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 豆瓣 Goodreads
Popular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Europe
作者: 彼得·伯克 译者: 杨豫 / 王海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人们通常把精英文化和民众文化相割裂,而“新文化史”的旗手之一,彼得·伯克却找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伯克在这本书里描述的欧洲1500至1800年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还没有形成后来的那种对立,在某种意义上,精英在独享精英文化的同时也分享着大众文化:“如果你是一个贵族,你可能会有一个来自农村的仆人。她将唱着民谣将你送入梦乡。因此,大众文化是每个人的文化,对所有的人开放的文化。精英同样有另一种文化,主要是对上层社会成年男人开放的文化。……尽管存在两种文化,但不是一边是大众文化,另一边是精英文化,而是一边是所有人的文化,另一边是部分人的文化。”
本书以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把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风景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涵盖的空间西起爱尔兰的戈尔韦城,东到乌拉尔山脉,北及挪威,南达西西里;时间跨越了三个世纪。读者将会看到一个流浪艺人的世界:游吟诗人、小丑、变戏法者、江湖郎中、流浪演员和故事歌手;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歌谣、故事、戏剧以及节庆的仪式。从大众文化中英雄、恶棍和傻瓜的形象中,读者可以看见不善言辞的群体(工匠、农民、牧羊人、矿工、水手、仆佣、乞丐、窃贼以及他们的妻子与儿女)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这些态度和价值观如何由当时的社会条件所塑造。
当上层阶级终于发现大众文化对他们的社会秩序具有颠覆性和危险性的本质时,对大众文化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开始退出大众文化并用精英文化来压制和改革大众文化。本书以拟人化的“狂欢节”和“大斋节”之间的战斗形象地浓缩了大众文化被扑灭的过程。作者的结论是饶有兴味的:近代早期欧洲大众文化正是在它被扑灭之后又被精英文人和学者当作了“重新发现”的主题。
语言帝国 豆瓣
作者: [英]尼古拉斯·奥斯特勒 译者: 章璐 梵非 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5
本书通过历史上的语言故事反映一个民族的真实特性及其在历史上所经历的盛衰涨落,是第一部把各种不同类别、形态的语言整合到一起的作品。作者在书中的论述并没有局限于语言学专业本身,而是着眼于语言的对外传播过程及其兴衰的原因。全书重点论述了在世界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语言的历史,包括:闪族语、阿卡德语、埃及语、汉语、梵语、希腊语、拉丁语以及现代欧洲的语言体系。
什么是西方 豆瓣
作者: (法)尼摩 译者: 阎雪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5
“西方”这个概念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又模糊,当代法国著名学者、巴黎高等商学院—欧洲管理学院的教授菲利普?尼摩在本书中尝试以历史为依据阐述自己的论点,即西方和西方文明是法治、民主、自由、科学和私有制等一系列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尼摩认为西方文化不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产物,而是由五个关键时刻或称“五大奇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逐步构筑完成的一个伟大成果,这五大奇迹分别为:古希腊人创造了城邦和科学,古罗马人发明了私法和人文主义,《圣经》倡导的伦理观及末世论,11—13世纪的“教皇革命”,最后则是发生于西方国家的近代重大民主革命。
尼摩以实证和解析的方式描绘了这五个演变性“跃进”后,指出西方文明是上述借用的混合体,虽然它是一段独特历史的结果,却具有一些真正普遍性的特征。 把西方的现代民主和中世纪的政治神学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或许是作者最大胆的观点。他反对世俗主义者、多数基督教和自由进步人士把现代西方文明的多数特征归结于文艺复兴或者激进的启蒙运动的常识,而是认为中世纪的变化是西方文明的根源。
中国文化里的情与色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王溢嘉 新星出版社 2012 - 3
《中国文化里的情与色》是一部讲述中国传统两性文化的作品。性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但也是亟欲与动物划清界限的一种本能。为了和动物划清界限,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尝试对性施以各种文明调教。但具有猖狂生命力的性却也一直在抗拒这种调教。每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性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本能与文明互相拉锯、矛盾、冲突与妥协的历史。作者正是从这点出发,从明清笔记小说着手,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又有趣的故事,叙述了在矛盾和冲突中翻滚浮沉的男男女女曾有过的快乐和苦痛、好奇与兴奋、羞愧和愤怒、圣洁与卑污。从而为我们揭开人类的性帷幕,解密隐藏在不同文化和背景下的性图像。从某一方面说,这本著作,可以说是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在“性”字这条路上,有过什么“心路”和“生路”历程的珍贵材料和最好诠释。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豆瓣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作者: 美 丹尼尔•贝尔 译者: 严蓓雯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9
本书对何谓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进行了阐释,集中探讨了当代西方社会的内部结构脱节与断裂问题,指出,资本主义历经两百余年的发展与演变,已形成经济、政治与文化三个领域间的根本性对立冲突。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这种价值观念和品格构造方面的冲突将更加突出,难以遏制。目录:1978年版前言;初版序;初版说明;导论:领域的断裂;第一部分 现代性的双重羁绊(1,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2,文化话语的断裂;3,60年代文化情绪;4,走向伟大复兴:后工业时代的宗教和文化);第二部分 政治的困境(导语:从文化到政治;5,动荡的美国;6,公共家庭:论财政社会学和自由社会);1996年版后记;人名译名对照表
最后的知识分子 豆瓣
作者: (美)拉塞尔·雅各比 译者: 洪洁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3
本书描述了上世纪短短几十年中,美国知识分子群体的一种惊人变化:昔日,他们教化大众,挥斥方遒;如今,他们隐身业,闭门造车,疏于为社稷思考。本书作者,美国老派学者雅各比质问道:过去那种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充当群众引路人的知识分子哪里去了?
景观社会 豆瓣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8.0 (9 个评分) 作者: [法] 居伊·德波 译者: 王昭风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3
居伊·德波四十年前的这本书现在读起来仍然觉得它直指现实,尽管不止他一个人这么做了。
“景观”(Spectacle)这个概念是居伊·德波炮制的一个大筐子,里面装着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有人说它过于空泛不无道理。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把杂什装进筐子前免不了整理一番,以便装得更多,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德波那里。他并非囫囵吞枣地把一切都往里面塞,而是先做了一定的梳理工作。换言之,他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审视角度。
当今社会的景观化倾向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不仅没有减弱的趋势,反而愈演愈烈。并且随着商业化的深入,中国社会的景观化也变得越来越直观,也就是越来越肉眼可见。比如铺天盖地的商业宣传,以影像形式广泛传播,而它们正是割裂表象与本质的手段。表面上看大众似乎获得了更多的有用信息,事实上却是反映事物本质的信息无法传达给受众。景观完全是个幌子,它处心积虑地揣摩着人们的心思,获得人们的认同,诱骗并奴役着大众。之所以说奴役,是因为甘于停留于表象而无意探究本质的人在今天显然要比以往要多。不相信,看看电视里黄金时段放的都是啥节目就清楚了。
无论是集中的景观(Concentrated Spectacle)、弥散的景观(Diffuse Spectacle),还是综合的景观(Integrated Spectacle),都是社会中的统治手段。景观的不同并不等于景观和人的关系不同,其实所有景观的目的都是异化社会,统治人类。景观为谎言提供了更具迷惑性的传播手段,满足了特定人群在特定局部的需要。而事实上,所有人都会在某些局部有这样的需要,如此一来靠自律去阻止景观的入侵就变得难以实现。
比较乐观的看法出现在其他理论家的著作中,德波则是强调批评,而且用的是格言警句式的文风。1968年,德波的某些话语成为街头标语,同样不可避免地被景观化或说被异化。
《景观社会》篇幅不长,总共二百多自然段,但基本没有让人能轻松阅读的段落。看不懂也用不着羞愧,能通读一遍就不错了。书中还有相当篇幅是他人对居伊·德波的评介,明显比德波本人的理论好懂,还可让读者了解他和情境主义国际的全貌。
但不知道德波如何看待这些评价,因为他早就自杀了。
目 录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
代译序:德波和他的《景观社会》
《景观社会》第三版序言
第一章 完美的分离
第二章 作为景观的商品
第三章 表象内部的统一和分裂
第四章 作为主体和表象的无产阶级
第五章 时间和历史
第六章 景观时间
第七章 领土治理
第八章 文化内部的否定和消费
第九章 物化的意识形态
附录
一、关于《景观社会》的评论
二、漂移的理论
三、异轨使用手册
四、情境主义者关于交通问题的提纲
五、城市地理学批判导言
六、关于文化革命的提纲
七、定义一种整体革命计划的预备措施
八、日常生活意识变更的一种视角
九、《景观社会》二十年(讨论)
译后记
Guy Debord官方网站:
http://www.notbored.org/debord.html
Guy Debord电影作品官方网站:
http://www.guydebordcineaste.com/
梁漱溟全集(第一卷) 豆瓣
作者: 梁漱溟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 - 5
《梁漱溟全集1》是第一卷,带我们领略一代宗师、文化巨匠的风采。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深为人们所关注。梁先生一生著述甚多,约五百万字左右,按专著、论文、讲演、札记、日记、书信编为八卷。1989年开始出版后受到读者的肯定和欢迎,至今求购者不断。本套为再版本,对第一版进行了校订和补充。
传家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任祥 新星出版社 2012 - 4
《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一部民间版本的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之作,是一本「美的百科全书」。
《传家》结合文字、影像与生活,分别以春、夏、秋、冬四册呈现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任祥以五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一套生活巨著,以创新的手法整理了我们的文化资产,以诚恳的心意宣扬家庭价值与环 保养生,她描绘了一张崭新的生活地图送给中华儿女;任祥从女儿、妻子、母亲的三重角度,串连全套书的内容架构;于是让读者明白“我们的精致生活并不只留存於博物馆”,于是“对自己所拥有的珍贵血液感到骄傲、对我们厚实的文化底蕴深深的叹服”。
此套图书延续台版设计装帧风格,以暖色调为封面,配以青黑外盒,外表惊艳,内容亦是厚重的生活。
任祥说:「祈望我们的心意,能融入善念的大海,永不枯竭,代代相传。」这让我想起佛经上有这么一句话:「怎样让一滴水不干涸?把它丢入大海里。」文化大河因诸多善念与创意汇聚而成,而我们都是大河里的一颗颗小水珠,因为大河,所以我们不干涸。
本书全套分春、夏、秋、冬,每季各自独立为一本,内容都以“气氛生活”、“岁时节庆”、“以食为天”、 “匠心手艺”、“齐家心语”、“生活札记”六个单元,展现日常生活的中国文化精萃。
琴棋书画 豆瓣
作者: 青木正儿 译者: 卢燕平译注 中华书局 2008
《琴棋书画》是青木正儿的一部文化随笔集,主要讲述中国文人生活及其趣味之谈,也收入了几篇回忆师友的文章。
中国方术续考 豆瓣
作者: 李零 中华书局 2006 - 5
本书是李零教授的代表作之一,第一次结合考古材料,系统总结了中国早期的方术知识,对中国科技史、中国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此次新版,李零教授作了全面修订,并撰写了[新版前言],说明他研究方术的初衷,讲述对中国早期宗教传统的独特认识,新版还特地收入他在写完二考之后的感想,即演讲稿《绝地天通》。从李零教授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打通古今中外的学术情怀。
中国建筑史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梁思成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 2
《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言,首对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史的分期作了宏观概括,次以简要笔墨,介绍了《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则例》。以下第二至第八章分述从上古至清末民初各时代,大多先从文献理出建筑活动之大略,次述实物遗存,再具体分析各代特征。
这本书的最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历史文献与实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规律、技术要点,总结出中国建筑的成就和各时代的主要特征,使中国建筑史从蒙昧走向科学,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向世人展现了一片崭新的学术天地。中国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与砖石结构相比,终因其不易保存而留存甚少,千年以上的更是屈指可数。所以要想了解中国建筑数千年发展演变之轨迹,文献便成为必不可少的资料。但古来正史,记建筑典章制度者多,具体而切实者少;词赋诗文又多务为大言,铺陈华丽,而疏于实指;两部古代建筑官书和诸多民间术书,又多专注于技术做法。又且时过境迁,多数古代建筑术语,在昔往往耳熟能详,至今却恍如天书。所以,文献虽浩如烟海,能够直接应用于总结历史规律者却十分希有,由此亦可见徵引之困难。《中国建筑史》显示了梁先生在文献应用上的深厚功力,除徵引浩博外,凡所徵选,皆属精当,文字却十分精炼深永。
图像中国建筑史 豆瓣
作者: 梁思成 英文原著 / 费慰梅 编 译者: 梁从诫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 1
《图像中国建筑史》是已故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早年用英文写成的一部简明的中国建筑史,旨在借大量照片和图版,就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及其形制的演变,向西方读者作个通俗的解说。
筆記:清明上河圖(盒裝). 豆瓣
作者: 趙廣超 香港三聯
此書一函兩冊,其一為冊頁裝,以故宮藏宋張擇端本製版印成,配上作者在觀賞《清明上河圖》過程中,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感想。另一冊則是作者以電腦重新摹畫一遍的線圖和精辟獨到的見解,圖與文字粘結在一起,讀者的目光隨著作者的解說而游走,是名副其實的圖文書。
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 豆瓣
作者: 杨联陞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 - 9
本书分别阐述了“报”、“保”、“包”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演变,探究了“报”在人际交往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佛教传入中国后对“报”的观念的影响。对于“保”、“包”二字则阐述了由古及今的社会意义演变以及各自引申出的相关复合词。最后,作者以国人崇尚诚信之“信”字贯通三讲。
谷林书简 豆瓣
作者: 谷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凤凰读书文丛:谷林书简》内容包括:致于晓明(三通)、致止庵(十六通)、致张阿泉(十二通)、致张际会(二十通)、致李传新(七通)、致自牧(一通)、致刘经富(三十通)、致刘绪源(二通)、致汪一方(一通)、致陈子善(一通)等。
文化公民身份 豆瓣
作者: 【英】尼克·史蒂文森 译者: 王晓燕 / 王丽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2
《文化公民身份:全球一体的问题》在批判地吸收西方政治理论、文化研究和社会学的一系列理论的有益内容的基础上,集中讨论了以下问题:全球化对公民身份的重塑;民族-国家的衰落;流行文化的冲击。作者认为,无论我们是讨论环境破坏、文化政策、城市或消费文化,所有这些都可以联结到全球一体的维度上。
英语脏词禁忌语词典 豆瓣
Dictionary of Obscenity and Taboo
作者: [英]J.麦克唐纳 译者: 何金桃 / 蒋凌云 漓江出版社 2001 - 1
其实,把词语按高雅与粗鄙或洁与脏分类,进而实行“词族岐视”,是有失偏颇的,因为词语只是对现实的抽象,本身并无纯洁或肮脏可言。再说,文化领域的所谓雅与鄙,也只是相对的、因时而变的。本词典集英语“脏词”和“禁忌语”之大成,为其他词典所不为,从语言学、民俗学和文学等众多角度对它们进行了介绍和剖析,并引证了乔叟、莎士比亚等名家的作品。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豆瓣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王才勇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2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是本雅明论波德莱尔的专著。波德莱尔对19世纪中期巴黎的现代性体验的考察深深吸引了本雅明。从这个被资本主义商品世界异化了的抒情诗人的目光出发,本雅明希望能重新阅读处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初期的巴黎。在书中,本雅明与波德莱尔一起对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渐次熄灭的煤气灯、把人固定在土地上的住房牌号、日渐堕落成商品生产者的专栏作家”发出挽歌式的哀叹,一起作为“城市的闲逛者”躲在人群里注视着这个嘈杂的商品物质世界,一起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发出“震惊”的慨叹,却又在结尾处理性而忧郁地击碎了波德莱尔的现代主义英雄之梦。本雅明独特的视角、细致的观察和内心的敏锐,使得这部构筑在浩瀚的引文之上的辉煌之作更多了一份诗意的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