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法国文人相轻史 豆瓣
7.1 (11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娜•博凯尔 / (法)艾蒂安•克恩 译者: 李欣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 - 1
文人也是人,他们也追求荣耀,也追求金钱。尤其在19世纪生活的文人,那个时候书籍和报刊的发行量猛增。荣耀和金钱作怪,文人们毫无留情地开展你鱼我肉的竞赛。时光过去。今天看来,他们之间风风火火的争斗真是太有趣了。这一点,也正是两位年轻的作者想发表的。让我们一起渡过美好的时光,让过去过去吧。
倒退的年代 豆瓣
A PASSO DI GAMBERO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翁德明 漓江出版社 2012 - 5
《倒退的年代:跟着大师艾柯看世界》收录艾柯的数十篇专栏文章、演讲词、会议发言和短篇小说,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他的最引人注目的美文集结。以时代的“向后倒退”为主题,更多地将视野投往政治、社会、价值观、时代流变等宏观领域,展现出艾柯更加外在的“大”世界,其中随处可见那种“管尽天下事”的欧洲古代文士品格。在书中,艾柯将诸种攸关世界走向的重大问题拼贴为一幅“倒流”的巨型画卷,审视“千禧年”的焦虑,解读“新战争”、极端主义、新保守主义的崛起,犀利嘲诮正在兴起的“媒体民粹主义”,批评对人民意志的扭曲。不同的文章长短不一、风格迥异,有的折射沉静、清澈的学人之姿,有的显露戏谑、优雅的文豪之风。一个我们不知道的艾柯,一个我们未正视的时代,从这些迷人的文字中浮现。
何处是“江南”?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杨念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7
“江南”在哪里?不同时期指不同的地域。而在明末清初鼎革之际,“江南”有着特殊的涵义,地理上是指相邻的经济上最富庶的地区,即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之地,而文化意义上,在文人心目中更像是一幅色泽不变的心灵地图,是汉文化的核心区域。南明小王朝就在这个地域与大清对峙。满清入主中国,并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个核心文化区域的成功改造和治理。本书探研了清朝“正统观”建立的复杂背景和内容,考察了江南士人在与清朝君主争夺“道统”拥有全的过程中,如何从“道统”的拥有者,最终成为“大一统”的协从者。
汉品01 豆瓣
作者: 左靖 金城出版社 2012 - 3
《汉品》是一系列试图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丛书。从19 世纪下半叶开始,这个家园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仅仅不过几十年功夫,无论精神方面、社会方面,还是物质方面,我们看到的都是西方化的世界(梁漱溟,1921)。更没有谁能预料到,这个“大变局”居然激荡了100 多年。尤其是在今天所谓全球化的浪潮下,原本可以与工业文明相互哺育的农耕文明日益衰微,渐行渐远,我们的传统家园已经被冲刷地无法辨认和难以回返。
《汉品01》内容涉及安徽南部的古建筑修缮与保护的理念,上海郊区水乡的仓库建筑的“传统建筑化”,以及与读者分享日本和台湾对于古建筑保护的经验。还包括江南手织布的田野调查和研究、茶文化系列文章,以及关于传统手工艺的影评和书评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读”等栏目将收录香港中文大学“传统乡绅的社会活动与村落网络等高质量的学术文章。
我愛偷窺 豆瓣
The peep diaries: how we’re learning to love watching ourselves and our neighbors
作者: Hal Niedzviecki 译者: 黃玉華 立緒 2012 - 2
一本讓人忍不住想按讚、分享的「窺視心得報告」
本書作者霍爾.尼茲維奇(Hal Niedzviecki)以詼諧又尖銳的筆觸深入窺視世界;為了深入窺視世界一探究竟,在住家周圍裝設監視器、在老婆車上裝GPS定位系統、僱用私家偵探調查自己,加入各個社交網站、在聊天室貼文、開設部落格、窺探鄰居、應徵上真人秀節目、和在網路張貼裸照的空巢期夫婦一起喝酒、舉辦臉書「朋友」派對。本書內容包含一部分作者的網路世界遊記、一部分的日記、一部分的思索與社會史、加上多位比小說角色更離奇的真實世界人物的採訪。
本書反映了越來越多人的渴望與困惑,讓他們願意用私生活細節換取情感的宣洩、他人的注目、甚至遠播的臭名。人們開始費盡心思包裝自己的形象,甚至開始把自己想成是產品,會認真去想:「我現在要更新什麼,能讓我得到更多粉絲、點閱數,或是有人來邀我上電視?」
我們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跨越了分享的界線,最終變成過度分享?
世界各地興起的選秀節目,美國真人實境秀節目高達數百個;Justin.TV的創辦人賈斯汀在頭上裝置攝影機,將自己一天24小時的生活在網路上全程轉播,並公佈手機號碼隨時接受陌生人傳簡訊來給他建議;加拿大一位兼任家教的中年婦女每逢假日便和丈夫到全世界各地著名景點拍全裸照片,並放到色情網站Voyeurweb上,每天吸引全球超過五百萬人次點閱……
這種過度分享的「窺視文化」(Peep Culture)是一種快速興起的現象,而「塑造一個適於被窺視的形象」與「窺視他人」則已成了全(地球公)民運動。
本書同時讓我們在滿足窺視欲望的同時反思:那永無止盡揭露個人資訊的自戀衝動究竟所為何來?從而呈現科技是如何戲劇性地改變我們對於隱私、個體、甚至人性的觀念。
如果你發現自己無法停止上臉書、推特、YouTube貼文,又覺得這種生活不太對勁;小心,「楚門的世界」或許正在你生活中即時上映!
沉疴遍地 豆瓣
Ill Fares the Land
7.7 (2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托尼·朱特 译者: 杜先菊 新星出版社 2012 - 3
“我们今天生活的方式中有某种根本性的谬误。”托尼·朱特在本书中揭示了我们如何陷入这种危险境地,指引我们直面社会弊病,并为所在的世界承担责任。朱特重新激活了我们的政治对话,使我们可以想象一种新的统治方式和更好的生活。
这部精练的作品凝结了托尼·朱特一生的思索,将他对历史和现在的洞悉嘱托给后世。
我们知道各种东西的价钱是多少,但对它们的价值几何却一无所知。我们不再质疑一项司法判决或立法行为:它善吗?公平吗?正确吗?它会带来一个更好的社会或更好的世界吗?这些问题曾经是根本的政治问题,尽管它们不能轻易回答。我们必须再次学习提出这些问题。
作为一个自由社会的公民,我们 有责任批判性地看待我们的世界。但是,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知道错在哪里,那么,我们必须根据这个知识行动起来。众所周知,哲学家迄今为止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关键是改变世界。
——托尼·朱特
雅债 豆瓣
作者: [英] 柯律格 译者: 刘宇珍 / 邱士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4
本书在文徵明研究中开辟了新的领域,全书通过解读明代书画泰斗文徵明以艺术之名的社交和明代复杂的社交关系,以“社会艺术史”的角度重构了文徵明的一生,大写的“艺术家”被还原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文人雅士,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机中展露着他的才华和性情,从人情义务与礼物交换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徵明。该书为三联书店重点图书“开放的艺术史”系列中最新的一种。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 豆瓣
作者: 张灏 新星出版社 2006 - 1
本书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的政治理想期盼道德成就卓越者担任政治领袖,其极致即圣人为王,这意味着政治领袖不但应该管理政治事务,而且要作精神导师。儒学始终未放弃人能成圣成贤的信念,认为政治权力可由内在德行的培养去驯化。传统儒者虽表现出极高的“抗议精神与批判意识”,但并未能将此精神与意识转为客观制度的构想。
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 豆瓣
作者: [美]艾恺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 - 4
现代化是一个古典意义的悲剧,它带来的每一个利益都要求人类付出对他们仍有价值的其他东西作为代价。“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思潮的冲突将以二重性模式永远地持续到将来。
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上下) 豆瓣
作者: 王毅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0
《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上下):中国皇权制度自"秦制"以后两千多年中的始终延续和发展,对古代中国和近现代中国的社会面貌都有着深远影响。《中国皇权制度研究》(上下)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以一些新的视角和方法审视这个巨大的研究对象。这些尝试主要在于:第一,随时以近代以来世界共同的制度方向(宪政)为对比而展开对中国皇权制度的具体分析,并因此而发现我们研究工作应该面对的诸多新的问题和视域;第二,全面而贯通地审视一系列与制度相关的重要领域,诸如:中国皇权体制的组织结构方式、皇权社会的法律体系、制度法理学和法哲学、行政架构及其运作方式、城乡的制度经济形态、赋税财政体制及其蕴涵的制度逻辑、国民政治心理和诉求方式、制度伦理对国民行为方式的塑造、腐败与皇权制度的关系、文化形态与制度形态的关系、生态演变的制度原因、制度传统对于人们如何选择造就启蒙路径的决定作用,等等;第三,对每一症结的分析都力求以对其长久历史脉络的发掘把握为基础,再进一步说明这种制度逻辑经过千百年延续而在16世纪前后充分展现出的时代意义;第四,既注重从浩瀚的史料中发现和归纳典型的社会现象,同时更注重解析这无数现象背后深刻的制度法理,以及主要由这套法理所决定的社会走向。
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 豆瓣
The Eastern Origins of Western Civilisation
作者: (英)约翰·霍布森 译者: 孙建党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 11
约翰·霍布森对西方崛起论中占主流的种族中心主义偏见提出了挑战。这种偏见通常认为,欧洲人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开创了其自身的发展,而东方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只是一个消极的旁观者。霍布森则认为,有两个过程导致了东方化西方的崛起。首先,欧洲发展的每个重要转折点,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吸收东方发明(如思想、技术和制度等)而完成的,在公元500至1800年之间,这些东方发明通过东方全球化,从先进的东方向东方主导的全球经济扩散;其次,1453年后欧洲身份的构建导致了帝国主义的产生,由此欧洲人攫取了诸多东方资源(土地、劳动力和市场)。因此,霍布森的书把迄今为止仍被边缘化的东方民族推到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最前列。
20世纪思想史(上、下卷) 豆瓣
The Modern Mind: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20th Century
作者: [英国] 彼得·沃森 译者: 朱进东 / 陆月宏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7
《20世纪思想史》(上下)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对整个20世纪发展脉络的洞察和理解,作者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上,以一批塑造和改变了整个20世纪的人和理念为线索,勾画了一部生动而清晰的20世纪思想史。作者倾一己之力撰写的这本百万字的巨著,一经出版便在西方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自2000年初版以来,已多次重印和修订,被誉为从当代视角解读20世纪的最为杰出的作品。伴随作者清新而又内容翔实的描述,我们恣意畅游于20世纪哲学、文学、历史、政治、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并在作者编织的20世纪之网中清楚地看到诸多领域之间细腻的联系,及其与整个20世纪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愉快的阅读中完成对20世纪的一次思想游历,对于21世纪之初的思想界和广大读者而言,的确都是一件幸事。
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 豆瓣
作者: 杨琳 语文出版社 1996 - 7
《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内容简介: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兴起一股文化热,形形色色的学术论著都喜欢打着文化的旗号登台亮相,诸如“文化研究”、“文化概论”、“文化内涵”、“文化阐释”、“比较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之类的名目触目皆是,俨然是学术界百“化”齐放的春天。一向以人文科学带头学科自许的语言学面对“冷冷清清”、“凄凄惨惨”而不为其他学科问津的局面,也树起了文化语言学的大旗,开始“寻寻觅觅”,主动向其他学科靠拢,成为一门出入百家又不失自己独立价值的边缘学科。把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让语言和文化互相印证、互相发明,这本是中国学术的一个传统。
“文化语言学”这个名目是八十年代提出来的,人们对它的理解不尽一致。我们理解的文化语言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将语言置于文化背景之中,揭示文化在某些语言现象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加深人们对语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另一方面借助语言知识研究文化现象,解释说明文化现象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在具体研究中,这两方面有时交织在一起,互相观照,彼此解证,并非井水不犯河水。《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一至三章着重研究汉语词汇现象,属于前一个方面,四五两章着重研究华夏文化现象,属于后一个方面。
《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引用的资料有一部分首先是间接从别的论著中看到的,在使用时能找到原文的尽量做了核对,改正了不少鲁鱼亥豕、增衍脱漏乃至张冠李戴的错误。
Flexible Citizenship 豆瓣
作者: Aihwa Ong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1999 - 2
Few recent phenomena have proved as emblematic of our era, and as little understood, as globalisation. Are nation-states being transformed by globalisation into a single globalised economy? Do global cultural forces herald a postnational millennium? Tying ethnography to structural analysis, "Flexible Citizenship" explores such questions with a focus on the links between the cultural logics of human action and o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rocesses within the Asia-Pacific, including the impact of these forces on women and family life.Explaining how intensified travel, communications, and mass media have created a trans-national Chinese public, Aihwa Ong argues that previous studies have mistakenly viewed trans-nationality as necessarily detrimental to the nation-state and have ignored individual agency in the large-scale flow of people, images, and cultural forces across borders. She describes how political upheavals and global markets have induced Asian investors, in particular, to blend strategies of migration and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how these trans-national subjects have come to symbolise both the fluidity of capital and the tension between national and personal identities.Refuting claims about the end of the nation-state and about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Ong presents a clear account of the cultural logics of globalisation and an incisive contribution to the anthropology of Asia-Pacific modernity and its links to global social change. This pioneering investigation of trans-national cultural forms will appeal to those in anthropology, globalisation studies, postcolonial studies, history, Asian studies, Marxist theory, and cultural studies.
中国秘密社会 豆瓣
作者: 秦宝琦 / 谭松林 2002 - 10
《中国秘密社会》一书分为七卷,本书为第一卷《总论》。《总论》主要对有关中国秘密社会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和有争论的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这些问题包括中国秘密社会两大系统——秘密教门与秘密会党的定位问题,如秘密教门究竟应该定位为“宗教团体”还是定位为“民间秘密结社”?秘密教门究竟来源于东汉末年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还是来源于南北朝以来的佛教异端教派?从其发展趋势来看,秘密教门究竟是必然发展成为正宗宗教,还是作为民间秘密结社必然走向衰亡?秘密会党究竟是清初明朝遗老为了恢复明朝统治而创立的“反满”团体,还是下层群众为了互助、抗暴而结成的民间秘密结社?秘密教门与秘密会党究竟是代表下层群众利益和要求的“革命组织”,还是下层社会中一部分具有反抗思想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政治或经济目的而创立的原始形式的落后组织?两者在历史上起过何种正面和负面的作用,产生过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历代政权对于秘密社会采取过哪些治理措施?如何看待和评估这些措施等。这些问题涉及到研究者对中国秘密社会的基本看法,也是撰写本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创世记(修订本)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冯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4
全书有十二则《创世纪》故事和经文翻译、注释组成,配以六十幅《圣经》题材的名画。作者叙述《圣经》故事,融入了对《圣经》的研究理解,纠正了过去译本的一些错讹。修订本保留了过去版本的一些错讹,有的也做了修订。
History, Religion, and Culture 豆瓣
作者: Collini, Stefan; Collini, Stefan; Whatmore, Richar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 5
Modern British intellectual history has been a particularly flourishing field of enquiry in recent years, and these two tightly integrated volumes contain major new essays by almost all of its leading proponents. The contributors examine the history of British ideas over the past two centuries from a number of perspectives that together constitute a major new overview of the subject. History, Religion, and Culture begins with eighteenth-century historiography, especially Gibbon's Decline and Fall. It takes up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place of relig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cultural and political life, such as attitudes towards the native religions of India, the Victorian perception of Oliver Cromwell, and the religious sensibility of John Ruskin. Finally, in discussions which range up to the middl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volume explores relations between scientific ideas about change or development and assumptions about 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the national community.
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白谦慎 荣宝斋出版社 2009 - 6
以“娟娟发屋”作为话头,讨论古与今的关系,名家书法与无名氏书刻的关系,财富与收藏的关系,学术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与社会体制的关系,平民与精英的关系,经典化与修辞策略的关系。
作者从清代以来的碑学观念切入,通过对“所有出土文字遗迹都是书法”这一逻辑的廓清,探讨了书法经典化过程中文化、心理、体制等多重原因。该书花费大量笔墨,展现古代与今天“素人之书”的不同命运,指出当代书法界所标榜的“民间书法”概念名实不符,实际上只是提倡者的一种修辞策略,“平民性”的诉求看似开放,却有相当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