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裙拉褲甩 豆瓣
作者: 游靜 蜃樓出版社 2011 - 2
香港八十年代文化評論復活記
本書從寫作的八十年代,到1999年作為珍熊靜出版社唯一的出版品,直到2011年於蜃樓重新與讀者見面,《裙拉褲甩》具體呈現了在這期間香港「文藝青年成長的機遇、想望與艱辛」,其寫作與初版、再版的本身就是一則「充滿機緣巧合、關於感知的承傳與轉化的故事」(游靜)。
多謝你讀我的文字。我們依然是陌生人。——游靜
本書收錄游靜八十年代在香港報章雜誌上發表的詩文。相對於置身事外貌似「客觀」,或是獻身涉入的激昂吶喊,游靜冷調的文化評論,既不犬儒也不高亢,與描寫對象始終保持著一種親暱而又疏遠的距離,她的關切仍然是熱烈的,儘管隔著某種奇異的陌生感。
總是有這許多無以言說的一切,有一段,甚至每一個音符都來遲了,都來了,只是遲。——游靜
葉輝在十多年前的書序裡說:「一本書和一個人,是一個故事。一本書和一個人,加上一段時間,是另一個故事。」事過,境也不一定遷得過,《裙拉褲甩》中評論的電影、選舉、事件都下檔了,但其中錯落、掩抑的情感,包括身分/性別/國族認同,並沒有隨著歷史時間歸檔。經過了時間,它們變得更加清晰、更加銳利而抒情,展開了文化評論可以具備的情感張力,那是我們在《裙拉褲甩》可以讀到的不安、邊緣、脆弱與動亂。
原来你非不快乐 豆瓣
6.7 (89 个评分) 作者: 林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这本书是林夕在2007年至2008年间写作的关于人生与社会生活的作品专集,围绕“快乐/不快乐”的主题,内容涉及心境、工作、时事、社会民生、生命等等多个方面的思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直面“不快乐”,将苦痛解剖,从而找到真正的长久的快乐,以安稳人生,改塑生活的面貌和品质。文字上承袭林夕词作一向的精致风格,蕴涵与晓畅兼备,殊值品味。
City Between Worlds 豆瓣
作者: Leo Ou-fan Le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 5
Hong Kong is perched on the fault lin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RC. Leo Ou-fan Lee offers an insider’s view of Hong Kong, capturing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that make his densely packed home city so different from its generic neighbors. The search for an indigenous Hong Kong takes Lee to the wet markets and corner bookshops of congested Mong Kok, remote fishing villages and mountainside temples, teahouses and noodle stalls, Cantonese opera and Cantopop. But he also finds the “real” Hong Kong in a maze of interconnected shopping malls, a jungle of high-rise residential towers, and the neon glow of Chinese-owned skyscrapers in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where land development, global trade, capital accumulation, consumerism, and free-market competition trump every value—except family. Lee illumin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ng Kong’s geography and its colonial experience, revisiting colonial life on the secluded Peak, in the opium-filled godowns along the harborfront, and in crowded, plague-infested tenements. He examines, with a critic’s eye, the “Hong Kong story” in film and fiction: romance in the bars and brothels of Wan Chai, crime in the walled city of Kowloon, ennui on the eve of the 1997 handover. Whether viewed from Tsing Yi Bridge or the deck of the Star Ferry, from Victoria Peak or Lion Rock, Hong Kong sparkles here in all its multifaceted complexity, a city forever between worlds. (20080620)
香港已成往事 豆瓣
作者: 平路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9
這一刻,即使還在香港,在我心裏,回眸之間,香港已成為往事。
其實,自從來到香港的第一日就預想,好似在錄影機前倒帶,回看這已經成了往事的世界——多年後,自己離開香港之後將眷戀什麼。
既是追憶往事,總有一點惘然,連月色也帶著水溶溶的迷茫。平常光景,顯出異樣的迷惑,花事過後,反而添加了抒情的可能性……
波希香港.嬉皮中國 豆瓣
作者: 廖偉棠 三聯書店(香港) 2011 - 1
「香港也有這麼一個波希米亞香港潛藏其中,如果你們不畏其神秘,大可投身進去,感受只有地道香港人和來港的冒險家們才能感受的火辣辣快感。而且順藤摸瓜,你得以透視一個城市真正的脈絡……她 是怎樣贏得她挑剔的情人的心的?」
以上的話,如果出自曾旅居兩岸三地的廖偉棠之口,你會否訝異?香港原來竟有這麼一面吸引他,使他親身感悟過中國的嬉皮生活後,暫作停留,以漂流的狀態,寫出當中的差異和對比,更以一貫銳利沉鬱的眼晴,拍下了香港此時彼刻的人面和文化景象。讀畢此書你會發現,其實是文學、是音樂、是劇場、是抗爭,以及當中的情愫等等,刻劃出一個城市深刻的輪廓。
我城 豆瓣 Goodreads
8.1 (32 个评分) 作者: 西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
《我城》,西西传诵三十余年的出名巨著,风格独特,被认为是开创了香港本土城市文本的先河。《我城》发表三十周年时,香港报纸曾专门设版纪念。
中学毕业生阿果眼中的70年代香港,阿髪、悠悠、阿傻、麦快乐等草根百姓逛街、郊游、搬家、求职、讨生活的香港,西西以其“顽童体”的观察带人游走各地,刻画一代香港人的真实状态,记录当时诸多重要的历史瞬间,其中寄托着青年的开放、进取和各种成长之潜力充满可能性。
John Ho 少年事件 豆瓣
作者: John Ho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9 - 10
John Ho以圖文述說他成長的快樂與輕狂事。讓我們一同進入不同階段的John Ho的內心世界--那裡有天天見面的老師同學、一起廝混的淘伴、帶給他溫暖與支持的家人......在字裡圖間,John Ho傾吐了作為創作人的孤寂,對往事的緬懷以及對家人的思念。幽默的文字配以好玩的畫風,呈現了一個淡粉色的世界。從中我們不只看到John Ho的身影,也看到你與我的影子。
等待香港 -- 文化篇 豆瓣
作者: 林奕華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 7
香港文化悲哀之處,是識時務的聰明人比比皆是,一往情深的智者少之又少。因為這是一個以消費來定義人生意義的社會。四年前高唱入雲的是「創意教育」,現在又輪到「通識教育」──作為對症下藥的政策,上述兩個命題都沒有「錯」,問題在於,政策只是一堆堆綱領,執行卻要有人,我們真有足夠決心變革社會的人嗎?
我不是昨日才在香港出生的,所以,從來不會對這個地方的新興硬件抱太大期望。政府說要教育改革,我會問:誰來執行?那些執行的人,又是由誰教出來的?電視公司說要增加五十條衛星頻道,電訊公司說要提供更多資源網絡,容器再多也不嫌多,但是內容呢?軟件呢?
我,自然是「恨」香港的──「恨鐵不成鋼」的恨,也是陳昇那闋《恨情歌》的恨。有段時間想到走。 我對「知識分子的責任」這議題#實十分十分好奇,以至困惑──我們香港有多少知識分子?他們在哪裏?每天做些什麼?他們的工作對香港人有多少影響?為什麼知識分子會以「負資產」來形容自己?
風雨不改──這四字美不美?我認為它很動人。那麼,可有什麼事情會令你天天都做,風雨不改?如果有,當你每日如常執行那樁委派給自己的任務,落在旁人眼裏,很可能就是你美麗得來又最不自覺的一刻。沒有耐看的美麗,是不用經過累積和儲蓄的,就連外表的也是。
突然十年便過去 豆瓣
作者: 周耀輝 / 周耀辉 亮光文化 2010 - 7
中文歌壇著名填詞人周耀輝的動情散文結集──《突然十年便過去》
記我,記她們,記他們,時日輾轉流逝,如波光倒影,在作者身邊流走的,有家人,有情人,有朋友,他們及她們,彼此遇上,牽連,掛念,離別,在悲苦離合間,忘得了還是忘不了,經歷過,抺不掉,像永遠在轉圈圈的筆劃,作者留下一篇又一篇的文字記錄。那些人,那些事,是作者的記憶,是感受,也是懷念。也許你也曾碰過,愛過,懷念過,是一些事,還是一些人,當天縈繞你的,今天卻仍感動著一顆心,原來我們過去,已不止十年。
故事記在我們的城市──香港,最迷茫的年代,一顆年輕的心,他怎樣走過自己的成長,亦怎樣感受這城市發生的人情及世事。
「我清楚記得,那是小學六年級的事了。之後我們上了不同的中學,分了道,一起的時間少了,各自踏著不同的步伐和軌跡長大起來……」
「慢慢,也就明白文字語言無非求個明白。若找不到明白的人,你識的字便沒有意義;若有一個明白的人在,你所說的甚麼也就有了意義。……」
「現在想起當時,彷彿也不過一場夢……
「心中記念的,像撒下一坯土,後來一點一滴執拾起來。這樣的事談不上完成不完成。
「只能繼續。」
突然十年便過去……
十年,代表了 ── 青春。
曾蔭權百日維新 豆瓣
作者: 梁文道 CUP 2005
2005年10月至12月這一百日裏,特首曾蔭權幹了甚麼?他又能夠幹些甚麼呢?
百日是一個數字,未敢將曾蔭權跟當年的康有為、梁啟超相提並論,皆因在政治理念、質素、方向等各方面,也不能同日而語。
作者之一劉細良認為,曾蔭權當不了光緒,北京更不是榮祿與慈禧,泛民主派也未有資格作「康黨」,然而戊戌維新之所以引人入勝,是因為劇情豐富,當中各人的政治選擇包括光緒、袁世凱、譚嗣同、榮祿等,都充滿了人性與權力的鬥爭;這個「劇情」,卻活生生在曾蔭權上任後的一百日裏不斷上演。
当中医遇上西医 豆瓣
作者: 区结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5
本书评述中医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主张与反思,分析两者的异同,诘问诸如“中医学是整体观、西医学是还原论”、“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等提法是否过于笼统及标签化,并提出具启发性的看法。本书探讨了核心的中医学概念,如“经络脏腑”、“五行学说”等。对于女口何将中医传统概念融会于现代医学以至通往未来,作者都有说服力的分析。
廣東俗語正字考 豆瓣
作者: 彭志銘 次文化堂 2009 - 7
散年前,次文化堂社長彭志銘的著作《正字正確》,掀起香港一片「中文正字」熱潮後,今年,新作《廣東俗語正字考》,除了講解廣東俗語背後的嶺南文化,及與香港人的關係外,更將「廣東話」裏那些被誤為「有音無字」的古漢語正寫,逐一闡述,例如:「威水」本是甚麼呢?「雲吞」兩字是否正寫?又或「論盡」、「乞癡」、「奄尖」、「閉翳」、「辣撻」、「興恰恰」、「立立靈」……又點寫的呢?本書用二百多個「廣東老潮語」,說明廣東保留了大量中國傳統雅文化。
访问 豆瓣 Goodreads
7.8 (22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4
梁文道最新力作,在《访问》中与十五位最具标本意义的书人相遇。
梁文道说,这十五个人,皆是他感兴趣的人。他们都有非常精彩独到的想法,能做出非同一般的事业,能开他眼界,让他想到一些他不会去想的事。这十五位人物,如一代文章大家董桥,在英美文坛大放异彩的华人作家哈金,在网络上砍出一片历史天空的十年砍柴,以及近年在时评写作上处于风口浪尖的长平,最近风靡大陆的旅行作家舒国治,港台文化传媒界的大手笔詹宏志,思维特出的文化专家赵广超,等等,在梁文道精心的导引下,缕缕细述自己的社会际遇与文化情怀,种种精彩见解和个人感受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可以说《访问》正是一道难得的智识、文化与思想的大餐。
突然十年便过去 豆瓣
7.2 (12 个评分) 作者: 周耀辉 法律出版社 2011 - 5
本书是中文歌坛著名作词人周耀辉先生在中国内地出版的首部动情作品──《突然十年便过去》。此书不只是周耀辉先生个人的记录、怀念或感受,文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会丝丝连连地让人想起,在时间的流河里,你也曾碰过、爱过、怀念过的一些人、一些事。
周耀辉先生说:此书的文章很多写来不止十年,集结叫《突然十年便过去》可以吗。其实十年已经不是一个实数,而是一个代名词。 十年,代表了——青春。
等待香港 豆瓣
8.2 (5 个评分) 作者: 林奕华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 9
《香港制造》是“等待香港”系列的第二部,被称作“东方荷里活”的这座娱乐大都会,在林奕华眼中已是明日黄花般的末路穷途。仿佛永远热闹的港产片,其实不过“看上去很美”;信手拈来的一串串偶像、巨星,却发觉是“以前的月亮”;香港还能等到下一个张国荣?谁能接张曼玉、刘嘉玲的班?倪亦舒,黄碧云,香港的故事到底怎么写?香港,真的失掉“创意”力了吗?
消灭李敖,还是被李敖消灭? 豆瓣
作者: (香港)马家辉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3 - 1
本书作者通过文字,据实直书,将李敖的故事与为人、学问与特质;李敖与这个社会的关联;李敖与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互动,利用翔实的资料对其定位,以期还李敖一个真实的面目。
我眼中的殖民時代香港 豆瓣
作者: 杜葉錫恩 译者: 隋麗君 人間出版社 2005 - 6
政法加三合會”的罪惡、黑暗結構
變成了肆無忌憚的大吸血蟲,
附著在香港廣大升斗小民身上,盡情吸食其膏血。
一生與之鬥爭,批評英國在港殖民制度的歧視、
腐敗不遺餘力,飽受打擊和挫折,
卻逾戰彌勇的香港著名社會活動家
和政治家杜葉錫恩女士的回憶......她不認為形式上“一人一票”的普選能保證“民主”。
他認為花大錢、媚俗煽動、接受企業“政治捐款”的“競選”
只能欺騙選民,強化權力與﹙企業﹚的金錢苟合。
在她看來,民主﹙democracy﹚
是真正使人民群眾﹙demos﹚作主的制度。
在她看,民主是深入民眾,
切實把握民生疾苦,徹底解決民莫,
而不是偽善的政治秀。高齡幾熟二歲的外國老太太,
對中國和中國新生代青年的寄望之殷、
關懷之切,真情流露,力透紙背,讀之動容。
而凡中國人,多麼應該還著深深的自省和感謝,
通讀這本充滿道德力量、
真知見洞又勇於實踐精神的好書……
中文起義 豆瓣
作者: 陳雲 天窗出版 2010 - 9
政改講「起錨」,原來與幫會黑語「著草」同義,政府看似承擔,實質卸責;
帝峰.皇殿、天璽、富甲天下,樓盤以皇帝式命名,不但媚富,還隱藏殺機。
《中文起義》,承接「五區公投」之義舉,破解語言擺弄人心之術。官商勾結,日趨熾烈,商界之語言擺弄,也與政壇互為表裡,你說「推銷」豪宅,我說「推銷」政策,而居中之傳媒,是政商語言流向民間的中轉站,傳媒不加攔截,傳播官商詭詞,人民利益便在官商文化霸權擺弄之下,剝削淨盡。中共如果真要「推普滅粵」,粗鄙不文之北方普通話,反成現代中文正統,則中文雅言不再。
要抗衡文化操縱,陳雲提倡「民主中文」,將中文之道統,由暴虐政府之手中奪回,重返士林與民間。陳雲不主張中文盲目復古,而是中西合璧。繼承古文的章法,用連環短句,層層遞進,代替長句,令論說舒張,有商有量,並借助西文之長句以補不足,令中文可以自主創新,使中國立於強國之林。
「革命黨、共產黨寫的洋化白話文,長句連篇,艱深乾結,是法西斯中文。嚴復、林紓寫的古文,短句連環,娓娓道來,反而是民主中文。」——陳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