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為當下懷舊 豆瓣
作者: 葉蔭聰 / 主編︰馬傑偉﹑吳俊雄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2010 - 6
「文化保育」的出現,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結果,但絕不是「時移世易」那樣簡單,當中包括政治角力、政治經濟變動、社會及文化變革運動等。換言之,「當下」的變化影響著我們如何面對「過去」,不論是集體記憶、保存歷史建築,以及保護社區文化。
近年,我們可以看到在香港,以至中國與全球,「當下」正發生的一些變動,令我們與「過去」之間,出現了新的關係。本書勾劃文化保育在現代西方及中國的演變軌跡,分析「世界文化遺產」制度在中國實施的情況,並從天星碼頭及皇后碼頭等保育運動經驗,以及市區重建策略的轉變,探討身份認同與香港的保育制度。
殖民無間道 豆瓣
作者: 羅永生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7
作者藉著解讀香港卧底電影的情緒和結構,從而進一步解讀香港百多年來的殖民地歷史。作者指出,臥底形象和 “無間道” 的故事已不只是單純的電影,事實上它們已成為當前香港政治話語的一部份。主權交接後的首任特區政府,致力排斥英治時期人物,因為他們被疑為前政府留下的臥底。2004年因所謂 ‘愛國論’ 而激發的表態交心熱潮,又使政治效忠及雙重身份的有關矛盾迅速激化,再加上甚至連中央駐港機構 ‘中聯辦’ 亦被揭發有間諜案發生,當今狩獵臥底的行為,事實上並不只是一項文化隱喻。回歸後當政七年的董建華政府,施政頻頻失誤。在2003年七月一日激發五十萬人大遊行之後,一組將董建華嘲弄為一名臥底的笑話,也在坊間迅速流行起來。原因是他雖然實行保守路線,卻正因為他那種無法想像的無能,成為凝聚公憤的對象,反諷地一時激發起香港前所未有的追求民主熱潮。
推土機前種花 豆瓣
周綺薇
作者: 周綺薇 kubrick 2011 - 7
舊區要重建,政府說目標是改善居民生活,會用以人為本的方式進行,議會通過重建計劃。在深水埗的興華街、青山道、元州街上,一群將被清拆的唐樓,自此被統稱為K20-23項目。
唐樓的年老居民犯了法,罪名是不肯依期遷出,「非法霸佔官地」。在推土機和舊樓磚牆之間,這群各有名字、各有故事的人,都叫做街坊;街坊有話想說,有沒有人要聽﹖
《推土機前種花》是一頁一頁的口述歷史。區內古老店鋪的老闆細說的故事,既不可替代,亦無從複製,在在反映地道的生命力、創造力。作者並試圖從另一角度來看巿區重建:舊社區為何及如何嘗試保持原來的生活方式?
地產霸權 豆瓣
作者: 潘慧嫻 译者: 顏詩敏 天窗出版社 2010 - 6
香港的樓價一再飇升,令不少中產階級怨聲載道,抱怨沒有能力買樓。究竟香港樓價長時間高企的原因何在?
《地產霸權》作者潘慧嫻,曾任新鴻基地產集團創辦人郭得勝的私人助理達八年,其後加入嘉里建設,負責土地及物業的估價與收購。藉其從事地產發展業的專業經驗,配合詳盡的資料及數據,深入剖析香港地產業的運作與結構,縷述樓宇供應數十年來如何由數大地產財團壟斷。她
作者更從地產業延伸,認為「地產霸權」已擴展至公用事業及零售服務業,成為香港貧富懸殊、民怨沸騰的罪魁禍首。作者支持自由市場,在書中建議特區政府應立即改善政策,以保障市場公平,不應再縱容地產財團壟斷各大行業,阻礙香港經濟進一步發展。
本書英文原版 Land and the Ruling Class in Hong Kong 於2007年獲「加拿大書評年鑑」編輯推薦書籍。中文譯版《地產霸權》經作者重新修訂內容,加入2010年的最新分析及資料,從樓價飛升、高鐵爭議,以至政府修改樓宇強迫拍賣比例等,均作出深入探討,讓讀者透徹掌握香港當前的政經局面。
「潘慧嫻從事地產業多年,難得她有這樣的勇氣,撰書論述地產市場及公用事業市場的種種不公平的現象。書中所述的,正是她多年來從事地產業的親身經驗和體會,絕非紙上談兵,可讀性極高。筆者在此誠意向讀者推薦此書。」
─ 林本利 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
「經濟學上有所謂『自然壟斷』(natural monopoly),如水、電等,是壟斷下有最大的經濟效益,但其利潤便要受到管制。究竟香港的地產商是否壟斷呢?無論你同不同意本書的結論,看完本書後,你肯定會有更深刻的看法。」
─ 黃元山 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碩士課程客席講師
「本書把土地政策連上權力結構,解釋了香港如何出現了一個「親發展商」的政府 , 進而論述發展商把王國從物業開拓至公營事業,令本地經濟高度集中,因而衍生連串後遺症。作者視野廣濶,帶引讀者從另一個新角度分析土地政策,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 陳景祥 《信報》總編輯
「這兩三年,社會對高地價政策衍生出來的問題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怨憤……要對抗少數精英支配大眾的失衡局面,民眾教育是重要的一步,本書定是不二之選。」
─ 易汶健 獨立媒體特約記者
「The first thing that struck me is that your book is much more serious than the superficial and sarcastic stuff from Sub-Culture (to be more precise, mere destructive caricatures without any constructive and progressive ideas). There is just nothing in Chinese that deals with the subject that your book does. If there were, I would have recommended that publisher.」
─ 宋以朗 著名網誌東南西北(ESWN)作者
本書賣點
# 深入分析各大地產商的運作模式,以及政府的政策如何有助他們進一步擴張勢力,導致目前樓價高企,是香港第一部以詳盡數據及資料引證地產業壟斷情況的專書。
# 以地產業作為出發點,深入分析香港貧富懸殊、經濟難以進一步發展的原因,讓讀者對香港的政治、經濟、民生局面有宏觀的掌握。
# 內容適合各類對香港時事、社會民生問題感興趣的讀者,包括政策研究者、新聞從業員、學生等,更適合作為大學社會科學及中學通識科的參考資料。
地产霸权 豆瓣
作者: 潘慧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1
香港,华人世界最富裕社会,自由经济的天堂,曾经最推崇“勤劳致富”的地方,却被持续飚升的楼价,弄得怨声载道。中产阶层财富流失,草根民众生计艰难。相形之下,大地产商却富者更富,富可敌国。香港的今天,出现了很严重的仇富心理。
原因何在?本书作者潘慧娴,曾任新鸿基地产集团创办人郭得胜的私人助理达八年,其后加入嘉里建设,负责土地及物业的估价与收购。藉其从事地产发展业的专业经验,配合详尽的数据和理性叙述,深入解析香港地产业的运作与结构,缕述香港地产在数十年来的发展中,如何沦入被大地产财团垄断的现状。
作者更从地产业延伸,认为“地产霸权”已扩展至公用事业及零售服务业,成为香港贫富悬殊、民怨沸腾的罪魁祸首。作者支持自由市场,在书中建议特区政府应立即改善政策,以保障市场公平,不应再纵容地产财团垄断各大行业,阻碍香港经济进一步发展。
中文版《地产霸权》经作者重新修订内容,加入2010年香港地产行业的最新动态,帮助读者透彻掌握香港当前的政经局面。
地产霸权,会在内地重演吗?无法预知,没有答案,但我们似乎看到,地产霸权在香港上空的阴影,正向我们漂移而来……
香港正菜 豆瓣
作者: 陳曉蕾 三聯書店(香港) 2010
耕田種地曾經是先輩最基本的生存之道,可惜在現今世代,耕田種地者寥寥無幾,以農立國的傳統和民間智慧慢慢消逝,我們對農作物的認識不但不深,亦彷彿不再在乎。
何謂「當造」?不時不食的文化,隨著香港農業式微變得不再重要,除了再沒有本地時蔬吃,「菜不再有菜味」外,我們喪失的同時是人和自然的關係。
此書正好透過本地有心農夫的專訪,重新發現香港新界的土地,發掘香港四時的特色蔬果 ,分享有機種植的心得……原來城市以外,有一撮人,不論是全職抑或半職,都選擇了以耕作去與大自然建立更緊密的關係,田園生活背後的困難與堅持、農作物的知識、生產和供應背後牽涉的議題,此書都給你娓娓道來。
窮到極 豆瓣
作者: 編輯委員會 關注綜援檢討聯盟 2000 - 8
從回顧98年綜援檢討至今,揭示綜援人士﹑組織者和學者的看法,希望令更多人領會綜援的另一面。
政府於98年尾推出“投入社會﹑自力更生──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檢討報告書,建議大幅削減綜援金額和改變綜援制度,向綜援人士和組織者發出了挑戰書,激起我們不同的組織和團體連結起來,共同向政府提出控訴﹑反駁政府的論調。
太平盛世 豆瓣
作者: 闻人悦阅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1 - 5
那些洒满阳光的午后,风自遥远的地方吹过来,带来海的味道,旧日的记忆与梦想也自蒙蒙的印象中清楚地晕染开来。闻人悦阅以絮絮语调、顺畅笔触,淡漠中闪现的丰沛感情,书写曾经敏感柔软的少年心事,青春张扬的浪漫情怀,指点江山的睥睨青年与目睹“九一一”灾难后人们亟欲拥抱盛世的渴望与怀疑;深深镂刻出怀念情思与对太平盛世之反思。全书弥漫着淡淡哀伤氛围,却又有着恰如其分的明媚,让人在心情跌宕的同时也能会心微笑。
“我想这大概算是一个系列的成长笔记,孩子长成少年,少年离家远行,生活初露端倪,如流水一般继续前行。”
一生承教 豆瓣
作者: 小思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7 - 4
《一生承教》收小思散文89篇,分為三輯:〈承教小記〉、〈這樣日本〉和〈舊時衣冠〉。書名《一生承教》,其實是小思的肺腑心聲,也是她一生的終極目標。這裡除了從老師那裡獲得的「言傳身教」外,也包括從日本、從平常得來的種種「體會感悟」,當然,還包含她自己對「教育」的深刻理解與細密思考。
犀利女筆:十三妹專欄選 豆瓣
作者: 主編:盧瑋鑾 / 編者:樊善標 天地圖書 2011 - 6
1950年代末,十三妹硬闖進報紙副刊界,以火辣辣的性格和獨特的知識背景,吸引了大量讀者,有些人儘管不喜歡,仍要邊罵邊看。 十三妹的文章直接取材自歐美報刊,為讀者介紹「新的觀點,新的書籍,新的動態,新的消息」,視野和格局與當時一般專欄作者不可同日而語。 十三妹從不與同行見面,神秘作家之名不脛而走。在她死後各種傳說更是愈演愈多,變成了一個時代
虛齒記 豆瓣
作者: 曹疏影 Kubrick 2011 - 2
曹疏影第一本風格散文《虛齒記》,精靈流轉於中國南和北﹑地球東和西,書寫白日夢一般存在著的人﹑食﹑事﹑時﹑詩,神奇的語言組合著神奇的節奏,情感在反覆咀嚼中變得五味紛呈,作者和讀者同時體驗在身體上的銀河之冒險。
2013年十一月,本書獲得第12屆香港中文文學獎散文組推薦獎。
和呼咪一起釣魚 豆瓣
作者: 曹疏影 唐山出版社 2008
关于呼咪、小鬼大、大鬼小离家出走、闯荡世界的十七个小故事,它们的朋友出现又消失——鼻屎妹妹、小肥肉、皮肤很好的小老鼠、馒头怪、栗子屁股小猪,等等,大头小脑人和小头大脑人的戏剧以及呼咪所钓的空气鱼都是生活的奇迹。
这是诗人曹疏影的第一本童话集,同名专栏曾于上海《东方早报》连载。
台湾诗人、艺术人夏夏插画和设计。
序(节选):
今年5月28日,呼咪满四岁了。
而小鬼大只是同它度过一年半的时光,小鬼大不是个好的小鬼大。
时光,要撅起嘴唇才能说出的这个词,它更像一块玛瑙,还是流水,抑或呼吸?
小鬼大和呼咪曾在午夜北京的家中一起疯跑、疯笑,呼咪教会她什么是无邪无虑,时光般的天真。
夏夏也在天真中剪纸,在大海的另一边,和色彩与季节一起。
感谢她。
说起来,这本书是呼咪、小鬼大和夏夏共同的作品,其中一部分故事曾在上海《东方早报》作为专栏连载,现在收集整理,又有幸得到夏夏的剪纸和设计。
剪刀,文字,寂寞是这颗星球的寂寞,快活也是猫眼中的那颗瞳仁——
它在正午起身,伫立于大海的这一边。
屋不是家:混聲合唱 豆瓣
適然
作者: 適然 川漓社 2011 - 7
《屋不是家:混聲合唱》收錄適然十篇關於流離失所的小說,小說裡的主角從馬鞍山、跑馬地搬到石塘咀,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從男子的住處到女子的住處,再到一個女子和另一個女子的棲身之所,從地球的這一端到另一端……其實都可能是「在路上」,在此處或彼處之間,在暫住與流離之間,無以安身,那就不知何處是家了。
在適然的小說裡,總有如此或如彼的兩項,在愛或不愛,在或不在、是或不是之間,可都不免或因互相消融和而互相稀釋,或因偏執而時濃時淡;這比例猶如隔窗、隔街、隔枱、隔這、隔那的對望,一不留神,便恍如隔世了。
本書由歐陽應霽任美術顧問。
武道狂之詩 卷二 豆瓣
7.4 (5 个评分) 作者: 喬靖夫 天行者出版 2009 - 3
武魂不折
俠氣沖天
「只要是武當派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
流浪武者荊裂與少年劍士燕橫,追蹤武當遠征大軍,到達四川省府.成都,卻同時踏進了預想以外的險境。兩人不知道:武當也在等待他們。
燕橫初涉塵世,未知江湖路冷,人心險惡;東瀛女劍士島津虎玲蘭,千里西渡而來尋找荊裂,是敵是友不明;峨嵋武者兵團出動,迎接武當派的嚴峻挑戰。
高手群集蜀地古都,生死間髮的殺陣,已在黑夜裡悄悄佈下......
死在这里也不错 豆瓣
7.1 (28 个评分) 作者: 马家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4
不是诉说风光景物和风土人情的游记,而是着力于捕捉旅途中突然冒出来的、顷刻间容易烟消云散的念头和感觉,一件件小事,一幅幅画面,热情、敏感、豁达、谐谑、忧郁,因景生情,景去之后,情更长久。既有欧美名校学府、图书馆、书店、名人故居、身边旅伴、旧友新知、擦身而过的人间小景,别有韵致。还有旅人的各种顽症,如惧飞症、恐人症、过敏症、头痛症、怕黑、怕鬼、怕冻等等,写得幽默而惊心动魄,读来如临自身。
死在這裡也不錯 豆瓣
作者: 马家辉 天行者出版 2008
這是行旅之書,因為意念源起旅途之上。
這是無常之書,因為經歷之事轉眼即逝。
這是孤獨之書,因為聯想的是個人心事。
這是喧嘩之書,因為踏上旅途不止一人。
這是纏綿之書,因為文字總有不捨愛慕。
而更重要的是,這是承諾之書,因為作者用一本書取代了一場旅行。
故事是這樣的:十七年前,作者與身邊人約定,到了四十五歲,獨自出門旅行一年,回來後,彼此不問去過哪裡、做過甚麼。
今年,作者四十五歲了,本來應該往前跨步,但他偏偏選擇朝後回溯,閉門在家,編輯了一本行旅之書無常之書纏綿之書,「反方向」地實踐了他跟身邊人的旅行約定。
紙上筆下,對身邊人,作者畢竟沒有辜負青春年少的黃金盟誓。
鍾曉陽序說:
「我想我不會忘記這書裡的旅程,這個熱情敏感豁達諧謔又有點憂鬱的旅行者。」
閱讀是人與書、與作者相遇,山一程水一程,同行一段,美好不下於旅行。像馬家輝在倫敦那一篇說:『unexpected,電光火石的剎那碰在一起,嘿,居然是你。』」
目錄:
l 序。山一程,水一程 鍾曉陽
l 自序。青春的約定
l 京都 。 花見
l 長江 。 高樓上
l 福爾摩莎 。 上墳
l 布拉格 。 卡夫卡的眼睛
l 維也納 。 我的佛洛伊德
l 薩爾斯堡 。 年輕的旅者
l 英倫 。 書簡
l 愛丁堡。哭泣的理由
l 巴黎 。 當然是海明威的
l 威尼斯 。 水是溫柔鄉
l 波士頓 。 火爐邊
l 拉斯維加斯。噩夢與綺夢
l 吉隆坡 。 好風好水好女人
l 樂蜀 。 魂斷黃沙
l 北京 。 疾走溫蒂
l 西安 。 華山不論劍
l 曼谷 。 人間智者
死在這裡也不錯 豆瓣
作者: 马家辉 麥田出版社 2009
這是行旅之書,因為意念源起於旅途之上。
這是無常之書,因為經歷之事轉眼即逝。
這是孤獨之書,因為聯想的是個人心事。
這是喧嘩之書,因為踏上旅途不止一人。
這是纏綿之書,因為文字總有不捨愛慕。
而更重要的是,這是承諾之書,因為作者用一本書取代了一場旅行。
故事是這樣的:十七年前,作者與身邊人約定,到了四十五歲,獨自出門旅行一年,回來後,彼此不問去過哪裡、做過什麼。
如今作者四十五歲了,本來應該往前跨步,但他偏偏選擇朝後回溯,閉門在家,編輯了一本行旅之書無常之書纏綿之書,「反方向」地實踐了他跟身邊人的旅行約定。
紙上筆下,對身邊人,作者畢竟沒有辜負青春年少的黃金盟誓。
关于岁月的隐秘情事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马家辉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8 - 10
本书系马家辉专栏作品汇编。包括“书页上的事情”和“城市里的情事”两部分,前者体现读书人对于文化、尤其是香港本土文化的理解,后者则是作者对于生命中诸多私事的感悟,从幼年跟随父母出入澳门赌场,到求学时期学校墙上的英女皇头像,再到成人后的各种经历,以及为人父母后的各种思索。作者行文老道风格辛辣,时富有卓见。
自序:让时间迷路
In the mood of Love
樱花下的脸容
凤凰似火
摄影机前的小习作
我的死亡笔记
春节两帖
足球的身体政治学
前进澳门:To赌,or not to赌?
伤城:梁文道,和我的香烟
小女孩和她的香港十年
In the mood of Sex
色欲观音
湿吻王家卫
因为不问,所以美好
Happy Enough?
别低估了张爱玲
墙上的英女皇
In the mood of Reading
有一个人,有个夜晚,死在书下
死在这里也不错
星期天的早上
哈德逊河畔失去了一位沉思者
In the mood of Viewing
长江上有一艘船叫作七号:我们仍爱周星驰
谁最快乐?
电影明暗
自大狂曹操
因为他叫赵子龙
人在棋盘
含蓄的悲恸
日出之所在
英伦男子与纽约女子
愚蠢的好人
怒目蜘蛛
蝙蝠侠遗忘了我们
这一群沧桑的男子
谢谢了,大师
Fin
女孩四帖:Love is永远一起看电影
在废墟里看见罗马 豆瓣
作者: 马家辉 天地图书 2006 - 7
這本《在廢墟裡看見羅馬》,收錄文章並不是按當初見報的時序編排,分四輯歸類,以董建華末年到曾蔭權接任初期的人事更替和民情起伏為「重頭戲」,除了議論期間特區政策的成效劣跡,還旁及兩岸三地的政治脈動和穿插於大中華文教界的一些悲喜憂愁。
九七以前,與筆者同輩的香港人,大多心存憂慮,擔心香港回歸後的管治出亂子,由盛變衰,那是害怕「羅馬淪為廢墟」的心情。時代變了,家輝年青,這本結集以《在廢墟裡看見羅馬》命名,其曠達樂觀,不言而喻;無論是狠狠的批評,嚴厲的敦促,作者對特區政府的基本態度是充滿期待企盼,那是朝氣和信心的表現,希望讀者能從此書的文章,看到香港光明的未來。 —林行止
日月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马家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8
第一部分“日落”辑录作者在美国留学攻读硕士和博士课程时所写的随笔杂感,是马家辉的成名之作。这些文章写作的时间大约是1989至1996年间。当时作者的身份有时是学生,有时是助教或讲师;有时候在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有时候在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有时候是春光明媚,有时候是风狂雪暴;有时候是情绪亢奋,有时候是意志消沉;有时候挫败,有时候顺遂;有时候狂傲,有时候自怜……
第二部分“月升”辑录作者2008年8月至2009年4月的游历体验。从中国的上海、苏州和澳门到英国的伦敦和牛津,从德国的汉堡,马来西亚的新山和槟城到日本的大阪、有马和神户。
作者集结岁月流逝中的小感想,小故事,汇成一条关于生死爱欲、悲喜交加的隐秘激流。既有对青春岁月的缅怀和感伤,也有人到中年的淡定和从容。一篇篇文字纠结串联起来的,不仅是一出个人的生活史,更是关于一个城市,乃至当代文化的简约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