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阅读的故事 豆瓣
8.4 (25 个评分) 作者: 唐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8
童年的阅读,阅读的记忆与困惑,阅读的方法与知识,乃至于阅读的梦境,勾勒出面对书籍与文字的百般心情,即使书本丰饶的世界有所限制,但仍叫唤出我们共同的心事与希望。以扎实的阅读经验,佐以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文字,用一种极其独特的文体与思绪,书写下与各类书籍的美丽邂逅,以及对书的奇想与期待。犹如作者前半生的阅读传记。
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 豆瓣
8.1 (20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9
《蒋勋说红楼梦(第1辑)》是蒋勋先生的《红楼梦》私家讲堂——这里,有繁华、幻灭的空灵与哀伤,有青春的孤独、寂寞和彷徨,更有活泼泼的真生命,热辣辣的真性情。读《蒋勋说红楼梦(第1辑)》,已不再是欣赏美文,也不是寻找思想,而是一个生命在叩问和聆听另外的生命。跟着蒋勋老师读《红楼梦》,才是真正阅读自己的一生。
流水帳 豆瓣
作者: 陳淑瑤 INK印刻文學 2009 - 7
◎2010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類.年度之書」
◎2010台北國際書展-書封設計金蝶獎入圍
【內容介紹】
小說背景仍是陳淑瑤最熟悉的,澎湖的風土人情。田埂、雞舍、廟埕、海邊、石牆、沙堡,映襯碧水藍天,傳統四合院周邊的幾代人,被忽略、遺忘,在人口逐漸外移的聚落裡,日復一日周而復始,家常絮語互通聲息,反芻著一茶一飯的人生滋味。
從這樣的地理與生活邊緣之的位置冷眼觀看,《流水帳》延續一九九七年獲時報文學獎小說首獎而一鳴驚人的〈女兒井〉脈絡,農事與海事交織出人與土地的深情,在價值觀不斷崩解的年代裡,她以小說書寫,呈現出對物質文明幽微而美學的抵抗,回歸心靈的內在沉澱,超越了時間空間,定格成一幅永恆畫面──彷彿邊緣海角,熠熠閃爍的燈火。
「春南折北,沒水可磨墨。」「六月秋緊丟丟,七月秋秋後油。」「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四月雷陳龍捲兒,五月雷陳斷風號,六月雷陳田畢裂,七月雷陳倒厝宅,八月雷陳白雲飛。」「青山淡瓊雲,綠水藏秋暖。」……彷彿無調的歌謠,像潮汐淘洗過的海砂那樣爽緻的文字,慢工細活,長河般飽滿又流動。
都是少女們躊躇蜿蜒的心思。延展成低緩旋律不確知打哪兒來往哪裡去卻縈繞徘徊不止,像雨落雨停濡濕了青春回憶但摸不著半絲水氣,又似幾片雲影飄過心上、半夢半醒間不確定跟誰說了壓抑住一整個季節的心事,懊惱著雀躍著,不很在意,也不是不在意。
《流水帳》的情節、語言漫漶著,以一種近於候診室裡等叫號的靜蟄,或是某個日午的負手散步,像剛剛發生或自很久以前很遠的地方篤定地迢迢行來,將民國六、七○年代澎湖小島上乾淨得讓人心痛的風、泥土、陽光、海和天空,小島農村種瓜種豆日常小事,少女與阿兵哥純真的情愫,都召喚前來,勤勤懇懇寫下一頁頁、一筆筆把幽微心思都謄進生活框框裡的流水帳……。
野火集 豆瓣 Goodreads
野火集
8.7 (154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文汇出版社 2005 - 8
龙应台常常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类具体事物,甚至于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给予无情的透视和直接的批评,马上让人心有戚戚焉。这些事,就发生在周围,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具体、实在、确切;而内中的缘由、涵义、影响、作用,常人似乎无所感,一经点破;立时豁然开朗。
此次重新编整后推出的《野火集》,除了保留作者当年的“野火”文字,附加了作者对此文的感言,或对当时时代背景的补充说明,或观照了对文章产生的现实意义。并邀请二十位华语文学名人如柏杨、余秋雨等,为文或追忆或评析走过“野火时代”的台湾。
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 豆瓣
作者: 何榮幸 時報出版 2001 - 10
「學運世代」不需要定調,而是一種異質多元的精神內涵。學運後第一個十年,他們各自承受成長歷程中的焦慮,也努力尋求生命的出口,如今,他們正從不同角落用力發聲,形成一片「眾聲喧嘩」……

這是一本關於台灣學運世代的「生命史」,不是學運理論或學運史;這是一本關於學運世代這群「人」畢業後生命歷程的書,不是回顧 80 年代到野百合學運歷史脈絡與定位的書。

更精確的說,這是一本關於學運世代過去十年嘈雜喧嘩、活力奔放、成長轉變、多元異質、苦悶焦慮、生命情懷的書。

每個世代都有屬於自己的精神象徵,三月學運當年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豎立的「野百合」雕塑,至今仍是台灣社會對於學運世代的認知圖騰。但若觀照學運世代身處的台灣 80 年代巨變結構,羅大佑的黑色異議歌聲,或許更飄盪貫穿了學運世代的成長背景。

在某種程度上,羅大佑的吶喊批判與誠實情歌,象徵著學運世代年輕人在那個年代被社會辨識的重要特質:反抗威權體制與萬年國會,要求民主改革與校園自治,充滿素樸的正義感與理想性格。

然而,回到「人」的本質來觀察,沒有人能夠永遠維持原狀、不做變化。連羅大佑都在九○年代拒絕再被定位於「抗議歌手」,學運世代在過去十年生命歷程中出現各種轉變甚至「變形」,毋寧也是極其自然的人性成長過程。

從「人」的角度切入,或許更能了解學運世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镜中爹 豆瓣
作者: 张至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8
《镜中爹》讲述了:六十年前,上海码头,那条去台湾的大船,圆了儿时的乘船梦,却隔绝了一生的父子情,分离五十年后,万里寻父,三线布局,群策群力,再续情缘。在娘的九十寿宴上,岳母林海音低声严肃地说:"两岸开放了,你们怎么就不设法找老太爷呀!"一句话,点醒了我的责任;一句话,开始了天南海北的搜寻;一句话,接续了我和爹的缘分。追诉出两岸六十年的离乱史、隔不断的骨肉情……
我们台湾这些年 豆瓣 Goodreads
我们台湾这些年
7.2 (200 个评分) 作者: 廖信忠 重庆出版集团 2009 - 11
关于真正的台湾,你又了解多少?
这是我常常问大陆朋友的问题。
我明白,对于很多大陆朋友来说,台湾往往只是一个空洞的政治概念;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台湾过去3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台湾普通民众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其实,台湾30年来的社会巨变,绝不亚于改革开放30年的大陆。
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台湾局势骤然微妙;蒋经国于70年代末力排众议,强力发动台湾社会变革,直接推动了台湾的经济腾飞;接下来的几十年,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等政治人物粉墨登场,台湾社会风起云涌,每一个最普通的台湾人,都卷入其中,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30多年的社会巨变,也给我和我的家人,留下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欢笑与泪水。
本书从我出生的1977年写起,以一个台湾平民的视角,向您细述30多年来台湾社会的大事件和小故事,与您分享过去30年台湾老百姓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
读完本书,您多半会感叹一声:这些年,原来大家都不容易!
昨日书 豆瓣 Goodreads
7.9 (29 个评分) 作者: 马世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2
不要轻易打开这本书──
乐音响起,时光倒流
记忆将瞬时汹涌,世界还是世界,我们却不再是我们……
四年前,詹宏志曾专文推荐马世芳第一本书《地下乡愁蓝调》,他说马世芳彷佛是一个老灵魂装错了青春的身体。他写音乐,会让你忍不住找出那些歌,一遍遍重听;他写往事,让我们想起曾经沸腾亦或荒凉的青春,不能自拔。他的广播,两岸乐迷逐集录制珍藏,甚至盗版私卖;他的文字,总在我们记忆深处,涌动着时代的潮声。他为音乐找到深情的语言,没有马世芳,台湾的音乐语言将多么失色,多么失温。2010年,即将四十岁的马世芳献给等待已久的读者第二本书《昨日书》,这位台湾六年级跨音乐、广播、文字创作等文化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第二本散文辑中收录他从2002年以来的文字四十余篇,并配置三十余帧珍藏的流行音乐相关物件照,写音乐、写回忆、写个人生命与时代的交响。

曾经相信的那种永远不能遗忘的深刻情感,终究还是被遗忘了。时移事往,当我的文字终于刊载在十七岁那年只敢遥遥仰望的版面上,世界和我都已经改变。或许最悲伤的部分是在梦想成真那一刻你才发现自己对它早就不在意,并且发现它的实相其实跟生命中诸多猥琐细节毫无分别。而在此之后,你再也无梦可做了。
——马世芳

马世芳像很晚才“发育”的年轻人,就像我读他的书感觉里面含含糊糊的、心有不甘的,断断续续的写,我都觉得他的意思好像是:“我都已经快四十了,我的花,怎么还没有开?我的人生,怎么还没有奔放呢?”
——陈升
喜欢 豆瓣
作者: 张曼娟 北京出版社 2004 - 2
《非常作家系列:喜欢》内容简介:那些疼痛的、喜悦的秘密心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忽然发现,即使现在不如意,即使对未来很茫然,但是,拥有独特的回忆是如此重要。我们剪裁整修着自己的历史,曾经淡淡的原来竟是款款深情,曾经疏理的也许只是不敢逾越,曾经遗憾的终于得到温柔的救赎。 谁的岁月回忆不是斑斑驳驳的呢?所以,请你翻开书,专心感受清风带来的微笑。你最喜欢的张曼娟,已经,缤纷盛开。
大家都有病 豆瓣 Goodreads
7.6 (31 个评分) 作者: 朱德庸 现代出版社 2011 - 5
★这是一个有病的社会,这是一个有病的时代。
★自杀三兄弟每天喊着要自杀,最后无论怎样都死不成。焦虑二人组是一对夫妻,每天有操烦不完的事。OK绷人全身几乎都贴满OK绷,是个身心都很容易受伤的人。狂买症女子在商场里厮杀,应召女郎最想上的床是自己家的床,此外还有杀手、门童、理发师、保镖、心理医生等各种不同职业的人粉墨登场,天天上演各种荒谬戏码。
★ 《大家都有病》全书分为六个板块:大家都有爱、大家都有玩、大家都有梦、大家都有错、大家都有钱、大家都有病。朱德庸首次在作品中引入“灰色”成分,画面冲击力极强,在一贯的“朱氏幽默”中,加入对现代社会及现代人生存现状的思考,在刻画种种病态的画笔下,流露出一种大悲悯情怀,呼吁现代人简单下来,慢下来,拥有属于自己的步调,享受属于自己的“慢时尚”。
甜心涩女郎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朱德庸 现代出版社 2006 - 3
“涩女郎”13周年精彩完结篇,创作风格大突破,涩女郎变成「色」女郎
书中四位女主角在都会丛林中厮杀浮沉多年,这次的全新亮相又有不少炫人的突破。原来的黑白版本升级为彩色手绘版。朱德庸维持一贯的冷竣观察与幽默风格,以全新图文交互呈现的方式,带给读者不同以往的视觉感受。
以《涩女郎》、《双响炮》、《醋溜族》等经典作品在两岸三地漫画市场掀起华人漫画热潮的漫画家朱德庸,在2006年春为“涩女郎”系列推出全新诠释——《甜心涩女郎》。“涩女郎”系列是多年来朱德庸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并两度改编为电视剧,最新的“涩女郎”电视剧《摇摆女郎》目前正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各地上星电视台播出。这本华丽的彩绘版《甜心涩女郎》累积了他创作涩女郎至今13年的所有心血,书中精彩呈现朱德庸对女人一贯的细腻观察。四个女郎鲜明的性格,以及幽默对话更显成人漫画独特张力。更突出的是,《甜心涩女郎》首次采用全彩手绘并增加跨页彩绘大图,在人物造型上加入许多时尚流行元素,如脸部的细部彩妆、羽毛头饰及多层次的蕾丝晚礼服,让四人更成熟妩媚,也呈现出华丽的风格, “涩女郎”变成了更加可爱的“色女郎”。
“涩女郎”影响海峡两岸,涩女郎现象大回顾
“涩女郎”系列作品所呈现的是一幕幕现代都会男女的缩影,漫画中鲜明的四个角色:一个要爱情不要婚姻的“万人迷”、一个要工作不要爱情的“女强人”、一个是什么男人都想嫁的“结婚狂”、一个什么是男人都想不通的“天真妹”,各自代表了都会女子四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与人生观。该作品1992在台湾地区年出版时,随即引起各方广大的回响,在台湾创下不到3年销售超过70万册的佳绩,在出版界蔚为奇迹; 1998年朱德庸系列漫画进入大陆市场后,广受大陆读者喜爱。因图书的热销加上二度改编电视剧“粉红女郎”、“摇摆女郎”的热播,大陆许多“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纷纷以涩女郎自许。“涩女郎”也因而被《新周刊》杂志的读者选为2003年度“她世纪”女性代言人。涩女郎俨然成为近年大陆读者最前卫、最想效法的女性角色。
纵观“涩女郎”系列作品受到海峡两岸广大读者的喜爱,使得“涩女郎”的现象持续发烧至今,显示出朱德庸对人性细腻的观察,他的画笔点出男女在面对爱情与婚姻时的酸甜苦涩,他特有的幽默已跨越地区与时空。
《甜心涩女郎》之后,四人将情归何处?
面对创作了13年的“涩女郎”系列的终结,朱德庸心中难免有些不舍。身为艺术创作者的他,感到时代已悄悄改变,从男人为主的时代逐渐转为以女人为主的时代。13年前当他在创作涩女郎时,社会比较保守,女人对于爱情态度比较生涩被动,四个涩女郎的鲜活个性在当时相当前卫、引领风骚。而经过时代的改变,现在的女人变得勇于表达与追求真爱。他有感而发地说:“这几年走在城市角落,我常常觉得:涩女郎的身影已经悄悄地化身在每个女人身上,每一个女人都变成了涩女郎,因此也该是放她们自由的时候了。”
当四人在《甜心涩女郎》里身穿礼服戴着头纱,脸上挂着一颗闪烁的泪珠、手拉行李,仰望天空时,哀伤的神韵看了令人不忍。究竟最后这四个涩女郎将情归何处?是否会走入婚姻?作者朱德庸语带保留地说:“看看现代女人对爱情婚姻如何抉择,就是涩女郎们的选择啰!”颇耐人寻味!
绝对小孩 豆瓣
8.1 (31 个评分) 作者: 朱德庸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7 - 5
这本书以老顽童朱德庸特有的辛辣幽默,描绘出独树一格、令人喷饭的「娃娃看天下」,讽刺成人世界,反思教养问题,以及孩童世界的天真、顽皮与任性。 朱德庸用一贯幽默诙谐的画风和文字描绘出了小孩眼中的世界,以及小孩世界和大人世界的拉拉扯扯,展现了六个古灵精怪、各具特性、出人意表的“绝对小孩”的“绝对生活”。看看绝对小孩之间、他们和大人之间、他们与麻烦之间,有着怎样绝对的精彩故事,怎样绝对的经典对白。通过这群“绝对小孩”的单纯和不加掩饰的视角,折射出了作者对成人世界的反思:大人的世界不再好玩!不再纯粹!
什么事都在发生 豆瓣
作者: 朱德庸 现代出版社 2008 - 10
朱德庸漫画的盛装舞步,可以收藏一生的心灵物语。
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事都会发生。
世界太大了,而我们的心太小。什么事都在发生,而我们这个时代还来不及什么都感觉到……
在这本收里,我画了九十个故事,关于人生、关于困境。其中有爱情的困境、婚姻的困境、男人的困境、妇人的困境、狗的困境、猫的困境,甚至外星人的困境。
幽默大师朱德庸首部多格漫画笑对沉浮人生。
近年来以四格漫画《涩女郎》、《双响炮》、《醋溜族》等系列风靡华人世界的台湾漫画家朱德庸,被认为是国内惟一既能赢得文化人群的尊重,又能征服时尚人群的漫画作家。《什么事都在发生》这本漫画新作的突出特色,是朱德庸放弃擅长的“黑白四格漫画”,首次采用多格、淡彩的手绘方法。朱德庸将自己旁观人生所得绘成90个故事,这90个故事都以“困境”为主题,有的是男性的困境,也有的是女性,还有婚姻、家庭、小狗小猫甚至外星人的困境。它是一种全新的人类全感觉物语,展示了不一样的朱德庸。本书是朱德庸系列作品“朱德庸的目光”的第一部。
绝对小孩2 豆瓣
8.4 (14 个评分) 作者: 朱德庸 现代出版社 2009 - 1
绝对小孩上二年级啦!九个绝对疯狂的绝对小孩子的绝对生活。朱德庸以辛辣的幽默,经典的故事和精彩的对白,为我们展现了小孩眼中的世界,以小孩子天真、任性的眼睛看天下,讽刺成人的生活世界,让成年人反思教养问题。有什么能比孩子们的世界更好玩呢?大人的世界不再好玩,不再纯粹!
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 豆瓣
8.2 (16 个评分) 作者: 毕恒达 法律出版社 2007 - 5
相信读过研究所的人,都有写论文的共同经验,而且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多半是一种漫长的天人交战,也有一种玩弄文字的快感。《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是以研究生立场发言,从教授转换成学生,彷彿说出多数研究生的心声与想法,最急需了解的是论文究竟要如何写成。严格说来,这只是一本关于论文写作的书,从研究主题选定、文献回顾、研究方法、问题意识、分析与发现、结论,到未来研究方向。学术就非得严肃的令人敬而远之,还是平易近人比较好?纽约本身是毕老师都市空间研究能量的获取,厕所正好反映出性別空间最激烈的场域,自拍则翻转主流论述的对于身体负面价值。
父后七日 豆瓣
7.4 (24 个评分) 作者: 刘梓洁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5
2006年,刘梓洁以短短四千字的〈父后七日〉,惊艳在座评审,夺下台湾林荣三文学奖散文首奖。在那时,作家陈芳明早已赞道:它开辟了散文的全新版图!而今,我们终于盼得《父后七日》成集,甚至多了一部作者编导的同名电影。
长达七个年头的酝酿,刘梓洁将此自比为一段旅程,回首自己到都市求学、工作与生活的岁月。书中处处可见的,正是由中南部北上的城乡移民,对乡愁与生存的深刻感触,而她独特的叙述节奏与风格,更在此被鲜明地展示了出来。
讲离去,能令悲伤轻盈;写思乡,却童趣横溢;独居独行在城市与爱情里时,竟又有如旅行异国般,无处不入地自适!如此寻常却饶富滋味,那便是她文字里感性真挚、最惹人凝睇的深情。
循着刘梓洁的笔下几度回望,我们不自觉地、俯伏成一名离乡的游子,在那一篇篇回忆絮语中,找到了属于你我乡愁的共同记载。
倫敦的崛起 豆瓣
London Rising: The Men Who Made Modern London
作者: 賀利思(Leo Hollis) 译者: 宋美瑩 貓頭鷹 2011 - 4
為什麼一個海島國家的城市,可以成為日不落帝國的首都?
倫敦如何牽動世界,影響時代?既掌握全球金融脈動,又是創意產業中心?
走在時尚潮流尖端的倫敦,展現的現代化、閃亮的外表和繁忙的交通,都呈現著未來的意象。這個國際貿易的大熔爐,各種思潮在此碰撞匯集凝聚,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偉業。然而,倫敦有著很多層面,鋼鐵、玻璃帷幕背後,還留存著許多過往的歷史。
其實十七世紀中葉的倫敦已瀕臨崩潰,古老的建築結構無法負擔急速成長的人口,內戰使社會分崩離析,瘟疫來襲還奪去十萬條人命。一六六六年九月二日晚上,布丁巷一間烘焙店竄出火苗,接著蔓延倫敦城,狂燒四天四夜。大火驅走了黑死病,也燒盡倫敦舊城的繁華,吞噬一萬三千兩百棟房屋、八十七間教堂,包括聖保羅大教堂與所有主要建築。作家艾佛林嘆道:「倫敦再也不存在了。」
可是只不過短短的六十年,倫敦猶如浴火的鳳凰,從灰燼中崛起,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也是國際貿易的風爐。
倫敦是怎麼辦到的?本書作者翻掘龐雜的史料,發現倫敦重建史裡五個傳奇的角色,他們分別是:建築師雷恩、作家艾佛林、科學家胡克、思想家洛克,以及地產商巴蓬。透過這五個人的視線和經歷,我們重新走過一次倫敦重建史,以及整個英國社會的重生和轉型。我們也看見從十五世紀以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如何透過思想的洗禮,影響了一個世代的知識份子,最後改變一個偉大城市的發展路徑。
本書核心雖在倫敦,實則寫整個英國的重大演變,及如何牽動世界。除了大時代的動盪外,我們從中看到倫敦如何在過往古蹟上重新建立未來。再也沒有比這一段艱困且輝煌的時期,更適合介紹英格蘭的政治與文化。
这本书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黄俊朗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4 - 3
杰伦与新兴鬼才作家黄俊郎的首度合作即擦出不一样的火花,黄俊郎现为华人版图出版社的一员,大家口中的ㄚ郎,出版过《这本书》、《第二本书》两本脍炙人口的图文书籍,同时亦是华人版图中的首席平面设计师,他的经历可谓多才多艺。这本书很另类,又很单纯,看后你自己就会明白。
中国人史纲(上中下) 豆瓣
8.3 (23 个评分) 作者: 柏杨 同心出版社 2005 - 9
《中国人史纲》是柏杨在九年零二十六天的监狱岁月里“埋头整理中国历史”而成的一部皇皇巨著。说它是巨著,一是就篇幅而言,全书近八十万字,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一直讲到二十世纪叶满清王朝末期最不堪的那段屈辱岁月;二是就影响力来说,《史纲》自出版以来,一直是广大读者了解中国通史的首选书籍;还有第三,那就是《史纲》的成就代表了作家写史的一种高度,在将历史写得精彩好看又不乏深刻洞察力方面,柏杨做出了杰出的成就。
《中国人史纲》的写作特点包括洒脱自在、游刃有余的表述。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持有鲜明的态度。每章最后的“东西方世界”一节,别具匠心和视野。特有的以世纪分章和以问题分节,不以帝王年号而以普遍的公历算法来纪年,和将一个世纪分成十个年代来分别表示,等等做法,都使得全书脉络清晰,重点主题一目了然,大大地方便了阅读。
香港已成往事 豆瓣
作者: 平路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9
這一刻,即使還在香港,在我心裏,回眸之間,香港已成為往事。
其實,自從來到香港的第一日就預想,好似在錄影機前倒帶,回看這已經成了往事的世界——多年後,自己離開香港之後將眷戀什麼。
既是追憶往事,總有一點惘然,連月色也帶著水溶溶的迷茫。平常光景,顯出異樣的迷惑,花事過後,反而添加了抒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