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
In Search of Chinese Democracy 豆瓣
作者: Edmund S. K. Fu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 9
Edmund Fung examines an important phase of development in China's long quest for democracy. The momentum for democracy, he contends, grew strongest between 1929 and 1949 through civil opposition to the one-party rule of the Guomindang. The Nationalist era contained the germs of a reformist, liberal order, the legacy of which can be seen in the pro-democracy movement of the post-Mao period. This book fills an important gap in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 on Chinese intellectuals between May Fourth radicalism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s' accession to power.
Korea's Place in the Sun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Bruce Cumings W. W. Norton 2005 - 9
Korea has endured a "fractured, shattered twentieth century", and this updated edition brings Bruce Cumings' leading history of the modern era into the present. The small country, overshadowed in the imperial era, crammed against great powers during the Cold War and divided and decimated by the Korean War, has recently seen the first real hints of reunification. But positive movements forward are tempered by frustrating steps backward. In the late 1990s South Korea survived its most severe economic crisis since the Korean War, forcing a successful restructuring of its political economy. Suffering through floods, droughts and a famine that cost the lives of millions of people, North Korea has been labelled part of an "axis of evil" by the current Bush administration and has renewed its nuclear threats. On both sides Korea seems poised to continue its fractured existence on into the new century, with potential ramifications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Justice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迈克尔·桑德尔 Allen Lane 2009 - 9
Harvard government professor Sandel (Public Philosophy) dazzles in this sweeping survey of hot topics—the recent government bailouts, the draft, surrogate pregnancies, same-sex marriage, immigration reform and reparations for slavery—that situates various sides in the debates in the context of timeless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and movements. Sandel takes utilitarianism, Kant's categorical imperative and Rawls's theory of justice out of the classroom, dusts them off and reveals how crucial these theories have bee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Western societies—and how they inform almost every issue at the center of our modern-day polis. The content is dense but elegantly presented, and Sandel has a rare gift for making complex issues comprehensible, even entertaining (see his sections entitled Shakespeare versus the Simpsons and What Ethics Can Learn from Jack Benny and Miss Manners),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ir gravity. With exegeses of Winnie the Pooh, transcripts of Bill Clinton's impeachment hearing and the works of almost every major political philosopher, Sandel reveals how even our most knee-jerk responses bespeak our personal conceptions of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at large. Erudite, conversational and deeply humane, this is truly transformative reading.
众声喧哗 豆瓣
6.8 (10 个评分) 作者: 胡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9
本书触及了网络政治学中的一个重大话题——网络空间中的私域与公域。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信息时代的开端,公与私的含义和边界都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游移。《众声喧哗》主要探讨,经由新的共有媒体的作用,传统的公私两分如何在社会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产生消长和易位。在这里,公域与私域不能看做结构性的东西,而必须视之为一种流和一种过程。在网络时代,我们既要追求生机勃勃的公共生活,又要保证私人领域一定的自主性。共有媒体也许不能一夜之间改变中国政治,但是却能够促进独立于国家的社会力量的发展。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 豆瓣 Goodreads
Faktizitat und Geltung
作者: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 译者: 童世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8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的作者哈贝马斯提出对法律和宪法的范式性背景理解加以澄清,它所针对的是法学界日益流行的法律怀疑论,尤其是我怕谓的虚假实在论,它低估了现存法律实践的那些规范性预设的经验效用。在我们自17世纪以来不断进行着的关于政治共同体之法律构成的讨论中,还表现出了一种对整个现代笥的道德实践自我理解。这种自我理解不仅存在于一种普遍主义道德意识的种种证据之中,而且存在于民主法治国的自由建制之中。商谈论所要做的工作,是对这种自我理解作一种重构,使它能维护自己的规范性硬核,既抵制科学主义的还原,也抵制审美主义的同化。这是一本非同寻常的著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可能是哈贝马斯很好的著作。
合法化危机 豆瓣
作者: [德] 哈贝马斯 译者: 刘北成 / 曹卫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在《合法化危机》当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对当下现实的分析,而到了《包容他者》,历史的追溯和现实的批判开始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而且,在规范性上也更上了一层楼。规范意义上的民主概念、民族国家概念以及人权和人民主权概念,都是重建的重要对象。总之,一句话,到了《包容他者》,对现实资本主义的批判,逐步被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和对资本主义若干制度的重建所取代。哈贝马斯社会批判的激进特征到此有了很大的削弱。
后民族结构 豆瓣
作者: [德] 哈贝马斯 译者: 曹卫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1
《后民族结构》分“民族语境”、“后民族结构”、“现代性的自我理解”、“反对克隆人的论据”四个部分,收录了12篇文章,集中反映了作者对当前德国国内政治以及国际政治的理解、批判和重构的思路。
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 豆瓣
Political Philosophy
8.6 (7 个评分) 作者: David Miller 译者: 李里峰 译林出版社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08 - 1
序 言
顾 肃
自二战结束以来,政治哲学几乎一直成为当今世界学术思想界的一个宠儿,一门显学。此事决非偶然。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的教训极其深刻。本来人们以为,随着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处理国与国、人与人关系上当会更加明智、理性、仁慈,但大战的结果却是以更先进的武器进行更大规模的搏斗、杀戮,甚至像德国纳粹那样公然进行种族灭绝,屠杀了六百万无辜的犹太人。于是,当大战的硝烟还未散去,志士仁人们就已经在审判战犯的德国纽伦堡法庭上开始思考人类的根本道义准则,包括最普遍的自然法的律令。而罗尔斯划时代的巨著《正义论》于1971年出版,则代表了战后人们反省正义原则问题的最重要哲学成果。从此,理论家们在政治哲学的论坛上风云际会,探讨交流,当然也不乏不同流派的激烈辩论,构成了当代政治哲学百家争鸣、相得益彰的生动画面。
冷战后的政治哲学则又有了新的进展,在自由民主大前提下的政治多样化发展同样引人注目。可以说,面对一个全球化多元发展的新时代,任何有知识和理智判断力的公民都需要有基本的政治头脑,了解国内外大势,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看对方向、走对路,做有道德、正义感和政治方向感的人。这就需要对于政治哲学有所了解,因为政治哲学主要探讨基本政治概念、原则的规范意义和道义基础,对于政治的基本是非有清醒的把握。当然,要掌握当代政治哲学的基本观点、原则、立场和流派,并非易事。如今专门著作浩如烟海,令初涉者望而生畏。
正因如此,我的同行相识、牛津大学著名教授戴维·米勒所写的这本简短导论,成了一本难得的政治哲学入门书。这是作者为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通识教材系列丛书所撰写的一本图文并茂的入门指导书,目的是向世界范围内的读者介绍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思想和方法,以使之对当代政治哲学有个初步的了解和把握。米勒教授是当代政治哲学界的知名学者,在该领域有独到的重要研究成果,《社会正义原则》即是为回应罗尔斯的《正义论》而写的一本名著。但是,正如本书前言中作者所言,他想通过这本书,“让政治哲学对以前从未接触过它的人变得有吸引力而且易于读懂,所以努力在不牺牲准确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写得简单。”解释某些非常抽象的概念而不致陷入专门的圈内语言,这的确是一项挑战,但作者确实做到了。他用如此通俗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论述写出这样一本介绍政治哲学的读物,实属难能可贵。
本书首先从意大利中世纪的一幅名为《好政府和坏政府的寓言》的油画开始,生动地阐述了为什么我们需要政治哲学。其实这就是对于包括好政府和坏政府的区别、权力、权威、正义、公正、平等、民主、自由等基本概念和原则的是非问答。政治哲学提供了支持自由民主、捍卫人权,要求统治的合法性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基础之上等等基本原理的正当理由,以及与此相反的各种观点之不能成立的道理。本书即围绕这些基本问题进行对主要概念的学理分析,介绍相互联系的、甚至还有对立的主要观点,并且由此展开深入浅出的论述和讨论。当然,作者不只是简单地论述是非,而且对各个问题的复杂性进行了实事求是的阐述。比如民主,作者指出,以民主的方式构建政治权威的做法渐成趋势,它依赖的是两个基本假设:第一,无人天生比他人优越,因而需要证明两者间的任何权威关系;第二,保护人民利益的最好办法就是使之成为政治权威的终极来源。尽管民主具有这样的道义基础,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包括公民们对于政治过程和知识的了解有限,因而作出的决定也许并不都合理,故公民们也乐于选择一支领导者队伍来代表自己。结果就出现了作为代表的政府与其委托人之间的互动问题,以及当政府代表多数人的意志进行决策时,如何对待持反对意见的少数人的问题。现实中,一些民主体制下的公民经常对政治问题和政治知识表现出惊人的冷淡和无知,这就说明决不应该忽视民主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而宪政体制即是为了保护每个人包括少数派的权利而设计和运作的,它是民主的多数人决定原则的必要补充。但是,宪政民主体系还不止如此,它还必须保证多数人在作出最后决定之前充分考虑少数人所关注的问题,即便这并不涉及基本权利问题。这就需要民主制度本身拥有充分的协商和沟通机制,以及就公共议题进行公开的讨论和辩论。因此,尽管民主与专制相比是一个更合理和优越的制度,但也决不应该无视其本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只有全面了解了民主的这些方面以后,无论是理论家和政治家对于民主体制本身的运作才会有清醒的认识,避免极端的情况发生。
作为著名的研究学者,本书作者本人显然对基本政治哲学问题持有自己的基本倾向和立场,包括在不少方面不同意罗尔斯的观点。但是,作者却没有以介绍自己的观点为主,而是讲透基本问题,并且简要地联系从古代希腊至今的相关经典论述,相当客观全面地介绍了当代政治哲学的代表性观点和论据,总结了相关的争论,提纲挈领,概括准确,给读者以鲜明的总体把握。好比你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如果某人只是提供给你某个街道的细节,细致到连商号及其经理的名字都有,但却没有给你提供一幅脉络清晰、方位明确、标明主要街道和代表性建筑的全景图,那你在该城行走时仍然会迷失方向,不知置身何处。本书就是提供了一幅当代政治哲学方位明确、概念清晰、原理表述准确、代表性论点介绍精辟的全景图。
本书以政治哲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和问题来安排论述,但在此过程中,也穿插了对不同流派观点的介绍和评论。总的来说,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是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与此进行相当一段时期论争的社群主义是一个带有集体和社群倾向的流派,但并未完全脱离自由主义的基本论述。马克思主义则是长期以来与自由主义论战的另外一个激进的政治哲学思潮,此外,近年还有女性主义,以及世界主义和全球正义论者,这些流派之间互有争论。本书不可能一一细述各个流派,但在讨论各个基本问题时对相关流派的代表性观点均有所总结。读者可以在基本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再阅读一些专门著作,以便对相关的流派和代表人物的思想有更深入和全面的把握。
生动形象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大量的插图和形象描述,加上对寓言画的仔细分析,大大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比如,除了上面提到的开头的油画以外,作者在讨论正义问题时也仔细分析了另外一幅有关公正的寓言画。所作的解析生动精辟,让人对于政治哲学有了身临其境的亲近感,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和晦涩难懂的概念名词轰炸。英国哲学的传统是经验主义,从基本经验事实中总结出相应的概念和原则,加上概念分析的逻辑工具,把深奥的哲学概念和理论与经验世界密切结合,而不是只满足于发明新名词新概念,用自我臆想的庞大的形而上学理论体系掩盖思维严重脱离实际的致命伤,以致许多理论对于现实的社会和政治改革毫无贡献(当然,这里并无全盘否认形而上学的意思,关键是看研究者本人的根本态度是以实践为依归,还是逃避现实、躲在象牙之塔里孤芳自赏甚至自欺欺人)。本书论述中处处体现出的鲜明的实践针对性和指导性,同样值得称道。
本书中译本文句通顺,表达准确,加上有英文对照,对于广大读者包括高校师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政治哲学基本问题大有裨益。因此,我愿在此大力推荐这本难得的政治哲学入门书。
2007年10月
写于南京秦淮河畔曲水文华苑
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 豆瓣
9.3 (12 个评分) 作者: 徐贲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8 - 10
人以人性道德的理由来记忆。哪怕对那些与我们只有浅淡关系的人们,我们也与他们因人性道德的记忆而联系在一起。藉由人类共同创伤的记忆,各种社会群体、国族社会,有时候甚至是整个文明,不仅能够辨认出人类苦难的存在和根源,还会就此担负起一些重责大任,警惕袖手旁观的冷漠。正如英国历史 学家Ian Kershaw所说,“通往奥兹维辛的道路,为之开道的是仇恨,为之铺路的是冷漠。”对于人类共同的灾难,记忆研究最关心的不是我们愿意记忆什么,而是我们由于道德责任而应该记忆什么。我们应该记住的是那些直接毁灭共同人性的邪恶事件。
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 豆瓣
作者: 徐贲 新星出版社 2009 - 3
内容简介
你在意你周围的公共文化吗?怎样的公共文化才能让人生活得更有尊严?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公民们应该如何在民族国家内的公共生活中维护人类的共同尊严?
本书以公共文化为文化批评的具体对象,通过全球化和民族认同的一些议题,来关注公共文化的核心问题——社会生活的公共性。不仅涉及直接可见的生活现象,更触及背后的制度分析和批判。
20世纪人类经验承载了太多的蔑视和无尊严。
我们看到,隐藏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凶残和野蛮可以多么轻易地把人的无尊严确立为一种当然的生活方式。阶级的、民族的、政治差异的互相敌视和酷烈斗争、暴力残害和制度性压迫、以消除某种人为目的的意识形态法则,这些都在蔑视和嘲笑人类的完整存在。在人种的、民族的、阶级的或政治集团的强者眼里,自然和历史是不同情弱者的,弱者必须灭亡。他们的结论是,人类不可能以共同的完整存在来判断是非和美丑,人类必须以虚无和绝望来接受道德地狱的未来。
全球正义拒绝这样的结论。即使在地狱之门打开之后, 全球正义也还是要坚持重申人类的整体性和人类的共同尊严。
目录
前言
绪论:从公共生活看全球正义和公民群体认同
第一部分 全球化和全球正义
第一章 全球化、现代性和民族国家
第二章 从三种公民观看两种全球化
第三章 全球化中的市场和民主
第四章 全球化中的国家合法性和公民权利
第二部分 社会正义和国族认同
第一章 正义和社会之善
第二章 分配正义和群体认同
第三章 从惩罚到权利的法律正义
第四章 正义、非正义战争和群体认同分歧
第三部分 全球化中的公众和公共生活
第一章 传媒公众和公共事件参与
第二章 公民新闻、公众和公共政治
第三章 承诺、信任和制度秩序
第四章 保护弱者、道德习俗和公共生活
第五章 正派社会和学习认同
第四部分 全球化中的群体生活和公民社会
第一章 博物馆和民族国家
第二章 物品文化和日常生活秩序
第三章 文物收藏和怀旧的大众文化
第四章 公民社会和新全球伦理秩序
第五章 全球化、公民国家和全球治理
民主的不满 豆瓣
Democracy's Discontent: America in Search of a Public Philos
作者: [美国] 迈克尔·桑德尔 译者: 曾纪茂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 6
本书是一部关于自由的意义的重要著作,它追溯了本世纪后半叶美国民主的再造过程。针对公共哲学的概念,《民主的不满——美国在寻求一种公共哲学》提出了一种哲学的论证和一种历史的论证。其哲学主张认为,程序自由主义——一种声称政府应该对关于良善生活的各种竞争性见解保持中立的政治理论——是不充分的;其历史的观点则认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程序自由主义在不断地为美国的政治话语创造词汇,它已经排挤了共和主义对公民身份和自由的理解,并开始作为一种支配性的公共哲学大行其道。在桑德尔看来,程序自由主义已经逐步取代了公民共和主义,并给美国的民主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只有通过恢复共和主义传统,致力于共同体认同和自治所需要的公民美德,才能消除美国民主的不满。
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 豆瓣
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
作者: [美] 迈克尔·J. 桑德尔 译者: 万俊人 / 唐文明 译林出版社 2001 - 4
《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是一部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名著。它从道德主体、分配原则、社会契约等角度展开论述,指证了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政治自由主义”学说的偏颇,并据此提出了“正义内在于善”的思想。本书结构严谨,论述精妙,为西方学界视为少数几部有影响的挑战罗氏理论的著作之一,与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麦金太尔的《追寻美德》等并称于世。
集体行动的逻辑 豆瓣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8.0 (11 个评分) 作者: 曼瑟尔·奥尔森 译者: 陈郁 / 郭宇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 4
奥尔森教授撰写的这本《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第1章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些方面作了逻辑的理论的解释。第2章考察了对不同规模的集团进行分析的含义,并得出在许多情况下小集团更有效率、更富有生命力这一结论。第3章考察了赞成工会的论点的含义,并得出以下结论:某一形式的强制性会员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工会是生死攸关的。第4章运用本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对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进行考察并对其他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国家理论进行分析。第5章按照本研究阐述的逻辑对许多政治学家使用的“集团理论”进行分析,并证明对这一理论的通常理解在逻辑上是矛盾的。最后一章提出了一个与第1章概述的逻辑关系相一致的新的压力集团理论。这一理论说明大的压力集团组织的会员制度和力量并不是游说疏通活动的结果,而是它们其他活动的副产品。
国家兴衰探源 豆瓣
作者: 曼库尔.奥尔森 译者: 吕应中 商务印书馆 1999
《探源》是《集体行动的逻辑》的姐妹篇,前者是后者所阐明原理的具体应用。国家为什么会有兴衰?不同的国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同一国家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什么发展有快有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遭受严重破坏的西德、日本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崛起?西欧共同体的建立为什么会使共同体各国获得较快的发展?英国为什么会衰落?印度半个多世纪以来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为什么未能给它带来繁荣与发展?为什么西方社会会有滞胀、失业和经济周期……对上述问题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们按传统的经济学、社会学的观点作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然而在《探源》中作者认为所有这些解释都是肤浅的,它们没有找到问题的最终根源,因而难以令人信服。作者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这就是从分利集团及其影响的角度对上述问题作出解释。
奥尔森根据自己对不同历史时期世界各国发展状况的考察和研究得出结论:允许自由地建立各种组织而又长期没有动乱或入侵的国家,其经济增长受到分利集团的阻碍和危害也就更严重;极权主义政府或外来入侵者削弱或废除了分利集团的那些国家,在建立了稳定或自由的法律秩序之后,其经济就会相当迅速地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衰落和日本、西德奇迹般的增长就是上述结论的有力例证。作者还指出,分利集团的数目及其成立时间的长短同经济增长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负相关。
作者进一步指出,像行会、工会、卡特尔以及议会院外活动集团等这样一些分利集团之所以会阻碍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于这些特殊利益集团具有排他性,它们阻碍了技术进步、资源的流动与合理配置;它们降低了生产经营活动的报酬,而提高了利用法律、政治与官僚主义进行讨价还价等活动的报酬;它们提高了社会交易成本而降低了社会经济效益。作者认为,希望采取集体行动以增加其收入的分利集团不会关心社会总收益的下降或公共损失,因而分利集团的活动不是增加社会总收入而是减少社会总收入,与其说它们是“分蛋糕”不如说它们是有破坏性后果的“抢瓷器”。
西欧共同体的建立及其各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作者认为也可以从分利集团受到限制、管辖权统一和贸易自由的角度得到解释:管辖权统一取代了地方分割,使行会等分利集团失去了垄断和影响;贸易限制从社区上升到国家层次,会使关税壁垒长度减少许多倍,从而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然而作者又进一步指出,只有贸易自由和要素流动还不行,必须同限制分利集团等措施相结合,才能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半个多世纪印度一直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但并未由此获得繁荣与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以种姓等级制度为特征的分利集团在起抑制作用。再如,以自由贸易著称的英国,在获得一个多世纪的长足发展之后,现在开始衰落下来,其原因在于不断滋生起来的分利集团对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
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作出完满解释的“滞胀、失业和经济周期”也可从分利集团作用的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分利集团决策缓慢,使决策日程愈益纷繁,从而引起工资和价格“黏性”,使社会垄断性增加,市场无法结清,从而导致失业增加,社会总收入减少,需求下降,最后导致经济的衰退和萧条。
考察分利集团对经济社会之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理是贯穿《探源》全书的鲜明主线,奥尔森把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或根源聚焦到分利集团上,因此,合乎逻辑的结论是: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限制分利集团。作者最后指出,采用限制分利集团的法规,不需耗费大量的资源,聪明而坚决的政策本身就能大大增进经济繁荣与社会效益。
奥尔森于本书所阐明的理论和方法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它不仅适用于西方各国,而且对研究东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经济社会的起源 豆瓣
The Making of Economic Society
作者: [美] 罗伯特·海尔布罗纳(Robert L. Heilbroner) / 威廉·米尔博格(William Milberg)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6
本书是一本经典的经济史教材,是探寻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著作,而且随着时间的退役,作者又不断增添了新的材料,并对中国的经济崛起也做了详述。可以作为经济学参考读物,适合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各专业人员研读。
政治哲学导论 豆瓣 Goodreads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
9.4 (22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纳森·沃尔夫 译者: 王涛 / 赵荣华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 - 9
本书涉及政治哲学所有的重要论域(包括政治权威与政治义务、民主、自由、分配正义和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展现西方两千五百年间的哲人智慧(包括柏拉图、霍布斯、洛克、卢梭、密尔、马克思、罗尔斯等)。作为一本导论性著作,本书旨在带领你思考一些根本性的政治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每一位公民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都会遇到的,而且必须回答的。更重要的是,作者讨论问题的方式是开放性的。他不是要告诉你最终的答案,而是以提问和交谈的方式把这些问题娓娓道来,通过展示伟大政治思想家的论证来帮助你形成自己的观点。
本书出版后受到广泛欢迎,被译成多国文字,中文版根据英文最新修订版译出。任何对政治哲学感兴趣的读者都会从这本书中获益。
永久和平论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德] 伊曼努尔·康德 译者: 何兆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永久和平论:袖珍经典》表达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有关战争与和平的最重要的见解,及其关于议制政府与世界联邦的构想。康德对实现永久和平提出了必要的原则,并克服在实现和平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困境与解决方法。并最终超越没有法律的野蛮状态,建立一个各民族的联盟。在这个联盟中,每一个国家,甚至最小的国家,都可以不依靠自己的力量或者自己的法律裁决,而只是依靠这个各民族的大联盟,依靠一个联合起来的力量,依靠以联合起来的意志的法律为根据所做出的决定,来获得自己的安全和权利。
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作者: [美国] 弗朗西斯·福山 译者: 黄胜强 / 许铭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1
《国际学术前沿观察: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是美国著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此书出版后引起巨大轰动,曾连续登上各类畅销书排行榜,被先后译为20余种文字。1989年夏,福山在《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了《历史的终结?》一文,认为西方国家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因此构成了“历史的终结”。此论一出,在东西方学界掀起轩然大波,批评、拥护之声此起彼伏,很快形成了一股弥漫全球的“终结热”。几年后,在吸收并研究各种反馈意见和学术观点后,福山在前文基础上,撰写了《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