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Precarious Life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Judith Butler Verso 2006 - 7 其它标题: Precarious Life: The Powers of Mourning and Violence
This profound appraisal of post-9/11 America considers the conditions of heightened vulnerability and aggression that followed from the attack on the US, and US retaliation. Judith Butler critiques the use of violence that has emerged as a response to loss, and argues that the dislocation of first-world privilege offers instead a chance to imagine a world in which that violence might be minimized and in which interdependency becomes acknowledged as the basis for a global political community. Butler considers the means by which some lives become grief-worthy, while others are perceived as undeserving of grief or even incomprehensible as lives. She discusses the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sovereignty in light of the prisoners in Guantánamo Bay. She argues against the anti-intellectual current of contemporary US patriotism and the power of censorship during times of war. Finally, she takes on the question of when and why anti-semitism is leveled as a charge against those who voice criticisms of the Israeli state. She counters that we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speak out against both Israeli injustices and anti-semitism, and argues against the rhetorical use of the charge of anti-semitism to quell public debate.
怎样做大国 豆瓣
作者: 薛涌 2009 - 10
大国经济、大国金融、大国人口、大国民生、大国未来……且看薛涌眼中的“怎样做大国”。
大国经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制造业的崛起?面对第二次“农业革命”的考验,中国人是不是该出国种地了?
大国金融,中国能够打造出世界金融中心吗?纷繁的大国金融历史能否为中国金融崛起指引出一条“康庄大道”?中国金融又如何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定位?
大国能源,能源消耗已经引发了可怕的生态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大国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能源战略?我们的汽车产业模式该何去何从?
大国人口,“人重物轻”成就了西欧和美国主宰世界的雄心,历史已经证明,大国崛起首先是人的崛起。面对全球老龄化的日趋迫近,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多久?
大国财富,福利国家是不是人人向往的美好远景?社会究竟是穷人的还是富人的。看来的确需要刺激健康的经济伦理了。
大国未来,中国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能否转变?如果能用土地换教育,让农民进大学,中国社会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巨大变革?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哪种类型的高考制度?
对中国发展模式感兴趣的读者,如果你想听听来自大洋彼岸“民间意见领袖”的声音,还是认真阅读一下这部书吧。
本书最具引爆性的观点:
1. 中国如果不在自己的国土上建立世界金融中心,就只能当美国的金融殖民地。
2. 通货膨胀并不仅仅是个民生问题,也是个制造业的生存问题。
3. 对于通货膨胀的挑战,中国必须设计一个结构性的而非周期性的对应之道。
4.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热望、发挥规模经济优势的理念,可能把中小企业边缘化。
5. 可以说,在整个18世纪,没有阿姆斯特丹的银行,哪个国家也打不起仗。
6. 工业革命之所以在英国发生,是因为英国掌握着足以使这些技术创造利润的市场。
7. 不借用荷兰的金融体制,美国怕是也没有资源独立,至少不可能那么顺利地独立。
8. 如果中国人不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得更加“值钱”的话,中国经济就会逐渐失去动力。
9. 鸦片贸易最初的目标是解决大英帝国的金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鸦片战争也是一场金融战争。
10. 什么时候中国的企业家能把自己的财富看成是社会的信托,什么时候中国的市场经济就算成熟了。
11. 在经济刚刚崛起之时,最忌讳的就是对国力的泡沫式期待,更不能以这种泡沫式期待为基础而制定公共政策。
12. 任何市场都镶嵌在特定的政治框架和国际秩序之中。忽视了这一点,市场经济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13. 美国正用越来越少的工人,创造越来越高的产值。这怎么能说是制造业的死亡?这分明是一场制造业的革命!
14. 如今对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真正考验,恰恰是能否在降低劳动力投入的情况下继续维持高增长。
15. 中国经济不可能永远维持这种低价发展的模式,否则就会帮着人家抑制通货膨胀、自己则进口通货膨胀,伤害中国经济本身。
16. 由于拉美、亚洲移民的政治角色越来越重要,美国将更加注重与拉美和东亚的关系,与本是“同文同种”的欧洲则会变得疏远。
17. 美国在19世纪末之所以能够超越英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其能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经济体系为现代科技发明开拓了巨大的市场。
18. 我们迄今为止的经济发展,依赖的却是看似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这就像是中东国家依赖开采便宜的石油一样。说白了,我们是靠原料吃饭,只不过这种原料是人而已,而这种原料的供应,会不断减少。
19. 美国有些人认为,购买SUV就是支持恐怖主义,因为美国人如果放弃SUV而改开普通的车,就基本可以不用进口石油。美元之所以滚滚流向中东购买石油,最终使恐怖组织资源充足,归根结底还是SUV所代表的这种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20. 波旁王朝的财政破产,成了法国大革命的重要原因。哈布斯堡王朝因为美洲的白银而成为欧洲最有钱的王室,但钱堆不起金融市场,最后自己坐在银山上走向衰落之途。可见,一个大国必须有自己的金融市场,但这个市场不是想建就能建的。
21. 8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封闭,但心灵开放。如今则是社会开放,心灵锁闭。或者说,在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正在迅速融入当今的“世界体系”。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最依赖对外贸易的主要经济体。但是,面对自己正在进入的世界,中国在精神上却患了“自闭症”。
22. 中国过去历朝历代,仗着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应付战争不是依赖金融市场,而是用苛捐杂税对自己的老百姓敲骨吸髓,结果往往是即使应付了战争,自己的社会也从内部瓦解。所以,在中国建立世界金融中心,不仅是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之必需,也关乎国家的安全。
23. 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细致到一个县、一个村、甚至一个家庭。这样的著作在英文世界已经多如牛毛。中国学者什么时候写过美国一个小镇或者一个城市的研究?这种无知,也正是上述那些知识分子得以大胆放言的基础。这种自闭症不打破,中国就难以真正地走向世界。
24. 发生工业革命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发生了农业革命,因为18世纪时,西欧发达地区的农业已经能够养活大量的非农业人口,粮食的增长超过了人口增长,打破了那种因为人口增长率超过粮食而最终会被粮食供应所抑制的马尔萨斯定律。也只有在这种条件下,需要大量非农业的产业大军的现代大工厂才能开张。
25. 如果中国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世界金融中心,就必须摆脱“不高兴”式的廉价经济民族主义,根据金融市场的信号来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而不要觉得金融市场是几个人或政府可以通过“国家利益”来操控的。克鲁格曼的中国之行所揭示的是:中国的经济学界和媒体在这方面还不及格。中国在营造世界金融中心的软环境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6. 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开发,仅仅“掠夺”二字是无法解释的。“掠夺”需要长期的经费来支持。美洲开发的成功,一大因素就在于有长期的金融信贷。否则,欧洲人就要等几年,等从美洲满载而归的船卸了货,出售完商品并获得利润后,再筹集下资金准备一次的航行。在这个期间,等米下锅的美洲殖民者不得不把他们的拓展停下来。美洲的发展就会如蜗牛一样缓慢。
中国制度史 豆瓣
作者: 吕思勉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 4
中国制度史是吕思勉先生史学论著之一。全书把我们历史上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分成十七个题目,自古到今,作了概括而系统的论述。
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必须具僃各種重要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系统知识,束则就不可能比较深入理解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更不可能作系统的探讨和研究。过去的许多通史,往往对这方面注意不够,不能使读者系统地了解这种得要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源流和变化。过去一些断代史,往往着重于一代典章制度的论述,而未能同上一代和下一代连贯起来论述。本书主要论述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把社会经济部分,分成农工商业、财产、钱币、饮食、衣服、宫室、婚姻和宗教等八个题目;政治部分又分成国体、政体、户籍、赋役、征榷、官制、选举、兵制、刑法等九个题目。这样分成十七个题目,作概括而系统的论述,很便于读者了解各种重要制度的源流和变化。
Common Sense and Other Writings 豆瓣
作者: Thomas Paine Modern Library 2003 - 2
Includes the complete texts of Common Sense; Rights of Man, Part the Second; The Age of Reason (part one); Four Letters on Interesting Subjects , published anonymously and just discovered to be Paine’s work; and Letter to the Abbé Raynal, Paine’s first examination of world events; as well as selections from The American Crises
In 1776, America was a hotbed of enlightenment and revolution. Thomas Paine not only spurred his fellow Americans to action but soon came to symbolize the spirit of the Revolution. His elegantly persuasive pieces spoke to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those fighting for freedom. He was later outlawed in Britain, jailed in France, and finally labeled an atheist upon his return to America.
地產霸權 豆瓣
作者: 潘慧嫻 译者: 顏詩敏 天窗出版社 2010 - 6
香港的樓價一再飇升,令不少中產階級怨聲載道,抱怨沒有能力買樓。究竟香港樓價長時間高企的原因何在?
《地產霸權》作者潘慧嫻,曾任新鴻基地產集團創辦人郭得勝的私人助理達八年,其後加入嘉里建設,負責土地及物業的估價與收購。藉其從事地產發展業的專業經驗,配合詳盡的資料及數據,深入剖析香港地產業的運作與結構,縷述樓宇供應數十年來如何由數大地產財團壟斷。她
作者更從地產業延伸,認為「地產霸權」已擴展至公用事業及零售服務業,成為香港貧富懸殊、民怨沸騰的罪魁禍首。作者支持自由市場,在書中建議特區政府應立即改善政策,以保障市場公平,不應再縱容地產財團壟斷各大行業,阻礙香港經濟進一步發展。
本書英文原版 Land and the Ruling Class in Hong Kong 於2007年獲「加拿大書評年鑑」編輯推薦書籍。中文譯版《地產霸權》經作者重新修訂內容,加入2010年的最新分析及資料,從樓價飛升、高鐵爭議,以至政府修改樓宇強迫拍賣比例等,均作出深入探討,讓讀者透徹掌握香港當前的政經局面。
「潘慧嫻從事地產業多年,難得她有這樣的勇氣,撰書論述地產市場及公用事業市場的種種不公平的現象。書中所述的,正是她多年來從事地產業的親身經驗和體會,絕非紙上談兵,可讀性極高。筆者在此誠意向讀者推薦此書。」
─ 林本利 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
「經濟學上有所謂『自然壟斷』(natural monopoly),如水、電等,是壟斷下有最大的經濟效益,但其利潤便要受到管制。究竟香港的地產商是否壟斷呢?無論你同不同意本書的結論,看完本書後,你肯定會有更深刻的看法。」
─ 黃元山 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本書把土地政策連上權力結構,解釋了香港如何出現了一個「親發展商」的政府 , 進而論述發展商把王國從物業開拓至公營事業,令本地經濟高度集中,因而衍生連串後遺症。作者視野廣濶,帶引讀者從另一個新角度分析土地政策,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 陳景祥 《信報》總編輯
「這兩三年,社會對高地價政策衍生出來的問題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怨憤……要對抗少數精英支配大眾的失衡局面,民眾教育是重要的一步,本書定是不二之選。」
─ 易汶健 獨立媒體特約記者
「The first thing that struck me is that your book is much more serious than the superficial and sarcastic stuff from Sub-Culture (to be more precise, mere destructive caricatures without any constructive and progressive ideas). There is just nothing in Chinese that deals with the subject that your book does. If there were, I would have recommended that publisher.」
─ 宋以朗 著名網誌東南西北(ESWN)作者
本書賣點
# 深入分析各大地產商的運作模式,以及政府的政策如何有助他們進一步擴張勢力,導致目前樓價高企,是香港第一部以詳盡數據及資料引證地產業壟斷情況的專書。
# 以地產業作為出發點,深入分析香港貧富懸殊、經濟難以進一步發展的原因,讓讀者對香港的政治、經濟、民生局面有宏觀的掌握。
# 內容適合各類對香港時事、社會民生問題感興趣的讀者,包括政策研究者、新聞從業員、學生等,更適合作為大學社會科學及中學通識科的參考資料。
地产霸权 豆瓣
作者: 潘慧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1
香港,华人世界最富裕社会,自由经济的天堂,曾经最推崇“勤劳致富”的地方,却被持续飚升的楼价,弄得怨声载道。中产阶层财富流失,草根民众生计艰难。相形之下,大地产商却富者更富,富可敌国。香港的今天,出现了很严重的仇富心理。
原因何在?本书作者潘慧娴,曾任新鸿基地产集团创办人郭得胜的私人助理达八年,其后加入嘉里建设,负责土地及物业的估价与收购。藉其从事地产发展业的专业经验,配合详尽的数据和理性叙述,深入解析香港地产业的运作与结构,缕述香港地产在数十年来的发展中,如何沦入被大地产财团垄断的现状。
作者更从地产业延伸,认为“地产霸权”已扩展至公用事业及零售服务业,成为香港贫富悬殊、民怨沸腾的罪魁祸首。作者支持自由市场,在书中建议特区政府应立即改善政策,以保障市场公平,不应再纵容地产财团垄断各大行业,阻碍香港经济进一步发展。
中文版《地产霸权》经作者重新修订内容,加入2010年香港地产行业的最新动态,帮助读者透彻掌握香港当前的政经局面。
地产霸权,会在内地重演吗?无法预知,没有答案,但我们似乎看到,地产霸权在香港上空的阴影,正向我们漂移而来……
旧欧洲 新欧洲 核心欧洲 豆瓣
作者: 尤尔根·哈贝马斯 / 雅克·德里达 译者: 邓伯宸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 1
二〇〇三年五月三十一日,在哈贝马斯的精心策划下,德国大报《法兰克福汇报》发表了他和德里达共同署名的文章,谈伊拉克战争之后的欧洲再生。法国《解放报》发表了法文版本。同一天,美国知识分子罗蒂,在《法兰克福汇报》的主要竞争对手《南德意志报》上发表了响应文章。瑞士的阿道夫•穆希格在《新苏黎世报》,意大利著名作家翁贝托•艾柯在《共和报》,意大利哲学家吉亚尼•瓦蒂莫在《邮报》,西班牙哲学家费尔南多•萨瓦特在《国家报》,也分别发表大作。这些文章各自独立,但与哈贝马斯、德里达的文章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伊拉克战争如号角,唤起一个欧洲国的共识。所有的作者(艾柯可能算是例外)全都明白表达了反对美国的立场。
这次一呼百应的壮举,立刻在大西洋两岸的知识圈中引起回响,掀起一波有关跨大西洋联盟的论战,范围广泛且深具启发性。欧洲的未来在哪里?欧洲能否统一?能否成为一个新的国家?欧洲公民的时代来临了吗?本书综合各家观点,正反俱呈,提供了全方位的视角。
毛泽东传 豆瓣
Mao: A Biography
7.3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斯·特里尔 译者: 胡为雄 / 郑玉臣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1
20世纪90年代初,《毛泽东传》前一译本在中国曾畅销120万册,这本书是新的全译本,根据斯坦福大学1999年增订版译出。
作者罗斯·特里尔采取了通常以叙述为主的传记笔法,但在史料甄别、背景分析和观点评价等方面,都经过深思熟虑和精雕细琢,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于历史事件高度的敏感性,而且也渗透着政治学视角的理论穿透力,对于人物的情景分析更使历史出神入化,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和制度机制,把毛泽东丰富的情感与的挑战性的理论创造联为一体,从而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壮观图景。书中配有大量图片,使历史以真切可感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中国意见书 豆瓣
作者: 凤凰周刊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1 - 4
中国意见书:百位著名学者国是论衡,ISBN:9787802346239,作者:凤凰周刊 编
党员、党权与党争 豆瓣 谷歌图书
9.0 (6 个评分) 作者: 王奇生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 - 10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是著名史学家张海鹏领军打造学术传统,重开百年视界,再现问题热点,章开沅、杨天石推荐作序。
20世纪初叶国民党政权的建立,意味着现代党治政治体制在传统中国的开始。党治即是以党治国,同时亦含其也冶党的面。关于国民党的党治历史,学界的研究迄无间断,而对其治党内幕,举若党员的发展、管理,组织的建立、运作,以及它的成分构成、行业比重、社会基础,甚全中心与外围、核心与派系、于政与于军的关系等,却间存空白,或未深化,更不系统。因此,本著专注于是,断以1949年为限深入其中,详探究竟,终藉一手资料,得出其为弱势独裁政党的结论,故无能治国是其必然的宣示已寓其中。
朱镕基讲话实录(第3卷) 豆瓣
作者: 朱镕基 人民出版社 2011 - 9
《朱镕基讲话实录(第3卷)》收入1998年3月至2000年6月朱镕基同志在担任国务院总理期间的讲话、谈话、批语、信件,从各个方面翔实记录了朱镕基同志领导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历程。《朱镕基讲话实录(第3卷)》收录的讲话、谈话等,均根据音像资料、文字记录稿编辑而成,绝大部分内容是第一次公开发表。编者对正文中涉及的相关人物、事件和专有名词,作了简要注释。对专有名词,在每卷首出现进作全文注释,下一次出现时只注明首次出现处的页码。对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的同志不再注释。《朱镕基讲话实录(第3卷)》各篇文稿的标题为编者所加。
延伸阅读:
朱镕基谈答记者问:书中讲话都是真话
面包与自由 豆瓣
La conquête du pain
7.7 (7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克鲁泡特金 译者: 巴金 商务印书馆 1982 - 11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面包与自由》是作者克鲁泡特金在1886年,就法国社会改造而写的。他从政治、经济的角度,批判了现实社会制度,对代议制、法律、强权等,进行了分析与抨击。同时提出无政府共产主义的经济与政治主张——若废除私有制,实行共产共有、经济平等,消灭国家,取消政府,废除法律,由各种自由联合的社团代替强权的国家,由社团成员的自由意志,代替法律的力量,以互助的形式和科学的方法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等。
腐败征候群 豆瓣
作者: [美]迈克尔·约翰斯顿 译者: 袁建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本书作者将腐败现象分为四种不同的症状:影响市场型、精英卡特尔型、寡头执政和家族型、官方大亨型,并以案例研究的方式来说明这些症状。
变革之道 豆瓣
作者: 秦晖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7 - 1
本书分为14讲,收录了《第三部门的成长》、《对人权的多元文化认同》、《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从杰弗逊思想谈起》、《什么是经济民主》等文章。
自由主义 豆瓣
作者: (美)杜威 等著,杨玉成,崔人元 编译 译者: 杨玉成 / 崔人元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7 - 4
自近代以来,自由主义在西方国家的政治思想中一直占据主流地位。作为一种以自由为命名基础的“主义”,自由主义的首要关怀自然是个人自由的维护问题。然而,对于如何维护个人自由,在自由主义阵营内部,存在严重的分歧。大致说来,以洛克、孟德斯鸠、亚当·斯密、贡斯当、托克维尔、威廉·洪堡等人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持“消极的自由”观,认为自由乃是外界障碍不存在的状态,维护个人自由的关键是尽可能减少外界障碍,特别是减少国家或政府对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干预,防止政府滥用权力,侵害个人的各种自由权利;19世纪末以来,以格林、霍布豪斯、杜威、凯恩斯、罗尔斯和德沃金等人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NewJberalism)则持“积极的自由”观,认为自由乃是意味着自主和自立,个人自由的维护不仅在于消极地摆脱限制,更在于获得自由地去做某种事情的能力,而国家必须担负起增进个人能力之职责,尤其是要干预经济活动,构建福利社会,以使个人有更好地行使自由的能力;“二战”后,以哈耶克、弗里德曼和诺齐克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或自由至上主义(libertarianism)的基本立场与古典自由主义并无原则上的差异,它所代表的乃是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兴。
站錯邊 豆瓣
作者: 马家辉 花千樹 2010
我相信文字,我相信歷史。我相信我們應該把看見過思考過討厭過感動過的事情寫下來,如果有最起碼的運氣,寫下來的便會留下來,即使只是放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總有一天會被一些人翻閱,歷史便會在書頁翻開的刹那活過來;早已不在人世的作者也就同時重新張開了眼睛。
這或是非常天真的想法,但確是我的想法。人,總要選擇一種想法,然後篤信,然後實行,即使最後發現站錯了邊,亦算對得起自己。
——馬家輝《站錯邊》,序言。
你们 豆瓣
作者: 马家辉 花千树 2008 - 6
書 的 名 字 有 如 人 的 容 顏 , 《 你 們 — — 關 於 這 個 時 代 的 一 些 綺 麗 與 崩 壞 》 這 個 有 些 拗 口 的 名 字 , 就 讓 人 想 到 近 代 中 國 知 識 分 子 那 種 夾 雜 了 耽 溺 頹 廢 但 又 憤 怒 焦 慮 的 批 判 容 顏 。 「 綺 麗 」 是 耽 溺 頹 廢 的 代 碼 , 「 崩 壞 」 則 是 憤 怒 焦 慮 的 記 號 , 而 「 你 們 」 則 是 批 判 的 距 離 。 「 綺 麗 」 、 「 崩 壞 」 、 「 你 們 」 這 三 者 是 個 彆 扭 不 自 在 的 組 合 , 而 這 個 彆 扭 不 自 在 不 正 是 近 代 中 國 , 包 括 兩 岸 三 地 在 歷 史 發 展 的 過 程 裡 , 由 於 受 到 時 代 的 擠 壓 而 顯 得 格 外 光 怪 陸 離 所 造 成 的 嗎 ?
— — 著 名 政 論 家 南 方 朔
一 起 加 入 「 拜 們 教 」 !
— — 狙 擊 陳 方 安 生   研 究 汪 偽 政 權
馬 家 輝 去 年 出 版 《 我 們 》 , 入 圍 「 香 港 書 獎 」 , 引 動 各 方 議 論 , 有 人 喜 之 , 有 人 厭 之 , 但 大 家 都 想 讀 之 。
馬 家 輝 今 年 出 版 《 你 們 》 , 顯 是 故 意 挑 釁 , 在 喜 與 厭 的 喧 嘩 裡 , 再 向 世 界 宣 示 他 的 個 人 喜 厭 。
跟 《 我 們 》 相 同 , 《 你 們 》 議 論 縱 橫 , 從 李 安 的 水 銀 燈 到 曾 蔭 權 的 選 舉 騷 , 從 陳 冠 希 的 生 殖 器 到 梁 朝 偉 的 床 上 戲 , 從 沈 殿 霞 之 死 到 羅 志 華 之 逝 , 從 漢 奸 汪 精 衛 到 漢 奸 的 粉 絲 湯 家 驊 , 從 天 星 的 朱 凱 迪 到 皇 后 的 林 鄭 月 娥 , 從 虛 偽 的 陳 方 安 生 到 慓 悍 的 葉 劉 淑 儀 … … 統 統 談 及 , 或 嘲 之 , 或 罵 之 , 總 之 , 沒 有 保 留 。
而 繼 《 你 們 》 之 後 , 馬 家 輝 說 , 日 後 還 會 再 出 《 他 們 》 、 《 她 們 》 、 《 它 們 》 甚 至 《 牠 們 》 。 以 「 們 」 為 志 , 眾 志 成 城 , 不 亦 快 哉 ? 你 怎 可 以 不 加 入 「 們 」 之 系 列 , 成 為 「 拜 們 教 」 的 忠 實 信 徒 ?
右翼美国 豆瓣
The Right Nation : Conservative Power in America
作者: [美] 约翰·米克尔思韦特 / [英] 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 译者: 王传兴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10
《右翼美国:美国保守派的实力》回顾了保守主义在美国发展的历史,对战后保守主义的兴衰及其原因作了剖析,从文化、宗教、历史和人口地理等方面详实地分析了保守主义力量作为一种潮流和运动在美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演变,保守主义和美国例外论相生相运地联系以及他们对美国过去30年政治和外交政策的影响。
惯于赞同 豆瓣
作者: [美]萨克凡·伯克维奇 译者: 钱满素 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1
本书从对美利坚的概述开始(第一、二章),继而描述清教徒们如何创造出一套适应他们需要的辞令(第三章),以及对美国第一部史诗的作者科顿?马瑟的生平著作的详细分析(第四章)。随后的两章讲的是从18世纪中叶开始经过革命到杰克逊时期清教辞令的转化。主要人物是大觉醒的领袖乔纳森?爱德华兹和民族历史学家乔治?班克洛夫特,后者的著作提供了新共和国初创几十年中神话塑造的主要源泉。我接着转到更为复杂的对神话的文学处理问题。在霍桑的《红字》(第七章)中我读到了美国共识的象征方法的经典程式。在麦尔维尔《皮埃尔》(第八章)中,我看到了我们对那象征学的最深刻的批判。在爱默生的散文(第九章)中,我探索了美国方式最有影响的方面——个人主义理论——的发展,我称这些问题更为复杂是因为它们呈现在艺术作品之中,仪式和意识形态可以很容易地连在一起理解,但文学想象为分析加上了另一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