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审查历史 豆瓣
Censoring History: Citizenship and Memory in Japa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 [美] 劳拉·赫茵 / [美] 马克·塞尔登 译者: 聂露 / 尹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 6
历史记忆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生命的一部分,享有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民族认同的根基,但如果历史被曲解、阉割、遗忘,则意味着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扭曲和中断,一个失忆或记忆错乱的民族不可能具有健全的心智和人格。
历史教科书具有官方性、权威性、正式性、普及性的特征,它将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深深地嵌入青少年一代的精神世界,因而它是格外重要的“记忆的场所”(sites of memory),是一个民族的“体制化的记忆”(institutionalized memory)。而这种记忆又在很大程度上形塑着新一代公民的认同:我是谁?我与国家或民族(国族)是怎样的关系?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如何想、如何做?如何看待与外国(族)的关系?
在国内,人们很少将历史教育与公民教育联系起来。在改革开放前,历史教育主要是意识形态的灌输,是对某种历史观的确证和展开。当这种意识形态逐渐淡化后,历史教育几乎等同于爱国主义教育。在西方国家和日本,中学的历史课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历史教科书如何写,关系到是否能够培养出具有现代视野和价值观的、充分知情的公民。这就是本书所要揭示的内容:它不是简单地讨论历史教科书的技术问题、纯知识性问题和审查制度问题,它将历史教科书及其承载的民族历史记忆上升到公民身份、公民认同的高度来考察: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因而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记忆?或反过来说,某种历史记忆会塑造什么样的公民?本书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历史教育,包括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其对于民主社会的维系和发展至关重要。
苏门答腊的郁达夫 豆瓣
作者: 铃木正夫 译者: 李振声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 - 5
作为一个自小就很喜欢读郁达夫作品的日本学者,铃木先生难以相信、也不愿相信郁达夫惨死于日本人之手。三十年前,由于某个契机,他着手考证郁达夫避难苏门答腊的事迹,意想不到地得以窥见了郁达夫失踪的真相。为了彻底查清这一历史疑案,他沿着当年郁达夫活动的轨迹,苦苦追寻当事人与知情人,作了大量的调查,最后认定郁达夫确实是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值此郁达夫诞辰百年之际,铃木正夫先生根据调查写成本书,详尽叙述了郁达夫由新加坡避难到苏门答腊,以及在那里的隐匿生活,直到失踪的真相,为历史留下一份正确的记录。
假面的告白 豆瓣
8.4 (21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唐月梅 木馬文化 2002 - 1
《假面的告白》1949出版,是三島的第一本為自己做精神分析的小說。這部作品被川端康成譽為「1950年代的希望」,確立三島新進作家的地位。在書中,他希望找到自己對死亡偏好的根源,後來他找到的是他的同性戀傾向。
三島在給一位編輯信中提到:「這次寫的小說,是我生平第一本私小說。」在這本半自傳的長篇裡,三島並沒有把假面自覺當作假面,他只是對喬裝產生興趣,因而陷入表演的慾望;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作者不得不發現自己本來的面目,此書正是一座青春情慾的紀念碑。
三島在書裏告白了二件事,一是自己的初戀,二是自己的同性戀事實。三島認為自己的告白是赤裸裸的告白,毫無虛假成分。戴上假面,便於告白,先告訴讀者這是虛構,其實骨子裏是真實的。
《假面的告白》正是作者的自白書,書中提及了他的家庭、孩提時代的生活、少年時代的戀愛經驗、對生活的感覺;經歷過二次大戰、日本混亂的歲月等。
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往来书简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 [日本] 川端康成 译者: 许金龙 外国文学出版社 2009 - 5
《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往来书简》包括川端和三岛在20余年间的24封往来书信,内容包括文学、工作、友谊、私生活等诸多方面,读者可以较为准确地了解两人之间的师生和朋友的友谊,同行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了解日本同一时代最高成就的作家,同一届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人选相继自杀的原因。
假面自白 豆瓣
仮面の告白
8.5 (94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唐月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三岛由纪夫的成名作,发表于1949年,中篇小说,通过倒错的内向型自白来对内心进行理智的探索,从一种社会心理的压抑出发,来对抗传统的道德、秩序和价值观的束缚。作品的特色在于内外交错、不拘泥于事实,完全凭主人公的意识轨迹构成。
作品首先叙述“我”的出生和家庭状况,而后将读者引入“我”五岁时光怪陆离的内心世界,进而描写“我”青春期大胆的心理。“我”对天生的孱弱感到羞愧,恋慕强健而富于野性的体魄,立志进行精神上的自我锻炼,但肉体的成长总令人不满。战时,“我”怀着尝试恋爱的心态接近异性,终于和同学之妹园子恋爱,但却因为感到自己能力不足而导致关系结束。战后,园子与别人结婚,但“我”却试图仍与她偷偷约会,尝试完全舍弃肉欲的精神恋爱。
五代と宋の興亡 豆瓣
作者: 周藤吉之 / 中嶋敏 講談社 2004 - 10
唐末五代の動乱を制した北宋の皇帝権力は、科挙に合格した文人官僚が支えた。しかし北方の遼や西夏、金への防備は財政を悪化させ、大地主、大商人と結託した官僚の悪政も新法・旧法の闘争を招き北宋は滅亡。杭州を都とした南宋は、金と和約後開発が進み、都市は空前の繁栄を示す。朱子学や印刷術など文化/科学の発展も目覚しい宋代三百余年の興亡。
福泽谕吉自传 豆瓣
作者: (日)福泽谕吉 译者: 马斌 商务印书馆 1996 - 7
福泽谕吉(1834-1901)是日本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毕生从事著作和教育活动,对西方启蒙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和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
《福泽谕吉自传》是作者根据他自己口述的速记稿加工整理出来的,反映了福泽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变化情况。
文明论概略 豆瓣
9.5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福泽谕吉 译者: 北京编译社 商务印书馆 1998 - 3
本书是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的主要著作之一。
本书阐明了文明的涵义,认为西洋文明高于日本文明,并指出日本必须以西洋为目标,努力学习,急起直追。
本书体现了日本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和现实精神,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日本资本主义初期的政治思想状况。
劝学篇 豆瓣
8.0 (15 个评分) 作者: [日] 福泽谕吉 译者: 群力 商务印书馆 1984 - 10
福泽谕吉(1835—1901),日本明治维新前后一位西方近代文明的启蒙者和伟大的教育家。本书写于1872—1876年,是福泽谕吉启蒙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共分十七篇,分别论述了学问的主旨、学者的本份、国民的职责、平等权利、文明开化、品德修养以及个人的自主和国家的独立等问题。本书集中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意识形态的批判,表达了其强调科学精神、提倡实学、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和维护国家独立的思想观点,是近代日本思想史上的一部名著。
蓝另一种蓝 豆瓣
7.4 (34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山本文绪 译者: 张苓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10
★五月天阿信感动推荐
★直木奖获奖者山本文绪代表作
★这个世界上肯定有另一个我,做着我不敢做的事,过着我想过的生活
★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总觉得当年如果做了不同的选择,人生一定会比现在强几百倍,因而活在无尽的悔恨中,那么,请你务必要来读一读这本小说。——彭蕙仙(台湾资深媒体人)
鸟儿愿为一朵云。
云儿愿为一只鸟。
——泰戈尔
另一个作了正确选择的我,正在另一块土地上幸福地生活,另一种正确的人生正在进行。
而我选错了。我被美丽的外表欺骗了,选择了一部有缺陷的车。另一部落满灰尘的车才是能快意人生的高性能的车子。
都说一个人的人生之路不能走两次。但是 不知为何,唯独我现在拥有了这个机会……
大前研一的趨勢思考 豆瓣
作者: [日本] 大前研一 译者: 王丽芳 知识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 5
以单纯的统计数据解读全球迫近眼前的难题。
*2010年日本国民平均年龄为45岁,2055年人口高峰预估是85岁。要做日本人的生意,除非是墓碑或殡葬服务业,否则真的找不到成长产业?
*日本65岁投票率65%,而25岁投票率25%,因此政治家很难祭出对年轻人有利政策?相反地,只要端出高龄族群有利政策,该政党一定能在选战中赢得胜利?
*退休后近八成的人希望继续工作,其中55%还没找到工作,但都很想找到工作第二春?
*荷兰和德国失业率曾高达20%,五人当中有一人失业,推动工作分享就能解决问题?
*美国人资产在55岁达到高峰,意大利人死的时候存款刚好是零,日本人努力存钱,去世那一瞬间最富有,所以才有不景气的问题?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 豆瓣
Everyday Things in Premodern Japan: The Hidden Legacy of Material Culture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苏珊·B·韩利 译者: 张键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7
日本德川幕府时代,人们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其生活水准与发达国家差不多同一发展阶段的水平比,究竟是高还是低?用什么标准衡量日本的经济、民生水平?作者如何通过房屋建筑、室内装修、餐饮、服饰乃至洗澡,即当时日本人的健康状况和物质文化的考察,来评价他们的生活水平的?最重要的是,日本为什么能在人均收入水平低于发达国家相同发展阶段的情况下,开展工业化?作者通过自己特殊的视角,对此进行了研究。而以人均收入、储蓄、消费、GDP……这些数据来评价那个时代,很难让人发现其中的奥秘。本书对于研究日本经济、历史的人固然有意义,对于那些迷恋于如何建造住宅、如何浆洗和缝补衣服、如何准备膳食的人来说,也可以读得饶有兴味。
诗之旅 豆瓣
The Lyric Journey
8.3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高居翰 译者: 洪再新 / 高昕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10
三联书店“高居翰作品系列”新增品种之一,在1993年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举办的赖世和讲座基础上增订而成,专题讨论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虽是一本专门的学术著作,但并不拘于传统上对诗画关系的讨论,另辟蹊径,见解独到,辅以大量精美的宋代、晚明诗意画以及在大陆很少见到的日本南画,以飨有意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艺术的读者。
中国的思维世界 豆瓣
作者: [日]沟口雄三 / 小岛毅 译者: 孙歌 等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8
本书是由日本知名汉学家沟口雄三、小岛毅主编的日本重要汉学家关于中国近代以前思想、文化的论集。全书分为上篇“中国的思维世界”和下篇“礼治与政教”两个部分。上篇主要是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通论,内容相当广泛,涉及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天理观、术数学以及天谴论、人性论等,时间范围则自上古至明清,论述的对象有董仲舒、朱熹、许皓等重要思想家。下篇则主要围绕“礼治与政教”的专题展开,集中论述中国古代官方及民间繁复的礼制以及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政治意义,如古代皇帝的朝政礼仪、祭祀礼仪、建筑所体现的礼仪、民间社会中的礼仪以及对近代社会的影响等。这些文章从大量史料出发,包括正史、文集、笔记、考古材料以及社会史文献等,分析细致,见解深刻,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认识有借鉴意义。
公共哲学第1卷 豆瓣
作者: (日)佐佐木毅 / (韩)金泰昌 译者: 刘文柱 人民出版社 2009 - 6
1.《公与私的思想史(第1卷)》源自“将来世代国际财团·将来世代综合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1次公共哲学共同研究会的主题——“从比较思想史的脉络看到的公私问题”(1998年4月25日-27日,丽嘉皇家大饭店.京都)。2.作为专题收录了将来世代国际财团、将来世代综合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2次新文明文化研究会——“印度古典在21世纪的意义”(2001年3月24日-25日)上的奈良毅的“印度思想史中的公与私”论题。3.第1次公共哲学共同研究会与会者名单参见卷末。4.论题及议论已经本人校阅。论题在主要内容不变的原则下,有的部分重新改写。议论的内容有所删减。
周作人致松枝茂夫手札 豆瓣
作者: [日] 小川利康 / 止庵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周作人致松枝茂书手札》是影印版,收录周作人致松枝茂夫的信123通,电报1通,明信片10通,致尤炳圻的信1通,致柳存仁的信2通。松枝茂夫(1905—1995)是日本汉学家,自1936年开始与周作人长达四十年的交流过程(其间有十年中断),他视周作人的书信为无价之宝,晚年亲 加整理,曾言:“半生潦倒红楼梦,一向倾心周作人。”
信件大致分为两个时期,1936年至1944年的书信主要讨论周作人作品的翻译问题,对于松枝提出的费解之处,周作人予以解释,至今对于读懂周氏的文章很有助益;1954年至1965年的书信呈现了周作人晚年创作与生活的境况。周作人末了一信抄录了《八十自笑诗》,成为二人交谊的最后纪念。
起飞:柏林的指令 豆瓣
ベルリン飛行指令
作者: (日)佐佐木让 译者: 张文颖 新星出版社 2013 - 1
一九四〇年,德国在与英国的空战中遭遇到了严重损失,同时,德国空军也收集到了一条机密情报——日本研究开发出了名为“零式”的新型战机。“零式”战机拥有惊人的超长续航能力,这让德国看到了再次入侵英国这座“空中阁楼”的希望。德意日轴心国集团结成后,日本政府决定将“零式”战机赠与德国。随后,日本海军的精英飞行员安藤、乾接到绝密指令,驾驶“零式”战机突破重重围堵,向柏林起飞!
揭开希特勒二战失败之谜
文春周刊推理best10第六名!
这本推理小说真厉害第四名!
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入围作品!
直木奖得主佐佐木让代表作品
先锋话剧开创人牟森倾力推荐
然后,我就一个人了 豆瓣
そして私は一人になった
7.3 (24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山本文绪 译者: 李洁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1
★直木奖得主山本文绪 心灵疗愈日记
★三十二岁的作者,经历第一段一个人的生活。所有的一切都自由了,却时时陷入不安,所以用一篇篇日记细致描绘每天心中的波澜。
★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工作,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做很多事,这样的“一个人”,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你是这样的“一个人”吗?——《知日》
★一个人工作,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着电视乐,一个人睡觉。感觉寂寞难耐的,定会找个人同住吧。但我并没觉得寂寞难耐。要说难耐的,反倒是想一个人的时候无法一个人。——山本文绪
三十二岁,我离了婚,又成了一个人。
一个人的日子固然寂寞,但更多时候是因寂寞而快乐。
一整天口也不开,读书、发呆、晒太阳,偶尔也会耐不住寂寞给朋友打电话
极致的幸福,存在于孤独的深海。
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我逐渐与自己达成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