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 豆瓣
作者: 钱存训 译者: 郑如斯 编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5
本书为一综合性的著述,注重纸和印刷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范围包括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上自二者最早出现,下迄19世纪末期,即手工业时代结束为止。全书分十章:首章绪论为全书的提要;纸和印刷(包括制墨和装订)各占三章;传播和影响也占三章,其中最后一章以纸和印刷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功能和影响作为结论。全书结构简明而有系统,内容分配平均,数据包括实物和文献,另有插图174幅,附录《中国印刷史书目》千余条,可供研究者作进一步的参考。
布达佩斯的故事 豆瓣
ブダペスト物語 現代思想の源流をたずねて
作者: (日) 栗本慎一郎 译者: 孙传钊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6
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与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一位是公认的20世纪最彻底、最有辨识力的经济史学家、社会思想家,一位被评价为欧洲最卓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彼得·德鲁克在《旁观者》中对他们的记叙令读者震惊于其家族的天赋与影响力,却 也令人遗憾地错误百出。
1980年代初,栗本慎一郎亲身前往匈牙利考察,并与分布在全世界的几乎所有波兰尼家族成员取得联系,完成这本“执拗地追究根源”的思想随笔。可以从中一窥波兰尼兄弟学术理念的源头,也可了解到波兰尼家族及周围文化人的活动对匈牙利的社会、政治与文化产生了何等重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引发了1918年匈牙利革命,也一直延续到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甚至冷战结束后的今天。
波兰尼一家是20世纪初让布达佩斯沸腾起来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家族,也是了解这段布达佩斯精神史最大的线索和钥匙。
也许是一种过分偶然的巧合,这些天才的大师都属于同一世代、处在同一城市,而且不仅学术,就连艺术的精神取向在深处也是相通的。
——栗本慎一郎
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 豆瓣
木簡・竹簡の語る中国古代: 書記の文化史(中譯本有2007年8月2印本)
作者: [日] 富谷至 译者: 刘恒武 人民出版社 2007 - 5
这本《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是2003年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日文同名书的中译本。译者刘恒武曾留学于日本佛教大学研究生院,同时作为班员参加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我主持的研究班,在本书的翻译和出版过程中,刘君付出了诸多辛劳。
承蒙刘恒武君和人民出版社的精心安排以及宁波大学科研基金的支持,本书中文版得以顺利付梓,我作为作者觉得十分欣喜,感谢之意无以言表。希望拙著可以让中国研究者更多地了解日本的简牍研究,从而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刘恒武君在日语方面精研日久,贴切完美地译出了笔者日文原稿的笔调和文风。我已仔细阅读了译稿,并与刘君反复交换过意见,应该说,这部译稿已经打磨得相当成熟。刘君不仅是本书的译者,亦是本书的评论者。
在本书出版之际,有不少的感慨,虽系一已的所思所想,却想在此抒表出来,作为本书的收尾。
在二十五年前的1981年,我作为进修生远赴陕西西安的西北大学留学。当时年纪不过二十七八岁,同学当中有黄留珠、王维坤、张廷皓、周天游和余华清等人,现在诸位都已各成一家,在中国学术界担负着不同的重任。虽然当年我们不过是一群书生意气的学子,却彼此相约,希望携手致力于中日两国的学术交流。
论技术、技艺与文明 豆瓣
Techniques, Technology and Civilization
作者: 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 / 施郎格 译者: 蒙养山人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0 - 9
《论技术、技艺与文明》是由莫斯有关技术和技艺方面的论述所构成的一本真正的全集,是一项深入、全面且相当具有开创性的成就。《论技术、技艺与文明》内容几乎涉及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中有关技术的所有重要问题,从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与交换、殖民地田野点的调查,到物质文化(莫斯和他的同事都没有使用过“物质文化”一词)的社会和象征意义;小到吃饭、走路、坐姿,甚至是睡觉,都不能被看成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些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文明中,成为他们相互区分的标识。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豆瓣
作者: Dunbar, Robin (EDT)/ Knight, Chris (EDT)/ Power, Camilla (EDT)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9 - 9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seeks to explain the origins, evolution and character of human culture, from language, art, music and ritual to the use of technology and the beginnings of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behavior. It is concerned not only with where and when human culture evolved, but also asks how and why. The book draws together original contributions by archaeologists, anthropologists, linguists and psychologists. By integrating evolutionary biology with the social sciences, it shows how contemporary evolutionary thinking can inform the study of the peculiarly human phenomenon of culture. The contributors call into question the gulf currently separating the natural from the cultural sciences. Human capacities for culture, they argue, evolved through standard processes of natural and sexual selection and can be properly analyzed as biological adaptations. 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is fully referenced and indexed and contains a guide to further reading. It is accessibly written and will be sure to appeal to the growing multidisciplinary readership now asking questions about human origins.
-- from Amazon.com
文化、技术与社会中的身体 豆瓣
The Body in Cultur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作者: 【英】克里斯·希林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概述了身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提出创新框架来分析具身体现,融贯了有关该主题的古典探讨与当代研究,力主将身体解读为社会之构成过程中的多维中介;并在此基础上铺陈一系列具体分析,从经济、文化、社交、工作到运动、音乐、技术,将身体与多个领域联系到一起,为研究者聚焦主题,引初学者进入殿堂。
The Seduction of Culture in German History 豆瓣
作者: Wolf Lepen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 3
在《德国历史上的文化诱惑》(The Seduction of Culture in German History)(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里,莱佩尼斯(Wolf Lepenies)把20世纪德国政治造成的灾难归咎于不惜牺牲政治而过分强调文化的倾向。莱佩尼斯是德国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之一。几个世代以来,德国高雅文化一直是德国人引以自豪的伟大民族成就。在很多领域,从音乐到大学,它建立了世界其他地方徒劳追赶的标准。但是在德国,高雅文化被尊重的程度使得政治显得委琐和无足轻重。政治上的成就只有在和艺术相比美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合法性的光环。那些崇拜1871年统一德国的铁血首相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的人喜欢把他称为政治雕塑家或者德国政治的伦勃朗(Rembrandt)。1870年夏天,德国即将和法国爆发战争的时刻,没有人会认为是爱国者的26岁的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申请从巴塞尔大学退学以便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他给母亲写信说法国在攻击德国的文化。20世纪早期,德国人没有认真对待政治,通过妥协达成共识在德国并没有当作是美德。政治滑向铁和血的蛊惑人心的宣传或者对高雅文化的拙劣的模仿。莱佩尼斯指出纳粹激动人心的鼓动,迷人的魅力,高昂的野心在审美方面打动了大众的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盟军在德国推行民主,阿登纳(Konrad Adenauer)政权在民主形式下运作,但是知识分子,艺术家往往用莫测高深的蔑视来描述该政府的缄默无语,妥协,和单调乏味。莱佩尼斯把托马斯曼(Thomas Mann)在1918年的著名文章“非政治人物的反思”(Reflections of a Non-political Man)放在他著作的核心位置。托马斯曼认为对德国人来说民主是陌生的东西,他们感兴趣的是哲学和音乐,对投票权不感兴趣。事实上,他们更喜欢一个专制的政权。他后来改变了观点,(他的很多同胞也是如此)但是他的文章一直是德国历史上的里程碑。对文化的着迷让形形色色的德国人发表了许多荒谬的声明,最奇特的或许是1914年10月德国93位著名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发表的宣言“告文明世界书”(To the Civilized World)。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开始不久。他们为德国的行为辩护,说他们是无辜的,他们的行为是必须的。比如,作为热爱和平的国家,德国并没有破坏比利时的中立地位,只不过是预料到了英国和法国对比利时的侵略。他们说,最重要的是,外国不是针对德国军国主义发动战争,而是对德国文化发动战争。知识分子庄严承诺他们要为歌德,贝多芬和康德的遗产而战,他们认为这是和德国领土一样神圣的东西。后来悲惨的历史更添加了他们话语浓烈的讽刺色彩。
Die drei Kulturen 豆瓣
作者: Wolf Lepenies Hanser 1985
沃尔夫·莱佩尼斯以其著作《忧郁和社会》(1969),《自然史的结束》(1976)和对19世纪社会学的研究为理解现代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1981年,他的四卷本《社会科学的历史》问世,研究了这一学科的认知、社会和历史同一性。他的代表作《三种文化——在文学与科学之间的社会学》,讨论了社会科学的建立及其在英、法、德各国的不同特色,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经典之作。1997年,莱佩尼斯因其为法国文学批评家圣博夫所撰传记《圣博夫——在现在的门槛上》而为更多人所了解。他的新书《文化与政治——德国历史》于2006年7月出版,展示了18世纪到20世纪政治与文化之间的棘手关系。2006年德国书业和平奖授予给了沃尔夫·莱佩尼斯。
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 豆瓣
作者: 塞莫斯·古里奥尼斯 译者: 沈健 2008 - 4
四年一届的奥运会赛事期间,这个星球上所有的人都把注意力投向一小群年轻人,公共宣传舆论也聚焦于体育场上发生着的一切。
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国际舆论对这个名叫体育运动的人类活动表现出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兴趣?它始于何时何地?是什么需要催生了它?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的发展历程如何?它对人类文明的进程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今天的奥运会与古代的体育运动理念之间有什么联系?在本书中您不仅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且能清晰地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和真实面目,以及作者对真正体育精神回归的呼唤。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 豆瓣
Watching the English: The Hidden Rules of English Behaviour
8.2 (3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凯特·福克斯 译者: 姚芸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0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的出版引起英国人自己的大辩论,有人认为它泄露了太多英国人的秘密,也有人认为它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英国人行事风格背后的潜规则。不过所有人都一致同意,这本书实在是太有趣了。“老实说,我真弄不懂,人类学家想要研究那些带有古怪观念、神秘习俗的陌生部族文化,为何非要冒着得痢疾、疟疾的危险,大老远地跑到偏远地方,而最古怪、最叫人费解的部族明明近在眼前嘛。”
为什么英国人一见面总是在谈天气,英国酒吧要有多种游戏器具?为什么英国人似乎都有社交拘泥症,而英国足球流氓却一反常态?《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作者将这些带有民族性的怪癖和性情放在人类学的显微镜下,从中发现了奇异而迷人的文化,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不成文规矩和透着神秘感的行为规范。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豆瓣
作者: 熊秉明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2 - 1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试图寻找中国书法的审美哲学基础,把中国书法理论分为:喻物派、纯造型派、缘情派、天然派、禅意派六个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研究。
不朽的林泉 豆瓣
Garden Paintings in Old China
7.0 (6 个评分) 作者: 高居翰 / 黄晓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8
本书作者高居翰是著名中国艺术史专家,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荣休教授;黄晓、刘珊珊为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三人的“远程合作”造就了本书。
本书纪念的是一个业已逝去的世界。往昔的胜景不在,但幸由中国古代的那些伟大画家,借助他们的杰作,我们得以感受那些美好乐园的流风余韵。三位作者一起首次对中国绘画作为视学记录和美学再创造的功能做了探讨,该功能在书中的落实点——便是中国园林。
文化卮言 豆瓣
作者: 金克木 2006
老人之中,学问和文章堪称一流的,钱锺书之后,首选似乎只能是金克木。此次所推国学大师、“未名四老”之一金克木先生学术论著精华之作《文化的解说》、《文化卮言》,概要与杂谈兼顾,由语言及文体窥探思路、哲学,终指思想文化。
本书荟萃了多克木先生1935-1995年六十年间学术论著的精华。漫步中华文化、比较文化和语言学、美学、文学及艺术评论等诸多领域,以诠释学、信息美学、符号学、语义学等今人法进行新的阐释和批判,纵贯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美学、绘画、书法、佛学等各个方面。先坚持“人类古今文化互有关联的看法”,不管是他所推崇的孔子、《大学》,还是所批判的三寸金莲、八股文,都能够贯通古今中外,具有新的意义和价值。所论甚小,而所见极大。文章自然、随意,似聊天般机趣盎然。轻松读来,由古见今,于“传”至“统”,对思想“化”入现代大有裨益。
方言与中国文化 豆瓣
作者: 周振鹤 / 游汝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6
本书由历史地理和文化语言学家周振鹤与复旦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家游汝杰合作,以扎实的历史地理和语言学知识为基础,从移民、栽培植物、地名、戏曲、小说、民俗、文化交流等方面,对汉语方言在历史上的流变及方言与中国文化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梳理分析。本书在研究方言时所采用的历史地理分析法尤为学界所赞赏。独特的研究视角、清晰的分析思路、新颖独到的见解再加上流畅、通俗的文风,使得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趣味横生。本书初版曾荣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此为最新修订版。
金枝(上下册) 豆瓣
8.6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J·G·弗雷泽 译者: 徐育新 / 汪培基 新世界出版社 2006 - 9
准确地说,《金枝》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自它问世以来,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但它出色地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它仍是一部阐述巫术和宗教起源的权威之作。
《金枝》缘起于一个古老的地方习俗:一座神庙的祭司被称为“森林之王”,却又能由逃奴担任,然而其他任何一个逃奴只要能够折取他日夜守护的一棵树上的一节树枝,就有资格与他决斗,就能杀死他则可取而代之。
这个古老习俗的缘起与存在疑点重重,为此,作者目光遍及世界各地,收集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的丰富资料,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中抽绎出一套严整的体系,并对巫术的由来与发展作出子令人信服的说明和展望。
和其他专著有所不同的,《金枝》文笔清丽,义理明畅,对世界各地习俗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加上众多耐人寻味的观点和评论穿行其间,全书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绝少呆滞和陈腐的气息,读来兴味盎然,令人不忍释卷。
文明论概略 豆瓣
9.5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福泽谕吉 译者: 北京编译社 商务印书馆 1998 - 3
本书是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的主要著作之一。
本书阐明了文明的涵义,认为西洋文明高于日本文明,并指出日本必须以西洋为目标,努力学习,急起直追。
本书体现了日本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和现实精神,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日本资本主义初期的政治思想状况。
大俠 豆瓣
作者: 龔鵬程 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 - 8
歷來,有關俠的記載與描述,一向是歷史與想像相雜揉的;因為這裡面一部份是史傳性質的寫實,一部份則是俠義文學類的東西。
本書,即是想打破俠之浪漫想像,暫時關閉幻想和憧憬之門,揭開歷史的布幔,看看俠客的真面貌,並說明俠的神話式嚮往究竟是怎麼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