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民國乃敵國也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林志宏
聯經出版公司
2009
- 3
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轉變是帝制的結束。這項改變使得中國政治、社會、經濟、文化與思想產生複雜的現象。其中,辛亥革命後的一群人物--清遺民,他們的政治認同和態度格外值得關注,是選擇舊體制、抗拒新時代新思潮的代表。這些人包括有晚清變法派的康有為、發動復辟事件的張勳、以行事「怪異」而聞名的辜鴻銘、翻譯西洋文學的林紓、影響現代中國史學的羅振玉和王國維、詞學家朱祖謀和鄭文焯,以及成為「滿洲國」總理的鄭孝胥。
本書透過遺民在民國後的活動和儀式、個人╱集體的著作書寫、政治主張和思想,還有輿論角度下檢視的形象及其變化,探討他們的行為與動機。作者希望理解近代中國自傳統邁入現代後,如何從王朝專制邁向民族國家的歷程,還有內在變化的動力。
本書透過遺民在民國後的活動和儀式、個人╱集體的著作書寫、政治主張和思想,還有輿論角度下檢視的形象及其變化,探討他們的行為與動機。作者希望理解近代中國自傳統邁入現代後,如何從王朝專制邁向民族國家的歷程,還有內在變化的動力。
Analysis of Financial Time Series 豆瓣
作者:
Ruey S. Tsay
Wiley
2010
- 9
This book provides a broad, mature, and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to current financial econometric mode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modeling and prediction of financial time series data. It utilizes real-world examples and real financial data throughout the book to apply the models and methods described. The author begins with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financial time series data before covering three main topics: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univariate financial time series The return series of multiple assets Bayesian inference in finance methods Key features of the new edition include additional coverage of modern day topics such as arbitrage, pair trading, realized volatility, and credit risk modeling; a smooth transition from S-Plus to R; and expanded empirical financial data sets. The overall objective of the book is to provide some knowledge of financial time series, introduce some statistical tools useful for analyzing these series and gain experience in financial applications of various econometric methods.
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 豆瓣
作者:
矢內原忠雄
译者:
林明德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2004
- 2
矢內原忠雄所著的《日本帝國主義之台灣》,雖非日治時期台灣經濟
史之「定論」或教條(dogma )的集成,卻為經典之作。這是日本統治殖
民地過程的透視,探討其研究殖民地結構的論述。也是以經濟為中心看台
灣社會發展的科學分析。易言之,即從殖民政策立場,以台灣為具體實例
,闡析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的理論以及日本殖民政策的活動形態。由於日本
對台灣經濟要求為日本決定台灣統治政策最有力的原因,因此著重於經濟
問題的分析,但對於教育、法制、政治、民族運動等亦有敏銳的分析。
本書將台灣經濟分析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闡釋日本統治台灣
期間資本主義歷史的性格,將台灣的資本主義化過程中日本國家權力的活
動及其性格,就日本資本壓制台灣的關連性,以冷靜的態度順應史實的經
緯,加以考察。將台灣經濟各領域資本主義的發展,依據資本主義發達的
理論加以闡析,此一資本主義化的概念,遂成為後來台灣經濟研究者共通
的分析方法。正如日本歷史學者若林正丈所指摘,作者所作「優秀的共時
的結構分析」,不啻成為後代歷史研究者很好的導引,具有經典書籍一讀
的價值。
史之「定論」或教條(dogma )的集成,卻為經典之作。這是日本統治殖
民地過程的透視,探討其研究殖民地結構的論述。也是以經濟為中心看台
灣社會發展的科學分析。易言之,即從殖民政策立場,以台灣為具體實例
,闡析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的理論以及日本殖民政策的活動形態。由於日本
對台灣經濟要求為日本決定台灣統治政策最有力的原因,因此著重於經濟
問題的分析,但對於教育、法制、政治、民族運動等亦有敏銳的分析。
本書將台灣經濟分析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闡釋日本統治台灣
期間資本主義歷史的性格,將台灣的資本主義化過程中日本國家權力的活
動及其性格,就日本資本壓制台灣的關連性,以冷靜的態度順應史實的經
緯,加以考察。將台灣經濟各領域資本主義的發展,依據資本主義發達的
理論加以闡析,此一資本主義化的概念,遂成為後來台灣經濟研究者共通
的分析方法。正如日本歷史學者若林正丈所指摘,作者所作「優秀的共時
的結構分析」,不啻成為後代歷史研究者很好的導引,具有經典書籍一讀
的價值。
一个被放弃的选择 豆瓣
作者:
黄克武
新星出版社
2006
- 5
本书以梁启超《新民说》为基本史料,分析20世纪初期梁氏思想的内涵与变迁,及其在近代思想史上的意义。
作者认为梁启超及其《新民说》有以下三个十分突出而又往往受到误解的特点。第一,他具有很强的幽暗意识,对人性的黑暗面有深刻体认;第二,他对个人自由有很根本的尊重,认为中国应创造一个富强安定的环境以回应帝国主义的入侵,而达成此群体之目标的最重要的方法是以制度化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就此而言他的思想类似于穆勒所代表的西方自由民主传统,而与卢梭、黑格尔、马克思的民主传统不同,并与集体主义或国家主义异趣;第三,他的观点一方面固然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与中国儒、佛传统密不可分。作者更进一步以为,这三个特点是密切联系而相互增强的。
从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趋势来看,梁氏代表的是温和渐进的“调适”思想,而与谭嗣同、孙中山等人主张激烈变革的“转化”思想有所不同。作者认为在20世纪初年中国思想界正处于这样一个思想抉择的关头,开始之时两者势力相当,其后愈来愈多的人放弃了梁启超的“调适”思想,采取革命派的“转化”主张。此一思想的变迁,并配合其他的外在因素,造成了近百年的革命与混乱。
作者认为梁启超及其《新民说》有以下三个十分突出而又往往受到误解的特点。第一,他具有很强的幽暗意识,对人性的黑暗面有深刻体认;第二,他对个人自由有很根本的尊重,认为中国应创造一个富强安定的环境以回应帝国主义的入侵,而达成此群体之目标的最重要的方法是以制度化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就此而言他的思想类似于穆勒所代表的西方自由民主传统,而与卢梭、黑格尔、马克思的民主传统不同,并与集体主义或国家主义异趣;第三,他的观点一方面固然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与中国儒、佛传统密不可分。作者更进一步以为,这三个特点是密切联系而相互增强的。
从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趋势来看,梁氏代表的是温和渐进的“调适”思想,而与谭嗣同、孙中山等人主张激烈变革的“转化”思想有所不同。作者认为在20世纪初年中国思想界正处于这样一个思想抉择的关头,开始之时两者势力相当,其后愈来愈多的人放弃了梁启超的“调适”思想,采取革命派的“转化”主张。此一思想的变迁,并配合其他的外在因素,造成了近百年的革命与混乱。
十年後的台灣 豆瓣
作者:
楊照
印刻
2005
- 6
二○一五年的台灣會是個什麼模樣?
我們為什麼要在乎、預想十年後的台灣?本書作者提出「十年遠見」思維,為的是讓更多「十年後台灣」的討論與想像成為可能,而多元想像才能創造多元未來。用「未來歷史」來檢驗現實,對現實提出警告,要求現實該為未來做準備,不該懵懵懂懂、迷迷糊糊地等 待未來降臨。讓台灣有機會提早為十年後的境遇做準備,看看十年時間,如果提早走不同路做不同準備,台灣可以躲掉哪些危險?台灣人能多創造出哪些幸福來?
本書第一章從歷史舉例說明「十年遠見」的真實意義,第二章到第六章則分別針對兩岸關係、民主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產業和國家體制,不同面向進行思考。〈序章〉和〈終章〉則是想像兩種二○一五年台灣圖像。一是假設我們什麼準備都不做,那麼十年後會面對什麼樣的大局?另一種則是假設,如果我們真能找出對的方法,做好準備,那麼,十年後台灣雖然不會變成天堂,卻有機會蛻化成為充滿美麗、平和、繁榮的健康社會。
為擋住將台灣封閉起來的趨勢,努力將台灣拉在世界網絡之內,不要向邊緣孤立情境流離出去,應當保存台灣好不容易擁有的多元異質性,拒絕一元同質的壓迫性力量。這是《十年後的台灣》貫串全書的主要三大用心。
我們為什麼要在乎、預想十年後的台灣?本書作者提出「十年遠見」思維,為的是讓更多「十年後台灣」的討論與想像成為可能,而多元想像才能創造多元未來。用「未來歷史」來檢驗現實,對現實提出警告,要求現實該為未來做準備,不該懵懵懂懂、迷迷糊糊地等 待未來降臨。讓台灣有機會提早為十年後的境遇做準備,看看十年時間,如果提早走不同路做不同準備,台灣可以躲掉哪些危險?台灣人能多創造出哪些幸福來?
本書第一章從歷史舉例說明「十年遠見」的真實意義,第二章到第六章則分別針對兩岸關係、民主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產業和國家體制,不同面向進行思考。〈序章〉和〈終章〉則是想像兩種二○一五年台灣圖像。一是假設我們什麼準備都不做,那麼十年後會面對什麼樣的大局?另一種則是假設,如果我們真能找出對的方法,做好準備,那麼,十年後台灣雖然不會變成天堂,卻有機會蛻化成為充滿美麗、平和、繁榮的健康社會。
為擋住將台灣封閉起來的趨勢,努力將台灣拉在世界網絡之內,不要向邊緣孤立情境流離出去,應當保存台灣好不容易擁有的多元異質性,拒絕一元同質的壓迫性力量。這是《十年後的台灣》貫串全書的主要三大用心。
生涯一蠹鱼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傅月庵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 7
本书精选傅月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迄今,“阅读与写作”有关文章。全书内容按张潮《幽梦影》所言,依春夏秋冬分篇。“春”之篇,追述包括《带子狼》、《堂吉诃德》、《独白下的传统》、《围城》、《宫本武藏》、《长夜漫漫路迢迢》等经典作品,通俗小说、漫画书、剧本背后种种曲折故事与深刻的阅读心情;“夏”之篇为书缘回顾,包括书店、旧书店、师友追忆等,以阅读身世,为时代显影,点缀若梦浮生;“秋”之篇专谈作家,从老舍之死、周梦蝶之诚、司马辽太郎之博,一直谈到葛林之感情轨迹、卡波提之玩世不恭、村上春树之文学面向等,游走评论与札记之间,听作家之言而观作家之行;“冬”之篇,泛论笔名、作家、八卦、读诗、抄书、网路书店、作家与死亡、作家与城市、旅行与阅读等等,所见广,所论远,撩人遐想,发人深思。
目录:
春[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堂吉诃德
鲁拜集
湖滨散记
大亨小传
拉特兰农庄上的老鼠
长夜漫漫路迢迢
爱情万岁
呐喊
吴宓与陈寅属
围城
文学杂志
传统下的独白
带子狼
小拳王
宫本武藏
河的星尘往事
夏[读史宜夏,其时久也]
我馆风雨飘摇之中
书人一日·阅读一天
四月的马修·史卡德
纽约的秋天
我的老师和他的书
天末彤云黯四垂
秋[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
老舍印象
向守礼仙致敬
书本有情--周梦蝶的人与字
写作就是我的生活
我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圣人
我就是我的书
这些人不需要奖赏!
关于村上春树
欲回天地入扁舟的白发欧吉桑
走在推理与历史的道路上
入魂时代身世的宫尾文学
冬[读经宜冬,其神专也]
关于作家这种动物
焦虑的笔名,笔名的焦虑
求求你,不要再写了啦!
临终的眼!死亡的脸
抄书
作家的地图!文学的城市
四月读诗天,人间好光景
五月的浪如云
关于网络书店的一些胡思乱想
快雨时晴札记
后记
目录:
春[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堂吉诃德
鲁拜集
湖滨散记
大亨小传
拉特兰农庄上的老鼠
长夜漫漫路迢迢
爱情万岁
呐喊
吴宓与陈寅属
围城
文学杂志
传统下的独白
带子狼
小拳王
宫本武藏
河的星尘往事
夏[读史宜夏,其时久也]
我馆风雨飘摇之中
书人一日·阅读一天
四月的马修·史卡德
纽约的秋天
我的老师和他的书
天末彤云黯四垂
秋[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
老舍印象
向守礼仙致敬
书本有情--周梦蝶的人与字
写作就是我的生活
我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圣人
我就是我的书
这些人不需要奖赏!
关于村上春树
欲回天地入扁舟的白发欧吉桑
走在推理与历史的道路上
入魂时代身世的宫尾文学
冬[读经宜冬,其神专也]
关于作家这种动物
焦虑的笔名,笔名的焦虑
求求你,不要再写了啦!
临终的眼!死亡的脸
抄书
作家的地图!文学的城市
四月读诗天,人间好光景
五月的浪如云
关于网络书店的一些胡思乱想
快雨时晴札记
后记
台北小吃札記 豆瓣
作者:
舒国治
皇冠文化
2007
- 5
內容介紹
《商業周刊》專欄,結集了!十年來,最讓人流口水的一本書!
跟著舒國治遊台北、吃小吃!
小吃的佳美,透露出城市裡人的佳良;事實上台北之好,主要是人與人的關係最密切,人對於別人的需要,亦最了解;甚至可以說,台北是人情最溫熱,最喜被照拂也最喜照拂別人的體貼之城。若有一個年輕人,不想再忍受上班,決心每天烘三百個蔥花麵包,下午三點出爐,六點便全數賣完。再如主婦每日中午將精心調製的五十個便當拿到公園賣,半小時賣完回家,這皆是我所謂「理想的行業」,更別說對社會之貢獻了。──<自序>
選買小吃亦有技術,謂「雜湊」也。譬似買「秦家餅店」的乾烙蔥油餅,再去「鼎泰豐」外帶它的「小菜」(即豆干絲、海帶絲、粉絲、豆芽菜四味拌成),如此返家,一層層撕下油餅,就著這極富醋香滋味的小菜而吃,這便最好。若是再有一碗濃郁香烈的牛肉湯,則不妨至「汕頭牛肉麵」攤買上一大袋牛肉湯。
這些皆是台北所製足以傲視世界的小東西,只是取用它須得稍費周章與些許巧思。──<東門市場滷肉飯>
清晨進店,菜包上桌,取小碟,倒白醋,再擱一小匙辣椒醬,算是配色,也增些許辣氣,不加醬油,就這麼蘸包子吃。
菜包之菜,青綠至極,一口咬下,見綠絲如韌,有人不禁會問:「是雪裡蕻嗎?」當然不是,是青江菜。只是所有極綠之菜絞成細絲,皆很近雪裡蕻之質也。──<康樂意包子>
林家的福州乾麵,拌麵的汁是白汁,麵相淨雅,頗見品味。桌上的黑醋,識者自會酌量調灑,不灑亦隨意,在此店斷沒有貼一布告教你如何加醋調味那一套。──<林家乾麵>
如今,做湯湯水水蔬菜的店,不知怎的,少了。莫非台灣拋卻農家生活習尚真有這麼快? ──<永樂布市對面「清粥小菜」>
此店的湯頭,色較清亮,有椒香氣,有薑沖氣,亦有近似淺淺的沙茶的藥香氣;簡而言之,清鮮也。亞熱帶地區或許最適宜這般口味,華南口味,而不是坊間那些我們習以為常、視為當然的、豆瓣醬風味的──牛肉麵。──<汕頭牛肉麵>
《商業周刊》專欄,結集了!十年來,最讓人流口水的一本書!
跟著舒國治遊台北、吃小吃!
小吃的佳美,透露出城市裡人的佳良;事實上台北之好,主要是人與人的關係最密切,人對於別人的需要,亦最了解;甚至可以說,台北是人情最溫熱,最喜被照拂也最喜照拂別人的體貼之城。若有一個年輕人,不想再忍受上班,決心每天烘三百個蔥花麵包,下午三點出爐,六點便全數賣完。再如主婦每日中午將精心調製的五十個便當拿到公園賣,半小時賣完回家,這皆是我所謂「理想的行業」,更別說對社會之貢獻了。──<自序>
選買小吃亦有技術,謂「雜湊」也。譬似買「秦家餅店」的乾烙蔥油餅,再去「鼎泰豐」外帶它的「小菜」(即豆干絲、海帶絲、粉絲、豆芽菜四味拌成),如此返家,一層層撕下油餅,就著這極富醋香滋味的小菜而吃,這便最好。若是再有一碗濃郁香烈的牛肉湯,則不妨至「汕頭牛肉麵」攤買上一大袋牛肉湯。
這些皆是台北所製足以傲視世界的小東西,只是取用它須得稍費周章與些許巧思。──<東門市場滷肉飯>
清晨進店,菜包上桌,取小碟,倒白醋,再擱一小匙辣椒醬,算是配色,也增些許辣氣,不加醬油,就這麼蘸包子吃。
菜包之菜,青綠至極,一口咬下,見綠絲如韌,有人不禁會問:「是雪裡蕻嗎?」當然不是,是青江菜。只是所有極綠之菜絞成細絲,皆很近雪裡蕻之質也。──<康樂意包子>
林家的福州乾麵,拌麵的汁是白汁,麵相淨雅,頗見品味。桌上的黑醋,識者自會酌量調灑,不灑亦隨意,在此店斷沒有貼一布告教你如何加醋調味那一套。──<林家乾麵>
如今,做湯湯水水蔬菜的店,不知怎的,少了。莫非台灣拋卻農家生活習尚真有這麼快? ──<永樂布市對面「清粥小菜」>
此店的湯頭,色較清亮,有椒香氣,有薑沖氣,亦有近似淺淺的沙茶的藥香氣;簡而言之,清鮮也。亞熱帶地區或許最適宜這般口味,華南口味,而不是坊間那些我們習以為常、視為當然的、豆瓣醬風味的──牛肉麵。──<汕頭牛肉麵>
門外漢的京都 豆瓣
作者:
舒国治
遠流出版
2006
- 2
「每次得知有朋友要出遠門,將去的城鎮倘我曾經玩過,我總是很多事的想寫下兩三頁紙,上面記著我覺得他應該去玩去看去吃的地點,讓他帶著上路。……
「我當然也一直想把京都的好玩地點寫在紙上給朋友。這個念頭已有很多年了。一開始我大約會寫下:◎石土屏小路◎宇治川兩岸。沿著川散步,最富閒情。川北岸的「宇治上神社」與南岸的「平等院」不妨只用來當作散步中某一轉折時的點景可也。◎「綿熊蒲鉾店」的甜不辣,如同在台灣所吃之口味,而更勝。◎「茂庵」。開在吉田山頂的木屋式咖啡館。幾次之後,愈寫愈多,如此愈發不易只是兩三張紙了。最後,索性寫成一本小書算了。
「但我仍然希望它像兩三頁紙那樣的隨便、那樣的輕巧、那樣的簡略,以及,那樣的像寫給熟朋友的、我想怎麼說就怎麼說的自在。不知道容不容易做到。」──〈何以寫此書〉
********************
一九八三年,二十啷噹的他,推開纔溫熱的copywriter文案,站起身來,舉步出發。
從此再也不曾停下。
幾十年了。
他,總是在晃蕩。
在台灣,在日本,在香港。
從理想的下午漫晃到小食的夜宵,
從西湖的曉風殘月浪蕩去紐約的街巷大道。
他,是六○年代波希米亞的孑遺,
是真正嬉皮精神的延續,
更是浸潤晚明風流的古人在今。
這次,他晃蕩到千年的京都。
他說他是門外漢,
略略一望,
卻盡是巷內人不見的風物景。
「我當然也一直想把京都的好玩地點寫在紙上給朋友。這個念頭已有很多年了。一開始我大約會寫下:◎石土屏小路◎宇治川兩岸。沿著川散步,最富閒情。川北岸的「宇治上神社」與南岸的「平等院」不妨只用來當作散步中某一轉折時的點景可也。◎「綿熊蒲鉾店」的甜不辣,如同在台灣所吃之口味,而更勝。◎「茂庵」。開在吉田山頂的木屋式咖啡館。幾次之後,愈寫愈多,如此愈發不易只是兩三張紙了。最後,索性寫成一本小書算了。
「但我仍然希望它像兩三頁紙那樣的隨便、那樣的輕巧、那樣的簡略,以及,那樣的像寫給熟朋友的、我想怎麼說就怎麼說的自在。不知道容不容易做到。」──〈何以寫此書〉
********************
一九八三年,二十啷噹的他,推開纔溫熱的copywriter文案,站起身來,舉步出發。
從此再也不曾停下。
幾十年了。
他,總是在晃蕩。
在台灣,在日本,在香港。
從理想的下午漫晃到小食的夜宵,
從西湖的曉風殘月浪蕩去紐約的街巷大道。
他,是六○年代波希米亞的孑遺,
是真正嬉皮精神的延續,
更是浸潤晚明風流的古人在今。
這次,他晃蕩到千年的京都。
他說他是門外漢,
略略一望,
卻盡是巷內人不見的風物景。
我這一代人 豆瓣
作者:
胡晴舫
八旗文化
2010
- 7
作者在長達5年後再次推出人文類新書《我這一代人》,
可以說構成了人文書寫的三部曲。
這一次,胡晴舫把鏡頭轉向了台灣的中生代,這一代人成長於七八十年代迅速現代化的台灣,不管有無中國背景,都乘坐全球化這趟列車往返於臺北、上海、北京和香港之間。經由記錄、拍照,加以比較和反省,思考自己到底是誰?
胡晴舫寫道,『引我好奇的卻是一個人如何在所謂兩岸三地的社會中游走。當他撘上飛機、飛機落地後的每一次旅程,他如何維持、或重新塑造他的社會身分;他如何說服陌生人,他就是他所說的那個人。』
而她自己,又是如何的看上海、北京、香港這些形形色色戴著不同印記的中國人,以及,從台灣出發,如何穿梭往返後,再度返回臺北。思考島嶼台灣這塊土地的價值,思考人類到底該如何面對它的神祇。
作者在2005年以後,首度推出人文類新著,思考她這一代台灣人所共同面臨的問題。關於中國,以及台灣人的身份,這一議題在當下廣泛被討論,但作者以其特有的風格,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思考。
可以說構成了人文書寫的三部曲。
這一次,胡晴舫把鏡頭轉向了台灣的中生代,這一代人成長於七八十年代迅速現代化的台灣,不管有無中國背景,都乘坐全球化這趟列車往返於臺北、上海、北京和香港之間。經由記錄、拍照,加以比較和反省,思考自己到底是誰?
胡晴舫寫道,『引我好奇的卻是一個人如何在所謂兩岸三地的社會中游走。當他撘上飛機、飛機落地後的每一次旅程,他如何維持、或重新塑造他的社會身分;他如何說服陌生人,他就是他所說的那個人。』
而她自己,又是如何的看上海、北京、香港這些形形色色戴著不同印記的中國人,以及,從台灣出發,如何穿梭往返後,再度返回臺北。思考島嶼台灣這塊土地的價值,思考人類到底該如何面對它的神祇。
作者在2005年以後,首度推出人文類新著,思考她這一代台灣人所共同面臨的問題。關於中國,以及台灣人的身份,這一議題在當下廣泛被討論,但作者以其特有的風格,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思考。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豆瓣
8.6 (20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5
“如果我们的生活被塞满了,我们还有空间给美吗?如果我们的心灵没有空闻,美如何进来呢?”作者在这里想给青年艺术家传达的是,使一个人走向艺术的,不是严肃的训练,而是一些身体深处挥之不去的感觉记忆。作者重视的是“感官”,是打开视觉,开启听觉,是用全身心去感觉气味,重量、质地、形状和色彩,是在成为艺术家之前,先为自己准备丰富的人的感觉。作者指出,真正的艺术家,不会将自己置于安逸、固定的生活环境,他必须不断地“出走”,只有这样,才能永葆活泼、健康而年轻的生命力,才能领路创造的愉悦,感受到真正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