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甘雨胡同六号 豆瓣
作者: 南星 海豚出版社 2010 - 8
南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翻译温源宁的《一知半解》而声名鹊起,其实,他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已有文名。他首先是位诗人,其次是散文家,然后才是翻译家。他对我说过“在散文方面我并无成绩可言,不过还算是有些兴趣而已”,这是他的自谦。他不但是“京派”散文名家,就是放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散文史上,他也是独树一帜的。我喜欢他的散文,他的文字清新婉约,流利可诵,尤擅长在千字上下的短小篇幅中营造出忧郁的氛围,深长的意境,引入遐思。
这本散文小集,除了收入《甘雨胡同六号》全书外,还增补了南星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一些集外散文和评论。
裙拉褲甩 豆瓣
作者: 游靜 蜃樓出版社 2011 - 2
香港八十年代文化評論復活記
本書從寫作的八十年代,到1999年作為珍熊靜出版社唯一的出版品,直到2011年於蜃樓重新與讀者見面,《裙拉褲甩》具體呈現了在這期間香港「文藝青年成長的機遇、想望與艱辛」,其寫作與初版、再版的本身就是一則「充滿機緣巧合、關於感知的承傳與轉化的故事」(游靜)。
多謝你讀我的文字。我們依然是陌生人。——游靜
本書收錄游靜八十年代在香港報章雜誌上發表的詩文。相對於置身事外貌似「客觀」,或是獻身涉入的激昂吶喊,游靜冷調的文化評論,既不犬儒也不高亢,與描寫對象始終保持著一種親暱而又疏遠的距離,她的關切仍然是熱烈的,儘管隔著某種奇異的陌生感。
總是有這許多無以言說的一切,有一段,甚至每一個音符都來遲了,都來了,只是遲。——游靜
葉輝在十多年前的書序裡說:「一本書和一個人,是一個故事。一本書和一個人,加上一段時間,是另一個故事。」事過,境也不一定遷得過,《裙拉褲甩》中評論的電影、選舉、事件都下檔了,但其中錯落、掩抑的情感,包括身分/性別/國族認同,並沒有隨著歷史時間歸檔。經過了時間,它們變得更加清晰、更加銳利而抒情,展開了文化評論可以具備的情感張力,那是我們在《裙拉褲甩》可以讀到的不安、邊緣、脆弱與動亂。
人造天堂 豆瓣
作者: [法国] 夏尔·波德莱尔 译者: 郭宏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3
波德莱尔散文诗代表作之一,以一种抒情性的笔调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三种兴奋剂、麻醉剂或毒品——酒,印度大麻,鸦片的作用及其后果:它们并不能造成一个极乐世界,相反,通向的可能是万劫不复的地狱。
茨威格散文选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2002 - 4
茨威格是一位充满人道主义激情的著名作家,他思想深邃,感情丰富,目光敏锐,笔触细腻。他非常善于对一些重大的社会题材和历史事件进行独到的观察和独特的描述,他尤其擅长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性以及人的灵魂暗影实施一种近乎残酷的精神剥离与心理剖析,其深刻与准确的程度几乎无与伦比。本书收录了茨威格的散文代表作以及一些著名人物传记的精彩片断,珠玑璀璨,异彩灼人。
父后七日 豆瓣
7.4 (24 个评分) 作者: 刘梓洁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5
2006年,刘梓洁以短短四千字的〈父后七日〉,惊艳在座评审,夺下台湾林荣三文学奖散文首奖。在那时,作家陈芳明早已赞道:它开辟了散文的全新版图!而今,我们终于盼得《父后七日》成集,甚至多了一部作者编导的同名电影。
长达七个年头的酝酿,刘梓洁将此自比为一段旅程,回首自己到都市求学、工作与生活的岁月。书中处处可见的,正是由中南部北上的城乡移民,对乡愁与生存的深刻感触,而她独特的叙述节奏与风格,更在此被鲜明地展示了出来。
讲离去,能令悲伤轻盈;写思乡,却童趣横溢;独居独行在城市与爱情里时,竟又有如旅行异国般,无处不入地自适!如此寻常却饶富滋味,那便是她文字里感性真挚、最惹人凝睇的深情。
循着刘梓洁的笔下几度回望,我们不自觉地、俯伏成一名离乡的游子,在那一篇篇回忆絮语中,找到了属于你我乡愁的共同记载。
等待香港 -- 文化篇 豆瓣
作者: 林奕華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 7
香港文化悲哀之處,是識時務的聰明人比比皆是,一往情深的智者少之又少。因為這是一個以消費來定義人生意義的社會。四年前高唱入雲的是「創意教育」,現在又輪到「通識教育」──作為對症下藥的政策,上述兩個命題都沒有「錯」,問題在於,政策只是一堆堆綱領,執行卻要有人,我們真有足夠決心變革社會的人嗎?
我不是昨日才在香港出生的,所以,從來不會對這個地方的新興硬件抱太大期望。政府說要教育改革,我會問:誰來執行?那些執行的人,又是由誰教出來的?電視公司說要增加五十條衛星頻道,電訊公司說要提供更多資源網絡,容器再多也不嫌多,但是內容呢?軟件呢?
我,自然是「恨」香港的──「恨鐵不成鋼」的恨,也是陳昇那闋《恨情歌》的恨。有段時間想到走。 我對「知識分子的責任」這議題#實十分十分好奇,以至困惑──我們香港有多少知識分子?他們在哪裏?每天做些什麼?他們的工作對香港人有多少影響?為什麼知識分子會以「負資產」來形容自己?
風雨不改──這四字美不美?我認為它很動人。那麼,可有什麼事情會令你天天都做,風雨不改?如果有,當你每日如常執行那樁委派給自己的任務,落在旁人眼裏,很可能就是你美麗得來又最不自覺的一刻。沒有耐看的美麗,是不用經過累積和儲蓄的,就連外表的也是。
古文观止(上下) 豆瓣
作者: [清] 吴楚材 选 / [清] 吴调候 选 中华书局 1959 - 9
《古文观止》系古代散文选编总集,12卷,成书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以前。该书收录了我国古代上起东周下至明末的散文222篇,虽比较一些选本所选篇目不算多,但它能重其所重,轻其所轻,故该书问世至今300年来风行不衰,是清代以来流传广泛影响大的散文选本。 “观止”二字出左传,意谓:读了这些尽美尽善的文章,别的文章就用不着去读了。
「原序」
古文宜選乎?曰:「無庸也!」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則選尚已。古文至今日,操選政者,代有其人,駸駸乎有積薪之歎矣!尚宜選乎?曰:「無庸也!」詳略互見,醇疵錯陳,則選又尚已。且余兩人非敢言選也,即焉云耳!即之奈何?集古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選而略者、詳之,繁者、簡之,散者、合之,舛錯者、釐定之,差譌者、校正之云爾。蓋諸選家各有精思深意,以抉古人之奧,讀之者取此置彼,則美者或遺;一概觀覽,則勞於睹記,此余兩人所以彙而集之也。
至於攷訂之下,偶有所得,則亦謹附之,以備參究,不敢雷同附和,以取譏於大雅。若夫聲音之間,點畫之際,諸家或以為無益於至義而忽之,而不知童子之所肄習,終身勿能忘;況考試之時,一有不合,即遭擯斥,可不慎歟?余兩人之從事於茲也,有年矣!兢兢焉一義之未合於古,勿敢登也;一理之未欠慊於心,勿敢載也;一段落、一鉤勒之不軌於法度,勿敢襲也;一聲音、一點畫之不協於正韵,勿敢書也。
山居寂寥,日點一蓺以課子弟,而非敢以此問世也;間有好事者有所許可,輒手錄數則以去,鄉先生見之者,必曰:「諸選之美者畢集,其缺者無不備,而譌者無不正,是集古文之成者也,觀止矣!宜付之剞劂,以公之於世。」余兩人默然相視良久,曰:「唯唯!弗敢當!弗敢當!誠若先生言,抑亦何敢自私。」退而輯平日之所課業者若干首,付諸梓人,以請政於海內君子云。
康熙戊寅仲冬山陰 吳 乘權楚材、大職調侯 氏題於尺木堂。
失败之书 豆瓣
8.2 (35 个评分) 作者: 北岛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4 - 10
《失败之书》是诗人北岛的散文集,这本散文是诗人在流浪的路上的一些采撷。诗人北岛说,散文和漂泊之间,按时髦的说法,有一种互文关系:散文是文字中的漂泊,而漂泊是地理与社会意义上的书写。在一九八九年到一九九三四年间,他曾住过七个国家,搬了十五次家,这就是一种散文语境。北岛自80年代末移居国外后,就开始了其漂泊的一生,在流浪中不断进行创作……
梁实秋散文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梁实秋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5
《梁实秋散文》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梁实秋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作为中国现代典型的自由知识分子,梁实秋“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留下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冬夜草儿评论》、《骂人的艺术》、《文学的纪律》、《偏见集》、《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谈徐志摩》、《清华八年》、《秋室杂文》、《秋室杂忆》、《槐园梦忆》、《看云集》、《梁实秋札记》、《白猫王子及其他》、《雅舍谈吃》、《英国文学史》以及《莎士比亚全集》的中译本等等。他的大女儿梁文茜女士对我说:我父亲的作品在国内已有众多大大小小的版本,且长销不衰,其中《雅舍小品》在海内外也有300多个版本,这充分说明广大读者对他的作品的。
雅舍小品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梁实秋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 6
梁实秋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任数所大学教授,主编过《新月》月刊及多种报纸副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幽默机智。著有《雅舍小品》、《秋室杂文》,并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等。 本书为《梁实秋代表作系列》系列之《雅舍小品》,书中收录了:《谈话的艺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悼齐如山先生》等作品。
梁实秋谈吃 豆瓣
作者: 梁实秋 2006 - 10
馋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现象,比食而不知其要好得多。
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上天生人,在他嘴里安放一条舌,舌上还有无数的味蕾,教人焉得不馋?馋,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
收录了梁实秋谈吃的全部散文93篇,除了《雅舍谈吃》中的57篇外,还找到梁先在其他地方发表的36篇,是目前梁实秋谈吃的最全读本。
本书不是食谱,不是教人烹饪,不是解析营养,只是一位文学家不忘乡情,不忘故旧,藉一饮一啄,写其当年的体会。让我们欣赏其文字,体会其心情。在了解中国吃文化的精雅细致外,唇齿留香,物我交融,愉悦陶然。
梁实秋与唐鲁孙、邓云乡一起被称为华人三大美食家。如果您也喜欢吃,并且对吃的感受超过吃的本身,就和这位美食家一起去大饱口福吧!保证让您吃得更有趣、更煽情!
梁实秋散文 豆瓣
作者: 梁实秋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6 - 1
《梁实秋散文:书房厨房》:名典书坊着眼现代大家传世篇什,遴选最具阅读价值也最具人文承载之艺术精品,以作家个人各体创作为单册,拟将陆续分辑推出。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本社整理出版现代作家集册凡二三百种,曾先后编有现代经典作家诗文全编系列、世纪文存、摩登文本等现代作品文库。其间幸赖学界人士悉心襄助,钱理群等。
湘行集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 - 6
《湘行散记》,一组晶莹透亮的素朴文字,一种自然天成的散文典型。
沈从文当年远别新婚妻子,返乡途中写出大量家信,画了许多速写,靠这些素材创作出散记。幸存至今的部分信和画,编成《湘行书简》,首次与《湘行散记》合集献给读者。
当年湖南远非太平盛世,长沙刚打过仗。在常德等地,作者见到悬赏捉拿毛泽东、朱德的告示;他回到凤凰的几天,百里外铜仁正在打仗,湘西王陈渠珍调来三千援兵集结凤凰,随即投入这场厮杀。作者在书简中故意用轻松笔调写情写景,安慰远方亲人。而在散记里,细心的读者当可看出更多的东西。
城门开 豆瓣
8.3 (117 个评分) 作者: 北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9
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作者,阔别家乡十三年后重回北京,发现他在自己的故乡成了异乡人,仿佛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于是他便要“重建我的北京”——用他文字召回北京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影,恢复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庙宇的原貌,让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天际线的景象重现,让鸽哨响彻蓝天的清脆回到人们耳边……同时,作者也把我们带回到他儿时的游戏中,带回到他的读书生活中,带回到他的母校,带回的“大串联”的旅途……他重建了这座“孩子们熟知四季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的城池,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五味 豆瓣 Goodreads
8.8 (38 个评分) 作者: 汪曾祺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 4
汪曾祺既不是达官贵人,又不是商贾巨富,因此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他谈萝卜、豆腐,讲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来,从容闲适;读的人则津津有味,满嘴噙香。汪曾祺在《葵・薤》里说,自己小时候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怡阿谁”时,尽管他“未从过军,接触这首诗的时候,也还没有经过长久的乱离,但是不止一次为这首诗流了泪”。想见汪曾祺老人也是多愁善感,性情中人,遇事有激情,有感动,有愤慨。
但汪曾祺并不止于见花流泪,感别伤心,而是追根究底,想要弄明白葵到底是什么物种,他从《毛诗品物图考》追到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恰巧在武昌见到了古书中的葵―――冬苋菜,终于放下了一件心事,总算把《十五从军征》真正读懂了。当然,汪曾祺的心思可不仅仅在考古,而自有深意,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一尝”,“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中国人讲究寓教于乐,汪曾祺也不例外,在其他几篇谈美食例如《吃食与文学》的文章里,他犹如邻家老妪,絮絮叨叨地讲自己的创作观点和人生感悟,可是你竟然一点也不讨厌他,反而觉得他是一个挺可爱的小老头。
哭泣的骆驼 Goodreads 豆瓣
哭泣的駱駝
8.7 (118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 6
在《哭泣的骆驼》中,三毛依然恋恋着墨沙漠生活周遭的人与事,《收魂记》、《搭车客》、《逍遥七岛游》、《一个陌生人的死》、《大胡子与我》等篇,情趣盎然;《沙巴军曹》与《哑奴》所刻画的主角,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压轴的《哭泣的骆驼》,以游击战事为背景,细细铺写一对沙漠情鸳的生死盟,竟犹如史诗般的磅礴。
堤契诺之歌 豆瓣
8.3 (14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窦维仪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6
本书作者黑塞(1877-1962)是20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之一,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影响最大、拥有读者和研究者最多的作家,他的作品已被译成53种语言,742种译本,总发行量达3000多万册,其中德文版600多万册,仅占五分之一,其余2400万册为各种文字的外文版。全世界研究黑塞及其作品的专著达50余种,博士论文2000多篇,刊登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的介绍黑塞及其作品的文章有5000多篇。
黑塞的作品能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引起共鸣,是因为他的作品可读性强,反映的内容具有多元性,在承继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思想的同时,又将东方的文化和哲学思想揉合其中。
本书《堤契诺之歌》可以说是黑塞作品的精髓,它是一本散文、诗歌集,亦是作者对他在此之前所有作品的艺术理念、创作方法和哲学思想的归纳、总结和诠释,被许多专家和学者看作是一把开启黑塞思想之门的钥匙。
书中配有30余幅由作者本人绘制的水彩画和钢笔画,这给作品增添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豆瓣
作者: 戴晴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 - 11
这是作者的第一篇散文集,共收十六篇。
从思念前辈亲人到寻觅故土乡音,从探究被伤害的自尊到寻觅异域的知音,从谈社会、人生到动物、昆虫……无一不在作者满怀对生活、对人民、对祖国挚爱的笔下展现出来。文思不俗,视野开阔,意想飞扬,色彩多样,读来耐人寻味。
作者的笔致既柔曼、细腻,有激烈、奔放,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