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站錯邊 豆瓣
作者: 马家辉 花千樹 2010
我相信文字,我相信歷史。我相信我們應該把看見過思考過討厭過感動過的事情寫下來,如果有最起碼的運氣,寫下來的便會留下來,即使只是放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總有一天會被一些人翻閱,歷史便會在書頁翻開的刹那活過來;早已不在人世的作者也就同時重新張開了眼睛。
這或是非常天真的想法,但確是我的想法。人,總要選擇一種想法,然後篤信,然後實行,即使最後發現站錯了邊,亦算對得起自己。
——馬家輝《站錯邊》,序言。
他們 豆瓣
作者: 马家辉 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 2009 - 1
二○○七年有《我們》,二○○八年有《你們》,二○○九年當然不能沒有《他們》。
一們三書,各有副題,分別是「關於這個時代的一些喜悅與憂傷」、「關於這個時代的一些綺麗與崩壞」和「關於這個時代的一些臉容和成敗」,題如其文,馬家輝想向讀者表達的,就是這些了。
三本書的封面顏色格調一致,一言蔽之,就是「怪雞」。
一切由胡恩威開始。
二○○七年他替《我們》設計封面,選擇了搶眼的蘋果綠,效果不錯,故在二○○八年,作者自行決定替《你們》封面套上妖艷的紫色;到了二○○九年,膽粗粗地用了檸檬黃,一種看見便會引發口腔分泌酸味的挑逗顏色。黃紫綠,綠紫黃,三書列架,僅是顏色便夠曖昧擾攘,亦足襯托書內文章所觸及的紛雜世情。
你们 豆瓣
作者: 马家辉 花千树 2008 - 6
書 的 名 字 有 如 人 的 容 顏 , 《 你 們 — — 關 於 這 個 時 代 的 一 些 綺 麗 與 崩 壞 》 這 個 有 些 拗 口 的 名 字 , 就 讓 人 想 到 近 代 中 國 知 識 分 子 那 種 夾 雜 了 耽 溺 頹 廢 但 又 憤 怒 焦 慮 的 批 判 容 顏 。 「 綺 麗 」 是 耽 溺 頹 廢 的 代 碼 , 「 崩 壞 」 則 是 憤 怒 焦 慮 的 記 號 , 而 「 你 們 」 則 是 批 判 的 距 離 。 「 綺 麗 」 、 「 崩 壞 」 、 「 你 們 」 這 三 者 是 個 彆 扭 不 自 在 的 組 合 , 而 這 個 彆 扭 不 自 在 不 正 是 近 代 中 國 , 包 括 兩 岸 三 地 在 歷 史 發 展 的 過 程 裡 , 由 於 受 到 時 代 的 擠 壓 而 顯 得 格 外 光 怪 陸 離 所 造 成 的 嗎 ?
— — 著 名 政 論 家 南 方 朔
一 起 加 入 「 拜 們 教 」 !
— — 狙 擊 陳 方 安 生   研 究 汪 偽 政 權
馬 家 輝 去 年 出 版 《 我 們 》 , 入 圍 「 香 港 書 獎 」 , 引 動 各 方 議 論 , 有 人 喜 之 , 有 人 厭 之 , 但 大 家 都 想 讀 之 。
馬 家 輝 今 年 出 版 《 你 們 》 , 顯 是 故 意 挑 釁 , 在 喜 與 厭 的 喧 嘩 裡 , 再 向 世 界 宣 示 他 的 個 人 喜 厭 。
跟 《 我 們 》 相 同 , 《 你 們 》 議 論 縱 橫 , 從 李 安 的 水 銀 燈 到 曾 蔭 權 的 選 舉 騷 , 從 陳 冠 希 的 生 殖 器 到 梁 朝 偉 的 床 上 戲 , 從 沈 殿 霞 之 死 到 羅 志 華 之 逝 , 從 漢 奸 汪 精 衛 到 漢 奸 的 粉 絲 湯 家 驊 , 從 天 星 的 朱 凱 迪 到 皇 后 的 林 鄭 月 娥 , 從 虛 偽 的 陳 方 安 生 到 慓 悍 的 葉 劉 淑 儀 … … 統 統 談 及 , 或 嘲 之 , 或 罵 之 , 總 之 , 沒 有 保 留 。
而 繼 《 你 們 》 之 後 , 馬 家 輝 說 , 日 後 還 會 再 出 《 他 們 》 、 《 她 們 》 、 《 它 們 》 甚 至 《 牠 們 》 。 以 「 們 」 為 志 , 眾 志 成 城 , 不 亦 快 哉 ? 你 怎 可 以 不 加 入 「 們 」 之 系 列 , 成 為 「 拜 們 教 」 的 忠 實 信 徒 ?
真相不止一个 豆瓣
作者: 马家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6 - 8
《真相不止一个:生活中的心理学》作为一门行为科学,心理学重点在于探讨人在生活中的心理与活动。人类的生话牵涉广阔,因而心理学触及其他各科学术,成为一门百川交汇的融合之学。往上,心理学难免涉及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律学、哲学及文学;往下,心理学则必须惜助于数学、统计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及生理学。至于心理学的应用,更是经纬万端、无所不至,可以说只要是直接与人有关的生活范畴,如教育。工商、军事、司法及医疗等方面,都可以用到心理学的知识。
娛樂大家 - 文化篇 豆瓣
作者: 林奕華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8 - 7
距《等待香港》系列面世,睽違三年的林奕華以嶄新的面目帶來《娛樂大家》系列,高舉娛樂旗幟,分享對於電影、電視、明星與文化的想法。
娛樂是名詞、動詞,更是比喻。作者從娛樂出發,尋找在物慾橫飛的消費主義時代裏,它所承載的無數符號和意義。娛樂是一面哈哈鏡,模糊地折射了現代人的慾望、權力、道德、性觀、想像和消費。變身娛樂 [名] 大家的作者換來明鏡,為大至震撼社會和小至雞毛蒜皮的娛樂人事,進行釐清、透視和評析,探索我們和娛樂的相互關係,盼能了解背後本質,啟發大家深度思考。這樣的過程,我們稱之為娛樂,因為在閱讀與思考中,讀者得到的可以是滿足的歡娛與快樂。
天气是文字的颜色 豆瓣
作者: 董橋 遠流 2000
本系列書原名《英華沉浮錄》,共10輯。係董橋於1995年至1997年於香港《明報》所撰寫的專欄文字,後由明窗出版社結集出版。
本次出版,配合台灣情況,於每篇文後附加發表時間,並依內容重新編輯為閱讀(作品集1、2)、文物及政治文化(作品集3)、語文(作品集4、5)以及人物交遊(作品集6)五類,提供讀者背景想像,分別為《天氣是文字的顏色》、《紅了文化、綠了文明》、《竹雕筆筒辯證法》、《鍛句鍊字是禮貌》、《給自己的筆進補》、《酒肉歲月太匆匆》,原書之序則移於《酒肉歲月太匆匆》書後以為〈附錄〉。
性文本 豆瓣
作者: 邁克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性﹐其實不宜一天到晚宣諸於口 -- 不因為非禮勿言﹐而是長年累月把寶貴時間花在口沫橫飛﹐那有空間付諸行動? 缺乏臨床實踐的經驗﹐一切不過空口說白話﹐讀者恐怕會見棄的。

除非具備英國同志老祖宗 Quentin Crisp 的勇氣﹐過海關被質問:「閣下是否實習同性戀?」他老先生眼也不眨回答:「我不需要實習﹐我早就達到完美境界!」

至於「文本」﹐有勞讀者以標準普通話唸出﹐再把在盛裝在廣東話耳朵。搵笨! 搵笨! 沒有聽錯﹐確實如此。當老襯的情趣﹐倒真是盡在不言中。不信? 請翻開任何一頁......
回不去了 豆瓣
作者: 馬家輝 臺灣本事文化 2011 - 1
櫻花荼靡,春之極盛
你站在風中,時光流逝,景色一瞬
因為回不去,人生故而絕美
回不去的是旅途,是心情,是流金韶華
你無能為力,只能飛快書寫這一切。
你不是悲傷,也不是不悲傷。
你不是捨得,也不是不捨得
那停駐過的,都密封,都凝凍。
馬家輝愛開玩笑。生老病死葷腥不忌,朋友家人文人陌生人包括自己的玩笑都開,彷彿如此就能跟上帝發笑的聲音抗衡。
馬家輝很矛盾。他討厭行旅和人群,卻無法抵擋想出走的心情。他馬不停蹄,卻不時駐足旁觀在身旁流逝的歲月。
馬家輝走走停停,凝神注視。
歲月昏黃,記憶在燈光下閃耀。
他很明白,花終究要落,
即使駐足,躊躇,旅人終究該瀟灑離去。
入世且多情,旁觀自己的瀟灑
繼《死在這裡也不錯》,那個自承喜歡旅遊又不敵身心疲弱的旅人再次出發了……
他走得很遠,走了許多地方。從中國長沙、日本大阪、寮國緬甸、德國,沿路深情凝視這世界,最後又回到了自己,但他心裡明白,所有一切的歲月和時光,都再也回不去了。
我開始輕視語言 豆瓣
作者: 張家瑜 台灣明名文化 2010
【關於作者】
張家瑜,她希望自己非常之溫柔和善,但骨子裡卻有股反對勢力。
她旅行喝咖啡聽小島上的流言,她讀書觀影看人,她旁觀死亡卻無法平靜。
她自覺是廢人,盛世裡袖手旁觀無濟於世。但靈魂中藏著革命分子,隨時等候召喚。
她習於沈默,數日無語。她看似平凡,卻無法不發出激昂的呼喊。
【編輯手札】
最後一個句點後,你從此變成不一樣的人。
特別的散文集子,特別的作家。
我開始輕視語言,不只是一種立場和態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張家瑜人如其文,慣常沉默,讓輕飄飄的語言沉澱,時間催熟,釀成文字。
她的文字是捻熄你腦海中聲音的按鍵,你讀著讀者,天地只剩下自己。
最後一個句點後,你從此變成不一樣的人。
你可能聽不到她說話,但閱讀她的文字,是一場革命。不流血,且充滿音樂和雪茄味。
【名家推薦】
當她寫到香港,她的參考點是台北;當她寫到台北,她的對照點則是香港;而當她看這兩座城市時,她又想起她從小生長的花蓮鄉下以及居住過的美國城鎮;但,不論時間與地理的座標如何游動,去了哪邊旅行或居住或生活,說到底,她,以及我,身世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台籍女文青。─ 胡晴舫
是一介上班族會樂於地鐵上托書在看的輕盈讀物,也是某一特定時空的特定群體的鄉愁密錄。在情感上它是陳達的思想起,也是瓊拜雅的歌,既是克制又是熱情的,是知性亦是個性的。─ 鍾曉陽
她寫行旅、愛情、故鄉、文字書寫,之於她,都是這般淡、這般用力。
是的,這般用力、這般淡。淡,是所有經歷過了的都好好的安置了它們的位置;這般用力,是要記憶、要保留、或是要丟掉。─ 陳蕙慧 編者的話
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 豆瓣
作者: 董啟章 聯經 2011 - 1
對董啟章而言:
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
這是他到現時為止,所能抱有的最大的寫下去的理由。
「我不想說寫作是一條孤單的道路。它是,也不是。
它是,因為就寫作的本質而言,
過程中只得作者自己一人面對,結果也只得一人負責。
它不是,因為無論環境條件如何惡劣,
我們身邊還存在一個寫作共同體,一群理念和實踐的同路人。
再者,寫作絕對不是一個人的事。
寫作必然在世界中發生,在世界中進行,在世界中結果,在世界中重生。
寫作為世界所塑造,但寫作也反過來塑造世界。」
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好書、紅樓夢獎決審團獎、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聯合報文學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得主 董啟章
從 安卓珍尼 到 雙身 到 天工開物 到 學習年代
20年有成,他堅持走自己的路,在平凡中寫出最不平凡的故事。
這是當代世界華文文學重要的發聲
在學習年代,與同代人對談,論寫作、論行動
致同代人,致後新人,我們是為世界而寫作的
寫出我們這一代!
出道近20年創作思考之集大成
看香港當代重要小說家董啟章如何談文學、論創作、說藝文、品大師
甚至通過文字的力量為弱勢者發聲,同時思考言說和行動、文學與世界的關係
打造華文世界「如何文學,怎樣寫作」的典範
在香港當代重要小說家董啟章的召集下,當代世界文學、文藝、文化創作等各路人馬齊聚一堂。累積豐富的小說創作經驗和舞台戲劇表演的董啟章,以不同於一般文評家的跨領域角度自剖寫作心得,點評各種文學概念和形式術語,與同代的知識分子、文藝創作者、愛好者、讀者、出版人隔空對話,追溯文學創作的本質、文學內蘊的歷史進程,一路談到當代的薩拉馬戈、村上春樹、黎紫書……董啟章精闢的個人見解,反映了新一代創作人的文藝觀念。全書文采飛揚、思路通達,展卷之間,有如親臨其身,親聽其聲,令讀者嘆服。
董啟章的小說素以結構巧妙著稱,每一出手都是重量級巨作,看董啟章如何親述自己的創作過程以及概念形成的每個關鍵,無論是董啟章迷、文學愛好者、研究者,還是有意投入寫作的人,都絕對不能錯過!
本書第一部分「同代人」中的短文,寫於1997年3月至12月,刊於《明報》世紀版專欄「七日心情」的雜論。第二部分「致同代人」是於《自由時報》發表的隔週專欄,時間是2005年5月至2006年11月。第三部分「學習年代」是在寫作長篇小說《學習年代》期間的片段反思,從2009年5月至2010年3 月,分6期刊載於文學雜誌《字花》。第四部分「論寫作」,大體上總結了董啟章到目前為止對文學和寫作的看法。第五部分「論行動」是環繞著「行動」的觀念、因為時勢的需要而寫成的文章,幫助欠缺公共渠道的弱勢者發聲,同時思考言說和行動、文學與世界的關係。第六部分「對談」,除了是指狹義的對談形式,也指向文學的對話特質。第七部分「序言」,是董啟章近年給幾位年輕香港作家的作品集所寫的評介文章。最後一部分「自序」,收入的是幾篇較能代表董啟章不同時期的寫作觀念的自序。
街邊有檔報紙檔 豆瓣
作者: 莊玉惜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0
誰說研究報紙檔「小題大做」?且看有關業界之百年興衰:
1903年,《南華早報》創立,肩負「反清」重任。翌年,首個流動報紙檔在中環花園道開檔,開後世報紙檔之先河。 1930年,報紙仔及報紙妹穿街過巷兜售報章。 1955年,痲瘋病等傳染病康復者,給刻意安插在佐敦碼頭,經營報紙檔。 1956年,深水英籍警司,設計了首個標準報紙檔。 1960年,經改良後的設計規格,立此存照於1960年政府憲報。 1980年,報紙檔物料由木製改為鐵製。 1990年,贊助商贊助的報紙檔日漸大行其道。 2000年,報紙檔數量每況愈下……
從首個流動報紙檔之誕生,到其如何充斥市面,還有報紙檔之設計顏色密碼與報販的生涯與身份確立,本書作者將一一道出。通過本書,讀者將發現報紙檔背後呈現的香港大歷史小歷史之進程,是不可小覷及必須保育的街頭重要文物。
半饱 豆瓣
7.1 (7 个评分) 作者: 欧阳应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半饱--生活高潮之所在(欧阳应霁)》的作者一个擅长设计、见闻广博,对生活永远有热力永远有好奇的创作人,如果他恰巧又精于厨艺,你可以想像,他的美食世界必定也精彩万分。他对待厨房不会规规矩矩,每道料理每样食材都有乐趣。他又坚持半饱,让自己有余裕去容纳其他美好;享受恬适的同时,还有动力追求刺激。半饱,其实更贪心。
为什么半饱?
身边大吃大喝至死方休的多的是,半饱,是不是故作另类?
半饱,开始最初其实是被迫的——
因为平日工作实在太忙,吃到一半就要赶着翻江倒海地做别的事情,所以常常不知不觉半饱着肚。
也因为如此这般活着太累,吃到一半就想睡觉了,饭桌旁沙发上一躺下,马上沉沉睡去,剩下半桌饭菜明天收拾。
生活迫人累人之外,也因为头发都白了,不再像少年时代饥不择食,多了点选择,真的好吃的才动心动情。偶然有放肆乱吃的,都挤得饱得苦不堪言,而且一团腹肌马上跑出来,后悔也来不及。
所以不是念营养学出身不是专业厨师的我,也大胆走出来身体力行振臂一呼:半饱就好!
萬古江河 豆瓣
作者: 許倬雲 漢聲出版社 2006
《萬古江河》是許倬雲畢生智慧的結晶,也是他對中國文化發展問題的創新詮釋!

本書以江河流域的擴大比喻文化的進展,從中國文化發軔的地理空間開始談起,論及史前時期中國文化的多元發展與分合,然後再細述中國文化在不斷的衝突與融合中,一步步擴大進入世界體系的歷程。最後,全書以中國文化面對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帝國壓力下的「百年蹣跚」為結束。

《萬古江河》近27萬言,涉及的內容極為豐富,有民俗生活、思想信仰、文學藝術、經濟社會的演變、科學技術的發展、文化的交流互動等,字裡行間既有高空鳥瞰式的宏觀洞見,又有具體日常生活的細微描寫。

更重要的是,本書不但擺脫了中國文化本位主義,也著重於庶民觀點及大區域文化的比較研究,每每以全球文化的高視點,來詮釋多元且複雜的中國文化發展歷程。其視野之開闊、思路之寬廣,實為相關著作中所僅見。

許倬雲耗時三年完成的這部大著作,雖是以精深學術為底子,但作者的文字風格極為暢達,也不直接引用史料原文,因此本書已跨越了歷史專業讀者群的範圍,非常適合一般讀者閱讀。作者在書中闡釋了上百個一般讀者想知道,但又不曉得到哪裡去問的文化議題,例如:台灣為什麼晚至近代才出現在中國歷史上、中古的老百姓吃些什麼、《金瓶梅》為什麼是有反叛精神的創作、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有何差異、孔子的「仁」到底是什麼意思、中國為什麼沒有出現代西方的工業化……等。一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今日的讀者不同於舊時,在這平民的時代,大率受過高中教育以上者,都可能對歷史有興趣。」──而本書,即是為這一代中國人所撰寫的歷史。
大学之修养 豆瓣
作者: 张信刚 2001 - 7
这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人文修养读物,语言浅显,见识广博,具有深远阔大的时空跨度,且在层次、角度上各有不同,从多方面表述了作者在世纪交替之际的遐想与沉思,广征博引的论道令读者获益匪浅。虽然张信刚教授说自己在做节目时“往往事前准备不足到播音时才随想随讲。”但在这本书中处处体现了他的广博见识以及他广泛的阅读兴趣。张信刚教授对历史变迁和各类文化艺术的深刻体会通过浅显生动的文字和丰富多彩的事例呈现备受广大年轻读者尤其是高校学生的喜爱。
经济解释卷一: 科学说需求 (神州增订版) 豆瓣
9.6 (11 个评分) 作者: 张五常 中信出版社 2010 - 6
《经济解释(卷1):科学说需求(神州增订版)》编辑推荐:张五常自称《经济解释》是 “认真写成的最后一本经济学著作”。
被世人公认为是集张五常平生学术功力之大成,也是具有深远影响的经济学经典著作。《经济解释》三卷本基本囊括了张教授的学术思想。1982年,张教授在港大的就职演说中倡导:让我们做经济解释的弄潮儿。这本集子,正是这一思想的贯彻。
《经济解释》系列著作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行为。融入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
《经济解释》包括三卷本:《科学说需求》、《供应的行为》和《制度的选择》。它逻辑划一、前后连贯、一气呵成,并无“微观”与“宏观”之分。卷二《供应的行为》分析了生产与供应与需求的关系,细说了有关生产的多种价值观念,从理论入手分析具体的经济现象。卷三则是前两卷的基础,从新制度经济学的高度出发,细说了科斯定律、产权结构与合约结构、价格控制理论、生产要素的合约安排等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理论。
《经济解释》不容易读。这是因为若要真的解释世事,简单的理论往往要用得相当深。比方说,所有在中学选修经济的同学都知道的需求定律——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整本《经济解释》差不多来来,去去都是那样说,虽然“需求定律”这一词我只在“卷一”多用一点。变化多,要懂得很通透才真的可以用。
五常学经济(神州增订版)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张五常 中信出版社 2010 - 1
本书细说了张五常在海外的经济学道路上坎坷的求学过程。无论在加州大学还是芝加哥大学,张五常屡遇名师,包括“产权理论之父” 阿尔钦,第一位启蒙老师赫舒拉发以及诺贝尔奖得主科斯等知名经济学家,从他们身上,张五常学到了很多做学问的严谨态度和奇思妙想,并在自己独立的求真意识及原创精神的指引下,超越了这些前贤,在求学道路上大有所成,最终改写了经济学的基本范式。本书还细致解说了张五常轰动一时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诞生的前因后果,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恩师们对他的谆谆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