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我愛羅 豆瓣
作者:
駱以軍
/
骆以军
印刻文學
2006
- 4
他們總是在心智、感性力和對歷史(或時間)之理解力皆極弱小單薄的軀殼裡,藏匿著可拔城毀國的妖魔力量。他們是典型的受虐兒,被人世遺棄的怨靈。
我身邊有許多典型之「我愛羅」。他們慢慢由無愛的少年,變成無愛的中年。且繼續老去。
如何啟動愛。
我幻想著,佛的眼淚費人猜疑滴落的那一瞬,就是我愛羅們為造物主未曾輸入之記憶、傷痕、抒情詩……重組並自我創造的時刻。愛人的能力,犧牲的能力,笑的能力,同情他人的能力,對於無意義殺人、貶低人或遊戲般施虐之憤怒的能力……
──駱以軍〈我愛羅〉
沒錯,「我愛羅」(GAARA)就是你知道的那套日本漫畫(《火影忍者》)裡重要配角之一的悲劇少年:具有操縱砂之特異能力,且因比同村子裡的忍者更秀異而受敬畏排擠,包裹著極敏感靈魂的堅硬外殼又引導著他極慘酷的命運──使得這名為「只愛著自己的暴戾惡神修羅(自分愛修羅)」的少年總是自覺無比地無助、寂寞,自暴自棄;隨時會爆發的自毀亦毀人能量幾近臨界。我愛羅正是小說家駱以軍近日最喜歡的漫畫人物。
這個具備著恐怖、殘忍、無愛人能力之瘦小畸形少年形象深深戳刺著小說家對於「遺棄」的恐懼──遺棄和傷害他人的暴力,與傷害自己和親近之人的自虐,是何時、以及怎樣形成循環的?還可能怎樣reset,重新設定、啟動愛的能力──如何可能觀看他人之痛苦,如何感受與同情?
他的另一深切恐懼則可能是:有朝一日他或有可能回到所謂「正常世界」,不再為憂鬱症所苦,那麼九個多月來或者未來更長的時光中他和他的寂苦、幾近自虐的封閉和壓抑、彷彿闃暗無光隧道中的摸索旅程,相處並對話且塑造了的另一個自己,有可能一朝化為烏有,再次遭遺棄?
於是,這不可能會是一本討論漫畫的文集、或以漫畫人物為角色(甚至是把真實的人生投射到漫畫裡,不是。)的小說集──而更接近自承是晚熟漫畫兒童的小說家之生活懺情書。是他闖入連結自己現實生活與虛擬作品「錯繁交織的網路」的任一節點,前往他佈滿都市傳奇與神話、謊言與脫逃術、悖德與受困夢境、記憶廢墟、暴力陳列館、偽知識櫥窗、傷害劇場……的層層疊疊腦內礦區──或曰魔幻之都,或曰奇幻星球──的瞬時跳躍路徑內,意圖挽回被遺棄的時光或記憶的冒險札記。
本書是小說家駱以軍繼《我們》、《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之後的第三本週刊雜誌專欄結集,仍舊展現了他宛如砂粒結晶般的細節凝視,滲入生活、新聞、電影、文學作品的各種表象與關係結構罅隙中,輕微地焦慮、惱怒於錯亂,並徒勞地反省著──彷彿我愛羅以「查克拉」操縱的砂子(以內蘊能量、想像力作為分子的砂子;又似那德國作家霍夫曼筆下睡魔催人入夢的神奇之砂)能形塑、包覆任何東西(甚至是時間、記憶……),卻又在崩逝瞬間留給人乍然失落的錯愕,甚至,難以追悔的傷懷。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29284
我身邊有許多典型之「我愛羅」。他們慢慢由無愛的少年,變成無愛的中年。且繼續老去。
如何啟動愛。
我幻想著,佛的眼淚費人猜疑滴落的那一瞬,就是我愛羅們為造物主未曾輸入之記憶、傷痕、抒情詩……重組並自我創造的時刻。愛人的能力,犧牲的能力,笑的能力,同情他人的能力,對於無意義殺人、貶低人或遊戲般施虐之憤怒的能力……
──駱以軍〈我愛羅〉
沒錯,「我愛羅」(GAARA)就是你知道的那套日本漫畫(《火影忍者》)裡重要配角之一的悲劇少年:具有操縱砂之特異能力,且因比同村子裡的忍者更秀異而受敬畏排擠,包裹著極敏感靈魂的堅硬外殼又引導著他極慘酷的命運──使得這名為「只愛著自己的暴戾惡神修羅(自分愛修羅)」的少年總是自覺無比地無助、寂寞,自暴自棄;隨時會爆發的自毀亦毀人能量幾近臨界。我愛羅正是小說家駱以軍近日最喜歡的漫畫人物。
這個具備著恐怖、殘忍、無愛人能力之瘦小畸形少年形象深深戳刺著小說家對於「遺棄」的恐懼──遺棄和傷害他人的暴力,與傷害自己和親近之人的自虐,是何時、以及怎樣形成循環的?還可能怎樣reset,重新設定、啟動愛的能力──如何可能觀看他人之痛苦,如何感受與同情?
他的另一深切恐懼則可能是:有朝一日他或有可能回到所謂「正常世界」,不再為憂鬱症所苦,那麼九個多月來或者未來更長的時光中他和他的寂苦、幾近自虐的封閉和壓抑、彷彿闃暗無光隧道中的摸索旅程,相處並對話且塑造了的另一個自己,有可能一朝化為烏有,再次遭遺棄?
於是,這不可能會是一本討論漫畫的文集、或以漫畫人物為角色(甚至是把真實的人生投射到漫畫裡,不是。)的小說集──而更接近自承是晚熟漫畫兒童的小說家之生活懺情書。是他闖入連結自己現實生活與虛擬作品「錯繁交織的網路」的任一節點,前往他佈滿都市傳奇與神話、謊言與脫逃術、悖德與受困夢境、記憶廢墟、暴力陳列館、偽知識櫥窗、傷害劇場……的層層疊疊腦內礦區──或曰魔幻之都,或曰奇幻星球──的瞬時跳躍路徑內,意圖挽回被遺棄的時光或記憶的冒險札記。
本書是小說家駱以軍繼《我們》、《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之後的第三本週刊雜誌專欄結集,仍舊展現了他宛如砂粒結晶般的細節凝視,滲入生活、新聞、電影、文學作品的各種表象與關係結構罅隙中,輕微地焦慮、惱怒於錯亂,並徒勞地反省著──彷彿我愛羅以「查克拉」操縱的砂子(以內蘊能量、想像力作為分子的砂子;又似那德國作家霍夫曼筆下睡魔催人入夢的神奇之砂)能形塑、包覆任何東西(甚至是時間、記憶……),卻又在崩逝瞬間留給人乍然失落的錯愕,甚至,難以追悔的傷懷。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29284
降生十二星座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駱以軍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2005
- 2
本書是駱以軍九○年代在文壇初綻光芒的精采短篇結集,曾以其中一篇〈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為名出版,除了原有的朱天心序,本書增加了駱以軍的新版自序,讓讀者得以一窺作家在十餘年戮力創作之後,如何回首看待自己珍藏的少作。書中收錄短篇小說六篇,包括以電玩「快打旋風」主角春麗與十二星座知識糅雜編織的驚悚短篇〈降生十二星座〉;從朋友的表妹蹺家寫到錯亂失序的「我的意義」的〈折光〉;描寫一群在酒吧廝混的青年以及他們的心靈導師小說家卡魯祖巴的〈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從小城街道滿布的夾娃娃機,狂想到其中赫然出現了父親化身的娃娃布偶的〈齊人〉;關於說故事的主角崔寧和他的女人們的〈陰鬱的森林及某些迴旋不止的雙人舞〉;以及關於與人馬星的一場銀河爭戰的〈消失在銀河的航道〉。
遣悲怀 豆瓣
6.9 (23 个评分)
作者:
骆以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8
这是我的梦外之悲,是再难重临的、最悲伤的一部小说。
1995年女作家邱妙津在巴黎自杀身故,翌年遗著《蒙马特遗书》整理出版,令世人震颤;身在台北的文友骆以军,以槛内之身遣无尽悲怀,接力诉说那关于爱与死亡、时间、伤害的故事,正如山鲁佐德以故事拦阻死亡,直到一千零一夜……
骆以军是台湾1960年代出生的一代作家中的“一哥”,《遣悲怀》是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书名“遣悲怀”典出纪德怀念亡妻的同名文集,表明作家的书写是一次“事过境迁的哀悼/自悼之举”(王德威)。悼亡的对象,自杀而死的作家邱妙津,曾是骆以军的文友。全书主线为与邱妙津对话的九封书信,贯穿“我”的生活描述。现实与梦境交错,文字与记忆纠缠,编织出一幅追问生命、延宕死亡的黑色图景。
这一部小说,作者与死者对话、不断岔开去讲故事的方式,就像《一千零一夜》山鲁佐德讲故事一样,力图使时间停止,延缓死亡的到来。而死亡终究会来,爱与死亡并存,活着就是伤害,而且是一遍一遍重复的伤害。
1995年女作家邱妙津在巴黎自杀身故,翌年遗著《蒙马特遗书》整理出版,令世人震颤;身在台北的文友骆以军,以槛内之身遣无尽悲怀,接力诉说那关于爱与死亡、时间、伤害的故事,正如山鲁佐德以故事拦阻死亡,直到一千零一夜……
骆以军是台湾1960年代出生的一代作家中的“一哥”,《遣悲怀》是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书名“遣悲怀”典出纪德怀念亡妻的同名文集,表明作家的书写是一次“事过境迁的哀悼/自悼之举”(王德威)。悼亡的对象,自杀而死的作家邱妙津,曾是骆以军的文友。全书主线为与邱妙津对话的九封书信,贯穿“我”的生活描述。现实与梦境交错,文字与记忆纠缠,编织出一幅追问生命、延宕死亡的黑色图景。
这一部小说,作者与死者对话、不断岔开去讲故事的方式,就像《一千零一夜》山鲁佐德讲故事一样,力图使时间停止,延缓死亡的到来。而死亡终究会来,爱与死亡并存,活着就是伤害,而且是一遍一遍重复的伤害。
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 豆瓣
作者:
駱以軍
印刻
2005
- 11
「小說家的次子」(或小說家捏造的機器人草圖?他的影子?)回憶及父親曾對自己說起,喜歡和他說故事的原因:
我比他沉迷於細節。我恐懼故事結束。我替他補充他略過不表的,他忘記的、他沒說出來的那些。我隱隱相信:每一個截面、每一幅漂浮的畫面,描述它們時刻所動用的細節,其實彼此之間,以一種神秘的織法聯繫在一塊……
不論「他」自己願不願意,或能否清醒地辨識出自身的存在究竟是一個平庸卻也偶有驚險的現實,或全然是一被捏造的、「不存在的故事」之碎片;小說家的次子都無可避免地,在懂事之初,甚至出生之前,就註定活在一個鋪天蓋地的「他父親」設下的虛構迷宮裏:所有在他身上尚未發生過的事,在父親小說裡的那個「他」都發生過了──且影影幢幢,隱藏在他生命各個轉角的他父親的讀者的猜度、閒言閒語之中。
本書是小說家又一次關於記憶與遺忘的,家族史與青春之考古學的探險旅程,也是一念念不忘自身夯漢形象(作為城市暗巷夜遊神的掩護身分)的父親在履踐父職時「為什麼與我有關的事皆被舞弄至如斯田地」的無奈省察;是那父親每晚為幼子講述睡前故事的馨恬時刻,對於那些使自己輾轉難眠、顛倒錯亂的命運關鍵時刻與城市生活觀察有一絲一縷他無力挽回、改寫、虛飾的情節,滲入孩子夢中的深深憂懼想像之如鏡倒映。
「也有可能」……是這父親公器私用地,不斷藉小說重提卻遺漏更多、意圖神不知鬼不覺地塗抹幼子記憶的未完叮嚀?或者,以預言的外衣偽裝的,對於將活在未來之次子(和他可憐的大哥),以及小說家自己同代人中有幸見證這一切並有能力觸景生情思及過往者,衷心的祝福……
我比他沉迷於細節。我恐懼故事結束。我替他補充他略過不表的,他忘記的、他沒說出來的那些。我隱隱相信:每一個截面、每一幅漂浮的畫面,描述它們時刻所動用的細節,其實彼此之間,以一種神秘的織法聯繫在一塊……
不論「他」自己願不願意,或能否清醒地辨識出自身的存在究竟是一個平庸卻也偶有驚險的現實,或全然是一被捏造的、「不存在的故事」之碎片;小說家的次子都無可避免地,在懂事之初,甚至出生之前,就註定活在一個鋪天蓋地的「他父親」設下的虛構迷宮裏:所有在他身上尚未發生過的事,在父親小說裡的那個「他」都發生過了──且影影幢幢,隱藏在他生命各個轉角的他父親的讀者的猜度、閒言閒語之中。
本書是小說家又一次關於記憶與遺忘的,家族史與青春之考古學的探險旅程,也是一念念不忘自身夯漢形象(作為城市暗巷夜遊神的掩護身分)的父親在履踐父職時「為什麼與我有關的事皆被舞弄至如斯田地」的無奈省察;是那父親每晚為幼子講述睡前故事的馨恬時刻,對於那些使自己輾轉難眠、顛倒錯亂的命運關鍵時刻與城市生活觀察有一絲一縷他無力挽回、改寫、虛飾的情節,滲入孩子夢中的深深憂懼想像之如鏡倒映。
「也有可能」……是這父親公器私用地,不斷藉小說重提卻遺漏更多、意圖神不知鬼不覺地塗抹幼子記憶的未完叮嚀?或者,以預言的外衣偽裝的,對於將活在未來之次子(和他可憐的大哥),以及小說家自己同代人中有幸見證這一切並有能力觸景生情思及過往者,衷心的祝福……
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夢遊街 豆瓣
作者:
駱以軍
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2009
- 8
這是一些發生在《西夏旅館》之前,之後,或之外的──
故事、夢境、另一個流浪者晃走於灰灰惘惘昨日之城的記憶荒墟。
我總是被那些人的故事迷得搔首撓腮,
可惜目的地總太早就到,
像我們這時代聽故事的宿命,那樣硬生生被截斷……
這是作家的雜文集,漂浮著小說的幽魂黯影;或更是一部錯過之書、失物之書,撩撥對於青春無憂昔時太容易獲得的珍寵、太輕恣揮霍的情感至今風華盡褪的懊惱與惆悵,並記錄夢和信仰的傾斜,如將墜未墜的星塵──那些追憶之瞬都太逼似超現實世界的漫遊旅程,確實可能一去不復返了。那不只意味著「事物不可逆轉地變得貧乏、扁薄、失去原先於各凹凸稜角閃閃發光的神性」,也是更困難的新冒險即將展開之天啟──只是物質與肉身皆日漸貧弱匱缺,失落愛的靈魂則更顯形單影隻。
故事、夢境、另一個流浪者晃走於灰灰惘惘昨日之城的記憶荒墟。
我總是被那些人的故事迷得搔首撓腮,
可惜目的地總太早就到,
像我們這時代聽故事的宿命,那樣硬生生被截斷……
這是作家的雜文集,漂浮著小說的幽魂黯影;或更是一部錯過之書、失物之書,撩撥對於青春無憂昔時太容易獲得的珍寵、太輕恣揮霍的情感至今風華盡褪的懊惱與惆悵,並記錄夢和信仰的傾斜,如將墜未墜的星塵──那些追憶之瞬都太逼似超現實世界的漫遊旅程,確實可能一去不復返了。那不只意味著「事物不可逆轉地變得貧乏、扁薄、失去原先於各凹凸稜角閃閃發光的神性」,也是更困難的新冒險即將展開之天啟──只是物質與肉身皆日漸貧弱匱缺,失落愛的靈魂則更顯形單影隻。
亲爱的安德烈 豆瓣 Goodreads
親愛的安德烈
8.3 (337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
[德] 安德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2
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
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
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孩子你慢慢来 豆瓣
8.3 (179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款款深情。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但它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十五年前龙应台以一位母亲的亲身经验写下《孩子你慢慢来》,她在书中说:“谁能告诉我做女性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
十五年过去,龙应台不仅成为华文界最有影响力的一枝笔,也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女性在个人事业和母亲角色的冲突,而这本书也给无数读者带来感动和启迪。
在《孩子你慢慢来》出版十五周年之际,三联书店推出全新简体版:大开本彩色印刷,精美呈现数十幅龙应台私家珍藏照片;特别收录龙应台的孩子:少年华飞、青年华安在该书出版十周年时所撰的跋——看华文世界最受瞩目的女性,原来她是这样做妈妈的。
十五年前龙应台以一位母亲的亲身经验写下《孩子你慢慢来》,她在书中说:“谁能告诉我做女性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
十五年过去,龙应台不仅成为华文界最有影响力的一枝笔,也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女性在个人事业和母亲角色的冲突,而这本书也给无数读者带来感动和启迪。
在《孩子你慢慢来》出版十五周年之际,三联书店推出全新简体版:大开本彩色印刷,精美呈现数十幅龙应台私家珍藏照片;特别收录龙应台的孩子:少年华飞、青年华安在该书出版十周年时所撰的跋——看华文世界最受瞩目的女性,原来她是这样做妈妈的。
目送 豆瓣 Goodreads
9.0 (29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時報文化
2008
- 7
龍應台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彷彿微風吹過麥田。從純真喜悅的《孩子你慢慢來》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親愛的安德烈》,龍應台的寫作境界逐漸轉往人生的深沉。
《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編輯手記
二十多年前讀龍應台《野火集》長大的一代,現都已為人父母,激情理想的青春走到了平淡真實、以家庭為重的生命階段,而當讀到《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時讀者心中不禁要激動:「不是只有理想批判是激烈的,人生中的悲欣交集也有其壯美阿!」
2008年新作《目送》裡除了七十四篇精采散文,更收錄了龍應台以相機在台港中各地所捕捉的人生風景,圖文並茂地呈現「人生」,淡雅運筆寫出花枝春滿的「生活」。
作者曾說自己當上母親後開始上「人生的課」,且自謙成績不佳,而她口中這堂困難無比的課,正是我們所有人必上且百味雜陳的一堂課,正如她在<目送 >一文中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從牽著幼子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孩子青春期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父母親中滋味自己為人女兒的過往,人生充滿一去不返的背影與目送,龍應台新書裡處處是我們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今年每個家庭如果要選一本三代共讀的書,《目送》絕對是首選的一冊。
■本書目錄
I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
雨兒
十七歲
愛情
山路
寂寞
(不)相信
1964
明白
什麼
共老
如果
跌倒
--寄K
牽掛
胭脂
寒色
散步
為誰
俱樂部
回家
五百里
菊花
母親節
兩本存摺
幸福
最後的下午茶
II 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
看
憂鬱
我村
海倫
火警
薄扶林
黑幫
金黃
杜甫
舞池
手鐲
江湖台北
四千三百年
阿拉伯芥
普通人
首爾
國家
Sophistication
雪白的布
星夜
卡夫卡
常識
淇淇
狼來了
新移民
蔚藍
花樹
亂離
時間
距離
蘇麥
蓮花
慢看
III 滿山遍野茶樹開花
幽冥
繳械
年輕過
女人
假牙
同學會
關山難越
老子
走路
眼睛
語言
注視
關機
冬,一九一八
魂歸
《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編輯手記
二十多年前讀龍應台《野火集》長大的一代,現都已為人父母,激情理想的青春走到了平淡真實、以家庭為重的生命階段,而當讀到《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時讀者心中不禁要激動:「不是只有理想批判是激烈的,人生中的悲欣交集也有其壯美阿!」
2008年新作《目送》裡除了七十四篇精采散文,更收錄了龍應台以相機在台港中各地所捕捉的人生風景,圖文並茂地呈現「人生」,淡雅運筆寫出花枝春滿的「生活」。
作者曾說自己當上母親後開始上「人生的課」,且自謙成績不佳,而她口中這堂困難無比的課,正是我們所有人必上且百味雜陳的一堂課,正如她在<目送 >一文中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從牽著幼子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孩子青春期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父母親中滋味自己為人女兒的過往,人生充滿一去不返的背影與目送,龍應台新書裡處處是我們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今年每個家庭如果要選一本三代共讀的書,《目送》絕對是首選的一冊。
■本書目錄
I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
雨兒
十七歲
愛情
山路
寂寞
(不)相信
1964
明白
什麼
共老
如果
跌倒
--寄K
牽掛
胭脂
寒色
散步
為誰
俱樂部
回家
五百里
菊花
母親節
兩本存摺
幸福
最後的下午茶
II 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
看
憂鬱
我村
海倫
火警
薄扶林
黑幫
金黃
杜甫
舞池
手鐲
江湖台北
四千三百年
阿拉伯芥
普通人
首爾
國家
Sophistication
雪白的布
星夜
卡夫卡
常識
淇淇
狼來了
新移民
蔚藍
花樹
亂離
時間
距離
蘇麥
蓮花
慢看
III 滿山遍野茶樹開花
幽冥
繳械
年輕過
女人
假牙
同學會
關山難越
老子
走路
眼睛
語言
注視
關機
冬,一九一八
魂歸
华夏边缘 豆瓣 Goodreads
8.7 (6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 4
本书运用“边缘研究”方法,对“华夏边缘”作了新的解读。作者认为,所谓“边缘研究”,就是“这种研究法将研究的重点由民族的内涵转移至民族的边缘”。并由此通过对“华夏生态边界的形成”、“华夏族群边缘的形成与扩张”、“华夏族群边缘的维持与变迁”等的论述,用以揭示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成为非华夏。
究竟什么是中国人?作为一位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的台湾学者,作者引用大量历史、考古和人类学资料,从一个新的角度——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历史回忆——来解读华夏(中国人)的本质,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成为非华夏。
究竟什么是中国人?作为一位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的台湾学者,作者引用大量历史、考古和人类学资料,从一个新的角度——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历史回忆——来解读华夏(中国人)的本质,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成为非华夏。
華夏邊緣 豆瓣
8.8 (12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允晨文化
1997
- 3
本書獲得行政院新聞局重要學術專門著作補助出版。
當統獨問題紛擾未息,當民族意識在人群中甦醒,民族認同成為政治上、思想上的新議題,身為「中華民族」的我們,是否曾想過,何以我們稱為「中國人」?華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來?
究竟什麼是中國人?這問題不僅困擾許多研究中國的學者,也困擾許多居於中國認同邊緣的人;本書即嘗試解答此一問題。作者認為,由線性的歷史溯源,以及對所謂典型中國人的研究,都難以解答這個問題。因此作者從一個新的角度─中國人族群邊緣的形成、維持與變遷─來了解中國人的本質。本書說明,在特定的資源競爭與分配環境中,華夏(中國人)邊緣如何形成與變遷,華夏如何藉歷史記憶與失憶來凝聚、擴張,以及華夏邊緣人群如何藉歷史記憶與失憶來成為華夏或非華夏。
以中國人為例,作者藉著歷史、考古與人類學資料,探討與人類族群認同相關的資源競爭與分配關係,社會歷史記憶與失憶的過程,典範與邊緣觀點爭論中的社會本質,以及歷史的現實意義等問題。作者希望本書能幫助我們思考自身的認同問題(為何我們要宣稱自己是中國人或台灣人),以及思考當前海峽兩岸的中國人認同問題。
當統獨問題紛擾未息,當民族意識在人群中甦醒,民族認同成為政治上、思想上的新議題,身為「中華民族」的我們,是否曾想過,何以我們稱為「中國人」?華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來?
究竟什麼是中國人?這問題不僅困擾許多研究中國的學者,也困擾許多居於中國認同邊緣的人;本書即嘗試解答此一問題。作者認為,由線性的歷史溯源,以及對所謂典型中國人的研究,都難以解答這個問題。因此作者從一個新的角度─中國人族群邊緣的形成、維持與變遷─來了解中國人的本質。本書說明,在特定的資源競爭與分配環境中,華夏(中國人)邊緣如何形成與變遷,華夏如何藉歷史記憶與失憶來凝聚、擴張,以及華夏邊緣人群如何藉歷史記憶與失憶來成為華夏或非華夏。
以中國人為例,作者藉著歷史、考古與人類學資料,探討與人類族群認同相關的資源競爭與分配關係,社會歷史記憶與失憶的過程,典範與邊緣觀點爭論中的社會本質,以及歷史的現實意義等問題。作者希望本書能幫助我們思考自身的認同問題(為何我們要宣稱自己是中國人或台灣人),以及思考當前海峽兩岸的中國人認同問題。
中國文學的美感 豆瓣
作者:
柯慶明
麥田
2006
- 1
「中國文學的傳統波瀾壯闊,在美感經驗觀照上尤其精采紛呈。千百年來的詩詞文章或雄渾奇葩,或穠麗精巧,或清淡敬謹,各顯一代風騷。而由文字所投射、照映的生命情境,尤其凸顯歷史洪流中現實經驗與美感淬鍊間複雜的對話關係。
柯慶明教授兼治文學與美學,早有多本專論問世,蜚聲國際,本書為其近年著作的菁華。全書綜論中國詩詞、散文、戲曲、小說等所呈現的美感特質,起於修辭特徵的抒發,止於生命流變的省察。辯論細密,引證詳實,要皆以美感呈現的豐富面貌為依歸。而柯本人的美學信念及憧憬,亦浮現字裡行間。
立足現代,心懷古典,本書對現代文學運動的成績,亦有獨到見解。如何打通古今,貫串雅俗,成為全書最引人思辨的話題。本書堪稱中國美學研究又一重要里程碑。」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
柯慶明教授兼治文學與美學,早有多本專論問世,蜚聲國際,本書為其近年著作的菁華。全書綜論中國詩詞、散文、戲曲、小說等所呈現的美感特質,起於修辭特徵的抒發,止於生命流變的省察。辯論細密,引證詳實,要皆以美感呈現的豐富面貌為依歸。而柯本人的美學信念及憧憬,亦浮現字裡行間。
立足現代,心懷古典,本書對現代文學運動的成績,亦有獨到見解。如何打通古今,貫串雅俗,成為全書最引人思辨的話題。本書堪稱中國美學研究又一重要里程碑。」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
窮中談吃 豆瓣
作者:
舒國治
台湾联经出版公司
2008
- 8
「台灣最美的吃,是窮中吃!」
舒國治繼《台北小吃札記》後,又一本令你垂涎的書。
十項最具台北性格的吃食
一、牛肉麵
二、麵攤與滷菜
三、豆漿店
四、自助餐
五、清粥小菜
六、福州乾麵
七、肉包、腸子湯、冬粉湯、肉粽
八、川菜客飯
九、大腸麵線
十、便當
被譽為「小吃教主」、卻自謙是「繞遠路達人」的作家舒國治,家中沒有冰箱、冷氣、電視,完全稱得上「檢樸過日子」的楷模。他的新書《窮中談吃──台灣五十年吃飯之見聞》,說的是五十年來窮困中的吃所令人回憶無窮、詠嘆不盡的種種美好滋味。
從蛋炒飯到蔥油餅,從魯肉飯到餃子,從牛肉麵到回鍋肉,在書裡俱有獨到的觀察與描述,若說「窮中談吃」,甚至窮中還吃得好、吃得深有格調,舒國治最有資格!
本書為作者近五年論吃文章之結集。最早有到一九九二年〈吃麵攤〉與一九九九年〈餃子〉者。內容概為五十年來在台灣吃飯吃麵之種種所見所思。
作者特別注焦於此五十年間常民的平日所吃,故而像燒餅油條、陽春麵、便當、自助餐、蔥油餅等食目,以至〈四菜一湯〉、〈讚泡菜〉、〈讚蘿蔔〉、〈菜碼之美〉、〈讚炒飯〉等文題,皆於本書中探討詳盡。
這諸多題意,恰好圍繞在一「窮」字上,故題書名為《窮中談吃》。
目錄
粗疏談吃 窮中計吃 愈是窮地吃得愈好 四十年前台北吃景
國人傳統上沒有「吃館子」習尚 談小吃 消失的菜館
簡吃之厚蘊與奢吃之陋炫
住在何地來吃 吃飯與人格 好吃的東西 稀飯佐物
在外國菜裡吃不到的起碼東西 外食之重要
遇上便吃
詠米飯
讚炒飯
餃子
自助餐
便當最惠台灣
菜碼之美
說素菜
讚蘿蔔
零碎 餡料 Pizza的覆料 水牛的奶 不可輕易舉薦餐館
不吃的東西 不易好吃之物 豆腐最難 麵包
什麼配什麼 口味之選認 紐奧良之例
食物的酸香氣 應吃皮殼 應吃渣滓 應吃酸澀
吃麵攤
麵與油餅
在城市中野餐
只宜單吃的飯 滷肉飯 鰻魚飯 雞肉飯
四菜一湯何難也
台灣的牛肉麵之時代與來歷
今昔對待食物之不同 牛肉麵愈賣愈便宜
今日對芫荽的態度不同了 臭豆腐旁的泡菜
早餐店之新變化 陽春麵中所丟菜葉之文明
漢堡
讚泡菜
只售一味的店
土雞與世外桃源
十項最具台北性格的吃食 一牛肉麵 二麵攤與滷菜
三豆漿店 四自助餐 五清粥小菜 六福州乾麵
七肉包、腸子湯、冬粉湯、肉粽
舒國治繼《台北小吃札記》後,又一本令你垂涎的書。
十項最具台北性格的吃食
一、牛肉麵
二、麵攤與滷菜
三、豆漿店
四、自助餐
五、清粥小菜
六、福州乾麵
七、肉包、腸子湯、冬粉湯、肉粽
八、川菜客飯
九、大腸麵線
十、便當
被譽為「小吃教主」、卻自謙是「繞遠路達人」的作家舒國治,家中沒有冰箱、冷氣、電視,完全稱得上「檢樸過日子」的楷模。他的新書《窮中談吃──台灣五十年吃飯之見聞》,說的是五十年來窮困中的吃所令人回憶無窮、詠嘆不盡的種種美好滋味。
從蛋炒飯到蔥油餅,從魯肉飯到餃子,從牛肉麵到回鍋肉,在書裡俱有獨到的觀察與描述,若說「窮中談吃」,甚至窮中還吃得好、吃得深有格調,舒國治最有資格!
本書為作者近五年論吃文章之結集。最早有到一九九二年〈吃麵攤〉與一九九九年〈餃子〉者。內容概為五十年來在台灣吃飯吃麵之種種所見所思。
作者特別注焦於此五十年間常民的平日所吃,故而像燒餅油條、陽春麵、便當、自助餐、蔥油餅等食目,以至〈四菜一湯〉、〈讚泡菜〉、〈讚蘿蔔〉、〈菜碼之美〉、〈讚炒飯〉等文題,皆於本書中探討詳盡。
這諸多題意,恰好圍繞在一「窮」字上,故題書名為《窮中談吃》。
目錄
粗疏談吃 窮中計吃 愈是窮地吃得愈好 四十年前台北吃景
國人傳統上沒有「吃館子」習尚 談小吃 消失的菜館
簡吃之厚蘊與奢吃之陋炫
住在何地來吃 吃飯與人格 好吃的東西 稀飯佐物
在外國菜裡吃不到的起碼東西 外食之重要
遇上便吃
詠米飯
讚炒飯
餃子
自助餐
便當最惠台灣
菜碼之美
說素菜
讚蘿蔔
零碎 餡料 Pizza的覆料 水牛的奶 不可輕易舉薦餐館
不吃的東西 不易好吃之物 豆腐最難 麵包
什麼配什麼 口味之選認 紐奧良之例
食物的酸香氣 應吃皮殼 應吃渣滓 應吃酸澀
吃麵攤
麵與油餅
在城市中野餐
只宜單吃的飯 滷肉飯 鰻魚飯 雞肉飯
四菜一湯何難也
台灣的牛肉麵之時代與來歷
今昔對待食物之不同 牛肉麵愈賣愈便宜
今日對芫荽的態度不同了 臭豆腐旁的泡菜
早餐店之新變化 陽春麵中所丟菜葉之文明
漢堡
讚泡菜
只售一味的店
土雞與世外桃源
十項最具台北性格的吃食 一牛肉麵 二麵攤與滷菜
三豆漿店 四自助餐 五清粥小菜 六福州乾麵
七肉包、腸子湯、冬粉湯、肉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