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語言之鑰 豆瓣
作者: 南方朔 大田
南方朔每次出版新書就獲得中國時報開卷、聯合報讀書人好書推薦。在大田所出版的語言系列是南方朔針對語言研究的成果展現,內容豐富而博學精深,是人類思想與想像力結合的精闢之書。《語言之鑰》是這個系列的最後一本書,所謂「鑰」即是通往智慧大門的開端,集合所有語言的大成,是絕對不容錯過的語言寶典。
當全世界都在玩「說謊語言學」,當文字已經標籤化,愛等於恨、勇敢等於懦弱、真理也將變成謊言,語言的意義一天一天的失去……
但南方朔多年來沉醉的語言研究,在語言被歪曲的烽火之地,《語言之鑰》依然對我們生命的居所發出璀璨明亮光芒,讓我們得以在本書中找到閉鎖心靈的入口。
作者簡介
南方朔--永遠的語言守門員本名王杏慶,一九四六年生,台大森林系、森林研究所畢業,文化大學實業計劃研究所博士結業。曾任中國時報記者、專欄組主任、副總編輯、主筆等職,目前為新新聞總主筆。大田出版《語言是我們的居所》、《語言是我們的星圖》、《語言是我們的海洋》、《在語言的天空下》、《世紀末抒情》、《有光的所在》、《給自己一首詩》、《語言書是我們的希望》等豐富著作。
他大部分的時間都拿來讀書,經史子集包羅萬象,建議每個人的床頭書都應該擺上一本《漢賦》,為了寫作他典藏許多冷癖豐富的書籍,其中還包括一本愛爾蘭語字典。
他極少曝光媒體,卻堪稱文化上的「台灣奇蹟」,年輕時毅然脫離體制、催發民間力量,擔任黨外雜誌總主筆,並策劃參與街頭運動;現在他掌握社會脈動,關心年輕族群,論述鏗鏘有力,是文化政治上重量級的大師。
亞細亞的孤兒 豆瓣 Goodreads
アジアの孤児
8.0 (10 个评分) 作者: 吳濁流 遠景 1993 - 9
《亞細亞的孤兒》這本長篇小說,被公認為台灣文學的代表作。它使我們重新對這個島嶼上所發生的人類紀錄,再做了一次檢討。
吳濁流運用純樸生動的筆法,以小說體裁描述台灣日據時期一段辛酸的史實,寫出他在「祖國」來臨之後,思想上和精神上的變化。村上知行曾評論這本書說:「《亞細亞的孤兒》是在日本據台時期,生於台灣、長於斯土的台灣人所描寫的紀錄性濃厚的創作。世界上沒有所謂台灣人,假如有的話,那是住在深山裏的番社的人吧。普通被稱為台灣人的,實在完完全全是中國人。……事實雖如此,可是當時,不但日本人,連中國方面也稱他們為台灣人,而加以歧視。這篇是在此時此地的台灣青年所述的自傳式小說……。」
讀完這本書,使人對於統治者的猙獰面目,以及處於殖民地人民的痛苦情形,獲得更深切地了解。
城邦暴力团(上) 豆瓣
8.3 (75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1
隐居台湾的漕帮帮主万砚方因介入周鸿庆事件触怒“老头子”被杀身死,少年张大春误打误撞揭破隐藏谜团惹来杀身之祸,奇人异士出手相助又激起更多隐匿的真相……地下社会与特务统治如何勾连成一体?蓝衣社、武功秘笈与神秘失踪的佛头缘何联系纠缠在一处?淞沪抗战、桐油借款、黄金运台究竟有何 不为人知的隐情?且看张大春将中国小说叙事技巧与稗官野史传统巧妙结合,一步步揭开近百年来中华民族风雨史背后的秘辛,书写出“江湖即现实”的新武侠高峰。一部小说竟比现实更接近真实!
《城邦暴力团》豆瓣官方网站:http://site.douban.com/110103/
城邦暴力團(上下)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時報文化 2009 - 2
《城邦暴力團》是武俠小說,一部傳奇又真實、一部奇門盾甲又兼說1949以來台灣近代一塊小歷史的、一部解個人身世之謎也解時代亂局之謎的好看小說。
表面看,這故事從頭到尾就是一個「逃亡」的故事。主角孫小六,一個有功夫的人,不斷逃亡的故事。在他逃亡期間,他一連遇到了七個老人。這七個老人就慢慢揭露了孫小六的身世。
孫小六這個人,是一個片斷歷史裡的時代人縮影。他雖然不斷透過特殊才能的學習和擁有來獲得生命力,可是這些都沒有用。時空的錯置與時代的乖離,讓他只有不斷地逃亡。
《城邦暴力團》也可以看成一部中國近代史。它包括了三組歷史:一是從漕幫老大萬硯方死後,他和他的朋友留下七部著作,拼湊起清代民間傳說中的江湖會黨的內部爭鬥史;二是從1937年二老(「老頭子」和「老爺子」)會面,漕幫八千子弟參加抗戰開始,一直到萬硯方流落臺灣,因暗中阻止「反攻大陸」計劃而被狙殺的風雨民國史;三是敘事人張大春為追尋歷史線索而搜集材料並逃亡的冒險史。
(上冊)
楔子 007
1 看不見的城市 019
2 竹林七閑 022
3 定案 051
4 送行之人 053
5石中書 068
6 我是怎麼知道的 073
7 老大哥的道具 080
8 潛龍勿用穴蛇飛 096
9 食亨一脈 136
10 殺出陣 141
11 天醫星來也 156
12 崩即崩耳 165
13 最是倉皇辭廟日 181
14 另一種生活 197
15 一闋艷詞 213
16 捲入 226
17 解謎 232
18 遇見百分之百的紅蓮 237
19 鐵頭崑崙 242
20 大歷史的角落 269
21 法輪功 273
22 入社 284
23 越活越回去 299
24 記得當時年紀小 311
25 最想念的人 328
26 第三本書 347
27 拼圖板上的一些問號 355
28 大迷藏 364
29 嫚兒的奇遇 373
30 聆聽之資格 397
31 啟蒙的夜 411
(下冊)
32 逃亡 005
33 學術問題 016
34 一個朋友和一個朋友 027
35 面具爺爺及其他 032
36 特務天下 052
37 背後的背後 077
38 飄花令主的秘密 097
39 名字 119
40 風雲渡海 142
41 回到寂寞的書房裡 188
42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210
43 小說的誕生 226
44 飛蛾撲火 234
45 殘稿 248
46 理想的讀者 314
47 我應該如此述說 323
城邦暴力团(下) 豆瓣
8.8 (51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1
隐居台湾的漕帮帮主万砚方因介入周鸿庆事件触怒“老头子”被杀身死,少年张大春误打误撞揭破隐藏谜团惹来杀身之祸,奇人异士出手相助又激起更多隐匿的真相……地下社会与特务统治如何勾连成一体?蓝衣社、武功秘笈与神秘失踪的佛头缘何联系纠缠在一处?淞沪抗战、桐油借款、黄金运台究竟有何 不为人知的隐情?且看张大春将中国小说叙事技巧与稗官野史传统巧妙结合,一步步揭开近百年来中华民族风雨史背后的秘辛,书写出“江湖即现实”的新武侠高峰。一部小说竟比现实更接近真实!
《城邦暴力团》豆瓣官方网站:http://site.douban.com/110103/
我開始輕視語言 豆瓣
作者: 張家瑜 台灣明名文化 2010
【關於作者】
張家瑜,她希望自己非常之溫柔和善,但骨子裡卻有股反對勢力。
她旅行喝咖啡聽小島上的流言,她讀書觀影看人,她旁觀死亡卻無法平靜。
她自覺是廢人,盛世裡袖手旁觀無濟於世。但靈魂中藏著革命分子,隨時等候召喚。
她習於沈默,數日無語。她看似平凡,卻無法不發出激昂的呼喊。
【編輯手札】
最後一個句點後,你從此變成不一樣的人。
特別的散文集子,特別的作家。
我開始輕視語言,不只是一種立場和態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張家瑜人如其文,慣常沉默,讓輕飄飄的語言沉澱,時間催熟,釀成文字。
她的文字是捻熄你腦海中聲音的按鍵,你讀著讀者,天地只剩下自己。
最後一個句點後,你從此變成不一樣的人。
你可能聽不到她說話,但閱讀她的文字,是一場革命。不流血,且充滿音樂和雪茄味。
【名家推薦】
當她寫到香港,她的參考點是台北;當她寫到台北,她的對照點則是香港;而當她看這兩座城市時,她又想起她從小生長的花蓮鄉下以及居住過的美國城鎮;但,不論時間與地理的座標如何游動,去了哪邊旅行或居住或生活,說到底,她,以及我,身世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台籍女文青。─ 胡晴舫
是一介上班族會樂於地鐵上托書在看的輕盈讀物,也是某一特定時空的特定群體的鄉愁密錄。在情感上它是陳達的思想起,也是瓊拜雅的歌,既是克制又是熱情的,是知性亦是個性的。─ 鍾曉陽
她寫行旅、愛情、故鄉、文字書寫,之於她,都是這般淡、這般用力。
是的,這般用力、這般淡。淡,是所有經歷過了的都好好的安置了它們的位置;這般用力,是要記憶、要保留、或是要丟掉。─ 陳蕙慧 編者的話
台北小吃札记 豆瓣
7.3 (22 个评分) 作者: 舒国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编辑推荐
1.台北奇人、著名作家舒国治的首部谈吃作品,用味觉书写台湾的经典之书——“终身的晃游者”、 台北“小吃教主”、“生活趣味的杂项作家”、“旅行文学的作家”、台北的“地下市”、“文艺圈最佳导游”带你吃遍台北——想吃,来台北就对了:“台北是人情最温热,最喜被照拂也最喜照拂别人的体贴之城。”
2.风靡十载,畅销两岸,写尽数十年台湾饮食文化——二十年前以短篇小说《村人遇难记》在台湾文学横空出世后,舒国治凭借《理想的下午》《流浪集》《门外汉的京都》等一系列作品奠定了自己“文坛浪子”的地位。“我一直想写一些解决生活问题的文章”——养生也好、住房也好、追求快乐也好,当然还有最基本的吃饭。
3.舌尖上的台北,“吃的乡愁”,人手一册宝岛美食地图——“如果到了台北,我该吃什么、怎么吃?”全书囊括从台北到台南六十七个人迹罕至的美食秘境:从声名远播的清粥小菜、大肠面线到犄角旮旯里的西点面包房和蔬果榨汁摊……城市工业化的大背景下,没人知道这些街头小吃会在哪一天突然消失——“倘他们累了老了不做了,我又要到何处觅食呢?”
4.通过食物认识一个城市,这不止是一本小吃指南——食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入口,小吃的佳美,透露出这座城的性格,跟着舒国治追寻跟吃有关的记忆、乡愁,是一本“有味道”、“有故事”的台北城市指南。
◎内容简介
若一个年轻人,不想再忍受办公室同僚之难以公事,决心每天烘三百个葱花面包;
再如主妇每日中午将精心调制的五十个便当拿到公园卖,半小时卖完回家,
这皆是我所谓“理想的行业”,更别说对社会之贡献了。
本书为作者在《商业周刊》所发表专栏作品的集结,包括六十七篇有关宝岛隐秘食肆的小散文,凝聚了“台湾文艺界最独具慧眼食客”舒国治数十年来在台湾各地觅食的心得体会。该书自2007年面世来已经成了台湾旅行和了解台湾美食的必备宝典。在任何与台湾饮食有关的论坛、网站、APP上,舒国治和《台北小吃札记》都已经成为标杆式的经典内容——十年来一批又一批的食客按图索骥、不谙现代营销的古朴店家则将舒国治的文章剪报张贴在店铺门口作为宣传。
假如你有志探索宝岛美食,带上这一本书就足够了。
橋上的孩子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陳雪 印刻 2004
本書是年輕小說家陳雪首部自傳體長篇小說,她第一次將過去作品中片段透露過的坎坷成長經驗,貫串起來,一方面回憶隨父母在夜市擺攤叫賣衣服、母親離家數年暫代母職照顧弟妹、父母投資失敗為債務所逼、居無定所......種種不堪的艱困生活;另一方面則描述大學畢業後求職無門,一度在色情KTV工作,後來又不得不回到家人身邊以批發手錶維生......種種彷徨失措的經驗;然而即使在困窘的環境中她仍選擇逃離家庭、逃離情人,蟄居陌生大樓專心寫下自己的故事,試著由不斷的反覆述說中,逐漸找回失竊的身世、空白的記憶......
一葉秋 豆瓣
作者: 张大春 印刻 2011 - 9
一葉知秋,原比喻由局部的、細小的徵兆,可推知事物的演變和趨勢。
本書十二篇故事說的也正是一些有關「先見之明」的有趣傳說。
故事中人身處世道變化之際,或者見證、洞察其間不可思議難以言說(更甚者化為鬼形妖物,現身於世)的幽微怪態(如書中〈三娘子〉、〈老莊觀〉、〈狐大老〉等篇);或者深悟滔滔濁世的討生活竅門,趨吉避害、全身保家,甚至能搏取名祿福報(如〈吳大刀〉、〈郭老媼〉、〈俞壽鶴〉等篇);又或是溯探正史和傳說罅隙,起出遭沉埋和隱匿的,徒勞追悔或者難以收拾下場的「何必當初」關鍵時刻(如書中〈楊苗子〉、〈潘一絕〉等篇);以及處處顯露豪氣才情知俗而不輕易從俗的超逸形象(如〈蘇小小〉、〈杜麻胡〉等篇)。
作家張大春再度展現嫻熟之極且深具當代感的書場敘事技藝,編織中國傳奇筆記材料,這回新拋出的設問又會是什麼?或許,說的是一些時代中無可挽回的錯誤,生命中的空落;就算能在發端之處見微知著,但為什麼能擺脫那種泥足深陷的遺憾感的,從來都只是極少數的伶俐幸運之人?
小說家同系列前作《春燈公子》內容以描寫市井豪俠故事為主;到《戰夏陽》則聚焦到知識份子在官場與學問之道中的怪態醜態。本書(《一葉秋》)則加入了許多機巧聰敏人物與鬼狐仙怪故事的新題材,說的是「識時務」的人們在濁濁世道中權通達變,趨吉避害、全身保家,乃至承接來自俗世或者天上地下名祿福報的有趣傳說故事。
「……故事逗人悲喜嗔哀,有如天無私覆、地無私傾;故事裡的教訓往往是說故事的人忍不住插科多嘴,踵事增華,猶如宋元人畫,偏教後世之帝王、藏家給添蓋了許許多多的圖章,這些宣示所有之權的圖章一而再、再而三地撲掩而下,反而遮蔽了原作的面目。用我的理解來說,大約就是當人們聽了或者讀了故事,留下的印象卻仍然是自己人生的感懷和體會,那麼這個故事不過就還是在註解著那個聽著、讀著故事的我。」
聆听父亲 豆瓣
9.2 (25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1
《聆听父亲》是张大春回忆父亲的散文。由于年迈的父亲意外摔倒,张大春于父亲生命进入末期的时候,开始给还未出生的孩子说故事,说的正是自己的父亲,以及从父辈那里听来的家族历史。
全书以与未出生的孩子对话的方式,从祖上五代开始,说到父辈,说到自己所处的时代。除了父亲的讲述外,更贯穿了六大爷所写的“家史漫谈”,另有友人的回忆与叙述。大春祖家——山东济南张家“懋德堂”,是一个有着五大院落、几百口人丁的显赫家族。祖规家训“诗书继世,忠厚传家”在世事变化中,悄悄改换成两副与“福”、“贵”相关的楹联,张家祖业便也从诗书功名转为经商富贵。当中国进入20 世纪中期抗战期间,全家更是在颠沛流离而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中见证了时代的动荡和变迁。作者在追忆中不断讲述家族故事,溯源中国文化,表达了忧郁而深沉的中国文化乡愁。
这是一部在时代变迁中触摸个人血脉的故事,让读者见到有血有肉的“历史”,也是“小说工匠”张大春的性情之作,还是张大春小说创作的精神源泉。作者以个人的家族史来抢救家族记忆,以文化溯源的方式拯救文化凋敝的意图,在书中表现得很明显。
古都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朱天心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 1
收录朱天心的多篇短篇小说,包括《时移事往》、《有人怕鬼》、《无情刀》、《想我眷村的兄弟们》、《从前从前有个浦岛太郎》等。
奢迷 豆瓣
作者: 石靈慧 茵山外 2006
內容介紹
◎時代精神,就是時尚的靈魂;當時尚能夠更貼近歷史的觸感,才會有浪漫迷人的風貌;穿過歷史的長廊,我們認識了豐富至極的奢華文明,並且知道,原來令人如此著迷的物質之美,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與神奇。
◎人們對於香氛的追求,不會因為性別或年代的不同而終止。大唐貴族流行香氛文化、日本有香道傳統,法國甚至出現香氛宮殿,你可知道,拿破崙最享受的味道,竟然是約瑟芬為他「守身」不沐浴的體味。
◎從古至今,對巧克力癡迷者大有人在。伏爾泰、歌德、莫札特將它視為不朽美味,而東京六木本穿Chole小黑洋裝的女孩,為了H巧克力專賣店的松露巧克力,不僅耐心排隊,而且花掉至少二雙MiuMiu鞋的費用。
◎來自喜馬拉雅山脈的「卡珝米兒」,在喀什米爾巧匠手下,成為千年傳承的美麗織品傳奇。時至今日,只有蘇格蘭,才生產得出最頂級上好的卡珝米兒毛衣,而霞凸許披巾則是歐美明星與時尚名流晚宴不可少的行頭。
◎絲,是瑰麗曼妙的東方之夢。從中國、日本、印度一路到義大利翡冷翠,它始終是上流社會的時尚主流。雖然尼龍人造絲曾奪走它的風華,絲綢的美麗蛋白質所帶來的最高級肌膚享受,卻絕無可能被取代。
臺灣 豆瓣
作者: [美国] 王德威 麥田 2009 - 2
◆閱讀臺灣文學的最佳入門導引,中文系、歷史系、台文系所師生必讀!
◆2005《誠品好讀》年度之最「重量出版」!
◆嘉惠學子回饋價460元(原精裝定價600元)!
臺灣的地貌在六千六百萬年前隱約浮現,漢族大規模移入的歷史只有四百年──然而這四百年卻帶來空前的文明變化。殖民、移民、遺民的勢力你來我往,以各種名目表述想當然耳的歷史。國族的、地域的、族群的、文化的、意識形態的力量擠壓衝撞,狂野之處,豈竟是像地表之下,那千百年來不得稍息的板塊運動?
這本選集介紹十七世紀中葉以來到當代的文學作品,並由此重新呈現臺灣歷史的凝聚與解散,應然與偶然。從文學看到的臺灣歷史,不僅止於政治擾攘、世代興替而已。從文學看到的臺灣歷史包涵了日常生活的點滴,情緒與欲望的軌跡,眾聲喧嘩──文言白話、鄉音國語──的網絡;也包涵了教養形成或敗壞的見證,生態墾殖與摧毀的敘述,圖騰和禁忌的重複搬演,以及個人與政教機器間永無休止的對話。
藉著文學「看」歷史,本書強調兩者之間的主從辯證關係。「從文學看歷史」並不意味文學只是歷史的視窗或鏡像,也意味文學是欲望、形塑、詮釋,乃至解構歷史的動力。「從文學看歷史」不是虛構的文字遊戲,而是以虛擊實,不斷尋求與自我、與他者對話的嘗試。
本書按照時序或主題,分為三十三章。文類包括古典與現代詩歌、散文、小說。從晚明的鄭成功到當代的駱以軍;從十九世紀末的丘逢甲到二十世紀末的朱天心;從在上海、北平大放異彩的臺裔子弟劉吶鷗、江文也,到曾落籍臺灣的日本作家西川滿、坂口零子,到海外的白先勇、郭松棻;從原住民夏曼.藍波安到e世代許正平,分別以專題呈現。作家筆下的臺灣經驗是如此繁複多樣,也應該激盪出更多想像臺灣歷史的方法。
夏宇詩集/腹語術 豆瓣
8.9 (23 个评分) 作者: 夏宇 現代詩 1991 - 3
目錄
腹語術
隱匿的王后和她不可見的城市
偵探小說疏忽的細節
詠田園
詠物
某些雙人舞
寓言
小孩(一)
在陣雨之間
與動物密談(一)
與動物密談(二)
與動物密談(三)
與動物密談(四)
野獸派
嚇啦啦啦
小孩(二)
下午茶
記憶
伊爾米弟索語系
齟齬
雨天女士藍調
(非常緩慢而且甜蜜的死)
降靈會Ⅰ
降靈會Ⅱ
降靈會Ⅲ
循辭
安那其(男性的苦戀)
莫札特降E大調
空城計
頹廢末帝國Ⅰ
頹廢末帝國Ⅱ
失蹤的象
重金屬
我們苦難的馬戲班
背著你跳舞
我和我的獨角獸
秋天的哀愁
歌劇憂愁夫人詠嘆調
逆風混聲合唱給ㄈ
乃悟到達之神秘性
開始(一)
開始(二)
開始(三)
十四首十四行 小序
Ⅰ時間如水銀落地
Ⅱ在另一個可能的過去
Ⅲ她們所全部瞭然的睡眠和死亡
Ⅳ在命定的時刻出現隙縫
Ⅴ一些一些地遲疑地稀釋著的我
Ⅵ在港口最後一次零星出現
Ⅶ在牆上留下一個句子
Ⅷ你幾幾乎總是我最無辜的噴泉
Ⅸ我確實在培養著新的困境
Ⅹ讓我把你寄在行李保管處
XI當傾斜的傾斜重複的重複
XII所有愛過的人坐在那裡大聲合唱
XIII而他說6點鐘在酒館旁邊等我
XIV我的死亡們對生存的局部誤譯
筆談
內容簡介
詩之魅力正是它歧義性,把詩寫好了的人這樣回答,把詩寫壞了的人,通常也是這樣回答──『壞詩之歧義性』,譬如千夫所指的壞詩,而作者自己卻大不以為然的時候。至於評論,我們好像不應該太對評論苛責,因為批評本身是帶有先天悲劇性的。批評的悲劇性格是:它們必須客觀,可是真正的『客觀』永遠不可能,因此它們儘量;有時候它們假裝,有時候它們甚至不假裝。我們只應該對自己的創作苛責。
在文字和現實間找到一種折射的關係──『每一個虛構的相關世界的可能性,以及暗中的互相抵消』──這個例子也許不盡準確,但確實讓我如釋重負,在『每一個』世界裡來去自如。
於是,在這樣的『世界觀』裡我認為語言應該是有其規則體制的,每一種敘事辦法都是一個『新的世界的可能』,規則等等因之有了獨特專制以及被無限質疑的魅力。
遊戲沒什麼不可,我贊成遊戲,『如果我可以用一種填字遊戲的方式寫詩,但保證觸及高貴嚴肅的旨意,讓比較保守脆弱的人也同樣體會到閱讀的深刻樂趣…』(1984 札記)我贊成遊戲,但我不認為我的詩都是語言遊戲,相對於以暴制暴》(你是不用混亂在表現混亂?『以暴制暴』的最大界限在那裡?)我在虛弱的時修會比較相信『結構』或『解構結構』之類,也樂意相信它們與堅強的意志力有關,也偷快地,驅使自己經營規劃。
我更是快樂地相信所謂『靈感』和『直覺』!
芬蘭驚艷 豆瓣
作者: 吳祥輝 遠流 2006 - 5
芬蘭,高掛北方「天涯」;台灣,孤懸東南「海角」。

2005年「海角」危機四伏,政治的懸宕,經濟的空轉,黑金貪污的陰影,全球化的挑戰,中國崛起的壓力……。有形的內憂加無形的外患,讓這個生活在美麗之島上的人們不禁憂心自問:「台灣往何處去?」「新世紀全球版圖重整,台灣的定位何在?我們的識別、創意又是什麼?」

昔日拒絕聯考、衝撞體制的小子吳祥輝,如今從「`海角」走向「天涯」,希望走出台灣的一面鏡子,一種可能。

在地圖上距離台灣海程最遠的國家芬蘭,自2002年至2005年連續三年被評比為全球「成長競爭力」第一名,這樣的數字勾起作者的好奇,他想探究原本默默無聞的北歐小國,群體如何建立「芬蘭識別」?個體生命追求的「芬蘭價值典範」又是什麼?除了Nokia 和 Linux,我們還能自這個非常遠異常寒的地方,從政治、教育、道德觀等等得到何種的衝擊和啟發?

視野寬廣、多智易感的吳祥輝,用另外一個國家的故事和啟示來寫自己一生最關心的事,創出本地回憶錄之新型式新方向!在21世紀初啟之時,他願將這書贈給所有關心台灣未來的朋友;也藉由本書,他在台灣社會再度清晰建立了「吳祥輝識別」。

全書彩色印刷,視覺效果絢美豐富,芬蘭風土人情盡顯於63張攝影作品內;其中包括該國攝影名家 Pekka Luukkola 精心傑作18張,芬蘭天成美景壯麗多姿,值得仔細欣賞。

王健壯 吳念真 詹偉雄 蔣友柏 (按照姓氏筆劃排序) 鄭重推薦
驚喜挪威 豆瓣
作者: 吳祥輝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9 - 4
洞悉人性,感應社會,關心國家心靈成長的作家吳祥輝,站在世界的高度上看台灣,期待打開台灣人的視野和心靈。
挪威,人類最文明的國家,追求世界和平的典範。
奉行國際人道主義,重視設計,舉世公認自然環境最美麗的國家之一。
全世界物價最高,和台灣的善緣源遠流長。
作者驚喜發現,挪威的「環境美學」,「城鄉美學」,「國家美學」,「人性美學」與「生活美學」或有助於釋放台灣人的「事實記憶」,「情感記憶」,「國家記憶」,「價值記憶」和「美感記憶」。
記憶的釋放和重建或許能帶給讀者發現的驚喜。驚喜總能激勵心靈。現在的台灣人需要被「激勵」。
旅行是記憶的釋放,情感的舒展。挪威的「釋放之旅」仍延續「國家書寫」系列的調性。2006年,《芬蘭驚豔》釋放「歷史記憶」。2007年,《驚歎愛爾蘭》釋放「文化記憶」。2009年,《驚喜挪威》期待讀者釋放「生死記憶」,發現一種單純的驚喜。
挪威從2001年開始,一直高居聯合國「人類開發指數」(HDI, Human Development Index)的巔峰,連續七年排名全球第一。挪威「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終」,簡直是人間天堂,是台灣人傳統庶民生命最高價值:福祿壽的典範。但是,挪威人普遍用boring形容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性格。原來,福祿壽兼具,喜仍求之不可得。
挪威之旅,讓作家覺得最快樂、最驚喜的是:認識一群曾為台灣奉獻十數年或數十年的挪威人。他們年輕時就到台灣或行醫或傳教,年老才回歸故土。台灣的溫暖物產和慷慨人情讓他們懷念至今。他們的第二代也走上同樣的奉獻人生,連第三代都仍可能選擇這樣的人生。
生於恐懼,死於憂鬱的台灣人需要激勵。挪威是個適合清理重組台灣人記憶的地方。本書以記憶為主體:事實記憶、情感記憶、國家記憶、價值記憶、美感記憶,透過閱讀與思索,更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
你必須認識挪威--
挪威是人類最文明的國家,追求世界和平的典範。奉行國際人道主義,舉世公認自然環境最美麗的國家之一,重視設計。全世界物價最高,和台灣的善緣源遠流長。
挪威「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終。」簡直是人間天堂。
因為認識了挪威,你更見證台灣的慷慨--台灣人溫暖慷慨,作者在挪威清理重組對台灣人的記憶,對生存在這個島嶼上的人產生了激勵作用。
透過挪威+台灣的回顧與省思,你更清楚人生的定位--繼芬蘭、愛爾蘭,再到挪威,透過作者每一個地點每一次觀察,都呼應了自己內心與外界的映照。本書中,他對死亡的定義是「一個人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們活著的時候,天天都要學習。
十萬人等待的驚喜作品--吳祥輝「國家書寫三部曲」:
2006年,【首部曲】《芬蘭驚豔》釋放「歷史記憶」,
2007年,【二部曲】《驚歎愛爾蘭》釋放「文化記憶」,二書銷售已突破十萬本。
2009年,【最終曲】《驚喜挪威》期待讀者釋放「生死記憶」,閱讀本書,你將發現一種單純的驚喜。
我是被老師教壞的 豆瓣
The Teachers that Destroyed Me and School That Saved Me
作者: 吳祥輝 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8 - 7
「我有交到壞朋友。」培正說:「可是,老爸,我真的告訴你,我不是被朋友帶壞的。我是被老師教壞的。」
一個不斷衝撞體制的作家老爸,一個被貼上「變壞」標籤的輕狂少年,
200天的父子心靈探戈,一封封情詞懇切的親師溝通,
揭露台灣家長最關心的問題……
The teachers that destroyed me and the school that saved me-Brian Wu
翻閱一個十四歲少年的「兒童檔案」。想從「歷史紀錄」中,激盪出幫助他的靈感。
從一年級到四年級,他的表現都是一等一。
檔案中沒有他五年級以後的紀錄。他同期的笑容和檔案,一起消失。
這,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學務主任突擊檢查一○八教室,搜查違禁品。項鍊、耳環、化妝品、PDA、MP3……都是「違禁品」。但大家都知道,「信」才是真正的搜查的第一目標物。
她寫給培正的信被搜出。學務主任不懷好意地笑看培正,一副人贓俱獲的得意之情……
信封被打開的剎那,暴怒聲驚動四座:「你敢看我的信。那是我的隱私!」培正怒拍桌面:「有種你就拆開來看!」
快快樂樂、免於恐懼地受教育,是孩子的天賦人權。
孩子轉入新學校後,看著他臉上的暴戾之氣已逐漸消失,線條變得柔和,以為他能在這裡平順度過轉性的日子。沒想到,他的傷痕已沉,夢魘未除。
我決定要放掉所有預定的行程,陪他走一段不知會有多長的「心靈復健」之路。
我感到慶幸。有這樣的學校和您這樣的老師,孩子也許「有救」了。
本書所述為真人實事,但為顧及書中人士之隱私,除主人翁外,所有人名均用假名呈現。
森林日记──森林小学的教育 豆瓣
作者: 朱台翔 书泉出版社 1994
教育的主要精神,就是追求真實,無論是知識上客觀世界的真實,還是每一個人內在的主觀世界的真實。離開了真實,也就沒有了教育。森林日記的寫作,是森林小學這個真實在她追求真實的各種努力中的一個真實的表現,對所有的人都有極大的啟發意義。今天,我們出版《森林日記》,就是為了使那在爐火邊的,也能進入森林。
森林日記是記錄森林小學在追求真實的各種努力中的表現,對所有的人都有極大的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