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集体行动的逻辑 豆瓣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8.0 (11 个评分) 作者: 曼瑟尔·奥尔森 译者: 陈郁 / 郭宇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 4
奥尔森教授撰写的这本《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第1章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些方面作了逻辑的理论的解释。第2章考察了对不同规模的集团进行分析的含义,并得出在许多情况下小集团更有效率、更富有生命力这一结论。第3章考察了赞成工会的论点的含义,并得出以下结论:某一形式的强制性会员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工会是生死攸关的。第4章运用本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对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进行考察并对其他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国家理论进行分析。第5章按照本研究阐述的逻辑对许多政治学家使用的“集团理论”进行分析,并证明对这一理论的通常理解在逻辑上是矛盾的。最后一章提出了一个与第1章概述的逻辑关系相一致的新的压力集团理论。这一理论说明大的压力集团组织的会员制度和力量并不是游说疏通活动的结果,而是它们其他活动的副产品。
国家兴衰探源 豆瓣
作者: 曼库尔.奥尔森 译者: 吕应中 商务印书馆 1999
《探源》是《集体行动的逻辑》的姐妹篇,前者是后者所阐明原理的具体应用。国家为什么会有兴衰?不同的国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同一国家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什么发展有快有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遭受严重破坏的西德、日本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崛起?西欧共同体的建立为什么会使共同体各国获得较快的发展?英国为什么会衰落?印度半个多世纪以来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为什么未能给它带来繁荣与发展?为什么西方社会会有滞胀、失业和经济周期……对上述问题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们按传统的经济学、社会学的观点作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然而在《探源》中作者认为所有这些解释都是肤浅的,它们没有找到问题的最终根源,因而难以令人信服。作者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这就是从分利集团及其影响的角度对上述问题作出解释。
奥尔森根据自己对不同历史时期世界各国发展状况的考察和研究得出结论:允许自由地建立各种组织而又长期没有动乱或入侵的国家,其经济增长受到分利集团的阻碍和危害也就更严重;极权主义政府或外来入侵者削弱或废除了分利集团的那些国家,在建立了稳定或自由的法律秩序之后,其经济就会相当迅速地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衰落和日本、西德奇迹般的增长就是上述结论的有力例证。作者还指出,分利集团的数目及其成立时间的长短同经济增长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负相关。
作者进一步指出,像行会、工会、卡特尔以及议会院外活动集团等这样一些分利集团之所以会阻碍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于这些特殊利益集团具有排他性,它们阻碍了技术进步、资源的流动与合理配置;它们降低了生产经营活动的报酬,而提高了利用法律、政治与官僚主义进行讨价还价等活动的报酬;它们提高了社会交易成本而降低了社会经济效益。作者认为,希望采取集体行动以增加其收入的分利集团不会关心社会总收益的下降或公共损失,因而分利集团的活动不是增加社会总收入而是减少社会总收入,与其说它们是“分蛋糕”不如说它们是有破坏性后果的“抢瓷器”。
西欧共同体的建立及其各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作者认为也可以从分利集团受到限制、管辖权统一和贸易自由的角度得到解释:管辖权统一取代了地方分割,使行会等分利集团失去了垄断和影响;贸易限制从社区上升到国家层次,会使关税壁垒长度减少许多倍,从而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然而作者又进一步指出,只有贸易自由和要素流动还不行,必须同限制分利集团等措施相结合,才能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半个多世纪印度一直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但并未由此获得繁荣与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以种姓等级制度为特征的分利集团在起抑制作用。再如,以自由贸易著称的英国,在获得一个多世纪的长足发展之后,现在开始衰落下来,其原因在于不断滋生起来的分利集团对经济增长起阻碍作用。
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无法作出完满解释的“滞胀、失业和经济周期”也可从分利集团作用的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分利集团决策缓慢,使决策日程愈益纷繁,从而引起工资和价格“黏性”,使社会垄断性增加,市场无法结清,从而导致失业增加,社会总收入减少,需求下降,最后导致经济的衰退和萧条。
考察分利集团对经济社会之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理是贯穿《探源》全书的鲜明主线,奥尔森把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或根源聚焦到分利集团上,因此,合乎逻辑的结论是: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限制分利集团。作者最后指出,采用限制分利集团的法规,不需耗费大量的资源,聪明而坚决的政策本身就能大大增进经济繁荣与社会效益。
奥尔森于本书所阐明的理论和方法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它不仅适用于西方各国,而且对研究东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经济社会的起源 豆瓣
The Making of Economic Society
作者: [美] 罗伯特·海尔布罗纳(Robert L. Heilbroner) / 威廉·米尔博格(William Milberg)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6
本书是一本经典的经济史教材,是探寻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著作,而且随着时间的退役,作者又不断增添了新的材料,并对中国的经济崛起也做了详述。可以作为经济学参考读物,适合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各专业人员研读。
微观经济学 豆瓣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
作者: [美] 哈尔·R·范里安 译者: 费方域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 1
本书是一部适合于本科生、研究生使用的中级微观经济学教科书,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现根据美国诺顿图书出版公司1990年版译出。全书共分市场、预算约束、偏好、效用、选择、需求、显示偏好、斯勒茨基方程、购买和销售、跨时期选择、资产市场、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成本曲线、对策论、外部效应、公共货物等32章及教学附录。本书具有三个明显特点:(1)吸取最新研究成果、内容广泛、观点新颖;(2)以初学数学论证说明通常要用高等数学说明的原理;(3)注重应用,有许多实例分析,并附有习题及答案。
福柯的生死爱欲 豆瓣
The Passion of Michel Foucault
10.0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詹姆斯·米勒 译者: 高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5
米勒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跃动、炽热、无畏而闪亮的心灵——诚然,它或许带有些许自我解构的意味,而且都太人性,但它永远不会被诟病为陈腐、平庸、无名和幼稚。
——《纽约时报》书评
米勒这本颇有争议的书是严谨而繁复研究的产物……他讨论了疯癫、死亡和同性恋,尤其是用大量形象生动甚至近乎感官层面的细节描述了施虐-受虐文化。
——《新共和》
这本书是对福柯的一生充满想像力的大胆诠释,人类三个世纪的现代性遗赠下来的道德和美学传统被这本书拓广甚至颠覆了。
——《波士顿环球》
詹姆斯·米勒谈论性与哲学、尼采与艾滋等话题的方式可能会让一些读者震惊……但正是通过这些看似悬殊的元素,他建构出一种爱欲的人生。
——埃德蒙·怀特(Edmund White)
这本惊人之作,因其思想的灵光极具启发力;反响之大,也与其讨论的对象极为相称,可以说是进入20世纪晚期西方文化的一本关键性读本。
——萨义德
What Really Matters 豆瓣
作者: Tony Schwartz Bantam 1996 - 3
At the height of his career as a journalist, Tony Schwartz hit an unexpected wall.  Why did success suddenly feel so empty?  How could he add richer meaning to his everyday life?  What guides could he trust on the road to wisdom?
During the next five years his search for answers took him from a meditation retreat in the mountains of Utah to a biofeedback laboratory in Kansas, from a peak-performance workshop at a tennis academy in Florida to a right-brain drawing course in Boston.  Blending the hunger of a seeker with a journalist's hard-headed inquiry, he discovered the best teachers and techniques for inner development--and identified the potential pitfalls and false gurus he met along the way.  What he found dramatically changed his life.  It may change yours as well.
倾听,让关系更美好 豆瓣
THE LOST ART OF LISTENING
作者: 【美国】麦克·P.尼可斯 译者: 【台湾】邱珍琬 译林出版社 2011 - 7
★这是一部文辞优美又条理分明的“倾听”指南
为什么人只有一张嘴巴,却需要两只耳朵?
成功沟通的秘诀:能言善道不如洗耳恭听!
想想你对上次那位愿意听你诉说的人有多感激,立刻就能了解倾听有多重要。
说与听,是沟通的两大要件;但是大家都急着说,却少有人用心听。夫妻情愫的日渐淡漠、亲子关系的剑拔弩张与朋友之间的疏离冷落,长期的沟通不良(甚至不沟通)往往是主因,而罪魁祸首正是“听障”:一方或双方不愿倾听。
话虽人人会说,可不是人人会听;倾听需要学习。尼可斯博士深知“善听”有多重要,欲克服“听障”又有多困难,三十多年心理咨询及家庭临床治疗的丰富经验,让他归纳出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的技巧:先搁置自己的需求,让说者充分表达想法与情绪;专心在倾听上,适时(而非时时)传达你的关心;抱持同理、开放的态度,不加入自己的批判。
本书以求助者和作者自身的经验为始,有系统的分享深入浅出的解析、令人感同身受的实例,一路引领我们找出症结,学习技巧,克服障碍,重拾回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再发现对他人的关怀。
不论是亲密伴侣、儿女、亲朋好友还是同事,倾听,永远是最贴心的礼物。而且悄悄告诉你,回礼更是丰厚。
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 豆瓣
The Reckless Mind: Intellectuals in Politics
作者: 马克•里拉 译者: 邓晓菁 / 王笑红 新星出版社 2010
当思想被激情左右,知识分子还可靠吗?
《读书》、《南方都市报》、《新民周刊》、《国际先驱导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纽约书评》推荐阅读。
知识分子一定是照亮公共空间的火焰吗?理想主义的人要失望了。以海德格尔、施米特、本雅明、福柯、德里达等人的生平行藏为据,马克•里拉揭示了这些思想家如何为激情或时代风潮所迷惑,这些智识丰赡、影响过人的知识分子也曾笔底战栗,或隐蔽、或公开地偏向、支持极权主义,对暴虐政治制造的人类苦难,或拒绝承认、或文过饰非,甚至视而不见。历史行而无远,本书恰似一记幽微的钟声,既敲响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也提示社会公众保持必要的警惕。
够了!创意 豆瓣
作者: 里奇·戈尔德 译者: 王卓 2009 - 8
一辈子只做五样东西的设计奇才的宣告风靡网络;设计大师;私家创意经典;遗世之作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推荐台湾文案天后 李欣频 推荐
当设计、创意满天飞,我们为何还需要更多设计?尤其在讲究节约物资、爱惜地球的时代,大量的产品真的能为我们带来幸福?创意,是不是够用就好?我们生活于丰富的物质条件之中,比如一般的厨房里堆满各种物品,而每个工具、用品、每件事物都是复合体——由数十、上百成千的其他物品所构成。虽然每个东西都满足我 们的需求,却也创造出渴望更多东西:麦片需要汤匙,电视机需要遥控器。作者将此一紧密交织的人造物生态为繁荣世界。在这本既是图像教科书、卡通式论文的小书里,作者提出了有趣的观点:创意人为何产生出垃圾?设计更多产品真能让生活更好?
这本书是根据作者的演讲稿而写成的,主要内容是他在创意、创新和物质丰富方面的思考和建议,提出了四顶创造力帽子: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和7个创新模式,以及对时下的客户至上主义的积极面和消极面的分析。这本书是作者的遗作。 Plenitude是作者对目前为满足客户需求无限生产的经济现状而提出的,意思是因为客户不断提出需求,人们就不断地生产东西,因而又产生了新的需求,如此反复导致无限地生产造成物质的过度丰富。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推荐《够了!创意》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3xcgYU8-bNo/
简单法则 豆瓣
The Laws of Simplicity
作者: [美] 前田约翰 译者: 黄秀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市场的风向标已经转变!简单能赚钱!简单更能滋养心灵!.
简单是商业的哲学:Google、 Amazon.com、 联邦快递
简单是设计的灵魂:iPod、 奥迪汽车、 苹果电脑、 联想 ..
简单是科技的思维:施乐、 飞利浦、 微软、 Linex
简单是生活的美学:宫崎骏、 乐高、 宜家家居、 强生、 可口可乐
简单有理:少能胜多、简能驭繁,全球崇尚“简”爱
复杂的科技入侵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因此,简单势必成为一种新兴产业。...
Design by Numbers 豆瓣
作者: John Maeda The MIT Press 2001 - 1
Most art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pair artists with engineers or scientists: the artist has the conception, and the technical person provides the know-how. John Maeda is an artist and a computer scientist, and he views the computer not as a substitute for brush and paint but as an artistic medium in its own right. Design By Numbers is a reader-friendly tutorial on both the philosophy and nuts-and-bolts techniques of programming for artists. Practicing what he preaches, Maeda composed Design By Numbers using a computational process he developed specifically for the book. He introduces a programming language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vailable on the Web, which can be freely downloaded or run directly within any JAVA-enabled Web browser. Appropriately, the new language is called DBN (for "design by numbers"). Designed for "visual" people--artists, designers, anyone who likes to pick up a pencil and doodle--DBN has very few commands and consists of elements resembling those of many other languages, such as LISP, LOGO, C/JAVA, and BASIC. Throughout the book Maeda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and delights--of understanding the motivation behind computer programming, as well as the many wonders that emerge from well-written programs. Sympathetic to the "mathematically challenged," he places minimal emphasis on mathematic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book. Because computation is inherently mathematical, the books second half uses intermediate mathematical concepts that generally do not go beyond high-school algebra. The reader who masters the skills so clearly set out by Maeda will be ready to exploit the true character of digital media design.
The Laws of Simplicity 豆瓣
作者: John Maeda The MIT Press 2006 - 8
Finally, we are learning that simplicity equals sanity. We're rebelling against technology that's too complicated, against DVD players with too many menus, and software accompanied by 75-megabyte "read me" manuals. The iPod's clean gadgetry has made simplicity hip. But sometimes we find ourselves caught up in the simplicity paradox: we want something that's simple and easy to use--but also does all the complex things we might ever want it to do. In The Laws of Simplicity, John Maeda offers guidelines, ten laws for balancing simplicity and complexity in business, technology, and design--for needing less and actually getting more.
Maeda--a professor in MIT's Media Lab and a world-renowned graphic designer--explores the question of how we can redefine the notion of "improved" so that it doesn't always mean something more, something added on.
Maeda's first law of simplicity is "Reduce." It's not necessarily beneficial to add technology features just because we can. And the features that we do have must be organized (Law 2) in a sensible hierarchy so users aren't distracted by features and functions they don't need. But simplicity is not less just for the sake of less. Skip ahead to Law 9: "Failure: Accept the fact that some things can never be made simple." Maeda's concise guide to simplicity in the digital age shows us how this idea can be a cornerstone of organizations and their products--how it can drive both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We can learn to simplify without sacrificing comfort and meaning, and we can achieve the balance described in Law 10. This law, which Maeda calls "The One," tells us: "Simplicity is about subtracting the obvious, and adding the meaningful."
Creative Code 豆瓣
作者: John Maeda Thames & Hudson 2004 - 9
The work of digital design guru John Maeda as an educator and director of the Aesthetics and Computation Group at the MIT Media Lab has never before been fully revealed. Seven years of intensive research with gifted students has resulted in incredible advances in digital and interaction design, and many of the programme's graduates are now considered leaders in their field. This book presents the most fascinating work, arranged by themes that apply to today's digital design issues: programmatic space, living information, typography, tools, interaction design and education. Each section also features two essays by leading names in the field of interaction and digital design, such as Casey Reas, David Small, Yogo Nakamura, Joshua Davis and Gillian Crampton-Smith. Red Burns contributes a foreword.
设计心理学 豆瓣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8.1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唐纳德·A·诺曼 译者: 梅琼 中信出版社 2010 - 3
诺曼博士用诙谐的语言讲述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挫折和危险,帮我们找到了这些问题的关键,即产品设计忽略了使用者在一定情境中的真实需求,甚至违背了认知学原理。诺曼博士本书中强调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哲学,提醒消费者在挑选的物品,必须要方便好用,易于理解,希望设计师在注重设计美感的同时,不要忽略设计的一些必要因素,因为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安全好用永远是竞争的关键。
Economics for Humans 豆瓣
作者: Julie A Nels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6 - 9
Acknowledgments
Introduction
1 Tending the Body: The History of Economics
2 Tending the Soul: The Defense of "Noneconomic Values"
3 Bringing Body and Soul Together
4 Love and Money? The Question of Individual Motivation
5 Business and Ethics? The Question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6 Keeping Body and Soul Together
Notes
Index
现代经济学主要流派 豆瓣
作者: 本·塞利格曼 译者: 贾拥民 华夏出版社 2010 - 4
《现代经济学主要流派》一书是经济学思想史领域实至名归的经典之作,系统地梳理和评价了自1870年以来经济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这一巨著到今天为止仍然是非常“现代”的,毫不过时,《现代经济学主要流派》在对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以来的古典经济学稍作回溯后,起旨一编便是“对形式主义的反叛”。古典主义者遭到了德国历史学派、马克思主义者和制度主义者的攻击。此后,通过由杰文斯、奥地利学派、约翰·贝茨·克拉克重新发现的边际主义,传统得以重申。由瓦尔拉斯和帕累托给出的均衡经济学分析,经希克斯和萨缪尔森等人的发展,成为经济学思想的主流。塞利格曼把现代经济学说的根本特征刻画出来了,那就是为技术而技术。
在熊彼特、凯恩斯、斯拉法,琼·罗宾逊夫人和张伯伦等经济学家共同强调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之后,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重新提出了许多自足的模型,古典的形式主义回来,“复仇”了。
如今经济学受到技术的影响如此之深远,以至于我们的下一代也许不得不再来一次“重新发现”,才能找到让它冲开技术之樊篱的出路。塞利格曼这《现代经济学主要流派》正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豆瓣
7.7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新闻自由委员会 译者: 展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8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是美国名叫新闻自由委员会或称哈钦斯委员会的团体发表的报告。这一团体接受了当时时代公司的亨利·卢斯的建议和资助,对美国新闻自由的现状和前景展开了一项调查,其研究范围包括了当时美国的广播、报纸、电影、杂志和图书等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同时对新闻界的业主的良知、责任,以及这些责任对于形成公众舆论的普遍益处进行了讨论。最终形成了一个总报告,这便是《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法理词汇 豆瓣
作者: (美) 索伦 译者: 王凌皞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1
这本小书是美国法学院一本畅销书,简要介绍当代英美法律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清晰明了,深入浅出,非常适合法学院学生阅读,也是法律研究者的案头必备工具。 虽是一本不起眼的小书,但在当代中国法理学的语境下,小书的价值丝毫不亚于大部头的专著。索伦教授基于自身的研究兴趣与理论视野,广泛搜集法科一年级学生在美国法学院各种课程中可能会碰到的理论性学术概念,对其进行初步的解释并给出基本的文献指南。 索伦教授法理词汇的搜集整理工作,得到了法学院学生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