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
比较政治学 豆瓣
作者: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 东方出版社 2007 - 7
《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内容简介:阿尔蒙德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1976年退休后为斯坦福大学政治学系荣誉教授。阿尔蒙德是一位跨世纪的多产的学者,1911年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193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从此除了有一段时间担任政府公职之外,都是从事教学研究和有关学术工作,直到2002年去世,始终孜孜不倦地进行科研和写作,在其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先后出版过18本著作,发表过数以百计的论文。他的主要著作有:《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合著)、《公民文化》(合著)、《政治发展》等。他对政治科学的研究有着执著的追求。在他生命最后的岁月里,仍然关注着两大课题的研究,一是政治科学的学科状况,二是宗教原教旨主义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他生前的最后一篇论文就是《对外政策与古以色列神学》。
政党与政党体制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意)G.萨托利 商务印书馆 2006
本书为“当代西方政党研究译丛”系列之一,从理论上解释了政党如何及为什么出现,政党的目的,阐述了政党体制问题。不仅涵盖了多党制政体,还包括了一党制国家,以及在某种程度上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之为霸权党体制的形式。
社会运动,1768—2004 豆瓣
Social Movements, 1768-2004
作者: [美国] 查尔斯·蒂利 译者: 胡位钧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
《社会运动(1768-2004)》展现了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社会运动正在如何变化——涵盖了新技术和全球化的影响,磨砺了人们对于上述影响是否为“新”以及怎样为“新”的认识;追溯了社会运动的创建与演进历程,伴之以对社会运动何以丧失活力的检讨;探索了诸如“民主化何以真正发生?”等根本性的问题;考察了社会运动与身份、公民权及资本的关系,并对社会运动能否生存于威杈主义国家进行了思考。
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 豆瓣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China
作者: [美] 唐文方 译者: 胡赣栋 / 张东锋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8 - 1
《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研究当代中国公众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形成和对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作用。作者在第一章中首先对中国政治环境与西方政治环境的区别进行了描述,然后在第二章中讨论民意调查在中国的实施和问题,第三章讨论中国公众对政权的支持度,第四章研究媒体对公众政治态度的影响,第五章谈中国的人际关系对公民社会形成的影响。接下来的部分讨论公民政治行为,包括第六章公民表达意见的程度和渠道,第七章有关职工政治参与和解决劳动纠纷的研究,第八章关于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作用的讨论。在第九章结论中,作者总结了民意在中国XX主义政治制度中影响决策和公民社会发展的特点。上述研究发现,即使是在中国目前的政治环境下,民意有可能向公民社会发展,也可以影响政府决策和中国的政治变迁。
作者从三个大的理论方面探讨中国民意的形成,即现代化与市场经济,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结果发现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对民意的影响最大,文化传统其次,政治制度最少。这一发现与西方主流政治学派的观点不同,西方政治学认为,中国的民意是被政府操纵的,而且无法影响政府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是在西方政治学中研究中国民意的一次突破。
《中国民意与公民社会 》在研究当代中国政治方面的另一个突破是它的实证性。这是第一部从全国范围研究中国公民政治态度和行为的英文著作,它包含了对几万人的民意调查数据,时间从1987年到2004年,其中198X年5月和10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中国城市调查,更是记录“XXXXX风波”绝无仅有的科学依据。
很显然,作者关心的不是中国如何在一夜之间民主化.而是关心民意如何向公民社会发展。在一个公民社会中,百姓应当有参与的愿望,团结合作、互相尊重的精神,忍让和容忍不同意见的风格,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公民社会,民主才可以运转和持续,没有公民社会,再好的民主制度也无法实施。
基层政权 豆瓣
作者: 张静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1
《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以政治社会学和法律社会学视角,讨论中国乡村社会的权力分布、角色性质及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并用此解释乡村冲突的结构来源和政治后果:一方面,基层权威道德的、管辖的合法性下降,以其为中心的社会整合变得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其离间社会和国家之联系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一研究意在质疑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用“国家政权建设”解释中国基层秩序的理论框架。
从“东欧”到“新欧洲” 豆瓣
8.8 (13 个评分) 作者: 金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4
本书是一个历史学者对"东欧"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现状的观察与评论。有现象,有分析,对于读者了解目前"新欧洲"的真实情况,颇有助益。分上篇"金融危机后回首看东欧",中篇"波兰独立之路与南斯拉夫民族独立问题",下篇"东欧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共15篇文章。以作者在《经济观察报》开设专栏撰写的文章为基础,修改编订而成,也是之前出版的《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上海三联2004)一书的姊妹篇。
致命的自负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Fatal Conceit
8.7 (27 个评分) 作者: [英] 哈耶克 译者: 冯克利 / 胡晋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 9
1978年,年届80高龄,与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战斗了一生的哈耶克,希望让这场论战有个了断。他设想举行一次正式的大辩论,地点很可能是在巴黎,让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家与知识界中赞成市场秩序的领军人物对垒。他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是错误的吗?”赞成市场秩序的人将会证明,不管是以科学、事实还是逻辑为根据,社会主义都是错误的,而且历来如此;本世纪社会主义思想在许多实践领域的应用屡屡遭受的失败,从整体上说便是这些科学谬误的直接后果。哈耶克把支持自由市场的主要论点写在一份宣言里,然后又压缩成了这本小书。
坏世界研究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赵汀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4
《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讨论了决定人们命运的制度、自由、权利和权力,这《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揭示了治国、治人、治事的秘密、策略和智慧!《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最适合读者:学者、政治家、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传媒工作者、学生以及关心政治的各界人士。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人手里,每个人都欠着别人的幸福和自由。人的命运是最大的哲学问题,而政治是命运的最大问题。虽然世界是个坏世界。但我们渴望一个好世界。马基雅维利教人制造坏世界,赵汀阳试图指出如何对付坏世界。
美国精神的封闭 豆瓣
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7.7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伦·布卢姆 译者: 战旭英 / 冯克利 译林出版社 2007 - 10
本书论证现代民主的起源,品评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意图及其得失,考察当代美国心智与德国思想之间的联系,批判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盛行的虚无主义及文化相对主义,揭示出民主政治之下高等教育的危机。
责任与判断 豆瓣 谷歌图书
Responsibility and Judgment
8.0 (10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陈联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7
《责任与判断》一书完整收录了汉娜·阿伦特生命中最后十年的讲演、报告及随笔,由纽约新学院大学阿伦特研究中心主任杰罗姆·科恩编辑出版,他曾长期担任阿伦特的助手,是阿伦特和布鲁歇尔夫妇遗稿的保存者。
《责任与判断》集中探讨了与恶的本质及道德抉择相关的基本问题,代表性文章为“论道德哲学的若干问题”。回顾20世纪的多重政治危机,其困难和挑战的核心并不在于人们对道德真相的无知,而是道德真相竟不足以作为标准,指引人们作出判断。道德的崩溃反映出的乃是西方思想传统的大断裂。
本书将再次让读者领略到阿伦特思想的渊博与深刻,及其用哲学思考分析当代政治问题的突出能力。
Grundrisse 豆瓣
作者: Karl Marx 译者: Martin Nicolaus Penguin Classics 1993 - 11
Written during the winter of 1857-8, the "Grundrisse" was considered by Marx to be the first scientific elaboration of communist theory. A collection of seven notebooks on capital and money, it both develops the arguments outlined i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1848) and explores the themes and theses that were to dominate his great later work "Capital".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Marx set out his own version of Hegel's dialectics and developed his mature views on labour, surplus value and profit, offering many fresh insights into alienation, automation and the dangers of capitalist society. Yet while the theories in "Grundrisse" make it a vital precursor to "Capital", it also provides invaluable descriptions of Marx's wider-ranging philosophy, making it a unique insight into his beliefs and hopes for the foundation of a communist state.
为精英主义辩护 豆瓣
作者: 威廉·享利 译者: 胡利平 译林出版社 2000 - 7
《为精英主义辩护》一书是美国已故文化评论家、《时代》周刊编辑威廉·亨利的遗作。在平民主义和平等思潮的影响下,曾经风光无限的精英主义成了同"种族主义"一样的贬义词,本书却反其道而行之,批评了精英主义的丧失和平等主义兴起带来的种种弊端,本书行文犀利,切中时弊,是我们了解当今美国政治生活、社会、文化和教育现状的不可缺少的一面镜子。
论公民 豆瓣
On the Citizen
作者: [英国] 霍布斯 译者: 应星 / 冯克利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 - 5
致读者的前言
我向读者承诺,包含在此书中的,皆是人们通常认为有助于凝神阅读的东西:重要而有益的题目、研究它的正确方法、出色的说理、写作的诚意以及作者的良知。在这篇前言中,我会对这一切作个简短的说明。此书要阐明人的各种义务——首先是作为人、其次是作为公民(citizen)、最后是作为基督徒的义务。这些义务构成了自然法和各国法律的原理,构成了正义的源头和力量,构成了基督教的实质(在我的计划所允许的限度之内)。
远古时代的智者相信,将这类教诲(与基督教有关的除外)传给子孙后代,只应当采用优雅诗文或朦胧寓言的方式,以免人们所说的统治(government)那高深而圣洁的神秘性,被私人的议论所玷污。同时哲学家也很活跃,有些人在观察事物的运动和形态,这于人大有益处;有些人在沉思事物的性质和起因,这于人无害。后来,据说是苏格拉底最早爱上了这门公民科学(civil science)。那时它还没有被理解成一个整体,只是——不妨说——在公民统治(civil government)的迷雾中初现端倪。据说,苏格拉底极为看重这门科学,他摒弃了哲学的所有其他内容,断定只有这一部分与他的智慧相称。继他之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以及希腊和罗马的所有其他哲学家,最后还有各民族的所有哲学家,甚至不仅是哲学家,还有那些闲暇时光中的绅士,都想在此一试身手;这种努力不绝如缕,好像它是无须努力就可轻易入门的学问,它向一切天生有此爱好的人敞开大门任其取舍。赋予这门科学以高贵性的最大因素在于,那些自认为掌握这门科学或处在应当掌握它的地位上的人,即使只知其皮毛也洋洋自得,所以,他们乐于让其他学科的行家被人视为聪明的博学之士,或被人这样称呼,却绝不希望他们被人称为通晓治术者[Prudcnt0]。由于这种政治专长非同寻常,因此他们认为只应当把这个称呼留给自己。判断一门学科之高贵性,不论是根据掌握它的人之尊贵,还是根据著书立说者的数量,或是根据最聪明者的判断,这门学科在他们中间都肯定享有无与伦比的高贵性。它属于君主,属于以统治人类为己任的人。几乎人人都会乐于拥有它,哪怕只是一知半解;最伟大的哲学头脑也倾全力加以探究。如果我们想一想,有关这门学问的那些错误的夸夸其谈,会给人类造成什么伤害,那么假如正确地传授它,即它是从正确的原则中得出的自明的推理,我们对它的益处即可一清二楚。当我们作为智力训练思考某个题目时,若有谬误悄然溜入,除了时间上的损失,这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是在人人为了生存方式而应予思考的问题上,谬误甚或无知肯定会导致侵犯、争执和杀戮。正因为这种伤害是如此严重,恰当阐明义务的教诲才显得如此有益。有多少君主本身是好人,却因臣民可以合法弑杀暴君的谬论而丧命?基于某些理由,有人可以剥夺至高无上的君主对国家的主权,这种谬论让多少人死于非命?
又有多少人因为君主不是社会的主人而是其妈仆这个廖见遇害?最后,这样的教诲——君主这命是否符合正义完全由私人决定,在君主之命得到执行以前,人们可以正当地对它进行讨论,而且事实上也应当议论——又引发了多少叛乱?当前的道德哲学中还有许多危险性不亚于此的观点。在此不必一一列举。我认为古人对此是有预见的,因此他们宁肯把正义的知识隐匿于寓言之中,而不愿付诸公众的讨论。
……
危险的国家 豆瓣
Dangerous Nation: America's Place in the World, from its Earliest Days to the Dawn of the 20th Century
作者: [美] 罗伯特·卡根 译者: 袁胜育 / 郭学堂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6
美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危险的国家,扩张成性。美国的外交传统就是干涉,这个危险的国家从小就不老实。在美国野心勃勃的扩张后面是美国自立国之初就拥有的关于世界和人性的一整套独特的理想和理念,正是这套理想和理念让美国变成危险的国家。
从美国立国的理念派生出来的理想主义和干涉主义对美国外交的影响要远远大干现实主义和孤立主义,前者才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主流和大方向,而后者从来就不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传统。
《危险的国家》是了解美国在世界上作用的一部重要著作,卡根关于美国外交政策传统的观察,为人们理解美国外交政策,特别是意识形态在外交政策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况角。
旧制度与大革命 豆瓣
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
9.2 (7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托克维尔 译者: 冯棠 商务印书馆 1992 - 8
这部《旧制度与大革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东西,发了什么前人所未发的新意?托克维尔开宗明义就指出,他从事的是“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写另一部大革命史。既是“研究”,就要提出问题。从各章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从方法论说,这也可以称为后来“年鉴学派”创导的问题史学。例如,托克维尔企图说明:何以全欧洲几乎都有同样的政体,它们如何到处都陷于崩溃?何以封建特权对法国人民比在其他地方变得更为可憎?何以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是旧制度的体制,而不是大革命或帝国的创造?何以18世纪的法国的人们比其他国家人民更彼此相似,同时又彼此分离,漠不相关?尽管文明不断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甚至比13世纪的农民处境更恶劣?何以18世纪法国文人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人物?何以法国人宁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行政革命先于政治革命?路易十六时期是旧王朝最繁荣时
期,这种繁荣如何加速了革命?等等。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写成专著。
与19世纪一些思想家、哲学家——从斯塔埃尔夫人到基内——不同,托克维尔不是凭空“思考”法国革命,而是扎扎实实地依靠对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他阅读、利用了前人从未接触过的大量档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册、赋税簿籍、地方与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间的通信、三级会议记录和1789年的陈情书。他是第一个查阅有关国有财产出售法令的历史家;他还努力挖掘涉及农民状况和农民起义的资料。根据这些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体描绘旧制度下的土地、财产、教会、三级会议、中央与地方行政、农民生活、贵族地位、第三等级状况等,并阐发自己的论点。
人权的发明 豆瓣
Inventing Human Rights: A History
作者: [美] 林·亨特 译者: 沈占春 商务印书馆 2011 - 7
人权是如何被发明的,它们纷繁喧嚣的历史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感知,我们又是如何将它们保留至今天呢?林•亨特教授写作了这部非凡的文化和心智的历史《人权的发明》,证明了人权是如何在持续的争议之中延续至今的。作者是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新文化史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之一。在书中,作者颇富技巧地将人权置于一系列更广泛的文化变化的历程中来讲述,将人权与社会史联系在一起,提供了明晰和独到的简介。正如评论所说,该书可列入人权史的第一部必读之作,不可或缺。
民主在美國 豆瓣
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
作者: 托克維爾 译者: 秦修明、湯新楣、李宜培 左岸文化 2005
這本書可說是一本政治預言書,雖然成書比資本論的時間還早25年,他所提出的未來經濟發展趨勢和資本論所述卻大同小異,他也提出全民平等未必是福氣,而且在社會平等的國家裡,成立一個絕對專制的政府比在其他任何國家都容易,法西斯專政又再次印證其說法。托克維爾處於19世紀政治變動頗為劇烈的時期,民主共和政體與君主專制政體的衝突不斷。他認為從長遠的歷史發展來看,人類社會不斷地朝著民主發展的方向前進。而當時美國可說是全世界民主發展最先進的國家,因此托克維爾希望藉由研究美國的政治體制運作、社會文化的特色等等,來進一步分析了解民主政治的優劣及未來的發展。本書分成上下兩卷,上卷闡述的側重在政府與政治方面,下卷則側重於美國民主政治對美國一般風俗習慣、學術文化、科學宗教、文學藝術的影響。
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 豆瓣
Lineages of the Absolutist State
作者: [英] 佩里·安德森 译者: 刘北成 / 龚晓庄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 1
这部著作试图对欧洲绝对主义国家的性质与发展作一比较考察,书中介绍了东、西欧的绝对主义国家:西班牙、法国、普鲁士、波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