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青灯集 豆瓣
作者: 钟叔河 2008 - 1
全书共123篇,收集了2004年《天窗集》后写作的文章,共分为三辑,除第一辑第一篇外,其余均按写作时间先后编排。
这一代的事 豆瓣
作者: 董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2 - 10
书房窗外的冷雨
父亲坐在书房里靠窗那堂软垫沙发上,两手捧着一盏新沏的铁观音,白烟袅袅,凄凄切切半蒙住他那张有风有霜的脸,沙发的蓝绒底子洒满翠绿竹叶,衬着窗外一丛幽篁,格外见出匠心。因是雨后黄昏,院子那边的荷塘传来几声蛙鸣,书房反而更显寂静了。十八岁少年屏息站在沙发四五步外的紫檀木书桌边,不必抬头都背得出左壁上挂的一幅对子:“南云望气千重紫,华露罗香万亩兰”;右边盆景花架后面那一幅则是:“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朝南花格圆窗两侧整整齐齐立着一对乌木玻璃书橱,小时候父亲一出门,总是偷偷翻遍橱里的旧书和存画,宋代花鸟明人山水清朝碑帖自忖都可以闭着眼睛临出来。壁灯如梦;瞄一瞄案头青花笔筒里那一丛粗粗幼幼的毛笔,想起童年,竟无端讨厌起何绍基来了。父亲啜了口茶说:“到了台北赶紧先去看宋伯伯,知道吗?”“知道了。”“国家多难,生活更应该朴素,专心向学。”“是。”蛙鸣愈来愈闹,窗外又下起冷雨了。
卷起那半幅竹帘
冷雨一连两天窸窸窣窣染得台南那个校园都成了一幅淡彩水墨画了。苏雪林打着黑雨伞蹒跚赶去讲楚辞。教三民主义的老师声震文理学院的屋瓦。莎士比亚用京片子教罗密欧与朱丽叶谈情。军训教官对着黑板上的秋海棠叶吹起一阵阵的火药味、血汗味。冯君来夹着英国文学史带学生踏上乔叟的进香路。美国传教士给草叶集的诗人唱一遍又一遍的安魂曲。教雪山盟的英国女士把脸偎在海明威毛茸茸的胸膛上听不见下课的铃声。排骨饭加荷包蛋的晚餐和绿豆汤配棺材板的宵夜都填不饱胃里萨特的存在主义。沙冈的微笑浮荡在古都舞厅的华尔兹旋律之中,天一亮竟纷纷沉淀到文星杂志文星丛刊的豆浆碗里去了。康梁遗墨和胡适文存只能推开近代史的一条门缝,十一点钟在女生宿舍门口说的再见才算卷起中国文化的半幅竹帘。灯熄了,隔壁的教官抛下苏俄在中国打着鼻鼾赶回莱阳老家探望年迈的母亲。悄悄到宿舍后面洗脸的时候,听见退了伍的工友老吴在厕所里用沙哑的声音自言自语道:“他妈的,卡宾枪又坏了!”
送给列宁的礼物
“Damn you,Engand”约翰·奥斯本的怒吼并没有惊破爱丽丝的仙境:英国人都躲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圆裙底下捡十八世纪的面包屑充饥,蹑手蹑脚不敢声张,生怕吵醒老祖宗骂他们没出息。伦敦是一座静静的图书馆:人的肤色、出身。阶级像图书馆里的书,分门别类,划清界线。谁都不必自作多情:“亲爱的”、“甜心”、“打令”顺口吻得你满脸唇印为的是两镑九十九便士的生意成交。一九七六年左派批评政府削减经费,财政大臣希利破口骂他们“out of their tiny Chinese minds”!西方文化的神髓是:“In God we trust,the rest pay cash”;在这样超然的思想背景下,西方人反共只为了求证一套哲学理论、亲共只为了挑剔一条政治公式,这里面没有一滴血的激情、一点泪的乡愁。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Armand Hammer一九二二那年送给列宁一座青铜雕塑品,雕一只猴子坐在一叠书本上对着人类骷髅沉思,其中有一部书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到了前几年,Hammer和夫人在莫斯科筹办贸易中心,勃列日涅夫听说Hammer夫人不喜欢长住观光旅馆里的列宁套房,马上下令送他们一所公寓房子。那年那天,伦敦大学一位南韩同学提出一个问题:“汉贼不两立英文怎么说?”“我没工夫细想。我后天就走了,回香港。”
香港,安定的香港
达达主义宣言:“再也没有画家,再也没有作家,再也没有音乐家,再也没有雕刻家,再也没有宗教,再也没有保皇党人,再也没有帝国主义者,再也没有无政府主义者,再也没有社会主义者,再也没有布尔什维主义者,再也没有政客,再也没有无产阶级,再也没有敌人,再也没有警察,再也没有国家,再也没有这些说梦的痴人,再也没有,再也没有,没有,没有,没有。”——只剩“有人晕倒”的政府和“有人请客”的新闻社。
将军,你可以这样做
在桃园中正机场餐厅里跟一位少将谈起香港前途和两岸统一的问题。少将说:“统一?那过去几十年我们不都白干了吗!?”没有风雨,飞机准时起飞。
乡愁的理念 豆瓣
作者: 董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 5
这是董桥一年来在台北出版的第二本书。书中五十五篇文章分归三辑:“乡愁”是对精致文化传统的留恋,虽有新意,读来总嫌似曾相识,可见此情此思代代都有,好比影印机印出的副本:直说是“乡愁影印”,怕也贴切。第二辑短文尽是读书杂录,编《明报月刊》初期曾经借来发挥,只今重钞,觉得个中“理念”依旧平实可喜,未妨分题“圈点”。末辑十五篇则感性甚强,十足消遣之作,幸好分寸不致大破,落笔处处不忘“剪接”,否则情到浓时墨痕自必越发漫漶了。 “乡愁”、“理念”、“感情”始终不脱中国人的心态;未必染上什么民族情,也许只是异乡人江山之梦的神话:寻寻觅觅之间,确有几分难平之意,恰似舒曼《童年即景》中的那一阕“梦”,满是天涯情味,越去越远越牵挂。因署书名曰:《跟中国的梦赛跑》。
情懷中國 豆瓣
作者: 余英時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10 - 3
作者為海內外著名人文學者,對中外文化有深刻了解。並對中國當代歷史、政治現實、文化問題的剖析,具真知灼見。文學典雅厚重,觀點引人省思。
本書收集作者近年散文作品,分為「故國篇」、「懷舊篇」、「坐隱篇」和「母校篇」。談個人情懷、家國文化、師友憶往等。
余英時原籍安徽潛山,生於中國天津。燕京大學歷史系肄業。一九五零年入讀香港新亞書院,師從錢穆,成為第一屆畢業生。一九五五年,被推薦入美國哈佛大學,師從楊聯陞,取得歷史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美國密歇根大學副教授、哈佛大學教授、新亞書院校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美國耶魯大學歷史講座教授,現為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並曾於一九九一至九二年任美國康乃爾大學第一任胡適講座訪問教授。余先生曾經喻稱自己對政治只有「遙遠的興趣」,會持續觀察、評論政治,而不會參政。自一九八零年代起,余先生發表了許多政論文章,擲地有聲。二零零六年美國國會圖書館頒授余先生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而為表揚余先生為史學作出之貢獻,新亞書院聯同崇基書院成立「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以推動中外歷史文化,介紹學術新知。
《读书》十年 豆瓣
作者: 扬之水 中华书局 2011 - 11
作者曾于1986年12月15日至1996年4月15日任《读书》编辑部编辑,当时的《读书》杂志正处于黄金时期,堪称中国思想学术界动态的晴雨表,一度为国内读书界瞩目的中心。书稿以《读书》编辑部的日常事务、编著往来为中心,从作者个人的角度,记录了当时与《读书》发生往来的知识界的种种情况。书稿以编辑部日常活动、编著往来等为主要内容,但并非简单的工作日志,而是保存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既有叙事,亦有议论和感想。对于一些过世的老学者,本书的一些相关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则具有言行录的性质,吉光片羽,弥足珍贵。书中另收入人物照片、往来书札等插图近五十幅。本书为《〈读书〉十年》系列的第一本。第二本(1991年—1993年)、第三本(1994年—1996年)将陆续出版。
董桥七十 豆瓣
作者: 董桥 著 / 胡洪侠 选编 海豚出版社 2012 - 1
《董桥七十(精)》内容简介:自一九七七年香港版《双城杂笔》始,董先生迄今出版文集三十三种(只计初版本,不含各类各地重印本、选编本等等),共收文章一千八百篇。本书从中选出七十篇,作为纪念版,主要以董先生写父执、写师友、写同辈的文字为主,选文兼顾三十三种初版书,以见董先生文章风格的演变轨迹;因为是贺古稀之寿,所以只选董先生念事忆人、述己怀旧的文字,以方便读者读其文而见其人;因为董先生前十来种集子流传颇广,所以选文重点放在了近几年的新书上,有些“详今略古”的意思。
《董桥七十》董先生写父执、写师友、写同辈的文字最合我编选此书的旨趣,因为“他传往往是自传”。我因此想把它编成一本略有“七十自述”格局的新书。董先生曾对我口传“总编辑秘诀”:一不要怕和别人不一样,二不要怕挨骂,三不要怕道歉。
周作人书信 豆瓣
9.2 (10 个评分) 作者: 周作人 著 / 止庵 校订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3
《周作人书信》除书信体散文外,并收录首次发表的私信七十七通,均为闲适自然之流露,体现了周作人当时的兴趣爱好:写字,搜书,集邮,说梦,聚餐,喝酒,赏月,看花,刻印,制笺,等等。
如制笺,“平伯兄:印了这么一种信纸,奉送一匣,乞查收。此像在会稽妙相寺,为南朝少见的石像之一,又曾手拓其铭,故制此以存纪念,并亦略有乡曲之见焉,可一笑。”通过这些,可以看到作者生活的一面,很是有趣。
《周作人书信》由止庵精心校订,为市场上最全面最权威的周氏文集。
知堂文集 豆瓣
8.9 (9 个评分) 作者: 周作人 著 / 止庵 校订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5
《周作人自编集:知堂文集》内容简介:知堂的意义别有说,在集内,兹不赘。我所怕的是能说不能行,究竟我知道些什么呢,有那些话我说得对的呢,实在自己也还不大清楚。打开天窗说亮话,我的自然科学的知识很是有限,大约不过中学程度罢,关于人文科学也是同样的浅尝,无论那一部门都不曾有过系统的研究。求知的心既然不很深,不能成为一个学者,而求道的心更是浅,不配变做一个信徒。我对于信仰,无论各宗各派,只有十分的羡慕,但是做信徒却不知怎的又觉得十分的烦难,或者可以说是因为没有这种天生的福分罢。略略考虑过妇女问题的结果,觉得社会主义是现世唯一的出路。同时受着遗传观念的迫压,又常有故鬼重来之惧。这些感想比较有点近于玄虚,我至今不晓得怎么发付他。
点击链接进入:
《周作人自编集:看云集》
《周作人自编集(第2辑)(套装全5册)》
《周作人自编集(第1辑)(套装全5册)》
《周作人自编集:夜读抄》
《周作人自编集:泽泻集过去的生命》
《周作人自编集:雨天的书》
《周作人自编集:自己的园地》
《周作人自编集:谈虎集》
《周作人自编集(套装共10册)》
《周作人自编集:谈龙集》
《周作人自编集:知堂文集》
《周作人自编集:苦竹杂记》
《周作人自编集:苦茶随笔》
《周作人自编集:儿童文学小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周作人自编集:苦雨斋序跋文》
垂釣睡眠 豆瓣
作者: 鍾怡雯 九歌
本書充分展現了鍾怡雯散文的語言魅力,以及驚人的創造力。她擁有金聖嘆所謂的才子獨具之慧眼靈心,能從極微處去觀照婆娑世界;靈眼明察,又能夠靈手捕捉,以詩的象喻生動地刻劃顯現。另一方面,她亦能以豐沛的想像營構出赤道雨林和南洋時期的生活圖景,不但蘊含深厚的人文情感,更有對文化與歷史的關照。

現增補資料,收錄《垂釣睡眠》相關評論、鍾怡雯歷年創作品年表和個人得獎紀錄。
苦茶随笔 豆瓣
作者: 周作人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 1
收录随笔《关于苦茶》《骨董小记》《论语小记》《厂甸之二》《科学小品》《现代散文小序》等约50篇。
淡墨痕 豆瓣
作者: 谷林 2005 - 3
这是作者继《情趣·知识·襟怀》和《书边杂写》之后的第三本读书随笔集,本书中的五十余篇读书札记考证缜密、文字工整、行文老辣,为当今读书界独特的一本高水平的读书札记,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
父親 豆瓣
作者: 陳映真 洪範書店 2004 - 9
刻意將印象中深沈內斂的陳映真忘掉,將那個惦念著老左派如何不合時宜的抗拒台灣民粹主義式情緒鼓弄的反感的堅毅的面容忘掉,順著讀《父親》裏那幾篇回憶過往的徐緩步調,慢慢走進溫情浪漫的國度。那不是熟悉的陳映真,不過也不以為意。總歸是生澀慣了的對人間的留戀,老把智性的沈重包袱背在老邁的背上,如果真能溫情點看這紛擾人間,該是遲到的幸福。

真多虧了葉步榮的堅持,陳映真才能露出半邊寫散文的臉,不只單讓人看到寫小說的陳映真及寫評論的許南村。對陳映真而言,絕對有一貫理解人世間雜務瑣事的邏輯,尤其對年少時故世的孿生哥哥的心靈相繫,人們早忘了如今存活在世上受許多同輩文人景仰的小說家的本名,反倒是記得如今早不在人世的哥哥的名字。「我只是想,這樣,我們就一起活著。」小說家是這麼以為的,所以陳生善和陳映真一起活下來,大家幾乎同時記得兩個名字。

只是,堅毅活過風雨動盪的許多日子,倒也看盡人情冷暖,昔日站在同一陣線的戰友,如今一一離棄,筆下悼念那一個個英靈,卻是再老不過的老靈魂。讀《父親》,就像讀著陳映真僅有的私密。
张枣随笔选 豆瓣
8.7 (14 个评分) 作者: 张枣 / 编者 颜炼军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4
《张枣随笔选》是继《张枣的诗》之后,诗人张枣的又一本书。张枣人生履历丰富,生性萧散不羁,常着迷于食色趣味。 这本《张枣随笔选》荟萃了他生前为数不多的散文作品,其中包括散文诗、序跋、演讲稿、课堂讲稿、访谈和少许译文。纵览张枣的散文作品,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如下优异性:在修辞上,他借重丰厚的西方语言文学素养和眼界,有意识地采集古典汉语中各种“甜” 的元素,发明了一种儒雅而精确的文风;在精神内涵上,他力图因地制宜地在生活中萃取出那些最不可思议的、最能安慰我们的存在的部分,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即寻找内在于生活的秘密庆典。
咫尺天颜应对难 豆瓣
作者: 金克木 2007 - 1
《咫尺天颜应对难》主要内容包括:收在这本名为《咫尺天颜应对难》集子里的文章,主要是文艺或文化思想随笔类,这是金先生文章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其次是一些杂感或随想小品文,多数篇幅不长而别有情趣,行文轻松自如。必须说明的一点是,在《咫尺天颜应对难》的“忆旧•怀人”部分,选取了《旧巢痕》的几个片段。《旧巢痕》是金先生以“辛竹”笔名出版的小说体回忆录,回忆了他作为封建大家庭的小成员所受的最初的知识教育和人生教育。《旧巢痕》原书共56节加一个“尾声”,无节题,节选部分的节题是编者加的。
金先生是学者,所以,他的一些散文像学术论文,他的一些学术论文又像散文。读他的文章,得有点耐心,有些文章躺在床上看看是可以的,有些文章恐怕非坐在静室的书桌前读不可。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个选本,基本上是按题材分类编排的,有别于其它选本。
师友纪事 豆瓣
作者: 刘再复 2011 - 1
《师友纪事》收录了作者缅怀师长、忆说师友的散文、随感五十余篇,为作者近三十年间陆续写作而成。这里的三十余位“师友”,大都是名宿大家,包括钱锺书、胡乔木、胡绳、周扬、马思聪、傅雷、冰心、艾青、施光南、吴世昌、孙楷第、聂绀弩、李泽厚、余英时等。通过当事人的一些代表性的言谈与举止,着意探悉当事人特有的性格特征与精神世界,属于典型的复杂“性格组合”,各具不同的思想光亮与性格异彩。即如钱锺书的智慧与警觉,胡乔木的爱才与敏锐,胡绳的坦直与宽容,周扬的伤感与执著,都是形神毕肖、跃然纸上。回忆中披露的多是个人角度的深层交往,如理论话题的探讨,重要事件的研判,相互往来的信件,不同意见的争辩等。运用的素材都是真材实料,这些细节性的材料,大都带有“独家”的性质。《师友纪事》因此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与文献意义。
耳证人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英)阿里阿斯·卡内蒂 译者: 沙儒彬 / 罗丹霞 三联书店 1989
内容提要 : 译自: Der Ohrenzeuge : funfzig Charaktere Fischer Taschenbuch/Elias Canetti(1905~ ); 沙儒彬译. -- 1983:阿里阿斯·卡内蒂曾荣获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本书是他的散文力作。书中描写了五十种不同的极端性格
人生几度秋凉 豆瓣
作者: 梁实秋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9
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梁实秋经典散文全新结集出版。
他学贯中西、形神潇洒,他为人豪爽、淡薄名利,他文思泉涌、笔耕不辍,他有明月禅心,恬适散淡;他有真情似火,风情万千……
梁实秋是适合散文的,那种从容的美,隽永沉郁,幽默绵长,绽放在生活的灭一个瞬间。读梁实秋的散文,每一篇都是一个小故事,一则小家常,犹如坐在那里听他拉家常,四周是溪流杂树,面前是一杯满溢芬芳的 碧螺春或龙井香茗,没 一点心情,没一种感觉,他都向 你娓娓道来,不勉强,不霸道。他总是那么自然,那么随和……
生离死别是人生一大痛苦,但又是无法避免的,如何怀念先父寄托哀思,我想回忆往事,恍如爸爸音容宛在,或可得到一些解脱,自言自语向爸爸诉说衷情,虽说冥冥之中没人能 听到这一切,但是自我感觉,也有解脱之意。妹妹写了不少回忆先父的文章,但由于妹妹比我小六岁,所以从妹妹记事以前六年的情况,我记忆的就多一些了,写一点补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