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哲学的慰藉 豆瓣
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
7.5 (17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资中筠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4
尽管古往今来被称为哲学家的思想者千差万别,还是有可能在相隔几世纪之间找到一小群情貌略微相似的人,其共同点就是忠于“哲学”一词希腊文的原意——“爱”“智慧”。他们的共同爱好,就是就人生最大的痛苦的根源向我们说一些宽慰而切合实际的话;他们的共同精神就是不向世俗低头,坚持独立思考。徳波顿以其特有的英国式笔调引领我们进行了一次轻松的哲学之旅,典雅漂亮,帮助我们走近苏格拉底、伊壁鸠鲁、蒙田、尼采、叔本华等大师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发现,人生的悲苦、困顿和欲望引起的烦恼在他们的智慧中都可以找到慰藉。
思想与乡愁 豆瓣
6.7 (9 个评分)
作者:
崔卫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10
- 11
在今天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价值尺度,如何拥有恰当的美学眼光?这两者是否同样重要?能否既是拥有伦理的,也是符合美学的?《思想与乡愁》主要运用文学及电影作品,通过追寻伏尔泰、狄德罗、康拉德、伯尔、索尔仁尼琴、海子、王小波等人的踪迹,对这些问题做了独特而极具意义的思考。这本富于深刻思想内容和人文价值的思想文化随笔,重在探讨当今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价值理想,以及如何拥有恰当的现代美学眼光,其中议题包括当代美德、人文精神、人性的幽暗意识、文化现代性,美学与伦理关系以及知识分子的角色等。其对当代价值理想的反思,对人性的思考都站在美学、哲学的高度,其命题和内涵所指向的当代思想文化重建,富于极强的人文价值。
爱书人手记 豆瓣
作者:
许定铭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2008
目录:
序 黄俊东
第一辑
花开在南岛
孟君的《天底下》周刊
五十年代的《星岛周报》
跨年代的《文艺世纪》
杜渐和他的《开卷》
求实出版社的文学书
50年代的《新文艺选集》
路雅和他的“诗小说”--《风景习作》代序
李辉英的《雾都》
杜格灵和他的《秋之草纸》
小记李励文
望云的《星下谈》
从《海辛作品年表》谈开去
读林荫的《今夜又有雨》
送甘老远行
怀念诗人尚木
第二辑
现代风景之重现
爱书人对谈录--专访书话家姜德明
关于唐弢的藏书
谈巴金编的《文学丛刊》
赵家壁的《良友文学丛书》
《一角丛书》中的创作
徐仲年和他的《双》《双》
徐仲年的一篇手稿
戴平万和他的小说
唐诗专家孙望的新诗
施锳和他的几本书
丁丁和曹雪松的《恋歌》
看张维祺怎样《致死者》
凤子和她的《人世间》
情系三十五年--我和《第一年》、《第二年》的书缘
施方穆的《抗战前后八十家佳作集》
第三辑
我的书生活
我的淘书史
我的旧书生涯点滴
信是有缘-澳门淘书记
海上淘书之旅
新兴的收藏品--旧书
被遗忘的民俗学家黄石
书缘与人缘
长醉书乡不愿醒
序 黄俊东
第一辑
花开在南岛
孟君的《天底下》周刊
五十年代的《星岛周报》
跨年代的《文艺世纪》
杜渐和他的《开卷》
求实出版社的文学书
50年代的《新文艺选集》
路雅和他的“诗小说”--《风景习作》代序
李辉英的《雾都》
杜格灵和他的《秋之草纸》
小记李励文
望云的《星下谈》
从《海辛作品年表》谈开去
读林荫的《今夜又有雨》
送甘老远行
怀念诗人尚木
第二辑
现代风景之重现
爱书人对谈录--专访书话家姜德明
关于唐弢的藏书
谈巴金编的《文学丛刊》
赵家壁的《良友文学丛书》
《一角丛书》中的创作
徐仲年和他的《双》《双》
徐仲年的一篇手稿
戴平万和他的小说
唐诗专家孙望的新诗
施锳和他的几本书
丁丁和曹雪松的《恋歌》
看张维祺怎样《致死者》
凤子和她的《人世间》
情系三十五年--我和《第一年》、《第二年》的书缘
施方穆的《抗战前后八十家佳作集》
第三辑
我的书生活
我的淘书史
我的旧书生涯点滴
信是有缘-澳门淘书记
海上淘书之旅
新兴的收藏品--旧书
被遗忘的民俗学家黄石
书缘与人缘
长醉书乡不愿醒
生涯一蠹鱼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傅月庵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 7
本书精选傅月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迄今,“阅读与写作”有关文章。全书内容按张潮《幽梦影》所言,依春夏秋冬分篇。“春”之篇,追述包括《带子狼》、《堂吉诃德》、《独白下的传统》、《围城》、《宫本武藏》、《长夜漫漫路迢迢》等经典作品,通俗小说、漫画书、剧本背后种种曲折故事与深刻的阅读心情;“夏”之篇为书缘回顾,包括书店、旧书店、师友追忆等,以阅读身世,为时代显影,点缀若梦浮生;“秋”之篇专谈作家,从老舍之死、周梦蝶之诚、司马辽太郎之博,一直谈到葛林之感情轨迹、卡波提之玩世不恭、村上春树之文学面向等,游走评论与札记之间,听作家之言而观作家之行;“冬”之篇,泛论笔名、作家、八卦、读诗、抄书、网路书店、作家与死亡、作家与城市、旅行与阅读等等,所见广,所论远,撩人遐想,发人深思。
目录:
春[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堂吉诃德
鲁拜集
湖滨散记
大亨小传
拉特兰农庄上的老鼠
长夜漫漫路迢迢
爱情万岁
呐喊
吴宓与陈寅属
围城
文学杂志
传统下的独白
带子狼
小拳王
宫本武藏
河的星尘往事
夏[读史宜夏,其时久也]
我馆风雨飘摇之中
书人一日·阅读一天
四月的马修·史卡德
纽约的秋天
我的老师和他的书
天末彤云黯四垂
秋[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
老舍印象
向守礼仙致敬
书本有情--周梦蝶的人与字
写作就是我的生活
我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圣人
我就是我的书
这些人不需要奖赏!
关于村上春树
欲回天地入扁舟的白发欧吉桑
走在推理与历史的道路上
入魂时代身世的宫尾文学
冬[读经宜冬,其神专也]
关于作家这种动物
焦虑的笔名,笔名的焦虑
求求你,不要再写了啦!
临终的眼!死亡的脸
抄书
作家的地图!文学的城市
四月读诗天,人间好光景
五月的浪如云
关于网络书店的一些胡思乱想
快雨时晴札记
后记
目录:
春[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堂吉诃德
鲁拜集
湖滨散记
大亨小传
拉特兰农庄上的老鼠
长夜漫漫路迢迢
爱情万岁
呐喊
吴宓与陈寅属
围城
文学杂志
传统下的独白
带子狼
小拳王
宫本武藏
河的星尘往事
夏[读史宜夏,其时久也]
我馆风雨飘摇之中
书人一日·阅读一天
四月的马修·史卡德
纽约的秋天
我的老师和他的书
天末彤云黯四垂
秋[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
老舍印象
向守礼仙致敬
书本有情--周梦蝶的人与字
写作就是我的生活
我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圣人
我就是我的书
这些人不需要奖赏!
关于村上春树
欲回天地入扁舟的白发欧吉桑
走在推理与历史的道路上
入魂时代身世的宫尾文学
冬[读经宜冬,其神专也]
关于作家这种动物
焦虑的笔名,笔名的焦虑
求求你,不要再写了啦!
临终的眼!死亡的脸
抄书
作家的地图!文学的城市
四月读诗天,人间好光景
五月的浪如云
关于网络书店的一些胡思乱想
快雨时晴札记
后记
我這一代人 豆瓣
作者:
胡晴舫
八旗文化
2010
- 7
作者在長達5年後再次推出人文類新書《我這一代人》,
可以說構成了人文書寫的三部曲。
這一次,胡晴舫把鏡頭轉向了台灣的中生代,這一代人成長於七八十年代迅速現代化的台灣,不管有無中國背景,都乘坐全球化這趟列車往返於臺北、上海、北京和香港之間。經由記錄、拍照,加以比較和反省,思考自己到底是誰?
胡晴舫寫道,『引我好奇的卻是一個人如何在所謂兩岸三地的社會中游走。當他撘上飛機、飛機落地後的每一次旅程,他如何維持、或重新塑造他的社會身分;他如何說服陌生人,他就是他所說的那個人。』
而她自己,又是如何的看上海、北京、香港這些形形色色戴著不同印記的中國人,以及,從台灣出發,如何穿梭往返後,再度返回臺北。思考島嶼台灣這塊土地的價值,思考人類到底該如何面對它的神祇。
作者在2005年以後,首度推出人文類新著,思考她這一代台灣人所共同面臨的問題。關於中國,以及台灣人的身份,這一議題在當下廣泛被討論,但作者以其特有的風格,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思考。
可以說構成了人文書寫的三部曲。
這一次,胡晴舫把鏡頭轉向了台灣的中生代,這一代人成長於七八十年代迅速現代化的台灣,不管有無中國背景,都乘坐全球化這趟列車往返於臺北、上海、北京和香港之間。經由記錄、拍照,加以比較和反省,思考自己到底是誰?
胡晴舫寫道,『引我好奇的卻是一個人如何在所謂兩岸三地的社會中游走。當他撘上飛機、飛機落地後的每一次旅程,他如何維持、或重新塑造他的社會身分;他如何說服陌生人,他就是他所說的那個人。』
而她自己,又是如何的看上海、北京、香港這些形形色色戴著不同印記的中國人,以及,從台灣出發,如何穿梭往返後,再度返回臺北。思考島嶼台灣這塊土地的價值,思考人類到底該如何面對它的神祇。
作者在2005年以後,首度推出人文類新著,思考她這一代台灣人所共同面臨的問題。關於中國,以及台灣人的身份,這一議題在當下廣泛被討論,但作者以其特有的風格,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思考。
方丈记 徒然草 豆瓣
作者:
[日本] 鸭长明
/
[日本] 吉田兼好
译者:
李均洋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 6
《方丈记》和《徒然草》是日本近古文学的双璧,深邃而警世,里面充溢着人生无常和飘然出世的思想,代表日本古代随笔的最高成就。
《方丈记》中流露出对时代变幻无常的感慨。作品大体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作者从感慨世事多艰出发,记述了平氏统治时期的天灾、人事之变,后一部分记述了作者的家系、出家隐居后的清贫生活,文体是和汉混淆体,文笔生动。
随笔集《徒然草》注重对人生的领悟,全作共分243段,由杂感、评论、小故事,也有一些属于记录或考证性质的作品,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众多人物。作者写了许多带有寓意性质的小故事。由于这部作品内容丰富,语言简练刚劲,描写生动准确,长期被认为是日本随笔文学中的佳作。
《方丈记》中流露出对时代变幻无常的感慨。作品大体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作者从感慨世事多艰出发,记述了平氏统治时期的天灾、人事之变,后一部分记述了作者的家系、出家隐居后的清贫生活,文体是和汉混淆体,文笔生动。
随笔集《徒然草》注重对人生的领悟,全作共分243段,由杂感、评论、小故事,也有一些属于记录或考证性质的作品,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众多人物。作者写了许多带有寓意性质的小故事。由于这部作品内容丰富,语言简练刚劲,描写生动准确,长期被认为是日本随笔文学中的佳作。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豆瓣 Eggplant.place
6.8 (41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新井一二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4
人为什么要去旅行?是要忘记现实?还是要面对自己?
新井一二三,从14岁搭上第一趟长途火车开始,有机会就想往外闯,往外飞。
离乡背井踏上北京遍游中国,进入中欧迷宫、见识古巴、越南,
甚至移民加拿大,到香港工作,她游走异地十年,得到了什么?
一个道道地地的东京人,日文是她的母语,中文写作是她疗伤自我的方式,
在香港被叫“文化杂种”,在台湾出版了十七本书,在东京朋友笑她穷,
她目瞪口呆,为什么理想生活不能就是,旅行,旅行,再旅行?
当年勇敢无惧的少女,单枪匹马,像一颗孤独的行星,
走向国境边界,走向流亡者的故乡,布拉格是昆德拉的,古巴是海明威的,香港是张爱玲的,
花费最多机票钱,说最多外国话,多少次飞越太平洋……
其实真想要明白的是,幸福与自由。
现在全家的护照换了一本又一本,下厨的料理有各国菜色,行李箱贴满入境贴纸,
年轻时的远走高飞换成了家庭组织,照样推婴儿车携家带眷跨洋飞,
生活什么都可以变,但不可改变的初衷,
必定是,下一趟旅程,要去哪里?
新井一二三,从14岁搭上第一趟长途火车开始,有机会就想往外闯,往外飞。
离乡背井踏上北京遍游中国,进入中欧迷宫、见识古巴、越南,
甚至移民加拿大,到香港工作,她游走异地十年,得到了什么?
一个道道地地的东京人,日文是她的母语,中文写作是她疗伤自我的方式,
在香港被叫“文化杂种”,在台湾出版了十七本书,在东京朋友笑她穷,
她目瞪口呆,为什么理想生活不能就是,旅行,旅行,再旅行?
当年勇敢无惧的少女,单枪匹马,像一颗孤独的行星,
走向国境边界,走向流亡者的故乡,布拉格是昆德拉的,古巴是海明威的,香港是张爱玲的,
花费最多机票钱,说最多外国话,多少次飞越太平洋……
其实真想要明白的是,幸福与自由。
现在全家的护照换了一本又一本,下厨的料理有各国菜色,行李箱贴满入境贴纸,
年轻时的远走高飞换成了家庭组织,照样推婴儿车携家带眷跨洋飞,
生活什么都可以变,但不可改变的初衷,
必定是,下一趟旅程,要去哪里?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豆瓣
8.6 (20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5
“如果我们的生活被塞满了,我们还有空间给美吗?如果我们的心灵没有空闻,美如何进来呢?”作者在这里想给青年艺术家传达的是,使一个人走向艺术的,不是严肃的训练,而是一些身体深处挥之不去的感觉记忆。作者重视的是“感官”,是打开视觉,开启听觉,是用全身心去感觉气味,重量、质地、形状和色彩,是在成为艺术家之前,先为自己准备丰富的人的感觉。作者指出,真正的艺术家,不会将自己置于安逸、固定的生活环境,他必须不断地“出走”,只有这样,才能永葆活泼、健康而年轻的生命力,才能领路创造的愉悦,感受到真正的美。
幸福了吗? 豆瓣
7.8 (43 个评分)
作者:
白岩松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
- 9
《幸福了吗》是白岩松写下那本著名的《痛并快乐着》十年之后的最新随笔作品。是他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期间的心灵成长全纪录。开篇作者便借用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一首诗,勾勒出了全书的轮廓——如何寻找幸福和信仰。这是对当下光怪陆离的社会的质问,也是对人们久经炎凉而日益麻木的心灵的一种呼唤。之后,白岩松用他惯有的犀利文笔和审视的目光,回顾了自己十年来在CCTV、名利场的起伏,发表了自己对近年社会大事件的看法,记叙了差旅各国报道采访的台前幕后故事,也和读者一起分享了书籍、音乐、电影等等他自己的心灵营养品。《幸福了吗》其实是“不惑”而“惑”的白岩松又一次对人生的思考。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豆瓣
8.0 (10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1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讲述了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能替代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只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的丰富多彩和个人空间的狭窄使阅读浮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阅读打开了我们个人的窗户,让我们意识到天空的宽广和大地的辽阔,让我们的人生由单数变成了复数……我们感到自己的生活得到了补充,我们的想象在逐渐膨胀……这些和自己毫无关系的故事会不断唤醒自己的记忆,让那些早已遗忘的往事和体验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并且焕然一新。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豆瓣
8.5 (13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2
本书收入余华在《读书》杂志专栏连载的十多篇阅读随笔,以小说家、读者的双重身份对大师经典作品进行独特解读,精心研究它们的叙事、技巧、激情,既痴迷、激越,又保持冷静的思索。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让我独自一个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