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作者: [美国] 弗朗西斯·福山 译者: 黄胜强 / 许铭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1
《国际学术前沿观察: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是美国著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此书出版后引起巨大轰动,曾连续登上各类畅销书排行榜,被先后译为20余种文字。1989年夏,福山在《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了《历史的终结?》一文,认为西方国家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因此构成了“历史的终结”。此论一出,在东西方学界掀起轩然大波,批评、拥护之声此起彼伏,很快形成了一股弥漫全球的“终结热”。几年后,在吸收并研究各种反馈意见和学术观点后,福山在前文基础上,撰写了《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一书。
纳什博弈论论文集 豆瓣
作者: 纳什 (JOHN F.NASH.JR) 译者: 张良桥 / 王晓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 - 11
纳什博弈论论文集,ISBN:9787563806683,作者:(美)约翰·纳什(John Nash,Jr)著;张良桥,王晓刚译;张良桥译
新古典社会学的想象力 豆瓣
作者: [美]伊万•塞勒尼 译者: 吕鹏/刘建洲/王颖曜/闻翔 2010 - 8
Szelényi, Iván (2010). Essays on Socialism, Post-communism and the New Class Beijing: Academy Pres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13 essays, published between 1978-2005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好书太多,时间太少 豆瓣
作者: 莎拉.尼爾遜(文)張妙如(圖),譯/施清真 台灣商務
試想:
去書店買書時總是不知道該先買哪一本、買書的動作永遠比看書的速度快、床邊已堆滿了書卻還找不到書可讀、不管在哪裡,身邊至少一定要有一本書;如果你有以上經驗,那本書你更是非看不可了。身兼編輯、記者、書評家、母親、女兒、妻子等多重角色的莎拉•尼爾遜決定花一整年的時間閱讀,她希望藉此探索文字世界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緊密關係,並紀錄其中的心得。
這是一本迷人、聰慧、充滿內涵及熱誠的個人回憶錄,提供全然的閱讀享受,內容風趣、慧黠、又帶著一絲感傷,足以使大家成為熱切的讀書人。
【出版編輯的話】
你是否就如封面上所描述的那種人呢?其實我也是!因此讀了這本書更讓我感同身受,書中作者所描述的毛病、習慣我都有,感覺好像找到了伴一樣,讀起來倍感興奮。不只如此,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時停下來跟同事討論部分情節,有時開懷大笑、有時低頭深思、有時頻頻點頭、有時打開電腦想找更多的資訊。出版商G. P. Putnam's Sons的總編輯表示,在閱讀時,他的腦中不斷計算著當此書出版後,要送給誰,結果他發覺:幾乎所有他認識的人他都想送!我想你們也會有此感受,因為這本書是獻給所有讀者的,而身為一個愛書人,你也會不禁的喜歡上這個愛書人的深情告白。
未来100年大预言 豆瓣
作者: 『美』乔治•弗里德曼(George Friedman) 译者: 魏宗雷 / 杰宁娜 海天出版社 2009
耸人听闻但让人警觉的战略大预言
2020年:虎图腾下的中国能否崛起?
2050年:美土波日列强打响第三次世界大战
2080年:太空电站向地球供电
2100年:墨西哥挑战美国强权地位
别以为你在看科幻小说,这些惊人之语皆来自乔治•弗里德曼这本让人期待已久的新书。这位预言大师把目光投向遥远的未来,为21世纪即将发生的巨变勾画出一幅清晰的图景和可读性极强的百年语言。未来战争在哪打、为何打、如何打,哪些国家将获得和失去经济和政治权力,地缘政治、科技、人口、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的主要趋势如何改变我们在新世纪的生活方式,只有他能说得清楚。
本书绝非迎合猎奇心理的娱乐书籍。弗里德曼以多年研究的报告成果,绵延百年的历史纵深和宽广的地缘战略视野,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未来100年让人尖叫迭起的画卷。
预言有风险,相信需谨慎。
战略预测公司(STRATFOR) 背景和成功案例
乔治•弗里德曼以犹太人天生的灵敏嗅觉,一手创立了私营情报预测机构“战略预测公司”(简称“战预”),总部设在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未来趋势、情报资讯分析机构,为各国政府、《财富》500 强提供建议和经营环境解析,提出全球大战略思考架构下的行动方向,是美国唯一一所可以公开合法出售情报分析成果的私营机构。“战预”在全球各地与分析家、学界、智库和各领域顶尖人士合作,将搜罗的情报信息严格筛选整理,为客户提供现场情报、深度分析和战略预测三大重点产品。因此,“战预”公司在美国又被称为“影子中情局”或“民间中情局”。在中情局因情报不准广受指责诟病之际,“战预”反而名声鹊起。
1996 年“战预”公司刚刚成立即成功预测了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唯一现场解析1999 年北约空袭科索沃战况和未来冲击的私营机构,而所用的方式竟是从战场给CNN 发电子邮件,不花一分钱就办了中情局花大价钱也办不到的事,经由《时代》杂志披露后确立了该机构的权威地位。“9•11 ”事件后,该公司更首度对大众定期有偿提供信息,预测基地组织及布什政府的策略方向。该智库也曾经准确预测巴基斯坦、阿富汗紧张局势升级的关键因素,破解拉美毒枭组织的经营结构,并对美国总统奥巴马新政面临的挑战提出精辟建议。
国际畅销书《未来100 年大预言》全球震撼登场
积极自由 豆瓣
作者: [美国] 斯蒂芬·布雷耶 译者: 田雷 中国政法 2011 - 8
本书论述了美国宪法基础上的积极自由原则,此处所指自由,不仅指免于政府强制的自由,而且包括参与政府过程的自由。作者认同将古代的自由和现代的自由结合起来的观点,同时强调古代人的“积极自由”概念,即“积极且不间断地参与集体权力”的权利。
本书论证了当法院在解释宪法与制定法的文本时,应该更多地考虑宪法的民主性这一命题。该命题包括众所周之的有关司法节制的论证,即较之于立法者,法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人民必须培养起自己的“政治经验”,必须从“他们自己错误的纠正中”汲取“道德教育与鼓励”,法官也必须表现出质疑、谨慎与节制,此所谓“自由之精神”。
当然,本书的命题超越了经典的论述,在联邦宪法之民主主旨内,包括一种司法权力的来源,一种更为有效的保护古代与现代自由的解释方法。在讨论积极自由的角色时,本书展示了这一宪法主旨影响着法官对宪法文本的解释。
成本与选择 豆瓣 Goodreads
Cost and Choice: An Inquiry in Economic Theory
作者: [美]詹姆斯·布坎南 译者: 刘志铭 / 李芳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本书将布坎南研究工作的重要部分——成本与选择——做了较清晰的论述。每个人在面对选择时,都会面对成本或者说机会成本,于是人很容易进入选择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人如何选择。作者运用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对此进行了论述。全书分6个部分。第一部分讲“成本的经济学理论”,第二部分讲“伦敦传统的起源和发展”,第三部分讲“成本和选择”,第四部分讲“公共物品的成本”,第五部分讲“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第六部分讲“没有市场的成本”。本书为《奥地利学派译丛》之一。
新制度经济学 豆瓣
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
作者: (美)埃里克·弗鲁博顿 / (德)鲁道夫·芮切特 译者: 姜建强 / 罗长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本书将新制度经济学理为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分析方法和合约理论的某种混合并主要对这些领域的有关解释行讨论。
Man, Economy, and State with Power and Market 豆瓣
作者: Murray N. Rothbard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2004 - 8
Murray N. Rothbard's great treatise Man, Economy, and State and its complementary text Power and Market provides a sweeping presentation of Austrian economic theory, a reconstruction of many aspects of that theory, a rigorous criticism of alternative schools, and an inspiring look at a science of liberty that concerns nearly everything and should concern everyone.
The Mises Institute's new edition of Man Economy, and State, united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its formerly sundered companion volume Power and Market, is a landmark in the history of the Institute. It takes this book out of the category of underground classic and raises it up to its proper status as one of the great economic treatises of all time, a book that is essential for anyone seeking a robust economic education. The revealing new introduction by Joseph Stromberg uses material from the Rothbard Archives, including his personal notes during the research and writing phases, to reconstruct the intellectual setting in which the book was written, and its initial and widening impact.
For years, the Mises Institute has kept it in print and sold thousands of copies in a nice paperback version. Now in our twentieth year, we decided to take a big step and put out an edition worthy of this great treatise. It is the Scholar's Edition of Man, Economy, and State—-an edition that will immediately become definitive and used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footnotes (which are so brilliant and informative!) are at the bottom of every page. The index is huge and comprehensive. The binding is impeccable and its beauty unmatched.
Students have used this book for decades as the intellectual foil for what they have been required to learning from conventional economics classes. In many ways, it has built the Austrian school in the generation that followed Mises. It was Rothbard who polished the Austrian contribution to theory and wove it together with a full-scale philosophy of political ethics that inspired the generation of the Austrian revival, and continues to fuel i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oday.
From Rothbard, we learn that economics is the science that deals with the rise and fall of civilization, the advancement and retrench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the feeding and healing of the multitudes, and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human affairs are dominated by cooperation or violence.
Economics in Rothbard's wonderful book emerges as the beautiful logic of that underlies human action in a world of scarcity, the lens on how exchange makes it possible for people to cooperate toward their mutual betterment. We see how money facilitates this, and allows for calculation over time that permits capital to expand and investment to take place. We see how entrepreneurship, based on real judgments and risk taking,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market.
What's striking is how this remarkable book has lived in the shadows for so long. It began as a guide to Human Action, and it swelled into a treatise in its own right. Rothbard worked many years on the book, even as he was completing his PhD at Columbia University. He realized better than anyone else that Mises's economic theories were so important that they needed restatement and interpretation. But he also knew that Misesian theory needed elaboration, expansion, and application in a variety of areas. The result was much more: a rigorous but accessible defense of the whole theory of the market economy, from its very foundations.
第三次浪潮 豆瓣
作者: [美] 阿尔温·托夫勒 译者: 朱志焱 / 潘琪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3 - 3
托夫勒在20多年前预见的未来是:跨国企业将盛行;电脑发明使SOHO(在家工作)成为可能;人们将摆脱朝九晚五工作的桎梏;核心家庭的瓦解;DIY(自己动手做)运动的兴起……时过境迁,如今我们才发现托夫勒的预言竟大多民已成为了现实。
20年前的《第三次浪潮》在打开国门之初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冲击,其影响至今仍然连锦不绝。托夫勒在这本书中针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现在正亲历着如托夫勒所言的第三次浪潮社会,变化的浪潮冲击又重叠,造成冲突和压力,也带来新生和转机。大变革的强烈冲击让我们感到动荡和不安,而托夫勒的著作则给我们指引出了清晰的路向。
托夫勒也许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直接财富,但他许给了人们一个梦想,多年以后,当年阅读托夫勒的年轻人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中流磔柱,托夫勒的思想或多或少仍在指引着他们“创造未来”。
在新世纪之初,让我们重温托夫勒的这部经典作品,感受的托夫勒惊人的激情预言!
出版人 豆瓣
The Publisher: Henry Luce and His American Century
作者: [美] 艾伦•布林克利(Allan Brinkley) 译者: 朱向阳 / 丁昌建 法律出版社 2011 - 11
著名历史学家艾伦•布林克利为我们深刻地再现了一幅亨利•卢斯(Henry Luce)——堪称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出版人——的画像。
作为《时代周刊》、《财富》和《生活》杂志的创立者,卢斯改变了人们消费新闻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出生于传教士家庭的亨利•卢斯在中国农村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然而在霍奇基斯和耶鲁,他得以一睹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权力场。在巴尔的摩一家报纸任职期间,他和布里顿•哈登设想了《时代周刊》的理念——一份“新闻杂志”,以日益忙碌的中产阶级乐见的方式浓缩当周的新闻事件。1923年他们创办了《时代周刊》,年轻的卢斯很快成为了出版大亨。1936年,在这份杂志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而哈登却英年早逝之后,卢斯创立了《生活》杂志,数百万人迅速成为该杂志的订阅者。
布林克利向我们展示了卢斯是如何在短短十年之内彻底再造了杂志行业。《生活》杂志的吸引力似乎超越了种族、阶级和性别的差异。卢斯本人在新闻界的影响力至今无人能及。1940年代初,他已将旗下杂志作为舆论平台,主张美国介入不断升级的国际危机之中去,在这过程中“二战”一词也变得广为人知。尽管卢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幸福似乎与他无缘。他与克莱尔——美艳动人的剧作家、政治家和外交家——的第二次婚姻可谓一团糟。晚年的卢斯孤独而又清寂,时不时的陷入阴谋论,家庭危情更让他心力憔悴。
《出版人》一书讲述了一个伟大的美国故事,一个关于功成名就的故事,然而这本书绝没有忽视这些成就背后公众和个人所付出的代价,正是这些付出才成就了传奇。
对《出版人》的赞誉
布林克利卓越的判断力和洞察力,使这本传记超越了一个人生的故事,这本书堪称一部现代政治史。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布林克利无畏的对卢斯的最重要的成就进行了优美的和深刻的评价。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布林克利用严谨公正的、令人信服的细节描绘了卢斯的传奇故事并为卢斯巨大的雄心和厌人的弱点增添了淡淡的忧伤。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我们非常幸运,能看到这本值得纪念的和权威的卢斯传记的面世,这是已经出版的关于美国新闻工作者的最好的传记。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ton Post)
布林克利具有写作传记得天赋,他能使已经被历史模糊和平面化的人物再次生动……卢斯对外界的不安全感,对权力人物的盲目靠近,以及对家庭的背叛,这本书都作了公正的描述,这是对真实人性的描述。他对卢斯创办的杂志,尤其是《时代周刊》和《生活》,在一个艰难的国家成长为世界政治版图中的主导性力量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高度赞扬。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Here is New York 豆瓣 Goodreads
Here is New York
8.9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尔文·布鲁克斯·怀特 Little Bookroom 2000 - 1
Perceptive, funny, and nostalgic, E.B. White's stroll around Manhattan remains the quintessential love letter to the city, written by one of America's foremost literary figures. The New York Times has named Here is New York one of the ten best books ever written about the metropolis, and The New Yorker calls it "the wittiest essay, and one of the most perceptive, ever done on the city.
E.B. White's underground classic, and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ly written, accurate portrayals of the world's most diverse and interesting city.
这就是纽约 豆瓣
Here Is New York
8.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E·B·怀特 译者: 贾辉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1
“E.B.怀特随笔”由作者本人选定,囊括了这位最伟大的随笔作家最重要的随笔作品,中文版分为两卷出版,第一卷名曰:《这就是纽约》。其中《这就是纽约》系怀特最为知名的随笔作品之一,1948年,《假日》杂志上全文刊登了这篇散文,此后不久,又出了单行本。2001年,经历了9.11之后的美国人再度翻开了这本书,发现五十三年前他们根本没有读懂这些铅灰色的预言:“纽约最微妙的变化,人人嘴上不讲,但人人心里明白。这座城市,在它漫长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毁灭的可能。只须一小队形同人字雁群的飞机,旋即就能终结曼哈顿岛的狂想,让它的塔楼燃起大火,摧毁桥梁,将地下通道变成毒气室,将数百万人化为灰烬。死灭的暗示是当下纽约生活的一部分:头顶喷气式飞机呼啸而过,报刊上的头条新闻时时传递噩耗。”
人各有异 豆瓣
One Man's Meat
8.4 (7 个评分) 作者: 【美】E·B·怀特 译者: 贾辉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1
E•B•怀特的《人各有异》,是他在缅因州农场五年时间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总结。一九三八年冬,怀特正当在《纽约客》事业顺遂之际,突然转身(不够华丽,但很坚决),跑到缅因州去当农民,由春到夏,由秋入冬,亲手操持了一个农场。这里的原因,或许与梭罗有很大关系,我们从怀特的文字中,也时时可以看到二人一前一后的关联。不过,更重要的一点是,怀特与梭罗一样,无时无刻不在警惕以国家、政府、集体等等名义,对个人自由的剥夺和侵犯。甚至《纽约客》要求编者始终以“我们”的面目发声,也让他感觉不自在。正是在缅因的乡下,“他找到了他的主题(就是他自己),还有和缓但真诚的语调。”他将“我们”如何,改换为“我”如何,成就了知识分子作为个人的独立存在。
我们因此得见这一本书,是一本慢书,不妨慢慢去读。书中没有微言大义,但凡讲到社会,仍然还是常识。他写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心境。他要建立的,是一种简朴的,审美的生活,虽然这种简朴的生活有时也需要惨淡经营,忙个焦头烂额。
《人各有异》是E•B•怀特最著名的随笔集,自一九四二年初版以来从未绝版。
最美的决定 豆瓣
作者: (美)怀特(White,E.B.) 译者: 张琼 张冲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8
《E.B.怀特书信集》是作家迄今最长的一部作品,也是他最具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他显然从未尝试过为成年人创作长篇小说,但他的书信带给我们小说所无法给予的东西:生活的日常细节,它所呈现的那些令人疲惫厌倦的责任和礼仪,那似乎无休止的生计维持(尽管它终有尽头),那些奔波劳作中日积月累的或被遗忘或被怀恋的时光。
——约翰·厄普代克
我们要感激E·B·怀特,不仅因其散文堪称完美;不仅因其眼光敏锐,乐观幽默,文字简洁;更因其多年来给予读者,不论老少,无尽的欢乐。
——国家图书委员会
E·B·怀特是拿捏习语——那些既切中肯綮又教人遐想,既卓尔不群又耳熟能详的字眼——的大师。种种机智,在他口中娓娓道来。
——纽约时报
《夏洛的网》、《这就是纽约》的作者致人生、自然、妻子和《纽约客》的不朽情书
“最受爱戴的美国作家”书写在信纸与便笺上的编年自传
五十八幅历史照片图说E.B.怀特一生的轨迹与梦想
重游缅湖 豆瓣
作者: [美国] E·B·怀特 译者: 贾辉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0
E.B. 怀特(E.B.White,1899-1985),“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随笔作家”。作为《纽约客》主要撰稿人,怀特一手奠定了影响深远的“《纽约客》文风”。怀特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关爱,他的道德与他的文章一样山高水长。除了他终生挚爱的随笔之外,他还为孩子们写了三本书:《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与《吹小号的天鹅》,同样成为儿童与成人共同喜爱的文学经典。“E.B.怀特随笔”由作者本人选定,囊括了这位最伟大的随笔作家最重要的随笔作品,中文版分为两卷出版,第二卷名曰:《重游缅湖》。其中《重游缅湖》选自最初发表在1941年8月《Harper’s》杂志上,这是美国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直白美丽、空灵和大彻大悟, 充满了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生存与死亡的哲学思考,浪漫不失睿智,婉约不乏深邃,折射出作者从生存终极意义上考察人性美与自然的水乳交融。
夏洛的网 豆瓣
Charlotte's Web
8.6 (23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E·B·怀特 译者: 任溶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5
一个蜘蛛和小猪的故事,写给孩子,也写给大人。
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快乐地生活着一群动物,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然而,一个最丑恶的消息打破了谷仓的平静:威尔伯未来的命运竟是成为熏肉火腿。作为一只猪,悲痛绝望的威尔伯似乎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了,然而,看似渺小的夏洛却说:“我救你。”于是,夏洛用自己的丝在猪栏上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网上文字,彻底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终于让它在集市的大赛中赢得特别奖,和一个安享天命的未来。但,这时,蜘蛛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深入浅出HTML与CSS、XHTML 豆瓣
作者: [美] 弗里曼 Freeman.E.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 5
《深入浅出HTML与CSS XHTML》(影印版)能让你避免认为Web-safe颜色还是紧要问题的尴尬,以及不明智地把标记放入你的页面。最大的好处是,你将毫无睡意地学习HTML、XHTML 和CSS。如果你曾经读过深入浅出(Head First)系列图书中的任一本,就会知道书中展现的是什么:一个按人脑思维方式设计的丰富的可视化学习模式。《深入浅出HTML与CSS XHTML》(影印版)的编写采用了许多最新的研究,包括神经生物学、认知科学以及学习理论,这使得《深入浅出HTML与CSS XHTML》(影印版)能让HTML和CSS深深地烙印在你的脑海里。
应该学会创建Web页面的真正诀窍,并认识到为什么你的老板所说的关于HTML表格的一切都有可能是错误的(以及做什么来代替)。最重要的是,在鸡尾酒会上当你的同事随口提及他的HTML现在如何完整以及他的CSS是在外部样式表里时,你表示认同,这会给酒会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HTML与CSS入门经典 豆瓣
Sams Teach Yourself HTML and CSS in 24 Hours, Seventh Edition
作者: [美] Dick Oliver / Michael Morrison 译者: 陈秋萍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 3
《HTML与CSS入门经典》(第7版)通过大量的示例,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读者通过实践迅速、全面地掌握HTML和CSS的基础知识,适合对制作网页感兴趣的初学者。
Dynamic HTML权威指南 豆瓣
作者: Danny Goodman 2009 - 6
《Dynamic HTML权威指南(第3版)》涵盖了最新的Web规范和各种浏览器功能特性,如果您要使用HTML、XHTML、CSS、文档对象模型(DOM)和JavaScript进行开发,那么它正是您要寻找的一站式终极资源宝库。《Dynamic HTML权威指南(第3版)》为富互联网应用程序的设计者提供了全面而翔实的参考。在《Dynamic HTML权威指南(第3版)》的帮助下,无论是Internet Explorer 7、Firefox 2、Safari还是Opera,您设计的应用程序都能够在这些现代浏览器中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