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
网络至死 豆瓣
Payback
作者: [德] 弗兰克·施尔玛赫 译者: 邱袁炜 龙门书局 2011 - 8
《网络至死:如何在喧嚣的互联网时代重获我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力》内容简介:我们也许已经晓悟,但也许并未察觉,我们正陷入空前的“网络统治一切”的危机之中,就像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忧虑的那样,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技术,而现在这技术等同于网络。我们越来越依赖虚拟世界——网络所创造的一切,人们已经无法想象没有电脑、没有网络的生活,我们好像患上了某种强迫症,一遍遍地刷新网页,而短暂的断网也使我们心绪不宁。注意力极易分散,记忆力严重退化,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极度扼杀……我们在网络越来越强大的信息世界面前,越来越措手不及,越来越被机器所主宰。
“网络至死”,绝不是危言耸听,人类为机器、网络所异化已经不是简单的玩笑,而是深入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精神之中的世界难题了。怎么办?我们被迫在信息时代做我们不想做的事情,我们该如何重新掌控我们自己的思想,并最终赢得这场人与机器的网络之战?
《网络至死:如何在喧嚣的互联网时代重获我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力》以网络时代人类异化现象为依托,以悲天悯人的情怀,重新审视人与电脑、网络的关系,关注网络统治时代人的境遇,探寻人类心灵的困境和脱困之途。与此同时,作者文笔幽默而轻松,让读者得以在会心一笑之余,思考我们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现状和未来。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4卷第3分册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 豆瓣
作者: 李约瑟 译者: 汪受琪 科学出版社 2008 - 10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3分册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是这部巨著的第四卷第三分册,主要论述中国古代土木工程及航海技术的发展历史和主要成就。著名英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近五十年心血撰著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3分册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
经济学方法论探究 豆瓣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method of the social sciences 所属 作品: 经济学方法论探究
作者: 卡尔·门格尔 译者: 姚中秋 新星出版社 2007 - 8
《经济学方法论探究》是卡尔·门格尔讨论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方法论的专著。他在这本书中阐述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与韦伯异曲同工,成为经济学的基础性方法论原则;他阐述的自发秩序理论则被哈耶克发扬光大。
本书是门格尔一生的集大成之作,其重要性丝毫超越了被我国读者熟知的《国民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系首次译为中文。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豆瓣
所属 作品: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作者: (法)谢和耐 译者: 刘东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 - 6
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化的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毁灭。对于那些……意识到这些危险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不安宁的时期。然而显而易见的是,直至兵临城下之前,杭州城内的生活仍是一如既往的游哉闲哉。《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这个书名,虽只以寥寥几个单词,却已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从而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倘若非处在某个文明已是落花流水之际,人们便总是很难像曹雪芹那样蘸着血泪去为它写一个清醒的跋尾。
本书是法国著名汉学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谢和耐的名作。细致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的下层社会民众生活。《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这个书名,虽只以寥寥几个单词,却已把直至两宋才臻于化境的中国日常生活艺术的舞台摆到了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犯的黑暗布景之下,从而在读者心目中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悬念和反讽。
导言
第一章 城市
1.选都杭州
2.人口过剩及房荒
3.火灾及消防
4.交通与供应
5.城市生活的乐趣
第二章 社会
1.变迁中的社会
2.上流社会
3.商人
4.城区的普通百姓
5.农民
第三章 衣·食·住
1.居住
2.个人卫生
3.衣着
4.饮食
第四章 生命周期
1.家庭环境
2.出生
3.抚养与教育
4.婚姻与妇女之地位
5.疾病
6.亡故
第五章 四时节令与天地万象
1.节令与历算
2.节庆
3.宗教
第六章 消闲时光
1.城市生活的影响
2.娱乐
3.艺术和文学
第七章 总结性描绘 译后絮语
剑桥中国隋唐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剑桥中国隋唐史
8.7 (16 个评分) 作者: (英) 崔瑞德 (Twitchett Denis) / (美) 费正清 译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西方汉学研究课题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剑桥中国史》是剑桥历史丛书的一种。本书为第3卷,论述隋唐时期的王朝历史,作为《剑桥中国隋唐史》的上卷。原书于1979年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水平。
本书是一部结构来谨、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断代史,在不少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自成一家可言。相信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西方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为参考。
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对隋唐史上有争议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乏新意,富有创见。特点之二是它填补了隋唐史研究中的不少薄弱环节,乃至空白。特别之三是它在论述隋唐史时,没有局限于隋唐史本身,而是将隋唐史放在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从汉至宋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特点之四是它极其重视史料真伪和专题研究,并且广泛吸取了各国的学术研究成果。
巴黎,很烦人 豆瓣
作者: 毕远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8
《巴黎,很烦人》是一本由一篇篇小品文组成的关于巴黎生活的书。
世界上很少有哪一座城市会像巴黎那样被夸得天花乱坠。可撇开那些关于巴黎的陈词滥调,真正的巴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以巴黎人的眼光,用异于平常作者的独特视角,向读者展示日常生活中真实有趣的巴黎面貌,有一种透过指缝看风景的绝妙感觉。
全书分为四个章节,通过“好的,待会见(巴黎人说完再见并不各奔东西,跟所有人都拥抱亲吻一遍后还是依依不舍,这是一座无需匆忙的城市)”、“暂住证(谁是巴黎人)”、“人之大欲的上一句是饮食男女(既要吃吃喝喝,又要恩恩爱爱)”、“会穿是时尚,反之还不如光着(不过,最惨的是被时装给穿了,变成衣架)”,将巴黎人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将巴黎的人文历史,将巴黎的活色生香风趣幽默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与众不同?——
巴黎人很少骂街却爱烧车泄愤。
巴黎人衣着体面却能当街便溺。
巴黎的夏天人人都要休假,不仅政府停摆就连急诊室都会关门。
迟到半小时不算迟到,这是巴黎人的时间观念。
出生证的有效期是三个月,这是巴黎的规章制度。
你若怕被偷,那么别在巴黎坐地铁。
你若节食就别在巴黎下馆子。巴黎堂倌最看不上这也不吃、那也不碰的外国人。
……
Die deutsche Seele 豆瓣
所属 作品: 德意志之魂
作者: Richard Wagner, Thea Dorn Albrecht Knaus Verlag 2011 - 11
Von Gemütlichkeit und Grundgesetz, von Abendbrot bis Zerrissenheit. Alles was deutsch ist.
So ein Buch hat es noch nicht gegeben. Zwei Autoren, wie sie unterschiedlicher nicht sein könnten, erkunden liebevoll und kritisch, kenntnisreich und ohne Berührungsängste, was das eigentlich ist, die deutsche Seele. Sie spüren sie auf in so unterschiedlichen Begriffen wie »Abendbrot« und »Wanderlust«, »Männerchor« und »Fahrvergnügen«, »Abgrund« und »Zerrissenheit«. In sechzig Kapiteln entsteht auf diese Weise eine tiefgründige und facettenreiche Kulturgeschichte des Deutschen.
Alle Debatten über Deutschland landen am selben Punkt im Abseits: Darf man das überhaupt öffentlich sagen, etwas sei »deutsch« oder »typisch deutsch«? Kann man sich mit dem Deutschsein heute endlich versöhnen? Man muss es sogar, meinen Thea Dorn und Richard Wagner. Sie verspüren eine große Sehnsucht danach, das eigene Land wirklich kennen zu lernen, und machen Inventur in den Beständen der deutschen Seele. Ihr Buch ist eine erkenntnisreiche und unterhaltsame Reise an die Wurzeln unseres nationalen Erbes und geht durchaus ans Eingemachte. Obwohl es sich auch als Enzyklopädie lesen lässt, sind die Texte nicht aus nüchterner Distanz geschrieben. Auf diese Weise entstehen leidenschaftliche Plädoyers für bestimmte Merkmale des Deutschen, für ein damit verbundenes Lebensgefühl. Diese »Liebeserklärung« der Autoren ist ein sinnliches, reich bebildertes Buch, das die deutsche Seele einmal nicht seziert, sondern sie anspricht.
2012年3月8日 想读 哎,其實我是在感慨中國人可能永遠都寫不出《春秋大義》了
德國 文化 歐洲
英国式谋杀的衰落 豆瓣 谷歌图书
Decline of the English Murder 所属 作品: 英国式谋杀的衰落
9.1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董乐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6
乔治·奥威尔不但是最著名的反极权小说作者,还是著名的英语文体家、第一流的散文家以及头脑清醒且目光犀利的文学评论家。《英国式谋杀的衰落》以谈文论艺为主,收入《狄更斯》、《托尔斯泰与莎士比亚》等名篇和《鲁德亚德·吉卜林》等备受争议的文论,加上《为英国式烹调辩》一类轻松的小品文,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奥威尔作为文学评论家的风采。
知識的考掘 豆瓣
L'archéologie du savoir 所属 作品: 知识考古学
作者: 米歇.傅柯,譯/王德威 译者: 王德威 麥田出版公司 1993 - 7
什麼是知識?知識如何產生、發展、改變或消失?傅柯是當代歐洲文化、思想史最受矚目的學者之一,他拆解西方理性迷思,質疑歷史法則邏輯,重普知識衍生、傳佈的脈絡。
相對於傳統史學,其「考掘學」將歷史流程空間化、暴露知識體系的斷層,從而顯示意義、法理、道統的權宜性與擴散性;立論曲折,引人思辯,是觀察世紀末西方人文現象的重要入門。
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豆瓣
China and Capitalism 所属 作品: 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作者: [英] 科大卫 译者: 周琳 / 李旭佳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 7
此书为中国经济史与商业史研究领域的一位杰出学者所著,也是中国商业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全书着重探讨了明清时期的私人契约、宗族、近代商号、工厂制的引进以及商业诉讼等在中国商业发展中的演变脉络、效用及影响。其中科大卫教授主要介绍了从16世纪到20世纪中国商业发展的两个阶段:在16世纪至18世纪的传统阶段,中国商业依合同和礼仪而立;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近代化阶段,中国商业不得不因公司法和会计标准的引入而进行调整。
本书所收录的论文始终贯穿着作者独特的研究旨趣:即从16至20世纪政治与社会变迁的主要趋势中观察中国的商业实践。无论是追溯传统还是观察现代,无论是研究制度还是探讨现实,作者始终把中国社会固有的观念、习俗和行为方式视为一种具有坚韧的生命力的存在:它可能受到冲击,却从来不曾被置换;它可能与西方的经验大相径庭,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过去和现在。那么,我们又将面对一个怎样的未来呢?这本书中的思考或许会在不经意间点亮我们的灵感。因为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读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自由与增长 豆瓣
Freedom and Growth: The Rise of States and Markets in Europe, 1300-1750 所属 作品: 自由与增长
作者: [美]S.R.爱泼斯坦 译者: 宋丙涛 / 彭凯翔 商务印书馆 2011
20世纪9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一经引进,迅速在我国学术界引发了一场革命,但这一理论对产权制度的过分强调掩盖了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本书则指出,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本身并不能完全解释近代欧洲经济的兴起,国家主权制度同样是近代经济革命的决定性制度变量,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有利于我国经济学研究水平的综合提高。
English Literature 豆瓣
所属 作品: 英格兰文学
作者: Jonathan Bat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10 - 10
Sweeping across two millennia and every literary genre, acclaimed scholar and biographer Jonathan Bate provides a dazzling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 The focus is wide, shifting from the birth of the novel and the brilliance of English comedy to the deep Englishness of landscape poetry and the ethnic diversity of Britain's Nobel literature laureates. It goes on to provide a more in-depth analysis, with close readings from an extraordinary scene in King Lear to a war poem by Carol Ann Duffy, and a series of striking examples of how literary texts change as they are transmitted from writer to reader. The narrative embraces not only the major literary movements such as Romanticism and Modernism, together with the most influential authors including Chaucer, Donne, Johnson, Wordsworth, Austen, Dickens and Woolf, but also little-known stories such as the identity of the first English woman poet to be honoured with a collected edition of her works. Written with the flair and passion for which Jonathan Bate has become renowned, this book is the perfect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for all readers and students of the incomparable literary heritage of these islands.
哲学的后门阶梯 豆瓣
所属 作品: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
作者: 威廉·魏施德 译者: 吴秦风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9 - 1
《哲学的后门阶梯:畅享34位哲学大师智慧的快捷键》作者威廉·魏施德的立意是要努力使哲学以及他所介绍的哲学家都更加有趣、更加平易近人,所以他采用了一种很好的意象——后门阶梯——来作为通俗解读哲学大师的“枢纽”。后门阶梯与后门相通,在西方能从后门进出的人,都会与主人非常熟悉,定然有着非常寻常的关系,所以才能够无所拘束地通行无阻。只有关系一般,主人陌生的人才郑重地从堂皇的前门拜会,这样的拜会能获取多少主人的真实信息呢?
《哲学的后门阶梯:畅享34位哲学大师智慧的快捷键》介绍的34位哲学家,从泰勒斯到维特根斯坦,每个人都用一句语词作为小标题,画龙点睛,生动有趣。皆能就其精采解如苏格拉底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笛卡尔是“戴着面具的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成为“上帝的间谍”,叔本华有着“邪恶的眼神”等。
事实上,每一位哲学家都有他的根本关怀,就是要表达自己所体认的“真实”。所用的名词难免不同,从理性、唯心、唯物、世界精神,到原子、单子、上帝等,目的都是要展现那藏在变化现象背后的真实。只要确实把握这些核心概念,理清其来龙去脉,对西方哲学就可以登堂入室了。
大学的通识教育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与协调。真要做到这一步,就非靠哲学不可。以哲学为基础,再去进行各门知识的建构,这在西方学术史上已经形成可信的模式了。《哲学的后门阶梯:畅享34位哲学大师智慧的快捷键》提供的捷径是不可错过的。
抽象与移情 豆瓣
Abstraction and empathy 所属 作品: 抽象与移情
7.7 (7 个评分) 作者: [德] 沃林格 译者: 王才勇 金城出版社 2010 - 9
沃林格的这部早期著作是从情致的反命题出发的,抽象与移情的对峙构成了全书的结构,全书的论点和框架均由这个对峙而来。抽象是一个至上的艺术律令,沃林格首先是单纯作为移情的对立面而否定性地去界定这个概念的。至于移情这个概念,沃林格则是从立普斯的美学中吸收而来的,但他与立普斯不同 ,他不认为移情是我们面对对象的审美态度以之为前提条件并始终以其为特征的普遍原则,他更多地是把移情描述为这样一种审美态度,这种审美态度仅仅适用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一切以之为传统的艺术作品和面对这种艺术作品的观赏者的态度,因而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这种极具人性意味的向自然的移情并不是天生自在的,而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而且,尤其是由艺术所催发出的东西。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触及到一个纲领性的核心,这不仅是艺术学和美学方面的核心,而且也是艺术史和艺术批评方面的核心。
◎出版之后短短十几年内,该书不断得到重新再版和修订,这本著作成了表现主义时代最杰出的艺术学文献。
金城出版社同系列作品还有:
《席勒美学信简》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33436/
《弗洛伊德论美》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87860/
《文明的忧思》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407815/
柔软的城市 豆瓣
所属 作品: 柔软的城市
作者: [英] 乔纳森·拉班 译者: 欧阳昱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在城市,我们能蓄意地生活:发明自身、更新自我、开拓旅程,创造私己的空间。但在城市,我们也害怕孤独,紧紧攫住日常生活的架构,以抵挡周围的混乱。
为什么大都市拥挤嘈杂,势不可挡,但又让人如此充满精力,同时又如此脆弱不堪?我们备受称赞的一位长篇小说家和游记作家,即以《柔软的城市》一书对此作出了寻觅和解答。该书发表于1970年代,颇具先见之明地探索了都市生活:城市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比任何时候都更切中今日这座人口爆满的星球。
“才华横溢,歌颂了令人晕头转向和超然离奇的都市……我在巴士上阅读此书,感到仿佛钻进了同车乘客的大脑,这真让人毛骨悚然,同时,我又觉得好像给他们提供了一种钻进我脑海中的方式,这更是恐怖至极”。
——彼得•罗宾斯
“一幅妙不可言的画卷……《柔软的城市》证明,即使处在形貌的颓败之中,城市也能繁荣兴旺,满足人类最本质的需要,即表演幻想的需要”。
——理查德•申纳特,《纽约时报》
“一部力作”。
——简•莫里斯,《旁观者》
365种改变世界的方法 豆瓣
所属 作品: 365种改变世界的方法
作者: Michael Norton 译者: 刘亦然 / 袁合静 三联书店 2010
《365种改变世界的方法》为你提供了365条创意,也提供了有用的网址和足够的信息,那么,还等什么,下定决心,并且行动起来吧!改变,从第一天开始!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但那需要,从自己做起,从每一天做起,坚持让一切好起来的梦想,如果你想改变而又不知如何去做。
英国普通法的形成 豆瓣
作者: 约翰·哈德森 译者: 刘四新 商务印书馆 2006 - 8
法律的进化,尤其是在亨利二世时期,至今仍是中世纪史研究的经典课题之一,这一领域的二手资料已经变得扑朔迷离且极为分散。另一方面,历史编纂在其他方面的进步——尤其是在贵族政体的历史方面——呼唤从法律的维度对历史进行研究。约翰·哈德森对英国普通法形成所做的权威而通俗易懂的介绍,除了适合于学者阅读外,也明确地以学生和一般读者为对象,因此一定会受到广泛的欢迎。该书的论述从诺曼征服到大宪章,跨越一个半世纪;该书在一个很坚实的论述体例内将法律的发展与更为广泛的同时代的观念、社会和政治的变革融为一体。
哈德森博士探讨了法律在社会中的角色及其功能的运作:人们如何为自己的利益运用法律,法律又是如何被用来控制他们的。法律是解决争端、化解诉讼、调整行为的手段。通观全书,他通过对特定案例——有的充满戏剧性、有的则骇人听闻——的详尽讨论,娴熟地阐明并激活了这些主题。
最後邀請: 父予子的告別禮物 豆瓣
作者: Tiziano Terzani / FolcoTerzani 译者: 薛文瑜 時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9 - 3
◎聯合推薦
評論家/南方朔
台中市長/胡志強
歷史學者/胡忠信
漫畫家/CoCo
評論家/楊照
建中校長/蔡炳坤
暨南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
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
廣告教父/孫大偉
作家/黃春明
網路家庭公司董事長/詹宏志
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陳藹玲
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
設計師/蕭青陽
父:「如果我問自己對你有什麼期望,答案非常簡單──我要你自由。」
媲美《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與《最後的演講》,長佔義、德兩國暢銷排行榜、感動歐洲一百多萬讀者
當生命只剩最後三個月,
帝奇亞諾‧坦尚尼邀請平時難得一會的兒子前來相聚相談,
一同踏上他這段最後的人生旅程,
過程中有笑也有淚,
最後由兒子記錄成書――《最後的邀請》。
它既論個人與世界、過去與未來,又談工作與親情、生與死、愛與捨;
看人類那麼努力卻又荒謬、世事那麼規律卻又無常,
同時,看一個生命有如風中殘燭的父親,
如何因為愛而盡力為兒女留下三個月的生命,
又如何捨得放下這份愛,堅定地踏上他的下一段旅程。
身為人父,
他不是陪著孩子成長的好爸爸,
因為他多數時間都在戰場最前線冒著生命危險從事報導工作;
他不是和子女像朋友般親密的好爸爸,
因為他像山一樣高的盛名給孩子帶來沉重壓力;
但孩子仍然愛他敬他,
因為他正直、誠實、自由不羈,一生都為自己的信念而戰,
直到生命落幕都不曾改變。
父親的背影好高大,是子女永遠的仰望;
父親是人生道路上的前輩,追隨其身影也是每個為人子女的獨一無二幸福。
《最後的邀請》不僅是坦尚尼一家的故事,也是每對父子的故事。
帝奇亞諾‧坦尚尼,
一個比亞洲人更熱愛亞洲的義大利人,
七○年代以德國《明鏡周刊》記者的身分從歐洲來到亞洲定居,
尋找解決人類前途與個人生命的答案。
《最後的邀請》,
是他的奮鬥史,從一個義大利貧民後代變為歐洲名聞遐邇的記者;
是他的記者生涯紀錄,親眼見證了近代亞洲的血腥征戰與發展史;
更是一個智者的真知灼見,
早在2004年就察覺到年輕人貪婪追逐巨利、欠缺理想與信念的惡兆──
這難道不是今日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之肇因其一?
而智者的歸宿,無私無我,中西皆同;
帝奇亞諾‧坦尚尼如此,聖嚴法師如此──
有形的事物盡放手,只留智慧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