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地下铁 豆瓣
8.4 (163 个评分)
作者:
幾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
- 2
社会高速发展,来来往往的地下铁路成为了城市文明与社会生活的缩影,从入口到出口,地下铁路将你从起点带到终点,抑或是另一个起点。
故事讲一个失明的小女孩,在15岁生日当天,决定自己一个人在城市里探险。她战战兢兢地搭乘地下铁,从一个陌生的小站出发,前往另一个陌生的小站。旅途中,她一边回忆、拼凑、感觉、摸索这被黑暗笼罩的世界,“寻找心中隐约闪烁的光亮”,也同时感受到新的希望、新的方向,和新的生命力。随着小女孩的步伐,我们逐渐看清“地下铁”蕴涵的黑暗世界,也看见潜藏在黑暗中的质疑、希望与美丽幻想。
作者以绚丽的色彩和诗句般的内心读白,为读者创造出一种前所未见的阅读诗意。并通过绘图与文字的双重方式向读者进行述说与沟通,带领大家共同去寻找心中点滴的亮光。
故事讲一个失明的小女孩,在15岁生日当天,决定自己一个人在城市里探险。她战战兢兢地搭乘地下铁,从一个陌生的小站出发,前往另一个陌生的小站。旅途中,她一边回忆、拼凑、感觉、摸索这被黑暗笼罩的世界,“寻找心中隐约闪烁的光亮”,也同时感受到新的希望、新的方向,和新的生命力。随着小女孩的步伐,我们逐渐看清“地下铁”蕴涵的黑暗世界,也看见潜藏在黑暗中的质疑、希望与美丽幻想。
作者以绚丽的色彩和诗句般的内心读白,为读者创造出一种前所未见的阅读诗意。并通过绘图与文字的双重方式向读者进行述说与沟通,带领大家共同去寻找心中点滴的亮光。
城南旧事 (纪念珍藏版) 豆瓣
作者:
林海音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2
- 1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经典自传体小说,初版于1960年。她以超逸的文字风格,饶具魔力的文笔,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作者将英子眼中的北京城南风光适切地融入字里行间,在展现真实热闹的市民生活之余,更为读者架设一个明晰的时空背景。
除了小说被不断再版,导演吴贻弓将《城南旧事》搬上银幕,也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经典作品。
除了小说被不断再版,导演吴贻弓将《城南旧事》搬上银幕,也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经典作品。
道濟群生錄 豆瓣
作者:
張萬康
麥田出版公司
2011
- 6
◆華語文學超新星!
◆王德威,朱天文,朱天心,林俊穎,侯孝賢,梁文道,駱以軍 獨家推薦!
「我,誠願意以多年閱讀、寫作的一點點信用,賭徒似的全數押在張萬康。」──朱天心
張萬康是誰?為何朱天心半點不怕的像一名賭徒把口袋裡的錢全部拿出悉數押在他身上?
民國走到一百年,華語文學由張萬康斧劈出一個獨特的景觀。
在嘻笑荒誕的奇幻故事背後,隱含的是動人心弦的父子之愛,與令人驚歎的醫病糾葛。
當病危的老父面對昏蔽的醫療系統,求助無門的家屬,該如何找尋挽回親人生命的一隙生機?
面對年邁的父親在骨折、肺炎、腹水、癌症……一連串疾病的重擊下,至愛的兒子,該選擇讓父親為了存活而受苦?還是幫助他有尊嚴的離開?
《道濟群生錄》以古典章回小說的形式、新穎活潑的文字,自述老父生病過程的坎坷驚險、抗病壯史;面對死亡與求生的兩難、救不救一個人的矛盾、醫療制度下人性的扭曲或良善……,其間的種種荒誕和艱辛情事,都在作者奇幻詭譎的情節下精彩展開;全書看似喜劇的噴飯笑點背後,卻傳達出深沉的生死命題與人性思索。
◆王德威,朱天文,朱天心,林俊穎,侯孝賢,梁文道,駱以軍 獨家推薦!
「我,誠願意以多年閱讀、寫作的一點點信用,賭徒似的全數押在張萬康。」──朱天心
張萬康是誰?為何朱天心半點不怕的像一名賭徒把口袋裡的錢全部拿出悉數押在他身上?
民國走到一百年,華語文學由張萬康斧劈出一個獨特的景觀。
在嘻笑荒誕的奇幻故事背後,隱含的是動人心弦的父子之愛,與令人驚歎的醫病糾葛。
當病危的老父面對昏蔽的醫療系統,求助無門的家屬,該如何找尋挽回親人生命的一隙生機?
面對年邁的父親在骨折、肺炎、腹水、癌症……一連串疾病的重擊下,至愛的兒子,該選擇讓父親為了存活而受苦?還是幫助他有尊嚴的離開?
《道濟群生錄》以古典章回小說的形式、新穎活潑的文字,自述老父生病過程的坎坷驚險、抗病壯史;面對死亡與求生的兩難、救不救一個人的矛盾、醫療制度下人性的扭曲或良善……,其間的種種荒誕和艱辛情事,都在作者奇幻詭譎的情節下精彩展開;全書看似喜劇的噴飯笑點背後,卻傳達出深沉的生死命題與人性思索。
圣境预言书 豆瓣
The Celestine Prophecy
作者:
James Redfield
译者:
李永平
遠流
1995
《聖境預言書》是一部以烏托邦冒險故事為架構,主旨在於洞見未來的小說。內容描述祕魯雨林中發現了一部古老手稿,其中預言人類在歷史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將循序掌握九項覺悟,並在第三個千禧年,邁入一個高度靈性開發的地球文化聖境。
不過這不影響深遠的手稿,卻因為啟發個體自主、威脅舊有權勢,而為政治、宗教界所不容。主角在機緣中捲入紛爭,擔負起尋找及保護手稿的責任,並在尋找、追尋的過程中,帶領讀者循著手稿的覺悟,省思與實踐生命的真諦。
本書寓涵多層次的閱讀享受。它可以是冒險故事,也可以是趨勢預言,也可能是開發你生命新境界的一把鑰匙。
不過這不影響深遠的手稿,卻因為啟發個體自主、威脅舊有權勢,而為政治、宗教界所不容。主角在機緣中捲入紛爭,擔負起尋找及保護手稿的責任,並在尋找、追尋的過程中,帶領讀者循著手稿的覺悟,省思與實踐生命的真諦。
本書寓涵多層次的閱讀享受。它可以是冒險故事,也可以是趨勢預言,也可能是開發你生命新境界的一把鑰匙。
我者與他者 豆瓣
作者:
許倬雲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8
「我是誰?誰是他?」今天對何謂「中國」及「中國人」,我們都已有一定的共識,但原來在歷史上,「中國」及「中國人」的身份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概念,而是變動不居,要不斷通過與邊陲族群及其他國族的互動、交往,「異端」思想的挑戰,以及西潮的衝擊,才能夠使這兩個概念日漸明晰。這個對「中國」及「中國人」定義的歷史考察,正是史學大師許倬雲教授繼《萬古江河》後,在這部新作中的核心主題。
在本書中,作者以治史數十載的深厚功力,摒棄了中國文化本位主義,打破純粹以疆域、族群的界定方法,同時結合社會科學角度,從世界文化的視野闡釋由史前時代至當代,「我─他」關係於中國歷史上的發展歷程、互動和轉折。本書的主角─「我者」與「他者」,「我者」是指位居中原核心並掌握文字記錄及豐厚資源的族群;相對而言,「他者」則被視為「非我族類」,僻處邊陲。這種「我─他」關係除具身份問題的意義外,也涵蓋多個範疇,包括:中國─其他國族、中原─其他族群、中央政權─地方社會、社會上層─平民、文化正統─新興信仰等。經過與「他者」的不斷衝擊和交往,中國這個「我者」日漸壯大起來,內涵也更形豐富。
展卷閱讀,我們既能對自身「中國人」身份的形成過程有更具深度的歷史反思,也能對我們處身於其中的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未來發展走向,採取一個更宏觀的視點,抱有更開放的態度,畢竟今天的中國文化,正是經過與歷史上無數的「他者」的糾纏融合,推陳出新而形成的。
在本書中,作者以治史數十載的深厚功力,摒棄了中國文化本位主義,打破純粹以疆域、族群的界定方法,同時結合社會科學角度,從世界文化的視野闡釋由史前時代至當代,「我─他」關係於中國歷史上的發展歷程、互動和轉折。本書的主角─「我者」與「他者」,「我者」是指位居中原核心並掌握文字記錄及豐厚資源的族群;相對而言,「他者」則被視為「非我族類」,僻處邊陲。這種「我─他」關係除具身份問題的意義外,也涵蓋多個範疇,包括:中國─其他國族、中原─其他族群、中央政權─地方社會、社會上層─平民、文化正統─新興信仰等。經過與「他者」的不斷衝擊和交往,中國這個「我者」日漸壯大起來,內涵也更形豐富。
展卷閱讀,我們既能對自身「中國人」身份的形成過程有更具深度的歷史反思,也能對我們處身於其中的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未來發展走向,採取一個更宏觀的視點,抱有更開放的態度,畢竟今天的中國文化,正是經過與歷史上無數的「他者」的糾纏融合,推陳出新而形成的。
永遠的少年 豆瓣
作者:
楊照
本事文化
2010
村上春樹
日本呼聲最高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全世界的閱讀焦點。
國內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導讀村上作品的專著,
進入村上世界的路徑,更是村上迷必備的攻略手冊!
全世界都在讀村上!
你們呢?心中之火不曾停息的少年們--
少年─是村上春樹一貫的形象,他的筆調有不老的生命力,
如同要做「世界上最強悍的十五歲少年」的田村卡夫卡,
始終呼喚每一個村上讀者心中那永遠的少年,反抗個人與集體的命運。
村上春樹的作品是一座森林,讀他的小說不能只看到森林裡的小徑,
還要意識到每一棵樹的存在,而必須追問:為什麼這裡有一棵樹?
這是棵什麼樣的樹?這棵樹與前一棵樹有什麼關係?
楊照指出,讀《海邊的卡夫卡》不能略過這三棵大樹:
第一、田村卡夫卡為什麼要離家出走?
第二、小說主角的名字為什麼叫做「田村卡夫卡」?
為什麼他身邊一直有一個名叫「烏鴉」的少年?「卡夫卡」是什麼?「烏鴉」又是什麼?
第三、田村卡夫卡離家出走,為什麼後來去了四國島?
為什麼有另一個世界藏在四國島的森林裡面?在那裡我們可以遇見過去與未來的自己。
楊照更強調,所有村上春樹的小說都脫離不了以下三項核心元素:
第一、人與自由的關係。取得自由之後要如何運用自由,這不是件簡單的事,很多時候甚至是件恐怖的事。
第二、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人活在一個我們無法追究,永遠莫名其妙、模糊一團的世界裡,這個世界逼迫我們採取一種疏離的、憊懶的生存態度或生存策略。
第三、雙重、乃至多重世界的並置、拼貼,而且用這種手法來彰顯我們所存在的具體世界。
村上春樹愛設陷阱,他總是喜歡在小說中埋藏典故與伏筆,
他認為個人不應該無條件地接受自己的宿命,
他用這個方式同樣地反省了過去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的集體精神狀態。
正因人們往往將國家綱領和某場「聖戰」看成是無法抵抗的命運,
所以能毫無質疑的毀滅那麼多人的生命、繼續更大的破壞。
他對無限上綱的特定主義的恐懼與邪惡的描寫,比鈞特.葛拉斯更具震撼力。
也告訴我們,只有找回心裡永遠年少的自己,繼續反抗、繼續思考,
才能在命運面前,永不放棄對自由的追尋,彰顯人的價值與尊貴。
日本呼聲最高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全世界的閱讀焦點。
國內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導讀村上作品的專著,
進入村上世界的路徑,更是村上迷必備的攻略手冊!
全世界都在讀村上!
你們呢?心中之火不曾停息的少年們--
少年─是村上春樹一貫的形象,他的筆調有不老的生命力,
如同要做「世界上最強悍的十五歲少年」的田村卡夫卡,
始終呼喚每一個村上讀者心中那永遠的少年,反抗個人與集體的命運。
村上春樹的作品是一座森林,讀他的小說不能只看到森林裡的小徑,
還要意識到每一棵樹的存在,而必須追問:為什麼這裡有一棵樹?
這是棵什麼樣的樹?這棵樹與前一棵樹有什麼關係?
楊照指出,讀《海邊的卡夫卡》不能略過這三棵大樹:
第一、田村卡夫卡為什麼要離家出走?
第二、小說主角的名字為什麼叫做「田村卡夫卡」?
為什麼他身邊一直有一個名叫「烏鴉」的少年?「卡夫卡」是什麼?「烏鴉」又是什麼?
第三、田村卡夫卡離家出走,為什麼後來去了四國島?
為什麼有另一個世界藏在四國島的森林裡面?在那裡我們可以遇見過去與未來的自己。
楊照更強調,所有村上春樹的小說都脫離不了以下三項核心元素:
第一、人與自由的關係。取得自由之後要如何運用自由,這不是件簡單的事,很多時候甚至是件恐怖的事。
第二、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人活在一個我們無法追究,永遠莫名其妙、模糊一團的世界裡,這個世界逼迫我們採取一種疏離的、憊懶的生存態度或生存策略。
第三、雙重、乃至多重世界的並置、拼貼,而且用這種手法來彰顯我們所存在的具體世界。
村上春樹愛設陷阱,他總是喜歡在小說中埋藏典故與伏筆,
他認為個人不應該無條件地接受自己的宿命,
他用這個方式同樣地反省了過去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的集體精神狀態。
正因人們往往將國家綱領和某場「聖戰」看成是無法抵抗的命運,
所以能毫無質疑的毀滅那麼多人的生命、繼續更大的破壞。
他對無限上綱的特定主義的恐懼與邪惡的描寫,比鈞特.葛拉斯更具震撼力。
也告訴我們,只有找回心裡永遠年少的自己,繼續反抗、繼續思考,
才能在命運面前,永不放棄對自由的追尋,彰顯人的價值與尊貴。
故事效应 豆瓣
作者:
杨照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11
- 6
呛时政、拗历史、拼创意
用故事本能 重塑世界
“即使是像番茄酱那样不起眼的微物,也都有其漫长的故事,
不只是起源,还有跟人互动的细密道理。”
“故事起源于与哲学相反的假设——
如果有一匹马,刚好不会跑呢?
如果有一条鱼,刚好不想活在水里呢? 如果有一个人,刚好偏偏不会死呢?”
这是一本关于故事的故事书。
故事虚假,古怪,奇特,不常见,违背道理,却能给人真实感应,可贵的生命、消失的变化。任何东西摆进故事,就吸引不同的眼光,任何人参与故事,就有了共同的感受。
杨照相信故事蕴含启示的永恒灵光,也忧心听故事的人消失了,故事没落了,因此为世人敲响警钟。他用了五十个故事代替精密的论述,庖丁解牛拆解故事的本质,分类为“对故事的冲动”、“故事的功能”、“说故事的方法”以及“重新认识故事”四个部分,每篇文章一千字左右,用故事包裹阐述,彼此灌注,轻巧迷人。
梁文道说:“杨照就像一个在民间晃荡的吟游诗人,又像一个上古时代荒原部落的预言者,他说故事的技巧及语调却足以使听众明了那句古训:单是故事,便已包含一切。”
张大春说:“杨照以生动而全面的文本观察提醒我们:不止是知识和想象力在召唤故事;故事也在丰盈着我们的知识和想象力,这个循环不息的过程既是文学教养,也是文明内容。”
用故事本能 重塑世界
“即使是像番茄酱那样不起眼的微物,也都有其漫长的故事,
不只是起源,还有跟人互动的细密道理。”
“故事起源于与哲学相反的假设——
如果有一匹马,刚好不会跑呢?
如果有一条鱼,刚好不想活在水里呢? 如果有一个人,刚好偏偏不会死呢?”
这是一本关于故事的故事书。
故事虚假,古怪,奇特,不常见,违背道理,却能给人真实感应,可贵的生命、消失的变化。任何东西摆进故事,就吸引不同的眼光,任何人参与故事,就有了共同的感受。
杨照相信故事蕴含启示的永恒灵光,也忧心听故事的人消失了,故事没落了,因此为世人敲响警钟。他用了五十个故事代替精密的论述,庖丁解牛拆解故事的本质,分类为“对故事的冲动”、“故事的功能”、“说故事的方法”以及“重新认识故事”四个部分,每篇文章一千字左右,用故事包裹阐述,彼此灌注,轻巧迷人。
梁文道说:“杨照就像一个在民间晃荡的吟游诗人,又像一个上古时代荒原部落的预言者,他说故事的技巧及语调却足以使听众明了那句古训:单是故事,便已包含一切。”
张大春说:“杨照以生动而全面的文本观察提醒我们:不止是知识和想象力在召唤故事;故事也在丰盈着我们的知识和想象力,这个循环不息的过程既是文学教养,也是文明内容。”
蔡国强:我是这样想的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杨照
/
李维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5
一位艺术家的历史足印
一个盗火者的彷徨与执着
本书为首部全面介绍华人艺术家蔡国强生平与艺术的传记作品,除了呈现蔡国强独立但并不孤单的艺术追寻之路外,同时还原蔡国强既是人子也是人夫、人父的亲切形象,从他“信风水却不信算命”的自成一格宇宙观开始,溯忆奶奶、故乡泉州、求学时代、青春恋曲……从前种种,发现他“以万变应不变”关注瞬间灵光的当下实践观,以及他仍持续不断向未来开展的,以不可思议狂想与奇观冲撞各形各色文化符号的深沉幽默感。
蔡国强
1957年生于福建泉州,1981至1985年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1986年赴日留学,1995年移居纽约至今。
蔡国强是国际当代艺术领域中最受瞩目和最具开拓性的艺术家之一,艺术表现涉及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多个领域,尤擅以火药创作作品,对西方艺术世界产生巨大冲击力,西方媒体称之为“蔡国强旋风”。
蔡国强的艺术足迹几乎遍及所有国际大展以及著名的艺术殿堂,主要火药草图及大型装置作品也为众多顶级美术馆永久收藏。曾获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金狮奖(1999)、美国欧柏特艺术奖(2001)以及第20届福冈亚洲文化奖(2009)等,连续多年被英国权威艺术杂志ArtReview评为世界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位艺术家之一。
蔡国强曾受邀主持国内多项大型庆典的视觉及焰火设计,包括2001年上海APEC大型景观焰火表演、2008年北京奥运会视觉特效艺术演出及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焰火庆典,其中为奥运会所作的“大脚印”创意令人尤为印象深刻。
一个盗火者的彷徨与执着
本书为首部全面介绍华人艺术家蔡国强生平与艺术的传记作品,除了呈现蔡国强独立但并不孤单的艺术追寻之路外,同时还原蔡国强既是人子也是人夫、人父的亲切形象,从他“信风水却不信算命”的自成一格宇宙观开始,溯忆奶奶、故乡泉州、求学时代、青春恋曲……从前种种,发现他“以万变应不变”关注瞬间灵光的当下实践观,以及他仍持续不断向未来开展的,以不可思议狂想与奇观冲撞各形各色文化符号的深沉幽默感。
蔡国强
1957年生于福建泉州,1981至1985年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1986年赴日留学,1995年移居纽约至今。
蔡国强是国际当代艺术领域中最受瞩目和最具开拓性的艺术家之一,艺术表现涉及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多个领域,尤擅以火药创作作品,对西方艺术世界产生巨大冲击力,西方媒体称之为“蔡国强旋风”。
蔡国强的艺术足迹几乎遍及所有国际大展以及著名的艺术殿堂,主要火药草图及大型装置作品也为众多顶级美术馆永久收藏。曾获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金狮奖(1999)、美国欧柏特艺术奖(2001)以及第20届福冈亚洲文化奖(2009)等,连续多年被英国权威艺术杂志ArtReview评为世界艺术界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位艺术家之一。
蔡国强曾受邀主持国内多项大型庆典的视觉及焰火设计,包括2001年上海APEC大型景观焰火表演、2008年北京奥运会视觉特效艺术演出及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焰火庆典,其中为奥运会所作的“大脚印”创意令人尤为印象深刻。
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1 豆瓣
作者:
楊照
本事文化
2010
- 8
詩人用他的語言感嘆世界,小說家將社會寫成故事,知識分子則從變動不居、千頭萬緒的現實中提煉出觀念,並企圖用觀念改變未來。
政治就是對公共事務的判斷,台灣社會目前的最大問題是,失去了判斷的理性標準,只能用認同、用血緣、用任何可以簡單區分的標準來做判斷,甚至最簡單地,用對我自身是否有利進行判斷。但是公益,從來不是所有私利的總和,多數人沒有自己的價值觀,或是拒絕聆聽他人的意見,因此整個社會陷入衝突、不安與慌亂。
本書是現代公民必備的政治常識,提供讀者分析社會所需的理論資源,以及談論公共問題必要的思想武器。本書申論民主政治應有的常規與德行,是邁向成熟民主必經的啟蒙與洗禮,讓我們用公民的身分進入社會,以普世的價值進行思考,對每個政治議題可以做出公平合理、合乎良心的判斷,成為一個現代公民,做一個正直的人。
正直的人是──
一、有自己的基本價值與信念理念,能夠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與論述。
二、可以與他人說明自己的信念理念,也可能被他人的信念理念說服。
三、用公民觀點思考公共問題,可以做出符合公益與良心的政治判斷。
本書的五十篇文章,是五十個關鍵字,也是五十個故事,
是寫給新世代公民的政治啟蒙書,也是對民主社會最清楚的解說。
本書以作者深厚的思想史訓練為基礎,提出理解政治最重要的五十個關鍵詞,每一篇文章介紹一個關鍵詞:
每一個關鍵詞就像是一個抽屜,將繁複多樣的現實世界收納在每個抽屜中;
每一個關鍵詞也像一把工具,將價值分歧的意義世界用不同的工具一一拆解。
每一個關鍵詞更像是一片拼圖,把每一片拼圖拼合起來,就可以理解整個社會的面貌;
每一個關鍵詞還可以是一塊積木,運用這些積木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排列出對於人類未來的想像。
本書採取非線性的編排方式,可依照讀者個人的喜好與需求,決定每個篇章的閱讀順序,經由各種可能的、跳躍的閱讀順序,獲得不同的閱讀趣味。每一次的閱讀在篇章間可以有不同的連結,每一次的閱讀將產生新的意義,因此每一次的閱讀都是一種創作,每一次的閱讀能夠形成有力的論述。
政治就是對公共事務的判斷,台灣社會目前的最大問題是,失去了判斷的理性標準,只能用認同、用血緣、用任何可以簡單區分的標準來做判斷,甚至最簡單地,用對我自身是否有利進行判斷。但是公益,從來不是所有私利的總和,多數人沒有自己的價值觀,或是拒絕聆聽他人的意見,因此整個社會陷入衝突、不安與慌亂。
本書是現代公民必備的政治常識,提供讀者分析社會所需的理論資源,以及談論公共問題必要的思想武器。本書申論民主政治應有的常規與德行,是邁向成熟民主必經的啟蒙與洗禮,讓我們用公民的身分進入社會,以普世的價值進行思考,對每個政治議題可以做出公平合理、合乎良心的判斷,成為一個現代公民,做一個正直的人。
正直的人是──
一、有自己的基本價值與信念理念,能夠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與論述。
二、可以與他人說明自己的信念理念,也可能被他人的信念理念說服。
三、用公民觀點思考公共問題,可以做出符合公益與良心的政治判斷。
本書的五十篇文章,是五十個關鍵字,也是五十個故事,
是寫給新世代公民的政治啟蒙書,也是對民主社會最清楚的解說。
本書以作者深厚的思想史訓練為基礎,提出理解政治最重要的五十個關鍵詞,每一篇文章介紹一個關鍵詞:
每一個關鍵詞就像是一個抽屜,將繁複多樣的現實世界收納在每個抽屜中;
每一個關鍵詞也像一把工具,將價值分歧的意義世界用不同的工具一一拆解。
每一個關鍵詞更像是一片拼圖,把每一片拼圖拼合起來,就可以理解整個社會的面貌;
每一個關鍵詞還可以是一塊積木,運用這些積木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排列出對於人類未來的想像。
本書採取非線性的編排方式,可依照讀者個人的喜好與需求,決定每個篇章的閱讀順序,經由各種可能的、跳躍的閱讀順序,獲得不同的閱讀趣味。每一次的閱讀在篇章間可以有不同的連結,每一次的閱讀將產生新的意義,因此每一次的閱讀都是一種創作,每一次的閱讀能夠形成有力的論述。
美的覺醒 豆瓣
作者:
蔣勳
遠流
2006
「美的覺醒」演講活動
主 講 人:蔣勳老師
講 題:美的覺醒─蔣勳和你談眼、耳、鼻、舌、身
活動日期:2007年1月13日(六) 14:00-16:45
地 點:中油大樓國光會議廳(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
凡為金石堂網路書店會員免費參加!!(請至遠流博識網報名或洽遠流出版-讀者服務部TEL:23926899轉899)序
廣播是一個有趣的工作。我坐在播音室裡,一個人,聽到自己的聲音在安靜的空氣裡震盪。我很享受這樣的感覺,我很珍惜這樣孤獨的時刻。完全孤獨地與自己的相處。
聲音像潮汐,一波一波,或輕或重,或低沉或飛揚,在空氣裡蕩漾。我好像「看」得見我的聲音,是一種波浪的起伏迴旋。我「看」著我的聲音,像潮汐漲退,包圍著我自己。聲音變成一種安靜的獨白。
也許,有人認為聲音是用來與他人溝通的工具,可是在播音室裡,我覺得聲音首先是自己與自己的獨白。沒有充足的獨白,「溝通」也許只是虛假的來往。我們有太多「call in」「call out」,但是,我們缺乏與自己聲音的對話。沒有聽到自己聲音的迴盪,沒有真實的獨白,太多「call in」「call out」,人其實是最寂寞而空虛的。我聽到了自己的聲音,我「看」到了自己的聲音。
好像月光下粼粼的水的波紋,一圈一圈,緩緩在空氣中盪開。我想用線條勾繪下這舒緩的波紋,像孟克(E.Munch)在「吶喊」畫裡記錄下聲音的波浪。但是聲音的波不只是線條,聲音像一種光,在空氣裡飄飛。
聲音像一種煙,比風還輕的煙,我想用手去承接這煙的重量,一縷一縷,一絲ㄧ絲,我閉著眼睛,感覺煙從指隙間流過,如此柔軟,如此細緻。聲音可以用手去觸摸嗎?
我不經意聽到電視裡一個政客的叫囂,忽然覺得胸口被尖銳的玻璃刺傷,一陣劇痛。聲音可以是母親的手,如此溫暖寬厚;聲音也可以是最銳利的狼牙,殘酷噬咬人最柔軟的心靈。聲音或...MORE>>目錄
自序
尋索美,感覺美
說不清楚的美?
美學的來源
知識不等同感受
解脫知識的負擔
味覺之美
萌芽較早的感官世界
羊大為美?
五種味覺反應
品酒師的考驗
遠離動物的層次
聽覺之美
聽覺的感動力量
找回純粹與美
身體是最美的樂器
沉澱噪音,昇華心靈
自我節制
渴望的象徵
嗅覺之美
一種奇特的提醒
利用嗅覺做判斷
美,是一種智慧
重新儲存美好記憶
不妥協的梅花
智慧從領悟得來
視覺之美
文字語言一無是處
見證生命的存在痕跡
變成文化,形成歷史
看不見的競爭力
辨識形狀
三種造形的母型
觸覺之美
最強的渴望
沉睡的感官重新甦醒
勝過千言萬語
身心中的五感平衡
生命華美地綻放
愈分享,擁有愈多
無目的才會快樂
培養豐美的感官經驗
美:無所不在
莊子哲學
來到美的現場
每一個生命都是一朵花
真正的平等
主 講 人:蔣勳老師
講 題:美的覺醒─蔣勳和你談眼、耳、鼻、舌、身
活動日期:2007年1月13日(六) 14:00-16:45
地 點:中油大樓國光會議廳(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
凡為金石堂網路書店會員免費參加!!(請至遠流博識網報名或洽遠流出版-讀者服務部TEL:23926899轉899)序
廣播是一個有趣的工作。我坐在播音室裡,一個人,聽到自己的聲音在安靜的空氣裡震盪。我很享受這樣的感覺,我很珍惜這樣孤獨的時刻。完全孤獨地與自己的相處。
聲音像潮汐,一波一波,或輕或重,或低沉或飛揚,在空氣裡蕩漾。我好像「看」得見我的聲音,是一種波浪的起伏迴旋。我「看」著我的聲音,像潮汐漲退,包圍著我自己。聲音變成一種安靜的獨白。
也許,有人認為聲音是用來與他人溝通的工具,可是在播音室裡,我覺得聲音首先是自己與自己的獨白。沒有充足的獨白,「溝通」也許只是虛假的來往。我們有太多「call in」「call out」,但是,我們缺乏與自己聲音的對話。沒有聽到自己聲音的迴盪,沒有真實的獨白,太多「call in」「call out」,人其實是最寂寞而空虛的。我聽到了自己的聲音,我「看」到了自己的聲音。
好像月光下粼粼的水的波紋,一圈一圈,緩緩在空氣中盪開。我想用線條勾繪下這舒緩的波紋,像孟克(E.Munch)在「吶喊」畫裡記錄下聲音的波浪。但是聲音的波不只是線條,聲音像一種光,在空氣裡飄飛。
聲音像一種煙,比風還輕的煙,我想用手去承接這煙的重量,一縷一縷,一絲ㄧ絲,我閉著眼睛,感覺煙從指隙間流過,如此柔軟,如此細緻。聲音可以用手去觸摸嗎?
我不經意聽到電視裡一個政客的叫囂,忽然覺得胸口被尖銳的玻璃刺傷,一陣劇痛。聲音可以是母親的手,如此溫暖寬厚;聲音也可以是最銳利的狼牙,殘酷噬咬人最柔軟的心靈。聲音或...MORE>>目錄
自序
尋索美,感覺美
說不清楚的美?
美學的來源
知識不等同感受
解脫知識的負擔
味覺之美
萌芽較早的感官世界
羊大為美?
五種味覺反應
品酒師的考驗
遠離動物的層次
聽覺之美
聽覺的感動力量
找回純粹與美
身體是最美的樂器
沉澱噪音,昇華心靈
自我節制
渴望的象徵
嗅覺之美
一種奇特的提醒
利用嗅覺做判斷
美,是一種智慧
重新儲存美好記憶
不妥協的梅花
智慧從領悟得來
視覺之美
文字語言一無是處
見證生命的存在痕跡
變成文化,形成歷史
看不見的競爭力
辨識形狀
三種造形的母型
觸覺之美
最強的渴望
沉睡的感官重新甦醒
勝過千言萬語
身心中的五感平衡
生命華美地綻放
愈分享,擁有愈多
無目的才會快樂
培養豐美的感官經驗
美:無所不在
莊子哲學
來到美的現場
每一個生命都是一朵花
真正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