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蓄墨小言 豆瓣
作者: 周绍良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9 - 4
《蓄墨小言》为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记墨的书始于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里的《墨谱》一卷、李孝美《墨谱》、晁说之(一说是其弟贯之)《墨经》,以及何蘧《春渚记闻》里面的记墨部分都是。但这些书的内容往往涉及墨的各方面,如墨的历史,制造的方法,制墨名家的事迹,墨的名目、制作和其他有关的故事,并不限于记载墨的本身,更不是专谈藏墨的。到了元朝张寿《畴斋墨谱》(作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见吴昌绶《十六家墨说》)和陆友的《墨史》才侧重记载历代制墨家和他们所制的墨,但尚不是专门记载藏墨的著作。如张寿就记载他的朋友杨好谦请他试墨数十笏的事,可见还是把墨主要作为写字的工具而不是供收藏的文物。再后到了明代,如书家邢侗好墨,《十六家墨说》里刻有他的《墨谭》和《墨记》,记载了他自己所藏和见闻所及的墨。他的墨有的是藏而不用的,如罗小华署有辛亥年号的墨,据说“弹之铿铿作金石声,色理阁然,钻之弥坚,即烦博浪一击,不能骤碎,然亦不欲研磨。宝若躯命,再三十余年,拟作河间圹中殉,不复令从世代间磨人”(见《十六家墨说》上卷十一页)。同时他也记载了磨试程君房墨的经验。先试的是“妙品”和“重玄”,说它们“入目色泽无异时工,磨而试之,勃然五色云起凤池之上,坚而能润,黝而有光。余求所谓舐笔不胶,入纸不晕,今始见之”(同上十五页)。后来知道“妙品”尚是程墨的下乘,他就又试“寥天一”(或“非烟”),“旋洗端砚,注水涓滴,试磨一线。紫烟上浮,神王气清,精光射目。其视‘重玄妙品’迥出天渊”(同上十六页)。可见他对墨也还是既藏也磨的,这就是说,他并没有把墨纯粹当做收藏对象来对待。此外明人项元汴《蕉窗九录》里有《墨录》,麻三衡《墨志》里有《系氏》一篇记载墨工姓名,《稽式》一篇记载墨的名目,然而也都还不是专记藏墨之作。
新不如舊 豆瓣
作者: 陳雲 花千樹 2006
故土風物,一去不返。低首沉吟,無力回天,聊以文字,錄存舊蹟。

黃鐘委地,豺狼當道。山窮水盡,風流雲散。追憶逝去的水土與人情。

陳雲在<<信報>>文化版「我私故我在」專欄的結集。
尋路中國 豆瓣
Country Driving
9.0 (8 个评分) 作者: 何偉 译者: 賴芳 八旗文化 2011 - 2
榮獲2010年度
經濟學人十大好書。
亞馬遜書店百大好書。
紐約時報百大好書。
通過什麼來了解中國?何偉(Hessler)這一次選擇了汽車。嘟嘟——這個紐約客記者租了一部美國產的切諾基吉普車,開始了他的尋路中國之旅。在第一部裡,他選擇了沿古代中國橫貫東西的城牆而行(沒錯,它今天被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者塑造為長城),這裡崎嶇難行,本非道路,古老頹敗的城牆承載了古今殊途的意涵:古代它是中國抵禦胡人的工具,今天抵禦胡人的城堡沒落荒廢,人們沿著新修的路去了南方尋找機會。第二部裡,汽車潮和旅遊熱沿著新開的道路湧向了長城腳下作者居住了二載的一個鄉村,他透過這個叫做三岔的村莊,具體而微地呈現了新興商業力量和傳統政治力量如何左右它,如何左右這裡的村民。第三部裡,他沿著十車道高速公路來到一個個南方雨後春筍般混亂成長的工業城市,圍繞著一台山寨版胸罩調節扣機器發生的諸多有趣故事,他明白了什麼是中國版本的工業革命。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可思議呢?一座座山被削平變成了工廠,種植柑橘和小麥的手開始給女人做胸罩,成功就在眼前,如果不沿著路往前走,就無法抵達,而更主要的是,他們已經無法返回。
本書最打動讀者的是對眾生深入到本質的刻畫,何偉真實再現了這個時代裡很多中國人特有的空洞感:周遭變化太快,應接不暇,為之所累,而迅速的變化也帶來了太多的不確定。簡言之,這不是一個關於汽車和道路的故事,而是一部處於瘋狂移動狀態中的國家的浮世繪,更是一部中國如何被莫名快速的力量所驅動和駕馭的深入記錄。是的,在中國,每個人都在路上。
「誰能弄明白這樣一個世界?」
我們向正在努力尋找答案的何偉表示感謝。
儒家哲学 豆瓣
作者: 梁启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1
本书以《儒家哲学》为中心,收录了梁启超有关儒家哲学、儒家政治哲学和儒教的代表性论述,书前有长篇导读。
《儒家哲学》是梁启超晚年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部力作,原本是梁氏在清华国学院的讲课稿,由其弟子周传儒记录。梁启超在讲演中提出了不少新颖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哲学之内涵并无统一之标准,而有地域之分、民族之别。儒家哲学与西方哲学不仅范围不同,讨论的内容也有很大差异。儒家哲学所讨论的问题,西方哲学或并未涉及,或理解途径有别;西方哲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中国哲学或认为不必研究,或研究得不够透彻。鉴于此,他认为最好将“儒家哲学”称为“儒家道术”。由此出发,他对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儒家哲学的研究方法,儒学的历史变迁以及儒家哲学中的重要问题——性善恶问题、天命问题、心体问题作了精当的阐发。与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二书求“同”的理路相比较,《儒家哲学》求“异”的哲学史理路在反思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重新挖掘本土资源之时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
百年琉璃厂 豆瓣
作者: 胡金兆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 8
琉璃厂是历史悠久、举世闻名、文化蕴涵丰富的宝地。近百年来,琉璃厂有很多饶有兴味、值得咀嚼的历史掌故、珍闻轶事,这里的风土人情体现了典型的北京民俗文化风貌……
本书以反映中国在20世纪变迁中的文化底蕴为主旨,通过记述文化遗存逸事、人文事迹节操、社会风俗流变,展现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生生不息的深层原因。
中国人的气质 豆瓣
作者: (美)明恩溥 译者: 刘文飞 / 刘晓旸 译林出版社 2011 - 5
《汉译经典09:中国人的气质》是明恩溥在《字林西报》发表的一组介绍中国人生活、风俗和性格的文章的合集。《汉译经典09:中国人的气质》生动概括、描述了中国人的一些典型性格特点。虽然有一些误解和偏见,但大部分的观点还是客观犀利的,可以让我们对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活“真相”有深刻的了解。鲁迅先生生前曾向国人郑重推荐此书。
中国食料史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俞为洁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 2
本书为作者二十年来食品原料史研究的成果,论述了中国自远古至今食品原料的开发利用的历史,理清了食物种类在中国历史上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的发展脉络以及食物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进程,并找出了这种发展脉络背后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习俗等方面的原因。了解这个过程,可以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未来食物原料的开拓和发展方向。本书文字洗练,图文并茂,可读性较强,雅俗共赏。
中国食物 豆瓣
作者: (美)尤金·N·安德森 译者: 马孆、刘东译 / 刘东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 11
这是一部有关中国食物的内容广泛且引人入胜的历史学和人种学著作。作者从上古史入手,展示了食物如何从一开始就在中国的官府政策、宗教仪式和身体营卫诸方面占据着中心位置,然后顺着时间线索把笔触一直伸向当代中国,丰富、迷人而又发人深思地描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多样性。
中华名物考 豆瓣
作者: 青木正儿 译者: 范建明 中华书局 2005 - 8
《中华名物考》〔外一种〕一书包括《中华名物考》和《华国风味》两部书稿,均未在中国国内出版过。此两部书稿属于风俗、名物学方面的著作,《中华名物考》收集了青木自1943年至1958年之间发表的有关名物的论考,题材从草木之名到节物之名,非常广泛。说起来,名物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上可以追溯到汉代的训诂学,下经过明代的名义学,再发展为清代的考证的名物学。但是,在日本,以前只是追随中国的名物学,缺乏独立的发展。青木在其名物学中导入了虽然同样是考证学而不同于清朝考证学的近代考证学的方法,开启了通向新名物学之道的端绪,在开头的“名物学序说”中,他揭示了我国名物学的目的和方法的方向性。《华国风味》则旨在于介绍中国风味的饮食。而这两部书稿更处处透露着中国文化的种种相关知识、相关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探索日本之美 豆瓣
作者: [日] 东山魁夷 译者: 唐月梅 花山文艺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 11
收入《探索日本之美》里的随想及讲演,是作者在探索日本美的精神进一步昂扬的时期产生的,随想部分有“心镜”、“自然与色彩”;演讲部分有《大和之美》、《两个故乡之间》等。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4
本卷选文16篇,一方面论及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递变,重点是清代学术史观念的形成以及戴东原、章学诚等人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的兴起、发展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作了系统的梳理和检讨。见解独到,文意贯通,虽着眼于古代,投射的意义却是现代的。
靖国问题 豆瓣
靖国問題
9.0 (14 个评分) 作者: 高桥哲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8
目前,由靖国神社而引起的对立已经陷入泥淖,看不到解决的眉目。“靖国”问题,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我们真的了解吗? 本书则尽可能从逻辑上对有关靖国神社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从中选出“感情”、“历史认识”、“宗教”、“文化”、“国立追悼设施”5个论点,分别进行阐述,并提出作者自己的解决方案。
本书于二00五年四月在日本出版后,印数已达三十万册。它犀利地道破了日本社会中一个人所共知而又不甚了了的“禁忌”。它的分析深入、透彻,对于拨开围绕着靖国问题的各种“文化”、“历史”、“政治”的迷雾,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是了解靖国问题的最佳读本之一。
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 豆瓣
作者: 陶慕宁 东方出版社 2006 - 1
本书专事研究中国古代青楼之产生及其沿革、递嬗的历史,探讨青楼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多种动因,连带科举、士风对青楼的影响,妓女的才艺风情、生存状况及与士人的情感牵系。由妓女与士人的浪漫纠葛生出的大量文学作品是本书所关注的对象,揭橥其中绮思丽情的心理肪络与文化积淀,显然更易于增进对中国士人了解的同情,更有助于认清中国古代男女文化的真相。
书店传奇 豆瓣
作者: 钟芳玲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 2
在平凡书店中发现非凡
在非凡书店中发现平凡
《书店传奇》就是在平凡书店中发现非凡、在非凡书店中发现平凡。每家书店无论规模小或大、历史短或长,皆有一些属于她们独特的故事、一些让人感动的片段。它们可能发生在两百五十年历史的英国伦敦老店,也可能来自大楼角落中不起眼的一家小摊。
本书是作者遨游英美书世界的一连串书店奇遇记,也是多年来积累的传奇故事集;在她的引领下,我们不仅欣赏一幅幅书店风景,进入书天堂,更从中领略到不同的人生况味、趣味与品味。
此次简体中文版首度在大陆出版,与《书店风景》及《书天堂》(增订版)统一风格,构成美轮美奂的“书话三部曲”,是爱书人的必藏佳品。
中国神怪大辞典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栾保群 人民出版社 2009 - 11
《中国神怪大辞典》主要内容简介:一、是编所收并非狭义之“神”,举凡神、仙、鬼、怪、巫、幻之类带有“神性”者,一概归人所收范围。所谓“神性”,即人物现象之超自然性质。“鬼”之与“神”,本为一物,殷周以来,不仅连称,且为互名。大抵人死为鬼,其中所谓“聪明正直”者则为神,则神本为鬼中之“大人物”耳。乃如强魂恶鬼,为人所畏惧而谀之为“神”者,亦犹强盗可称大王,兵痞而称老总,更不在少。至于“仙”者,则或以肉身或以尸解成神者,故古人“神”“仙”二字或亦通用。《淮南鸿烈》多方士之言,数十万言竟无一“仙”字,“昆仑之丘,登之乃神”,“不食者不死而神”,其“神”正为“仙”也。人不死为仙,物不死则为精为怪,是仙与精怪本无区别,故狐精可称狐仙,花神本为花妖。巫医星相,术能通神,在上古即为人神媒介;后世或称巫觋为“半仙”,虽为乡谈,实中本质。西方诸圣,本有“金仙”“胡神”之称,传人既久,又多汉化,不惟名臣显宦身后之鬼可为阎摩,即逸人牧竖前生之灵或是佛陀。古之剑侠,肇自越女,至唐大盛。囊利器于脑内,取人头于千里,如云其击技而入圣,无宁为神仙之别才。它如妖人幻术,迹近于逸仙,甄别惟在正邪;异域灵怪,本源于《山海》,去取何分今古?凡此种种,概以“神”名,况干宝在前,例非自我也。
二、范围既大,搜取忌滥。我国民众思想向主泛神论,山川池沼、殿字屋舍,乃至豕圈鸡埘、片石孤木,无不有神灵主其间。而人死为鬼,祠之即神,穷乡僻野,所在多有,即载于卷册略具名目者,其数即以万计。又道释二典,竞尚夸诞:仙真鬼王,随口即出,菩萨诸天,动辄累牍,而究其行迹,多空无一辞。是编于此种仅具名目者,例皆不取。
三、乡贤名宦,为方志一大节目,所谓盛德不泯,义存祀典者,修其祠墓,续其香火,不惟使后人有伫想夷门之思,亦为光耀桑梓、团结宗族计;又有捍土死事者,亦往往神之以显功昭节。其间或有虚称灵迹,拟号请封者,如为民众认可,即不妨酌入本编,其馀一概略而不取。
四、行业祖师,有称为“行业神”者。尊崇祭享,不唯于宗教情绪上为一行业之佑护,亦对业内人士之凝聚、技艺之传承有相当实际作用,不宜与妖人巫觋之迷信造神等而视之。究其实质,颇类于方志之乡贤名宦:其本行业之能工巧匠即“祖师神”者,类于“乡贤”;偶与本行业相涉之帝王名臣或称“保护神”者,则类于“名宦”。诸“行业神”名目虽多,而究其“神迹”,往往阙如,或虽有神迹,率多雷同,或空挂名衔,两不相干。故兹编仅择其“神性”较著者立条,其馀则附见于有关条目。间有例外,如“菜伯喈”之类,其原因阅时自明。
五、话本小说中有神魔一门,其中角色俱为神仙鬼怪,如猪八戒、黄风怪、鹿角大仙、铁扇公主之类,如一概编入,颇为不伦。故凡与典籍及民间信仰无涉者,例不录入。即文言小说中,文人缘兴自造之神亦不少,自唐人传奇以至清季说部,此风始终不歇。文人弄笔,故为狡狯:毛颖、管城,消块垒于咏物;游仙、会真,假神女以娱情。本编亦缘神魔小说之例待之。
六、民间传说,向为民俗研究之渊薮,其中颇涉鬼神。然其枝叶繁茂,发于柯干,综其条理,多成类型。如一概编人,颇嫌重复芜杂,故仅取见于典籍而较有影响者如白水素女、陷湖龙母者收入,其馀拟出别一方式整理,俟以将来。
七、民间秘密宗教及诸种会、道、门中,神名甚多,或信口无稽,有名无实,或取自唱本,鄙俚可笑;亦缘宝卷善书,觌面无缘,间得数种,录之适以贻笑大方,略而不取,亦有藏拙之意焉。
八、高道高僧,虽于宗教史地位重要,但无神迹可言者,不录。又此种人物已有专书,读者自可检阅,编者不妨偷懒。
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 豆瓣
マンガはなぜ面白いのか
7.4 (14 个评分) 作者: [日] 夏目房之介 译者: 潘郁红 新星出版社 2012 - 3
日本漫画为什么能够吸引众多读者?故事魅力自不必说,表现结构也似有秘密。漫画研究十载之际,夏目房之介以其敏锐的感受性和洞察力,解读线条、对话框、格子的结构和功能等等漫画家想出的种种点子,阐述其趣味所在。
什么是“形喻”?什么是“间白”?
这些新术语用来说明的是什么问题呢?
夏目房之介的“漫画表现论”必将带给你不一样的漫画体验。
文化模式 豆瓣
Patterns of Culture
作者: [美] 露丝·本尼迪克特 译者: 王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 1
《文化模式》是《菊与刀》的作者、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写于1934年。该书也可以说是20世纪西方有关文化问题讨论中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已被译成14种文字,有着广泛影响。果勒认为,可以“以此书出版的年代,作为国民性的科学研究诞生之年”。玛格丽特·米德在1958年的新序中提出,此书是“20世纪第二季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文化模式”这一概念,有各种不同的用途和意思。不同的文化人类学家对文化模式的理解也不同。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模式是相对于个体行为来说的。她认为,人类行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的可能,这种可能是无穷的。但是一个部族、一种文化在这样的无穷的可能性里,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而这种选择有自身的社会价值趋向。选择的行为方式,包括对待人之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经济、政治、社会交往等领域的各种规矩、习俗,并通过形式化的方式,演成风俗、礼仪,从而结台成一个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
毛诗品物图考 豆瓣
作者: [日] 冈元凤 纂辑 / 王承略 点校解说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2 - 8
《毛诗品物图考》专门解释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动物与植物,分为草、木、鸟、兽、虫、鱼6个类别,包含了其中较为常见的物种,形式图文并茂,200余幅图画,都属名家工笔摹绘,形态逼真,纤毫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