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
重新发现制度 豆瓣
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 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
作者: 詹姆斯·G.马奇 / 约翰·P.奥尔森 译者: 张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3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是在反思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位作者是“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开山之人。在本书中,作者首先批判了上个世纪50—70年代以制度虚无主义为特征的各种政治学理论前沿(第一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制度规范政治秩序的理论框架(第二、三章),进而考察了制度本身发生变迁的规律及改革实践困扰(第四、五、六章),并以人民主权为目标分析了制度设计中的诸多难题,同时提出建议(第七、八章),最后对新制度主义思想进行了梳理和深化(第九章)。
Utilitarianism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John Stuart Mill Hackett Pub Co 2002 - 6
This expanded edition of John Stuart Mill's Utilitarianism includes the text of his 1868 speech to the British House of Commons defending the use of capital punishment in cases of aggravated murder. The speech is significant both because its topic remains timely and because its arguments illustr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principle of utility to questions of large-scale social policy.
未来100年大预言 豆瓣
作者: 『美』乔治•弗里德曼(George Friedman) 译者: 魏宗雷 / 杰宁娜 海天出版社 2009
耸人听闻但让人警觉的战略大预言
2020年:虎图腾下的中国能否崛起?
2050年:美土波日列强打响第三次世界大战
2080年:太空电站向地球供电
2100年:墨西哥挑战美国强权地位
别以为你在看科幻小说,这些惊人之语皆来自乔治•弗里德曼这本让人期待已久的新书。这位预言大师把目光投向遥远的未来,为21世纪即将发生的巨变勾画出一幅清晰的图景和可读性极强的百年语言。未来战争在哪打、为何打、如何打,哪些国家将获得和失去经济和政治权力,地缘政治、科技、人口、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的主要趋势如何改变我们在新世纪的生活方式,只有他能说得清楚。
本书绝非迎合猎奇心理的娱乐书籍。弗里德曼以多年研究的报告成果,绵延百年的历史纵深和宽广的地缘战略视野,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未来100年让人尖叫迭起的画卷。
预言有风险,相信需谨慎。
战略预测公司(STRATFOR) 背景和成功案例
乔治•弗里德曼以犹太人天生的灵敏嗅觉,一手创立了私营情报预测机构“战略预测公司”(简称“战预”),总部设在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未来趋势、情报资讯分析机构,为各国政府、《财富》500 强提供建议和经营环境解析,提出全球大战略思考架构下的行动方向,是美国唯一一所可以公开合法出售情报分析成果的私营机构。“战预”在全球各地与分析家、学界、智库和各领域顶尖人士合作,将搜罗的情报信息严格筛选整理,为客户提供现场情报、深度分析和战略预测三大重点产品。因此,“战预”公司在美国又被称为“影子中情局”或“民间中情局”。在中情局因情报不准广受指责诟病之际,“战预”反而名声鹊起。
1996 年“战预”公司刚刚成立即成功预测了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唯一现场解析1999 年北约空袭科索沃战况和未来冲击的私营机构,而所用的方式竟是从战场给CNN 发电子邮件,不花一分钱就办了中情局花大价钱也办不到的事,经由《时代》杂志披露后确立了该机构的权威地位。“9•11 ”事件后,该公司更首度对大众定期有偿提供信息,预测基地组织及布什政府的策略方向。该智库也曾经准确预测巴基斯坦、阿富汗紧张局势升级的关键因素,破解拉美毒枭组织的经营结构,并对美国总统奥巴马新政面临的挑战提出精辟建议。
国际畅销书《未来100 年大预言》全球震撼登场
成本与选择 豆瓣 Goodreads
Cost and Choice: An Inquiry in Economic Theory
作者: [美]詹姆斯·布坎南 译者: 刘志铭 / 李芳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本书将布坎南研究工作的重要部分——成本与选择——做了较清晰的论述。每个人在面对选择时,都会面对成本或者说机会成本,于是人很容易进入选择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人如何选择。作者运用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对此进行了论述。全书分6个部分。第一部分讲“成本的经济学理论”,第二部分讲“伦敦传统的起源和发展”,第三部分讲“成本和选择”,第四部分讲“公共物品的成本”,第五部分讲“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第六部分讲“没有市场的成本”。本书为《奥地利学派译丛》之一。
反思财产 豆瓣
Thinking about Property: From Antiquity to the Age of Revolution
作者: [英] 彼得·甘西 译者: 陈高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在这一著作中,作者探究了古代关涉财产的“基础性”文本,以及19世纪早期之前的思想家们在不同语境下对它们的接受情形。这些文本包括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关于理想政体的描述,耶稣关于弃绝和贫困的教义,黄金时代叙述,以及人类从原始公社性到所有权制度转变的其他阐明。在19世纪早期之 前,认真思考过私人所有权的合法性问题的,包括政治思想家、神学家和法理学家。作者所涉及的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耶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巴托鲁斯、奥康的威廉、米斯特拉的普莱桑、格劳修斯、普芬道夫、洛克、休谟、卢梭、康德、黑格尔和蒲鲁东。同时,作者充分论述了权利学说的历史发展,尤其是财产权。藉此,作者质疑了这样一个主导性的历史范式:古代世界对权利学说贡献甚微,甚至了无贡献。最后,作者对美国和法国革命中的权利宣言进行了比较研究,解释了为何法国人认为财产权是不可剥夺的,而美国人却不这么认为。
公共选择理论 豆瓣
作者: 丹尼斯·缪勒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 5
    此书对1979年版《公共选择》作了极大的修订和扩充。除了对重要定理用专节给予了证明之外,还新增了第11章的内容。作者把注意力集中于过去40年公共选择文献的各个主题,论及诸如寻租、政府膨胀、国家的兴衰、政治经济周期、股票的应用趋势、再分配的性质和程度等社会选择问题。这本书对公共选择的规范问题提供了详细论述,包括伯格森――萨缪尔森社会福利函数、阿罗不可能
自由人的平等政治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6
自由和平等,是道德理想,是政治实践,而非自有永有之物。人类历史充满对自由和尊严的践踏。自由主义的理想,是建立一个自由人平等相待的社会。本书的目的,是解读和评价罗尔斯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自由主义的道德和政治内涵。
相遇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8 - 11
本書的內容,全都和教育有關。因為作者是教師,他說他一直在學習如何做一個合格的老師,並思考政治、哲學與人生的種種問題。他將這些思考,寫下來,寄給學生,然後一起討論。這樣的交流,經年堆疊,已有數十萬言。作者說,他很慶幸能以教師為業。
作者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曾遇到許多好老師。收在書中的,就有和香港中文大學著名的哲學老師陳特先生的五篇對談。作者畢業後負笈英倫,再一次回到中大教書時,住在崇基學院職員宿舍,那正好在陳特先生擔任舍監的宿舍旁邊。那時候,陳生已是癌症末期,放棄了一切治療。沒料到,在他臨走前,師生可以有那樣的幾次對話。那段日子,作者初為人師,經常通宵備課,活得緊張疲累。但他每次見到陳生,陳生總是平和沉穩,而作者卻暗裡有時間倒數的傷悲。陳特先生逝世後,作者說,整理這些對話,更是吃力。常常是午後,陽光兇猛,室內幽暗,播著錄音,聽著陳生的笑聲,遠眺他的舊居,一不小心,眼前便模糊一片。
--------------------------
這本書收錄了周保松博士曾經發表過的文章,有作者與同學訪問對他影響至深的陳特教授,有作者介紹幾位北美政治哲人,如諾齊克、金里卡及《正義論》作羅爾斯等,也有作者憶述移民來港的成長經歷,及寫給系內同學的書信。雖說題材各異,但讀者還是可以從中摸出作者來港、求學成長和進行思想探索的輪廓線。個人覺得饒有趣味的是周保松的思想掙扎歷程,他怎樣堅信左翼自由主義的社會公義理念,中大哲學教授陳特先生的教育怎樣影響他棄商科而從哲學,對政治的看法又如何使這位哲學系畢業生最終成為政治哲學系講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周保松作為一個新移民,他怎樣看香港經濟掛帥的「單一價值觀」,除了批判這種價值觀外,他還提出了「文化多元」的概念,希望社會能夠容納更多聲音。作者自言書名意謂與讀者「相遇」,如果讀者能夠在書中,反思香港價值觀、新移民政策,以及香港政治文化等等,相信亦是一次饒有意思的「相遇」。
学术与政治 豆瓣 Goodreads
Wissenschaft als Beruf und Politik als Beruf
9.6 (14 个评分) 作者: 韦伯 译者: 钱永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5
本书收入韦伯最著名的两篇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这两篇演讲,是韦伯去世不久,在战争与革命因袭下的德国“新”文化的重镇慕尼黑发表的,是20世纪思想的最重要文献。韦伯总摄他一生学术、思想、道德与政治的关怀,通过历史与社会学角度的比较分析,以及在道德价值层次上的批判反省,就学术知识与政治行动的性质、条件和限制,提出冷酷的界定和慷慨的呼吁。它们让读者沉痛地认识到近代人处境的艰难,也迫使读者用“英雄伦理”的态度,在“平实的眼前工作”中,把握住关系到人性尊严的一线希望。
群众与权力 豆瓣
Masse und Macht
作者: (德)埃利亚斯·卡内提 译者: 冯文光 / 刘敏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 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提最具影响力的杰作。本书从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结合上剖析、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书涉及人类学、生物学、社会学方面的知识,与此相应,作者使用的范畴、概念的范围也很广。本书对社会学方面有研究的读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The Revolution 豆瓣
作者: Ron Paul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2008 - 4
在线阅读本书
This Much Is True: You Have Been Lied To.

The government is expanding.
Taxes are increasing.
More senseless wars are being planned.
Inflation is ballooning.
Our basic freedoms are disappearing.
The Founding Fathers didn't want any of this. In fact, they said so quite clearly i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Unfortunately, that beautiful, ingenious, and revolutionary document is being ignored more and more in Washington . If we are to enjoy peace, freedom, and prosperity once again, we absolutely must return to the principles upon which America was founded. But finally, there is hope . . .
In THE REVOLUTION, Texas congressman and presidential candidate Ron Paul has exposed the core truths behind everything threatening America , from the real reasons behind the collapse of the dollar and the looming financial crisis, to terrorism and the loss of our precious civil liberties. In this book, Ron Paul provides answers to questions that few even dare to ask.
Despite a media blackout, this septuagenarian physician-turned-congressman sparked a movement that has attracted a legion of young, dedicated, enthusiastic supporters . . . a phenomenon that has amazed veteran political observers and made more than one political rival envious. Candidates across America are already running as "Ron Paul Republicans."
"Dr. Paul cured my apathy," says a popular campaign sign. THE REVOLUTION may cure yours as well.
发展的迷思 豆瓣
Le développement:Histoire d'une croyance occidentale
作者: 吉尔伯·李斯特 译者: 陆象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9
《发展的迷思:一个西方信仰的历史》主要内容简介:“发展”在过去50年间对数不胜数的经济和社会政策进行辩护,在北方国家如同它在南方国家一样,让芸芸众生坚信福祉就要降临。随后全球化成为“发展”的接替者:它忽视“发展”的可能性,而仅限于与贫困作斗争。既然如此,如果说发展已然严重受挫,那为什么如今它还一直是人们热烈讨论的中心议题呢?毫无疑问,因为它根深蒂固地建立在一种处于西方虚构的深度信仰之上。一种有需求的依赖性战胜了我们对信仰内容的怀疑。重回历史课程里,《发展的迷思:一个西方信仰的历史》点出了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试图改变这个世界和结束疾病、苦难及饥荒的诸多理论和策略。这部更新和增补的第三版,在之前版本的基础上,介绍了反对幻想摆脱资本主义偏移的发展以及衰退将开启后发展通道的争论。在此基础上,是否有必要重新质疑阻止我们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整体性思考的经济学科目呢?
功利主义 豆瓣
Utilitarianism
9.2 (8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翰·穆勒 译者: 徐大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5
功利主义是一种在西方影响巨大的伦理学说,其原则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以行为的实际功效或利益为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学说,分绪论、何谓功利主义、论功利主义最后制裁力、功利主义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证明、论公道与功利主义之关系。
权力的精神生活 豆瓣
作者: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张生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 1
《权力的精神生活:服从的理论》对黑格尔、尼采、弗洛伊德、福柯、阿尔杜塞等有关服从理论的论述进行了比较研究,以读书笔记的形式阐述了作者对服从的观点:权力在主体的屈从与生产中的双重作用与权力所采取的精神形式。作为权力的一种形式,服从是自相矛盾的。被一种外在于自身的权力所支配是权力所采取的一种熟悉的和苦恼的形式。但是,为了发现“某人”是什么,某人作为一个主体的形成,所依赖的权利却完全是另一种权力。按照福柯的说法,如果我们理解了权力同样形成了主体,它就提供了它存在的条件和它欲望的轨迹。权力不仅仅是我们的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它也形成了自反性。利用黑格尔、尼采、弗洛伊德、福柯和阿尔杜塞,这本富有挑战性和明晰的著作提供了主体形成的理论,它阐明了矛盾的社会权利的精神作用。
福利国家的社会学 豆瓣
作者: [日] 武川正吾 译者: 李莲花 / 李永晶 商务印书馆 2011 - 7
本书主要论述了在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本书从现实中存在的福利国家出发,通过探讨它们的非明示的目的来明确福利国家赖以存在的价值,以全球化为背景,论述了各国福利体制的应对模式及其未来,尤其对日、韩等东亚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特征。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豆瓣
作者: Karl Polanyi Beacon Press 2001 - 3
In this classic work of economic 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 Karl Polanyi analyze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His analysis explains not only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self-regulating market, but the potentially dir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untempered market capitalism. New introductory material reveals the renewed importance of Polanyi's seminal analysis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free trade.
大国政治的悲剧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约翰·米尔斯海默 译者: 唐小松 / 王义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1
《大国政治的悲剧》于2001年10月在美国出版以后,便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和新闻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冷战后理论界一片“历史终结论”、“大战过时论”和“民主和平论”的声音中,作者指出在一个没有国际权威统治他国的世界里,大国一律损人利己,追逐权力,并成为支配性国家,在此过程中大国间必然产生冲突,这就是国家的悲剧,作为《大国政治的悲剧》的结论,作者认为中国将是美国最大的威胁。这一结论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各类书评均已在各种刊物和网页上出现。但都只是对《大国政治的悲剧》的片面理解。《大国政治的悲剧》的译者也已在《文汇报》上发表关于《大国政治的悲剧》的书评,以纠正读者的片面理解。作者究竟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只有在完整阅读《大国政治的悲剧》后才能有所认识。
全球化的悖论 豆瓣
作者: [美] 丹尼•罗德里克 译者: 廖丽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10
近年来,几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再一次将全球化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人们开始思索,全球化是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全球化真的有利于世界的发展,能够实现全世界共同发展的目标吗?本书用大量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全球化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推动全球化的方法,错的是我们追求的全球化的程度。每个国家都各有其特点,适用于某一国家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国家,想要用一种方法在各国实现全球化是不可能的。此外,一味地拒绝全球化,各国之间会存在难以逾越的壁垒,不利于各国共同发展;而过分推崇全球化,会将某个地区的危机无限放大,最终变成世界性的灾难。所以,本书要告诉我们的是: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恰当的方法推动全球化;要推行适度的全球化,充分发挥出全球化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