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喜宝 豆瓣
7.2 (135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亦舒 新世界出版社 2007 - 2
读书就是这样好,无论心不在焉,板着长脸,只要考试及格,就是一个及格的人。你试着拉长脸到社会去试一试。这是一个卖笑的社会。除非能够找到高贵的职业,而高贵的职业需要高贵的学历支持,高贵的学历需要金钱,始终兜回来。
富家女勖聪慧热情地邀请刚认识的剑桥高材生姜喜宝参加自己的家宴,有意制造机会以撮合她和哥哥勋聪恕。聪慧的父亲勋存姿,也向喜宝展开追求。喜宝在其父亲、儿子的双双夹击下,非常现实地选择了父亲,她得到了想得到的一切甚至更多。喜宝做了勖存姿的女人后,虽然得到了金钱与物质上的满足,但却耐不住感情与生理上的寂寞和空虚。勖存姿发现喜宝另有所爱,竟冷酷地当着喜宝的面,枪杀了她的男友。喜宝绝望了,但她怎么也逃不脱勖存姿的牢笼。几年后,勖存姿去世,喜宝变成最富有的女人,但是……
新不如舊 豆瓣
作者: 陳雲 花千樹 2006
故土風物,一去不返。低首沉吟,無力回天,聊以文字,錄存舊蹟。

黃鐘委地,豺狼當道。山窮水盡,風流雲散。追憶逝去的水土與人情。

陳雲在<<信報>>文化版「我私故我在」專欄的結集。
佃农理论 豆瓣
The Theory of Share Tenancy
作者: 张五常 译者: 易宪容 商务印书馆 2000 - 8
《佃农理论》1967年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
张五常的《佃农理论》是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今天�《佃农理论》之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其重要性越来越大,它不仅成了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而且其中的几文在期刊上发表后也成了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例如,由Edward Elgar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理论经典文选的《交易费用经济学》一书,在选出这个学派最有影响与代表的40篇文章中,其中两篇就是《佃农理论》的主要章节。
《佃农理论》主要是以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对分成租佃制度作出了新解释,推翻了以往的传统理论,建立了“新佃农理论”。其理论的要义是透过某些因素的变动,不管是分租、定租或地主自耕等,其土地利用的效率都是一样。如果产权弱化,或是政府过度干预资源配置时,将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如果能够定土地为私人产权,明晰产权制度,允许土地自由转让,这是使生产要素与土地发挥最大效率的不二法门。
在本书中,张五常深入地研究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约的本质以及交易费用的关系。现代合约经济学的研究已经渗透到经济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并成为现代经济学最热门的论题,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功不可没。
此外,本书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与深入性,还在于文字优美、格式规范,此文亦成了不少经济学学子写作的典范或范文,在英语世界具有广泛的市场。本书由英文原版译出。
绝色 豆瓣
6.0 (6 个评分) 作者: 董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2
本书为董桥书写搜猎英文旧书的淘书心得:如王尔德的故事,安徒生童话的插图,在巴黎的海明威,集藏的《鲁拜集》,英国初版的《荒原》,英伦访书的心得,藏书票琐忆…
作者跟英文旧书结了三四十年的因缘,如今人书虽老,但此情不渝。作者每星期写一篇,写了快一年,终于写了四十篇琐记旧买新买的英文图书小品。全书一文一图,以精美装帧献给爱书的读者。
今朝风日好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董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2
董桥带读者走进他的书房,听他讲搜集古书旅程中的故事,满纸文字乍看说的是访书藏书,或是文人闲话,细读来就有三两人物翩翩而出:书商威尔逊,李侬,史湘云,苏二小姐……前尘旧梦、他乡故友,惹人情怀。令作者念念不忘的,其实是书里面所凝聚着的、那些不会再重来的时光。
书名取自丰子恺的“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对美好生活期待之情呼之欲出。
知情识趣 豆瓣
7.3 (14 个评分) 作者: 林夕 中华书局 2012 - 1
华语乐坛第一词人林夕最新作品。在知识与情趣的百余次交汇中,有自然感性的知心话,有寄之以情的感慨;有火种般的识见,更有乐在其中的生趣。林夕的《知情识趣》不谈道,只谈心;不一本正经,而是有风格的独白。他那颗孤傲的心用有趣的手势捧出来,分享的是写给过往岁月的感言。
中國字體設計人:一字一生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廖潔連 MCCM Creations 2009 - 7
我們每天接觸文字:報紙雜誌、廣告牌、餐單……。文字,從來就在我們生活中,只是鮮有人去細研中國文字的底蘊。「宋、仿、黑、楷」是中國第一批有系統的印刷字體。五十年代,中國需要統一和規範字體,出現了我們今天所尊稱的「字體設計人」。在電腦時代來臨之前,整個造字過程,從打手稿、修改、造鉛字、再修改、做模,全是人手工夫;他們一天才造好三至四個字。今天,雖則電腦簡化了造字的工序,但字體設計人的經驗仍需要承傳下去。本書收錄了十二位中國字體設計人的故事,作者用了超過八年時間進行訪談和資料搜集,細錄了從五十年代至今兩代字體設計人的造字故事,還有中國字的結構、美學,和欣賞。他們述說的,又豈止文字的故事,背後實在包含?生活、文化、經濟、政治和科技等。
移民、户籍与宗族 豆瓣
作者: 郑锐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3
《移民、户籍与宗族:清代至民国期间江西袁州府地区研究》主要内容:以往的研究者多将明清里(图)甲视之为一套赋税征收体系或国家对地方控制的基层组织,《移民、户籍与宗族:清代至民国期间江西袁州府地区研究》以一个清代移民地区——江西袁州府作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探讨里(图)甲组织对地方社会的意义及其动态发展;结果发现,里(图)甲组织除了在税收上起了重大作用外,它更是一套划分社会界线,表明权利及身份的机制。袁州府原有旧户就是利用这套机制,将外来移民长期置于一个固定的户类别(“客籍”)之中,使外来移民无论在社会地位、晋升机会和享有的权利各方面都比不上土著旧户。换句话说,袁州府土著旧户借着操纵地方里(图)甲组织,实现对外来移民的排斥和控制。
但是,外来移民并非完全被动地受土著旧户压制。从一些个案可见,外来移民是有能力利用多种方法突破土著的封锁取得户籍(或一般民籍)的。组成一些“大宗族”或“高层次宗族”就是移民获取户籍(或一般民籍)的一种有效手段。外来移民能够灵活地经营宗族组织,不但使他们取得户籍,也令他们在地方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得到提升。
巿場,去死吧 豆瓣
作者: 陳滅 麥穗 2008
目錄
序/葉輝
前記:詩犯詩魔之境
卷一 十四行集(上篇)
----------------
心造的幻景
灣仔老街(之一)
灣仔老街(之二)
灣仔老街(之三)
灣仔老街(之四)
酒徒的算術
酒徒的飛升
風景十四行
幻景十四行
晚間劇場
流浪歌手
寫實的幻景
卷二 流浪到七一
---------------
說不出的未來──回歸十年紀念之一
到七一的路──回歸十年紀念之二
七一的一課──回歸十年紀念之三
明天的開關──回歸十年紀念之四
七一狂歌──回歸十年紀念之五
香港之夜──回歸十年紀念之六
流浪到七一──回歸十年紀念之七
廢墟碼頭
日出的虛幻
不散
垃圾的煙花
垃圾的旅遊
垃圾的起源
垃圾的研究
舊樓塌下前
卷三 昨夜的渡輪上
----------------
昨夜的渡輪上
馬路天使
時代之風
時代無形
煙話
夜雨寄北
北角之夜
流浪藝人
香港再見
最後一個汽球
卷四 詩歌鐵路
--------
文學的課
過期雜誌
夜車奔蕩
凝望蟬鳴
賭徒日誌
半分的星光
紙收音機
萬華鏡
早班列車
夜行列車
西線列車終站
虛構的終站
殘景夜行
恐怖列車
西線南行殘景
西線南行公路
開始夜了
夜了
夜了……又破曉
……還是夜了
卷五 貝拉.塔爾組曲
-------------
酒後趕路
紙幣人面
風吹又變形
舞吧舞吧
市場,去死吧
時光殘像
殘缺的和聲
煉獄人間
顛倒的明暗
卷六 十四行集(下篇)
---------------------------
垃圾十四行
瘋狂的繩纜
小巴的鬥爭
小巴之戰
玻璃列車
相反的幻景
喝采
風的標語
思想走了光
作品年表
作者簡介
鳴謝
鲁迅传 豆瓣
作者: 朱正 香港三联书店 2008 - 1
魯迅雖然已經離世大半個世紀了,但他無疑仍是今天最具影響力的中國當代文學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德、法、俄、世界語等多種文字,飲譽全球。
魯迅的文章如匕首,似投槍,既解剖歷史,又批判現實。他對中國人精神的拷問,對國民性的鞭撻,提出「立國」必先「立人」的思想,大聲疾呼改變「國民性」「救救孩子!」等,無不振聾發聵。魯迅創作的狂人、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形象,給我們似曾相識的感受,並時刻提醒我們作深切的自我觀照。
本書作者朱正研究魯迅五十多年,是魯迅研究領域中的專家,文獻基礎紮實,考證功夫精深。過往的“魯迅”,總是脫不了被“捧”與被“罵”的宿命,時而“旗手”時而“過時”,被人按照意識形態的需要烙上不同的印記,可以說,魯迅“被尊崇的程度就是他被歪曲的程度”。但朱正先生不同。
朱正在書中大量引用魯迅及其同時代人的文章和書信,結合魯迅研究的最新成果,把魯迅的一生置於歷史大環境中,更將國際及中國近現代史中的一些大事件,與魯迅個人的生活及其作品的背景都交待得清清楚楚。他立場持平,讓歷史再現,讓同時代人説話,使我們對魯迅、魯迅的作品以及那時代有更深入的理解。書中雖然引用了大量歷史資料,但因爲都是選用魯迅、周作人等文學大家的文字,讀起來並不覺得枯燥,適合中文科師生閲讀。
这一代的事 豆瓣
作者: 董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2 - 10
书房窗外的冷雨
父亲坐在书房里靠窗那堂软垫沙发上,两手捧着一盏新沏的铁观音,白烟袅袅,凄凄切切半蒙住他那张有风有霜的脸,沙发的蓝绒底子洒满翠绿竹叶,衬着窗外一丛幽篁,格外见出匠心。因是雨后黄昏,院子那边的荷塘传来几声蛙鸣,书房反而更显寂静了。十八岁少年屏息站在沙发四五步外的紫檀木书桌边,不必抬头都背得出左壁上挂的一幅对子:“南云望气千重紫,华露罗香万亩兰”;右边盆景花架后面那一幅则是:“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朝南花格圆窗两侧整整齐齐立着一对乌木玻璃书橱,小时候父亲一出门,总是偷偷翻遍橱里的旧书和存画,宋代花鸟明人山水清朝碑帖自忖都可以闭着眼睛临出来。壁灯如梦;瞄一瞄案头青花笔筒里那一丛粗粗幼幼的毛笔,想起童年,竟无端讨厌起何绍基来了。父亲啜了口茶说:“到了台北赶紧先去看宋伯伯,知道吗?”“知道了。”“国家多难,生活更应该朴素,专心向学。”“是。”蛙鸣愈来愈闹,窗外又下起冷雨了。
卷起那半幅竹帘
冷雨一连两天窸窸窣窣染得台南那个校园都成了一幅淡彩水墨画了。苏雪林打着黑雨伞蹒跚赶去讲楚辞。教三民主义的老师声震文理学院的屋瓦。莎士比亚用京片子教罗密欧与朱丽叶谈情。军训教官对着黑板上的秋海棠叶吹起一阵阵的火药味、血汗味。冯君来夹着英国文学史带学生踏上乔叟的进香路。美国传教士给草叶集的诗人唱一遍又一遍的安魂曲。教雪山盟的英国女士把脸偎在海明威毛茸茸的胸膛上听不见下课的铃声。排骨饭加荷包蛋的晚餐和绿豆汤配棺材板的宵夜都填不饱胃里萨特的存在主义。沙冈的微笑浮荡在古都舞厅的华尔兹旋律之中,天一亮竟纷纷沉淀到文星杂志文星丛刊的豆浆碗里去了。康梁遗墨和胡适文存只能推开近代史的一条门缝,十一点钟在女生宿舍门口说的再见才算卷起中国文化的半幅竹帘。灯熄了,隔壁的教官抛下苏俄在中国打着鼻鼾赶回莱阳老家探望年迈的母亲。悄悄到宿舍后面洗脸的时候,听见退了伍的工友老吴在厕所里用沙哑的声音自言自语道:“他妈的,卡宾枪又坏了!”
送给列宁的礼物
“Damn you,Engand”约翰·奥斯本的怒吼并没有惊破爱丽丝的仙境:英国人都躲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圆裙底下捡十八世纪的面包屑充饥,蹑手蹑脚不敢声张,生怕吵醒老祖宗骂他们没出息。伦敦是一座静静的图书馆:人的肤色、出身。阶级像图书馆里的书,分门别类,划清界线。谁都不必自作多情:“亲爱的”、“甜心”、“打令”顺口吻得你满脸唇印为的是两镑九十九便士的生意成交。一九七六年左派批评政府削减经费,财政大臣希利破口骂他们“out of their tiny Chinese minds”!西方文化的神髓是:“In God we trust,the rest pay cash”;在这样超然的思想背景下,西方人反共只为了求证一套哲学理论、亲共只为了挑剔一条政治公式,这里面没有一滴血的激情、一点泪的乡愁。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Armand Hammer一九二二那年送给列宁一座青铜雕塑品,雕一只猴子坐在一叠书本上对着人类骷髅沉思,其中有一部书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到了前几年,Hammer和夫人在莫斯科筹办贸易中心,勃列日涅夫听说Hammer夫人不喜欢长住观光旅馆里的列宁套房,马上下令送他们一所公寓房子。那年那天,伦敦大学一位南韩同学提出一个问题:“汉贼不两立英文怎么说?”“我没工夫细想。我后天就走了,回香港。”
香港,安定的香港
达达主义宣言:“再也没有画家,再也没有作家,再也没有音乐家,再也没有雕刻家,再也没有宗教,再也没有保皇党人,再也没有帝国主义者,再也没有无政府主义者,再也没有社会主义者,再也没有布尔什维主义者,再也没有政客,再也没有无产阶级,再也没有敌人,再也没有警察,再也没有国家,再也没有这些说梦的痴人,再也没有,再也没有,没有,没有,没有。”——只剩“有人晕倒”的政府和“有人请客”的新闻社。
将军,你可以这样做
在桃园中正机场餐厅里跟一位少将谈起香港前途和两岸统一的问题。少将说:“统一?那过去几十年我们不都白干了吗!?”没有风雨,飞机准时起飞。
乡愁的理念 豆瓣
作者: 董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 5
这是董桥一年来在台北出版的第二本书。书中五十五篇文章分归三辑:“乡愁”是对精致文化传统的留恋,虽有新意,读来总嫌似曾相识,可见此情此思代代都有,好比影印机印出的副本:直说是“乡愁影印”,怕也贴切。第二辑短文尽是读书杂录,编《明报月刊》初期曾经借来发挥,只今重钞,觉得个中“理念”依旧平实可喜,未妨分题“圈点”。末辑十五篇则感性甚强,十足消遣之作,幸好分寸不致大破,落笔处处不忘“剪接”,否则情到浓时墨痕自必越发漫漶了。 “乡愁”、“理念”、“感情”始终不脱中国人的心态;未必染上什么民族情,也许只是异乡人江山之梦的神话:寻寻觅觅之间,确有几分难平之意,恰似舒曼《童年即景》中的那一阕“梦”,满是天涯情味,越去越远越牵挂。因署书名曰:《跟中国的梦赛跑》。
同胞,请淡定 豆瓣
作者: 许骥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1 - 11
曾經,我們見面,親切地問:吃了嗎?
現在,我們見面,急迫地問:買房了嗎?又跳槽了嗎?找到合適結婚的了嗎?
是甚麼讓現在成為現在?我們認識到了焦慮和浮躁,又該用甚麼心態去面對?
高房價、就業難、節奏過快、剩男剩女等現實問題充斥著當前中國人的生活,人們漸漸發現經濟的高速發展除了付出資源和環境的代價之外,也犧牲了原本相對平和的心態。
而這些情況在經濟方面先行一步的香港地區也都曾出現過,在很多方面可以說今日之內地就是昨日之香港。本書邀請香港中青代文化名人講述他們作為過來人的經歷和感受,讓內地讀者在瞭解那些有趣卻不熟悉的香港歷史片段的同時,從另一個角度看待當前的生活,在接受現實的同時擺正心態,或許平和的心態才能讓我們更快樂。如果你正在經歷這些焦慮,需要的只是“淡定”而已、坦然面對,生活依舊是生活。
走进生命的学问 豆瓣
8.4 (18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4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师,研究政治哲学的学者。他把对哲学、人生与大学教育的种种思考写下来,通过电子邮件寄给学生,然后一起讨论。这样的交流,夜以继日,经年堆叠,已有数十万字。通过撰写和阅读这些文字,教师与学生两者均获得了超出流俗之上的精神与信念的支持。
我知道,说易做难,尤其在巨大的不公体制面前要求自己做个公正的人,需要极大的自信和勇气,同时必须承受无数不可知的风险。但我们还记得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如何论爱吗?“人一旦爱,遂极脆弱:世间没有所谓爱恋之中却同时思量应否去爱之事。就是如此。伤得最少的爱,不是最好的爱。当我们爱,就须承受伤害和失去之险。”罗尔斯是说,决心做个公正的人,就像投入爱情一样,路途中总有可能会受伤,但我们不会因为爱的风险太大而放弃去爱。为什么?因为公正和爱,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价值。实现这些价值,生命才会美好。
——周保松
董桥七十 豆瓣
作者: 董桥 著 / 胡洪侠 选编 海豚出版社 2012 - 1
《董桥七十(精)》内容简介:自一九七七年香港版《双城杂笔》始,董先生迄今出版文集三十三种(只计初版本,不含各类各地重印本、选编本等等),共收文章一千八百篇。本书从中选出七十篇,作为纪念版,主要以董先生写父执、写师友、写同辈的文字为主,选文兼顾三十三种初版书,以见董先生文章风格的演变轨迹;因为是贺古稀之寿,所以只选董先生念事忆人、述己怀旧的文字,以方便读者读其文而见其人;因为董先生前十来种集子流传颇广,所以选文重点放在了近几年的新书上,有些“详今略古”的意思。
《董桥七十》董先生写父执、写师友、写同辈的文字最合我编选此书的旨趣,因为“他传往往是自传”。我因此想把它编成一本略有“七十自述”格局的新书。董先生曾对我口传“总编辑秘诀”:一不要怕和别人不一样,二不要怕挨骂,三不要怕道歉。
不只中國木建築 豆瓣
作者: 趙廣超 香港三聯 2000 - 4
作者涉獵中外書籍,用新穎的角度來分析中國建築藝術,並對中、西方藝術、文化和哲學作出比較,述說建築背後的各種典故和小故事,增進讀者對建築藝術的興趣和認識的深度。本書 版面設計別緻,逾500幅圖片與內容文字相結合,敘述風格輕鬆活潑,讀來一氣呵成。 裝幀簡單而美觀,曾獲2000年香港印刷大賽「封面設計優異獎」。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 豆瓣
作者: 也斯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9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評論與回應(摘錄)
「我欣賞故事跳躍流動描寫的速度和節奏,還有那些栩栩如生的細節。
「<尋路在京都>中我最喜愛的片語是「根深蒂固的距離」,用來描寫小說中所有的關係——人物之間、文化之間、羅傑的內在和外在生活之間——實在恰當不過。這令人感到難忍的憂傷。
「<愛美麗在屯門>令我開心發笑。這令我想起電影中快速連綿的蒙太奇——它幽默而不輕淺、機敏而不躁亂。」
——林在山
「我坐在西雅圖候機室一口氣看完了<温哥華的私房菜>,很多地方高聲笑了出來(希望沒人聽到哩!)但最後不禁眼有點濕,肥薛真是個精彩角色!他叫你去笑他的自憐,却又讓你為他流淚,哈哈!我喜歡這些熟悉的細節:寶華街節,俊朗的「男仔頭」日本女子,魔術蘑菇朱古力,我想我在中文小說裏從沒讀過溫哥華這「另外」的一面──很高興你為我們把這兩個世界連繄起來。」
——梁學思
「以食物為切入點,探討香港人後九七心態,清新而有趣。也斯在七十年代著作<找房子的人>,表述了香港人在香港建立家的困窘。九七後,<沿湄公河尋找杜哈絲>中的史提芬,找房子找到越南,內心依然有填不滿的空洞,箇中感受,絕對是香港人的同感;<濠江殺手鹹蝦醬>的殺手阿璋捉姦變姦夫,偷情的步伐令他與情人只能進食前菜,共晉正餐變成無法企及的奢望,充滿黑色幽默的荒誕感,是對香港黑幫電影的回應,同時是找房子心態的後九七變調之作。這本書雅俗共賞,十二道菜式不分中西,各具特色,學術文化與大眾趣味共冶一爐,這是入得中學大學、出得本土海外,香港後九七作品的不二之選。」
——黃勁輝
<斯洛文尼亞故事>
「無法憑空想像一個九月的斯洛文尼亞,這“不容易抵達的地方”。當飛機落地,汽車引擎熄掉的那一刻,步出密閉的空間,不同於以往的氣息撲面而來,空氣中新鮮之地的氣味,黏在旅人的衣衫上,他/她似乎也變得和這個地方一樣陌生,如新生兒般,眼神裏同帶著疏離和好奇,探視這個新世界。在路上發現這裏和他/她的世界有太多不同之處,又有太多相同之處。不同的使旅人忍不住產生比對,相同的則觸發了他/她的回憶,這裏讓他想起以往到過的地方,遇見的人,黑暗中的夢……時間旅途中的一瞥,或觀照他者,或回望自身,這“凡人的奧德賽”。」
<艾布爾的夜宴>
「廚師是食物的媒人,對於各種形狀、材質、味道之間的關係,他們有自己的量度和掌握。
「廚師是科學家,總是不滿意食物本來的樣子和質地,他們有自己的目地和計畫。
廚師是魔術師,使人沉浸其中欲罷不能,從味蕾到大腦再到神經末梢,他們有技術,所以有控制欲。
「而食物,當厭倦了被衡量,被拆解,被融合,最後進入一道菜的關係圈時,反叛心起,在尚帶一抹青蔥時,心裏構想一種毀滅後的完整。
「也許,和這個世界平行的,是另外一個世界,人們想到的卻沒做的事情,會在那裏發生。半夢半醒間偶爾得以瞥見另一個世界,熟悉的一幕,卻怎麼也想不起背景,時間和人物……就當它是一道小時候嘗過的菜,寫過的信,念過的詩好了。」
<濠江殺手鹹蝦醬>
「能在腦中拍出這樣一部電影。泳池裏搜尋的蒙太奇、夜行航船的閃回、殺手拿報紙的手指和女人垂在肩膀上的一縷散發的特寫、最後是長鏡頭裏的山路,人物從近到遠,然後消失,留下空鏡裏“燒剩了前門的大聖堂”。
「這是一個人的焦灼還是一座城的焦灼?幾聲之後電話接通?等的人最後會不會來?變還是不變?時間是過得快點好還是慢點好?
「焦灼是“害怕將要經受的悲哀”,“而悲哀已經發生了。”人們寧可在吃完前菜後半饑半飽中急切而又充滿耐心地等待主菜,也不要明白這前菜亦即是主菜,而等待是什麼?能充饑嗎?」
——樊星
「兩年前,也斯背起行囊走出學院,當個吟遊詩人向世界出發。去斯洛文尼亞的地下山洞喝烈酒聽無國界詩朗誦;在耶魯的女性之桌上品嚐「巴黎中國俱樂部的毛沙拉」看詩人伸出雙手扮天使的翅膀;到東京與來自各國的譯者展開一場尋找村上春樹的大冒險;五月在哈佛重新思索《萊茵河的新酒》的故事,又在芝加哥的晨光中吃印度來的苦瓜;後來再到尼斯的修道院裡過了一陣子苦行僧的生活……一路上的經歷,也斯都用相機和文字記錄下來,遊蕩詩人「on the road」的記事簿上,有虛構的有記憶的有卡爾維諾式的故事,一切一切都盡是詩情(私情)。於是,以小說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展示出來的是一種風貌;以散文的角度來看又是另一種風貌。就像書中提及到的el bulli的份子美食一樣:「鵪鶉、羊腦、螃蟹它都幻變出來了,只是未必以原來的形狀出現吧了!大音無聲。大象無形。當然艾布爾不是道家煉丹的丹爐,它是借重科學的精確,調弄色香味各種份子,為我們開發感官的新領域,重繪飲食的地圖。」啊,明白了!原來一開始詩人出走,為的其實是想做一次關於文學關於人生的實驗。」
——鄧烱桐:The notebook of a troubadour
「特別喜歡<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與<後殖民食神的愛情故事>兩篇。香港人喜歡吃,也懂得吃,但他們對食物的熱情隱藏著對生活其他範疇的失望。由於對政治和前途無能為力,被壓抑的活力與創造力只好流入飲食的領域裡。香港人在吃的時候,才不會覺得吃虧吃緊和吃不消。到香港人心裡去的路通過胃,也斯跟我說過,他很想「好好寫香港」,這一點他在<後殖民食物與愛情>與<後殖民食神的愛情故事>之中已經做到了。」
——林沛理
「小說中借美食約會靠好酒上床的”愛情”橋段其實只是副線,幾百種食品的排比羅列卻大有講究。在近幾年的香港文藝小說中,也斯的<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可以說是對”九七過渡’比較直接明顯的見證了。當然,見證方式,卻是婉轉曲折,
”食色,性也”。」
——許子東
「不是殖民主義,也不是民族主義,而是混合、衝突、抗拒、容忍、共處,這種立場出自於香港特定的歷史位置。香港處於中英之間,混合著東西兩種文化,這種邊緣的地位和過渡的性質,既是香港的短處,也是長處,正如周蕾所說,『這種非香港人自選、而是被歷史所建構的邊緣化位置,帶來了一種特別的觀察能力。』自己既不足以成為根源文化,並受到排斥,它自然本能地排斥中心意識、本質主義,同時不排斥混合,注意在衝突中相處。也斯在<後殖民食物與愛情>
這篇小說中經由食物和愛情,顯示出來的就是這樣一種獨特香港後殖民立場。
——趙稀方
在九七後出現的小說中,也斯的<後殖民食物與愛情>可說是第一篇從題目到內容都處理後殖民問題的作品。作者透過有着混雜背景的小說人物,道出了香港後殖民處流的複雜性和弔詭性。……香港人具有多重身份的曖昧性,不是那麽黑白分明地說出好壞。作者不是用後殖民理論來規劃其小說,而是借小說來質疑後殖民理論闡釋香港的複雜性。
——馮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