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起火的世界 豆瓣
(美)蔡美儿
作者: 蔡爱眉 / 刘怀昭 译者: 刘怀昭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 - 3
《起火的世界》是具有里程碑式的。它深入浅出地向美国外交政策背后肤浅而又危险的臆断提出了挑战。在这里的一个时代里,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或者文化传统应为其与民主的结合提供前蝗,当这一点被置若罔闻,就像美国企图通过外交政策强迫我们的同盟者以及其他一些国家通过自由市场经济建立民主时,蔡爱眉所揭示的内容意义尤为重大。
美国胡佛研究所 托马斯·索厄尔
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政经困境,在一片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和平+繁荣的西方主流话语海洋里,《起火的世界》一书拍打出的是不和谐也不平丹的涛声。本书作者——美国耶鲁大学华裔学者蔡爱眉教授披阅了亚、非、拉与前苏联东欧的大量实例,尖锐指出其中诸多国家盲目、仓促引进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创痛,危险乃至惨剧。
特别引人注目,也是本书高度关注的,是在这些国家的自由经济中迅速致室的少数族群,与仍处于贫困中但开始进入民主政治运作的多数族群间,存在几乎不可避免的剧烈冲突,而种族矛盾往往就成了点烯一场场社会火灾的直接火种。全球化的加速进程,更令这场场大火火上浇油。作者当然不是在反民主、反市场经济、反全球化,但她尖锐也痛切指出了相关问题的复杂性:没有猛药良方,要正视各国各地独特的历史与现实,而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要肩负更多社会责任——退一步说,至少美国与整个西方不应在今天向非西方世界全力推动完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也不应该推动毫无限制的、一夜之间的多数人政治。
本书旁征博引,内容丰富,逻辑清晰,语言富有感染力,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 (外二篇)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汪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5
汪晖先生并非专业的藏学研究者,却写出了专业藏学家难以企及的专业之作,从中我不仅读出了作者的学养和学识,也读出了作者的理性和良知。——沈卫荣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汪晖先生将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置于中国近代被西方列强殖民化的过程中详加分析,指出今天东西方之间有关“西藏问题”的观点、立场差异实际上很大程度是根植与那一特定时期的利益纠葛与历史情结。在这方面,本书所收另两篇论文《琉球与区域秩序的两次巨变》、《跨体系社会与区域作为方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佐证和更深刻的历史背景。——石硕
曾蔭權百日維新 豆瓣
作者: 梁文道 CUP 2005
2005年10月至12月這一百日裏,特首曾蔭權幹了甚麼?他又能夠幹些甚麼呢?
百日是一個數字,未敢將曾蔭權跟當年的康有為、梁啟超相提並論,皆因在政治理念、質素、方向等各方面,也不能同日而語。
作者之一劉細良認為,曾蔭權當不了光緒,北京更不是榮祿與慈禧,泛民主派也未有資格作「康黨」,然而戊戌維新之所以引人入勝,是因為劇情豐富,當中各人的政治選擇包括光緒、袁世凱、譚嗣同、榮祿等,都充滿了人性與權力的鬥爭;這個「劇情」,卻活生生在曾蔭權上任後的一百日裏不斷上演。
獄中書-致妻子奧爾嘉 豆瓣
作者: 瓦茨拉夫.哈維爾 译者: 張勇進、陳生洛等 傾向
哈維爾總統是西方國家讚譽「最具人性主義色彩」的領導人。他運用智慧和創造力,與獄方鬥智角力,突破嚴厲審查,深入談論著人的存在、內心世界、信仰的性質、人的責任感等,發掘出沉潛心靈深底的吶喊。

了解哈維爾最好的方式莫過於閱讀這些寫獄中的信,許多信件中有著對身體狀況和個人心境極其細節化的細緻描述。他那一板一眼的生活要求,他對友人的掛念和對友情的緬懷,他那與生俱來的靦腆,他感嘆著自己「基本上是一個社交型的人,而寫作是一年最孤獨的事..」,他那喜歡的朋友、充滿對朋友的惦念、渴望和友人相聚的天性,都使我們如晤其人地感受到一個真性情的哈維爾,一個看似隨和、實則固執──擇善固執的哈維爾。通過言些信件,我們將深切感受到,對於一個身陷囹圄的人,家人的信件、妻子的探監、友人片言隻語的問候,甚至輾轉抵達的遙遠喜訊,都不可或缺,這一切是多麼的重要。
(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国际关系 豆瓣
作者: 威廉·内斯特 2005 - 7
本书是一部出色的国际关系学科的入门读物,它首次全面、深入地将地缘政治和通常被忽略的地缘经济因素引入国际关系领域,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地缘政治斗争是怎样在全球经济中发生的,以及政治和经济是如何密不可分。
在新千年到来之前的10年间,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激烈的变革。国际关系的现实已经与传统的焦点——和平与战争的主题大有不同。在本书中,作者以活泼和富有启发性的文笔,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主题研究、当前问题和案例研究相互融合,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最新的信息和案例传达给学生,每章都有关键概念和关键词以及术语表,在每章节后都附有思考题和参考网站。作者力图用崭新而综合的视野对国际关系学科进行研究,既适合国际关系专业的初学者,也适合对国际关系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在本书中,作者以活泼和富有启发性的文笔,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主题研究、当前问题和案例研究相互融合,将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最新的信息和案例传达给学生,每章都有关键概念和关键词以及术语表,在每章节后都附有思考题和参考网站。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豆瓣 Goodreads
6.2 (8 个评分) 作者: 王伟 南方出版社 2011 - 3
用一本书看懂世界格局!
听不懂新闻,看不清局势,时政谈话无从插口?现在可以和这些困窘说拜拜。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细数近代世界史政事件,从资本流向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将其中的是非曲直剖析的淋漓尽致,呈上一部国与国之间的精彩大戏。
这是一本给人意外惊喜的书!除了作为普及世界格局的入门读本,本书作者用超脱常规的经济学、军事、国际关系思维客观深刻地解构了当前国际格局背后的利益格局以及大集团之间的微妙博弈,本书难能可贵的同时受到多名专家学者的击手称赞,凤凰卫视主持人杨锦麟、曹景行,上海交大著名学者江晓原、人大教授张鸣老师对本书作者给与了极高评价,江晓原老师将作者称为“本年度最应被请进大学校园讲课的人”。
这本书是观察世界、了解世界当下的第三只眼睛。(杨锦麟 凤凰卫视主持人)
理解今日的世界格局,是为了开创明日属于中国的新格局。(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世界格局是个很俗的词,大学里的国政专业的人老是讲,但却讲不过出租车司机。出租车司机会讲,但讲不出道理。第一次听人讲格局,讲得这么通俗、这么有趣,用经济学的原理,把世界的变迁,讲得津津有味。(张鸣 人民大学教授)
放眼看世界,花精力去了解世界,有了解才有客观实际。(曹景行 新闻时事评论员)
读完本书,世界格局的全貌就在你的面前!(张宇清 《世界新闻报》总编)
本书用大开大合的笔法将复杂多变的世界全景呈现出来,并从政治经济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对以上这段历史加以回顾和剖析,将其中所隐含的背后规律一一展现,使读者能够了解当今世界格局形成的由来以及未来的走向。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为未来的中国找出一些启示。正如江晓原先生所说:“理解今日的世界格局,是为了开创明日属于中国的新格局。”
兩岸主權論 豆瓣
作者: 張亞中 生智公司 1998
本書為兩岸學術界從法理上專門探討兩岸主權問題的第一本專著,有系統地從國際法、憲法、政治學、國際關係、社會學等各個層面對兩岸間主權問題作深入而清晰的探究。本書並提出「一個中國,兩個中國人國家」(「一中兩國」)應為兩岸主權之合理定位。
政治与文学 豆瓣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李存捧 译林出版社 2011 - 5
简介:
乔治·奥威尔不仅是二十世纪最摄人心魄的对抗性作家,他的散文和评论随笔被很多人认为甚至比他的小说还要精彩。本书收录了奥威尔最有影响力的文学随笔共三十二篇,通过这些观点鞭辟入里、风格明晰简练的檄文,奥威尔想让我们发现,我们自己是如何思考的;想让我们知道,我们真实的感受到底是什么;他还想让我们理解,我们到底是谁。
导读:
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安东尼·伯吉斯
奥威尔的写作深深刺穿了知识分子的伪善。
——本·瓦滕伯格
与那些先意承旨、揣摩风向、首鼠两端的知识分子用貌似深奥的花言巧语讨好权力不同,他(奥威尔)从不谄媚权力,他的文字清晰、准确、简洁,如同一扇明净的玻璃窗。透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所生活的那个真实世界和他的真诚思考。
——徐 贲
以碳之名 豆瓣
作者: 柳下再会 中国发展那出版社 2010 - 4
《以碳之名:低碳骗局幕后的全球博弈》不是第一个反对低碳的声音,但却是在时下中国,第一个旗帜鲜明地对抗全球变暖论断的先锋之作。书中将会告诉你,以往深入人心的全球变暖学说以及低碳倡导存在巨大的争议,甚至根本不是真相。
在变暖问题上,真正有能力影响气候的是太阳。温室气体的作用不是主导,二氧化碳更不是温室气体中最有代表性的气体,而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更是远不及自然本身产生的数量多。而且,与之相反,地球正在变冷!
二氧化碳被妖魔化为邪恶的代言,人类末日的罪魁祸首,这背后隐藏着巨大而复杂的阴谋。从大的方面说,它是发达国家打击、遏制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地位的利器:从小的方面讲,它是低碳带动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既得利益者的风水财位,有低碳存在,他们就有饭吃、有钱赚、有名捞。
《以碳之名:低碳骗局幕后的全球博弈》就是要揭穿所有这些卑劣的行径。当然,环境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里为二氧化碳申冤并不是纵容人们破坏环境,比起那些以碳之名的作秀,我们更应该将精力投入到那些真正需要我们治理的环境问题中去。希望《以碳之名:低碳骗局幕后的全球博弈》能够唤醒大众勇于追求真相的怀疑精神,唤醒国内的主流媒体——不要再盲目跟风,不要再赞扬这个会令中国在国际社会中陷入被动的低碳风了。
革命年代 豆瓣
9.3 (33 个评分) 作者: 高华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2 - 7
《革命年代》内容简介:革命年代,意味看大震动、大改组、大破坏,也意味着风卷残云、摧枯拉朽,其间有血泪、痛苦、死亡,也有激情和理想。我等有幸或不幸生长在这个年代,它给了我巨大的冲击,也给了我动力和人生的坐标,我和我的那些理想主义的朋友们从此注定了不会为了功名利禄去做研究,也不会心如死水,像研究古董那样去回望过去。于是,就在这喧哗的、实利主义的年代,守着某种信念,以及可能已是陈词滥调的所谓"知识分子的责任"等,开始摸索着观察、研究逝去的年代。
行走在历史的河流(代自序)/1
南京十年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3
对五四激进主义的再思考/18
南京国民政府权威的建立与困境/20
力行社的成立时间及组织层构考释/39
“太子”孙科
论大革命时期的孙科/49
从拥蒋到反蒋:1928-1931年的孙科/59
民主与集权的悖论:孙科与《五五宪草》/71
孙科与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 (1932-1945)/82
抗战胜利前后孙科政治态度的转变——兼论孙科的“多变”/93
孙科的宪政理念及其限度/110
孙科的晚年岁月/126
革命词语
重新认识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化”/135
红军长征的历史叙述是怎样形成的?/139
抗战前夕延安发生的一场争论/150
革命大众主义的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抗战
时期根据地的教育/162
“新人”的诞生/177
在革命词语的高地上/207
历史漩涡中的朱瑞/217
沙飞:在祖国的天空中自由飞舞的一颗沙粒/221
革命女性陈琮英/228
时代遄流
鞍钢工人与“鞍钢宪法”/235
“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例/244
能不说丁玲?/257
初读《杨尚昆日记》/270
读《七律·有所思》/279
观察与史料
叙事视角的多样性与当代史研究:以50年代历史研究为例/289
小人物,大历史/300
当代中国史史料的若干问题/324
台北所藏大陆20世纪50-60年代资料过眼录/332
海峡两岸孙中山研究的趋同/339
反思中的开拓——茅家琦先生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见解/344
六十年后再论国民党大陆失败之原因/350
难忘吐露港畔的“学术家园”/385
后记/390
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豆瓣
作者: 许知远 海南出版社 2007 - 4
跟着许知远,再一次梳理这个混乱的世界
本书作为许知远任职于《经济观察报》期间写的国际时政评论文集,其中的激情和理智总是在不经意中契合着
作为《许知远文集》的第二部,本书的文字充满诱惑力和无尽的想像,内容则理智而充满智慧。里面不无精辟的分析,还有许氏风格的幽默。
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位专栏作家的努力,其中很大一部分谈论的是政治人物,这些文字大多完成于 2002—2004年。那时候,许知远任职于一家报纸,他一心要为读者疏理“9·11”之后混乱的世界。在整整3年时间里,他痴迷于国际政治,在战争、谈判、谎言中,人的个性与内心冲突暴露无遗。用许知远的话说:“它也是在知识上朝秦暮楚的好奇心的延展,我偶然会好奇,我竟然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喋喋不休地评论了那么多。这或许也暗合我对写作的不负责任的偏见,与其说它是为了读者而存在,不如说它仅仅是作家个人情绪的抒发。
这些经常故作铿镪、端庄的文字,是我一心要为读者疏理“9·11”之后混乱的世界的努力。但其结果常常相反,它们增添了新的混乱,尽管一些人慷慨而热情的人安慰我说这种混乱也激发起他们的想象力。
在整整3年时间里,我痴迷于国际政治,在战争、谈判、谎言中,人的个性与内心冲突暴露无遗。它也是我在知识上朝秦暮楚的好奇心的延展,我偶然会好奇,我竟然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喋喋不休地评论了那么多,其中过分明显的表现了我渴望进入历史进程的强烈愿望。这或许也暗合我对写作的不负责任的偏见,与其说是为了读者而存在,不如说它仅仅是作家个人情绪的抒发。
是的,我们正处于后现代世界之中,牛顿世界中的稳定、均衡的结构正让位于混乱、随机与不可测。但在此刻,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什么?创造了相对论的爱因斯坦一生厌恶“测不准原则”的量子力学,一直到去世前,他都在试图建立一个统一的场论以对抗这种不确定性。他在致量子力学大师玻尔的信中说:“你信仰掷骰子的上帝,我却信仰世界存在着完整的规律和结构……”面对混乱的今日世界,我们要提醒自己,此情此景并非从未上演过。1910年代的人们感受的惊愕可能远胜我们,所谓的“后现代世界”也仍处于人类传统之中。最可怕的危险在于,我们丢弃了“驾驭混乱”的信心。
思无涯,行有制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秦晖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 - 1
这本文集的内容涉及农业与农村问题、改革与社会公正以及历史文化等三个方面。作者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从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视角,深入分析了当代中国农村面临的问题和农民的境遇,揭示了农村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和制度原因;探讨了中国转型期的改革和社会公正问题,作者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改革要高扬公正的旗帜,极力倡导一种自由主义的理念;作者还对中国历史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透视。无论是探讨农村问题,还是研究改革和社会公正以及历史问题,作者都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结合中国的历史、现实,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问题的症结,为中国历史和现实把脉。书中的每篇文章都既流淌着人文精神的血液,又渗透着对世俗的关怀,作者既倡导自由主义的人文理念,又深切地关注着底层大众的生活——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良心与常识基础上的学问。将人文关怀和世俗关怀统一于自由主义理念是秦晖同其他新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最大区别,也是该书的突出特点。
“思无涯”就是要解放思想,“行有制”则是要持守底线。成其是百姓之思应无涯,官员之行应有制。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豆瓣
No Future without Forgiveness
作者: 德斯蒙德・图图 译者: 江红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2 - 7
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成立是件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国际事件。从未有哪个国家尝试过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从独裁到民主的转变,那就是在揭露昔日压迫者暴行的同时又与其达成和解。这场史无前例的疗救祖国运动的中心人物,是被纳尔逊·曼德拉总统提名为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主席的德斯蒙德·图图大主教。随着委员会报告的最终出版,图图大主教向人们奉献了他在引领南非走出痛苦经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深邃智慧。 在《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中,图图认为否定历史的做法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和解。但如果国家“复仇心切”,要达成和解也并非易事。图图没有重复关于宽恕的陈词滥调,却表现出一种无畏的高贵精神,即在承认人与人之间所能施加的恐怖的同时,仍然保留了一份对于和解的理想情怀。图图以其数十年任职经验所拥有的明晰思路,向读者展示了怎样以真诚和理解的心态去建设一个更新、更具人性精神的世界。
“中间地带”的革命 豆瓣
9.2 (18 个评分) 作者: 杨奎松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 5
这是我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是到目前为止唯一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对革命年代中共成长发展经过及其主要原因的看法的一本书。
这本书最大的阅读价值,在于它比较完整和系统地讲述了中共夺取政权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其决策的种种复杂的内外因素的作用。它说明,中共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由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整个世界大环境,包括俄国革命、二战及战后国际关系的改变。特别是对于正在崛起中的毛泽东来说,还离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入侵的影响。否则的话,接连遭遇了1927年和1934年惨重失败的中共,何以能由极度弱小而一步步壮大?原本足够强大并且统一了中国的国民党,何以会一步步削弱、瓦解,以至于无法适应战后的新形势、新条件,最终竞被中共所推翻?
大外交 豆瓣 Goodreads
Diplomacy
9.8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亨利·基辛格 译者: 顾淑馨 / 林添贵 海南出版社 1997
《大外交》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先生最新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作者凭其致力于外交事务的亲身体验,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智慧和幽默的文笔,展示了自黎塞留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几十年世界外交政治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其独到见解分析了世界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提示了美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提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实质。同时,体现了那些对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各国领袖,罗斯社斯大林,丘吉尔、戴高乐、尼克松、毛泽东、周恩来、里根、戈尔巴乔夫等政治家的风采。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豆瓣
Las Venas Abiertas de América Latina
8.3 (19 个评分) 作者: [乌拉圭] 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译者: 王玖 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 11
这是一本关于拉丁美洲的经典作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题为“地球的富有造成人类的贫困”,讲述了旧殖民主义围绕拉丁美洲金银、农作物和其他矿产进行的掠夺史;第二部分题为“发展是遇难者多于航行者的航行”,叙述了新殖民主义如何通过自由贸易、贷款、铁路、阴谋和暴力将拉丁美洲的民族工业发展扼杀在襁褓之中,解析了投资、技术、经济援助、合资企业、金融机构、国际组织等现代文明手段如何不文明地参与了古老的掠夺战。
西周的政体 豆瓣
Bureaucracy and the State in Early China: Governing the Western Zhou
9.1 (9 个评分) 作者: 李峰 译者: 吴敏娜 / 胡晓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8
西周的政治制度曾经对东亚文明产生过根本性的影响,同时,从比较历史学的角度看,西周研究,对全球范围特别是有关早期国家的形态和发展的研究,有直接意义。作者以现今发现的西周铭文为主要依据,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来研究西周官僚政府的组织原则和运作机制。以西周铭文为主要研究依据,可以相对减少后世史料价值观的困扰。在大量研究铭文的基础上,作者认为,过去的几个政治学、人类学模式:“城市国家”、“领土国家”、“封建国家”、“分立国家”、“邑制国家”等,都不能直接应用于西周国家;西周国家更接近于“权力代理的亲族邑制国家”。
Thinking about Yugoslavia 豆瓣
作者: Sabrina P. Rame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The Yugoslav break up and conflict have given rise to a considerable literature offering dramatically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what happened. But just how do the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relate to each other? This ambitious new book by Sabrina Ramet, an eminent commentator on recent Balkan politics and history, reviews and analyses more than 130 books about the troubled region and compares their accounts, theorie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events. Ramet surveys the major debates which divide the field, alternative accounts of the causes of Yugoslavia's violent collapse, and the scholarly debates concerning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Rival accounts are presented side by side for easy comparison. Thinking about Yugoslavia examines books on Slovenia, Croatia, Serbia, Bosnia-Herzegovina, Macedonia, Montenegro, and Kosovo which were published in English, German, Serbian/Croatian/Bosnian, and Italian, thus offering the English-speaking reader a unique insight into the controvers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