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
屠猫记 豆瓣
The Great Cat Massacre 所属 作品: 屠猫记
8.6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达恩顿
译者:
吕健忠
新星出版社
2006
- 4
1730年代的巴黎,一群印刷业学徒发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屠猫仪式,他们折磨然后杀死所有他们能够找到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这种残酷的仪式何以在他们眼中如此“好笑”?十八世纪法国人的文化有珍奇的一面,也有寻常的一面,作者一一召唤而出,藉以邀请读者思索这一类的问题:为什么巴黎的一群工匠觉得猫大屠杀那幺有趣?玩笑如何在旧制度的工人间发酵?《猫大屠杀》揭露一个文化的万花筒视野,既熟悉又奇妙。作者在书中提供了治疗文化震荡所不可或缺而且入口难忘的一帖药剂。尽管这是一本学术著述,在作者以带有强烈文学趣味的随笔体例写作的策略下,读者绝对可以获得一次既有益又有趣的阅读经历。
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 豆瓣 Goodreads
Popular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Europe 所属 作品: 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
作者:
彼得·伯克
译者:
杨豫
/
王海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人们通常把精英文化和民众文化相割裂,而“新文化史”的旗手之一,彼得·伯克却找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伯克在这本书里描述的欧洲1500至1800年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还没有形成后来的那种对立,在某种意义上,精英在独享精英文化的同时也分享着大众文化:“如果你是一个贵族,你可能会有一个来自农村的仆人。她将唱着民谣将你送入梦乡。因此,大众文化是每个人的文化,对所有的人开放的文化。精英同样有另一种文化,主要是对上层社会成年男人开放的文化。……尽管存在两种文化,但不是一边是大众文化,另一边是精英文化,而是一边是所有人的文化,另一边是部分人的文化。”
本书以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把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风景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涵盖的空间西起爱尔兰的戈尔韦城,东到乌拉尔山脉,北及挪威,南达西西里;时间跨越了三个世纪。读者将会看到一个流浪艺人的世界:游吟诗人、小丑、变戏法者、江湖郎中、流浪演员和故事歌手;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歌谣、故事、戏剧以及节庆的仪式。从大众文化中英雄、恶棍和傻瓜的形象中,读者可以看见不善言辞的群体(工匠、农民、牧羊人、矿工、水手、仆佣、乞丐、窃贼以及他们的妻子与儿女)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这些态度和价值观如何由当时的社会条件所塑造。
当上层阶级终于发现大众文化对他们的社会秩序具有颠覆性和危险性的本质时,对大众文化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开始退出大众文化并用精英文化来压制和改革大众文化。本书以拟人化的“狂欢节”和“大斋节”之间的战斗形象地浓缩了大众文化被扑灭的过程。作者的结论是饶有兴味的:近代早期欧洲大众文化正是在它被扑灭之后又被精英文人和学者当作了“重新发现”的主题。
本书以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把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风景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涵盖的空间西起爱尔兰的戈尔韦城,东到乌拉尔山脉,北及挪威,南达西西里;时间跨越了三个世纪。读者将会看到一个流浪艺人的世界:游吟诗人、小丑、变戏法者、江湖郎中、流浪演员和故事歌手;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歌谣、故事、戏剧以及节庆的仪式。从大众文化中英雄、恶棍和傻瓜的形象中,读者可以看见不善言辞的群体(工匠、农民、牧羊人、矿工、水手、仆佣、乞丐、窃贼以及他们的妻子与儿女)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这些态度和价值观如何由当时的社会条件所塑造。
当上层阶级终于发现大众文化对他们的社会秩序具有颠覆性和危险性的本质时,对大众文化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开始退出大众文化并用精英文化来压制和改革大众文化。本书以拟人化的“狂欢节”和“大斋节”之间的战斗形象地浓缩了大众文化被扑灭的过程。作者的结论是饶有兴味的:近代早期欧洲大众文化正是在它被扑灭之后又被精英文人和学者当作了“重新发现”的主题。
The Crisis of Neoliberalism 豆瓣
所属 作品: 新自由主义的危机
作者:
Gérard Duménil
/
Dominique Lév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 1
French economists Gérard Duménil and Dominique Lévy proceed from the somewhat heterodox proposition that ruling ideas arise not from their persuasive power or inner logic but from the interest of ruling groups...Duménil and Lévy move directly to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that led us to this turn, the underlying situation in which such intellectually bankrupt ideas could prevail. And what might become of a world that can no longer sustain such beliefs...Though elements of their analysis proceed (in their words) "à la Marx," the book is scarcely what one might thereby expect--that is, the opposite of [an] unreflective apologia for capitalism's premises...The two argue...that neoliberalism is not a collection of theories meant to improve the economy. Instead, it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a class strategy designed to redistribute wealth upward toward an increasingly narrow fraction of folks. This transfer is undertaken, they argue, with near indifference to what happens below some platinum plateau--even as the failures and contradictions of the economic system inevitably drive the entire structure toward disaster. Duménil and Lévy offer two provocative and interlocking schemas. They decline the bluntest of Marxist oppositions, which supposes a world divided only between owners and workers. But they equally abjure the endless proliferation of categories and distinctions, the slippery slope of micro-differences that leads to the paradoxical homily of conventional American thought: that individuals are just that, and thereby classless--and that everybody is middle-class. One might well see in this the shadow of Thatcher's other hyperbolic dictum of neoliberalism: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society. There are only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雅爾達 豆瓣
Yalta: The Price of Peace 所属 作品: 雅尔塔
作者:
浦洛基
/
Serhii M. Plokhy
译者:
林添貴
時報文化
2011
- 9
羅斯福是否遭受欺矇?
邱吉爾是否以鄰為壑?
史達林是否乘機勒索?
中國是否遭到出賣?
一本建立在最新史料上,如說書般詳細解讀「雅爾達」八天歷程的最權威、精彩的著作。
雅爾達會議一直是研究二次世界大戰和戰後冷戰形成導因的重要指標。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三巨頭於大戰尚未結束前,相聚於黑海濱的雅爾達,進行了現代史上最祕密的和平會議,決定了世界的命運。在這場會議裡,他們調遣數以百萬計的雄師,以他們的意志來裁定勝利者的公義;決定各個民族的未來;更使得數以百萬計的難民東西遷徙,只因他們認為唯有這樣,才能促進永久和平。
本書作者應用了近年來陸續解密的蘇聯政府檔案,及諸位與會者所留下的日記、回憶錄,以宛如說書的方式,鉅細靡遺地描述了在一九四五年二月四日到十一日這短短八天的雅爾達會議中,這三位政治領袖想了什麼樣的問題、作了什麼樣的分析以及算計了什麼樣的利益。情節複雜,敘事詳盡,如同完整還原了這場重要會議的現場時況。
邱吉爾是否以鄰為壑?
史達林是否乘機勒索?
中國是否遭到出賣?
一本建立在最新史料上,如說書般詳細解讀「雅爾達」八天歷程的最權威、精彩的著作。
雅爾達會議一直是研究二次世界大戰和戰後冷戰形成導因的重要指標。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三巨頭於大戰尚未結束前,相聚於黑海濱的雅爾達,進行了現代史上最祕密的和平會議,決定了世界的命運。在這場會議裡,他們調遣數以百萬計的雄師,以他們的意志來裁定勝利者的公義;決定各個民族的未來;更使得數以百萬計的難民東西遷徙,只因他們認為唯有這樣,才能促進永久和平。
本書作者應用了近年來陸續解密的蘇聯政府檔案,及諸位與會者所留下的日記、回憶錄,以宛如說書的方式,鉅細靡遺地描述了在一九四五年二月四日到十一日這短短八天的雅爾達會議中,這三位政治領袖想了什麼樣的問題、作了什麼樣的分析以及算計了什麼樣的利益。情節複雜,敘事詳盡,如同完整還原了這場重要會議的現場時況。
美国众神 豆瓣
所属 作品: 美国众神
8.0 (104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尼尔·盖曼
译者:
戚林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美国众神》描述主人公——影子从监狱释放后,穿越美国大陆的旅行过程中的一系列奇遇。讲他与生活在美国土地上的各种神祇相遇,由此引发了出许多精彩动人、奇诡绚丽的故事。
影子为一个叫做星期三的老头跑腿当差使,而星期三其实是一个名叫奥丁的老神仙。奥丁是在9世纪的时候,搭乘怀着早期维京探险者的挪威梦想来到北美的。他不过是美国的无数神祇之一。影子随后还遭遇了主神奥丁的兄弟、狡诈之神洛奇,来自埃及的圣猫女神巴斯特,斯拉夫的黑暗与死亡之神岑诺博格,来自西非的骗术之神南西,印度教的毁灭之神伽梨,埃及神话中的冥界之神阿努比斯,盎格鲁-撒克逊神话中的黎明之神伊斯特,等等。
影子为一个叫做星期三的老头跑腿当差使,而星期三其实是一个名叫奥丁的老神仙。奥丁是在9世纪的时候,搭乘怀着早期维京探险者的挪威梦想来到北美的。他不过是美国的无数神祇之一。影子随后还遭遇了主神奥丁的兄弟、狡诈之神洛奇,来自埃及的圣猫女神巴斯特,斯拉夫的黑暗与死亡之神岑诺博格,来自西非的骗术之神南西,印度教的毁灭之神伽梨,埃及神话中的冥界之神阿努比斯,盎格鲁-撒克逊神话中的黎明之神伊斯特,等等。
命運交織的城堡 豆瓣
Il castello dei destini incrociati 所属 作品: 命运交叉的城堡
作者:
Italo Calvino 伊塔羅.卡爾維諾
译者:
林恆立
時報文化
1999
- 9
一種遊戲裡的魔幻奇想,隨機化的生命哲思!
在濃密森林內部有一座城堡,為所有途中不及避夜的人們提供庇護。疲憊的我,自從進入森林後,已面臨無數次的決戰,來到城堡與許多不相識的過客共處一室,我們開始交換彼此的冒險傳奇,各自說完故事之後,晚餐在無聲中結束,這時有一位年輕客人拿出一付塔羅牌(比一般玩遊戲或是吉卜賽人占卜用的大一些),他並不是想玩牌,更沒人想詢問未來為命運解讀,接著他以三張牌(幣國王、幣十、棍九)排成一列,在這之後加入了另一張牌……,他拿起了代表「我」的那張牌,於是我們了解到,他準備要說一則他的故事,每到一個段落時,再加入幾張代表事件的塔羅牌,如此架構了這則關於不知感恩者,受到嚴厲懲罰的傳奇!
卡爾維諾以這種方式創作了十二則傳奇故事,由不同身份客人演繹,整本書以圖案的排序呈現故事,文字的部份重構與解譯故事,讀者可以直接「閱讀」這些卡片,觀察圖繪內容,建立意義,隨著每個單張卡片插入順序的不同而變動,同時每張卡片也可以被「反向」閱讀。
第一個故事:「不知感恩的人與他的懲罰」,以「杯騎士」這張牌開始(暗示自己的身份是位騎士,及自己所擁有的財富),當這位騎士了解到自己擁有擢升朝廷的機會時,毫不遲疑旋即整裝出發,拜訪鄰國城堡,甚至希望有機會贏得美人歸,懷著夢想進入森林,在森林中被一位狂暴的盜賊襲擊,幸而汲水的少女經過救了他,(這時所有在座的人都預期到兩人將會有一段浪漫愛情發生),然而一陣溫存過後,不知感恩的騎士頭也不回地丟下少女離去……。故事第二部份的三張牌(女皇、杯八、劍騎士):騎士如願娶得一位美嬌娘,正當婚禮舉行到一半時,突然闖進另一位騎士,在他耳邊說了幾句話(有事要發生了,大家交頭接耳地),年輕騎士回到之前遇難的森林,這時出現了一位亞馬遜女戰士,告訴騎士因為他背棄了救他的少女,觸犯了森林女神,必須付出代價……。
當第一個故事結束時,第二位客人便迫不及待地想接下去說了,他對上個故事中騎士的在森林中的遭遇非常感興趣,於是將牌重新排了一下,變成另一個「出賣靈魂的煉金術士」,關於永生、命運和為達到目的連靈魂都出賣的故事。如此每個故事都是以前一個故事的片斷延伸而成,形成一種隨機的變化,產生不同的可能和結果,各自獨立的故事又可組合成一個故事,形成各人命運交織的網。
真實的人生無法重來,由塔羅牌安排的人生卻可隨心所欲,或許卡爾維諾有意以這種遊戲裡的魔幻奇想,隨機安排所有可能的遭遇,暗示命運的不可掌握!
在濃密森林內部有一座城堡,為所有途中不及避夜的人們提供庇護。疲憊的我,自從進入森林後,已面臨無數次的決戰,來到城堡與許多不相識的過客共處一室,我們開始交換彼此的冒險傳奇,各自說完故事之後,晚餐在無聲中結束,這時有一位年輕客人拿出一付塔羅牌(比一般玩遊戲或是吉卜賽人占卜用的大一些),他並不是想玩牌,更沒人想詢問未來為命運解讀,接著他以三張牌(幣國王、幣十、棍九)排成一列,在這之後加入了另一張牌……,他拿起了代表「我」的那張牌,於是我們了解到,他準備要說一則他的故事,每到一個段落時,再加入幾張代表事件的塔羅牌,如此架構了這則關於不知感恩者,受到嚴厲懲罰的傳奇!
卡爾維諾以這種方式創作了十二則傳奇故事,由不同身份客人演繹,整本書以圖案的排序呈現故事,文字的部份重構與解譯故事,讀者可以直接「閱讀」這些卡片,觀察圖繪內容,建立意義,隨著每個單張卡片插入順序的不同而變動,同時每張卡片也可以被「反向」閱讀。
第一個故事:「不知感恩的人與他的懲罰」,以「杯騎士」這張牌開始(暗示自己的身份是位騎士,及自己所擁有的財富),當這位騎士了解到自己擁有擢升朝廷的機會時,毫不遲疑旋即整裝出發,拜訪鄰國城堡,甚至希望有機會贏得美人歸,懷著夢想進入森林,在森林中被一位狂暴的盜賊襲擊,幸而汲水的少女經過救了他,(這時所有在座的人都預期到兩人將會有一段浪漫愛情發生),然而一陣溫存過後,不知感恩的騎士頭也不回地丟下少女離去……。故事第二部份的三張牌(女皇、杯八、劍騎士):騎士如願娶得一位美嬌娘,正當婚禮舉行到一半時,突然闖進另一位騎士,在他耳邊說了幾句話(有事要發生了,大家交頭接耳地),年輕騎士回到之前遇難的森林,這時出現了一位亞馬遜女戰士,告訴騎士因為他背棄了救他的少女,觸犯了森林女神,必須付出代價……。
當第一個故事結束時,第二位客人便迫不及待地想接下去說了,他對上個故事中騎士的在森林中的遭遇非常感興趣,於是將牌重新排了一下,變成另一個「出賣靈魂的煉金術士」,關於永生、命運和為達到目的連靈魂都出賣的故事。如此每個故事都是以前一個故事的片斷延伸而成,形成一種隨機的變化,產生不同的可能和結果,各自獨立的故事又可組合成一個故事,形成各人命運交織的網。
真實的人生無法重來,由塔羅牌安排的人生卻可隨心所欲,或許卡爾維諾有意以這種遊戲裡的魔幻奇想,隨機安排所有可能的遭遇,暗示命運的不可掌握!
欧洲中世纪史 豆瓣 Goodreads
Medieval Europe: A Short History 所属 作品: 欧洲中世纪史
9.0 (53 个评分)
作者:
朱迪斯.M.本内特
/
C·沃伦·霍利斯特
译者:
杨宁
/
李韵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 11
本书是欧洲中世纪史研究方面的经典著作,为美国数百所高校采用作为教材。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C·沃伦·霍利斯特清晰的历史观和动人的教学法,现经朱迪斯·本内特精到的修订而成第十版,覆盖了更多关于拜占庭和伊斯兰的内容,包含了经全面修订的系列地图、一组新的关于中世纪传说的短文等更多内容。在第八版的序言中,霍利斯特教授述及他在大学时意识到当今世界“是中世纪的产物”。《欧洲中世纪史》一书向今天的学生全面介绍了我们当前社会的中世纪根源。
封建社会(上、下卷)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封建社会(上、下卷)
9.7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克·布洛赫
译者:
张绪山
/
李增洪
…
商务印书馆
2004
- 10
《封建社会(套装上下册)》是研究封建社会的一部综合性巨著,它包括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态等诸多结构。他明确地认为封建主义是一种社会类型(a type of society),并把它和日本的封建社会相比较,所以说他研究的是封建社会形态也是可以的(当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那种社会形态学说)。书中大量论述的是西欧的封建君臣关系、封土制、封建贵族等级等政治内容。
欧洲代议制政府的历史起源 豆瓣
The history of the origins of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所属 作品: 欧洲代议制政府的历史起源
作者:
(法)弗朗索瓦·基佐
译者:
张清津
/
袁淑娟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本书是19世纪法国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弗朗索瓦•基佐(Francois FGuizot)的代表作之一,作为一名自由主义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基佐有选择地阅读历史,并坚持历史的延续性和长期格局,指出在法国乃至欧洲,自由是古老的,而专制才是近代之事。基佐以大量的法国和英国的历史文献为基础,将宏大的历史叙事风格与哲学归纳的特定才能以及政治应用结合起来,通过对欧洲代议制机构的全面研究,审视了自由的古老根源以及代议制政府的合理性。
欧洲中世纪简史 豆瓣
Medieval Europe: A Short History 所属 作品: 欧洲中世纪史
作者:
Judith M. Bennett
/
C. Warren Hollister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0
欧洲中世纪,过去曾经被我们认为是在愚昧的教士主宰之下的“黑暗时代”,“半梦半醒的一千年”。20世纪的史学家们已经终结了这一神话。在当代英语世界,《欧洲中世纪简史》是一本准确、权威的中世纪史入门佳作。它以清晰的线索、全面的描述让读者看到了中世纪的光明与活力。
作者将中世纪史析为早期(500—1000)、中期(1000—1300)、晚期(1300~1500)三阶段。在第一阶段,罗马皈依基督教之后,古典文化与基督教文化、日耳曼文化相融合,促成了欧洲的诞生。查理大帝一度雄霸西欧。第二阶级是中世纪的盛期,经济起飞,城市兴起,政治文教发达,三百年问精彩叠现。第三阶段两百年,教廷分裂,英法百年征战,哀鸿遍野,疫病流行,一片颓败之势。而瘟疫过后,欧洲文化重又焕发生机,宗教革新,文艺复兴,科学革命,“理性时代”的近代欧洲呼之欲出。
本书由霍莱斯特教授始作于20世纪60年代,此后不断修订,内容与时俱进。霍莱斯特逝后,擅长妇女史的贝内特教授继续增补此书。第十版保持了原作结构上的平衡,叙述简明扼要,而且在社会文化史方面,内容更为丰富。
作者将中世纪史析为早期(500—1000)、中期(1000—1300)、晚期(1300~1500)三阶段。在第一阶段,罗马皈依基督教之后,古典文化与基督教文化、日耳曼文化相融合,促成了欧洲的诞生。查理大帝一度雄霸西欧。第二阶级是中世纪的盛期,经济起飞,城市兴起,政治文教发达,三百年问精彩叠现。第三阶段两百年,教廷分裂,英法百年征战,哀鸿遍野,疫病流行,一片颓败之势。而瘟疫过后,欧洲文化重又焕发生机,宗教革新,文艺复兴,科学革命,“理性时代”的近代欧洲呼之欲出。
本书由霍莱斯特教授始作于20世纪60年代,此后不断修订,内容与时俱进。霍莱斯特逝后,擅长妇女史的贝内特教授继续增补此书。第十版保持了原作结构上的平衡,叙述简明扼要,而且在社会文化史方面,内容更为丰富。
什么是西方 豆瓣
所属 作品: 什么是西方
作者:
(法)尼摩
译者:
阎雪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5
“西方”这个概念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又模糊,当代法国著名学者、巴黎高等商学院—欧洲管理学院的教授菲利普?尼摩在本书中尝试以历史为依据阐述自己的论点,即西方和西方文明是法治、民主、自由、科学和私有制等一系列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尼摩认为西方文化不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产物,而是由五个关键时刻或称“五大奇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逐步构筑完成的一个伟大成果,这五大奇迹分别为:古希腊人创造了城邦和科学,古罗马人发明了私法和人文主义,《圣经》倡导的伦理观及末世论,11—13世纪的“教皇革命”,最后则是发生于西方国家的近代重大民主革命。
尼摩以实证和解析的方式描绘了这五个演变性“跃进”后,指出西方文明是上述借用的混合体,虽然它是一段独特历史的结果,却具有一些真正普遍性的特征。 把西方的现代民主和中世纪的政治神学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或许是作者最大胆的观点。他反对世俗主义者、多数基督教和自由进步人士把现代西方文明的多数特征归结于文艺复兴或者激进的启蒙运动的常识,而是认为中世纪的变化是西方文明的根源。
尼摩认为西方文化不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产物,而是由五个关键时刻或称“五大奇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逐步构筑完成的一个伟大成果,这五大奇迹分别为:古希腊人创造了城邦和科学,古罗马人发明了私法和人文主义,《圣经》倡导的伦理观及末世论,11—13世纪的“教皇革命”,最后则是发生于西方国家的近代重大民主革命。
尼摩以实证和解析的方式描绘了这五个演变性“跃进”后,指出西方文明是上述借用的混合体,虽然它是一段独特历史的结果,却具有一些真正普遍性的特征。 把西方的现代民主和中世纪的政治神学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或许是作者最大胆的观点。他反对世俗主义者、多数基督教和自由进步人士把现代西方文明的多数特征归结于文艺复兴或者激进的启蒙运动的常识,而是认为中世纪的变化是西方文明的根源。
再造市民社会 豆瓣
所属 作品: 再造市民社会
作者:
格林
译者:
邬晓燕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1
- 1
《再造市民社会:重新发现没有政治介入的福利》内容简介:人们何以会选择工业化,何以会选择官僚化,聪明人为什么并不一定会选择聪明的政策,科学技术何以成为生产力,本套丛书试图找到答案,而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是知识分子利用自己的思想有事,干预权利与金钱博弈的契机。
大卫•G•格林所著的《再造市民社会:重新发现没有政治介入的福利》是一本探讨市民社会的著作。一般而言,市民社会是“表示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和经济安排、规则、制度”,是指“当代社会秩序中的非政治领域”。本稿作者以英国互助会为案例,重新评价自愿性社会组织的价值,探讨自由社会道德之维度。
大卫•G•格林所著的《再造市民社会:重新发现没有政治介入的福利》是一本探讨市民社会的著作。一般而言,市民社会是“表示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和经济安排、规则、制度”,是指“当代社会秩序中的非政治领域”。本稿作者以英国互助会为案例,重新评价自愿性社会组织的价值,探讨自由社会道德之维度。
尼伯龙根的指环 豆瓣
所属 作品: 尼伯龙根的指环
8.3 (6 个评分)
作者:
[德]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
译者:
鲁路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
- 10
《尼伯龙根的指环》讲述的是莱茵河底的众仙女守卫着一块魔金,用这块魔金铸成指环戴上后就能统治世界,但此人必须抛弃爱情。尼伯龙根侏儒阿尔贝里希盗得魔金铸成指环,成了世界之王。众神之主沃坦建造供诸神栖居的瓦尔哈拉宫的计划给故事带来了波澜。之后,英雄齐格蒙德赢得了指环,但他却遭到了背叛引来杀身之祸。齐格蒙德的情人、沃坦的女儿女武神布仑希尔德把这指环带回了莱茵河。最终,众神们的栖居之地瓦尔哈拉宫付之一炬。
《尼伯龙根的指环》是德国音乐家瓦格纳作曲及编剧的一部大型乐剧,整个於1848年开始创作,至1874年完成,历时共26年。创作灵感来自北欧神话内的故事及人物,特别是冰岛家族传说(Icelanders' sagas,冰岛历史英雄故事散文)。《尼伯龙根的指环》由四部歌剧组成,亦被瓦格纳称为“舞台节庆典三日剧及前夕”。同名影片根据德国民间诗史《尼白龙根之歌》和北欧《沃尔松格传说》改编。讲述的是一个年轻铁匠齐格弗里德的故事。
《尼伯龙根的指环》是德国音乐家瓦格纳作曲及编剧的一部大型乐剧,整个於1848年开始创作,至1874年完成,历时共26年。创作灵感来自北欧神话内的故事及人物,特别是冰岛家族传说(Icelanders' sagas,冰岛历史英雄故事散文)。《尼伯龙根的指环》由四部歌剧组成,亦被瓦格纳称为“舞台节庆典三日剧及前夕”。同名影片根据德国民间诗史《尼白龙根之歌》和北欧《沃尔松格传说》改编。讲述的是一个年轻铁匠齐格弗里德的故事。
道德箴言录 豆瓣
所属 作品: 道德箴言录
作者:
[法国] 拉罗什福科
译者:
何怀宏
新世界出版社
2008
- 5
《道德箴言录》是法国著名思想家、格言体道德作家拉罗什福科的巅峰之作,它并不是一堆规范和训条的集合,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是一系列对人们行为品质的分析和描述,揭露人们实际上在做什么、想什么,它类似于一部道德心理学著作。《道德箴言录》在问世以后,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一方面许多人感到它痛快淋漓地说出了人们想说的话,揭露了当时上流社会、宫廷贵族中的道德腐败和伪善,因而热烈地欢迎它以至于作者在第五版序中说“公众对它们的溢美目前已超过了我能为它们说的好话。”但另一方面它也受到了不少责难和指控,这一点从他最后留下的几段箴言中可以看出,例如:”人们反对这些揭露人的内心的箴言的原因是:他们害怕被揭露。”
利维坦的诞生 豆瓣
Birth of the Leviathan 所属 作品: 利维坦的诞生
作者:
[美]托马斯·埃特曼
译者:
郭台辉
/
郭忠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3
多年来,学者们一直在竭力解释,在法国大革命之前那段时期形成的欧洲国家为什么会沿着如此不同的路径发展?有些国家为什么走上绝对主义的道路,而另一些国家则走上宪政主义的道路?是什么因素使得有些国家能发展出官僚制的管理体系,而另一些国家在实践中却仍然依附于一种世袭制?
本书展示了一种中世纪及现代早期欧洲国家建设的新理论。埃特曼主张,整个欧洲大陆的政权和国家基础结构在18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有两个因素——在国家形成时期的各级地方政府组织,以及连绵不断出现地缘军事竞争的时间安排——可以解释其中的绝大多数变化。本书利用历史社会学、比较政治学、经济史领域的理论发现以及历史学界最晚近的研究成果,为用跨学科方法研究政治发展的价值提供了一个富有说服力的范例。
本书展示了一种中世纪及现代早期欧洲国家建设的新理论。埃特曼主张,整个欧洲大陆的政权和国家基础结构在18世纪下半叶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有两个因素——在国家形成时期的各级地方政府组织,以及连绵不断出现地缘军事竞争的时间安排——可以解释其中的绝大多数变化。本书利用历史社会学、比较政治学、经济史领域的理论发现以及历史学界最晚近的研究成果,为用跨学科方法研究政治发展的价值提供了一个富有说服力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