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
The Opium War: Drugs, Dream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Goodreads 豆瓣
Julia Lovell 所属 作品: The Opium War
作者: Julia Lovell Picador 2011 - 7 其它标题: The Opium War
This title tells a story of drugs, distrust, greed and rebellion. 'On the outside, [the foreigners] seem intractable, but inside they are cowardly...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a few ups-and-downs, the situation as a whole is under control.' In October 1839, a few months after the Chinese Imperial Commissioner, Lin Zexu, dispatched these confident words to his emperor, a Cabinet meeting in Windsor voted to fight Britain's first Opium War (1839-42) with China. The conflict turned out to be rich in tragicomedy: in bureaucratic fumblings, military missteps, political opportunism and collaboration. Yet over the past hundred and seventy years, this strange tale of misunderstanding, incompetence and compromise has become the founding myth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ism: the start of China's heroic struggle against a Western conspiracy to destroy the country with opium and gunboat diplomacy. "The Opium War" is both the story of modern China - starting from this first conflict with the West - and an analysis of the country's contemporary self-image. It explores how China's national myths mould its interaction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how public memory is spun to serve the present; and how delusion and prejudice have bedeville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modern West.
The Age of Openness: China before Mao Goodreads 豆瓣
所属 作品: 简明中国现代史
作者: Frank Dikott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 10 其它标题: The Age of Openness
The era between empire and communism is routinely portrayed as a catastrophic interlude in China's modern history. But in this book, Frank Dikötter shows that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as characterized by unprecedented openness. He argues that from 1900 to 1949, all levels of Chinese society were seeking engagement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and that pursuit of openness was particularly evident in four governance, including advances in liberties and the rule of law; greater freedom of movement within the country and outside it; the spirited exchange of ideas in the humanities and sciences; and thriving and open markets and the resulting sustained growth in the economy.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Modern China 豆瓣
作者: Rana Mitt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 4
China today is never out of the news: from human rights controversies and the continued legacy of Tiananmen Square, to global coverage of the Beijing Olympics, and the Chinese "economic miracle." It is a country of contradictions and transitions: a peasant society with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futuristic cities, an ancient civilization that is modernizing as rapidly as possible, a walled-off nation that is increasingly at the center of world trade. This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ffers an indispensable starting point for anyone who needs to quickly know the themes and controversies that have shaped modern China. Prize-winning author and scholar Rana Mitter examines the modern history, politics, economy, and thriving cultural scene of contemporary China, and its relations with the wider world. This lively guide covers a range of social issues from the decline of footbinding and the position of women in society, to the influence of television and film, and the role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diaspora. It covers many prominent figures as well, such as the Communist leaders, the last emperors, and prominent writers and artists throughout China's history.
The Great Wall 豆瓣
所属 作品: The Great Wall
作者: Julia Lovell / 蓝诗玲 Grove Press 2007 - 2
Legendarily 2,200 years old and 4,300 miles long,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seems to make an overwhelmingly confident physical statement about the country it spans: about China’s age-old sense of itself being an advanced civilization anxious to draw a clear line between itself and the barbarians” at its borders. But behind the wall’s intimidating exteriorand the myths that have built up around itis a complex history that has both defined and undermined China. Author Julia Lovell has written a new and important history of the Great Wall that guides the reader through the conquests and cataclysms of the Chinese empire, from the second millennium BC to the present day.
In recent years, the Wall has become an ever more potent symbol of Chinese nationalism, of a determination to resist foreign domination. But how successful was the Wall in reality, and what was its real purpose? Was it a precursor, albeit on a huge scale, of the Berlin Walla barrier designed to keep its population in as much as undesirables out? Lovell looks behind the modern mythology of the Great Wall, uncovering a three-thousand-year history far more fragmented and less illustrious than its crowds of visitors imagine today. The story of the Wall winds through that of the Chinese state and the frontier policy that defined it, through the lives of the millions of individuals who supported, criticized, built, and attacked it.
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 豆瓣
作者: (德)雅纳·约尔格·基普 ,罗尔夫·莫里恩 译者: 钱敏汝 / 于景涛 2012 - 2
即将到来的“国家破产”不会成为世界的末日,而是会迎来一种新的资产分布。您要正确定位。那么,“国家破产”对你来说就不是一个恐怖场景,而是一个您不需要感到担忧的前景。
《即将来临的国家破产》中,作者为我们讲述了“国家破产”的全过程:首先,国家发布破产声明:无力清偿债务或不付利息或用新债来偿还旧债。伴随着破产过程出现的是节约措施和提高税收。比如,政府削减社会福利开支预算;国家和城镇将提高税收等。但是,社会福利开支以及用于军事和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已经被确定下来,为了维持政权稳定,想要后退是办不到的。
国家破产过程的进一步升级是国家自己还能着手制造货币,为此印钞机必须转动起来,同时引起通货膨胀以及债权贬值。对于国家来说,通货膨胀是“整顿”国家财政最简便的途径。 另外,货币发行银行可以通过购买国家债券成为政策实施的帮手 。因此,把钱借给国家的人或者与国家有其它债权关系的人,就只能与这个无支付能力的结构体患难与共了。
作者警告:没有一个投资种类能百分之百地帮您挺过即将到来的债务和通货膨胀危机。在黄金投资方面,国家有可能会出面禁止(这种情况已经发生过多次了);在房地产方面,国家可能会征收某种惩罚性的税款(这样的做法在以往也曾有过);在原材料方面,国家可能会出台法定的最高价格(当然这种措施也已经采取过);在股票方面,危机期间股票行情可能会剧烈波动。我们要考虑到国家在危机期间的任意妄为。因此,将所有赌注都压在一张牌上没有什么好处。
论确实性 豆瓣
所属 作品: 论确实性
作者: [奥]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著 / G.E.M. 安斯康 译者: 张金言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2
维特根斯坦的《论确实性》是对英国当代哲学家摩尔(G.E. Moore, 1873-1958)在其著名的论文《外在世界的证明》(1939年)中驳斥怀疑论所用方法的批判。摩尔在这篇文章中为了反对怀疑论而提出自己关于外界事物存在的“证明”。他通过举起自己的双手说“这里有一只手”和“这里还有另一只手”,从而得出心灵之外有事物存在的结论:摩尔知道某些哲学家不会对这种证明方法感到满意。他们要求对“这里有一只手”和“这里还有另一只手”这些前提给出逻辑上的证明。摩尔承认自己不能给出这种证明,但仍坚持说他确实能够知道这些命题为真。他认为有些真理是人们确实知道但却不能证明的。他也曾在较早的一篇论文《维护常识》(1925年)中列举一些命题,说他确实“知道它们为真”,比如说“我有身体”,“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别人”以及“地球在我出生之前很久就已存在”等等。
《论确实性》是维特根斯坦在其一生最后18个月中对知识和确实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结果,实际上是他这一时期哲学思考过程的记录,读起来就像是作者的思想独白。每则笔记只是按日期把当时的思想记下来,前后顺序并没有照主题重新加以整理和安排。因此同一个讨论题目往往多次重复,前后论点有时也不免有相互矛盾之处。读者为了弄清作者在某个问题上的观点,常常不得不在几百则笔记中前后翻阅,反复查看,所以阅读这本书要有极大的耐心。但是这种努力是值得的。人们在阅读中不时会发现个别语句闪耀出思想形成时进发出的光亮夺目的火花,而层出不穷的新颖思想更是不断扩大和改变读者的视野,仿佛让他们也随着作者在新的思想天地中漫游。这是一位大思想家以全新的眼光探讨知识和确实性这些最困难的认识论问题的思想结晶。维特根斯坦在这里最有力地抨击了笛卡儿以来认识论只顾追求某种“完全确实”的东西这一错误方向。《论确实性》代表了20世纪哲学在认识论领域取得的一个重大进展。
欧洲思想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欧洲思想史
作者: [奥地利] 弗里德里希·希尔 译者: 赵复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
坊间欧洲通史以政治或哲学思想史为多,前者以王朝或地域为中心,且重点以西欧为主,后者则重视个人思想贡献为多。本书特点正好补以上之不足:作者以宏观的态度坦诚地从欧洲史源流展开讨论,其中包括基督教思想的形成及后来与回教思想的糅合,追寻近世欧洲思想的源流,今日“全球化”格局的思索提供思想资源与历史经验。
本书特点:哲学史与社会思想史兼而有之,深入到欧洲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社会角落,重视知识界精英思想与下层民间文化之间的联系与渗透。
打破以西欧为中心的历史观,关注中欧、东欧、西班牙以及西北欧的低地国家的思想与文化,重视西欧与欧洲其他地区的思想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互动,揭示今日欧洲思想史格局的历史渊源。
突显阿拉伯文化和希腊异教文化对整个欧洲思想文化形成的作用。
为我们了解整个欧洲文化的地区多样性与历史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从而突破了按照时代先后发展的线性式思想史的局限。
批评与真实 豆瓣
所属 作品: 批评与真实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温晋仪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 1
《批评与真实》是法国当代文学批评史上新旧两派一次论战的产品,是巴特对攻击他的一篇文章《新批评还是新骗术》的反击。看来晋仪选译巴特这篇力作,除了它有文献性的价值外,另一原因是她很欣赏作者在他写作中所透露的精神境界:“绝没有权势,只有些许知识,些许智慧和尽可能多一点的趣味。”

目录:
第一部
1.批评的拟真
2.客观性
3.品味
4.明晰性
5.说示无能
第二部
1.评论的危机
2.语言的多元性
3.文学科学化
4.批评
5.阅读
索引
科学精神的形成 豆瓣
La Formation de l'esprit Scientifique 所属 作品: 科学精神的形成
作者: [法国] 加斯东·巴什拉 译者: 钱培鑫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10
本书是作者科学哲学方面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巴什拉犀利、明确的思想性格和凝练、晓畅文风、深入探讨了前科学精神的各种根本谬误,揭示了前科学时期的精神风貌,并澄清了科学精神的实质。但这不是一本学究写给学究的书,巴什拉展现了一道中世纪以来的精神奇观,我们将从中了解炼金术士的爱欲、化学中的两性斗争以及欧洲皇宫中的电实验闹剧。但是,巴什拉谈论的仍然是科学精神的问题,只不过是用了他自己的方式。读了这本书,您也许会发现您以前真的误解了科学,而只是科学闹剧的参与者或它的忠实观众,或者,是一个搞错了对象的抨击者。
论反讽概念 豆瓣
Om Begrebet Ironi med stadigt Hensyn til Socrates 所属 作品: 论反讽概念
作者: 克尔凯郭尔 译者: 汤晨溪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是文集第一卷,是克尔凯郭尔的博士论文。《克尔凯郭尔文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丹麦克尔凯郭尔研究中心的合作项目。它不仅是国内首次系统地直接由丹麦文原文进行翻译的克尔凯郭尔重要著作选集,而且还致力于成为引导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经典之作。翻译所依蓝本是最新丹麦文学术版《克尔凯郭尔全集》,它集中了丹麦语言学家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克尔凯郭尔研究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中文选集的翻译提供了强有力的参考。
教授与疯子 豆瓣
所属 作品: 教授与疯子
8.7 (12 个评分) 作者: [英]西蒙·温切斯特 译者: 杨传纬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北京世纪文景 2009 - 8
《纽约时报》排行榜第1名
《泰晤士报》排行榜第1名
维多利亚时代煤气灯下恐怖小说的开局……既有好故事的迷人魅力,又有历史著作所应当具备的丰富知识。
——《沙龙》
以纳博科夫和博尔赫斯精神创造的生动寓言。
——《华尔街日报》
疯狂,暴力,神秘的专注,奇特的学问,惊人的喜剧结局
狄更斯的伦敦,佛罗里达的彭沙可拉湾,亭可马里海滩,美国内战战场
始于1857年的《牛津英语词典》(OED)的编纂,是人类历史上最浩大的智力工程之一。詹姆斯•默里博士领导下的编委会,在收集定义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叫W.C.迈纳的医生独自贡献了一万多条引语。当编委会决定向他致敬时,一个惊人的事实曝光了:原来迈纳医生,是一个美国内战的老兵,也是一个因为患精神病犯杀人罪而被禁闭在精神病院的病人……
巴黎隐士 豆瓣
所属 作品: 巴黎隐士
7.3 (6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倪安宇 译林出版社 2009 - 7
《巴黎隐士》是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去世后,其遗孀埃斯特·卡尔维诺从他的遗文中整理出一些涉及其生平、成长、创作经历、思想形成等方面的文字,编辑成卡尔维诺的自述。其中收录了卡尔维诺未发表的一篇《美国日记》,还有一篇在意大利未发表过、在瑞士卢卡诺区限量出版的《巴黎隐士》,并以此标题作为全书的书名。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卡尔维诺的生活阅历和创作道路。
替人读书 豆瓣
9.8 (5 个评分) 作者: 吕大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 11
本书可看作英国文学专家吕大年先生的读书笔记,全书共八篇,介绍了大多数读者不能直接接触到的英国作品,如《第二只布谷》系英国《泰晤士报》历年读者来信汇编而成,在五花八门的信件中,既有对生活中各类琐事趣事的记录,也有文化含量相当高的对语言问题的讨论,甚至还有凯恩斯关于经济改革的来信,在二次大战的专题中既有战死士兵之父的来信,也有前德国军官、集中营主管对英美战俘的真诚问候与美好祝愿。《乔治时代的童年》则对各种18世纪画册和读物中的儿童形象及其所处的社会状况、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和思想作了深入的剖析。《理查逊和帕梅拉的隐私》对书信体小说、畅销书《帕梅拉》,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对18世纪英国社会作了透彻的研究。《替人读书》是一篇别致的书评,不仅是书评人与原书作者加上书评读者的“三方通话”,更是“多方通话”——几位十八世纪的英国小说家也加入了进来。此外,《歧义相与析》、《〈罗马帝国衰亡史〉译文推敲》等则是作者对《帕梅拉》、《罗马帝国衰亡史》等中译本译文的商榷、探讨之作。作者知识渊博,文字清透利索,毫不拖泥带水,对英国文学作品的介绍、批评和研究,完全能让没有读过的人看明白,就像一个向导,解说它们跟十八世纪英国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及历来学者对它们的研究,真正尽到“替人读书”的责任。
李约瑟 豆瓣
Man who loved China 所属 作品: 爱上中国的人:李约瑟传
作者: [英] 文思淼 译者: 姜诚 / 蔡庆慧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 - 4
《李约瑟:一个揭开中国神秘面纱的人》充满了史诗色彩,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通过作者行云流水的笔触,展示了是什么样的力量促生了这位伟人和一个伟大的民族,乃至伟大的人类本身,那精彩绝伦的令人难以忘怀的传奇故事。
离岸 豆瓣
Offshore 所属 作品: 离岸
作者: [英国] 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 译者: 周昊俊 新星出版社 2009 - 1
小说《离岸》的故事背景发生在一九六○年代的伦敦,讲述的是一群长年居住在泰晤士河巴特希河段上的船居者的离奇生活和情感故事。
《离岸》一书受到广大英国文学爱好者的追捧和赞赏,文学评论家和报刊杂志评论员也都给予了该小说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该书于一九七九年获得英国文学布克奖,它无疑是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
中国之欧洲(修订译本)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之欧洲(修订译本)
作者: 艾田蒲 译者: 许钧 / 钱林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8
《中国之欧洲》是饮誉世界的汉学家、比较文学大师艾田蒲教授几十年致力于中国学研究的一部比较文化力作。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开阔的东方意识,从翔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对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历史作了十分精当的描述和独到的研究,并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批驳了“欧洲中心论”,有力地论证了中国思想、文化在整个人类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西方学术史和比较文学发展史来考虑, 《中国之欧洲》是20世纪比较文学和西方汉学牵手、搭桥的先驱之作,艾田蒲顺应近代西方学术潮流,为国际比较文学界贡献了这部跨文化、多学科联姻和对话的典型范本。如今,这部大着已经走进中国大学课堂,是无数专攻比较文学和中外文化关系的年轻学子必读的经典著作。
上卷目录摘要
追忆艾田蒲(代修订译本序)
中文版序
法文版序
前言
第一部 契丹寻踪
第一章 契丹寻踪
第二章 耶稣会传教团之前在中国的犹太教和基督教
第三章 阿拉伯世界发现中国(1)
第四章 阿拉伯世界发现中国(2)
第五章 从阿拉伯人的游记到马可•波罗纪行
第六章 马可•波罗(1)
第七章 马可•波罗(2)
第八章 马可•波罗(3)
第九章 中国艺术与锡耶纳复兴
第十章 中国和佛教对魔鬼和地狱表现的影响
第十一章 佛教的重新发现(1)
第十二章 佛教的重新发现(2)
……
下卷目录摘要
前言
第一部 罗马教廷否认耶稣会士眼中的中国之欧洲
第一章 图尔侬事件结局不妙
第二章 梅扎巴尔巴在中国与伏尔泰的缄默
第三章 孟德斯鸠的中国
第四章 欧洲仍在中国化
第五章 为欧洲“爱术”所利用的中国(1)
第六章 为欧洲“爱术”所利用的中国(2)
第二部 17和18世纪欧洲戏剧中的几个中国侧面
第七章 伊丽莎白戏剧
第八章 司马迁的《中国孤儿》
第九章 纪君祥的《中国孤儿》
第十章 从纪君祥到伏尔泰
第十一章 伏尔泰的《中国孤儿》
第十二章 《中国孤儿》在英国、德国和意大利
……
译后记
人地名中外文对照表
书刊名中外文对照表
马丁·盖尔归来 豆瓣
Le Retour de Martin Guerre / 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 所属 作品: 马丁·盖尔归来
8.8 (2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译者: 刘永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
1560年的夏日,如果不是有一个装了一条木腿的人闯进法庭,那个真名叫阿诺·迪蒂尔的精明的农民,几乎就说服了图卢兹高等法院的法官们,他就是马丁·盖尔,拥有马丁·盖尔的身份、财产和妻子。当马丁·盖尔现身,一切都改变了。四百多年来,这个传奇故事一再被讲述,甚至被搬上舞台和银幕。娜塔莉·戴维斯在担任同名法国电影的历史顾问之后,又进一步去探求历史真相,凭借她历史学家的专业训练和栩栩如生的叙述技巧,写下了这本新文化史学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