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黑白溢彩 豆瓣
作者:
邵頌雄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9
- 11
內容簡介
鋼琴上的黑白琴鍵,在鋼琴大師出神入化的演奏下,賦予樂章不一樣的雰圍和感染力。不管你是否鋼琴音樂的愛好者,這本書都能帶你進入一個絕妙的生活境界:
「倘若你是一個鋼琴音樂的愛好者,那麼這本書將令你愛不釋手,因為邵教授在書中對荷洛維茲的鋼琴演奏作了全面而詳盡的介紹和分析,還加入了他個人的體會和意見,你可以一面聽荷洛維茲的錄音,一面對照作者的評介,必然可以增加你對鋼琴的迷戀。」
「如果你只是一個偶然聽聽鋼琴音樂的人,看了追這本書也一定會想進一步了解鋼琴音樂,並且對音樂滋生出更大的愛好。」
「即使你對音樂和鋼琴的興趣不過爾爾,這本書仍舊可以當作益智讀物來閱讀 …… 從而通過音樂,享受一個奇妙的生活境界。」 ──沈鑒治
如黃牧(古鎮煌)所說,這本書不但是他看過的絕對最好看的用中文寫的音樂書,也可能是最好看的一本寫荷洛維茲的專書。「西方寫荷洛維茲的文字太多了,但像邵教授寫這本書所下的工夫,做了驚人的資料搜集,我相信不但在中文音樂寫作中應屬絕無僅有,即使在英文寫作中也可說難得一見。後來知道邵先生在大學任教,我想也許這正是這本書的資料考證之所以如此豐富,堪稱達到學術著作的要求的一個原因。」
本書特色
★ 荷洛維茲逝世二十週年紀念特別出版,向一代大師致敬,更具意義!
★ 本書對荷洛維茲的鋼琴演奏作了全面詳盡的評介,資料豐富,趣味盎然,帶你通過音樂,享受一個奇妙的生活境界!
鋼琴上的黑白琴鍵,在鋼琴大師出神入化的演奏下,賦予樂章不一樣的雰圍和感染力。不管你是否鋼琴音樂的愛好者,這本書都能帶你進入一個絕妙的生活境界:
「倘若你是一個鋼琴音樂的愛好者,那麼這本書將令你愛不釋手,因為邵教授在書中對荷洛維茲的鋼琴演奏作了全面而詳盡的介紹和分析,還加入了他個人的體會和意見,你可以一面聽荷洛維茲的錄音,一面對照作者的評介,必然可以增加你對鋼琴的迷戀。」
「如果你只是一個偶然聽聽鋼琴音樂的人,看了追這本書也一定會想進一步了解鋼琴音樂,並且對音樂滋生出更大的愛好。」
「即使你對音樂和鋼琴的興趣不過爾爾,這本書仍舊可以當作益智讀物來閱讀 …… 從而通過音樂,享受一個奇妙的生活境界。」 ──沈鑒治
如黃牧(古鎮煌)所說,這本書不但是他看過的絕對最好看的用中文寫的音樂書,也可能是最好看的一本寫荷洛維茲的專書。「西方寫荷洛維茲的文字太多了,但像邵教授寫這本書所下的工夫,做了驚人的資料搜集,我相信不但在中文音樂寫作中應屬絕無僅有,即使在英文寫作中也可說難得一見。後來知道邵先生在大學任教,我想也許這正是這本書的資料考證之所以如此豐富,堪稱達到學術著作的要求的一個原因。」
本書特色
★ 荷洛維茲逝世二十週年紀念特別出版,向一代大師致敬,更具意義!
★ 本書對荷洛維茲的鋼琴演奏作了全面詳盡的評介,資料豐富,趣味盎然,帶你通過音樂,享受一個奇妙的生活境界!
從哲學的觀點看 豆瓣
作者:
關子尹
/
关子尹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4
本書收集了作者的多篇論文。涉及的題材包括康德哲學中「本體」與「現象」之辨,胡塞爾現象學中的「界域」概念、各種的「範疇」系統,及其他歷史意識、大腦活動和語言文字的運用等問題。論題廣泛,表面上看來南轅北轍, 實際上卻是作者多年來基本的哲學關懷。其中的關鍵問題是:人類的感知雖以物質的經驗環境為起點,但卻能於基本的物質條件上建立起多彩多姿的「意義領域」,從而開拓出璀璨的文化生活,並活出不同特色的生活世界。這些文 化現象到底如何產生﹖而當如此的人文生活世界出現困難或危機的時候,作為文化生活創造者的人類又應如何面對、如何承擔......
我这一代香港人 豆瓣
7.7 (13 个评分)
作者:
陈冠中
中信出版社
2013
- 5
序
陈冠中
这里是2000年后我在北京写的部份文章。
那时开始我跟国内文化、知识界的朋友连续而紧密的接触,随后若干年来我都在一面补课,追溯、辨识同代大陆读书人的知识宗谱,一面交流、思考他们当前的问题意识,因为我是带着同中有异的“前知识结构”进来的,难免有冲撞也有互补,需要不断对话。
1992年至1994年我在北京待了两年多,然后去了台北六年 -- 令我大开眼界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加上之后在北京,这就成了我长达二十年在知识上的调整補充期,连我笔下的香港都不一样了。
之前大部份的时间我都在香港,借信息自由之便,寻觅到不少在当年香港都算是主流之外的异端思潮和小众趣味:文化上我跟同代的文青一样,在青春期受到英美摇滚民谣、反叛文化、台湾作家和欧陆电影影响;社会立场上我是支持解放、包容和替弱势争权的“进步主义”者;政治思想上则是从马克思主义和七十年代的欧美“新左”(我在1981年出版的第一本书是關於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的文论),转到坚决反对专制的自由主义(哪怕只是罗尔斯、納斯鲍姆一类的正义自由主义、能力自由主义),向往社会民主,同时照样厌恶各种形态的帝国霸权;经济上接受“混合经济”,从八十年代开始就转向“后凯恩斯”观点,支持中国改革开放但是反对市场基本教义派。八十年代的香港还让我注意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文化研究、后殖民、大历史、地球村意识和世界主义的议题。来大陆之前,我认为不管怎么说,自己都该算是左翼的 -- 哪怕只算是中间偏左或自由主义左翼,一种犹豫的、对许多困惑都没有现成答案的但却清晰的反对暴政、讨厌谎言、拒绝残忍的左翼。
到大陆后发觉自己不能认同中国式的“新左派”。
虽然自由主义左翼听上去像是悖论,我觉得有时候也只能用“左翼自由主义者” 这个不理想的说法来识别自己。
这里并没有收集太多我的政论時評,但多篇文章涉及上文提到的关注点,都是2000年以后我在大陆期间,多少带着中国问题意识写的。
感谢徐晓的坚毅策动,张万文的编辑,中信的出版。
陈冠中
这里是2000年后我在北京写的部份文章。
那时开始我跟国内文化、知识界的朋友连续而紧密的接触,随后若干年来我都在一面补课,追溯、辨识同代大陆读书人的知识宗谱,一面交流、思考他们当前的问题意识,因为我是带着同中有异的“前知识结构”进来的,难免有冲撞也有互补,需要不断对话。
1992年至1994年我在北京待了两年多,然后去了台北六年 -- 令我大开眼界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加上之后在北京,这就成了我长达二十年在知识上的调整補充期,连我笔下的香港都不一样了。
之前大部份的时间我都在香港,借信息自由之便,寻觅到不少在当年香港都算是主流之外的异端思潮和小众趣味:文化上我跟同代的文青一样,在青春期受到英美摇滚民谣、反叛文化、台湾作家和欧陆电影影响;社会立场上我是支持解放、包容和替弱势争权的“进步主义”者;政治思想上则是从马克思主义和七十年代的欧美“新左”(我在1981年出版的第一本书是關於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的文论),转到坚决反对专制的自由主义(哪怕只是罗尔斯、納斯鲍姆一类的正义自由主义、能力自由主义),向往社会民主,同时照样厌恶各种形态的帝国霸权;经济上接受“混合经济”,从八十年代开始就转向“后凯恩斯”观点,支持中国改革开放但是反对市场基本教义派。八十年代的香港还让我注意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文化研究、后殖民、大历史、地球村意识和世界主义的议题。来大陆之前,我认为不管怎么说,自己都该算是左翼的 -- 哪怕只算是中间偏左或自由主义左翼,一种犹豫的、对许多困惑都没有现成答案的但却清晰的反对暴政、讨厌谎言、拒绝残忍的左翼。
到大陆后发觉自己不能认同中国式的“新左派”。
虽然自由主义左翼听上去像是悖论,我觉得有时候也只能用“左翼自由主义者” 这个不理想的说法来识别自己。
这里并没有收集太多我的政论時評,但多篇文章涉及上文提到的关注点,都是2000年以后我在大陆期间,多少带着中国问题意识写的。
感谢徐晓的坚毅策动,张万文的编辑,中信的出版。
村上春树与后虚无年代 豆瓣
作者:
岑朗天
2006
- 4
每一代思考的人,在其生命某一个路口,难免跟虚无照面一次以至多次,陷入迷失。不过,虚无很快便会被打成一种主义,俨然一个反派,然后我们的英雄或圣人会教导种种克服和超越它的方法;很快以至过快,我们又能站起来,重新做人了。
会否太过轻易?会否,我们其实借理性和意志的力量遮盖了问题?
在村上春树、尼采、加缪、卡尔维诺、梭罗等的文本中,让我们重新和虚无对话,重新在流浪者和影子的生活处境中跟虚无狠狠而深深地接一次吻。因为我们努力活过来,实实在在,情愿做一个凡人。
目录
写在前面
决定推石上山之后
浪人
疯狂是一种浪荡
浪荡是一种坚持
浪人之“游”
浪人之“浪漫”
浪人之“历史”
逍遥游
心灵之游
冒险游
英雄游
圣人游:无何有之乡
圣人游:大小之辨与三重“逍遥”
圣人游:游必有方
由“游”至“游”的考古学
地狱为懒散的浪人预备
入口
村上式处境
村上式孤独
忽然失落
失落的两重世界
“那边”就是内边,也是下边
人口在哪
出口
有入口,便有出口
出口一:电话亭的呼唤
出口二:舞舞舞吧
面对“那个”的双面性
第三个出口:从死导引出来的活法
心灵之舞
后地震和后地下铁
虚无
作为哲学考察的虚无
作为人生体验的虚无
虚无的表象......
会否太过轻易?会否,我们其实借理性和意志的力量遮盖了问题?
在村上春树、尼采、加缪、卡尔维诺、梭罗等的文本中,让我们重新和虚无对话,重新在流浪者和影子的生活处境中跟虚无狠狠而深深地接一次吻。因为我们努力活过来,实实在在,情愿做一个凡人。
目录
写在前面
决定推石上山之后
浪人
疯狂是一种浪荡
浪荡是一种坚持
浪人之“游”
浪人之“浪漫”
浪人之“历史”
逍遥游
心灵之游
冒险游
英雄游
圣人游:无何有之乡
圣人游:大小之辨与三重“逍遥”
圣人游:游必有方
由“游”至“游”的考古学
地狱为懒散的浪人预备
入口
村上式处境
村上式孤独
忽然失落
失落的两重世界
“那边”就是内边,也是下边
人口在哪
出口
有入口,便有出口
出口一:电话亭的呼唤
出口二:舞舞舞吧
面对“那个”的双面性
第三个出口:从死导引出来的活法
心灵之舞
后地震和后地下铁
虚无
作为哲学考察的虚无
作为人生体验的虚无
虚无的表象......
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 豆瓣
作者:
呂大樂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2
- 7
「七十年代香港」的確有着一種神話般的色彩。「麥理浩時代」是否就如此美好?是否就從此發展出香港的「光輝歲月」?1974年究竟發生了什麼影響深遠但又不為人知的事?國共之爭如何在當時的香港足球反映出來?當時的海運大廈原來已經不屬於香港人… …
對不同社會背景的人來說,都會有不一樣的「七十年代香港」的傳奇故事。
呂大樂教授親臨書展現場,為大家講述不一樣的七十年代香港故事。
對不同社會背景的人來說,都會有不一樣的「七十年代香港」的傳奇故事。
呂大樂教授親臨書展現場,為大家講述不一樣的七十年代香港故事。
我们香港这些年 豆瓣
作者:
徐天成
中信出版社
2016
- 3
繁华闪耀的香港,文艺作品里的香港,娱乐明星的香港,街巷美味的香港,疯狂购物的香港,迪士尼乐园的香港,颠沛流离终于回家的香港,充满活力又无所依傍的香港。受关注的香港,被遗忘的香港。自由的香港,压抑的香港。
你的香港,我的香港。
他的香港。
自称“港怂”的北漂律师徐天成,看 到廖信忠所著《我们台湾这些年》之后,深受启发,希望能以一位普通香港人的视角,通过自己那支微小但真切的笔,来说说一个真实甚至未知的香港。
徐天成与廖信忠同为1977年生人,这30多年来,香港的发展?香港人的心理归属感究竟是怎样的?香港的身份和台湾有什么不同?香港回归前后,当地人的生活有何变化?香港人是怎么看内地人的?
一本书无法展现全貌,只不过是一个普通香港人的真实告白。在“借来的地方”,他们如此生活。
你的香港,我的香港。
他的香港。
自称“港怂”的北漂律师徐天成,看 到廖信忠所著《我们台湾这些年》之后,深受启发,希望能以一位普通香港人的视角,通过自己那支微小但真切的笔,来说说一个真实甚至未知的香港。
徐天成与廖信忠同为1977年生人,这30多年来,香港的发展?香港人的心理归属感究竟是怎样的?香港的身份和台湾有什么不同?香港回归前后,当地人的生活有何变化?香港人是怎么看内地人的?
一本书无法展现全貌,只不过是一个普通香港人的真实告白。在“借来的地方”,他们如此生活。
Collaborative Colonial Power 豆瓣
作者:
Wing Sang Law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 8
Law Wing Sang teaches cultural studies at Lingnan University, Hong Kong. He has a personal anthology of essays (in Chinese) Re-theorizing Colonial Power 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is research and teaching areas include historical cultural studies of colonialism; comparative social thought; Hong Kong cultural formation; citizenship and cultural theory.
譯者與学者 豆瓣
作者:
關詩珮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7
- 1
本書的要旨,是要帶出十九世紀英國建立漢學與大英帝國培訓對華外交譯員的緊密關係,以及在這前題下,香港在英國漢學成立過程中的角色、位置及功能。過去討論到中國現代化的著作,都關注到中國如何通過各種翻譯活動而達到現代革新。事實上,不闇中國事務的英國,能夠在中國現代轉化過程中攫取準確的中國情報,讓英國國會及外交部釐訂適時及時的中國政策,大量的在華的英藉譯員功不可沒。這些英籍譯員均長時間在香港及中國生活,掌握中國第一手政情及民情,他們的另一特色,是他們結束遠東外交及政治生涯後,被英國最高學府羅致成為首任中文教授,他們遂利用自己的外交經驗、在地中國知識、管理殖民地願景得出來的一套實用中文知識,建構出有別於歐洲的漢學理念,奠下十九世紀創立的英國漢學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