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国运1909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雪珥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2
由作者发表在《中国经营报》上的专栏文章修改而成,畅谈晚清改革,针砭时弊,反响热烈。
1909年,整整一百年前,在改良派、革命派、执政者等各方势力的推动下,垂死的清王朝进行了最后的自救努力。但那场看上去轰轰烈烈的改革最终在各方的极度失望下被暴力革命所吞噬。100年前的改革为何归于失败?旅澳清史学者雪珥在为我们再现那一段历史的同时,也试图能找到其中的答案。
2012年3月6日 已读
作者這是在寫小說,還是在「認真」地寫學術著作?「美國學者都說.....」云云,哪位啊,比維基百科都不值得一讀
2012 中國 垃圾 小說 政治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豆瓣
作者: Paul M. Kennedy Vintage 1989 - 1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 by Paul Kennedy, first published in 1987, explores the politics and economics of the Great Powers from 1500 to 1980 and the reason for their decline. It then continues by forecasting the positions of China, Japan, the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EEC),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rough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美国陷阱 豆瓣 Goodreads
LE PIÈGE AMÉRICAIN
7.6 (36 个评分) 作者: [法] 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 / [法] 马修·阿伦 译者: 法意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5
2013年4月14日,美国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法国阿尔斯通集团锅炉部全球负责人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刚下飞机就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探员逮捕。 这场抓捕不仅仅是针对他个人的行为,而是美国政府针对法国阿尔斯通的系列行动之一。之后,美国司法部指控皮耶鲁齐涉嫌商业贿赂,并对阿尔斯通处以7.72亿美元罚款。阿尔斯通的电力业务,最终被行业内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收购。阿尔斯通这家曾经横跨全球电力能源与轨道交通行业的商业巨头,因此被美国人“肢解”。而皮耶鲁齐直到2018年9月才走出监狱,恢复自由。 在《美国陷阱》一书中,皮耶鲁齐以身陷囹圄的亲身经历披露了阿尔斯通被美国企业“强制”收购,以及美国利用《反海外腐败法》打击美国企业竞争对手的内幕。 这是一场隐秘的经济战争。
理性选民的神话 豆瓣
The Myth of the Rational Voter: Why Democracies Choose Bad Policies
作者: [美] 布赖恩·卡普兰 译者: 刘艳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0
本书着重谈的是美国国家经济政策制定方面受到的民情的影响。正是出于选民的“偏见”,他们的选票才会被贸易保护主义者、反竞争的特殊利益集团利用,进而对美国的经济造成损害。本书是一部在美国媒体和政治经济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赞誉与批评兼而有之的一部作品。媒体关注它,是因为作者在书中不仅毫不留情地批判了美国政府和公众一直引以自豪的东西——民主,而且将其失败的原因归结为选民的“理性的胡闹”。而学界关注的重点则在于该书对经济学及公共选择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即“理性(rationality)”和“理性的无知”(rationalignorance),提出了修正和质疑。
作者认为,在美国,大多数投票者不仅对政治问题是无知的,而且他们本身固有的观点甚至都是错误的。民众不仅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把选举搞砸,而且因为自己的投票带有“偏见”,更容易使国家政策走上歧途。因此,作者提倡“有水准的选民”,要解决美国的问题,要做的是减少民主的量而提高民主的质。
商君书 豆瓣
作者: 石磊 译注 中华书局 2009 - 10
内容简介:
【商君书】记录变法家商鞅言行的重要著作
《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该书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法令军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建议上架】哲学——中国古代哲学
何种文明?中国崛起的再思考 豆瓣
作者: 许纪霖 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1
《知识分子论丛:何种文明?中国崛起的再思考》对中国崛起问题作了个性化探讨,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以下问题:中国的崛起是一种什么样的崛起?中国崛起的奥秘何在?崛起的成功背后又支出了什么样的历史代价?崛起的中国将走向何方?中国将为世界提供什么样的普世价值和文明模式?
五百年来谁著史 豆瓣
5.0 (6 个评分) 作者: 韩毓海 九州出版社 2009
为什么黄仁宇要讲毛泽东的好话?
为什么白银能成为明朝的合法货币?
为什么说明清亡于“货币战争”?
为什么说清朝是败于金融体系不合理?
为什么中国票号资本被西方金融资本击溃?
究竟有没有中国道路、中国模式?
……
这是一本从金融与大历史视角讲述明清500年兴亡的大著作,作者以“基层组织”、“财政金融”、“世界大势”为三个支点,重新审视世界格局中的明清兴衰,有力印证了:近500年来世界史的消长,其核心取决于“国家能力”的强弱。这一结论为当下中国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作者韩毓海是北大新锐学者,国内鲜见的大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其现实关怀和价值取向,每每引起关心国家命运、关注底层生活的读者的强烈共鸣。
此书作为深受北大文科研究生追捧的思想讲义,语言晓畅明快,问题意识敏锐,堪称名家大手笔。作者行文有意针对时下热点话题,把视野引向基层,引向世界,引向大历史,从而让大众也能看清国际金融动态,以及中国的应对和走向。
Henry Kissinger and the American Century (Cesifo Seminar 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Jeremi Suri Belknap Press 2007 - 7
What made Henry Kissinger the kind of diplomat he was? What experiences and influences shaped his worldview and provided the framework for his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Jeremi Suri offers a thought-provoking, interpretive study of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controversial political figur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p>
Drawing on research in more than six countries in addition to extensive interviews with Kissinger and others, Suri analyzes the sources of Kissinger's ideas and power and explains why he pursued the policies he did. Kissinger's German-Jewish background, fears of democratic weakness, belief in the primac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and faith in the indispensable role America plays in the world shaped his career and his foreign policy. Suri shows how Kissinger's early years in Weimar and Nazi Germany, his experiences in the U.S. Army and at Harvard University, and his relationships with powerful patrons--including Nelson Rockefeller and Richard Nixon--shed new light on the policymaker. </p>
Kissinger's career was a product of the global changes that made the American Century. He remains influential because his ideas are rooted so deeply in dominant assumptions about the world. In treating Kissinger fairly and critically as a historical figure, without polemical judgments, Suri provides critical context for this important figure. He illuminates the legacies of Kissinger's policies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
Chinese Negotiating Behavior 豆瓣
作者: Richard Hugh Solomon / Chas W. Freeman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1999 - 7
After two decades of hostile confrontatio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itiated negotiations in the early 1970s to normalize relations. Senior officials of the Nixon, Ford, Carter, and Reagan administrations had little experience dealing with the Chinese, but they soon learned that their counterparts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were skilled negotiators.
This study of Chinese negotiating behavior explores the ways senior officials of the PRC―Mao Zedong, Zhou Enlai, Deng Xiaoping, and others―managed these high-level political negotiations with their new American “old friends.” It follows the negotiating process step by step, and concludes with guidelines for dealing with Chinese officials.
Originally written for the RAND Corporation, this study was classified because it drew on the official negotiating record. It was subsequently declassified, and RAND published the study in 1995. For this edition, Solomon has added a new introduction, and Chas Freeman has written an interpretive essay describing the ways in which Chinese negotiating behavior has, and has not, changed since the original study. The bibiliography has been updated as well.
历史深处的忧虑 豆瓣 Goodreads
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
9.0 (222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5
美国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和大多数留学生及新移民一样,当我们一脚踏上这块广袤的陌生土地时,最初落脚点的选择是十分偶然的。我们落在了一个普通的地方,居住的环境平常而宁静。周围的美国人老老少少都在辛勤劳作,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要想谋出一番好的光景,对他们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还来不及作任何思索,新移民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就立即把我们投入了同样的辛勤劳作之中。这样,我们和周围的普通美国人之间,自然就有了共同谋生而产生的共同语言,也有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喜怒哀乐。不少美国人还成了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无形中发现,美国已经渐渐地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一个美国人。
我们也有过被称之为“边缘人”的苦闷。我们显然不可能在进入这一块国土的同时,就在一瞬间也进入它的文化,而原来的文化背景又由于天长地远而渐显陌生。在实际生活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遇碰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窘迫。然而,时间长了,我们开始对“边缘人”的处境逐渐坦然,甚至悟出了些什么。冷静下来,我们发现自己第一次能够这样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同时和两个文化保持一个不远也不近的距离,它们不仅开始有可能化为一片风景,而且第一次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
“边缘人”的苦恼在新移民中十分普遍,它只是两个强势文化聚焦在一个小人物身上而产生的悲剧性效应。我们庆幸自己能够脱身出来。但是,我们的处境使我们不可能不想到,作为一个夹缝中的移民,尚且感受到矛盾与压力,那么,当这两种文化两个大国真的正面遭遇,彼此实际上是多么陌生和困惑,说是危机四伏似乎也并不过分。我们所处的位置,使我们有可能更多地看到它们的差异。我们发现,它们不仅有各自圆满的价值体系,甚至有各自不同的语汇、语境和逻辑。有时,从一个大前提出发,顺着各自的逻辑走去,竟会走出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话只可能显得痛苦而吃力。
因此,好像在作出举手相迎或严辞相拒的决定之前,还有一段相当艰苦而漫长的互相了解的路必须去走。否则,轻易称“是”显得没有根据,动辄言“不”也容易文不对题。更何况,历史已经规定了它们不可能永远回避。它们都已尝试过这样做,但是,眼看着毫无结果,于是,它们又试图相互走近。有时,如果不暂时和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生生拉开一段距离,就无法在相互了解的路上走出一步。
我们则是以一个普通新移民的身份去了解这个陌生的国家。既来之则安之,这也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我们也别无选择。
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全部的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常外来者,也会一眼就看出~大堆毛病来。但是我们马上就明白自己必须从沾沾自喜中醒来,因为后来很快发现,这并不见得就~定是自己比美国人更高明且目光更敏锐。他们似乎也很清楚有这么一片阴影,他们只是迫不得已在承认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你追求阳光,你就躲不开身后的阴影。我们开始奇怪,美国人在容忍这片阴影的时候(这种容忍常常使他们痛苦不堪),什么是他们心中不熄的光明呢?他们在寻求着什么,以至于不惜支付出沉重的代价呢?对于我们,这真是一个问题。在了解它的过程中,我们对这个历史短短的陌生国家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兴趣。
根据自己作为一个平民的经验,我们发现,了解的第一步就是简单的交往。不论一个大国看上去有着多么坚硬的外壳,它的人民都是一个个平平常常,而再大的大国也就是这些平常人组成的。当人民成为朋友,交流变成友谊,相互了解自然就开始了。任何一方,能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总是一件好事情。
去年,我们逐渐给自己在国内的好朋友写了这些信。希望能和朋友们分享我们的所读所见所闻所思。在此,衷心感谢三联书店的编辑和所有帮助这本书出版的朋友。
德国反犹史 豆瓣
作者: [德]克劳斯·费舍尔 译者: 钱坤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4
这是继《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后的又一部力作,作者费舍尔追朔了从中世纪以来德国文化中的反犹现象,及其在基督教、仇外性、生物人种学等多方面的历史渊源……费舍尔对于一手材料及二手材料的融合可谓驾轻就熟,他能够将各种文学题材糅进一部非凡的学术著作中。
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 豆瓣
作者: 迈克尔·舒德森 译者: 贺文发 华夏出版社 2010 - 4
新闻界创造不出民主,民主也制造不出新闻事业,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正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以及媒体研究学者迈克尔•舒德森在本书中要论述的核心问题。以美国媒体为研究对象,但辅之以比较研究的文本背景,作者把新闻理解为既是故事讲述又是事实指向的操作模式,正是在这样的新闻报道规范与框架下,作者围绕今天的公共知识是什么以及应当是什么这二者之间所产生的诸多争辩进行了阐释。本书为舒德森近年最有代表性的论述文集。
Chinese Nationalism in a Global Era 豆瓣
作者: Christopher Hughes Routledge 2006 - 4
The twentieth century has been a century of nationalism in China, beginning with 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 of 1911. Drawing on the explosion of writings about nationalism in the Chinese speaking world, this new book highlights the main theme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tradition and shows how they are central to the discourse of Chinese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 today. The study analyzes trends within Chinese nationalism, explaining the principles behind contemporary debates as they have unfolded since the late 1980s. Presenting a number of perspectives including those of the state and dissent in mainland China, as well as alternative views from Taiwan, Hong Kong and the Chinese diaspora, Hughes sets current discussion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nationalism. One of the first systematic treatments of Chinese nationalism, "Chinese Nationalism in the Global Era" provides conceptual insights allowing the reader to grasp the complex weave of Chinese nationalist sentiment today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常识 豆瓣
8.2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马斯·潘恩 译者: 田素雷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10 - 1
常识(英汉双语版),ISBN:9787500125150,作者:(美)潘恩 著,田素雷 译
美国危机 豆瓣
作者: [美] 托马斯·潘恩 译者: 柯岚 等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潘恩1776年以一本广受欢迎的小册子《常识》而成名,《美国危机》是他的另一代表作。本书以战报形式写成,曾大大激励过独立战争中美利坚战士的士气,堪称经典。同时,本书译者柯岚女士的细腻、严谨而深隽厚重的“翻译语言”也使本书的可读性得到了保障。
目录
这是考验人们灵魂的时刻(代译序)
第一篇
第二篇 致豪勋爵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致威廉·豪将军阁下
致美国人民
第六篇 致克林顿将军和威廉·艾登先生
第七篇 致英格兰人民
第八篇 致英格兰人民
第九篇 关于税收问题的特别危机
第十篇 论英格兰国王的演讲
致美国人民 论为了进行战争和光荣有效地
结束战争所必需的费用、部署和支出
第十一篇 论目前的新闻状况
外一篇 致盖伊·克勒顿爵士
第十二篇 致谢尔本伯爵
第十三篇 关于和平和可能带来的利益的思考
外一篇 致美国人民
附录
潘恩的政治理论C.E.小莫拉姆(张书友译)
潘恩、美国与政治意识的现代化杰克·格林(高杨译)
汤姆·潘恩的宪法 罗宾·韦斯特(高杨译)
汤姆·潘恩的哀荣 肖恩·威伦茨(柯岚译)
塑造美国公众:潘恩、宾夕法尼亚杂志与美国革命的政治话语 爱德华·拉金(张书友译)
译后记
我也有一个梦想 豆瓣
9.0 (82 个评分)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8
本书通过精彩动人的故事,展示了美国种族问题相关联的,社会意识和法律演进史。介绍了在契约社会里,立法的民众基础,法律对人性的思考,法律的变化与社会理趟的关系等问题。通过作者的叙述,读者能够看到,在法治国家里,民众,尤其是弱势人群怎样运用法律,经过长期抗争,取得自身权益,并由此推动社会认识的深化,使整个国家在消除不公正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稳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