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日本帝国主义研究 豆瓣
作者: 依田熹家 译者: 卞立强 等译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 - 1
本文集卷一收录的《简明日本通史》,是依田先生在中国讲学时所使用的讲稿。已故的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在《序言》中作了准确扼要的评价,并推荐说:“这部书既可作教材使用,也可以供对日外事工作人员检阅和参考。”卷二《日本帝国主义研究》着重从经济上揭露二战前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的侵略,其特点是运用大量的资料、统计和图表,而且几乎全部都是日本统治阶层的资料,然后用画龙点睛的手法,轻轻点上几笔,勾画出侵略者险恶狠毒的用心和狰狞面目,反推出给我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痛苦。卷三中收录的《近代日本与中国》,论述了近代日本帝国主义是在野蛮侵略和掠夺中国、朝鲜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同时也在中国、朝鲜以及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亚洲人民的反抗中走向灭亡。卷三中收录的《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比较》和卷四《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是在我国推行“改革开放”、全面现代化时期,作者新撰的论著。后者是学术专著,前者通俗易懂地概述了后者的主要内容。两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比较了中日两国近代化背景的“异”与“同”,特别强调了两国文化类型与民族性的差异。它们不仅有学术价值,而且对我国当前的现代化也有现实意义。卷五《近代日本的历史问题》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单篇论文,其中涉及明治维新、天皇制、自由民权运动以及战前日本的殖民政策、军部独裁等近代日本史中的重大问题。《战后教科书问题》一文中,揭露主审教科书的文部省(教育部)文教官僚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反动的皇国史观的传统。这表明日本的教科书问题屡屡发生,日本当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五卷文集收录了依田先生关于日本史和中日比较研究的学术著作和论文,是他一辈子的心血结晶,也是他对中国友好感情的自然流露。我相信文集的问世对我国日本史的研究会有所参考、启发和促进。广大读者通过文集可以认识日本社会发展的历史及中日两国之间的异同,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从而加深对中日关系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的理解。
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 豆瓣
Contingency, Hegemony, Universality: Contemporary Dialogues on the Left
作者: [美] 朱迪斯·巴特勒 /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胡大平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 5
葛兰西霸权观念的当代遗产是什么?既然普遍性的虚假版本已被彻底批判,那应该如何去重新阐述它?在这一彻底颠覆性的项目中,巴特勒、拉克劳和齐泽克这三位在国际学术中以激进风格著称的当红明星就当代哲学和政治学的中心问题进行了对话。他们的论文按照三组彼此对应的文章进行编排,涉及黑格尔在当代批判理论中的遗产、文化多元主义的理论困境、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争论、全球化经济体系中左派的战略,以及后结构主义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对批判的社会理论的价值等等问题。在本书中,三位大家在尖锐地批评另两位的思想的同时奋力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激烈的争论,严密的论证,精彩的辩护,大胆的揭露……本书充满了火药味。
伊拉克:借来的壶 豆瓣
Iraq: The Borrowed Kettle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涂险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1
“借来的壶”出典自弗洛伊德有关释梦的笑话。有这样三条陈述:第一,我从未借过你的壶;第二,我已将它完好无损地归还于你;第三,当我从你那儿把壶拿来的时候,它已经破损。如此前后矛盾的论据,只是为了否认一个事实——载还给你的,乃是一把破壶。
齐泽克认为,美国为出兵伊拉克寻找理由,其逻辑与上述笑话如出一辙。他并声明,本书并不是关于伊拉克的,这场战争也不是关于伊拉克的,而是关于我们大家的。作者通过引证弗洛伊德关于“借来的壶”的论述,分析在攻打伊拉克的问题上的前后矛盾和漏洞百出,揭示了逻辑混乱的叙述所掩盖的背后真相。虽然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的话题已经渐趋渐远,但并不意味本书的论题已经过时,因为伊拉克战争标志着新的国际政治秩序,以及国际政治游戏规则的改变。本书作者齐泽克与以往一样,语不惊人死不休。
一百个人的十年 豆瓣 Goodreads
9.4 (85 个评分) 作者: 冯骥才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 - 10
二十世纪的历史将以最浓重的笔墨,记载着人类的两大悲剧,法西斯的暴行和文革浩劫,凡这两大灾难的经历者,都在努力忘它,却又无法忘记它……
分斷體制.民族文學 豆瓣
作者: 白樂晴 译者: 李政勛 / 朱玫 聯經出版公司 2010 - 11
這是一本理解戰後韓國進步運動與批判思想的重要著作
白樂晴的知識實踐,是韓國的、也是亞洲的、更是全地球的,是基於第三世界知識分子立場所進行的探索與批判。
理解白樂晴的分斷體制概念,不只是理解韓半島的民族分斷危機,更是理解世界體系全球運行的邏輯。
1960年代起白樂晴即力倡以民眾為基礎的民族文學,在分斷體制的論述下,他所主張的民族文學,既是現實主義的文學,也是向全人類開放的文學。
不确定的时代 豆瓣
作者: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 5
《不确定的时代》追溯这些观念,举其代表人物,撮其理论,述其后果,观其相关时代事件,纵横经纬。 上起古典资本主义先知亚当·史密斯,中经马列社会主义,下及凯恩斯、冷战年代、第三世界、武器竞赛,层次广被。作者素负盛名,说理清通,文字晓畅,是经济学者中的异数。在过去两百年间,世界从充满确定性到游移难定,近代经济学家与社会哲学家的观念在其中扮演了主导及决定的角色。
此书的写作角度,显然独特——它的目标读者并非学界中人,而是电视机前的芸芸大众。于是作者极尽其举重若轻之才,将本应包含了曲线、图解、谜样的数学方程式的经济思想史,以自传、游记、讽刺、冷嘲、史话等等为一体的手法轻松道来,写得肆意,读之愉快,莞尔之余引人思虑……特别是其对于1929年美国大萧条事件的追溯,竟和当下这场始于美国的全球经济危机有些许神似——人类的某些历史一直在重复,只是我们大多数人没有看到这一点。显然两年前已经去世的约翰?加尔布雷思洞察到了。
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 豆瓣
作者: 張朋園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主政治思潮衝擊中國,中國人亦嚮往民主政治。自清朝末年至國民政府時期(1908-1948),先後四次舉辦國會選舉,希冀實現代議政治。本書敘述各次選舉的制度與經過,包括選民人口、候選資格、投票過程等相關涵數,並運用精英觀念,分析當選議員的背景、年齡及新舊知識等,最後討論何以民主政治不能步入坦途的內外在因素,是一本開創性的論著。
目次
黎序
自序
緒論:議會思想之進入中國
第一章 諮議局及資政院議員選舉:中國試行代議政治
第二章 第一屆國會選舉:政黨與政治精英
第三章 第二屆國會選舉:安福系與研究系
第四章 國民大會選舉:國民黨與威權主義
結論: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
插圖
附錄:議員名錄
參考書目
立宪时刻 豆瓣
作者: 高全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7
本书选取百年中国历史中一页似乎久已被人遗忘的篇章——《清帝逊位诏书》,从政治宪法学的视角挖掘了其中仍然富有生命的机理。作者认为,在走向共和的古今大变局中,现代中国的立国基础不单纯是辛亥革命那种激进主义立宪精神。它的另一个精神基础体现在《清帝逊位诏书》之中。逊位诏书虽不是一个形式完备的宪法文本,但它总结和承载了晚清以来若干次或被动或主动的改良立宪运动,有效节制了革命激进主义的潮流,弥合了革命造成的历史裂痕。可以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清帝逊位诏书》,共同构成和发挥了现代民国的宪法精神。
本书从五个方面论证了《清帝逊位诏书》的宪法意义。第一,它对冲、稀释乃或阻止了南方政权的种族革命激情,避免了类似法国革命的趋势。第二,通过清帝逊位,传统王朝屈辱而又光荣地把王权交给了一个立宪共和政体,整个改变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结构。第三,清帝逊位的优待条件不仅仅是一项政治赎买,更是一个建国契约,它对复辟帝制构成某种制约。第四,逊位诏书确立了中华民国的两个主题,一个是建立共和政体,一个是人民制宪,实现“五族共和”。第五,天命流转问题,逊位诏书隐含着承认人民主权是中华民国的新天命。基于此,作者认为,作为现代中国——中华民国宪制的一个重要构成,《清帝逊位诏书》不啻为一种“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西方将主宰多久 豆瓣
Why the West Rules — For Now
作者: [美] 伊恩·莫里斯 译者: 钱峰 中信出版社 2011 - 6
大约在1750年左右,英国企业家率先使用蒸汽和煤炭,从此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厂、铁路和炮艇的出现推动了西方国家在19世纪的崛起;20世纪,计算机和核武器的出现使其获得了全球霸权的地位。现在,在21世纪之初,很多人担心,中国和印度作为新兴的经济强国,将会结束西方的领先地位。为了了解这种可能性,我们需要回溯过去。为什么西方在过去的200年里得以统治全球,并且它的统治将持续多久?
在这本书中,斯坦福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全球著名的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描述了人类历史的模式,为以上两个问题提供了惊人的新答案。
作者认为,并不是由于种族或者文化的差异,甚至是伟大人物的努力使得西方得以统治世界,而是因为地理因素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这个因素影响着他们处理资源、疾病、移民和气候危机。
在这本书中,作者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精辟的见解。这本书的时间跨度为5万年,几乎每一页都有新的观念。本书将各个学科的最新发现联系起来——包括古代历史和神经科学——不仅仅解释了为什么西方得以统治世界,同时也预示了在未来的几百年来,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了不起的书,也是一本重要的书——挑战、刺激并愉悦着人们的思想。如果有人认为我们不需要从历史吸取教训,不妨看看这本书。
——《经济学人》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得到的最能够解释历史的理论。伊恩·莫里斯用他的智慧,技巧地展现了他对古代历史的见解,从而解答了最大的历史问题,即西方究竟为何得以统治世界?我爱极了这本书。
——尼尔·弗格森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金融历史学家
这是融合三本书的内容为一体的著作:一个真实的而又令人激动的小说;对一万年前重要人物所发生的每一件重要事件的详细而又充满娱乐性的历史记述;以及对未来的一个有根据的推断。这是一个阅读,学习和享受的过程!
——贾里德·戴蒙德 洛杉矶加州大学教授
如果你准备在今年,甚至是在10年内阅读一本有关历史方面的书,那么本书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佛罗里达联合时报》
美国的逻辑 豆瓣
作者: 玛雅 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 8
《美国的逻辑:意识形态与内政外交》试图从文化政治的角度解析美国内政外交中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利弊得失,对“美国模式”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未来发展前景,勉力做出了梳理,并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观点。
大国是否崛起,帝国是否衰落,读完此书,相信每位读者都会掩卷而长思,在《美国的逻辑》中找到镜鉴的思想印记。
亲历美利坚 豆瓣
作者: 玛雅 2010 - 7
作者是中国人,先到澳大利亚学英文,后到美国学政治学。因为要租房子,她接触了美国的家庭;因为做“babysistter”,她接了解了美国的孩子和他们的家教;因为读书,她领教了美国的校园政治;因为到了“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她与汽车结缘;因为是学政治学的,她注意观察美国总统……她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去观察美国、感受美国,于是她感受到潜移默化的美国爱国主义教育,感受到美国民众在总统大选中的态度,感受到与“强权”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感受到美国警察的“服务”,感受到美国总统的特征、权势和限制;最大的感受那就是美国人眼中的中国观,以及中国人要做到的“铁打的规矩要守、流水的习俗当随,不败的人格必葆”!
Sexual Politics, Sexual Communities 豆瓣
作者: John D'Emili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 10
With thorough documentation of the oppression of homosexuals and biographical sketches of the lesbian and gay heroes who helped the contemporary gay culture to emerge, Sexual Politics, Sexual Communities supplies the definitive analysis of the homophile movement in the U.S. from 1940 to 1970. John D'Emilio's new preface and afterword examine the conditions that shaped the book and the growth of gay and lesbian historical literature. "How many students of American political culture know that during the McCarthy era more people lost their jobs for being alleged homosexuals than for being Communists? ...These facts are part of the heretofore obscure history of homosexuality in America--a history that John D'Emilio thoroughly documents in this important book."--George DeStefano, Nation "John D'Emilio provides homosexual political struggles with something that every movement requires--a sympathetic history rendered in a dispassionate voice."--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gay movement."--Rudy Kikel, Boston Globe
苏联的最后一年 豆瓣
作者: [俄罗斯] 罗伊•麦德维杰夫 译者: 王晓玉 / 姚强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9 - 2
本书由俄罗斯著名史学家、政论家罗伊•麦德维杰夫撰写,主要讲述1991年“8•19”事件前后苏联的经济状况、人民群众的情绪、党的领导层的变动、事件过程中的一些关节点、重要人物,以及作者本人对这一事件的总结和反思。
1991年,麦德维杰夫出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苏共中央委员。作为局内人,麦德维杰夫与1991年苏联和俄罗斯的高层亲身接触,直接参与了一些具决定意义的会议,甚至持有一些重要人物如卢基扬诺夫关于“8•19”事件的笔记。
作为史学家,麦德维杰夫在苏联解体十年后痛定思痛,根据史料和事实,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深层的分析。麦德维杰夫的立论十分客观,对于人和事的评价基本上是公正的,对于中国读者了解这段历史,汲取苏联解体教训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 豆瓣
The Reckless Mind: Intellectuals in Politics
作者: 马克•里拉 译者: 邓晓菁 / 王笑红 新星出版社 2010
当思想被激情左右,知识分子还可靠吗?
《读书》、《南方都市报》、《新民周刊》、《国际先驱导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纽约书评》推荐阅读。
知识分子一定是照亮公共空间的火焰吗?理想主义的人要失望了。以海德格尔、施米特、本雅明、福柯、德里达等人的生平行藏为据,马克•里拉揭示了这些思想家如何为激情或时代风潮所迷惑,这些智识丰赡、影响过人的知识分子也曾笔底战栗,或隐蔽、或公开地偏向、支持极权主义,对暴虐政治制造的人类苦难,或拒绝承认、或文过饰非,甚至视而不见。历史行而无远,本书恰似一记幽微的钟声,既敲响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也提示社会公众保持必要的警惕。
No Higher Honor 豆瓣
作者: Condoleezza Rice Crown 2011 - 11
From one of the world’s most admired women, this is former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and Secretary of State Condoleezza Rice’s compelling story of eight years serving at the highest levels of government. In her position as America’s chief diplomat, Rice traveled almost continuously around the globe, seeking common ground among sometimes bitter enemies, forging agreement on divisive issues, and compiling a remarkable record of achievement.
A native of Birmingham, Alabama who overcame the racism of the Civil Rights era to become a brilliant academic and expert on foreign affairs, Rice distinguished herself as an advisor to George W. Bush during the 2000 presidential campaign. Once Bush was elected, she served as his chief adviser on national-security issues – a job whose duties included harmoni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cretaries of State and Defense. It was a role that deepened her bond with the President and ultimately made her one of his closest confidantes.
With the September 11, 2001, terrorist attacks, Rice found herself at the center of the Administration’s intense efforts to keep America safe. Here, Rice describes the events of that harrowing day – and the tumultuous days after. No day was ever the same. Additionally, Rice also reveals new details of the debates that led to the war in Afghanistan and then Iraq.
The eyes of the nation were once again focused on Rice in 2004 when she appeared before the 9-11 Commission to answer tough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country’s preparedness for – and immediate response to – the 9-11 attacks. Her responses, it was generally conceded, would shape the nation’s perception of the Administration’s competence during the crisis. Rice conveys just how pressure-filled that appearance was and her surprised gratitude when, in succeeding days, she was broadly saluted for her grace and forthrightness.
From that point forward, Rice was aggressively sought after by the media and regarded by some as the Administration’s most effective champion.
In 2005 Rice was entrusted with even more responsibility when she was charged with helping to shape and carry forward the President’s foreign policy as Secretary of State. As such, she proved herself a deft crafter of tactics and negotiation aimed to contain or reduce the threat posed by America’s enemies. Here, she reveals the behind-the-scenes maneuvers that kept the world’s relationships with Iran, North Korea and Libya from collapsing into chaos. She also talks about her role as a crisis manager, showing that at any hour -- and at a moment’s notice -- she was willing to bring all parties to the bargaining table anywhere in the world.
No Higher Honor takes the reader into secret negotiating rooms where the fates of Israel, the Palestinian Authority, and Lebanon often hung in the balance, and it draws back the curtain on how frighteningly close all-out war loomed in clashes involving Pakistan-India and Russia-Georgia, and in East Africa.
Surprisingly candid in her appraisals of various Administration colleagues and the hundreds of foreign leaders with whom she dealt, Rice also offers here keen insight into how history actually proceeds. In No Higher Honor , she delivers a master class in statecraft -- but always in a way that reveals her essential warmth and humility, and her deep reverence for the ideals on which America was founded.
洗脑术 豆瓣
BRAINWASH: The Secret History of Mind Control
6.9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多米尼克·斯垂特菲尔德 译者: 张孝铎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
第一本洗脑的历史!
人脑真的能被植入思想?历史上各国为此投入的研究恐怕超出你的想象。
CIA“情报官书架”推荐书目
《开卷八分钟》两集推荐!视频地址:
(一)http://news.ifeng.com/history/video/detail_2012_12/10/20023342_0.shtml#6467378-tsina-1-73630-c61ed62311c3e83ee6c7315bfe5cdbfe
(二)http://news.ifeng.com/history/video/detail_2012_12/11/20053447_0.shtml#6467378-tsina-1-83250-c61ed62311c3e83ee6c7315bfe5cdbfe
胡泳、蒋方舟、刘瑜、廖伟棠、熊培云、王晓渔、王建勋、张铁志、张晓舟联合推荐!
刘瑜推荐:人的头脑可以象橡皮泥一样被任意塑造吗?是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可以让一 个正常人变得面目全非?极权体制的心理控制机制是怎样的?《洗脑术》一书从各个角度分析了“洗脑”技术,展示了脆弱的人性如何在各种显然或隐秘的权力面前随风摇摆。它帮助我们认识权力的危险,也帮助我们对自身之脆弱保持警醒。
蒋方舟推荐:很有趣的书,讲如何对人的大脑进行控制。从战争时代政府对精神控制和刑讯的研究开始讲述,看得人毛骨悚然,既可以当非虚构的故事书看,也可以当做严谨的考据。
新浪中国好书榜2012年1月上榜好书!
网易公民阅读2012年第一季好书榜首位!
《新京报》书香榜3月推荐
当恐惧弥漫,一切肮脏都穿上了正当防卫的外衣;
当科学发狂,一切残忍都散发着追求真理的光芒。
《美丽新世界》《谍影重重》《满洲候选人》,真的不只是故事。
作者多米尼克·斯垂特菲尔德(Dominic Streatfeild)翻阅大量解密文件,采访美国中央情报局、英国军情六处 的前特工,揭开了世界上最隐密的心理操纵术——洗脑术的秘密。 本书为中情局“情报官书架”推荐书目,2007年英国著名的萨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非小说图书奖五本入围图书之一。
你该如何审讯恐怖分子?
《洗脑术》对这个历史和现实的话题给予了有价值的阐说。
——CIA官方网站
一部非凡的作品!
——安德鲁·马尔,《一周之始》
作者经过了认真的调研。全书非常具有可读性。
——罗伯特·道格拉斯·法伊鲁斯特,《每日电讯报》
真实生动的作品!斯垂特菲尔德再次推出力作,完全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故事中的关键时刻都有着生动的描述,并穿插着精彩的分析。本书甚至与阿尔布格莱之战和反恐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克里斯托弗·斯韦斯特,《金融时报》
异常引人入胜的一本书。斯垂特菲尔德对叙事的控制可谓完美无缺。你能看出故事的脉络,但在发展过程中总让你捏一把汗。此外,作者的调查研究也做得非常出色。
——布赖恩·阿普尔亚德,《周日时报》
富国的伪善 豆瓣
Rich Nations, Poor Policies & The Threat to the Developing World
作者: [英] 张夏准 译者: 严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 1
《富国的伪善》准确地预言了当下的危机,那是不太合乎事实的,但是这次危机的确证实了《富国的伪善》所提出的两个中心命题。首先,这场危机暴露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缺陷,而这些理论正是《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所批判的对象。《富国的伪善》揭示了新自由主义政策,比如解除管制、开放市场和私有化,是如何造成了更缓慢的增长、更大的收入差距以及更多的经济不稳定。时至今日,虽然富国的经济绩效也有所恶化,但主要还是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不过,这场危机表明,即便在富国,新自由主义政策也行不通了。危机结束后,新自由主义所取得的经济成绩将会比现在更加糟糕。
其次,这场危机证实了富国的伪善最富戏剧性的一面,而这也正是《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所讨论到的。在书中,我揭露了富国是如何向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宣传一套,却又实践另外一套。在历史上,为了发展经济,富国广泛地运用保护主义、工业和金融业的国有制、管制外国投资、疏于执行知识产权法律等政策,但是现在它们却告诫发展中国家不要采用,因为这些都是“坏”的政策。这种伪善没有成为过去的历史。比如,我在《富国的伪善-自由贸易的迷思与资本主义秘史》第七章中指出,富国为了使发展中国家“量人为出”,强迫它们在金融危机时期实现预算盈余,但是每当富国自己经历金融危机之时,却总是诉诸“寅吃卯粮”的赤字开支政策。
Civil Disobedience and Other Essays 豆瓣
作者: 亨利·戴维·梭罗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93 - 5
Philosopher, naturalist and rugged individualist, Thoreau has inspired generations of readers to think for themselves and to find meaning and beauty in nature. This representative sampling includes five of his most frequently read and cited essays: "On the Duty of Civil Disobedience" (1849), "Life without Principle" (1863), "Slavery in Massachusetts" (1854), "A Plea for Captain John Brown" (1869) and "Walking" (1862). Reprinted from standard editions.
不時奮起-諤諤之士的快意人生 豆瓣
作者: 沈富雄 城邦(麥田)
是孤鷹?是大老?還是台灣Happy man?以良心縱橫政壇12年的沈富雄,面對「大老事件」精采記者會與「愛台灣」爭議之後,如何看待真相的第一次真情告白!!身為民進黨內大老,沈富雄到底是抱持怎樣的原則,才能在紛擾的政壇站穩腳步,而他在黨內又扮演怎樣的角色,使他在民進黨一次次的人事風波中,能夠從容面對?
本書分為兩部份,前半部沈富雄暢談人生之樂,就算在漫天的攻訐與謾罵中,他依然能微笑以對,進而享受生活。後半部敘述沈富雄從政以來發生的重要事件,在詭譎的政局中,他運用智慧與堅定的信念化險為夷,平安度過一場又一場的政治風暴。至於大家最關心的「大老」、「愛台灣」事件,沈富雄秉持「給歷史一個交代」的原則,用第三者的角度娓娓道出事件的完整始末。而他和阿扁總統的種種情結,更是首次毫不保留地誠懇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