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
罗伯特议事规则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亨利·罗伯特 译者: 孙涤 / 袁天鹏 世纪出版集团 格致出版社 2008 - 1
美国人崇尚自由,但美国人对待开会却是严肃认真的,美国人是会少规矩多。说到开会的规矩,世界上恐怕没有人比得上美国人的规矩大了。他们有一本厚厚的开会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RobertsRulesofOrder)。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部由亨利·马丁·罗伯特撰写的《议事规则袖珍手册》(Pocket Manual of Rules of Order)于1876年出版,几经修改后于2000年出了第十版。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内容非常详细,包罗万象,有专门讲主持会议的主席的规则,有针对会议秘书的规则,当然大量是有关普通与会者的规则,有针对不同意见的提出和表达的规则,有关辩论的规则,还有非常重要的、不同情况下的表决规则。
有一些细节规则后面的逻辑原则是十分有意思的。比如,有关动议、附议、反对和表决的一些规则是为了避免争执。原则上,现在在美国的国会、法院和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在规范的制约下,是不允许争执的。如果一个人对某动议有不同意见,怎么办呢?他首先必须想到的是,按照规则是不是还有他的发言时间以及是什么时候。其次,当他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时,要向会议主持者说话,而不能向意见不同的对手说话。在不同意见的对手之间的你来我往的对话,是规则所禁止的。
在国会辩论的时候就是这样。说是辩论,不同意见的议员在规定的时间里,名义上是在向主持的议长或委员会主席说话,而不能向自己的对手"叫板"。自己发言的时候拖堂延时,或者强行要求发言,或者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插嘴打断,都是不允许的。
在美国的法庭上也是这样,当事双方的律师是不能直接对话的,因为一对话必吵无疑,法庭就会变成吵架的场所。规则规定,律师只能和法官对话,向陪审团呈示证据;而陪审团按照规则自始至终是"哑巴"。不同观点和不同利益之间的针锋相对,就是这样在规则的约束下,间接地实现的。
像议事规则这样的技术细节,对于美国这样的多元化而又强调个人自由、人人平等的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否则的话,如果发生分歧就互不相让,各持己见,争吵得不亦乐乎,很可能永远达不成统一的决议,什么事也办不成。即使能够得出可行的结果,效率也将十分低下。罗伯特议事规则,就像一部设计良好的机器一样,能够有条不紊地让各种意见得以表达,用规则来压制各自内心私利的膨胀冲动,求同存异,然后按照规则表决。这种规则及所设计的操作程序,既保障了民主,也保障了效率。
罗伯特议事规则是在洞彻人性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琢磨而设计的。正是这种对细节把握得精致完美的规则,才最大化地实现了公平与效率。
所以,任何一个真正成熟的管理,无论是社会管理,还是经济管理,必然是靠在对细节精确把握的基础上制定的规则来运行的。管理离开不开规则和标准,而规则和标准正是精致的完美表现。
我们应该从哪里着手学习《罗伯特议事规则》呢?
我们说有规则是最重要的,并不是说规则是什么并不重要。我们不能规定什么样的规则是最好的,是绝对正确的,但是我们一定知道我们想追求什么样的原则,什么样的精神,这些原则和精神正是议事规则的精华和意义所在。
这些原则包括:
根本原则:
平衡:保护各种人和人群的权利,包括意见占多数的人,也包括意见占少数的人,甚至是每一个人,即使那些没有出席会议的人,从而最终做到保护所有这些人组成的整体的权利。正是几百年来,人们对这种平衡的不懈追求,才换来了议事规则今天的发展。
对领袖权力的制约:集体的全体成员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出领袖,并将一部分权力交给领袖,但是同时,集体必须保留一部分权力,使自己仍旧能够直接控制自己的事务,避免领袖的权力过大,避免领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集体的头上。
多数原则:多数人的意志将成为总体的意志。
辩论原则:所有决定必须是在经过了充分而且自由的辩论协商之后才能做出。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辩论说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意志,甚至一直到这个意志变成总体的意志。
集体的意志自由:在最大程度上保护集体自身,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和平衡集体成员的权利,然后,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行事。
具体原则:
1689年英国议会出现了一本手册叫做《议会》(Lex Parliamentaria),罗列了三十五部当时的议学著,已经开始呈现我们今天的很多原则和规则的端倪。比如:
同时只能有一个议题:一旦一个提议被提出来以后,它就是当前唯一可以讨论的议题,必须先把它解决了,或者经表决同意把它先搁置了,然后才能提下一个提议。
意见相左的双方应轮流得到发言权:辩论的时候有人请求发言,主席应该先问他持的是哪一方的观点,如果其观点与上一位发言人相反,那么他有优先权(比如有若干人同时要求发言)。
主席必须请反方表决:必须进行正、反两方分别的表决,缺一不可。不可以正方表决后,发现已经达到表决额度的要求,就认为没有必要再请反对方表决。
反对人身攻击:必须制止脱离议题本身的人身攻击。禁止辱骂或讥讽的语言。
辩论必须围绕当前待决议题:如果发言人的言论显得与议题无关,而且其他与会成员已表现出了对此的反感(如嘘声),发言人的发言应该得到制止。
拆分议题:如果一个待决议题可以被分成若干小的议题,而且与会成员倾向于就其中小的问题分别讨论,可以提议将议题拆分。例如,将一个选举两个骑士的议题拆分成两个议题分别表决。
改变一个既成决议比通过一个新决议需要更大的努力。这是为了避免由于类似出席人数的变化这样的因素所可能导致的组织决策的不稳定。
在一届会议期间,一旦会议对某一议题做出了决定,同一个议题,或者本质上的同一个议题,不能再次讨论,除非发生了特殊情况。
如果对某个议题做了暂时性的处理(disposed of),并没有形成最终决定,那么不可以引入任何一旦通过就会干扰到会议再对原议题讨论时的立场的提议,无论新提议对原提议有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
领袖之辨 豆瓣
won't get fooled again-- a voter's guide to seeing through the lies,getting past the propaganda,and choosing the best lesders
作者: 约瑟夫·波耶特 译者: 张小英 2012 - 1
《领袖之辨》作者不仅是政治学家,更精于社会心理学,从人性基本需求、领导者的多维度测试等多个面向,以实际故事印证、剖析令人盲从的症结,引导读者:如何分辨领导动机的善恶。如何透视你看不见的领导阴暗面。如何揭穿领导者的“好人”假象。如何预防美好愿景变质。如何审视被领导者美化的价值观。如何评估领导者误判现实的可能性。如何破解领导者没说出口的“事实”。如何认清“领导话术”背后的图谋。让我们告别狂热的盲从,保持谨慎的戒心,冷眼独行,造就最佳选民。
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2
该书是著名学者余英时文集的第六卷。内容涉及政治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内容包括有民主制度的发展、近代文明的新趋势、民主革命论以及自由与平等之间等。
自由主义 豆瓣 Goodreads
7.7 (7 个评分) 作者: [英] 霍布豪斯 译者: 朱曾汶 商务印书馆 1996 - 6
本书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一种。伦纳德.特里劳尼.霍布豪斯是英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本书是对19世纪自由主义在英国发展过程进行全面论述的专著,重点在于论述弗杰里米.边沁、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格莱斯顿和理查德.科布登等这些有代表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的观点、彼此的内在关系以及在英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表述了作者本人关于自由主义的见解。
The Crisis of Neoliberalism 豆瓣
作者: Gérard Duménil / Dominique Lév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 1
French economists Gérard Duménil and Dominique Lévy proceed from the somewhat heterodox proposition that ruling ideas arise not from their persuasive power or inner logic but from the interest of ruling groups...Duménil and Lévy move directly to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that led us to this turn, the underlying situation in which such intellectually bankrupt ideas could prevail. And what might become of a world that can no longer sustain such beliefs...Though elements of their analysis proceed (in their words) "à la Marx," the book is scarcely what one might thereby expect--that is, the opposite of [an] unreflective apologia for capitalism's premises...The two argue...that neoliberalism is not a collection of theories meant to improve the economy. Instead, it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a class strategy designed to redistribute wealth upward toward an increasingly narrow fraction of folks. This transfer is undertaken, they argue, with near indifference to what happens below some platinum plateau--even as the failures and contradictions of the economic system inevitably drive the entire structure toward disaster. Duménil and Lévy offer two provocative and interlocking schemas. They decline the bluntest of Marxist oppositions, which supposes a world divided only between owners and workers. But they equally abjure the endless proliferation of categories and distinctions, the slippery slope of micro-differences that leads to the paradoxical homily of conventional American thought: that individuals are just that, and thereby classless--and that everybody is middle-class. One might well see in this the shadow of Thatcher's other hyperbolic dictum of neoliberalism: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society. There are only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资本的帝国 豆瓣
Empire of Capital
作者: [加]埃伦·M·伍德 译者: 王恒杰 / 宋兴无 2006 - 5
《资本的帝国:当代学术思潮》简介:是什么促使布什政府攻打阿富汗,即而又出兵伊拉克?又是什么影响着美国的军事战略和部署?《资本的帝国:当代学术思潮》指出,布什主义代表了帝国主义的一个全新品种,它由资本驱动,使得帝国得以通过纯经济手段实现全球统治。这一资本的经济帝国,要求一种全新的军中事思想和战争原则,即一种在时间和目的上都没有限制的战争状态。
再造市民社会 豆瓣
作者: 格林 译者: 邬晓燕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1 - 1
《再造市民社会:重新发现没有政治介入的福利》内容简介:人们何以会选择工业化,何以会选择官僚化,聪明人为什么并不一定会选择聪明的政策,科学技术何以成为生产力,本套丛书试图找到答案,而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是知识分子利用自己的思想有事,干预权利与金钱博弈的契机。
大卫•G•格林所著的《再造市民社会:重新发现没有政治介入的福利》是一本探讨市民社会的著作。一般而言,市民社会是“表示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和经济安排、规则、制度”,是指“当代社会秩序中的非政治领域”。本稿作者以英国互助会为案例,重新评价自愿性社会组织的价值,探讨自由社会道德之维度。
政治学说史(上卷) 豆瓣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作者: [美] 乔治·萨拜因 著 / [美] 托马斯·索尔森 修订 译者: 邓正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6
深邃睿智的政治理论圣经
畅销70年的大学经典
最新修订版 全新中译本
在本书中,萨拜因不仅对政治学说从理论上做了探讨,而且从历史的角度对古希腊以来两千多年的政治学说的形成、演变和发展做了系统的阐述。上卷内容涵盖了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教会时代西方政治思想流变的主要脉络。该书内容广泛,史料丰富,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自1937年问世后,就被西方许多国家列为政治学教科书或必读参考书,在我国今天的政治学研究中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此次根据最新修订版译出的全新中文本,在学术规范等诸多方面较之旧译本均有提高。
政治学说史(下卷) 豆瓣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作者: [美] 乔治·萨拜因 / (美)索尔森(Thorson,T.L.) 修订 译者: 邓正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在《政治学说史》一书中,萨拜因不仅对政治学说从理论上做了探讨,而且从历史的角度对古希腊以来政治学说的形成、演变和发展做了系统的阐述。作者认为,各个不同时代的政治思想家的思想,不管是拥护当时的政治制度还是相反,都有其思想渊源,并且是和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分不开的,由此也就可以看出每个政治思想家在政治学说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下卷主要包括从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到近现代法西斯主义和民族主义政治理论的发展流变。
利维坦的诞生 豆瓣
Birth of the Leviathan
作者: [美]托马斯·埃特曼 译者: 郭台辉 / 郭忠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3
多年来,学者们一直在竭力解释,在法国大革命之前那段时期形成的欧洲国家为什么会沿着如此不同的路径发展?有些国家为什么走上绝对主义的道路,而另一些国家则走上宪政主义的道路?是什么因素使得有些国家能发展出官僚制的管理体系,而另一些国家在实践中却仍然依附于一种世袭制?
本书展示了一种中世纪及现代早期欧洲国家建设的新理论。埃特曼主张,整个欧洲大陆的政权和国家基础结构在18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有两个因素——在国家形成时期的各级地方政府组织,以及连绵不断出现地缘军事竞争的时间安排——可以解释其中的绝大多数变化。本书利用历史社会学、比较政治学、经济史领域的理论发现以及历史学界最晚近的研究成果,为用跨学科方法研究政治发展的价值提供了一个富有说服力的范例。
收入再分配的经济学 豆瓣
作者: 戈登·图洛克 译者: 范飞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8
这本特别的书包含着许多有启发思想的内容,讨论了时下似乎无处不在的有关经济平等的困境。其含义不仅关系到地区间的冲突,也对国家层面的问题颇具重要性,对国际秩序也带来了疑问。这本书可以有一个别名,叫做《图洛克的个性化的转移支付观察》,研究生的宏观经济学或者公共财政书目应该包括这本书。
再版前言
敲响收入再分配的警钟——图洛克《收入再分配的经济学》中译本序
第一章 再分配的理由
第二章 横向转移支付
第三章 信息与互投赞成票
第四章 慈善捐赠
第五章 混合情形
第六章 广泛的福利还是穷人的福利
第七章 福利与养老金
第八章 医疗补助
第九章 失业保险
第十章 教育与慈善
第十一章 行政性转移支付
第十二章 怎么办,怎么办
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 豆瓣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作者: (英)哈耶克 译者: 邓正来 张守东 李静冰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 - 7
三卷本的《法律、立法与自由》由“规则与秩序”、“社会正义的幻象”和“自由社会的政治秩序”三部分组成。本书是第一卷。尽管哈耶克费了很大的力气探讨法律与立法的关系,本书却并非是一部专业的法律学著作。他的法律理论是以解决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之关系的问题为旨归的。同时,法律理论在哈耶克的著作当中又成了理解个人自由与社会治学之关系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前提。
哈耶克对于组织持悲观态度。他认为,所谓的秩序其实可分为“自生自发的秩序”与“组织秩序”,而这两种秩序是完全不同的。它们分别由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来支配。既然社会规则主要体现在法律,那么也就有自由的法律与立法的法律的区别。通常我们所说的“社会的”或者分配的正义,只是在组织秩序中才具有意义。而它在自生自发的秩序中,也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大社会”或者卡尔・波普尔所谓的“开放社会”当中,则毫无疑义且与之完全不相容。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即使自由民主制度模式占据支配地位,因为代议机构(比如议会)既制定正当行为规则(如立法)又指导或管理政府,而必定导致自由社会的自生自发秩序逐渐转变成一种服务于有组织的利益集团联盟的全权性体制。正是这样,民主体制一步一步远离了它最可靠地保障个人自由的初衷。
在第一卷当中,哈耶克建构起他的自由理论,他重点论证了自由为什么是一个重要价值的问题,自由在哈耶克的整个社会哲学中具有支配性的地位。哈耶克指出,自由就是不受制于不正当的强制,这样,个人在社会当中必须具有确实地获得保障的领域。而法律就是自由的基础。
但是有组织秩序的法律,也有自生自发秩序的法律。即所谓的公法与私法。为了防止混淆公法与私法,就得把法律与立法区别开来。它在学理上建构起了社会秩序规则的二元观,把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区分开来。肯定了“私益”的价值。
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上下) 豆瓣
作者: [英]唐纳德·萨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 1
这是英国著名学者欧洲比较史研究专家唐纳德·萨森的著作,对20世纪西欧社会主义的兴衰起落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和研究。本书一经出版,即获得著名的伊萨克·多伊彻奖,并被《纽约时报》高度赞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一本书”。此外,《经济学家》、《金融时报》等杂志均对其好评连连。从那以后,欧洲和美国的多所重点大学将其作为教科书使用,该书亦成为研究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经典著作。书中笔调新颖、讽鉴机智、活泼睿智、多富隐喻。
什么是政治哲学 豆瓣
What is Political Philosophy?
作者: 【美】列奥·施特劳斯 译者: 李世祥 等 华夏出版社 2011 - 10
本书是施特劳斯学述的标志性著作。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依托苏格拉底的哲学经历,以整个西方思想史为织体,所展开的是西方哲学的整个古典传统。施特劳斯学述把源源不断的新生学子引向了柏拉图式的政治哲学传统,热爱哲学的青年最终在古典大书中安居乐业。一旦古典学问成了一国学术的丰厚土壤,成为显学的显然并非施特劳斯学述,而是古典学问本身。这是更重要的事情,也是出版本书的宗旨所在。正如编者所言:"在施特劳斯所展开的政治哲学引领下,一旦年轻学子的向学热情经受过古典学问的浸润,必将逐渐懂得人类政治生活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不再头脑简单地以种种传媒观念来衍化哲学……"。本书涉及政治哲学与历史,色诺芬的《希耶罗》,法拉比解读柏拉图的《法义》,迈蒙尼德论政治科学,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础以及洛克的自然法学说等诸多主题。
超越功利主义 豆瓣
Uilitarianism and Beyond
作者: [印度] 阿马蒂亚·森 / [英] 伯纳德·威廉斯 译者: 梁捷 / 赵亚奎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 11
本书收集了一些对功利主义的研究,既考虑作为个人道德理论的功利主义,也考虑了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功利主义。除了两篇论文以外,其他都是专为本书所作。
民族主义 豆瓣
Nationalism: Theory, Ideology, History
作者: (英)安东尼·史密斯 译者: 叶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4
本书重点讨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但又成为一种社会运动和象征性语言的民族主义,并且比较全面地探索各种民族主义的内涵、变种及来源。通过简要地概论民族主义的概念、评述当代西方民族主义研究中的主要理论贡献和现存的学术成果,作者全面地考察了有关民族主义概念的理论、意识形态和历史的不同棱面,以及在这一领域里的主要解释范式。同时作者还从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乃至人类学的不同角度对与民族主义相关的概念如民族(natlon)、族群(ethnic glroup)、民族认同(national identity)、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民族的国家(national state)等进行了颇为系统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性地阐释以作者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族群一象征主义(eth nic—symboIism)民族主义理论观点。
政府的本分 豆瓣
作者: 秋风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 5
本书是著名学者秋风的文章结集,内容涉及当今中国的重大社会问题,比如政府的目标是追求GDP的增长,还是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大国,还是一个好国?腐败真的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吗?中国的企业家到底有没有原罪?中国人何以能够容忍黑砖窑这种野蛮的奴隶用工制度?如何调整贫富分化严重的中国社会?以土地垄断和房屋供应垄断为特点的房地产如何转型?茅于轼先生曾如此评价秋风:独立的精神,跨学科的知识根基,犀利的分析眼光,并断定像秋风这样的学者实在太少了。著名学者陈志武、于建嵘也亲自撰文,特别推荐。此书会使你对错综复杂的中国政治经济,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法治二十讲 豆瓣
作者: 秋风 2008 - 3
《法治二十讲》中讲人如果由某个人或某群人的主观意志所控制,就处于被奴役状态,相反一法治,仅仅服从于正义的法律的统治下的人,才可能是自由的。法治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意识形态、治国方略和社会文化现象,无论古希腊、古罗马,还是古中华,理解法治是所有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基本功,历代思想家前赴后继地探索着这一亘古绵延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