学。“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学说中寻找智慧”,这是西方许多学者的共识。早在半个世纪之前,黎锦扬就通过王戚扬和充满智慧的民间艺人李老头这两个人物形象,较为客观地向西方读者再现了儒家哲学的方方面面。
——薛玉凤
美国华裔文学泰斗、“黎氏八骏”之一传奇殿堂级作家黎锦扬
讲述中国文化和美国世俗的冲突与传奇,新旧两代人美国梦的生命悲歌
从国籍来说,王戚扬是一个美国人,但是他从内之外都散发着中国味道。虽然年轻的时候从战乱的中国移民到了美国,但是就算是在异国的土地上,他也不愿意入乡随俗。他不愿意穿西服、不愿意儿子跟外国女人交往、不愿意看西医,不愿意跟银行打交道。他从内至外都在刻意排斥着美国。甚至活动范围也仅限于唐人街的那短短几百米,久而久之,他跟两个儿子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父子之间因理念只差变得形同陌路。
他大儿子王大正值而立之年,风华正茂,学识渊博,是政治学博士,但是感情方面因为美籍华人妇女严重稀缺,父亲又不同意跟外国女人交往而长期单身;工作方面也因父亲反对他做体力劳动而无所事事,只能永无止尽的待在学校里。看到周围的同伴都找到了外国女友,找到了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他自卑之余对父亲的痛恨也逐渐加深。
小儿子王山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从小就在美国长大,已经完全适应了美国化的环境和生活,他痛恨中餐,喜欢汉堡;痛恨《四书》,酷爱足球。而这些却恰恰是父亲完全接受不了的因素,父子俩的关系剑拔弩张……
首次出版:出身书香传奇世家,名作巨制首次登陆中国。
黎锦扬,出身传奇书香门第,家族与齐白石为世家之交。家中八个兄弟,史称“黎氏八骏”,个个人中豪杰。大哥黎锦熙(田汉、毛泽东曾经是他门下抄写员)是国学大师(汉语拼音,他参与倡导),二哥黎锦晖是中国流行音乐之父,聂耳是他的高徒,周璇是他的门生 ;三哥黎锦曜是采矿专家,四哥黎锦纾是教育专家,五哥黎锦炯是著名铁路桥梁专家。六哥黎锦明是作家,与郁达夫、茅盾为挚友,为鲁迅激赏。七哥黎锦光,民国歌王,为著名音乐家,写出过脍炙人口的《采槟榔》、《送你一枝玫瑰花》;他排行最小,却是一代美国华裔文学泰斗。但是在大陆书市上从未出现过他的著作,此书作为第一本引进的小说。具有极大的市场价值。
地位鼎然:文坛殿堂级作家,美国华裔文学泰斗。
媲美林语堂,比余华、哈金、莫言更早扬名世界。在整个20世纪,就作品的国际影响力和经典地位而言,在我们整个华人世界,也许有人比黎锦扬更伟大和更有天赋(如中国近代歌舞大王、他兄弟黎锦晖和新一代作家、托尼奖得主黄哲伦),却绝对没有人比他更重要。
题材特别:讲述中美文化交汇与冲撞,人物细腻传神。
以一家美籍华人在美国的家庭生活为主线,将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的碰撞和摩擦具体体现出来,表现了美国华人在两种文化交汇中的艰辛和迷茫。小说深刻描绘了中西文化的碰撞、新旧两代的冲突,人物个性鲜活,不仅被拍摄成好莱坞电影,还曾改成话剧,在纽约百老汇、伦敦宫殿剧场等连演六百场,至今经久不衰。因此享誉世界文坛。
精彩引人:数百场音乐剧、舞台剧以及奥斯卡大奖原著小说。
1957年,《花鼓歌》被改编为舞台剧在百老汇上演,至今仍在公演。在伦敦演出时,更得到英国王室玛格丽特公主格外垂青。美国旧金山市因该书甚至专门设立“花鼓歌日”。 更是音乐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之杰作。
1977年,《花鼓歌》被环球电影公司搬上银幕,在全球受到热烈的欢迎,入围1962年奥斯卡五项最佳提名影片,成为当年全美十大最卖座电影之一。这些骄人的成绩充分说明,本书不仅是叫好的小说,更是一本叫座的小说。
畅销榜王:傲立畅销榜数十年的经典畅销书,影响巨大。
作者耶鲁大学攻读戏剧创作出版第一部小说《花鼓歌》(《Flower Drum Song》),随即一炮而红,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成为继30年代林语堂先生之后登上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第二位华人作家,但却是以小说作品列名的第一位,此后持续稳居畅销榜榜首。1989年,波士顿大学在莫迦纪念图书馆为其成立了《黎锦扬文库》。
[评论推荐]
《花鼓歌》以一家美籍华人在美国的家庭生活为主线,将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的碰撞和摩擦具体体现出来,表现了美国华人在两种文化交汇中的艰辛和迷茫。小说深刻描绘了中西文化的碰撞、新旧两代的冲突,人物个性鲜活,不仅被拍摄成好莱坞电影,还曾改成舞台剧,在纽约百老汇、伦敦宫殿剧场等连演六百场,至今经久不衰。黎锦扬先生也因此一跃成为二次世界战后最早一位以英语撰写中国人题材,并成功打入欧美社会,享誉西方文坛的华人作家先驱。此外,《花鼓歌》也成功地扭转了中国人在海外的形象,让西方人开始抛弃偏见,重新审视唐人街和中国人。因此,论及在海外华人中的历史地位,《花鼓歌》当属第一。
可以说,在整个20世纪,就作品的国际影响力和经典地位而言,在我们整个华人世界,也许有人比黎锦扬更伟大和更有天赋(如中国近代歌舞大王、他兄弟黎锦晖和新一代作家、托尼奖得主黄哲伦),却绝对没有人比他更重要。这种《花鼓歌》之后的受宠、这种歌舞精神的丰富多产、这种无以复加的荣誉、这种一般人很难遇到的幸运、这种美金滚滚而来的经济效益,足以使他成为华人世界中的最高楷模。我们不断地看到,黎锦扬的影响不绝如缕,灿烂之极趋于平淡,不知不觉中显示出痕迹的深远。所以,把黎锦扬的历史贡献局限于华人地区,必然低估黎锦扬及其作品所具有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品牌力。会当凌绝顶,一览天下小。黎锦扬不仅属于华人世界,更属于全人类。
——文硕《中国音乐剧史》
(《花鼓歌》)将华裔美国人遭受的种族歧视、华埠社区存在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状况、移民两代人的代沟冲突等问题用喜剧的气氛予以消解。唐人街被渲染成谐谑怪异、充斥异国情调的场所,华人似乎是怯懦软弱、没有理性的异类,中国的风俗习惯、食品与药物被故意描写成与美国文化大相径庭的“东方奇观”。为了能够融入美国,作家向美国定型化的大众趣味全面缴械,这样的小说“影响了但并未表达出我们(美籍华人)的感觉”,而是对美籍华人移民生活的伪叙述。
———宋伟杰
作为中西文化的边缘人,黎锦扬先生以个人的经历和体会,浓厚的中国风格笔锋,深刻的文化内涵,征服了英语世界的读者。为他创造了名扬西方文坛的诸多机会,也给其后以英语写作的华裔作家带来意义深远的影响。它对中美文化交流中“中学西渐”所起的作用不言自明。
《花鼓歌》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向西方读者形象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方面,包括花鼓歌、龙舞等堪称民粹的民间艺术,湖南菜等闻名中国的饮食文化,特别是主宰中国2000多年的儒家哲学。“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学说中寻找智慧”,这是西方许多学者的共识。早在半个世纪之前,黎锦扬就通过王戚扬和充满智慧的民间艺人李老头这两个人物形象,较为客观地向西方读者再现了儒家哲学的方方面面。
——薛玉凤
战争与国家形成 豆瓣
War and state formation in ancient China and early modern Europe
作者:
[美]许田波
译者:
徐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本书通过比较东西方两个相似历史时段,即秦国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和拿破仑征服欧洲失败前的时期,提出了一个关于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分别利用古代中国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历史检验了动态理论,集中关注了该理论对国家形成的意义,强调了国际关系学与比较政治学的不可分割,并从动态理论的角度对世界政治转型进行了思考。
译者序
中文版前言
致谢
第一章 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政治动力学
第三章 反思近代早期欧洲的国际政治动力学
第四章 国家形成和转型的动力学
第五章 结论与意义
附录一 近代早期欧洲(1495-1915年)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一览表
附录二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56-前221年)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一览表
附录三 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一览表的操作标准
附录四 中国历史年表
参考文献
译者序
中文版前言
致谢
第一章 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政治动力学
第三章 反思近代早期欧洲的国际政治动力学
第四章 国家形成和转型的动力学
第五章 结论与意义
附录一 近代早期欧洲(1495-1915年)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一览表
附录二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56-前221年)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一览表
附录三 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一览表的操作标准
附录四 中国历史年表
参考文献
潜书 豆瓣
作者:
唐甄
译者:
吴澤民 注解
中华书局
2009
- 7
《潜书》这次再版,增加了一些内容。唐甄的著作,除潜书外,还有春秋述传、毛诗传笺合义和诗文集、日记等,没有见到,可能都巳散佚。西北大学李之勤同志从其它书裹搜集到了一部分唐甄的诗文,并附上唐甄父亲唐阶泰的十一首诗,交给我们。数量虽然不多,却也弥足珍贵。因不适宜单独成书,特录附潜书之后。其中有些错字,作者作了校改。另外,李之勤同志还搜集了一些有关唐甄及其先世的传记资料,和一些介绍与评价唐甄著作的文章,如序跋、提要等。其中一部分是过去研究者不常见到的。他又根据这些资料对唐甄生平事迹作了考证和研究,写成唐甄事迹丛考。这些资料和考证,对读者研究唐甄思想有帮助,现列为《潜书》的附录。谨在这裹向李之勤同志致谢。
唐甄的女婿王闻远刻印潜书时,曾写了一篇西蜀唐亭亭先生行略附在后面。现在作者把它移入了附录的阴于唐甄及其先世的资料项内。
唐甄的女婿王闻远刻印潜书时,曾写了一篇西蜀唐亭亭先生行略附在后面。现在作者把它移入了附录的阴于唐甄及其先世的资料项内。
光焰不熄 豆瓣
9.6 (9 个评分)
作者:
周质平
九州出版社
2012
- 7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占有不可动摇的领袖地位。20世纪上半叶,胡适与鲁迅、冯友兰、林语堂、吴稚晖、赵元任、梁漱溟、钱玄同等学人,在学术路径的取舍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碰撞与融合,为新文化运动开拓了广阔的学术领域。胡适作为当时“暴得大名”的学者,他的政治思想、学术观点与鲁迅、冯友兰、梁漱溟等人究竟有哪些异同,一直是学界普遍关注但至今未有定论的问题。周质平先生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多年来致力于胡适思想的研究及胡适著述的整理工作,是海内外公认的研究胡适的权威学者。在本书中,作者通过考证相关史料,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于现代中国背景下的胡适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与总结。
宋代开封研究 豆瓣
作者:
(日)久保田和男
译者:
郭万平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人们心目中的古代开封,一般都来自《东京繁华录》和《清明上河图》所反映出的景况;而较真实记录开封的《东京记》和《汴都志》,现均已亡佚。本书搜集大量史料,作者历经实地考察二十年,详尽地论述了北宋开封的城市构造和城市社会的演变,当时的城市景观、军营变迁与人口变化,治安制度与居民生活,皇宫的修筑和皇帝的行幸等等。论文观点平实中允,叙述细致绵密,内容翔实可信。可资宋史研究者,以及社会学研究者和城市规划建设者等参考。文史爱好者和广大社会读者,可以从此书获知:《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并不是当时开封的全貌和真实景况。
1898年中国故事 豆瓣
作者:
马勇 著
中华书局
2008
- 10
1898年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值得感念的一年,在那年发生了许许多多值得细说的故事,中国一度成为世界舆论的中心,尤其是中国的政治变革不仅将给中国人带来一个新的时代,而且也使西方国家欢呼雀跃。然而仅仅一夜之间,中国的政治发展突然转向,慈禧太后举手之劳就成功地阻止了光绪皇帝和康有为等人开启的政治变革,中国的政治发展似乎又回到老路上去了。这一年的故事一直引起百年来史学家的重视,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体上是遵循康有为、梁启超一系的“话语强势”进行解释。
本书依据新旧史料重新架构戊戌维新与戊戌政变的叙事模式,以“同情的了解”评析那一年中的风云人物、是是非非,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著者多年来提倡的“善待先人”的学术理念,为一切关心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读者提供历史学的思想资源,再现1898年那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历史场景。
本书依据新旧史料重新架构戊戌维新与戊戌政变的叙事模式,以“同情的了解”评析那一年中的风云人物、是是非非,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著者多年来提倡的“善待先人”的学术理念,为一切关心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读者提供历史学的思想资源,再现1898年那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历史场景。
戊戌变法史研究 豆瓣
作者:
黄彰健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 3
康、梁曲意隐讳的真历史,与其有意捏造的假历史,对当时及后世均已发生影响。本书则意在揭发被忽略的真历史。
在清末那个时代,康从事政治活动,是不可避免地要玩弄权术的。现在是实行民主政治,权术的玩弄应越少越好。诚实的政治家将得到历史家的欣赏。
康将他的托古改制哲学运用于现实政治,遂改窜日本历史以配合他的变法主张。他所写的《日本变政记》及《日本变政考》,在戊戌年即不敢刊行,即足资吾人鉴戒。
由于治戊戌变法史,这使作者想起治民国史,特别是治现当代的历史,在史料鉴别与诠释方面,恐将遭遇到较上述更多的困难。只要文献足征,这些困难应仍可逐渐克服。
本书写作时,承科学委员会聘为研究讲座教授,近又改称研究教授。本书计收论文十二篇。为了证实作者的说法,及免读者复检原书之烦,故引书较详。所见史料,虽有极珍贵难得的,但毕竟有些资料作者无法看到。本书所论仍不无揣测之词,未定之论。补充修订,谨俟之異日。
梁启超曾说,戊戌变法是新中国史的一章。新中国史有几项大事:
一、推翻清朝统治。
二、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
三、实行自由平等的新伦理道德,实行 民主政治。
四、发展科学,发展农工商业,以期消灭贫穷,实现大同理想。
本书所论康、梁、谭、唐的政治活动,正与新中国史的大事有关。谨以此书献给关心新中国国运的学人,并敬祈教正。
在清末那个时代,康从事政治活动,是不可避免地要玩弄权术的。现在是实行民主政治,权术的玩弄应越少越好。诚实的政治家将得到历史家的欣赏。
康将他的托古改制哲学运用于现实政治,遂改窜日本历史以配合他的变法主张。他所写的《日本变政记》及《日本变政考》,在戊戌年即不敢刊行,即足资吾人鉴戒。
由于治戊戌变法史,这使作者想起治民国史,特别是治现当代的历史,在史料鉴别与诠释方面,恐将遭遇到较上述更多的困难。只要文献足征,这些困难应仍可逐渐克服。
本书写作时,承科学委员会聘为研究讲座教授,近又改称研究教授。本书计收论文十二篇。为了证实作者的说法,及免读者复检原书之烦,故引书较详。所见史料,虽有极珍贵难得的,但毕竟有些资料作者无法看到。本书所论仍不无揣测之词,未定之论。补充修订,谨俟之異日。
梁启超曾说,戊戌变法是新中国史的一章。新中国史有几项大事:
一、推翻清朝统治。
二、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
三、实行自由平等的新伦理道德,实行 民主政治。
四、发展科学,发展农工商业,以期消灭贫穷,实现大同理想。
本书所论康、梁、谭、唐的政治活动,正与新中国史的大事有关。谨以此书献给关心新中国国运的学人,并敬祈教正。
Peking und Umgebung im Jahre 1900 豆瓣
作者:
Karl Boy-Ed
Salzwasser-Verlag
2010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