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
Dubliners 豆瓣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都柏林人
9.6 (5 个评分) 作者: James Joyce Penguin Classics 2000 - 2
Joyce's first major work, written when he was only twenty-five, brought his city to the world for the first time. His stories are rooted in the rich detail of Dublin life, portraying ordinary, often defeated lives with unflinching realism. He writes of social decline, sexual desire and exploitation, corruption and personal failure, yet creates a brilliantly compelling, unique vision of the world and of human experience.
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 豆瓣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所属 作品: 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
作者: (英)哈耶克 译者: 邓正来 张守东 李静冰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 - 7
三卷本的《法律、立法与自由》由“规则与秩序”、“社会正义的幻象”和“自由社会的政治秩序”三部分组成。本书是第一卷。尽管哈耶克费了很大的力气探讨法律与立法的关系,本书却并非是一部专业的法律学著作。他的法律理论是以解决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之关系的问题为旨归的。同时,法律理论在哈耶克的著作当中又成了理解个人自由与社会治学之关系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前提。
哈耶克对于组织持悲观态度。他认为,所谓的秩序其实可分为“自生自发的秩序”与“组织秩序”,而这两种秩序是完全不同的。它们分别由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来支配。既然社会规则主要体现在法律,那么也就有自由的法律与立法的法律的区别。通常我们所说的“社会的”或者分配的正义,只是在组织秩序中才具有意义。而它在自生自发的秩序中,也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大社会”或者卡尔・波普尔所谓的“开放社会”当中,则毫无疑义且与之完全不相容。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即使自由民主制度模式占据支配地位,因为代议机构(比如议会)既制定正当行为规则(如立法)又指导或管理政府,而必定导致自由社会的自生自发秩序逐渐转变成一种服务于有组织的利益集团联盟的全权性体制。正是这样,民主体制一步一步远离了它最可靠地保障个人自由的初衷。
在第一卷当中,哈耶克建构起他的自由理论,他重点论证了自由为什么是一个重要价值的问题,自由在哈耶克的整个社会哲学中具有支配性的地位。哈耶克指出,自由就是不受制于不正当的强制,这样,个人在社会当中必须具有确实地获得保障的领域。而法律就是自由的基础。
但是有组织秩序的法律,也有自生自发秩序的法律。即所谓的公法与私法。为了防止混淆公法与私法,就得把法律与立法区别开来。它在学理上建构起了社会秩序规则的二元观,把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区分开来。肯定了“私益”的价值。
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上下) 豆瓣
所属 作品: 欧洲社会主义百年史(上下)
作者: [英]唐纳德·萨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 1
这是英国著名学者欧洲比较史研究专家唐纳德·萨森的著作,对20世纪西欧社会主义的兴衰起落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和研究。本书一经出版,即获得著名的伊萨克·多伊彻奖,并被《纽约时报》高度赞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一本书”。此外,《经济学家》、《金融时报》等杂志均对其好评连连。从那以后,欧洲和美国的多所重点大学将其作为教科书使用,该书亦成为研究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经典著作。书中笔调新颖、讽鉴机智、活泼睿智、多富隐喻。
诗的见证 豆瓣
The Witness of Poetry 所属 作品: 诗的见证
8.5 (22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者: 黄灿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1
本书乃米沃什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约所做的六次讲演的结集。米沃什关于诗歌的见证功能的阐释极其精辟。借助这本小册子,米沃什论述了诗歌之于时代的重要性。米氏所言并非老生常谈,他提醒世人关注的恰恰是诗歌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同时对于二十世纪的反省为这一思考维度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指向。
米沃什向来直接,甚至简单。他有能力把诗歌的快乐归还给普通读者,而在他的散文中,如同在本书中,他则使你怀疑我们时代知识阶层最大的罪孽,是害怕明显的东西。
──《名利场》
[米沃什]在《诗的见证》中以某种平静、卓越的才智说话,这使得他所作(关于诗歌)的辩护……成为我们时代的一部经典。
──《星期六评论》
米沃什这六个讲座的重量和意义怎样高估都不为过。《诗的见证》以其浓缩和简洁阐述的力量,为我们提供一把了解米沃什诗学历史哲学、哲学和美学的钥匙。当然,米沃什全部著作提供了对二十世纪困境的最深刻反应之一。他反对各种一般见识,这些见识认为我们文明是没有前景的,而文化的异化则是可无逆转的事实。他的反对,对他的波兰读者来说似乎可能更自然。毕竟,在像波兰这样的国家,当代诗歌不止一次地证明它是社会的存在不可或缺的;它发挥见证现实、抵抗压迫和成为希望来源的作用,这作用不是抽象原理,而是很多人具体和亲身的经验。
──《新标准》
中国图说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图说
作者: (德)阿塔纳修斯·基歇尔 译者: 张西平 / 杨慧玲 2010 - 3
《中国图说》通过欧洲传教士在中国各地旅行的所闻所见,不仅介绍了中国及亚洲各地的宗教信仰,还。有他们所见到的各种人文与自然的奇异的事物,如中国的动植物、矿产、建筑、技艺、文字等,同时附有数十幅精美的绘画。
《中国图说》:阿塔纳修斯·基歇尔是欧洲17世纪著名的学者。他一生著述繁多,但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中国图说》。该书拉丁文版的原书名为《中国宗教、世俗和各种自然、技术奇观及其有价值的实物材料汇编》。《中国图说》通过欧洲传教士在中国各地旅行的所闻所见,不仅介绍了中国及亚洲各地的宗教信仰,还有他们所见到的各种人文与自然的奇异的事物,如中国的动植物、矿产、建筑、技艺、文字等,同时附有数十幅精美的绘画,因而出版后引起较大反响,不仅被当时的欧洲学者所看重,也为一般读者所喜爱,被称为“当时之中国百科全书”,引起了人们对中国问题的兴趣,从某种程度上说,成为18世纪欧洲“中国热”的前奏曲。
神奇的东方——中译者序
英译者序
献词
序言
第一部分 关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第一章 对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阐释
第二章 对约一千年前某些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陕西省竖立的中文一迦勒底文碑碑文的正确直译,这个碑于1625年发现,这有益于基督教义的传播
第三章 石碑的三种释文及向读者所作的说明
第四章 石碑顶端的十字架
第五章 碑文中的信条与礼仪
第六章 碑文中叙利亚文姓名的翻译
第二部分 通往中国的不同旅行路线
第一章 在不同时间,由于什么原因,由什么人,走的是哪条通道,基督福音才被传布到东方——印度、鞑靼帝国、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
第二章 使徒圣多默及其后继者在整个东亚地区宣讲福音
第三章 关于契丹及其真正的位置
第四章 吴尔铎神父与白乃心神父所叙述的那些王国人民的衣着与风俗习惯
第五章 关于莫卧儿王国和那里的奇闻逸事,以及从那里去中国、印度与欧洲的不同旅程
第六章 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和亚美尼亚人海屯去契丹或中国的旅程
第七章 基督信仰通过这些旅行被介绍到鞑靼王国和契丹王国
第八章 基督教信仰最近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第九章 中国历法的修正及其益处
第十章 耶稣会神父所惯用的使中国人改宗的方式
第三部分 西方的偶像崇拜首先传到波斯和印度,然后扩展到鞑靼、中国与日本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的偶像崇拜
第二章 中国人、日本人和鞑靼人偶像崇拜的相同之处
第三章 印度和中国偶像崇拜的比较
第四章 婆罗门的风俗,以及埃及迷信是怎样通过婆罗门教徒传播到波斯、印度、中国、日本和最远的东方诸王国的
第五章 荒谬的婆罗门宗教,以及它们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
第六章 婆罗门教的虚构学说和神的十个化身,恒河两岸印度人的信仰
第七章 婆罗门的文字
第四部分 关于中国的自然与人文的奇观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制度
第二章 中国人的政治制度
第三章 中国的城市和风土人情
第四章 中国的山脉和山中的自然奇观
第五章 湖泊、河流与溪水中的奇观
第六章 奇异的中国植物
第七章 奇异的中国动物
第八章 中国特有的飞禽
第九章 中国的河鱼和海鱼
第十章 中国的蛇
第十一章 中国的岩石与矿物
第五部分 关于中国的建筑和其他机械技艺
前言
关于中国的桥梁及其他大型建筑
中国人的其他发明
第六部分 关于中国的文字
前言
第一章 中国的象形文字
第二章 中国古文字分析
第三章 最古老中国文字的解释
第四章 中国字与埃及字的不同
第五章 结论
附录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拓本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
耶稣会士白乃心神父对托斯卡纳大公爵所提诸问题之简要答复
法汉词典
地图二幅(附后)
中文版译后记
这才是思维 豆瓣
Think! Before It’s Too Late 所属 作品: 这才是思维
作者: [英] 爱德华·德博诺 译者: 庄榕霞 / 徐宁仪 万卷出版公司 2011 - 10
“卓越,但还不够。”这是本书出现频率最高的话,也一语道破人类思维停滞僵化的原因。本书建立起了新的思维观念,爱德华•德波诺在肯定人类思维成就的基础上,对影响思维进一步发展的23个因素做出了反思,并提出了一些改变建议,提出人们要在已有思维的基础上,加强创造性思维、设计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等。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类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这不意味着人类的思维也是完美的。本书分别从个人、社会、教育、管理、知识和思维本身7个方面分析了思维的现状与可操作性极强的改进建议与具体方法。毕竟,在信息经济时代,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创意才能生存。
幽灵代笔 豆瓣
Ghostwritten 所属 作品: 幽灵代笔
8.2 (20 个评分) 作者: (英) 大卫·米切尔 / David Mitchell 译者: 方军 / 吕静莲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0 - 1
日本地铁恐怖袭击者的内心独白;困居香港的堕落英国律师发出的濒死哀鸣,四川圣山上的老妇人变幻莫测的一生;圣彼得堡艺术窃贼精心策划的阴谋:女核物理学家返回爱尔兰的旅程……在世界的九个角落,九个角色朝着一个共同的命运飞驰,全然意识不到各自的生命正以一种迷 人的方式彼此交错、互相影响。
从这部关于爱、形而上、历史、政治和幽灵的小说中,浮现出一个有关我们共同人性的令人难以忘却的幻象,它令众人的故事比其本身更为微妙复杂;小说中那一幕幕平行生命的穿梭往还,充斥着人类生存的喧嚣、骚动、痛苦与向往。
民族主义 豆瓣
Nationalism: Theory, Ideology, History 所属 作品: 民族主义
作者: (英)安东尼·史密斯 译者: 叶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4
本书重点讨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但又成为一种社会运动和象征性语言的民族主义,并且比较全面地探索各种民族主义的内涵、变种及来源。通过简要地概论民族主义的概念、评述当代西方民族主义研究中的主要理论贡献和现存的学术成果,作者全面地考察了有关民族主义概念的理论、意识形态和历史的不同棱面,以及在这一领域里的主要解释范式。同时作者还从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乃至人类学的不同角度对与民族主义相关的概念如民族(natlon)、族群(ethnic glroup)、民族认同(national identity)、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民族的国家(national state)等进行了颇为系统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性地阐释以作者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族群一象征主义(eth nic—symboIism)民族主义理论观点。
景观社会 豆瓣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所属 作品: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8.0 (9 个评分) 作者: [法] 居伊·德波 译者: 王昭风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3
居伊·德波四十年前的这本书现在读起来仍然觉得它直指现实,尽管不止他一个人这么做了。
“景观”(Spectacle)这个概念是居伊·德波炮制的一个大筐子,里面装着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有人说它过于空泛不无道理。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把杂什装进筐子前免不了整理一番,以便装得更多,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德波那里。他并非囫囵吞枣地把一切都往里面塞,而是先做了一定的梳理工作。换言之,他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审视角度。
当今社会的景观化倾向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不仅没有减弱的趋势,反而愈演愈烈。并且随着商业化的深入,中国社会的景观化也变得越来越直观,也就是越来越肉眼可见。比如铺天盖地的商业宣传,以影像形式广泛传播,而它们正是割裂表象与本质的手段。表面上看大众似乎获得了更多的有用信息,事实上却是反映事物本质的信息无法传达给受众。景观完全是个幌子,它处心积虑地揣摩着人们的心思,获得人们的认同,诱骗并奴役着大众。之所以说奴役,是因为甘于停留于表象而无意探究本质的人在今天显然要比以往要多。不相信,看看电视里黄金时段放的都是啥节目就清楚了。
无论是集中的景观(Concentrated Spectacle)、弥散的景观(Diffuse Spectacle),还是综合的景观(Integrated Spectacle),都是社会中的统治手段。景观的不同并不等于景观和人的关系不同,其实所有景观的目的都是异化社会,统治人类。景观为谎言提供了更具迷惑性的传播手段,满足了特定人群在特定局部的需要。而事实上,所有人都会在某些局部有这样的需要,如此一来靠自律去阻止景观的入侵就变得难以实现。
比较乐观的看法出现在其他理论家的著作中,德波则是强调批评,而且用的是格言警句式的文风。1968年,德波的某些话语成为街头标语,同样不可避免地被景观化或说被异化。
《景观社会》篇幅不长,总共二百多自然段,但基本没有让人能轻松阅读的段落。看不懂也用不着羞愧,能通读一遍就不错了。书中还有相当篇幅是他人对居伊·德波的评介,明显比德波本人的理论好懂,还可让读者了解他和情境主义国际的全貌。
但不知道德波如何看待这些评价,因为他早就自杀了。
目 录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
代译序:德波和他的《景观社会》
《景观社会》第三版序言
第一章 完美的分离
第二章 作为景观的商品
第三章 表象内部的统一和分裂
第四章 作为主体和表象的无产阶级
第五章 时间和历史
第六章 景观时间
第七章 领土治理
第八章 文化内部的否定和消费
第九章 物化的意识形态
附录
一、关于《景观社会》的评论
二、漂移的理论
三、异轨使用手册
四、情境主义者关于交通问题的提纲
五、城市地理学批判导言
六、关于文化革命的提纲
七、定义一种整体革命计划的预备措施
八、日常生活意识变更的一种视角
九、《景观社会》二十年(讨论)
译后记
Guy Debord官方网站:
http://www.notbored.org/debord.html
Guy Debord电影作品官方网站:
http://www.guydebordcineaste.com/
Grenzgang 豆瓣
所属 作品: Grenzgang
作者: Stephan Thome Suhrkamp 2009 - 10
Alle sieben Jahre steht Bergenstadt kopf: Man feiert Grenzgang, das traditionelle dreitägige Volksfest, und dabei werden nicht nur die Gemeindegrenzen abgeschritten. Spannungsreich und voller überraschender Wendungen erzählt Stephan Thome von der Jagd nach dem Glück, die seine Figuren aus Berlin und Köln in die hessische Provinz und von dort in einen Swinger-Club an der Frankfurter Peripherie führt. Schnell wird klar, wie leicht vermeintliche Sicherheiten abhandenkommen können und wie dünn das Eis ist, auf dem Lebensentwürfe errichtet werden.
Atemschaukel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呼吸秋千
作者: Herta Müller Hanser 2009 - 8
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项殊荣也给赫塔·穆勒带来了109万欧元的实际收益。赫塔·穆勒作品的最高成就应该算是今年夏季新出的长篇小说《呼吸钟摆》(Atemschaukel),这部作品讲述的是二战后在一个苏联劳改营里的俘虏的故事。
“这是一部关于政治纪实文学的不可忽视的作品。”德国《时代周刊》文学评论开篇就给予了赫塔·穆勒的长篇小说《呼吸钟摆》这样的评价。
在那个时期的专制社会中,时刻都有可能发生逮捕、酷刑和谋杀,这种恐怖的阴影像某种气味一样弥漫在人们日常生活所呼吸的空气当中。赫塔·穆勒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这种窒息的恐怖感在她的作品中表达了出来。
那个时代的牺牲者不仅包括纳粹分子本身,还包括当时被战胜者抓捕的人们:如所有17至45岁的罗马尼亚籍德国人,他们在1945年1月被送到了苏联劳改营中。其中遭到流放的有当时17岁的罗马尼亚裔诗人奥斯卡·帕斯提奥(Oskar Pastior),以及赫塔·穆勒的母亲。奥斯卡·帕斯提奥与赫塔·穆勒不仅有相似的经历,他们的共同之处更在于他们对语言力量的信任,一种根植于语言内部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穿越文字表面直达真理本身以及关于人类和政治的矛盾关系。正因为这样,这两位诗人作家决定共同完成赫塔·穆勒在2001年开始的这部文学作品。奥斯卡·帕斯提奥在2006年意外去世之后,赫塔·穆勒的文学创作因此停了一年之后才得以继续。
这是一部关于精神匮乏的纪实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是一个没有爱,没有希望的极端孤独世界。文中没有出现“仇恨”这样的字眼。我们可以在书中读到“虱子,黑夜中苍蝇的轰鸣,以及饥饿天使对每一个俘虏的守护,这是一个只有皮和骨头而没有血肉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恶魔给我们的晚餐送来的是杂草和土豆皮”。
赫塔·穆勒的文字中不仅透露着诗性,同时也有着对日常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述和刻画,这两者又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和谐地共存于作品之中。这就是她语言的充满艺术感的图像性。
这部小说主要描写的是一个人物,即奥斯卡·帕斯提奥。将他的命运故事转化为一部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带着一种审美的冒险,因为它必须能够说服那些了解奥斯卡·帕斯提奥的人,同时也必须能够说服那些经历了这段历史,始终也无法摆脱这段恐怖的过去的人们。
《呼吸钟摆》一书正是这样扼住了大家的呼吸。
Dinge, die wir heute sagten 豆瓣
作者: Judith Zander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2010 - 9
Das Dorf Bresekow – eine kleine Welt, eng, abgelegen und vom Verfall bedroht. Als die alte Frau Hanske stirbt, kommt ihre Tochter Ingrid mit ihrer Familie aus Irland zur Beerdigung. Ingrid hatte Bresekow vor vielen Jahren fluchtartig verlassen. Der Besuch verändert vieles im Dorf, wirft alte und neue Fragen auf. Die Dorfbewohner beginnen zu sprechen, über ihr derzeitiges Leben und ihre Verstrickungen von damals. Judith Zander erzählt von einem verschwiegenen Ort im Nordosten Deutschlands, von Provinz und Alltag, von Freundschaft und Verrat, vom Leben selbst.
Die Vermessung der Welt 豆瓣
所属 作品: 丈量世界
作者: Daniel Kehlmann Rowohlt 2005 - 9
Gegen Ende des 18. Jahrhunderts machen sich zwei junge Deutsche an die Vermessung der Welt. Der eine, Alexander von Humboldt, kämpft sich durch Urwald und Steppe. Der andere, Mathematiker und Astronom Carl Friedrich Gauß, beweist auch im heimischen Göttingen, dass der Raum sich krümmt. Mit Phantasie und viel Humor beschreibt Daniel Kehlmann das Leben zweier Genies, ihre Sehnsüchte und Schwächen, ihre Gratwanderung zwischen Einsamkeit und Liebe, Lächerlichkeit und Größe, Scheitern und Erfolg.
人论 豆瓣
所属 作品: 人论
作者: [德国] 恩斯特·卡西尔 译者: 甘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6
《人论》上篇着力于人的特点的研究,指出人具有创造“理想世界”的能力,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活动,并独树一帜地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下篇从这一定义出发,对各种文化现象,诸如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进行全面的探索。书中探幽析微,旁征博引,充分体现了一位哲学大师的睿智与精深。
卢梭·康德·歌德 豆瓣
所属 作品: 卢梭·康德·歌德
作者: [德] 卡西尔 译者: 刘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 1
伟大的心灵总是相通的,正因乎此,一位大哲学家和一位大诗人之间的距离,就比他与一位蹩脚的哲学家之间的距离为小。卡西尔的这册小书,通过追述从诗(卢梭)向哲学(康德)和从哲学(康德)向诗(歌德)的精神转换现象,生动而令人信服地向我们说明了这一点。
人文科学的逻辑 豆瓣
所属 作品: 人文科学的逻辑
作者: [德国] 恩斯特·卡西尔 译者: 关子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8
《人文科学的逻辑》为德国著名哲学家、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恩斯特·卡西尔的重要著作。作者在《人文科学的逻辑》中分五章探讨了人文科学的对象、自然与人文的不同感知方式、自然概念与人文概念的差异性、文化形式、文化价值与现代文化悲剧等重大问题,旨在从其“符号形式的哲学”出发解答人文与人文科学的可能性基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