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和元年 - 标记
红楼十五钗 豆瓣
作者: 欧丽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6
《红楼梦》真是一部伟大的经典,不仅仅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智慧,还有历久弥新、令人神往的“雅文化”。欧丽娟讲《红楼梦》,“用学问一提”,让《红楼梦》的视野“作高一层”,让大家看到传统中历久弥新、令人神往的“雅文化”,以及精神层面的涵养和优雅。
风靡华语世界的“红楼梦”名师欧丽娟全新作品《红楼十五钗》,十年磨剑,品读“红楼梦中人”,还原曹雪芹笔下立体的、活生生的众金钗金钗穿梭于《红楼梦》世界中,引领我们一起欢笑、伤心、哀叹、悲绝,随着她们走过有情世界,体会、品味种种人生光影,回眸自身的悲欣交集。“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重新理解红楼十五钗,也就是看懂“红楼梦中人”如何用更坚忍、更高贵的美好姿态来面对人生。
2021年12月24日 已读
看了前半本,get贾宝玉历人间是来享受的!“重像”的部分我也很喜欢,好早之前就想研究意象了。但……作为钗党,我深深的觉得黛玉部分除了李商隐厌恶的解释有道理,其他部分,emm,可以说在瞎扯吗?
原生家庭 豆瓣
Toxic Parents
8.3 (107 个评分) 作者: (美)苏珊·福沃德博士 / (美)克雷格·巴克 译者: 黄姝 / 王婷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阳光博客 2018 - 5
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这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苏珊·福沃德博士通过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真实素材,分析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伤害子女,并特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的。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主旨并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这本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对我有特殊的影响。在北京大学学习时,一次在图书馆借到了一本书《情感敲诈》(Emotional Blackmail),这本书让我读得很过瘾,尤其是长期困扰自己的一些东西一瞬间就明白了,这种理解来得相当简单容易。那时我就想,为什么不这样写书呢?为什么非得将书写得晦涩难懂呢?
也许这是一个重要的起因,为什么我自己的书会写成我现在的风格。
——武志红
读到流泪,所有被自我怀疑,焦虑,不安全感的所困扰的孩子都应该看一看。
——读者评论
终于明白我那莫名的烦躁、焦虑、愤怒真正的来源,为什么十年前没遇到这本书呢?可惜,早点遇见就能早点解脱。
——读者评论
阅读这本书的根本意义在于,我们要完成一个“阻断”。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但当我们检视和察觉了自己的“毒素”之后,当我们逐步完成了“疗毒”过程之后,我们能做的、也必须要做的是,拿出信心和勇气“阻断毒源”。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为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孩子。
——豆瓣网友
才看到前言就激动掉泪了,就好像自己想了很久的话被人写了下来。
——豆瓣网友
2021年12月23日 已读
所以标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方法。
大观红楼1 豆瓣
大觀紅樓(綜論卷)
8.6 (15 个评分) 作者: 欧丽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8
内容提要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部《红楼梦》,如何真正进入曹雪芹的红楼梦世界?台大中文系欧丽娟教授穷十年之功,潜心研究,读出那些隐藏在《红楼梦》文字之间与文字之外的声音,得出了自己最真切的感悟:
编辑推荐
不哭,不笑,也不痛骂,而只是理解,这才是阅读红楼梦的至高境界。
2021年12月18日 已读
我永远喜欢您!!!!!!
班主任 豆瓣
5.1 (7 个评分) 作者: 刘心武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79 - 6
这部短篇小说集汇集了刘心武同志近年所发表的《班主任》,《爱情的位置》,《没有讲完的课》,《醒来吧,弟弟》,《找他》等十二篇小说。
2021年12月18日 已读
谢惠敏这种典型太多了
郁达夫小说集 豆瓣
作者: 郁达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 1
郁达夫是以体验写作的人,他作品中的灰暗就是他自己的灰暗,他主人公的沉沦就是他自己的沉沦。他赤诚而且赤裸。他无耻却又无畏。他敞开了人生中的一个向度,开辟了一片独特、错乱的精神空间。在那个世界里,真正经受煎熬、承担苦难的,其实也不过是他自己一个人。
2021年12月12日 已读 男性凝望的时候真的hin涩情😂
邹静之戏剧集 豆瓣
作者: 邹静之 作家出版社; 第1版 (2014年3月1日) 2014 - 3
本书是金牌剧作家邹静之的戏剧剧本集,包含4部话剧剧本和3部歌剧剧本。《我爱桃花》是一部探讨婚外恋问题的后现代剧。《莲花》讲述了一件昂贵的古玩是如何一步步毁灭了一对贫贱夫妻曾经充满温情的生活。《操场》是一部关于当代知识分子思辨的戏剧。《花事如期》讲述了发生在失恋女白领和文艺快递员之间的离奇故事。歌剧《夜宴》、《西施》与《赵氏孤儿》均为历史题材的剧本。
砚边字(自序)
有“砚边字”一说——大意是,平时为了写字给人家看,会拘束而不能随心。某天在砚边的废纸上试笔,无意间写了一些字,过后却越看越好。
很小时被母亲抱进剧场看戏,台上人唱念做打,一片的热闹,看着那样的倾诉、委曲,那样的煞有介事,心中生出喜悦——懵懂中觉得人世中还有另一个人世。
上小学四年级时大哥从矿业学院回家,带了一部自装的半导体收音机,晚上我睡在被子里听了整部的话剧录音剪辑——《孔雀胆》(郭沫若著),听至夜里十一点时内心激荡,涕泪长流。现在想其实并不十分清楚这戏的故事情节,只是被剧中人的吟诵所打动了。
至此以为话剧最迷人处,是那些发出声音的文字。
认真读过的剧本中,印象最深的有徐渭的《玉禅师》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后者读过多遍,喜欢那两个人在台上一本正经而又不着边际的对话,喜欢读剧本时感受到了的弯曲的状态。
剧本是为演出而写的,写时头脑里不演,或读时看不到戏在演,那样的剧本实为字冢。
戏的结构,有一种是自然生长的,如一棵树向着天空枝枝杈杈地长了起来,比如《我爱桃花》;还有是压迫成形的,像盆景的那种被胁迫着的表达,又像螺蛳壳里的层层叠叠,比如《花事如期》;《莲花》是反述,按我们获得故事的顺序写的——我们获得故事总是先有了结局,之后才有结局前的以往。
写一部戏在情节的选择上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绝不是真实不真实决定的,是你期望到达的那个意义的至高点所决定的。有了这个点,取舍的标准就有了,有些人是在情节中找意义,有些人是在意义中找情节,有些人两种方式在一部戏中互用,都有好作品,但好,一定不仅是故事好,是因为有那个至高点。
诗人说:“诗原本是在那儿的,诗人只是诗的发现者。”发现就是创作。1995年至2002年的财经大学操场,是我天天去散步的地方,七年下来发现了一些隐密的东西,后来才有了《操场》。
四十岁时我写过一首诗:
精神或一些人的争论
把一只鸟抛进羽毛
它的肉身飞得可真高
一张纸上的鸟,有着相同的姿态
只是那背景不够蓝
它让我在静寂中想到真实的高飞
那几乎是一种快捷的消失
这话要再说一遍也可以是这样
——你如果没有在人群中消失就没有飞高
这诗可以看到四十岁的我对轻薄的人是这么看的,六十岁的我不这么想了,网络写作的时代飞高或飞不高的都快速消失着。
但有一些东西消失得慢些,比如需要人工和手工的艺术——舞台剧该算一种。
从本世纪初,我就开始了对电脑写作的警觉,中文写作,笔的历史有几千年了,换成键盘,语言的节奏一定与用毛笔时不同。文风变了,要想在网络这海水般的文字量中冲出来,总要做惊人语才行,总要撰些黑话或春典这类的词来锁定一个群体,并获得新鲜感才行。用笔写作的一代,正在被用键盘的一代人替代,这大趋势你愿意不愿意都改变不了,唯一的悲剧,是你恰恰活在这个历史变革的结点上,既不能向前了,也无法退后。你的文字如果将来能被留下一点点,像长了绿毛的干面团缩在文字的角落里,偶尔有人会把你当作酵母拿来用用,那已是三生有幸了。
人类对艺术的是非判断是在不断的打破中行进着的,网络传播的日新月异使得这样的打破更猛烈,更巨大,好在人类对艺术的欣赏是有几千年形成的那个不变的核心还在。那说句鼓励自己的话,就抱着旧有的老派的自豪挣扎下去吧,在华丽的现代大厦旁开一间小小的古玩店,所谓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总会有一些人来光顾的。
把十多年来写成的大部分剧本汇合成集,能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深感荣幸。
付梓时,正是家父百年寿诞,恳请父亲为这本集子题写了书名。人生有此幸事,感恩惜福。
邹静之
2014年元月
2021年12月5日 已读
青铜葵花 豆瓣
8.0 (47 个评分) 作者: 曹文轩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 - 4
这是一个男孩与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一个特别的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要男孩青铜成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女孩葵花召回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芦荡的尽头,遥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作品写苦难――大苦难,将苦难写到达深刻之处;作品写美――大美,将美写到极致;作品写爱――至爱,将爱写得充满生机与情意。
2021年12月5日 已读
三国机密 豆瓣
7.5 (11 个评分) 作者: 马伯庸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
一个永远无法公开的故事,一场诡谲迭起的三国暗战
龙难日
东汉末年,灵帝宠妃王美人诞下双生子,因遭何皇后迫害,对外称只生一子刘协,另一儿子刘平则被人偷偷带出。十八年后,一批效忠汉室的志士谨遵献帝临终前嘱托,从温县司马防家秘密迎立献帝的同胞弟弟刘平入宫,命运的齿轮开始运转。
潜龙在渊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拉开序幕。献帝深入官渡战地,曹丕鼎力相随,多次绝处逢生。曹袁两军战况胶着不断,却不知背后操纵者竟是沉迷酒色的郭嘉和隐居东山的蜚先生,只因多年前一场爱恨情仇让二人结下积怨。究竟谁才是终结这场战争的真正王者?
2021年12月4日 已读
其实是n年前看的,书下半部分不知所云,非常烂尾,但那个时候关于明君的定义确实让我有种惊艳感,“母鹿已死,臣不忍心再杀其子”,后来常江写的曹叡影视化,倒没有最初的震撼了。
玉米 豆瓣
8.1 (33 个评分) 作者: 毕飞宇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5 - 10
在这本名为《玉米》的书中,我们看到的首先是“人”,令人难忘的人。姐姐玉米是宽阔的,她像鹰,她是王者,她属于白天,她的体内有浩浩荡荡的长风;而玉秀和玉秧属于夜晚,秘密的、暧昧的、交杂着恐惧和狂喜的夜晚,玉秀如妖精,闪烁、荡漾,这火红的狐狸在月光中灵俐地寻觅、奔逃;玉秧平庸,但正是这种平庸吸引了毕飞宇,他在玉秧充满体积感的迟钝、笨重中看出田鼠般的敏感和警觉。
三个人,三个女人,她们生长于田野,她们都梦想远方。但通向远方的路崎岖、艰险,三姐妹中玉秧走得最远,她的所到之处却是幽暗、逼仄的“洞穴”;在她们脚下和心中横亘着铁一般的生存极限,她们焦渴、破碎于干旱坚硬之地。
——通过对“极限”的探测,毕飞宇广博地处理了诸如历史、政治、权力、伦理、性别与性、城镇与乡村等等主题,所有这些主题如同血管在人类生活的肌肤下运行。对我们来说,读《玉米》是经验的苏醒和整理,上世纪70年代的乡土和城镇、那时的日常情境在毕飞宇笔下精确地展开,绝对地具体,因确凿直抵本质。
所以,这三个女人属于过去时代,那个时代塑造了她们的命运;但她们又属于现在和未来,因为她们来自“中国经验”中最令人伤痛、最具宿命意味的深处——在古老乡土和现代进程之间、在历史和生活之间,“个人”何以成立?她(他)的自由、她(他)的道德责任何以成立?我们从《玉米》中、从那激越的挣扎和惨烈的幻灭中看到了“人”的困难,看到“人”在重压下的可能,看到“人”的勇气、悲怆和尊严。
《玉米》的另一个可能的名字也许应该是《三姐妹》,这个和《玉米》一样朴素的名字让我想起契诃夫,想起他对俄罗斯大地上那三个女人的深情守望。
是的,守望,守和望,守着人、望着命运,这是作家的古老姿态,毕飞宇把这种姿态视为写作的根本意义所在——
2021年11月20日 已读
权利,性欲,农村,zz
青衣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毕飞宇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8 - 11
青衣和女人,戏剧与人生,孕育与流产,无法谢幕的舞台上演着一场没有结果的悲剧,在戏剧中找到角色,在生活中失去自我,在现实与幻想中,圆一个破碎的凄美之梦。《青衣》,一个具有预言和哲学意义的当代佳作。著名青衣演员筱燕秋,把持《奔月》中的A角而丧失理智,二十年前把滚烫的开水泼在师辈演员李雪芬的脸上,二十年后《奔月》复出,她继续霸占舞台,不容于亲传弟子春来上戏。自私与孤傲,导致神形疲惫,走向崩溃。
毕飞宇表示“筱燕秋无所不在。中国女性特有的韧性使她们在作出某种努力的时候,通身洋溢出无力回天还挣扎、到了黄河不死心的悲剧气氛。”
2021年11月20日 已读
文学的阅读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洪子诚 北京出版社 2017 - 5
这本书中的文字,大多是洪子诚老师读一些作家作品的感受,但是会延伸到读作品时,洪子诚老师所处的环境,阅读动机、心情和方法等的讨论;也就是读者和阅读对象建立怎样的关系的问题。这也是取名《文学的阅读》这个书名的原因。
文集包含了洪子诚老师对于新诗的阅读,像北岛、牛汉、商禽、张枣、许世旭、纪弦、梁秉钧、牛汉、周梦蝶的诗歌阅读经验,也包括对文学的阅读,像巴金、契诃夫、《鼠疫》的阅读经验,等等。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学者的阅读史,有心人也可以在其中读出历史的某些剖面。
2021年11月15日 已读
和特殊年代有大仇。每一篇都会来一句。
鲁迅作品细读 豆瓣 谷歌图书
8.7 (6 个评分) 作者: 钱理群 北京出版社 2017 - 10
《鲁迅作品细读》是钱理群先生集20年心力研究鲁迅的最新著作,就如书名所言,这本新作是钱先生从文本角度深入细化分析鲁迅文字的作品,收入包括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在内一共33篇文章。
无论是从学问角度,还是从学人角度,钱先生都是研究鲁迅的大家,他不仅对于鲁迅作品有深入地理解与“创造性转化”,而且在学人风范上,他也有鲁迅的“硬骨头”,以及对社会肌理的深入批判。这部跨越20年研究的作品,可以让读者更好更深入地阅读鲁迅与钱理群。就像钱先生所言,“阅读鲁迅原著是走进 鲁迅的唯一途径。而且要静下心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品味。来不得半点浮躁,虚假。要通过对鲁迅独特的思维语言、情感的领悟,体察其罕见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进入鲁迅的文学世界,思想天地。”
2021年11月15日 已读
长恨歌 豆瓣
7.8 (165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南海出版公司 2003 - 8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本书荣获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并于2000年获得我国文坛上最具荣誉的大奖——茅盾文学奖。
2021年11月10日 已读
本来我是真看不下去这书,但是要求。
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本) 豆瓣
9.6 (9 个评分) 作者: (宋)辛弃疾 译者: 邓广铭 注解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 10
《稼轩词编年箋注(定本)》作者精益求精,经过十数年的酝酿准备,对全书的笺注与编年作了大幅度的修改,调整,补充了大量颇具价值的文学资料与研究心得,体现了最新的学术成果。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自五十年代问世以来,迭经重版,行销数十万册,蜚声海内外。
2021年11月3日 已读
“春风不染白髭须”,方给出的解释是:这一句如果将须改成胡、苏听起来更押韵:“春风不染白髭胡”,“春风不染白髭苏”,用须不用胡,追往事,叹今吾,说的是时间不待人。韵脚什么的我没注意,百科释义 唇上曰髭,唇下为须,是嘴周围的胡子。我倾向于他就是老了老了的白胡子老头。稼轩时常在词里感叹光阴,“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可怜白发生”,牡丹年年看,可是看花的人却不一样。牡丹会笑看花人,你为什么老的这么快呀。时间不能重来,万物无法复得,春风无法将白须染成黑色,是一种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意味。还有许多感慨的词,“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带得无边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鸦”,都是。
青春之歌 豆瓣
4.4 (18 个评分) 作者: 杨沫 北京出版社 2004 - 8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杨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
《青春之歌》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来反映这场历史大风暴的。林道静出自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当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当官僚特务的玩物,在她不断为个人的命运挣扎时,却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未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四处碰壁……作家以度满激情的笔墨,真实地展示了林道静充满坎坷、充满荆棘,但却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之旅,成功地塑造了卢嘉川、江华、余永泽等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
《青春之歌》情节真实感人,文笔流畅优美,时代色彩浓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读者,是一部常销不衰的优秀青年读物。
2021年10月24日 已读
北大中文系第一课 豆瓣
作者: 漆永祥 主编 2013 - 6
北大中文系历来有传统:新生入学,分专业之前,各专业前辈学者都会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介绍专业情况、讲述治学心得、对青年学生给予鼓励和引导等等。本书汇集了北大中文系退休和部分在职教师在“静园讲座”中面向大学新生所做的演讲,共21篇,内容涉及精神追求、学术志业、治学方法乃至文本赏析,从“务虚”到“务实”,整体呈现了前辈学者的大家风范和求是精神,可以说既是引导青年学子走入学术殿堂的入门书,也是一部中文系掌故旧闻集。
2021年10月24日 已读
文学课(浓缩沈从文60余年文学经验的阅读写作课)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沈从文 著 / 紫云文心 出品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3
一本浓缩60余年文学经验的文学课,看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北大中文系教授,学生中有汪曾祺、臧克家、萧乾等著名作家——沈从文在文学之路上有何秘诀?
◆想学习写作,但词枯句穷,提笔就怕?都说大师的作品好,却不知好在哪里?想提高文学素养,却不会欣赏文学作品?广大读者的疑难、创作新手的困惑,沈从文一一作答。他对阅读和写作的独到见解有哪些?
◆文学大家评文学经典,当代大师论当代文坛。走进沈从文的文学课,探寻经典作品的创作轨迹,了解真实生动的中国文坛。
◆写作理论、阅读经验、经典品评、文坛八卦……你想了解的文学秘辛,在这里一书说尽!
2021年10月24日 已读
也许是因为有人讲话,所以有点莫名其妙