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舞动白蛇传 豆瓣
作者: 蔣勳 / 蒋勋 遠流 2004 - 10
「在好萊塢電影主掌全球通俗文化,網路無遠弗屆的時代,西方商業文化往往成為許多人全部的「精神食糧」。於是,許多孩子是從狄斯奈卡通認識花木蘭。全球化不應該是自我放棄。傳統涵括了民族的敏感和智慧。前人對生命的想像,如何豐富我們的想像,進而用當代的眼光重新詮釋古老的素材,豐富今天的文化,才是正確的課題吧。」
《白蛇傳》是民間家喻戶曉的經典,其廣泛流傳、受民眾喜愛的程度,幾乎沒有其他作品能相提並論。
經過千餘年的民間集體創作,《白蛇傳》仍然擁有旺盛的生命力,並陸續被當代的創作者加入新元素,找到新的活力。
美學大師蔣勳以他清麗獨特的筆觸,解析這個廣為人知的民間故事。《舞動〈白蛇傳〉》全書分為〈白蛇故事〉、〈白蛇典據〉和〈白蛇雲門〉三大部分,分別從散文小說、庶民趣味百科和舞蹈視三種視角切入,並佐以豐富的彩色圖片和雲門精彩劇照,讓讀者得以從感性、知性和視覺感官等不同角度,全方位徹底了解《白蛇傳》這個傳誦千古的經典。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 豆瓣
7.8 (10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三联书店 2008 - 7

跟年轻一代的学生们讲中国美术史,一直是我多年来的心愿。
在欧洲读书的时候,很羡慕西方国家整理出来的,各式各样的儿童读物和青少年读物。这些读物大多是深入浅出地,把他们民族文化的传统,用一点也不艰深的方式介绍给下一代。
这些介绍传统文化的书籍,虽然出自重要学者专家之手,却绝不故作高深,没有学究式排比资料的自我陶醉,也没有炫耀专业知识的虚荣。他们似乎非常清楚,所谓“传统”,就是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他们也了解到,传统的介绍,不只是考证复古,而是要启发现代人的生活,使现代人生活得更活泼、更圆满,而不是更窒息僵化,不是用传统压死下一代活泼的生命力。
这样一个心愿,多年来我不敢实现,是因为有着主观和客观的许多障碍。当然,最主要的,是自己始终也没有干净地摆脱“学者”的陶醉罢。下过几次笔,吊书袋子、卖弄考证、炫耀专业知识的毛病,不觉就要流露出来。我知道,我还没有资格写一本单纯教导学生们爱美之心的书。
我因此要特别感谢卓刘庆弟女士,没有她一清如水的对孩子的未来近于梦想的爱,我想,这本书我还是迟迟不敢下笔。
因为她的鼓励,我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可以摆脱学者的卖弄,如何摆脱知识专家的炫耀之心,单纯地像孩子一样,去再一次观看那中国古老的彩陶、斑驳的青铜器;看故宫博物院一片一片发黄残破的绢帛上,晋唐人的字迹和墨痕;看矗立在石壁上巨大的北魏石刻佛像的庄严;看深藏在洞窟中暗无天日,然而依旧灿烂夺目的敦煌彩绘……
这个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曾停止的对美的信仰,下一代还有福分继承吗?
我想反复叮咛,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咛,因为那永不停止的对美的信仰,才是年轻一代真正应该读的“中国美术史”啊!
这本书写作期间,为了了解年轻一代的阅读能力或思考范围,我不断以我的干女儿姚若洁做对象,作为我叙述的对象参考,她是这本书的“顾问”。
我相信,这本书尚有许多不完备之处,但是,我高兴自己在“美”和“年轻人”间找到了一种自在,使我重有了观看一切美丽事物的单纯之心。
写到最后,我只是觉得在不断把年轻人带领到“美”的面前,使你们聆听“美”的言语,使你们在“美”的面前惊讶、好奇、流连、低回,使你们在此后可能辛苦艰困,也可能丰富灿烂的一生中有所依伴,知道无论在如何的处境,不能放弃了对美的信仰。
这本书因为两个都有孩子之心的好友而完成,因此这本书也应当属于她们——卓刘庆弟及姚若洁,以及更多的青年朋友,谢谢。
—— 这是一部图录式的中国美术史。全书以扼要、生动的文字,240多幅彩图,分15个部份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民族的美术发展历程。本书没有艰深的专业词汇,也没有学究式的资料考证;完全以一般人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范围来编写,是一本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
—— 本书的编排周密、详细,文笔简洁生动,评论中肯,时有不同凡响之语,许多简明的结论闪耀着真知灼见。这是一本给人才智的、能引起大众阅读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艺术史著作。全书共分十数个章节,以朝代为主线,连接各种流派、每位画家书的重要作品,最终形成一部简洁而又有血有肉的中国艺术史。全书插图300余幅,占内页版式的一半以上,所选作品皆为中国历代名画中的精品,并全部彩印,图文交相辉映,可称得上是精彩照人。读者不妨“请读片断”一试。
——传统文化是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本着这个信念,作者摒弃学者式的考据来写这本书,与年轻一代娓娓交谈,谈中国美术的历史和方方面面,旨在培养年轻一代对美的信仰。书中主要内容有绘画的开始、象形文字、彩陶、半坡出土的彩陶、中国北方出土的彩陶、直线和曲线、线条、涂面和留白、黑陶、刻、印、拓、商周、铜器、动物画、想像力的发挥、人物画、春秋战国、帛画、写实肖像画、帛画、写实和想像的结合等。
—— 台湾学者蒋勋所著的《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是一本别具一格的学术著作。他试图用最简约的篇幅、最概括的手法和最通俗的语言,勾勒出中国美术的诞生、演变及其发展脉络。全书搜罗了大量的中国画家的经典之作,作为他的文字的补充。这部《中国美术史》虽然未必尽善尽美,但这种尝试和开拓精神是值得赞赏的。(陈诏《域外读书生活杂记》)
—— 蒋勋在台湾教授中外美术史,所著《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影响很大。他善于举重若轻地将艺术历史浅显讲出,并将艺术人物、事件和作品与政治人文社会的历史相勾连,立体地写出其内在血脉关系,同时轻轻地点缀一些鲜为人知的艺术家轶事。(宋文京《诗意的缺失》)
—— 一提到美术,更多人最先想到的是达芬奇、是梵高,而对我们自己的美术史却知之甚少,这本书正是写给所有华人青少年和他们的家庭的。让我们在长者的带领下,来到‘美’的面前,聆听‘美’的言语,在‘美’的面前惊讶、好奇、留连、低徊。作者摒弃学者式的考据来写这本书,与年轻一代娓娓交谈,谈中国美术的历史和方方面面,旨在培养年轻一代对美的信仰。(香港商报)
—— 中国美术史,并不是只有美术学院的学生才需要读。《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蒋勋著,三联书店出版,定价95元),是一本大家需要读也读得懂的美术史。本书作者就是“单纯的像孩子一样,去再一次观看那中国古老的彩陶、斑驳的青铜器;看故宫博物院一片一片发黄残破的绢帛上,晋唐人的字迹和墨痕;看矗立在石壁上巨大的北魏石刻佛像的庄严;看深藏在洞窟中暗无天日、然而依旧灿烂夺目的敦煌彩绘。” (《扬子晚报》)
蒋勋的卢浮宫 豆瓣
6.0 (5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2011 - 2
作者在巴黎求学期间,有幸“悠闲”而不是一路小跑地在卢浮宫徜徉,可以为了想到的一张画而去只看这一张画,然后在塞纳河畔坐一坐,回味刚才画里的色彩光影,他也曾在巴黎做导游,这使他知道不需要“小跑步”地参观是多么奢侈和幸福。一次他正在讲解维纳斯雕像,一位老太太问他:“这是谁的老婆!”他无法回答,从此他就想如何让这位老太太了解“美”和“美的历史”。《蒋勋的卢浮宫》就是这样一本可以帮助你在卢浮宫游览得更“悠闲”一些,可以使美术门外汉窥到美的门径。他先从卢浮宫的建筑史讲起,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波斯开始,带我们走过古希腊、古罗马,再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告诉我们应该在人类美术历史长廊的各个段落的什么地方多做一些停留、沉思、赞叹。
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1 - 1
《写给大家的西洋美术史》2003年由台湾东华书局出版,当年即问鼎台湾出版最高奖——金鼎奖,是蒋勋先生继《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之后,奉献给读者的又一力作。
2004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引进出版。2010年增补改版,补充印象派以后至20世纪部分,并定名为《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关于西方,中国曾用相对模糊的“西洋”指称欧洲,特别是西欧。近现代以来,西方文明影响越来越大,越洋跨国全球传播,成为与东方文明并峙的西方文明。
蒋勋先生以时间为纬线,以各个艺术流派的艺术家及其代表性的作品为经线,从史前数万年前到20世纪终结,从北非、西亚到地中海世界,再到整个欧美;全面囊括。
全书共18个章节。作者从一把史前的燧石手斧头开讲,围绕地中海世界这西方美术数千年历史的血脉初源,这自上古时代开始,就彼此交互影响,传承密切的文明核心区开讲。神秘的埃及、伟大的希腊、光荣的罗马,光辉的印象派,直到光怪陆离的现当代艺术。数千年艺林的往事,数百件旷世杰作,蒋勋先生一一娓娓道来。读者一卷在手,对西方艺术史,大家杰作,流派变迁,艺术形式变化,都将有非常形象直观的了解。
此次增订,更换和补充了大量图片,近300幅精美珍贵图片,给了古往今来西方美术大师流誉千古不朽之作最精美和最逼真的呈现,加上蒋勋先生的珠玉文字,文图交映,将给读者一次阅读和欣赏的美的飨宴。
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 豆瓣
作者: 楊照 本事文化 2011 - 8
這本書終於讓我讀懂了《百年孤寂》!
國內第一本解讀馬奎斯作品的專著,
給了我們重讀/初讀《百年孤寂》的理由。
《百年孤寂》是一本奇書,裡面有許多美麗卻難懂的隱喻。
閱讀賈西亞.馬奎斯,像走一座迷宮,沿途的路標和風景讓人目眩神迷,大歎滿足,卻往往不知該怎麼出去。迷宮中有許多讓你停下、轉彎,或者原地打轉的機關,都是賈西亞.馬奎斯埋下的伏筆與提示。
楊照手上拿著線頭,帶我們走進馬奎斯複雜團團圍繞的迷宮。他藉著講述南美洲內戰和政治背景、馬奎斯獨特的童年養成,福克納如何影響了他的創作,當記者時觀察到的各地荒謬民情…楊照不厭其煩,將所有繁複的線索一一收集,耙梳,引證,指出馬奎斯這部悲觀的命運之書,不僅是邦迪亞家族六代的故事,也是一則南美歷史的隱喻……
如果說《百年孤寂》是部奇書,本書便是解讀此書不可或缺的鑰匙。為《百年孤寂》提供了入口,深入耙梳了馬奎斯的養成背景,以及拉丁美洲一世紀的命運,搭建起閱讀《百年孤寂》的舞台。
◎關於賈西亞.馬奎斯的《百年孤寂》
這塊土地的命運無法改變。這群人的結局已被決定。
但有個小說家寫了這麼一部悲觀的奇書,
為我們在黑暗中開啟了一絲希望。
賈西亞.馬奎斯,一九八二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的《百年孤寂》是魔幻寫實主義的最佳代表,為二十世紀文學投下最強烈震撼的奇書。
賈西亞.馬奎斯在這部小說中,寫出了一個活人與死人並存的世界,
藉由邦迪亞家族的興衰,反映了哥倫比亞百年以來的紛擾歷史。
誠如他自己所言,他的小說並非完全虛構,一切皆有事實作為基礎,
《百年孤寂》不但是拉丁美洲歷史的縮影,表現了第三世界國家的具體處境,
他筆下所描寫的孤寂與徒勞,更深刻地觸及了我們的人生狀態。
本書特色:
● 由【誠品講堂】授課內容整理而成,由作者親自定稿,文字簡白暢達,深入淺出,句句淺顯易懂,字字言之有物。
● 摘錄賈西亞.馬奎斯《百年孤寂》原文,搭配楊照解說文字,兩者合併閱讀,一面欣賞原典之美,一面理解解說之趣。
● 附有賈西亞.馬奎斯生平年表、《百年孤寂》人物關係圖與延伸閱讀書目,是快速進入賈西亞.馬奎斯文學世界的入門導引。
背過身的瞬間 豆瓣
作者: 楊照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2009 - 4
滾滾二十世紀的煙塵,奔成一條最浮沉的歷史軌跡。面對歷史的景致,小說家無法逃躲的大問題長期壓著胸臆,而今決志透過複雜的小說追索百年台灣的荒蕪,還原生命驚心動魄的場景,展演小說家面對歷史之不可思議的豐饒視覺。
楊照此番以【百年荒蕪系列】為總目沛然寫作,計畫完成一百篇的小說巨構。寫的是台灣自一九○一年至二○○○年的故事,以年分為題,歷史時空為景,一個年分一篇小說,一百年一百個故事;單篇自成一格,總體則相互鎖鏈,集成小說家的文學世紀。
《背過身的瞬間》乃中短篇小說集,是系列一的出版。全書收錄小說家已動筆完成的七篇小說。書中透過不同個年輕的心靈,涉世未久或正逢啟蒙憂愁的年紀,與另一個背負故事的老人或是某段歷史的靈魂,相遇並憶話出每篇故事。他們有冒牌的台灣蕃人、戰爭時代的失格少年、戰後專門找人的人尋、理想年代哼著披頭四歌曲的人、政治恐怖目睹血凍漂流的人,以及追尋落日的人,和開發本能的色情片演員等。他們或掀起記憶的蓋骨,重勘自己與歷史的身世,或僅以淒傷的笑容默然回應結局;總總無非是為那些在歷史轉瞬間消滅的蹤影,那些藏起來或失蹤的某些心靈,抵抗時間的輕忽與忘卻。
這些人,那些事 豆瓣
8.6 (30 个评分) 作者: 吳念真 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0 - 10
吳念真累積多年、珍藏心底的體會與感動。
全台灣最會說故事的國民作家,暌違12年感人之作!
他寫的每個故事,都蘊藏了我們無法預知的生命能量與心靈啟發。
跟他一起回望人生種種,您將學會包容、豁達與感恩……
本書是吳念真導演經歷過人生的風風雨雨和最大低潮後,所完成的生命記事。
他用文字寫下心底最掛念的家人、日夜惦記的家鄉、一輩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灣各個角落裡最真實的感動。這些人和事,透過他真情摯意的筆,如此躍然的活在你我眼前,笑淚交織的同時,也無可取代的成為烙印在你我心底、這一個時代的美好縮影……
吳念真的真心話:
回憶是奇美的,因為有微笑的撫慰,也有淚水的滋潤。
生命裡某些當時充滿怨懟的曲折,在後來好像都成了一種能量和養分,因為若非這些曲折,好像就不會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見別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見的人與事;而這些人、那些事在經過時間的篩濾之後,幾乎都只剩下笑與淚與感動和溫暖,曾經的怨與恨與屈辱和不滿彷彿都已雲消霧散。
至於故事裡被我提及的所有人……我只能說:在人生的過程裡何其有幸與你們相遇,或輾轉知道你們的故事;記得你們、記得那些事,是因為在不知不覺中這一切都已成了生命的刻痕,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
只是……你們也還記得我嗎?
特別收錄 吳念真近年唯一小說創作<遺書>,寫下對胞弟離開人間的真情告白與不捨。
特別邀請 作家雷驤繪製插畫,看兩位大師以圖文激盪出的精采火花。
山河歲月 豆瓣
作者: 胡蘭成 遠景 2003 - 11
這是一本正經的閑書。著者胡蘭成以新鮮的筆姿寫中國文明之與世界,讀之如觀庭前的雲影水流,風吹花開。書中寫史上的天意人事,如聽擊鼓說書。寫治世禮樂,宮室衣裳器車之美,如聽兩個小孩並排坐在階沿上說話。這裡提出了專門學者們所沒有感到,感到了亦無能力提出的問題,而把來豁然地都打開了。所以此書為學者唐君毅等所深敬,亦為婦人女子和青年們所喜愛。讀之使人於人與物都有好情懷,於事聰明,做人有意思、有志氣。作者胡蘭成,1906年出生於中國浙江省嵊縣。燕京大學肄業。1974年到台灣,任文化大學教授,1981年病逝日本東京,著有今生今世、山河歲月、戰難和亦不亦...等書。
香港星島日報蕭千里曾評論此書:
山河歲月是胡蘭成的歷史觀,看他說來有趣,但是不能認真。雖云舉重可以若輕,到底不是真輕,歷史自有其沈重的份量,某些處可以四兩撥千斤,某些處卻又必須如承大賓。一概把來輕飄飄地舉過,做為個人的歷史觀或無妨,卻是不可以傳授的。
山河歲月也好,今生今世也好,都是既有優點也有缺點。中年以上的人如果在趣味上能夠體會,可以看的津津有味,不然必定大起反感,我以為如以看小說的心情看這兩本書,也許能享受若干意料之外的樂趣。
胡蘭成的文字可以欣賞,但絕不可學,因為畫虎不成反類犬。
目次:
再版自序
自序
世界文明的河源
中国与西方之始分歧
西方世界劫初成时
恒河畔金色莲花
问史于中国
汉文明的叶嫩花初
周朝的礼乐
秦汉私情之美
井田经济的翻新
历朝治乱离合
民间五月的清
平人的潇湘
清末以来
太平军起义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民国世界的王气
国民革命军北阀
抗战岁月
伐共建国
野火集 豆瓣
8.8 (75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龙应台的这把野火,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直烧到了今天,已成燎原之势。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甚至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能见到野火的影响。二十多年来,野火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共同符号。
时代的噪音 豆瓣
7.7 (31 个评分) 作者: 张铁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这本书的文字书写从二十世纪初到我们所处的二十一世纪,西方音乐人如何用音乐製造噪音,以反思时代、纪录歷史,或者追求改变社会。
这些音乐 人包括Pete Seeger, Woody Guthrie, Bob Dylan, John Lennon, The Clash, Bruce Springsteen, Patti Smith, Billy Bragg, U2。
除了深刻分析这些重要音乐人的创作理念,本书也试图刻划不同歷史阶段的社会反抗史: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与工运早期阶段、三四十年代的左翼运动、五零年代的麦卡锡主义,六零年代的反战运动、民权运动,七八零年代的经济转型和雷根的新自由主义,以及九零年代的全球化/反全球化、战爭与和平、发展与贫穷。所以这本书的读者不只是摇滚乐迷,而是一本反抗的文化史。
张铁志的《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影响了我们对摇滚与政治的认识,《时代的噪音》则以更诗意的文字与更深刻的分析,深化我们对摇滚文化、抗议行动与歷史变迁之间关係的理解,而成为华语世界最重要的摇滚书之一。
反叛的凝視 豆瓣
作者: 張鐵志 / 张铁志 印刻 2007 - 1
繼2004年頗受好評的《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張鐵志實踐當時對自己觀察全球文化基進變貌的寫作承諾,交出一張亮眼成績單:本書不但是台灣近年來少見的,反思當代西方政治和文化反抗行動的中文著作,更是親歷親睹後一本兼具抒情與知識分析的易讀散文集。或許也可以說,本書內容是在完整歷史視野架構下顯現的,關於一個個不甘隨波逐流的反叛者∕開創者們動人的故事。
本書以當代美國的政治與文化鬥爭作為關注標的,包括歷史的與當下的:從六○年代的反叛分子們現在如何持續他們的理想,到美國當前的社運與政治;涉及議題涵括政治、工會與工運、媒體、同志議題、文化藝術(電影、劇場、搖滾…),以及對全球化的挑戰。貫穿的主軸是這個時代理想主義與反叛精神的實踐,文字則希望結合熱情的溫度與犀利的分析──也呈現本書期望結合多元可能性的企圖。在精神上,本書更不是只是平面地呈現相關議題,而更期望能透過這些文字在台灣激發起更廣闊的理想主義,讓人看到:這不是個無法反叛的時代。
本書的特色為其中許多議題都是在中文世界相當早提出關注的文章,發表時引亦起許多討論。另一特色則是,作為傳統主流媒體與部落格界互動的產物,本書文章基本上出自作者近年在聯副與中時的專欄,但發表後都在作者部落格上刊出,然後經大幅擴增與改寫,新書中亦重新分輯排序,在提升全書的整體一致性同時,也深化了部落格作為嚴肅公共領域的可能性。
流浪集 豆瓣
作者: 舒国治 大塊 2006 - 10
◆ 流浪
◎當你什麼工作皆不想做,或人生每一樁事皆有極大的不情願,在這時刻,你毋寧去流浪。去千山萬水的熬時度日,耗空你的身心,粗礪你的知覺,直到你能自發的甘願的回抵原先的枯燥崗位做你身前之事。(摘自〈流浪的藝術〉)
◎人總會待在一個地方待得幾乎受不了吧。
與自己熟悉的人相處過久,或許也是一種不道德吧。(摘自〈流浪的藝術〉)
◎太多的人用太多的時光去賺取他原以為很需要卻其實用不太到的錢,以致他連流浪都覺得是奢侈的事了。(摘自〈流浪的藝術〉)
◎最不願意流浪的人,或許是最不願意放掉東西的人。
這就像你約有些朋友,而他永遠不會出來,相當可能他是那種他自己的事是世間最重要事之人。(摘自〈流浪的藝術〉)
◎須知得道高僧亦不時尋覓三兩座安靜寺廟來移換棲身。何也?方丈一室,不宜久居;住持一職,不宜久擁;脫身也,趨幽也,甚至,避禍也。(摘自〈流浪的藝術〉)
◎行李,往往是浪遊不能酣暢的最致命原因。(摘自〈流浪的藝術〉)
◆ 走路
◎走路,是人在宇宙最不受任何情境韁鎖、最得自求多福、最是踽踽尊貴的表現情狀。因能走,你就是天王老子。古時行者訪道;我人能走路流浪,亦不遠矣。(摘自〈流浪的藝術〉)
◎要平常心的對待身體各部位。譬似屁股,哪兒都能安置;沙發可以,岩石上也可以,石階、樹根、草坡、公園鐵凳皆可以。(摘自〈流浪的藝術〉)
◆ 喝茶
◎有時旅行的停歇時機或地點,竟常是因為茶。未必為其美味,乃為其解渴。然而可樂、果汁、礦泉水等亦解渴,何以只特言茶?
這便說到重點。此為茶在某一種微妙感情(家國、歷史、情思、薰陶、年齒………)上最不能教人抵擋之力也。(摘自〈隨遇而飲〉)
◎每日起床,急急忙忙一泡尿。接著如何?便是泡上一杯茶,喝將起來。此外究竟幹得啥事,則不甚記憶。有時想想,人的一生,便在這一泡尿與一杯茶之間度過了。(摘自〈行萬里路,飲無盡茶〉)
◎便因喝茶,判出了一個城市是否宜於人之移動、觀賞、停留。台北市,猶差那麼一點。五十年前的台北,水田廣佈,村意猶濃,光頭長鬚老人與裹小腳老婦猶多,那種時節,樹下稍坐,若有野茶亭,所謂「四方來客、坐片刻無分你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自東西」者,倒是頗適合的。(摘自〈行萬里路,飲無盡茶〉)
◎這十年茶喝得多了。比在這之前的三、四十年多得多了。
倒不是這十年懂得品茶,實是比較懂得口渴。(摘自〈隨遇而飲〉)
◆ 睡覺
◎睡覺,使眾生終究平等。又睡覺,使眾生在那段時辰終究要平放。噫,這是何奇妙的一樁過程,才見他起高樓,才見他樓塌了,而這一刻,也皆得倒下睡覺。(摘自〈又說睡覺〉)
◎倘若睡得著、睡得暢適舒意神遊太虛、又其實無啥人生屁事,我真樂意一輩子說睡就睡。就像有些少年十八、九歲迷彈吉他,竟是全天候的彈,無止無休,亦是無法無天,蹲馬桶時也抱著它彈。吃飯也忘了,真被叫上飯桌,吃了兩口,放下筷子,取起吉他又繼續撥弄。最後弄到大人已被煩至不堪,幾說出「再彈,我把吉他砸爛!」(摘自〈又說睡覺〉)
◎某些遺世孤立的太古村莊,小孩睡得極多極靜,他們的臉格外平靜,是我們都市倉卒之民難以想像之境景。豈不聞古人詩句「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摘自〈睡〉)
◎曾經想過在小說中可用這樣一句子:「睡一個長覺,睡到錶都停了。」(摘自〈睡覺〉)
◎即使是大人,若能讓自己哭,當是睡眠最好的良藥。但如何能哭呢?最好是看感人的電影。(摘自〈睡覺〉)
◎便因熟睡,許多要緊事竟給睡過了頭,耽誤了。然世上又有哪一件事是真那麼要緊呢?(摘自〈睡覺〉)
◎一個十多歲的初中孩子坐在台灣夏日午後的教室裏,室外是懶懶的炎陽與偶有的不甚甘願拂來的南風,室內是老師的喃喃課語,此一刻也,倘他不會昏昏欲睡,那麼他不是個健康簡單的小孩。(摘自〈睡覺〉)
優雅的浪遊
逢甲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張瑞芬
2000年以《理想的下午——關於旅行,也關於晃蕩》驚豔文壇的舒國治,終於在2006年早春,推出讀者引頸企盼的第二本散文集《門外漢的京都》。舒國治的魅力,其實不在題材,而在簡靜的文字與悠閒的意趣。他的旅遊文學屬性,原由1997、1998散文連獲長榮、華航旅行文學獎而來,然而揆諸他《理想的下午》揭櫫的「晃蕩」哲學——「泛看泛聽,淺淺而嚐,漫漫而走」,其實筆下純然是一派安住家居,生活者的氣息,遠非天地遊人的倥傯匆忙。你看他在千年古都尋覓兒時門巷,屋舍寂寂,竹扉半掩,看似舊時台灣鄉下;午夜旅館看黑白老片,猶如60年代台北氛圍重現;夜色中看長牆上孤懸一輪明月,彷彿幼時日本劍道片中場景。簡單來說,《門外漢的京都》猶如家鄉和異地的底片疊合,在他鄉找到了和家相同的質素。場景是京都,可舒國治內心還是那個《台灣重遊》中,趿著拖鞋上夜市擺鹽酥雞攤子的中年歐日桑,很清楚自己是個外人,一點也沒有要融入當地文化的焦灼,反倒有著遠觀的趣味。
這樣的意識,看似遊旅四方,其實台灣在地性格濃厚。世新編導出身,曾經在八年間浪遊美國十數州的舒國治,他的旅遊好比導演到處勘景,聽聲辨位看感覺,屋瓦牆影落日天光都比旅遊指南上的景點重要得多。你瞧他喜孜孜告訴你「京都根本是一座電影的大場景,它一直搬演著『古代』這部電影」;金閣寺別管他的人潮和什麼三島由紀夫了,「只凝視他精緻之極的松、石、島與水上的亭閣」即可。古城三百八十寺,管他收不收門票都只宜張望一下,匆匆經過。某某名剎,簡直的「全寺不值一晒」。明明是玩家也是吃家,他的「門外漢」哲學因此頗有弔詭意趣。放下理性和資訊的焦慮(他甚且不懂日文哩),純任感覺,個人自便,聽不聽也由你。旅館裡的懷石料理繁複精美,吃一口讚一聲,不唯價昂,且工程浩大,實非「尋常像我這樣的阿貓阿狗客人」所能消受;公園旁野餐,川上鶴飛魚游,蘋果熱茶之餘,「倘有幾片cheese,再有一小瓶紅酒,我真他們的想再呆上個把鐘頭」。就像在台北享用高級握壽司後,還非得去啖一碗汕頭牛肉麵,濃重噴香,方足饜飽。住在京都無名小旅店,很像投宿親戚家,「店家的貓在你腳邊看著你換鞋,耳中傳來掌櫃孫女的鋼琴聲」,別有一番情趣。有些人的文字令人欽羨,但也只是欽羨而已,舒國治的文字讓人喜歡,讀者打心裡覺得和他是同類。
舒國治《門外漢的京都》,其實是從《理想的下午》〈城市的氣氛〉一文衍生出來的,無心插柳,展開了一幅淡煙疏雨,留白處處的卷軸。京都古城的旅店長牆、名川美寺,甚至閭巷間的柿果低垂,松枝斜倚,在他筆下無不風情獨具,歷歷如繪。他捨棄厚重綿密的敘述,不貪巨幅,奉行的是「少就是多」、「小即是美」的美學。文字是文言白話的混搭風,雅俗相生,老神在在。〈倘若老來,在京都〉和《理想的下午》中的〈十全老人〉的文言氣,簡直是晚明小品《幽夢影》、《醉古堂劍掃》一路。能讓作家柯裕棻讚譽「內力深厚」、「爐火純青」,可不是太容易的事。楊牧多年前評舒國治得獎小說〈村人遇難記〉就道破天機,說他的文字「聲東擊西」,「看似淡漠鬆弛,實則充滿藝術張力」。《門外漢的京都》中言京都老舊旅店,甬道登樓可聽木頭軋吱聲,進進出出,穿穿脫脫,「此種住店,又豈是住西洋式大飯店銅牆鐵壁甬道陰森與要洗澡只走兩步在自己房內快速沖滌便即刻完成等過度便捷似飄忽無痕啥也沒留心上所能比擬」。這種辨識度極高,誰也學不來仿不像的風格又是啥人可以比擬?
讀《門外漢的京都》,宜把前些時馬可孛羅出版的壽岳章子《千年繁華》、《喜樂京都》翻出重看,一個以千年古風抵拒現代文明的城市,專出那些百年掃帚店、草鞋店、第16代剪刀舖、做榻榻米的頑固老爹。庭園小石步道步步為營,藏青色浴衣有著壓抑之美。和果子店名「嵯峨野之月」、「葛之初花」,女人低首穿著木屐,撐著小雨傘走過長巷。懷念兒時舊事的壽岳章子,和步行晃蕩的外來者舒國治,共築了牆裡牆外的人生。美國小說家愛德蒙.懷特(Edmund White),在《巴黎晃遊者》中說:「晃遊者的定義就是閒暇極多的人」。班雅明更說:晃遊者尋找的是經驗而非知識。浪遊達人的龜毛藝術,豈僅優雅而已。摩挲著《門外漢的京都》一書封面,彷彿聞得到杉木的冷香與質感,如果書本也有氣場,這臥遊便無疑是一場芳美的森淋浴,使人通體適暢。
舒國治的晃蕩,是城市裡恍惚的慢板,優雅的浪遊。從容緩步,以自身經驗為中心,六經皆我(的經驗的)註腳。有著收入《七○年代懺情錄》的〈台北遊藝〉為基底,舒國治的「台北城居」系列,無疑是讀者心中下一個值得期待的人生目標,那絕對是和朱天心各顯神通的另一種漫遊台北的方式。
(原載於《文訊》2006年4月)
文字的故事 豆瓣
7.2 (13 个评分) 作者: 唐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这本书的缘起,是作者读《说文解字》未能过瘾,转而到甲骨文中寻找中国文字原貌,谁想因爱成痴,于是有了这个由文字和故事构成的美丽世界——这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么?也许我们在里面待得太久,已经感官麻木了。而唐诺,一个游手好闲的漫游者,随手拾起散落在历史途中的文字碎片,抹去上面的灰尘,拨弄它们发出“叮当”的脆响……于是记忆部分复活,古老的灵魂被召回那么一点点,历史和当下碰出火花。我们有幸跟随作者进入一座座歧路花园,希望找回与文字曾经亲近的感情,以支撑我们脆弱的智慧……
唐诺的文字学
文字可以只是绳子,不告取走或丢弃都不是什么大事,大事是绳子另一端拴着的那头大牛——需要保护的当然不是文字,而是保护我们不变笨,不会一代一代地白痴化下去。
2011年9月18日 想读 我覺得講有關 漢字 的書都應該使用繁體
台灣 唐諾 漢字
世間的名字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唐諾 INK印刻出版公司 2011 - 1
這一次,不談書,不寫導讀,還原為散文家唐諾自身。
近取諸身:哥哥、同學與編輯;
遠取諸物:富翁、網球手與拉麵師傅。
深度就在表面,名字即是實相。
是最具企圖,也最深情的一次命名。
這一次,將以下身分打碎和泥重塑:編輯、球評、推理小說導讀、業餘古文字愛好者、專業讀書人、博學雜食者、小說家的教練、大導演的諍友……,還原為書寫者唐諾自身,專注如刺蝟,通達似狐狸,言志兼抒情,雄辯亦溫柔。在台灣,很久沒有看見這種「強悍而美麗」的大散文,旁徵博引卻不枯燥乏味,冷眼嘲諷底下有著一副熱心腸,時而深沉曲繞,不厭其煩再三辯證;時而直抒胸臆,用起大白話,字字句句鑿進你心坎底。
這一次,不談書,不特地談一本書;不評論作家,不為他人作嫁;不依傍一種主義,不主張一樣學說;主角不是班雅明、不是卡爾維諾、不是朱天文,也不是波赫士(雖則總如暗夜中忽明忽滅地螢火蟲縈繞不去),眾神退散,撥雲見日,走來的是這樣一個謙卑之人:「是為了看懂,多看懂一些,而不是成為。」──〈棋士〉。
這一次,是唐諾最無邊界、無框限的一次書寫。雕刻時光,近取諸身:如〈哥哥〉、〈同學與家人〉、〈少尉〉、〈編輯〉、〈小說家〉。
「我們這些可能是最後一個世代還擁有成排兄弟姊妹的人,不會不知道如今所謂的兄弟姊妹大致是怎麼回事,比水濃比水密度高的東西遍地都是,大家就別裝了吧,通常幸福無間的時日不會長過童年,如同梅特靈克的青鳥般是某種無法存活於現實天光和人生真相的東西。隨著各自童年結束,接下來便是一晃幾十年逐步淡漠稀薄下去、行禮如儀但毋甯只是義務的拖行歲月,最終正式斷裂於父母親的衰老死去,彷彿父母是水落石出之後僅剩的聯繫,這共有的源頭一旦消失了,我們也就回復成無關係的人,並偷偷在心裡鬆了口氣。」──〈哥哥〉
「書籍這麼個寒傖的行業,會在其末端呈現著如此繁花盛開的驚人模樣,我想不出來有其他任何一個領域,能如此深如此廣同時如此多樣如此精密──人類的思維,包括每一種想法,每一個念頭,每一次夢境,管它多細瑣、多奇怪、多私密、多不合時宜,乃至於多幽黯恐怖邪惡,你在世界其他任一個領域任一個角落就算不危險,也無不撞得鼻青眼腫,便只有在書籍這個世界中,每一種你都有機會找到實踐的可能,有機會碰到某一個還肯一試,並負責編好它、送它到讀者面前的傻編輯;也就是說,除了你自己容量有限又時時遭受遺忘威脅的記憶力之外,如果說這個世界還有一處可容身可收存可展示的地方,並鄭重相待,那必定是書籍了。」──〈編輯〉
觸類旁通,遠取諸物:如〈富翁〉、〈醫生〉、〈主播〉、〈神〉。
「我想人長得太好看,在人人稱羨同時必定是很辛苦的,是上天一個不懷好意的祝福,特別是在如今這個鋪天蓋地獵殺俊男美女的時代。如今,美麗已不只是要件了(你會唱歌而且你必須美麗,你會鑑識凶器上的微量DNA而且你必須美麗云云),美麗還單獨成立不必再配備其他任何能力,也就是說,你什麼都不必做不必會,你就每天廿四小時在那裡美麗就行了。這其實就是今天台灣所謂『名模』的真正定義,她們不是歌手、不是演員、甚至不用走伸展台(台灣沒什麼時裝工業可言),她們就只是自身的存在而已,存在即真理──很抱歉,這讓我又忍不住想到錢鍾書,《圍城》,寫方鴻漸從歐陸回國的船上,長日漫漫窮極無聊,他們為那名成天穿著泳裝賣弄風情的可敬女士取了個綽號就叫『真理』,因為『真理是赤裸裸的』,但仔細想想這不太對,決定改稱呼她『局部的真理』。」──〈主播〉
「看守生死的界線,不等於就是人生命和死亡的詮釋者指導者,一如哨兵不自動等於哲學家,這樣的誤會對雙方大家都不好。醫學,最終是一門專業手藝;醫生,是修護者而不是建造者。不要惑於語言的暗示性,修護工作不見得比創造工作不高貴,事實上,它更綿密更時時發生,要談公益性,它也更能實質幫到更多急切的人更富光輝,因此,更需要專注不是嗎?就像葛林筆下那位讓他都折服的麻瘋病醫生柯林。」──〈醫生〉
多識草木蟲魚鳥獸之名,彷彿各行各業,百工技藝之浮世繪,如:〈拉麵師傅〉、〈棋士〉、〈書家〉、〈網球手與吟遊詩人〉
「甚久以來,我一直無法妥善解釋自己一個童稚味十足的心理,因為羽生而學將棋,因為吳清源而下圍棋,因為費德勒而看網球,因為愛因斯坦而讀物理學,因為波赫士而讀詩,還有賈西亞.馬奎茲(或直接就是《一百年的孤寂》)之於小說,李維-史陀之於神話學云云,我總是因為目睹著某個神奇的人、神奇的事物從而進入某一領域展開學習。」──〈棋士〉
「六百到一千二的價格限定,進一步蒸發掉夢的胡思亂想多餘成分,濃縮出夢樸素、辛勤、真實不欺、因拉麵而拉麵這部分;驅走了表演者,留下了拉麵師傅──我們看哈利.溫斯頓的珠寶店,皇宮一樣門口站著警衛,店裡四時清涼無汗如佛家的不思議之國,店員永遠比顧客多,也通常比顧客優雅美麗,夢在此地有無盡寬敞舒服的空間可伸展可徘徊;但一家做得下去的拉麵店需要川流不息的顧客,爐子煉獄之火般永不熄滅,甩麵水讓兩腳站立之地永遠濕漉漉的,接近我們所說的水深火熱,各等各色的人壅塞大聲講話還在門外排隊,工作跟打仗一樣,不,跟打仗不一樣,士兵要戰火完全停歇才清理戰場並把大部分工作留給大自然自己分解,拉麵店是一邊打一邊得搶時間收拾滿桌油膩狼藉的盤碗,夢在此地匆忙、費力、狹窄而且揮汗如雨。」──〈拉麵師傅〉
馬奎斯說:「這個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指頭去指。」
書寫者唐諾,用其堅定不懈的筆,一一為我們指出「世間的名字」,深度就在表面,名字即是實相,是最具企圖,也最深情的一次「命名」。
掌中地图 豆瓣
作者: 陈芳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7
《掌中地图》是陈芳明的一部散文作品集,陈芳明是当代台湾文学和史学研究学者,著有《含忧草》《镜子和影子》《诗和现实》《危楼夜读》《风中芦苇》《梦的终点》《典范的追求》等作品。近作《昨夜雪深几许》获台湾2008年开卷好书奖。现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
若将人生比喻为手掌,那你走过的痕迹,就是烙印在掌中的掌纹。在这一册书中,每篇散文都像一条掌纹,描绘了作者陈芳明的人生转折。动人的文字背后,迷离的记忆仍旧鲜明,让读者彷佛进入陈芳明爱、欲、生、死的记忆时空中。
讀者時代 豆瓣
作者: 唐諾 時報文化
唐諾去年出版《文字的故事》贏得各界近年來罕見的一致好評,囊括三大好書獎,展現其深厚的閱讀根柢,表面上隨筆式的東拉西扯,內在隱含了唐諾對閱讀此一文明肌理的熟稔,令人佩服。這些年唐諾以「專業的讀書人」自居,有別於學院教授汲汲學術流行的身姿,也不同於文學創作者求難求變的創作欲,一篇篇導讀讓內行讀者叫好,字裡行間更有滋味無窮的個人閱讀體驗,為大師如林的書海提供「見林更見樹」的細緻。
這本《讀者時代》正是專業讀者唐諾作為一名閱讀獵人所繳交的獵物清單:馬奎斯、卡爾維諾、格雷安•葛林、海明威、阿城,與福克納等12位名家,唐諾解讀這些偉大的說故事者,也解讀閱讀這件事,可說是普通讀者經典閱讀前必備的第一本書。
文字的故事 豆瓣
作者: 唐诺 聯合文學出版社 2010 - 6
領會漢字真善美首選讀本
唐諾古今縱橫的文人銳筆
+2010王午手刻版畫書衣精裝
這不是一本文字學者寫給中文專門科系的文字教科書。
這是一本由古文字的「業餘」愛好者,同時也是博學強記的雜食者,寫給每一個讀方塊字、寫方塊字,卻日用而不察的中文使用者,一本華麗的文字故事書。
別被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專業」術語嚇壞了。
在文字學這本大書裡,他找來的黃金陣容有:
馬奎斯、波赫士、卡爾維諾、班雅明、阿城、朱天文……
「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必須伸手指頭去指。」
──未嘗不能是一種,《說文解字》的魔幻變奏、南美版本。
他帶你晃蕩於甲骨文字大街上,尋找遊手好閒的抒情詩人。
他帶你重新認識文字五感:
「虹」是一條七色雙頭龍,渴了正低頭吸著水。
「秋」是火燒禾葉,島嶼上最秋天的懷舊味道。
他是文字的鍊金術師,點石成金,將平面的豐富成立體。
他是文字的招魂巫者,上窮碧落下黃泉,將除魅的,再喚回曾有的靈光。
書衣展開,就是限量收藏《文字的故事》海報!
昨日書 豆瓣
作者: 馬世芳 新經典文化 2010 - 11
不要輕易打開這本書──
樂音響起,時光倒流
記憶將瞬時洶湧,世界還是世界,我們卻不再是我們……
四年前,詹宏志曾專文推薦馬世芳第一本書《地下鄉愁藍調》,他說馬世芳彷彿是一個老靈魂裝錯了青春的身體。他寫音樂,會讓你忍不住找出那些歌,一遍遍重聽;他寫往事,會帶你幡然重返曾經沸熱的年少青春。他的廣播,兩岸樂迷逐集錄製珍藏,甚至盜版私賣;他的文字,總在我們記憶深處,湧動著時代的潮聲。他為音樂找到深情的語言,沒有馬世芳,台灣的音樂語言將多麼失色,多麼失溫。2010年,即將四十歲的馬世芳獻給等待已久的讀者第二本書《昨日書》,這位台灣六年級跨音樂、廣播、文字創作等文化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第二本散文輯中收錄他從2002年以來的文字四十餘篇,並配置三十餘幀珍藏的流行音樂相關物件照,寫音樂、寫回憶、寫個人生命與時代的交響。
特別說明:本書裝禎設計
本書特別邀請台灣得獎設計師聶永真裝禎設計,聶永真引用樂迷發燒友私藏未公開發行的錄音演唱版本BOOTLEG靴子腿概念,設計出獨有風味的音樂書感,首先以馬世芳收藏、並手寫歌詞注釋的迪倫英文歌詞,印在地下流通報刊質感的書衣上;再將英文書名My Back Pages( Bob Dylan名曲)設計成圖版印章,由作者手工印上,並加上流水號鋼印,限量出版。書腰上的昨日書字體則有鉛字體風格,並以燙霧黑呈現,呼應書衣,一體成形。因手工流程再版困難,此版本僅首刷才有,限量發行出版,也吻合靴子腿的地下音樂出版風格。
遥远的乡愁 豆瓣
7.9 (14 个评分) 作者: 重返61号公路 新星出版社 2007 - 9
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开启年轻人的原创精神,影响几代音乐人,成就了华语流行音乐史上最重要的篇章。
自1975年以杨弦、韩正皓、吴楚楚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民歌”,1976年以李双泽、胡德夫、杨祖珺为代表的“淡江——《夏潮》”,1977年以李建复、苏来、梁弘志、蔡琴、叶佳修、齐豫等为代表的“校园歌曲”始,台湾现代民歌运动历经了三十多年的梦想与转折……
这本书回顾了华语流行音乐发展史中最重要的一段历史,记录台湾三代音乐人的音乐理想与往事变迁。这是一代人对台湾音乐的礼赞,也是对过往青春岁月的纪念。
遣悲懷 豆瓣
作者: 駱以軍 麥田出版公司 2001 - 11
本書是駱以軍的小說集。作者以和已故作家邱妙津的對談為基調,從他身邊或社會發生的小故事,引發他內心的共鳴與感觸而成的小說。
駱以軍以這部小說向死去的邱妙津致意,以一個個片段的故事召喚逝者的亡靈。
這是駱以軍截至目前為止最好的作品,他將這些年來對死亡、性與愛的辯證,以華麗、淫猥與笑暴的文字銘記。訕笑、苦笑、不明就裡的笑,將死亡弄成一齣齣的鬧劇,回應生命中的悲傷。
時間可能是眷顧著那被帶走的人,如邱妙津;
讓他們從此遠離人世間更殘酷的褻瀆,如駱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